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八四八卷) 2007/10/7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1848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賢首品第十二」,大科第五「喻況玄旨分」,經文裡面有二十種比喻。第一個大喻是「聲聞現通」,比喻「菩薩自在益生德」,這個三首半的偈頌我們學過了。菩薩利益眾生的大德大能,就是前面一大段所說的大用無方。佛陀教學很慈悲,將菩薩的德用說完之後,深怕我們中下根人還是不容易體會,再用比喻來說明,就說了二十種的比喻。像這些教學的方式,我們學講經的人,就是學教的人特別要注意,在經典裡面,可以能夠學到佛是怎樣所謂善巧方便。尤其是在我們現代這個時代,要熟悉這套理念與方法,才能真正幫助現代的眾生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。

  現在的人難教,佛在《地藏經》上已經講得很清楚,我想世尊在《地藏經》上說這些話,不是對當時人說的,是對我們現在人說的。為什麼?當時人好教。就是在末法,我們想想看,一百年前、二百年前的人,好教。難教真的是最近這一百年,出了問題,像《地藏經》上所說的「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」,真的。原因在什麼地方?這個事情是全世界的,有不少的這些學者教授跟我在一起討論這問題,全世界。這個與科學有直接的關係,科學提出來樣樣都講證據,你說有神,神在哪裡?你把證據拿來,拿不出證據就否定。所以,西方人不信宗教了,社會動亂。東方人不相信老祖宗的教誨了,古聖先賢的教誨他說那個過時了,我們的社會也動亂了,人們生活是愈來愈痛苦。

  前幾年香港有個陳老先生陳朗,這也是個名人,在香港很多人都知道他。年齡跟我差不多,他是四川人,長年住在香港,前年過世了。他告訴我,他說在從前家鄉四川那邊人都相信佛菩薩,相信鬼神,神廟、城隍廟到處都有,人不敢做壞事。做壞事情的人少,不是沒有,少。現在破除迷信,不相信宗教了,做壞事情的人愈來愈多,社會很不安寧,這他告訴我的。他的結論說,這些信仰宗教、相信報應的,真有作用,真管用。實際上這些事情有沒有?真有,不但在中國有,在外國也有。我在美國住的時候,美國的鬼屋就很多,真的鬧鬼,沒人敢住。有些去試試看,真的,晚上被鬼趕出來,怎麼能說沒有證據!沒有證據你就不相信,從前像李老師常常跟我們說,你爸爸你見過是吧?見過,有證據。你祖父見過沒有?有人說也有見過。你祖父的爸爸有沒有見過?沒有見過,沒有見過你就相信了嗎?這是說明人的淺見,只看眼前,沒有前後眼,不能看到過去,當然更不能看到未來。

  真正有智慧,從過去的經驗就能了解未來的變化。早年我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,那個時候台灣的教育對人文就是倫理道德疏忽了,盲目的辦許多大學。所以方先生跟我們說,後果不堪設想!那個時候他老人家跟我說,台灣是個小島,生存要靠航海,現在要靠航空。他說辦那麼多大學幹什麼?大學是培養通才的。學校多,學生多了,社會上沒有這麼多位置給他坐,社會就亂了,一個位置大家拼命爭,打得頭破血流,現在的社會就被他看中了。五十年前講的話,就是說他能看到五十年後的社會狀況,這叫學問。他的理想沒人聽,沒有人接受。我們也問他老人家,那怎麼辦?應該怎麼樣做好?他的主張,他說像台灣這樣,兩個大學足夠了。還有這麼多人怎麼辦?應該要學技術,就向航空、航海發展。辦造船的學校,造飛機的學校,讓台灣這個地區這樣的人才他都往這裡面去鑽,將來台灣造船世界第一,台灣製造飛機世界第一,他說人才向這上去就對了。向航海、航空上發展,人的精力集中在這方面,不要去搞政治,也不要去搞其他的,從這兩種事業上去發展。他說得很有道理,沒人相信,沒人去做,我們都感覺得非常的惋惜。

  教育一定要發展人文,倫理、道德、因果,社會永遠不會動亂。人有倫理道德不願意做壞事,做壞事對不起自己良心。人真正懂得因緣果報,實在講中國的歷史,《二十五史》就是一部因緣果報的記錄,很值得人省悟。懂得因果報應不敢為非作歹,社會自然和諧,怎麼可能有動亂發生!我們聽老師的教誨,以後接觸佛法,看到經典的教訓,對這樁事情逐漸明白了。也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做人,這是大學問,知道人生到這個世間來為什麼的。確實生到這個世間來,是來圓滿自己沒有完成的功課,提升自己的靈性,這是人生。我們在講席裡頭也常常說,人間的功課就是五倫八德,在佛法裡面就是十善、三皈、五戒,你能把這個學好,你來生就升級了。

