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八二卷)  新加坡淨宗學會  檔名:12-017-0182

  請看時分天長行第五句:

  【總持大光明天王。得陀羅尼門光明。憶持一切法無忘失解脫門。】

 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說天王法門的大意,「陀羅尼等者,總持入理,故名為門。以慧為體,故云光明。若取助伴,則兼念定。念即明記,故能憶持。定乃心一,常無忘失。四無礙等一切諸法,皆是所持」。這說得很詳細、很清楚,天王的名號跟他所修學的法門完全相應。『陀羅尼』是梵語,華文的意思就是「總持」,古德跟我們解釋,是「總一切法,持一切義」;換句話說,一切法的事理、性相都能夠掌握到,才叫做「得陀羅尼」。所謂『一切法』,包含著世間跟出世間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這是時間的總持,虛空法界是空間的總持。從這個意思上來看,天王也是如來的化身,如果不是在如來果地,是決定得不到這樣的究竟圓滿。從他的名號,他所得的法門,「得」這個字就是成就的意思、就是圓滿的意思,他是圓滿的成就。每一位天王,乃至每一位神眾,所修、所得的法門不相同,可是在理上都能貫通。理上能貫通,事上也就沒有妨礙,顯示出大華嚴境界裡面的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。正因為無礙,所以才能夠融合,將虛空法界種種不同的事相、不同的義理都能夠融合,融合而又不破壞,佛家常講「佛法在世間,不壞世間法」,這才真正是圓融究竟。事無量無邊,十法界依正莊嚴,理甚深甚廣,理不離事,事不離理,所以它能夠融合。這個道理必須要證得才能夠落實,我們能夠理解而不能證得,換句話說,真實的受用我們還是得不到。得不到佛菩薩真實的受用,我們決定不能夠避免六道輪迴的受用,這個事我們要很清楚、很明白。

  總一切法,持一切義,哪是總持法門?如果總持要是有一定的,你們想想那是不是佛法?《華嚴經》上跟我們說「一即一切」,一就是總持;「一切即一」,總一切法,持一切義。這個「一」,如果說是專一、獨一,那就講不通。為什麼?佛法裡還有高下、還有分別、還有執著;如果說是有專一的話,不就是有分別有執著了嗎?所以佛法裡面講的「一」是任一,任何一法都能夠總一切法,都能夠持一切義,這是總持法門。這個樣子才真正顯示出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,任何一個法門都能持一切法,任何一個義理都能夠持一切義,這是佛法。所以佛法是真正的平等法,真實的清淨法,我們要從這裡面去體會。

  在一切法裡面,我們修哪一個法,如何去選擇,選擇的條件依什麼,我們都要懂得。雖然法法平等,我們根性不平等,我們無量劫來的習染不相同,這就決定了我們選擇法門的條件。不是法有高下,法沒有高下,我們根性、煩惱習氣不同。所以佛在經上常常舉例子跟我們說,把我們的根性分為上中下三等,這是好說話。上等根性的人,實在講不必選擇,無論哪一個法門,他都能成無上道。在哪裡見到?在《華嚴經》上見到,這些人示範給我們看,他們隨拈一法、隨修一法都得解脫門,解脫門就是成佛。解脫,解除見思、塵沙、無明煩惱,脫離六道十法界,兩種生死圓滿成就,這是解脫的意思。我們讀了之後,明白了事實真相,看看他們所學的法門,我們有沒有條件學習?許許多多法門裡頭,總有我們具足條件的方法。我們如果自己選擇得不適當,這一生的修行就得不到結果,可見得選擇法門對我們來講非常重要,這就是佛法裡面講的契機。契理那是沒有問題,大乘佛法哪有不契理的?關鍵在契機,選擇契機,決定成就。我們自己煩惱習氣很重,面對著無量無邊的法門,不知道哪個法門好,真的是眼花撩亂,看到每個法門都好,每個法門都殊勝,每個法門都想學,願望沒有錯,可是很難契入。這麼多的佛菩薩在示現,我們看了之後有沒有體會到,他們修行證果都是一門,沒有說很多門。我們在這裡頭要體會到這個意思,一門深入,他才能得解脫;如果選擇多門,解脫這一生就得不到,決定是一門深入。真正得到解脫,所有一切法門都貫通,佛家有言,所謂「一經通一切經通」,這不就是教你一門深入嗎?一門入了,一切門皆入,這就是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你所修的一門就是大總持法門。

