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二00三卷)  2008/11/8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2003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」,經文第九段,「下方無上慧菩薩」。我們將偈頌第一首念一遍:

  【無上摩訶薩。遠離眾生想。無有能過者。故號為無上。】

  這首偈是介紹無上慧菩薩的名義,就是名號的意思。菩薩是第九住,「法王子住」,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講的,「從法王教生,當紹佛位,故名無上」。文字雖然不長,可是意思很深。法王子是誰?我們每個人都是,只要從法王教生,就是法王子。這個意思說得很明白,我們依據佛陀的經典,信解行證,依教奉行,這個人就是法王子。清涼為我們說出學習的次第,首先要信,信心清淨。說到信,我們會想到蕅益大師在《彌陀經要解》裡面跟我們說的六個信,第一個要「信自」,要相信自己,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得很多,說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」,這是首先要相信的。佛門講直下承當,千萬不要客氣,說不敢當,我當不起,那你就成不了佛。實在說,佛講的話是真的,不是假的,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為什麼?佛性就是佛。一切眾生從哪裡生的?都是佛性變現出來的。佛性在什麼地方?佛性就在自己身上。任何一法都沒有離開佛性,植物、礦物、自然現象也是佛性變現出來的。《妄盡還源觀》裡面跟我們講得很清楚,一個體,這個體就是自性,「自性清淨圓明體」,那就是佛,那叫真佛。從這個體裡面起二用,二用怎麼起來的?起心動念,這叫無明。所以一念無明就起兩個作用,第一個作用就是宇宙現前。宇宙怎麼來的?六祖惠能大師講得很好,一切法是從心性變現出來的。起心,宇宙現前,動念,動念就是我,正報現前。所以我跟宇宙,諸位要知道,佛法裡面講的正報就是我自己,我們自己,每個人自己。別的人呢?別的人是我們的依報,依報就是我依靠生存環境的現象,有人事環境、有物質環境、有自然環境,那都是說為依報。正報就是自己,禪宗裡面說得很好,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,這就是正報,什麼人能把這個問題找到,這就叫成佛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所以我們要真的直下承當,我有佛性,我本來是佛。現在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?現在是因為我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把我們的自性清淨圓明體障礙住,這才變成這個樣子。變成這個樣子,不是真的,是假的,宇宙是假的,人也是假的,自己也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真的是自性清淨圓明體,我們一般講靈性,這是真的。靈魂不是真的,靈魂因為它的妄想分別執著還沒有斷掉,還是帶著妄想分別執著,我們中國人稱靈魂。古人不叫靈魂,古人叫遊魂,《易經》裡面講「遊魂為變」,這個變就是在六道輪迴裡面不斷的在轉變,遊魂為變。第一個我要相信自己本來是佛。

  第二個要相信釋迦牟尼佛、相信毘盧遮那佛,跟我們講的句句都是真話,決定沒有一個字是妄語。他們應化在世間,目的是什麼?是幫助我們覺悟,幫助我們回歸自性,回歸自性就是成佛,幫助我們修行成佛,是這麼個意思,我們要知道。這叫「信他」,信自、信他。然後講的是「信事、信理」,事是事上的修行,理是修行理論的依據。像一體、二用、三遍,這都是理,但是第三跟第四,那裡頭就有理、有事,不像第一跟第二全是講的理,要信理、信事。再有兩個,「信因、信果」。因果從什麼時候開始?從宇宙開始那一天,因果就開始了。你看看起心動念是因,這兩種作用是果,宇宙出現、我出現,這是果。性相、理事、因果可以說是同時發生的,你找不出先後,都是在一念之間。所以佛常講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心想就是一念。