  諸佛菩薩、祖師大德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,在過去這些好樣子多,各行各業都有菩薩。經商的,在佛門裡面稱菩薩商主,他賺的錢不是自己一個人享受、一家人享受,不是的,他確實是做個模範的商人,那就是菩薩。以他盈餘的利益回饋給社會,回饋給大眾,都做些社會慈善利生的事情,都做好事。所以貧窮的人對富人尊敬、歡喜,為什麼?這個富人常常照顧他。長年不斷的布施供養,沒有不遵從聖賢教誨、佛菩薩教誨,所以他們有智慧、有德行、有財富,懂得斷惡修善、積功累德,家道自然就興旺,代代有子孫承傳他的家道、他的家業。現代人沒有這個觀念,父母的事業他不願意繼承,他要搞他自己東西,所以家業、家道沒有了。古時候不是的,是承傳,他真的是有道,用這個行業來服務社會,跟其他的行業互助合作,社會是整體的提升。社會的和諧、社會的進步是整體的,它不是為個人。

  所以菩薩哪個行業裡頭都有,菩薩利益眾生的大德哪個行業都有!有菩薩,那真是太平盛世的時候,人民有德行、有善根、有福報,感得的是佛菩薩來做國家領導人,佛菩薩來了。你仔細一看中國歷代這些帝王,近一點的,你看康熙、雍正、乾隆,菩薩!不是凡人。他們確實具足高等的品德、智慧、德能,又好學,對人民、對社會非常關心,他有責任感。我們看看康熙教導他的子女,那是他們家的家訓,你讀了之後,你不能不佩服,所以他的家業能夠傳兩百多年,有道理。如果他的後代子孫,都能夠信守祖宗的教訓,依教奉行,現在還是大清帝國,這不假。後代改變主意,不聽老祖宗的話,自以為是,沒有不滅亡的。

  像早年,我在年輕的時候,方老師給我提過很多次,我的印象很深刻,告訴我《周禮》是部好書。雖然提了很多次,我對這沒興趣,偶爾翻翻,沒有認真,一遍都沒讀過,因為十三經裡面有這部書,偶爾翻一下。他告訴我,那是周公的著作,也就是周公治國平天下的理念,方先生對這個是佩服得五體投地。他曾經跟我說,周朝如果說世世代代都遵守《周禮》,決定不違背,他說現在這個世界還是周朝。他告訴我,全世界每個國家的憲法,跟《周禮》比,都不能比,他說他那個真太完備了。要問什麼原因?沒有別的,周公起心動念為天下人民的福祉設想,他沒有為自己,沒有一點私心,叫大公無私,才能製作出來。所以是經典的著作,所以經典是什麼?超越空間,超越時間。他這種理論在全世界任何國家地區都用得上,三千年前用得上,三千年後還是用得上,指導原則。現在沒人學了。最近這兩天來訪問的中國的彭林教授,很難得,他專攻三禮,《周禮》、《儀禮》、《禮記》,很難得。

  聖賢人的大智、大德、大能,如果不能為國家、不能為社會、不能為人民造福,他就不能稱為聖賢,你修養得再好,有什麼用?你對社會毫無貢獻。在佛法裡面講那是小乘,沒有大慈悲,不為眾生,那不叫聖人。聖人念念不忘眾生苦,念念不忘幫助眾生覺悟,破迷開悟才能離苦得樂。所以聖賢人,當然像我們在前面看到無方大用,統統是緣分,緣分不是自己,是眾生,眾生有緣,他來示現。眾生的緣有染緣、有淨緣,有善緣、有惡緣,我們知道諸佛菩薩無處不現身,慈悲到了極處。染緣、惡緣裡頭他來不來?來!餓鬼裡頭他去度眾生,現餓鬼身;地獄裡頭他也去,他現地獄身;畜生裡面他也去,現畜生身,無處不現身。我們現在動亂的社會裡有沒有佛菩薩?佛菩薩很多,我們肉眼凡夫沒看出來。可是你要是細心觀察,你就能發現,在這個社會裡還有人,無論是男女老少,無論是哪個行業,你看他起心動念,看他言語造作,他確實為別人的、為社會的,不在乎自己的名聞利養,那個人就很可能是佛菩薩應化的,真有。

  我現在還聽到同學告訴我,有些十一、二歲的小朋友,所說出來的話竟然跟聖賢人差不多。確實他們讀聖賢書,像四書五經都能背誦,他們想到傳統文化的繼絕存亡,他有這個念頭,這絕不是普通人。像這樣的小朋友要好好的去栽培他,要好好的去照顧他。如果不能好好的去照顧他、栽培他,將來再長大被社會染污,那就很可惜。年輕人裡頭真有,不是沒有。具體表演出來的,在《華嚴經》最後一品「入法界品」,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五十三參裡面五十三位善知識,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。你去看出家身分的只有六個,五十三個人,出家只有六個人,其餘全是在家的,在家佛、在家菩薩。教我們以你現前的身分,你怎樣修學佛法,行菩薩道,他做出樣子來給你看。所以這《華嚴》教學,方東美先生說是世界上最好的哲學概論,有圓滿的理論,有周詳的方法,後面還帶表演,非常難得。