  所以大總持法門不是指一個法門,任何一門都是大總持法門。於是我們的心才得清淨、才得平等,高下的分別沒有了;絕不可以說我這個法門高,你那個法門比不上我,這就錯了。不但佛法裡面法門是平等的,再跟諸位說,世法裡頭所有法門也是平等的,這是很不容易明瞭,很難體會。可是佛在經上說,佛說哪一法不是佛法?這個話的意思把世出世間法統統說盡了,你說哪一法不是佛法?對什麼人說?對會的人說。宗門祖師常常測驗學生,問道:「你會麼?」如果你會,法法皆是佛法,沒有一法不是佛法;如果不會,反過來問你,哪一法是佛法?不會,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擺在你面前,也不是佛法。什麼叫會?什麼叫不會?覺悟就會,不覺就不會,所以說來說去說到最後,「迷悟」兩個字,悟了就都會了,迷了就都不會。我們想一想,他這兩句話的意思,確實自古以來有很多迷在經教裡面,所謂「死在句下」,這是不會,這個意思說得很深。死在句下,是執著經典的文字,沒有離開分別執著,堅固的分別執著,這是錯誤。所以禪宗用這個手段,我們用一般的話來說,非常的手段,毒辣的手段,不要言語文字,是不是真的不要?真的不要,也錯誤了,也是執著。所以他那個離文字,是即文字離文字,即相離相,這是正法,並不是真的把經典丟掉。惠能大師以前,禪宗用《楞伽》印心,六祖以後用《金剛般若》來印證。由此可知,他並不是真的把經典丟掉,他們所作所為,正是馬鳴菩薩在《起信論》裡所講的「離言說相,離名字相,離心緣相」,這個離相都是即相離相,離即同時,離即不二,才能夠契入,才能夠領解,領悟明解,這是我們要學習的。偏在一邊,不但不能契入,領解的能力都沒有。佛法稱為不二法門,道理也在此地。

  清涼大師的註子好,「總持入理」,入理就是見性。宇宙人生的真相,宇宙人生的原理,你不能總持,你就決定不能入理。這是修行證果的門徑,所以稱之為「門」。我們生在末法,自己的根性不利,不是上根利智,我們也沒有能力選擇法門,唯一的辦法是隨順聖教,依從佛的教誨。佛教人,正法時期戒律成就,像法時期禪定成就,末法時期淨土成就。我們隨順佛的教誨,我現在生在末法時期,選擇淨土法門,這是隨順聖教。在淨土法門裡面,我們決定順從佛為我們所說的三經、菩薩跟我們講的《往生論》;《往生論》是菩薩修行的心得報告,是我們修淨土非常珍貴的參考資料,三經一論。三經的性質我們要清楚,《無量壽經》是淨宗概論,《觀無量壽佛經》是理論方法的補充說明,小本《阿彌陀經》是世尊苦口婆心勸導我們修學,這三經內容性質要清楚。

  《無量壽經》現在有九種不同的本子,這裡面原譯本有五種,會集本有三種,節校本有一種。我們今天選擇夏蓮居的會集本,而沒有選擇原譯本,憑什麼選擇這個會集本?憑世尊教導我們的四依法,依義不依語,我們對會集本產生信心,斷絕了懷疑。夏老的會集本是五種原譯本的集大成,如果對會集本有懷疑,那你就一定要依據原譯的五個本子,就決定沒有錯,五種本子少一種都有欠缺,那你就耐心去念五個本子就是。夏老為了便利我們修學,把這五種本子會合成一個本子,重複的地方捨棄,把這些本子用精簡的方法會成一本。這一本,五種原譯本裡面所說的理論、方法、境界,全都融合在這一個本子裡,所以讀這一個本子,等於讀五種原譯本,便利在這個地方。我們受持這個本子,就是自己修學的總持法門,這是我們現在就我們自己的根性、程度,選擇這個做自己的總持法門。每個人的根性不相同,自己一定要明瞭,要知道抉擇,然後一門深入,鍥而不捨,決定有成就。