  一念這兩個字,真正懂的人不多,我們初學佛聽到一念,好像是懂了,其實完全沒懂。經典上說的一念不是我們一般常識裡頭的一念,我們常識裡面的念頭一念太粗,而佛法說的一念太微細,微細到我們無法想像。像彌勒菩薩告訴我們的,一彈指,一彈指有多少個微細念頭?有「三十二億百千念」。百千是單位,一百個千是十萬,三十二億乘十萬就是三百二十兆。一彈指有三百二十兆的微細念頭,那個一念,所以我們沒有法子想像。那個一念,菩薩講「念念成形」,成形就是兩種作用,宇宙出現了,我出現了,就起這兩種作用。有這兩種作用,自自然然就三種周遍,都是連帶發生的,就在這一念當中發生的。他跟我們講,「形皆有識」,形是物質世界,識是精神世界,這也說明精神跟物質是同時生起的,沒有先後。精神裡面一定有物質,物質裡頭一定有精神,決定是分不開的。這樁事情我們在這些年裡面看到日本江本勝博士的水實驗,確實做出證明,科學的證明,礦物裡面有見聞覺知、有受想行識,這就是精神,礦物裡頭有。

  所以,我們也要學做法王子,也要依照佛陀的教誨依教奉行,到我們真正有了成就,也就是要代佛教化眾生,就是當紹佛位,則稱之為無上慧菩薩。前面我們將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「菩薩十戒」學習過了,這個戒是德行,你沒有德行不能成就無上道。有了戒之後還得要放下,從哪裡放下?從布施。《華嚴經》上菩薩十種布施,這跟其他經教裡不一樣。我們知道佛在大乘經裡面常常教人布施,有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,這是教一般初學的。現在我們看看佛怎樣教菩薩布施,當然這十種都不是我們能做到的,可是我們要知道。最好我們得認真學習,對於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有大利益,這個要知道。真的放下執著,就成阿羅漢果,我們學《華嚴經》就入華嚴境界;放下分別,我們在十信裡面就是高級的菩薩,十信裡面是九信、十信的菩薩,到這個地位;如果把起心動念放下,我們就超越十法界,真的入華藏世界,這真的入了,不是假的。那是什麼地位?就像現在我們經上講的十住菩薩,我們就入這個境界。所以,這十條我們也應該學習,能做到不能做到是另外一樁事情,一定要懂得,看大菩薩跟我們一般學習的確實不一樣。

  這十種施,第一種叫「分減施」,減是減少,分是一分一分的,我們看經文,「謂菩薩仁慈,好行惠施,若得美妙飲食,分與眾生,然後乃食。」你看看這就是分減施,分給別人,減少自己的受用,能分給別人。這不是說我們世間一般人,這是說出家的菩薩。出家的菩薩跟佛一樣,每天乞食托缽,所以他沒有什麼財物,沒有這些。這是說明從自己物質享受的這部分,有多餘的、有好的,好的分給別人,這個慈悲。托缽得到好的飯菜,從前佛陀在世的時候確實是這樣的,托缽並不是托了之後就吃,不是的。托了之後回來,從前都在樹林底下,回來跟佛陀在一起,把每個人托的飯都會在一起,飯統統會在一起,然後分而食之。所以佛門裡面常講這一缽是千家飯。世尊這些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佛陀自己也去托缽,那就是一千二百五十六個人,出去托缽。托完回來之後都會合在一起,然後每個人缽裡面拿的飯,你說是不是千家飯?這不是假的,一缽千家飯是真的。所以是分而食之,這是真平等。沒有托到的也沒有關係,因為有些人托的是有多的,都能吃飽。吃飽之後還有多的,多的不能留到明天,這些出家人一天只吃一餐,多餘就供養這些鳥獸,供養牠們。這是第一段,後面還有一段。

