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一0卷) 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檔名:12-017-0110

  請掀開經本第六十七面第五行,從第七首偈看起:

  【如來出世甚難值。無量劫海時一遇。能令眾生生信解。此自在天之所得。】

  世間自在主天王這一首的讚頌,看起來好像是很平常,而實際是真實不可思議,他給我們說出了事實的真相。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往往感到,好像得人身很容易,我們都到人道來,遇到佛法也不難,何以佛說「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」?我們沒有智慧、沒有神通,不知道過去、未來,大自在天主的能力比我們強,他對於事實真相比我們了解得透徹,所以這個地方說的話真話,如來出世很難遇到,『值』就是遇到。『無量劫海時一遇』,這句話說的我們要多多去想想:佛法難聞,到底難到什麼程度?人身難得,難到什麼程度?這首偈裡明白告訴我們,「無量劫」下面是個「海」,海是深廣無際,不是單單無量劫,無量劫海,用這個來形容,才遇到一次。諸位同修要曉得,我們在六道裡得人身,困難情形亦復如是,不比這個容易。經上我們常常看到菩薩們感嘆,得人身的時候佛不住世,或者在佛前、或者在佛後,遇不到佛。我們今天得人身在佛後,釋迦牟尼佛已經入滅三千年,幸好佛的法運還在,還沒有終結,我們生在佛陀末法時期第二個一千年,往後還有九千年,這是不幸當中的大幸。這句話意思就很深,給我們很大的警惕,使我們真正覺悟到得人身不容易,人的壽命很短促,其他道壽命都比人道長。

  得人身有什麼好處?六道裡唯獨人道苦多樂少容易覺悟,諸佛菩薩示現成佛度眾生都在人間,沒有說是在其他道裡面示現成佛,沒聽說過。以菩薩的身分,以天王的身分,以種種不同身分,在其他道裡面度眾生,有!經上說得很多。十地菩薩多半在天上作天王,那就是我們此地現在所念的,應以天王身而得度者,即現天王身而為說法。我們現在讀這一段經文全是天王,不是真正的凡夫天王。我們曉得,凡夫天王怎麼能參與華嚴法會?大家都知道,參與華嚴法會的都是法身大士,決定不是普通人。而實實在在講,這些法身大士多半都是古佛再來,早就成佛;以大士身,這叫倒駕慈航,大慈大悲普度眾生,他們來做這個事情,來行菩薩道。菩薩對一切眾生,給諸位說,決定沒有心,有心都是妄心,無心這才是真心,唯有真心才能跟一切眾生起感應道交的作用,眾生有感,佛就有應。

  眾生之感有淺深、廣狹、隱顯種種不同,諸佛菩薩他們高明,極其微細的感動他都有應;甚至於我們心裡微微動念頭,這個感我們自己都還沒有發現,佛菩薩已經知道,佛菩薩已經有應了。這種情形很多,而且常常發生在我們自己日常生活當中,我們是粗心大意沒有感觸到。如果你的心真誠清淨,你就會感觸到,常常跟佛菩薩感應道交。特別是講經的場合,無論是講的人、聽的人,這個時候的感應特別多,感應特別顯著。講經的人往往事先充分做了預備,可是上台之後,所預備的東西一句都沒用上,而能夠滔滔不絕講得如理如法。這個情形,過去我們讀諦閑老法師的《圓覺經講記親聞記》,《圓覺經講記》是老和尚自己寫的講稿,《親聞記》是江味農居士、蔣維喬居士那一幫大居士們聽經記錄的,他們有三、四個人聽經做筆記,那個筆記交給江味農居士整理,第二天送給老和尚看,老和尚看了:「這個講得好,這是我講的嗎?」自己都不知道,自己都不敢承當這是我講的。那是什麼?佛力加持,那是感應。眾生聽了能生歡喜心、能夠開解、能夠領悟,也是諸佛菩薩加持的。所以在講堂裡面,如果你細心去體會、去觀察,說聽都得佛力加持,而且這個加持非常明顯。普通在日常生活當中也有加持,你不容易覺察到,除非你的心很清淨,你的心很細,你會感覺到,粗心大意你不能覺察。而後才知道佛恩浩大,世間父母對我們的恩比不上諸佛菩薩,諸佛菩薩對我們的恩德無微不至,無時無處不在;理如是,事也如是。

  可是你要得菩薩示現佛的身分,示現佛的應身,像釋迦牟尼佛一樣,這在三千年前出現在印度,那就是經上常講的「應以佛身而得度者,即現佛身而為說法」,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這個應身就很不容易遇到,那真是開經偈上講「百千萬劫難遭遇」,此地是「無量劫海時一遇」,唯有明瞭的人才會十分珍惜這個機緣。機緣,現在人講機會,機會不常在,一縱即逝。什麼人是有智慧的人?什麼人是有福報的人?什麼樣的人是有本事的人?抓住機會的人就是有智慧、有福報、有本事的人。世間痴迷的人,往往把大好的機會當面錯過,那是真正可惜。