  無論選擇哪一個法門,決定是以慧為體,你才真正與陀羅尼門相應。我們想想,許許多多修行人不是不用功、不是不精進,最後為什麼沒有得到結果?他不是以慧,他是以識,這就難了。換句話說,無論哪一個法門,如果是以慧為體,那個法門就是總持法門;如果是以妄想分別執著為體,那就錯了。可是依妄想分別執著去修學的人,不知道有多少!這是修行得不到結果。雖得不到結果,阿賴耶裡面種下善根,這是肯定的。我們自己也不例外,甚至諸佛菩薩也沒有例外,都是生生世世累積的善根,哪一生當中他的善根成熟,他才不再用妄想分別執著,不再用識心而用智慧。哪一生當中他要會用智慧,他這一生成就了、出頭了,道理在此地,事實真相也在此地。

  「智慧」這個名詞也很不好懂,什麼是智慧?這個名詞真相,你要是懂得,你就會用智慧。天天在聽、天天在讀,不知道智慧是怎麼回事情,所以你不會用它。智慧能說得出來嗎?說不出來的,祖師大德常說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,可是佛菩薩有善巧方便,不可說的他也為我們說出來。可是這個地方還是有個原則,不可說的雖然有方法說出來,問題是你要會聽,你不會聽你聽了還是不懂。會聽的人聽懂了,不會聽的人聽不懂,你要不相信,你看看宗門的語錄,禪宗的語錄,學生跟老師在一問一答,這學生開悟了、見性了;我們看了這些文字,也在這裡看他一問一答,我們在旁邊聽,聽了迷惑顛倒。為什麼他聽了就開悟,我們聽了就糊塗?這就是他會用智慧,我們用情識,同樣在聽,同樣在學習,用情識的人不能開悟,用智慧的人他就開悟。最明顯的例子,禪宗六祖惠能賣柴的時候,《壇經》上有記載,柴賣掉了,拿著錢要回去,聽見一個人在房子裡面念經,他在窗戶之外聽,聽到人家念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他就開悟了。我們這句話聽了千百遍還開不了悟,人家為什麼聽一次就開悟?我們聽千百遍都不開悟,什麼原因?他用智聽,我們用情識聽,聽一萬遍、十萬遍、百萬遍也開悟不了,人家用智慧聽,聽一次,一句就開悟了。這裡面的道理,我們要清楚,我們要學習。

  智慧是什麼?真心。情識是什麼?妄心。相宗教人「轉識成智」,我們凡夫用的是識心,識心就是妄想分別執著,就是情識,我們沒有忘,天天用這個心。由此可知,惠能大師的心地是多麼清淨、多麼真誠,他生活、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,我們常講純一真心,以真誠心處事待人接物。清淨心,對於這些世間名利、欲望他都沒有,他心清淨,沒有絲毫染污,所以一聽他就明白,他就悟入。我們今天怎麼聽都不能夠悟入,我們的名利心、利養心沒有放下;不但沒有放下,天天還在增長。我們在《壇經》裡仔細去觀察,有沒有看出惠能大師在日常生活當中跟人相處,還有沒有不高興的時候?我們從《壇經》,自始而終看不出來。尤其是處逆境的時候,他沒有一絲毫貪瞋痴,沒有一絲毫嫉妒障礙,沒有!所以他聽別人讀經他會開悟,我們天天讀經不開悟,於是我們就明白,我們不開悟原因在哪裡?障礙在哪裡?他為什麼能,我為什麼不能?從這些地方去比較、較量,我們比不上人家,人家的會,會就在此地。我們沒有智慧,這才曉得我們真的沒有智慧,順境還有一念喜歡的心,逆境還有一念厭惡的心,不行!你就沒有辦法悟入。