  「復念身中八萬尸蟲,依我身住,願令普得充滿,於凡所受之物,悉亦如是,是名分減施。」八萬尸蟲是什麼?你看這個「尸」,我們的神識、靈魂要離開這個身體,身體就變成死屍。現在我們的靈性跟肉體是合在一起的,所以他是活的。八萬尸蟲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細胞,我們身上的細胞,細胞需要營養,我們飲食補充營養,供養誰?就是供養這些細胞,它們需要。而且這個細胞,我們知道它不斷的在新陳代謝,新陳代謝確實有週期性,這個週期性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七年。我們身體上任何一個細胞,七年就統統都換新的,也就是七年之前的細胞全都沒有了。譬如人到八歲的時候,他的細胞整個換成新的,前七年的沒有了,到十五歲的時候,前面七年的細胞又換成新的,不斷的在換。這好事情,不是壞事情。換,如果全部都換新的零件,像我們的車一樣,統統換新零件,那不就是新車嗎?如果要換成舊零件,那就變成老車,甚至於變成不能用。可是絕對大多數人換,在少壯的時候還不錯,可是到晚年的時候是愈換愈差勁,為什麼?這裡頭的道理一定要懂。在少年的時候,沒有煩惱、沒有憂慮,他很快樂、他很天真,他不懂事。所以第一次換的,到十五歲你看那第一次換的,那個少年就是美少年,到二十一、二歲,再第二次換的時候也都不錯。可是慢慢長大,他懂事了,他起了貪瞋痴慢,他起了煩惱,他有了不善的念頭,這對於換細胞就影響很大。如果惡念多、善念少,就愈換愈壞,愈換愈差,就這麼個道理,你怎麼樣供養它也不行。富貴人家天天用補的東西來補它,他這尸蟲生活得很好,能不能換得更好?還是在意念上的問題,還是佛說得好,一切法從心想生。

  所以,我們永遠保持正念,像諸佛菩薩、阿羅漢一樣。他們怎麼換法?現在我們才曉得這個換的事實是真的,並不是七年七年的週期,不是這個,現在我們曉得他念念都在換,他都不同。你看彌勒菩薩跟釋迦牟尼佛的對話,一彈指三百二十兆的念頭,他每個念頭都不一樣。前念不是後念,後念不是前念,所以說相似相續相,這個要換是剎那剎那在換,我們沒法子預計到的。如果念念都清淨,那不就是如來的清淨法身嗎?念頭裡頭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,如果愈嚴重,換的就愈差,愈清淨,換的就愈好。現在我們懂得為什麼佛菩薩叫清淨法身?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他念念清淨,他念念都非常接近、相似,所以他的身體真的是所謂金剛不壞身。天人智慧比我們高,煩惱比我們輕,所以他們長壽,他們不容易衰老,修行證果的人更不必說,所以我們要懂得這麼一個道理。這個地方是菩薩示現。你看我們為什麼要飲食?是來補充能量的,讓這些細胞會愈變愈好,這個一期的生命,一期就是從生到死這一期,這一個階段,會養得更好。養它幹什麼?這叫借假修真,這身是假的,用這個身體來提升自己的靈性,這就對了。我們沒有這個身體就不能修,沒法子修,一定要借這個身體來修,叫借假修真。所以說「願令普得充滿」,這就是時時刻刻念到我們身體每個器官、每個細胞,都要平等的愛惜它、要照顧它,這個現在我們講環保、講衛生,佛門菩薩統統都能夠很周密的照顧到。

  然後下面有兩句,「於凡所受之物」,這就多了,就是在日用平常當中,凡所受用的這些物品,「悉亦如是」,我們生活上所需的這些物質的受用,都應該常常想到別人。我們要減少自己的,去幫助別人,這是佛陀當年在世給我們做出最好的示範。他們對於物質的需求達到最低的限度,三衣一缽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。無不是常常念著眾生苦,尤其是眾生沒修福,決定是在過貧窮苦難的生活,常常想著他們,我們常常省一點。在現前的社會,許多科學家告訴我們,現在諸位曉得這是金融風暴,危機。科學家告訴我們還不止,接著還有什麼?糧食的恐慌。人口不斷膨脹,估計這幾年缺糧的人可能會達到十億,沒得吃,這是危機;還有水源的危機、能源的危機,這是人類致命的問題。所以我們對於飲食起居都要懂得節約,懂得節省。照明的燈,不是在讀書,光度可以減弱一點,省一點電。我們能省一點,就是幫助別人多一點,我們能節省一點水,也就是幫助別人多得一點水資源。時時刻刻要做如是想,在日常生活當中,要有菩薩這個善意、善念,這樣就好,很少,好,把自己福報分一部分給別人,這叫分減施,這我們還能做得到。