  方老師把這部經介紹給我,我讀了以後,我就想到《四書》,《四書》是宋朝朱熹編的,朱熹這是大儒。肯定學過佛的,接受過佛法的薰陶,我就想起來他肯定讀過《華嚴經》,為什麼?他編的四書很像《華嚴》。你看「中庸」是理論,「大學」是方法,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是表演,就像《華嚴經》的善財五十三參。千萬年古聖所傳的東西分量不多,簡要詳明,為什麼?你才能受用得到。如果太多,太多你也記不得,你學習有困難,得不到受用;愈是精彩的東西愈簡單。「中庸」裡面所講的道理,「大學」裡面所講的方法,這個道理用什麼方法來落實。孔子做到了,孔子的一生行道,行什麼道?就是把「大學」、「中庸」全部做到,他那個身就是活的「大學」、「中庸」。孟子做到了,孔子被中國後人尊為至聖,孟子被尊為亞聖,這兩個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榜樣,佛說這世間聖人。世出世間我們現在也搞清楚、搞明白,為什麼叫世間聖人?孔子沒有叫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沒有。

  《四書》從宋朝以後,這是中國人必讀的一部經典,在中國學術裡面真的它是一部聖經。真正落實在日常生活、在日常工作,就是《弟子規》。《弟子規》裡每一句,都是出在四書、五經、十三經裡面,有出處的。所以《弟子規》重要,它是中國幾千年傳統聖賢教誨的落實,你真能把這個做到,四書、五經、十三經沒有讀過,你等於都讀過,為什麼?你做到了。如果說是四書、五經、十三經念得很熟,沒做到,沒做到是什麼樣子?第一個現象是你家不和,齊家就是家庭和睦。你身不修,身不修是你的煩惱習氣沒斷掉,你的貪瞋痴慢很嚴重,身不修。念得再熟、背得再熟,說得天花亂墜,著作等身,沒用。從前李老師講什麼?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,你被業力所轉。所以行太重要了,這個話不是孔子說的,這是堯舜禹湯傳下來的,篤行。「博學、審問、慎思、明辨、篤行」,篤是什麼?老實照做。祖宗是這麼做的,代代相傳都是這麼做的,你不要去改變。所以孔子為我們做示現,他一生是述而不作,就是他沒有創作,他沒有發明。他所學的、他所修的、他所教的、他所傳的,都是古聖代代傳下來的。這給我們做了最好的典範。

  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教學四十九年,跟孔子一樣,釋迦牟尼佛沒有發明、沒有創造。《華嚴經》玄義裡面,清涼大師註解裡告訴我們,世尊也是述而不作。他說他所講的每句話、每個字,都是古佛所說的,他沒有增加一個字,沒有改一個字,沒有加一個字。這個話我們能相信嗎?我們現在相信了,從前不相信,現在相信了。現在怎麼相信?道理搞清楚了。這個道理是什麼?道理是聖賢他是從自性裡流出來的。釋迦佛的東西是從自性流出來,阿彌陀佛也是從自性流出來的,一切諸佛都是從自性流出來的,從自性流出來相同的,佛佛道同,他見性了。佛在經上不是講得很清楚嗎?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你的智慧是自性裡本有的,你的德能,德行、能力也是你自性本有的,只要你見了性,自性流出來它怎麼會不一樣!孔孟沒有見性,他能遵守祖宗代代相傳的,好,了不起,給後人做最好的榜樣。佛是明心見性,你看《六祖壇經》,《六祖壇經》裡頭字字句句,你跟佛的大乘經教去對,有沒有一句話衝突?沒有,自性流出來的。無論在理論上、在方法上、在境界上、在果用上,都相同。

  這個道理我們懂得,懂得之後就相信了,佛出現在這個世間一生誘導人沒有別的,誘導你明心見性,回歸到自性,你就圓滿了。回歸到自性就成佛了,在佛法裡叫成佛,你把你真正的自己找到了。凡夫是迷失了自己,佛菩薩是找回來了,他找回來,看到我們想找回來,他就來幫忙。我們還不想,不想他在旁邊等著,等你什麼時候想把自己本來面目找回來,把自己的本來佛找回來,他就幫你忙。只要你動這個念頭,所謂講三寶就加持你;你沒有這個念頭,佛菩薩雖然都在我們周邊,你也沒有絲毫感覺。如果有這一念,感觸就多了,到功夫得力的時候,你會發現三寶加持力量就在周邊,從來沒有離開過。然後才知道,我當時糊塗不相信,造作無量無邊罪業,他也在我身邊,也從來沒有離開過,只是像陌生人一樣。現在豁然覺悟了,好像很親切,在從前很陌生。從來沒離開過,這真的,這不是假的。