  我們看惠能,惠能那個時候年歲不大,二十四歲,順境裡沒有貪愛,逆境裡沒有瞋恚,永遠保持清淨平等,永遠保持和藹可親,對任何一個人,他那麼樣的尊敬。我們從這個地方去觀察,然後才能夠真正明瞭,他聞法為什麼會開悟,為什麼會證果,為什麼會契入。我們今天最大的障礙,是順境歡喜、逆境討厭,這個病根要不能拔除,我們這一生決定沒有悟入的指望。什麼叫清淨心?什麼叫平等心?就從這個地方勘驗。於是我們才曉得,修行真正的功夫,就是順境裡絕不起一絲毫貪愛,逆境裡沒有一絲毫的瞋恚。《華嚴經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修什麼?就是修這個東西,歷事鍊心,不是遠離這個境界,遠離境界到哪裡修?順境要經歷,逆境也要經歷,這些地方就是我們修行處所、修行的道場。維摩居士講得好,維摩講道場,我們前面跟諸位報告過,清涼大師註解裡引用過,總的來說,就是此地總持的意思,「直心是道場」,這是總說,理事都包括在其中;直心就是真心。從事相上來講,沒有一處、沒有一時、沒有一樁事情不是道場,你在這裡面去鍊心,鍊什麼?把妄想分別執著,在所有一切境界當中把它鍊掉,就像煉鋼一樣。你不通過一切事相,怎麼知道你的心清淨?怎麼知道你的心平等?

  清淨是陀羅尼,平等也是陀羅尼,一個法得到,一切法都得到。你說我的心很清淨,但是還不平等;換句話說,你的清淨心也沒有得到;一個得到,決定一切都得到。所以從許許多多方面來勘察,這個有了,那個還沒有,我這個還不究竟,裡面欠缺還很多。這個真相我們在《印光大師文鈔》裡面看到,有一個參禪的是在家居士,很自負,給印光大師寫封信,他的功夫自己覺得很高,一千七百則公案他都參透,只剩下幾條還不太明瞭,寫一封信給印祖。印祖回答得很妙,一千七百則公案,如果有一條你還沒有參悟,你全部都沒參悟;一條參悟,就全部都參悟。那個人收到印祖的信之後,還算是聰明人,不參禪了,跟印祖念阿彌陀佛。事實真相就是這樣的。由此可知,禪宗裡面講的一千七百則公案,每一條公案都是總持法門,都是陀羅尼門,一條參透,全部都透了。

  一部經通,一切經都通,怎麼通的?不僅是一切經,世出世間一切法全都貫通,所有一切法是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你的修學,無論從哪一門,你是得到根源,徹法底源,底源是什麼?底源是性識。青蓮法師在《地藏經》上跟我們講性識,「以不思議性識為體」,說得好,我很佩服。性是唯心所現,識是唯識所變,這兩個字把性相的根說出來、理事的根說出來,就是大乘法裡面常講的「徹法底源」,底源就是性識,性能現,識能變。達到這個源頭,一切法哪有不通達的?沒有達到這樣的深度,法法是有障礙:理有礙,事也有礙,理事有礙,事事有礙;唯有達到這個境界,才真正入無障礙的法界:理無礙,事無礙,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,這是《華嚴經》的境界。真正的契入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所以不僅僅是一切經通,一切法都通。你的心這個時候真清淨,一絲毫疑惑都沒有了;不但對大乘、小乘,世出世間一切法,疑統統斷盡,自性般若智慧現前。以這個慧為體,所以叫光明,「得陀羅尼光明」,人家是這樣修學法的。