  下面第二個叫「竭盡施」,這我們就很難。我們看經文,「謂菩薩得上妙飲食香華衣服資生之具」,資生之具這四個字,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可以說是必需品,這個範圍很大。有福報的人,像帝王之家,那是非常的富足;貧窮、一般家庭裡面,那就是必需之品,他沒有多餘的。這都是好東西,上妙之物。「或有人言,汝今所有,悉當與我」,這不太近情理。假如有個人來問你要,你是菩薩,菩薩你所有的要全部給我,你就大慈大悲都布施給我,全部給我。這個難,可是菩薩能做到,菩薩不是跟我們的想法,前面是分一部分給你,這是人家全部都要。「菩薩自念,應為饒益諸眾生,故隨所有物,一切盡施,乃至身命,亦無所悋,是名竭盡施」。人家要你的身體,身體也都布施,你看看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菩薩道的時候,割肉餵鷹,老鷹沒得吃,餓得可憐,佛把身上肉割了去餵老鷹,看到老虎也餓得很可憐,捨身餵老虎,這是竭盡施,這一般人做不到。菩薩為什麼能做到?我們把十種施講完之後做總結,為什麼他能做到。

  第三叫「內施」,這個內施跟一般講的意思有出入「謂菩薩年方少盛」,少年的時候,「端正美好,始受轉輪王位,七寶具足,王四天下」,這個王是統治的意思。這是講菩薩,釋迦牟尼佛要不出家修行,就是屬於這樣的人。「或有人言,我今衰老,煢獨羸頓,若得王身手足血肉頭目骨髓,我命存活。」這段話是比喻,如果真的捨,菩薩能捨,他能得到嗎?菩薩的神識能夠離開這個身體,他的神識能夠進來嗎?這是功夫,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。所以我們看這個老人,煢獨,是個孤寡的老人,很可憐的老人,羸頓,羸是身體很弱、很衰,這樣的一個老人,我們可以說他有病,看看他活不了多久。他看到這個年輕的王子,剛剛接受王位,一切都具足,他起了這麼個念頭,如果我要得這個王身,像你這樣,像你這樣的身體、像你這樣的幸福,我的命就能保存,我就能再活下去。菩薩怎麼說?「菩薩念言,我後必死,今當施之,以濟眾生,心無所悔,是名內施。」確實,菩薩是有這個意願,問題就是我施了,你能不能得到?施跟得確實是不容易,布施給你,你有沒有福報?你要沒有福報你得不到。即使世間施財,布施這些地位,我位置讓給你,你能不能承擔得了?你要沒有福報,這個地位施給你,你的命就沒有了。我在早年時,初學佛的時候,聽說有位將軍,是個少將,升中將,大概總統批准了,命令還沒有發布。消息傳出來,傳給他,他非常高興,請朋友吃飯,這一餐飯吃完他就死了。所以有很多人講,他命裡只有一顆星,兩顆星就把他壓死了,他還沒有得到他就死了。所以這個福分關係就大了,你沒有這個福分,菩薩捨給你,你也得不到。不是菩薩不捨,菩薩是真的想捨給你,希望你返老還童,希望你健康長壽,希望你幸福美滿,你得要修!你不修,給你你得不到。菩薩絕不吝嗇,真的會給你。所以這個道理我們要懂。

  第四個,「外施,謂菩薩年盛色美,眾相圓滿,始受轉輪王位,七寶具足」。這個我們前面說了,這裡不必再多說。這是說菩薩福慧具足,無比的莊嚴,有個人來求布施,「或有人言,我今貧窶,惟願仁慈,以施於我」,這是遇到一個貧窮人,來求菩薩幫助他,施捨給他。「菩薩念言,榮盛必衰,我今宜應隨彼之意,即便施之,而無所悔,是名外施。」這是施什麼?施外財,菩薩布施外財。剛才我們說過,外財接受還是要有福德,沒有福德承受不了。有多大的福,我們現在講,過什麼樣身分的生活,不是偶然的。菩薩是真正能施能捨,如果自己沒有福報,福報不夠,菩薩施給你這樣大的福,可能你享受一年、二年你就死了,為什麼?你的福報享盡了。你那個貧窮日子可以能夠還過二、三十年,二、三十年就變成一年、二年就享完。這些道理一定要懂。這都是講財施,最重要的還是要講到法施,向佛菩薩求法那就對了。向三寶門前求財,菩薩是可以給你,就怕你消受不了。這個道理一定要懂。