  天王所得的法門,是「能令眾生值佛生信藏」,我們在前面介紹過,他的讚頌與他所得的法門完全相應。讚頌裡面特別提醒我們,我們今天在此地的聚會因緣殊勝、因緣稀有、因緣難得,縱然在這個道場修學一天,這一天的機緣也是無量劫海時一遇。諸位同修要明瞭,昨天你們看到,從黑龍江大慶那邊來了十二位同修,昨天晚上在此地聽一次經,今天中午我跟他們在一起吃飯,我們可能在一生當中就是這一次見面,以後不會有了。還有這個機緣嗎?誰也不敢保證,這一生就這麼一個機會,來生有沒有?不可靠,再要遇到的時候,恐怕是無量劫海再一遇,你就曉得這個機緣多麼可貴,多麼難得。我們遇到,一定要令他生歡喜心,給他帶一些經書、錄相帶,他們所需要的、喜歡的,只要他們能帶走,我們全心全力幫助他。誰懂得這個機緣?必須自己要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了解這個事實真相,我們的心會變,變成什麼樣?變成對一切人、一切物都有一個真正的愛心,何以?機遇難逢。一切人、一切物,這一切物,佛經裡面常講除了人道,其餘的各道都用「物」這個名詞代表,這裡面有我們肉眼能看得見的、有看不見的,我們會很珍重、會很珍惜。無論是善人惡人,逆境順境,都會珍惜,都會用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慈悲心來對待,這叫學菩薩道,學諸佛菩薩的處事待人接物。這兩句是講遇佛、得人身機會之難,一定要認識。

  第三句就是講信藏,『能令眾生生信解』。清涼大師說得好,「不信,則佛就難遇;正信,佛就常常會遇到」,這個話講得好,講的是事實。佛法當中常說,「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」,正信、真信你就會遇到。雖然遇到,不一定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應身。實在說,佛的一切應身都是隨眾生感而應現。為什麼我們遇不到佛這種殊勝的應身?我們心不是佛心,心要是佛心,你會遇到佛的形相,縱不是應身佛,你會遇到化身佛,也能見到三十二相八十種好。你要是佛的心去感,佛就以這個相來應;你是菩薩心去感,佛就現菩薩身來應;你是凡夫心感,佛就現凡夫身來應。所以佛現身不是自己願意現什麼身就現什麼身,如果佛說我願意現什麼身,那已經是凡夫,凡夫才有願意不願意,願意不願意是落在妄想分別執著裡。佛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佛心清淨,佛心平等,佛心無念,無念就是無妄想分別執著,沒有這些念頭,所以能與法界眾生起感應。眾生有感,佛就有應;一切處有感,一切處就有應。我們讚嘆觀音菩薩,「千處祈求千處應」,同時起感應。所以感應之事,感應之理,我們要很清楚、很明瞭,我們自己用什麼心?

  抗戰勝利之後,周邦道先生的夫人那個時候住在南京,感應到地藏菩薩現身。她並沒有學佛,可是這個人行孝道,她一生真正把孝敬做到,她並沒有學佛,也不認識什麼佛菩薩。有一天有一個出家人到她家裡去化緣,化緣也不太多,化五斤香油,她沒給他,這個出家人就走了。走了以後她忽然想起來,她家住的房子很大,外面有院子,有大門、二門,進去是第三道門,庭院很深,她那個房子我曾經去過。她說大門、二門都沒有開,忽然想起這個和尚怎麼來的?走了之後門還是關得好好的,和尚不見了。這個疑問在她心裡面好多年都不能解決,一家人都見到,絕不是眼花,清清楚楚。他說他是從九華山來的,問她化五斤香油。以後他們到台灣,住在台中,親近李炳南老居士,跟李老居士學佛,把這樁事情向李老居士報告,李老居士說那個和尚是地藏菩薩的化身。她後悔死了,當時沒有給五斤香油。佛菩薩,你是什麼樣的心,他就現什麼樣的形狀,你是個凡夫心,他就現個凡夫出家人的樣子來跟你化緣。這是一種奇蹟般的出現,遇到善知識為她說明、為她開示才恍然大悟,與佛有緣。她念佛修持很不錯,往生之後火化有三百多顆舍利。居士當中往生瑞相很稀有,這些年來我們聽說、看見的不少位。