  清涼大師說,「若取助伴,則兼念定」。這個講法對我們現前學習很有用處,使我們有下手之處。菩薩這麼高的境界,徹法底源,我們聽了好像是懂得,究竟怎麼徹法我們做不到。我以前年輕時候,在李炳南老居士會下,他教我學習的方法,教我留意教理,讀經、聽講留意教理。教理是什麼?就是一切法的根源,那是教理,這是一法能夠通一切法。他跟我說,我們做不到,做不到他告訴我,那就不得已而求其次,要留意教義。這是非常好的指導,不至於學一部經就會一部經,那就難了。至少我學一部經,對於性質相同的、相接近的這些經典,我都能夠通達,這是教義。教義是一部分的、一個宗派的,與我們宗派有關聯的那些經論,你都能夠通達。要是通達教理,那就是一經通一切經都通,這是最上乘的修學方法。不得已求其次,我們求中等的修學方法,這才省事。可是總而言之一句話,看破、放下還是一個真實的基礎,我們對於世間許多事要是看不破、放不下,決定造成障礙,障礙我們修學,教義你也沒有辦法做到,這就難了。通達義理,可以舉一反三;通達教理,聞一知十,古人常講「一聞千悟」,那是明白教理。

  他這裡教給我們方法,「則兼念定」,念是什麼?「念即明記,故能憶持」,我們從這個地方下手。實在說,世間眾生,上根的人少,中下根性的人多,無論佛家的教學,我們中國儒家的教學,古大德都懂這個道理,所以教學從哪裡下手?從讀誦下手。讀誦就是從「念定」下手。古時候古老的教學法,它確實有理論根據,他們看得很深、很遠、很透徹,所以教學的方法收到很好的效果。從兒童教起,七歲上學就教他念定,教他讀誦經書,只教他記,不教他解,他理解的力量還不夠,小朋友記憶力好,教他銘記,教他念、教他定。定是什麼?無論做什麼事情,教他專注、專心。從小就訓練,無論做什麼事情,他能專心。專心,事情就做得好,專心是修定的前方便,我們今天講集中意志。一般人他心是散亂的,他的心力不能集中,這個也要從小去訓練,都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。定就能夠憶持,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,憶就是你會想到佛菩薩的教誨,持是你能夠堅持。順從佛菩薩的教誨,放棄自己的煩惱,放棄自己的執著,這就能進德。我們現在最大的困難,從小沒有受過嚴格的訓練,所以我們心是散亂的,無論對什麼事情,世出世間一切法,猶疑不決,不知道應該怎麼做好,這難!縱然是諸佛如來來教我們,我們都很不容易得利益,為什麼?心裡猶疑不決,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。這是我們從小沒有受過這個訓練,造成現前的障礙。做事,我們自己仔細檢討反省,粗心大意。我們細細從經典裡面去觀察,佛菩薩他們是怎樣對人對事對物,他們沒有疑惑、沒有憂慮,非常堅定、非常果決,每一樁事情都會做得那麼圓滿,做得那麼周到,我們看了非常仰慕、敬佩,我們應該如何學習?怎樣才能契入他的境界?這個意思就是說,過他們同樣的生活。

  「憶持一切法」,要靠讀誦。《觀經》三福,那是最高的指導原則,我們不能看輕它。淨業三福是基礎,沒錯!從這個地方奠基,一直到究竟圓滿的成就,都不能夠捨離。它是基礎,它是圓滿,從這裡開始學,也從這裡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。徹始徹終,三條十一句涵蓋全部的佛法,不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全在其中,我們細細想想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無量無邊法門,能不能超過這十一句?不能超過。所以哪一法不是大總持法門?這十一句裡面總共四十四個字,你再看哪一個字裡頭不包含一切法?我們有沒有能看出來?《華嚴經》上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那個味道你有沒有嘗到?「讀誦大乘」,是我們入門下手之處,是我們開智慧之所依。而「孝養、奉事」,是我們行門的根基;對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我們要用孝養的心態,如對父母;對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要真誠奉事,如對諸佛。這是大乘法裡面的真實基礎,不在這上面奠基,我們這一生當中,就不能圓成無上道。《華嚴經》善財童子的基礎,就奠立在這上面,所以人家一生成就,他示範給我們看。所以他的名字叫善財,他居住的地方叫福城,那個福就是三福。佛講的十一句,他都做到,這個人叫善財。我們細細想想,這是我們的學處,我們要想「得陀羅尼門光明,憶持一切法無忘失」,就要在這上面真正下功夫。