  我們生活在現代這麼一個時代,地球上的人口不斷增加,資源漸漸枯竭。科學家警告我們,預言家也提醒我們,他們的說法非常接近。我們在網路上看到科學家提供我們的訊息,講到現在地球的危機,說拯救地球的時間只有七年;換句話說,在這七年之內,人要是不覺悟、不回頭,這個地球就會走向末日,這個地球就不適合於人類生存。我們聽了這個話,細心去觀察、去思惟,他有沒有道理?不能說沒道理。災難從哪裡來的?災難是人為的,現在的人缺乏倫理、道德、因果的教育,對這些完全不相信,起心動念都是損人利己。連最基本的食物、藥物,治病的藥物,幾乎一半以上都是假的,你說這不害死人嗎?謀財是一樁事情,還害命!奶粉裡面摻毒,奶粉是供養誰的?供養嬰兒的,在醫院裡供養病人的。你為了要賣個好價錢,這是你要錢,要錢還情有可原,要了錢你還要害他的命。在從前社會沒有聽說有這樣的事情,沒有聽到有這麼狠心的人,可是現在已經是很平常。所以有人提出來,還有什麼能吃的健康食物?幾乎已經找不到了,你說這個事情多可怕!從佛法上來講,我們的自然環境,從地球到宇宙,佛說得很好,這一切法都從心想生。這個地方的居民心善、思想善、行為善,樹木花草、一切動物、植物、山河大地沒有一樣不美好,善人,他感得善報。我們在一起學習經教,我也常說,西方極樂世界跟我們娑婆世界有什麼差別?從理論上講沒有差別,都是唯心所現、唯識所變。為什麼極樂世界那麼樣的美好,為什麼我們這個世界這麼惡劣,惡劣到人都不能居住,你說這個多可怕,原因在哪裡?世尊為我們介紹極樂世界說,那個地方皆是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」。我們就明白了,極樂世界為什麼美好?那個地方人都是上善之人,不但是善,是上品善,所以感得樹木花草、山河大地沒有一樣不美好。反過來看我們現在的社會,人心險惡,惡到極處,變成什麼?上惡。所以我們這裡樹木花草、一切動植物都不能吃,都帶有毒性,嚴重的病毒。將來最害怕的是什麼?空氣裡面也有毒,連呼吸都不能,這時候怎麼辦?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

  菩薩慈悲,實際上說能夠把極樂世界布施給我們,我們能不能去得了?阿彌陀佛慈悲,真的歡迎我們去,可是極樂世界的居民不同意,他們會反抗。你到我這裡來,你把我們的環境破壞,你帶著很多病毒進來,我們不讓你進口。所以阿彌陀佛接引十方眾生也有條件的,那個條件是什麼?心淨則佛土淨。念佛是方法,目的是什麼?是要把清淨心念出來,你就往生。你要記住,心淨則佛土淨,它自然感應道交,那是什麼?你往生有把握,我心地清淨跟淨土相應。至少要修到像六祖惠能大師講的,這是基本的條件,他是從《十善業道經》上說的,首先要把十惡除掉,遠離十惡。十惡就是殺生、偷盜、淫欲、妄語、兩舌、惡口、綺語、貪、瞋、痴,這個東西要去掉,你的心才會清淨。然後再去除八邪,最後再把所有一切不善的習氣也要放下,你才能夠得到心清淨、心平等、心善良。這樣的人念佛,哪有不往生的道理!念佛為什麼不能往生?這過去李老師跟我們講得很多,對台中蓮社蓮友常常開示。念佛是口善,口善心行不善,不能往生,這樣的人只是跟極樂世界、跟阿彌陀佛結個緣。什麼時候你能往生?什麼時候你的心行都善,就能往生;心行不善,還是不能往生。這個話說得有道理,我們應當要把它記住。念佛真正的目的是什麼?《彌陀經》上講得很清楚,「一心不亂」。一心不亂是念佛三昧,我們用這一句佛號,執持名號,達到一心不亂,功夫就成就。一心不亂有三等,上中下三品,下品叫功夫成片。什麼叫成片?心裡面除了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。他在這個世間,他工作一樣做,而且做得很認真、很負責任,比別人都做得好,做完之後他心裡乾乾淨淨,一絲毫影響都沒有,就一句佛號,這叫功夫成片。有這個功夫的人決定往生,不但往生,他還是自在往生,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,他有這種能力。更高的,中品的,我們叫事一心不亂,那就不是在凡聖同居土,在方便有餘土;再高一級的,是理一心不亂,生實報莊嚴土。所以我們借假修真,借這個假身體要不斷把我們的功夫向上提升,這就對了。功夫向上提升沒有別的祕訣,就是放下,至少把分別執著淡化,不要太過分,愈輕愈好,下品的,我們講的功夫成片,你一定可以得到。所以善導大師講,這個法門「萬修萬人去」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修這個法門,沒有一個會漏掉的,那就是說功夫成片是人人可以做得到。不要叫你斷煩惱,煩惱伏住,我們講淡化,分別執著才起來,算了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不要再計較。這樣淡化,他就到這個境界。到中品的,這個念頭不生了,執著的念頭決定沒有,但是還有分別。到分別沒有的時候,那是高境界,那就接近理一心不亂。