  由此可知,我們自己的清淨信心,無私的一種願力,這個重要,這種心、這種情就是能感,諸佛菩薩能應。感是要真心,真實的願心,自自然然與諸佛菩薩起感應道交的作用。正信、正解,「唯佛能生」,這是我們一般講相輔相成。我們自己具足信願能感,佛菩薩能應,幫助我們的信心更堅定,幫助我們的願心更懇切,我們深信切願,就會常常得佛菩薩加持。由此可知,感應也可以能說作互為感應,這個意思就深。我們能感動佛菩薩,佛菩薩也感動我們,這裡面的關鍵自己一定是如教修行,才能夠做得到。我們讀這首頌,一定要珍惜機緣的難遇;珍惜機緣,愛惜機緣,不讓這個機遇空過。

  怎樣才不空過?無論是順境逆境、善緣惡緣,一定要幫助一切眾生有緣聞佛法,這個緣就沒有空過。合掌念一聲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所謂是「一歷耳根,永為道種」,我們跟他的緣沒有空過,佛的金剛種子種在他阿賴耶識裡。我們贈送人家一本經書,贈送人家一張小小的佛像,贈送他們一串念珠,這都是與佛有緣。這些東西並不貴重,而實實在在是無比的貴重,一般人不知道。一般人看重的是金銀財寶,這個東西看得很重,這串念珠能值幾文錢?但是他不曉得,這串念珠在阿賴耶識種了佛的種子,這真正是寶,無價之寶,無盡之寶,我們知道,他不知道。不管他知不知道,已經種下去了,如果他的善根福德厚,他這一生就會起作用。善根福德薄,下一次無量劫時再遇到,他就起大作用;也許就是一次機緣,而度脫六道十法界,因這個機緣,他就能遇到淨宗法門,念佛往生不退去作佛。唯有我們自己認得清楚才真正肯幹,肯與一切眾生結法緣,肯幫助一切眾生了脫生死苦海,同證無上菩提;要常常有這個心,時時要認真努力去做。這是世間自在主天王所得的法門。再看底下一首:

  【佛說法性皆無性。甚深廣大不思議。普使眾生生淨信。光燄天王能善了。】

  光燄自在天王得的法是「能令一切眾生聞法信喜而出離」,他是依這個法門證果,所以他讚頌裡面,前面兩句就是說所聞之法。『佛說法性皆無性,甚深廣大不思議』,這裡面的意義,佛法是以「無性」才是真性,真性無性;「無」不是空無,不是什麼都沒有。《般若經》上常講真空,真空不空,妙有非有;妙有是講法相,真空是講法性。宗門裡面也講無念,無念是真念,無念就是真性,有念就變成識性,識性是第二義,真性是第一義。這些名詞很難懂,但是很重要,如果你要明瞭,依這個修學,那就是宗門裡常講「從根本修」,依根本修,你的成就快速。「無性」這兩個字很難懂,《楞嚴經》上世尊大開方便之門,從我們六根門頭指出我們的真性,真性就是自性,就是此地講的法性。為什麼要說一個「無性」?怕你執著:「我有個真性,我有個自性」,你就壞了。

  今天下午,光明山有幾個年輕人來找我,說他們遇到一些信徒,問了幾個問題不能解答;告訴我還有一個常常為大家講解佛法,被一個基督徒問了一些話答不出來,現在他就去信基督教了。我說也不錯、也很好,真正好好依照基督教的教義修行,將來生忉利天,忉利天主就是他們的上帝,現在不信佛沒關係,到天上去跟著天主,天主常常請佛菩薩在那裡講經說法,那不是一樣嗎?問題就是他要能生得了天才行,他生不了天就沒有辦法;他要真正能夠生天,好事情。他們問什麼問題?無明是怎麼生的?無明是什麼因緣生的?幾時生的?這個問題可是大問題。我跟他說,我跟你講了你也不懂,這個問題是富樓那尊者,當年向釋迦牟尼佛提出來的。富樓那問了三個問題,第一個是無明是什麼原因生的?第二個問題無明是幾時生的?第三個問題是成了佛之後無明斷了,你才能成佛,斷了之後幾時無明會再生?問得好!

  釋迦牟尼佛在《楞嚴》會上答覆他,說得很詳細;雖然說得那麼詳細,你去看你還是看不懂。世尊答覆四個字解決,「知見立知,是無明本」,你懂嗎?什麼叫知見立知?譬如在經上講,佛給我們講見性,是法性、是自性、是真性,可是你要是覺得「我有自性,我有真性」,你已經立知,那就是無明。怎樣才不落在無明?世尊給你講這部經,從頭講到尾,你心裡如如不動,沒有起心、沒有動念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你完全接受了,那個就不落無明。給你講見性是真心,「我們見性是真心」,完了,這就叫知見立知,這就是無明本,你怎麼會懂?跟你講了你也不懂。他說:我們怎麼樣對付初學?我沒有法子,舉一個比喻跟他講,你回家好好去想想。你所問的就像學校裡博士班程度的課程,你現在的程度是幼稚園的程度,幼稚園程度想問大學研究所裡的課程,你怎麼會懂?你如果懂了,有些念小學、念中學、念大學,那些人不都是傻瓜?浪費那麼多時間、浪費那麼多精力,為什麼不叫小朋友一下就到博士班去念?念一天,博士學位就拿到,那多好,多省事。辦不到!世間法尚且辦不到,何況佛法?佛法比世間法難得太多,你怎麼會懂?給你講得怎麼清楚,你也不懂。為什麼不懂?你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,你就不得其門而入,諸佛如來給你講也沒用處。