  所以,菩薩跟聲聞恰恰相反,為什麼?聲聞不為眾生,菩薩念念為眾生,念念不捨眾生。此地這個念念,我們要明瞭,不是像我們起心動念,像我們起心動念那他就迷惑了,他就變成凡夫。菩薩念念什麼?你要看中國文字,這個念字裡頭意思,念是什麼?念上面是個「今」,下面是個「心」,就是現在的心。現在的心是什麼?是眾生,這就是菩薩。他沒有起心動念,他念念是眾生,所以說生佛不二,他跟一切眾生已經融合成一體。這當中沒有界限,絕不是有起心動念,這叫真佛,這是佛心。二乘沒有,二乘必須眾生有感,他才有應。他有應他還有選擇性的,換句話說,他還有很多條件,不適合這個條件你就入不了他的門。每個阿羅漢習氣沒有斷,每家的門檻不一樣,那叫真是度有緣人;不像佛菩薩大慈大悲,普度眾生,所以這有大悲心。

  「不求菩提,無大智也」,阿羅漢往往到這個境界他就很滿足了,不想再向上提升。他的正覺現前,他上面有正等正覺,再上面有無上正等正覺,他正覺就很滿足了。佛告訴我們,阿羅漢會不會迴小向大?肯定會,他停留是有期限的。佛告訴我們,阿羅漢在他這個境界裡,一般來講多數是兩萬大劫,兩萬大劫之後他會迴小向大,他就希望再向上提升。辟支佛比阿羅漢聰明,辟支佛是一萬大劫,也會向上提升。這是佛在大乘經教裡跟我們說明的。

  「大饒益者」,這是菩薩,大乘菩薩,「具悲智也」,他具足大慈大悲、大智大德,他具足,像前面所說的。你看阿羅漢已經有這樣的神通,你就想想,菩薩的智慧、神通、道力超過阿羅漢太多了!這個比喻裡頭最重要的就是第三、第四句,「能以一身現多身,復以多身為一身」,這句最重要。我們要學習的也是學這句,我們要學菩薩求智慧,要學菩薩念念為眾生。雖然我們現在分別執著都沒有斷,行,分別執著沒有斷,你只要發大心,那個大心太大了,就把分別執著給擠破,自然就超越了。沒有任何條件幫助苦難眾生,只要自己有這個能力盡心盡力去做,決定不要懷疑。許多人修積功德的時候,就是被疑障礙住,所以大乘教裡佛說,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。他不疑的時候他就勇猛精進,所以勇猛精進是菩薩唯一的善根,他只知道向前,他沒有後退;如果他有疑他就中止,他就退轉了。

  譬如現在我們講做好事,有人怕我們這些錢財被人騙,不敢做了。這是許多善緣功德擺在你面前,你就捨棄掉了,菩薩做這個沒有懷疑。沒有懷疑是正確的,你一個善心,對人從來都沒有懷疑,常常欺騙你的人,到最後他會覺悟,他會被你感動,他會回頭,這怎麼樣?你度了一個人。你幫助這個人轉惡為善,轉迷為悟,這是多大的功德。我們在經教裡學到,可是在過去在事相裡面遇到過這麼一樁事情,我也給諸位報告多次。道安老法師,這個人了不起,他沒有為個人想,沒有嫉妒心,我跟他的時候還很年輕,他大概大我二十多歲,是我父親這一輩。在台北他辦大專佛學講座,借中國佛教會的講堂,一個星期上一次課,星期天。那個時候台北市地區的大專學生,來報名參加佛學講座的,從三百人,大概半年之後到八百人。

  他請我去做總主講,我記得我們有三個法師,上午有兩堂課,下午有一堂課,一堂課是兩個小時。我都記不清楚了,好像上午是一堂課,下午兩堂課。他老人家自己講一堂,我講一堂,另外還有個法師講一堂。我上課的時候聽眾多,聽眾最少的就是他老人家。本來是把我安排在上午的,我一看上午人多,他們學生聽完課之後,有的時候吃了飯就走了,下午課就不上了。我看到這個情形,我就跟他對調,我說老和尚你講上午,我講下午。結果對調之後,又發現什麼情形?上午這些人不來,到什麼時候來?到吃飯時候來,他來吃過飯之後,他聽我講一堂課。這個樣子,可是老和尚從來沒有介意過,非常歡喜,他對我非常好,非常愛護。這就是說他能夠提拔年輕人,他能夠栽培年輕人,成就年輕人,這個難得。