  我們再看第五段,「內外施,謂菩薩形相端正,處輪王位,或有人言,此輪王位,願捨與我,并及王身為我臣僕」。這也有點不近人情。這樣的人我相信也不是個普通人,也是大福德的人,要求國王讓位給他,不但讓位,讓位之後,你做我的大臣,你來侍候我。「菩薩念言,我身王位,悉是無常」,我的身無常,王位也無常,「即便施之,乃至以身恭勤作役,心無所悔,是名內外施」,滿眾生的願。這個事情是少,很稀少,有沒有?在大宇宙裡面,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裡面,肯定統統都有。要求的人,在我們思惟想像當中當然也不是普通人,確實有大福德的人,要求你讓位,菩薩能捨。菩薩十種施都是講難捨能捨,在這個地方主要的用意是破我們凡夫的堅固執著,菩薩是真能做到。外面是施王位,內面是施身體,我做他的僕從、做他的臣子,替他做事,這是內財布施,內外全都捨。

  下面第六「一切施」,我們看經文,「謂菩薩身盛美妙」,身體,盛是強壯,年輕美妙,「處輪王位」,這是說他的身分,「或有無量貧窮人言,大王垂慈,各隨所求」,這不是一個人,很多人,都來找菩薩,都來求菩薩布施,有的人求「國土」,有的人要他的「妻子」,或者還有的人要他的「手足血肉肝腦」,要他身體裡面像現在內臟的移植,現在講換腎,找到菩薩,要菩薩的腎,類似這樣的情形。「菩薩心念,一切恩愛,會當別離,即以一切,悉皆施與,心無悔恨,是名一切施。」沒有一樣貪戀的,菩薩能做到。

  下面七、八、九是講過去、未來、現在,三世施。我們把文念一念。「過去施,謂菩薩聞過去諸佛菩薩所有功德」,他這個施就是「不貪不著,見法如夢,但為教化取著眾生,成熟佛法,即為說之,觀過去法,都不可得,畢竟皆捨,是名過去施」。這三條我們就曉得,對於過去、現在、未來沒有絲毫執著。像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「三心不可得」,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,「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」,這個意思已經很明顯的顯露出來。菩薩求的是什麼?菩薩求的是佛道。什麼是佛道?回歸自性,這就是佛道。菩薩住世,實在說這十種施念念圓滿,全做到了。菩薩這個身相住在世間為什麼?為眾生,就像此地說的,他為教化眾生。哪些眾生?迷惑顛倒的,這些眾生著相、取相。取著,取相、著相這是六道眾生;四聖法界裡面,取相,不著,像聲聞、緣覺他還取相,但是他不執著,沒有執著,他只有分別,沒有執著。所以是教化六道眾生,「成熟佛法,即為說之」。成熟有程度上的不同,佛經裡面常常講,眾生有上中下三品。上品的,根熟,這個根熟也就是說他的善根福德因緣具足,對這樣的眾生,要幫助他脫離六道。用什麼方法脫離?大乘教裡面常講八萬四千法門,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,都能幫助人脫離六道輪迴。