  我們雖然不能夠悟入,智慧聰明高一點的人可以得到解悟,你知道有這麼回事情,知道法性遍一切處,法性遍虛空法界,法性就是自己的自性。你們諸位想想,在《楞嚴經》上「十番顯見」,說得實在是透徹明瞭,你的見性要不遍十方,十方你怎麼會看得見?太陽距離我們很遠,夜晚的星星有許多距離我們更遠,都是要光年來計算,幾十個光年、幾百個光年,現在我們用望遠鏡能夠觀察到億萬光年之前那麼遠的星球,我們見到。如果我們的見性要達不到那個地方,你怎麼會見到?這是舉一個例子。六根根性是圓滿的、是周遍的,不生不滅,不來不去,不常不斷,不一不異。真心在哪裡,我們明瞭了。我們修的是什麼?就是要修真心,就是要叫我們自己日常生活行為、起心動念,如何與真心相應,這個事情重要。

  我常常勸大家要拓開心量,為什麼?「甚深廣大不思議」,這是你的真心。起心動念想得太小是妄心,妄心決定不能見性,決定不能入佛菩薩的境界。不但佛菩薩境界你入不進去,說實在話,須陀洹的境界你都沒有辦法參與,你說我們多悲哀!須陀洹是聖人,比天人高明多了,非想非非想天壽命到了還要墮落,還要搞六道輪迴,須陀洹永遠不再墮三途;不管有沒有佛出世,佛在經上講得很好,天上人間七次往返,他決定證阿羅漢,決定將八十一品思惑斷盡,超越三界,永脫六道,那叫聖人,我們不如他。他的本事在哪裡?本事就是將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放下,他捨棄了。見惑頭一個是身見,不會再執著這個身是自己,這是第一個關口。我們什麼時候也能夠恍然大悟,身不是自己;身不是自己,什麼是自己?虛空法界是自己,一切眾生是自己。我舉的例子舉得很多,諸位要沒有事的時候,新加坡的樹木很多,心定下來、靜下來坐在大樹下,從樹頂往樹根仔細去觀察,你就會明心見性。我們今天執著什麼?我們就好像樹上一片樹葉,整個大樹是自己,我們的身體只是一片樹葉。你完全看清楚,才曉得這棵大樹的樹葉、花、果、枝、條、幹、本、根,原來是一體,然後懂得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,就像一棵大樹一樣。觀這棵大樹不是發呆,是在參學,是在用功夫,從這個形相裡面豁然悟入虛空法界是整體的。楞嚴會上沒有用樹做比喻,楞嚴會上是用大海、用水泡,大海比喻是整體,水泡比喻我們個人,大海起了許許多多的水泡,你要不知道、不覺悟,每一個水泡就會起衝突,就會互不相容;如果深入一看都從大海起,所有水泡都是自己,這就說明一切眾生是自己,不是外人。我們迷,就是迷了這樁事情,諸佛菩薩悟,也是悟這樁事情,事情沒有迷悟,迷悟在人。

  學佛從哪裡學起?大乘法都教給我們,「發菩提心」學起。什麼叫菩提心?菩提心就是大心。儒家教學也不例外,教我們從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,教我們從這裡學起。佛法講戒定慧三學,儒家講智仁勇三德。「仁」是什麼意思?中國的文字是智慧的符號,你仔細看看會開悟。「仁」不是一個人,是二人,教你想自己就要想到別人;我自己希望離苦,我要幫助一切眾生離苦,我自己希望得樂,要幫助一切眾生得樂,這叫仁,這是菩薩行。哪裡可以做損人利己之事?沒有這個道理。今天老和尚跟大家講開示也提到,損人決定不利己,損人是真正損害自己,利人才是真正利己,為什麼?宇宙法界是一個整體,你要懂得這個道理。

  「無性」這個意思說得好,無性就是一切都不執著,不是性無;「無」就是無一切妄想分別執著,自性就現前,你才能真正體會到。佛說法善巧到極處,法,給你說實實在在,法都是妙法,《法華經》是妙法,哪一部經不是妙法?不但一切經是妙法,一切法都是妙法。佛經上常講,正報毛端是妙法,依報微塵也是妙法,世出世間無有一法不妙。為什麼妙?與法性相應,性相不二、性相一如,哪一法不妙?雖然是法法皆妙,你沒有見到,你為什麼沒見到?因為你的心不妙,妙心就見妙法。心為什麼不妙?因為你有妄想、有分別、有執著,就不妙。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,你的心就妙,你就見妙法。