  還有一樁事情,一個信徒是個做生意的,欺騙老和尚。他搞個公司讓老和尚投資,請老和尚擔任董事長,老和尚就答應了,常常向他要錢,老和尚知道。有一次我去看他,他就問我,有個蔣居士蔣某人剛才從我這裡出去,看到沒有?我也跟他很熟,我說看到了,在大門口,我進來,他出去。他告訴我,他今天又來騙我。我說你給他沒有?給他了。非常可愛,那個蔣居士不知道,騙了很多次。到最後蔣居士明白了,慚愧心生出來,原來以為不知道,沒想到每次老和尚都知道。知道怎麼樣?你要多少給你,這個難得。不是像一般人你來騙我,我上一次當,以後我再不上你當。他不是的。他不說穿,他也不是對別人說,我跟他是很親近的人,他告訴我,我才曉得這樁事情。老和尚實在不容易,一生當中沒有碰到第二個這種人,像這樣的人他才能真正是斷惡修善、積功累德。老和尚七十歲走的,他走了之後大專講座就沒有人接辦。中國佛教會要收回去他們辦,他們辦我就不能再上課了,我這個總主講的職務就沒有了。但是他們辦好像辦了一年,兩個學期,大概人就沒有了,很可惜。這是《論語》所講的話,「人存政舉,人亡政息」,事在人為。

  菩薩,細心觀察真有,你真正在這裡面去學習,把握機會,不怕上當,不怕吃虧,功德才能圓滿。如果怕吃虧、怕上當,你寸步難行,到最後吃虧是自己。這個道理佛在經上說得多,大智大悲才能做大饒益者,不是大智大悲不能夠做大饒益眾生的事。現在做饒益眾生的事情,最重要的是什麼?最重要的是培養人才,這是第一。第二,如何把聖賢教誨,在中國,傳統的學術就是儒釋道三家,怎樣幫助儒釋道能夠繼續承傳下去,而且能發揚光大。不但利益中國的眾生,利益全世界的眾生,現在我們用網路、用衛星電視做得到,把教學的效果擴大。全心全力找這些志同道合,我們真幹。開始幹的時候小小的,三個人、五個人,八個人、十個人就行,起頭,這凡事起頭難,開頭做好了,後續的人多了。

  做的方法一定要扎根,如果沒有根,那個學問是假的,是不可靠的。根是什麼?根是做人,他會不會做人!做人的根,中國傳統文化裡面就是《弟子規》,那是根,道家的就是《感應篇》,佛家的就是十善業,這三個根必須真正做到。這是在日常生活當中,起心動念、言談舉止,這三個根紮下去了,這個人就具備聖賢的基礎,這條件,他有這個條件了。然後幫助他,希望他一門深入,一生當中專攻一部經論,決定不能搞多,一部。「教之道,貴以專」,學之道也是貴以專,教、學都要專一,一部經十年。十年專攻一部經,就變成世界上頂端的老師,這好老師。一門行嗎?行,一門通,門門都通了。就怕你一門不通,為什麼不通?學多了就不通,學雜了就不通,你的心亂了。學一個,一個心是定的,心定到一定的程度,他就開智慧了,這個道理在中國儒釋道三家都懂,三家都講求。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佛家講戒定慧;儒家講禮,禮就是戒,守禮、守規矩。專攻一門,他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,非常單純,容易攝心,攝心就是定,所謂是「制心一處,無事不辦」,這我們前面讀過的。

  如果說是有三、五個,八個、十個同學,每天在一起有切磋琢磨。一個人學一門,有十個人就有十門功課了,每個人都是專攻一門,其他的,其他可以聽。學習這一門的時候每天提出報告,如果有十個人的話,每天一個人半個小時報告,一天就有五個小時在一起聽報告。聽的時候其他的九個同學都在聽,聽完之後請大家指教。這樣的課堂,我們把它做成攝影棚,裡面十個座位,記錄下來,這就是他學習的成績。不必讓他去寫論文,當然他要寫,他不寫不行,報告就是他的論文。同時用網路把它播出去,雖然在一個小小的書院裡面學習,足不出門,這古人講的獨善其身,但是用網路、用衛星向全世界播出去,兼善天下。在從前這兩個是不能同時做到的,現在可以同時做到,獨善其身同時兼善天下,這個事情多美好。真正有志,這十個同學我們要全心全力的照顧他,使他沒有後顧之憂,好好學習。十年之後他畢業,他成就了,他的成果卓著。譬如說學《論語》,學《論語》你每天講半個小時,我們相信開頭你沒有深入,你講的當然不能很詳細。三個月大概一部就講完了,三個月就是九十天,一天半個小時,大概就像一般學校上課一樣,上完了。第二遍時間會長一點,為什麼?你有心得了,第三遍會講得更好。一年講兩遍,十年講二十遍,愈往後面去愈精彩!其他九個同學講的東西,你也都能吸收到了,都能應用在你這一門課程上,表現出來。用這個方法,每天做報告。