  可是在現前我們這個世間,許多大德、善知識告訴我們,現在除了淨土,念佛求生之外,其他的法門好像都不靈了。為什麼?其他的法門要斷煩惱,所以他有道理。我們想想誰能斷得掉?不說別的,就是講分別執著,誰能真放下?誰能斷掉?從這個地方去觀察,不要觀察別人,觀察自己,我自己行不行?想想看真做不到。做不到怎麼辦?念阿彌陀佛,帶業往生。我煩惱斷不掉,我這一句阿彌陀佛能把煩惱控制住。譬如順境裡面,我起了貪心、起了貪愛,阿彌陀佛,把貪心壓下去,打下去;逆境現前,我起了瞋恚心,心裡憤怒,阿彌陀佛,把瞋恚心壓下去,這個方法好。只要真的壓住,就能往生。什麼時候壓住?臨終最後那一口氣的時候,不生煩惱,最後一念跟阿彌陀佛相應,就決定得生。所以念佛往生,真的功夫就是最後那一念、十念,就往生,我們平常念佛是練兵,最後那一念是打仗。所以要知道,最後一念比什麼都重要,最後一念是貪心,餓鬼道去了;最後一念是瞋恚心,地獄道去了;最後一念糊塗,糊裡糊塗走的,到畜生道去了,那一念太重要了;最後一念是善念,人天道,小善是人道,大善是天道。所以,這最後一念是關鍵,關鍵到來生你往哪裡去。這個事情不能不在平常把它搞熟,熟透了,念念都是阿彌陀佛,最後一念就有把握。還有其他事情夾雜著,這把握就靠不住,這是我們這一生能不能成就真正關鍵的所在,這個不能不知道。講到過去,過去諸佛菩薩所有功德,我們尊敬,我們仰慕,但是沒有貪著。知道什麼?「一切法無所有、畢竟空、不可得」,佛在《般若經》上講的,你才真正聽到之後、看到之後如如不動。為眾生,教化一切眾生得應機說法,他是什麼樣的根性,給他說什麼法門。根性成熟,幫助他往生極樂世界,往生極樂世界就是幫助他成佛,這個功德很大!不成熟的人,他煩惱習氣很重,幫助他種善根,幫助他提升,這有好處。有人經過十年、二十年的提升,煩惱習氣控制住了,最後他也能往生,這樣的人很多。所以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。真正沒有善根的人,讓他看到阿彌陀佛的像,聽到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所謂是「一歷耳根,永為道種」。把阿彌陀佛、淨宗法門介紹給他,這一生雖然不能成就,來生後世遇到緣的時候,他這個種子起現行,最後還是會念佛往生,只是時間長一點而已。「觀過去法,都不可得,畢竟皆捨」,這就是不執著,執著沒有,分別也沒有,這是對過去諸佛所有功德。

  第八,「未來施,謂菩薩聞未來諸佛所修之行,了達非有,不以己之善根,回向於彼,亦不於彼而退己之善根,常勤修行,攝化眾生,觀未來法,皆不可得,畢竟皆捨,這叫未來施」。對於三世諸佛修行,對於過去、未來,不是現在的,我們景仰、歡喜、讚歎,絕不能執著,絕不能受到他們的影響,受他們的影響就錯了。所以還是著重在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,我們才會成就。對於一切法門,無論是現在、過去、未來,都要知道它是平等法,沒有高下,用不著羨慕,用不著處處去參學。佛說一切法是度一切眾生的,不是一切法度一個眾生的,這個道理要懂。哪一個法門適合我自己的根性,自己要清楚要明白,選定之後,一生不要改變,沒有不成就的。有時候業障很重,我們要借別的法門來消業障,那是方便法,其實怎麼樣?其實要真正相信這一句阿彌陀佛,像灌頂法師講的,所有經教懺法都消不了的業障,這一句阿彌陀佛能消掉,你能相信嗎?能相信!為什麼?念到一心不亂,業障全沒有了。一心不亂是什麼境界?執著念掉,就得事一心;分別念掉,上品的事一心;起心動念放下,那就得理一心。給諸位同學說,事一心的時候業障就消掉了,為什麼?你出離六道了,你有業障你離不開六道,你業障沒有了才能離開六道。但是怎麼樣?人不相信,自己念這句佛號功夫不得力,冤親債主他不接受,冤親債主要地藏菩薩。那好,你只好念《地藏經》、念地藏菩薩給他迴向,這也是對的,也是正確的。如果我們這句佛號功夫得力的話,那就不必了。怎麼知道功夫不得力?我們的妄想、習氣還很嚴重,這就是冤親債主看到你不服你。所以道理得要搞清楚,我們就不迷惑。