  我們眼見外面的境界,如果離開妄想分別執著,你這個見是見性見,見性就是妙心,見外面的色相就是妙法,你所見的是色性,見性見色性,聞性聞聲性,這就是宗門講的明心見性,見性就成佛,你的功德就圓滿。我們今天所見,不用見性見色,我們用眼識見色,不但用眼識還要加第六意識的分別,再加上末那識的執著,這就搞壞了。所以第一個見是真見,此地講的是無性,很快,極短的時間,剎那之間就變成第二念;第二念裡面就摻雜著第六意識、第七識、阿賴耶識,還得加上五十一心所,所以你見的是色塵,色塵污染了你的心性。污染是比喻,心性是真的怎麼會被污染?實在講是障礙心性不能現前,說明污染,是這麼個意思。

  我們學教最難的就是這一層,這一層不能夠透過,如來真實義你怎麼會能夠解?印光大師講的話講得好,有人向他請教,有沒有祕訣能夠教我們學佛很快就能夠契入?大師答得好,他說:有!誠敬二字,「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」,這是印光大師答覆。什麼是誠?一念不生謂之誠。我們見色聞聲,六根接觸外面六種境界,如果還起心動念就不誠。老和尚講得容易,做起來是真難!如何六根接觸外面境界,不起心、不動念,不分別、不執著,那是誠。什麼是敬?普賢菩薩給我們講,「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」,那是敬。在佛菩薩講,隨類化身,應機說法,那是敬。老法師說的這兩個字,別說做不容易,就是真正懂這兩個字的意思也不多。所以很多人看到這兩個字誤解:我很誠,我誠心誠意待人;夾雜一大堆妄想分別執著,他還說他誠心誠意對人。「誠敬」,不是一般人想像那麼低的水平。佛祖說的都不錯,可惜我們把它解錯,會錯了意,所以得不到受用。

  這兩句大家要細心體會,落實來說你要想真正想學,真正想用功,就在日常生活當中,要懂得用智慧去觀照,不要用妄念去分別,你從這個地方下手,我相信你的功夫很快就漸漸得力。要知道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是虛妄的、錯誤的,錯誤的方法怎麼會能得到正確的結果,沒有這個道理。《華嚴經》在經題就告訴我們「大方廣」,大是性體,方是現相,廣是作用,一而三、三而一,就給你說明虛空法界是一個完美的整體。我們生活行為造作,念念與整體相應,就是菩薩道、就是菩薩行;違背了整體是凡夫心,這叫生死凡夫,差別在此地。

  第三句『普使眾生生淨信』,令眾生信,信什麼?信法性無性。我們用這句話,再套一句:「正念無念,正行無行,正果無果」,你能體會這個意思嗎?這是講真話,這不是佛菩薩隨順俗諦而說,諸佛菩薩依二諦說法,這是隨順真諦而說。我們不好懂,但是不好懂也要懂;不懂,我們的修學就有嚴重的障礙。而且叫你懂得,總不能勉強,勉強是決定做不到,是有方法,佛家講善巧方便。所以此地你沒有聽懂沒有關係,不要去研究它,不要去想它;想它都是落在妄想裡頭,不會想通的。諸位要知道,想不通的愈想愈不通,不想就通了,這就怪了。為什麼?它無性,所以你不想就通了,愈想就愈不通。那怎麼辦?後面經文很長,這些道理與事相,後頭反覆很多次說到,在此地有這麼個印象,不去追究,這叫疑情。宗門所謂小疑有小悟,大疑有大悟;這個疑不是懷疑,懷疑是障礙,懷疑是煩惱,貪瞋痴慢疑,那個疑是煩惱,那是修行證果的大障礙;這叫疑情,對我們修學有幫助。聽說有這麼回事情,但是不理解,也不必去追究,我們著重深入的薰習,時節因緣成熟,不定是什麼一個機緣,一下就促成你悟入,你豁然明白了,這個時候才真正有受用。

  我們把菩薩的標準降低,降低到我們現前的水平,我們在這裡也能學到東西。那就是說我們在平時接觸廣大的眾生,這些同修初學的,剛剛接觸佛法的,我們教導他、幫助他,我們希望達到什麼目的?「淨信」。不要把標準提得太高,讓他對佛法能夠生起清淨信心,你的功德就無量了。不要一開頭就希望他又吃素,他又能念佛,他又能來聽經,那個希求太多了,太高了。先讓他相信佛法是好的,佛教是善的,不會教人做壞事,不會為害社會,不會為害自己,不會為害家庭,先讓他懂這個,在這個地方生信心,一步一步的把他往上帶,我們對於初學的人應當以這個為目標。到外面去講演,跟大家目標定在信,他能夠相信,我們的目的就達到。再看下面這一首:

  【三世如來功德滿。化眾生界不思議。於彼思惟生慶悅。如是樂法能開演。】

  這是第九首偈子,是樂思惟法變化天王的讚頌。他所得的法門是「入一切菩薩調伏行如虛空無邊無盡解脫門」,在長行裡面介紹過。第一句就是說「能調伏人」,長行裡面說的是因行,偈頌裡頭這一句是說的果。誰能調伏?『三世如來功德滿』,滿是圓滿。這個地方我們特別要留意就是「功德」,這個功德不是普通的功德,是如來功德。初學佛的人最容易把功德跟福德混淆不清,以為什麼是功德?在寺院裡面捐一點錢做了功德,添一點香油也是功德,殊不知那是福德。大家想想,當年梁武帝在世,他以他的福報、以他的權勢建造道場,史書裡記載四百八十座道場;幫助人出家,他很歡喜人出家,看到人發心出家他就喜歡,他當護法,大護法。勸導人出家,護持這些出家人,幾十萬人,他自己感覺得驕傲,很自豪!達摩到中國來,有緣跟他見了面,梁武帝就把這些事情向達摩祖師報告,問他:我的功德大不大?達摩祖師實在講不通人情世故,說了一句老實話,說「並無功德」。梁武帝聽了很不高興,把他趕走,不護他的法,害他到少林寺去面壁九年,才遇到一個慧可。如果他那個時候要方便方便,很大很大,梁武帝歡喜,護他的法。說他並無功德,這個話說得一點都沒錯,梁武帝做的是什麼?是福德邊事;他做的是福德,不是功德。福德跟功德有差別,福德得世間有漏的福報,功德是得無漏的福報,那怎麼會一樣?這個差別很大。平常我們舉例說,譬如持戒有功,功是你下了功夫,你真的認真在幹,德是什麼?得到定了。因戒得定,你真正得定,得清淨心,那是德;修定有功,開慧是德。於是你就了解,功是修因,德是果報,你修因一定能證果。於是我們才真正明瞭,菩薩修六度有功,證菩提涅槃是德。

  此地所講的不是這些功德,如來功德,如來是什麼?如來是自性。我們看江味農居士《金剛經講義》,他給我們的解釋,解釋得很好,我們在《金剛經》上有時候看到「諸佛」,有時候看到「如來」,為什麼一會兒說佛,一會兒說如來?如果佛就是如來、如來就是佛,這個文章就不是好文章,決定如來跟佛不是一個意思。說佛是從現相上說,說如來是從自性上講,這就有很大的差別。如來是表自性,如來表性德。「如來功德」就是自性功德圓滿,自性功德哪有不圓滿的?本來就圓滿。理上說沒錯,是圓滿的,佛在這個經《出現品》也說得很好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這就是圓滿,本來圓滿,可是後面佛有一句話說,「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」,雖然你有如來圓滿的功德,你現在不能現前,你是真有,不是假有。一切諸佛如來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在哪裡?六根根性,六根根性是如來圓滿功德。我們不會用,我們一啟用就把如來圓滿的功德變成妄識,變成八識五十一心所,這就變成凡夫,把究竟圓滿的智慧變成無明,把無量的德能變成煩惱、變成罪業,這是我們現前幹的事情。如果不是諸佛菩薩這樣慈悲為我們說明,我們哪裡知道自己錯了?都以為自己很聰明,都以為自己本事很大,都以為自己做得很對。佛給我們一說明、一解釋,我們聽了才恍然大悟,我們自己是真錯了,對人對事對物我們想錯看錯,我們說錯做錯,所以才落得這麼樣的苦報。

 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,還得要老老實實依照佛的教誨。佛給我們指出一條明路,這個路怎麼走?用什麼態度走?用孝順的心態,用恭敬,遵守佛陀的教誨依教奉行,這個路就走通了,所以佛法修學的大根大本是在孝親尊師。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上講三種淨業不能忘掉,三種淨業末後世尊說得多明白,這三條是「三世諸佛,淨業正因」,這句話就說明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,從因地修行都是以這三條做基礎,無論修哪個法門,無論學哪個宗派,你離開這個基礎不能成就,所以這是佛法的根本法。韋提希夫人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釋迦牟尼佛沒有把念佛法門教給她,先教她修三種淨業,為修念佛法門的基礎,她才能往生。我們今天修行為什麼功夫不得力?像蓋房子一樣,沒有打地基,蓋了沒有多高倒掉了,無論怎麼蓋到最後都是倒塌,總是蓋不起來,什麼原因沒找到。地基沒打好,地基從哪裡打起?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。