  當然這裡面的基礎條件,除了德行落實這儒釋道三個根之外,還要有能力讀文言文,沒有能力讀文言文的,那就難了,這是基本條件。文言文的讀誦沒有別的訣竅,就是讀熟、背誦。從前李老師教我們,學文言文用什麼教材?《古文觀止》。他告訴我們,你能夠背五十篇,熟背五十篇,你就有能力讀文言文;你能夠熟讀一百篇,你就有能力寫文言文,不難,真不難。我曾經看到民國初年小學的作文,那個時候的小學生,他們的作文全是文言文寫的。多大年齡?大概是八、九歲到十一、二歲,有初級、中級、高級的。我手上還保留了好幾本,搬家搬來搬去搬不見了,好像現在還有三本在澳洲,民國初年的。那個小學寫的文章,送到現在大學中文系的學生,不但他寫不出來,他看都看不懂。這就想到我們國文程度一落千丈,現在大學中文系的比不上民國初年小學生的程度,這令人感嘆!所以這個社會怎麼不出問題?

  學習確實要靠護法,沒有護法,雖然人才出現,很容易、也很快速被淹沒了。也就是被現實生活環境逼迫,他不能進步,他不能繼續學習,這是非常可惜的一樁事情。多不多?太多!有些人發現了,發現的時候沒辦法,心有餘而力不足,幫不上忙。有些人發現了,怕他這個小孩這麼小,長大之後他會變,靠不住,幫助他的意願馬上就降溫,你就曉得多難。他要遇到什麼人?他要遇到菩薩。所以護法是菩薩,護法是大德大能,也是大智慧,沒有大慈大悲、大智大德,他沒有辦法護法。護法不是說有權勢、有財富就能護法,不見得,他要有眼光,所以說菩薩。我們要有信心,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提升自己,如果我們能夠這樣做,依教奉行,對自己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,會不斷的向上提升。這段我們就學到這個地方。

  一身現多身,多身為一身,我們現在在事相上做不到。但是引伸的意思可以做到,我們在社會上也是具足多身分的,每個人都是這樣的。基本上的,你看中國古人講五倫十義,你的身分就很多。你對你的父母,你是兒女的身分;你對自己的兒女,你是父母的身分;你對弟弟,你是哥哥的身分;你對哥哥,你是弟弟的身分。你走進社會,譬如你讀書的時候,你對老師是學生的身分;如果你教書,你對你的學生你是老師的身分。這就是一身現多身,多重身分,尊卑長幼、各行各業,身分不一樣!但是每個身分都能做到他本分的工作,你就圓滿了,我們怎麼樣努力學這方面。所以文化真的是多元的,它不是單元的,多元是正確的,單元是錯誤的。接觸到佛法之後,深入之後才理解,佛法跟我們講的不二法門,講絕了。宇宙是一不是二,你看講到性相不二,性是能現能變,相是所現所變,這是從最根本上講不二。生佛不二,眾生跟佛不二。

  中峰禪師說「我心即是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即是我心」,我跟阿彌陀佛不二;「此方即是淨土,淨土即此方」,淨穢不二。然後你才曉得自他不二,凡聖不二,你的智慧現前,只要到不二,智慧就現前。佛經裡還有八個字講得妙絕了,「迷唯一念,悟止一心」,一心就是不二,不二就悟了,迷就變成二,二就迷了,不二就覺悟。你能夠在一切人事環境,一切物質環境裡面,都能夠跟不二相應,你得大自在。雖是凡夫,佛菩薩也肯定你,你成佛了,為什麼?你過的生活是佛菩薩的生活,跟他沒有兩樣。佛菩薩就是住在不二裡頭,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全心全力幫助苦難眾生,那你是個什麼人?佛經上講,人到世間來是人生酬業的,你不是這個人,你是佛菩薩再來,你是救苦救難的,你不是業力來的。業力來的才有妄想分別執著,願力來的沒有;業力來的才有疑有慮,有顧慮、有疑惑,願力來的沒有。為什麼?毀譽不二,苦樂不二,憂喜不二,是真入了不二法門。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,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如是學習,我們就得利益。

  現在我們再看下面一段,第二段「日月現影喻」,有兩首偈,這兩首偈是比喻「菩薩普應群機德」,這就是像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。我們把偈子念一念:

  【譬如日月遊虛空。影像普遍於十方。泉池陂澤器中水。眾寶河海靡不現。】

  這首是比喻,下一首是法合,講菩薩。

  【菩薩色像亦復然。十方普現不思議。此皆三昧自在法。唯有如來能證了。】

  比喻好懂,譬如太陽、月亮這在空中,可是太陽、月亮的影子『普遍於十方』,到處都能見到。你看他舉的幾個例子,『泉』,泉是小水,泉水,裡面有月亮的影子,有太陽的影子。『池』是池塘,『陂』是大的池塘。『澤器中水』,就是像盆子裝的水,一盆水或者是一碗水,這器裡面所裝的,都有太陽月亮的影子。下面講『眾寶河海』,河海稱為眾寶,河與海裡面真的都有寶,它統統都現。哪裡有水哪裡就現,古人所謂「千江有水千江月」,就這個意思。特別明顯的是夜晚,什麼地方有水,月亮就在裡面現,現影,照見!舉這個比喻,來比況菩薩,菩薩對眾生也就是這樣的,眾生有感,菩薩就有應。我們怎麼學?眾生有需要,我們盡心盡力去幫助,沒有疑慮,然後你才曉得功德不可思議。