  我們的念頭轉過來了,理念這一轉,就是轉凡成聖、轉迷為悟、轉惡為善。這個善惡的水平就高了,這個善惡是法身大士的水平,不是普通的水平,這是一般人不能夠理解的;一般人善惡的水平是十善五戒。這個善惡的水平高,什麼是善?悟是善,聖是善;什麼是惡?迷是惡,凡是惡。在《華嚴經》裡面說,法身大士才是善;斷見思、塵沙,破無明,那才是善。講到究竟處,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,那是惡、那是迷;必須把這一品無明都斷盡,純善、至善,大覺、圓覺,佛對我們的期望如是。我們做佛的弟子要爭氣,要認真的學習,小善小悟,如果自己就滿足、就歡喜,我們的境界就不能向上再提升。我們想想小善小悟能不能超越輪迴?能不能避免這些災難?肯定是不能的。

  勇猛精進,決定不能夠退轉,決定不能夠鬆懈;一鬆懈,就退轉,就墮落,這是許許多多修行人,修學不能成就、得不到結果的原因。我們如果也犯這個過失,那就像過去生中一樣,只是跟佛法結一個善緣而已。那你要問:我要哪一生哪一世才能成就?只要你真正明白、透徹了,精進不退,那一世就成就。我們把話說得再明白一點,你把淨業三福這四十四個字的教誨,真正掌握住,全心全力去做到,你這一生就成就。如果這四十四個字,你要是疏忽、大意,沒有認真去學習,你這一生跟過去生中一樣,善根裡頭加一分而已。由此可知,我們這一生能不能成就,決定在自己,不在別人。

  對我們來講,「陀羅尼門光明」就是淨業三福四十四個字。究竟圓滿的解脫就是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」,淨業三福裡面,這個意思含藏在裡頭。我們只看到「發菩提心」,沒有說勸我們念佛,其實有,在哪一句?發菩提心底下一句「深信因果」。我跟諸位講過很多次,那個因果是什麼?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,這意思含在裡頭。「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,這兩句是化他。末後這四句,諸位仔細去觀察,仔細去體會、去思惟,前面兩句是自利,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」,這是自己圓滿的成就;「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是化他。我們用什麼東西勸別人?大乘,讀誦大乘不是為自己,是為別人。一切眾生族類不相同,《華嚴經》上說得很好,知見不一樣,心性不相同,經上說了十幾句,用什麼方法幫助他?只有大乘,大乘沒有界限、沒有框架,能融合種種不同的族類、種種不同的文化,都能叫他破迷開悟,所以破迷開悟沒有界限的。

  前天印度瑜伽到這裡來訪問,他們在全世界也展開教學,他是教人坐禪、教人修定。他們沒有宗教,不分宗教、不分族群,他們不破壞人家的信仰,無論信什麼教他都讚歎、都恭敬,他教你靜坐,教你修定的方法。大乘的教義比他還要廣泛、還要自在,我們在《華嚴》裡面好好的修學。同學們都修淨土,都有一個共同的希求,「往生極樂世界,親近阿彌陀佛」,這個願望非常難得,非常稀有。這個願望,蕅益大師告訴我們,就是「無上菩提心」。他這個說法,古來祖師大德沒有說過,細細想一想,他講得對,他沒有講錯。這個希求,這個願望,就是發無上菩提心,只要一心專念,沒有一個不往生的。蕅益大師這個開示是在《彌陀經要解》裡,印光大師對《要解》的讚歎,「即使是古佛再來,給《阿彌陀經》做個註解,也不能超過其上」,讚歎到極處!可是有很多人懷疑,說印光大師講得太過分了。我到此地,前些年演培法師就問過我,他說印光法師講這個話是不是太過分一點?我給他老人家報告,我說印光大師講的話不過分,講得是恰到好處。我們要很冷靜的觀察,細心去體會,才能得法益;唯有觀察清楚,我們才能斷疑生信,依教奉行才得真實利益。往生,大家都曉得,四土三輩九品,要想提升自己的品位,大幅度的提升,關鍵都在「淨業三福」,這個基礎要奠得穩固,品位決定高。這是我們現前,自己所選擇的總持光明,陀羅尼門光明。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