  你們諸位想想看,佛法是師道,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。諸位再仔細想想,釋迦牟尼佛並不偏愛中國,沒有私心,佛滅度之後,佛弟子將佛法向四面八方弘傳,我們在佛教史裡面看到。為什麼各個地區佛法不久都衰滅,唯有在中國生根茁壯開花結果,什麼原因?中國古聖先賢提倡孝道。換句話說,像一個植物一樣,把它移到這個地方來栽培,這個地方的環境水土非常適合它,所以它才在中國生根茁壯開花結果。佛法沒到中國來之前,中國古聖先賢就是以孝道教化眾生。中國歷代帝王的諡號,不管他孝不孝,他諡號裡都要加一個孝字,他重視;「以孝治天下」,這是歷代帝王不管他做到做不到,這個口號他決定不放棄。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,你明白這個道理,你才真正體會到佛法在中國的成就。佛法要推廣到全世界,你就曉得應該怎麼做,決定要提倡孝道,沒有孝道就沒有師道,沒有師道就沒有佛法,所以孝親尊師、知恩報恩這是佛法的大根大本。迴向偈「上報四重恩,下濟三途苦」,念念不忘報恩報本,這是佛法。

  許許多多修學的同修們,從海外各個地區寫信給我,傳真給我,打電話給我,都說功夫不得力,煩惱天天增長,為什麼修學會成這個樣子?來問我,我只一句話答覆他們:多聽經。三天不聽經,妄想就增長,你胡思亂想。然後我們就能夠體會到,釋迦牟尼佛在世為什麼天天講經說法,講了四十九年,一直到圓寂。要天天講,不是講一遍、兩遍你就會覺悟,哪有那麼簡單?聽一部、兩部經就覺悟、就開悟、就證果,那倒省事。眾生的煩惱習氣無始劫來養成,習慣成自然,改都改不掉,聽一部經壓一下好像好一點,壓一下效果很短暫,第二天不聽經,效果就沒有了。就像你們現在感冒,幾個鐘點要吃一次藥壓一壓,兩次、三次要不吃的時候,感冒就發作,就沒有法子。我們現在就這個情形,講經是吃藥,很短的時間伏一伏,明天趕快再來服藥,明天不服藥准發作,就是這麼個道理。我今天能夠有這麼一點成就,你們看到好像有這麼一點智慧,我天天在吃藥,吃了四十多年才控制住。我知道你們的情形跟我差不多,我四十多年天天不中斷,你們是斷斷續續,或有或無,那怎麼能怪?

  現在有個好處,借科技的方法,有錄相帶、有錄音帶,現在幾乎每部經都做成VCD。你們想要真幹的時候,這些錄相帶帶回去,天天要聽,反覆的聽,果然聽上三年五載,你就變樣子。什麼樣子變?容貌變、體質變、心理變。變就是證果,這從心理上變,心變成菩薩心、變成佛心,你有個善良的心,有個慈悲的心,你的容貌就是善良的容貌、慈悲的容貌,你的身體是清淨的身體、健康的身體。相隨心轉,身體也隨心轉,心造萬物,我們這個身也是心造的。一切法從心想生,你想佛、想菩薩,想清淨、想平等、想智慧、想慈悲,最健康的思想,你得的是最健康的果報。不要天天想惡事,這個人作惡,那個人是壞人,你天天想這個。人家是惡,是好是壞,沒有這回事情。好壞是什麼?是從你心裡變的,你想樣樣都壞,是你的心已經壞了。

  佛菩薩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菩薩,為什麼他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菩薩?一切眾生是不是真的諸佛菩薩?給諸位說,真的是諸佛菩薩。他從什麼地方看到?他從你六根根性看到,你六根根性是佛性,從這裡看起。然後再看你的色相,你的相是自性變現的,唯心所現,唯心所現的相是佛相。決定不是說只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叫佛相,那是你妄想分別執著的佛相,真正的佛相是無相無不相,那是真的佛相。如果我們套這個話來說,「佛說法性皆無性,佛說法相皆無相」,你懂嗎?你才真正覺悟,真正明白過來。佛看一切眾生是諸佛如來,我們為什麼沒見到?我們的心不是佛心,剛才講我們心不妙,所以看一切法都不妙。假如我們的心妙,看一切法都妙;我們的心是佛心,決定看一切眾生都是佛。《華嚴經》上說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,這是佛知佛見。

  「三世如來」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未來包括我們統統在內。過去佛、現在佛,他們自性功德圓滿流露出來;未來諸佛,雖具足如來圓滿功德,現前有障礙透不出來。『化眾生界不思議』,「化」一定要講三世,不講三世就有漏失,講三世才圓滿。因為未來諸佛自性功德雖然被障礙,那些障礙一定會斷掉,為什麼?障礙不是真的,如來功德是真的,真的決定不會失去,障礙只是暫時。不能不說,不說就不圓滿,這個理跟事我們都要透徹、都要明瞭。「化眾生」,化是教化,就是長行裡面講調伏行的意思,佛用什麼方法來調伏?長行裡面講調伏行無邊無盡,這個地方說個「不思議」,不思議就是無邊無盡。