  『菩薩色像』,色像就是現身,也是這樣的,『十方普現不思議』,哪個地方有感,哪裡就有應。我們的學習就是全心全力幫助人,沒有疑惑,沒有顧慮。縱然是人家欺騙,我們也歡喜,欺騙也是來考驗你的功夫,考驗你的定力、智慧。如果你真的觀空,你契入不二法門,念頭都不生,那個時候你要是財布施,愈施愈多,騙也不要緊。他這裡騙去我一百萬,那裡兩百萬來了,騙就給他騙,愈騙我愈多。他怎麼樣?他愈來愈少,我是愈來愈多,你要相信這個道理。你可不能怕人,你要一怕你什麼事都不敢做,而且你永遠不能進步,你的分別執著就愈來愈深,這對你的損害太大,你不能提升靈性。

  我們相信祖宗告訴我們的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永遠相信人性本善。你那個不善,會騙人、會訛詐,那是你的習性,不是你的本性。所以諸佛菩薩對待人是對人的本性,不對人的習性;對他的本性,幫助他回歸到本性,這是菩薩度眾生,這從理上講。如果從事上講,你要真正通達,你也不會疑惑,你也沒有顧慮。事上是什麼?事上因果通三世。明白這個道理,真正明白的人不會騙人,為什麼?騙不了人。我今天欺騙了他,來世要還他,還是暫時借用,來世還他還要加上利息,那又何苦?人生在這一世,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。佛經上講的因果講得多,也講得很透徹,我們現在把這些業因果報簡單節錄成一本書,《諸經佛說地獄集要》。知道這些不敢做壞事,學了倫理道德、學了佛菩薩教誨不會做壞事,再你要是明瞭因果這個事情不敢做壞事,連個壞念頭都不會起。為什麼?起個念頭也有果報,不能說起念頭就沒有果報,這個道理不能不懂。所以佛法常講的「萬法皆空,因果不空」,這是事實真相,諸法實相,現在人講這是真理。

  菩薩現身,我們一般講什麼?乘願再來,因為他不是業力,他是願力。沒有見性的菩薩,願力的意思很明顯,沒有見性,因為他有大願、他有愛心。他的力量從哪裡來的?力量都是從大慈悲心來的,他有慈悲心,他有智慧,智慧使他的慈悲能做得很圓滿。有慈悲心,沒有智慧,有的時候慈悲心還有障礙,障礙總的來說,不外乎疑慮,它終於障礙到。如果真的沒有,我們平常講轉業力為願力,那就太明顯了,這個一轉就轉凡成聖!我們在這個世間來的時候是迷惑顛倒,是業力來的。這一轉,轉就成聖了,不受業力支配,你是願力來的,你怎麼會不自在,你怎麼會不圓滿!

  你在佛門裡面,就像古德所說的有求必應,感應道交,有求必應。你不為自己,求長壽是為什麼?求健康長壽為什麼?是為眾生服務,為眾生服務需要有個好的身體。不為自己,不是為健康享受,我要過個幸福美滿的晚年,不是!是為工作上的需要,他不是為自己;求財富,不為自己享受,是為幫助許多苦難眾生;求聰明智慧,也是要以聰明智慧才能夠教化眾生,沒有一樣不是為眾生的。這是講什麼?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斷的。在佛法裡面,《華嚴經》裡面叫什麼?叫大心凡夫。《華嚴經》的當機,十種當機裡頭,末後的一種就是這種人,大心凡夫,他能夠聽《華嚴》,他能夠接受。所以,《華嚴》是對法身菩薩講的,都是對大徹大悟的人講的。凡夫行不行?凡夫心量大的人也行,他也得受用。心量小的,真的是不得受用,所以叫耳邊風,聽了之後就忘掉了。也有個好處,阿賴耶識裡種了《華嚴》的種子,這也是非常希有,這一生不得受用,還是隨著業力受報,也就是說不能了生死,不能出輪迴。

  你有大慈大悲、有智慧,真正相信《華嚴》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這個很重要,那你就想到十大願王。十大願王你不是念,念沒用處,你要懂得意思,你要把它落實。頭一個就是一切恭敬,我們在今年年初元旦那天我寫了幾個字,跟同學們互相勉勵,就這個意思,要學謙卑,要學尊重別人,這就是「禮敬諸佛」。為什麼?佛在這個經上講得很清楚,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」,我對一切眾生的尊重、禮敬,我是把他看作佛,我對佛的尊重、禮敬。你能夠這一生當中做到,你就成佛了。我還把他看成低一等,他不如我,我是凡夫,我這一生永遠成不了佛,為什麼?你還是在二法。自他不二,他是佛,我也是佛,佛佛道同,佛跟佛,自己謙卑,尊重別人。你看五十三參就知道了,五十三參是五十三尊佛,示現給我們看的。你看他教善財童子,教完之後自己謙卑,我不如別人,你到哪些地方參訪,那些善知識都比我高明。其實平等的,這都是教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怎樣去做人。如果我們都是自己謙卑,尊重別人,天下太平,哪有什麼衝突?對立沒有,矛盾沒有,衝突沒有了,你想想是不是的?對立、矛盾、衝突,都是從哪裡生的?自己傲慢,不尊重別人。你不尊重他,他也不尊重你,衝突就發生,對立就現前。你看普賢菩薩這一招,不就化解衝突了嗎?

  現在這個世間,真的,許多志士仁人想方法怎麼化解衝突。今天我看到一個消息,在紐約的聯合國有七十多個國家的提案,希望宗教對話,宗教與宗教之間互相來溝通。其實普賢菩薩這一句「禮敬諸佛」天下太平,問題解決了。再加上「稱讚如來」那還得了嗎?怎麼叫稱讚如來?你看到別人的善事稱讚,看到別人的不善,一句話都不要說。不說行嗎?行,你只說善的,不說惡的,時間久了慚愧心生起來。你看我做那麼一點點好事,人家稱讚我;做那麼多壞事,人家都原諒我,一句話都不說,良心就發現了。這是教化眾生,化煩惱為菩提。菩薩這個方法高明,不責備人,責備自己。你看中國堯舜,堯舜看到別人錯他不責備人,他責備自己,為什麼?我做得不好,你才犯過失;我要做好,帶頭好,你怎麼會犯過失!所以,天下人沒有人不服,沒有不聽他的。這稱讚如來,你說這個力量多大,就感化了!深化,用深心去感化。佛菩薩這麼對我們,我們要能體會到,要能學習到。

  你看這是基本的,下面才「廣修供養」,這個供養就是真實功德。沒有前面這兩條的話,廣修供養,供養是多,功德很少,為什麼少?漏掉了,叫有漏功德,漏掉了。不知道禮敬,失禮,失禮就漏掉;不知道說話,說話也漏掉了,就這個道理。普賢十願最重要是前面四願。第四「懺悔業障」,業障是什麼?就是前面三樁事情沒有能做得好,這是業障。我對人不知道恭敬是業障,我做人不知道謙虛是業障,我說話不知道分寸是業障,這還得了嗎?好簡單。什麼是懺悔?從前章嘉大師告訴我,知道錯誤馬上改過來叫真懺悔。不必在佛菩薩面前去禱告,我錯了,佛菩薩原諒我,不需要。真正懺悔,實在講中國老祖宗所講的「不貳過」,就是我的過失,做錯了,沒有重複的過失,以後我都改了,這叫真懺悔。

  然後我們再把眼光看遠一點,你看看其他宗教,特別看一下創教這些聖人,他們那些宗教裡面聖賢怎麼樣教別人的。你細細看,也不外這四樁事情,它怎麼不同?佛教我們不要懷疑,教菩薩把疑慮這個煩惱放下。《古蘭經》裡面,真主教人不可以歹猜別人,歹猜別人就是專門看人家錯的。總是想到人家不善,不知道、不想人善,現在幾乎社會上都是這樣的;換句話說,總是認為人都是不善的,人都不是好人。你必須要拿出證據來證明你是好人,你說這個麻煩大了,這簡直就不是人的世界。

  中國的古人、宗教裡的聖人都肯定人都是好人,中國老祖宗說得這麼清楚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人性本善。佛講得更清楚,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」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,妄想執著不是真的。馬鳴菩薩說「本覺本有,不覺本無」,妄想執著是不覺,本來沒有,本來沒有決定可以斷得掉,也就是決定可以能放下。中國「大學」裡頭,頭一個教我們「格物」,物就是物欲,就是欲望;格就是革除,就是放下。對於物欲、一切的欲望肯定是可以放得下,釋迦牟尼佛做出樣子給我們看,統統能放下。自性裡頭本來有智慧,智慧一定可以現前,這是「致知」。

  所以,一定從放下所有一切的欲望,欲望放下,你就是凡夫不成佛也生色界天,不在欲界。你說果報多殊勝,到色界天去了。欲望放不下,你就出不了欲界,做多少好事,頂多到欲界天去享福,出不了欲界,這是我們要懂得的。這首偈沒講完,後面還有兩句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明天再來學習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