  眾生界無量無邊,在佛法裡面用大類來歸納,歸納為九法界:菩薩、緣覺、聲聞、天、修羅、人、畜生、餓鬼、地獄,這是大的分類,分為這九大類,都叫眾生,九界眾生。每一類裡頭,實在講還是有無量類,真的是無量無邊。以我們人道來講,人道以我們居住在地球這個區域人眾來說,在這個地球上人數並不算多,現在才五十幾億。這五十幾億的人,種族很複雜,居住的國家地區不一樣,文化不相同,思想不相同,我們講意識形態不相同,風俗習慣不相同,生活方式不相同,這裡面差別太大太大了。佛用什麼方法來教化這麼許多眾生,讓這些眾生都能夠和睦相處,都能夠互相尊敬,當中沒有歧視、沒有矛盾、沒有衝突,互助合作,生活得自在美滿,這是佛教化第一個目標。

  這個目標就是現在許多人在講的多元文化。我在澳洲給一些從事多元文化的這些人士說明,多元文化最好的教材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你們想想有沒有道理?佛有本事將盡虛空遍法界,無量無邊不同族類,都能夠把他調和成一個共同體,這是真實智慧,真實的善巧方便,能達到這個效果。我們今天要解決世間的問題,尤其是現在科技發達、資訊發達,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發生的事情,我們立刻就知道了。現在乘噴射式的飛機環繞地球一周,不需要一天的時間,時空縮小了。這個地球上,居住在這裡,人與人的關係非常密切,所以人說這叫地球村,我們現在同在一個村裡居住。同在一個村裡居住,許許多多不同文化,這個事情是麻煩的事情。如何來解決這個問題?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這是非常有效果的一個教材。

  我常常在想,這個世界不但大學要開多元文化的課程,甚至是中學、小學都要開多元文化的課程,教材是什麼?《華嚴經》,所以《華嚴經》我們必須要下功夫,同學們都有這個責任。經文雖然不能變更,我們有淺說,我們有易解。淺說易解給誰讀?中學生讀。也就是說我們把這部經典,用淺深不同的次序,編成各級的教材。乃至於從幼稚園,幼稚園用連環圖畫來編教材,編成小學生讀的《華嚴經》、中學生讀的《華嚴經》、大學生讀的《華嚴經》、研究所讀的《華嚴經》,我們從這裡著想,這是對現代社會無比的貢獻。佛的經典沒有淺深,對淺人說得很淺,對深人說得很深,它的好處就在此地。為什麼會有這種情形?因為它與法性相應,法性沒有大小,法性沒有淺深,所以經典沒有淺深。任何一部經可以淺說,讓小朋友也能懂;可以深說,等覺菩薩才聽得懂;可以長說,這部經講上五十年也講不完;可以短說,兩、三個小時一部《華嚴經》講圓滿,這叫佛經。

  我們同學們在此地共同學習,一定要肩負這個使命,要認真努力,我們替世間苦難的眾生編一套美滿的教材。我們編未必能夠編得好,沒有關係,這是草本、起草,讓後來這些大德們,讓他不斷去修訂,不斷去改進,就會成一個完美的教科書;我們帶頭,我們起草。這一生生到這個世間來,遇到佛法,給我們這麼一個使命從事這個工作,我們的一生就過得很有意義,沒有空過,這就是我們的修功。我們念佛為什麼能往生?皆憑這個功德就決定得生淨土,我們以這個功德迴向求生淨土。這是在現前這個階段,真正行菩薩道,真正修菩薩行。這是「化眾生界不思議」,我們要怎樣把它落實。

  『於彼思惟生慶悅』,「彼」是指前面所說的,常常存這個心,常常想著這樁事情,慶幸自己的機緣,這個機緣得來不容易,太可貴了!「悅」是法喜充滿。肩負起這個使命,承擔這一個責任,認真努力一定要把這樁事情做好,樂思惟法變化天王從這個地方證入。『如是樂法能開演』,他要不能契入,他不能夠為人開示,他也沒有辦法做一個樣子給別人看;演是表演,是要把它做出來。佛法不在說,要在行,你真正能夠依教奉行,把佛在經中所講的道理,變成我們的思想理論;佛在經中所講的行法,變成我們的生活行為;佛在經中所講的境界,變成我們真正的享受,你就叫證果。你學佛真的是有功有德,則成就圓滿的功德。我們看看,這些佛菩薩示現給我們看,我們要能夠體會到,要能夠解其義、行其法,也能契入這個境界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