  下面第九,「現在施」,我們看經文,「謂菩薩聞四天王眾天,三十三天,乃至色究竟天王眾天,及聲聞緣覺,具諸功德,聞已不迷,但觀諸行如夢不實,不生貪著。」這很重要,現在布施,布施講捨掉,也就是說對於諸天,天人福報大,你看這個世間人多少人想生天堂,而且許許多多的宗教他們最終的目的都在天堂。可是天堂怎麼修?佛教給我們,上品十善生欲界天,再加上禪定,才能生色界天、無色界天。所以,生天的基礎是上品十善。有上品十善,你要是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肯定成就,這個可不能差錯,不能被諸天的福報影響。你看天上,一層比一層殊勝。我們先講四王天,不要說別的,舉一樣,壽命,四王天的一天是人間五十年,他的壽命五百歲。無論是什麼樣的境界,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都離不開圓,圓是什麼?三百六十度,都離不開圓。所以我們人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,天上一年也是三百六十五天,但是他們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五十年,要記住這個,五百歲是他們那邊的算法。壽命比我們長多少!我們這個世間一百歲,不得了,在四王天是兩天。所以人羨慕天上。再上一層,第二層是忉利天,忉利天的福報比這個要增長一倍。從壽命上講,忉利天的一天是人間一百年,他的壽命一千歲。釋迦牟尼佛出世到我們現在三千年,在忉利天上正好一個月,三十天。我們人間一百歲,了不起,忉利天人看到很可憐,早晨看到他生,晚上就死了。夜摩天比忉利天又加一倍,夜摩天一天是我們人間二百年,他的壽命是二千歲,二百年一天,二千歲。

  再往上去是兜率天,大家曉得彌勒菩薩在兜率天,在兜率內院,那是菩薩修行的地方。所以兜率天是凡聖同居土,彌勒菩薩的道場在那邊。那邊人的壽命,兜率天的一天是人間四百年,壽命是四千歲。這個帳大家會算,算出來他的壽命大概合我們人間好像是五十六億七千萬年,大家可以算一算。彌勒菩薩什麼時候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?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,不是現在。現在有人說彌勒菩薩已經來了,那是假話,不是真的,我們相信佛經上說的,那是真的。可是彌勒菩薩實在講他也常常到這個世間來,他不是以佛的身分,各種不同的身分。在唐朝,示現過居士的身分,在宋朝,示現過出家人的身分,就是我們現在供養的布袋和尚,唐朝時候是傅大士。所以佛菩薩常常到這裡來,他不是以佛的身分出現,以佛的身分出現時間還很久,不是在這個時代。這是我們應該要曉得的,不能被一般人欺騙。我們世間雖然是有苦難,但是人還能存活在這個世間,靠什麼?諸佛菩薩的慈悲加持,他們應化在世間,各行各業、男女老少裡頭都有。沒有這些佛菩薩混雜在人間,人間因這個罪業早就毀滅掉了,怎麼可能存在?這叫大慈大悲,這是菩薩十種施。我們學佛,我們天天在學經教,懂得這個道理,了解事實真相,常生感恩的心。如何報答?那就是要認真努力學習,依教奉行。我們的學習也幫助佛菩薩的威神,來幫助化解這個世間的劫難。

  下面說,「但令眾生捨離惡趣,修行於道,成就佛法,是名現在施」。你看佛菩薩多慈悲,在這個世間,就像《華嚴經》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一樣,五十三參是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,都有菩薩,我們看不出來。我們看到這些示現的人跟凡人是一樣的,他們的思想、行為跟我們都差不多,實際上骨子裡頭完全不一樣。他的應化是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,和光同塵,來誘導眾生。目的,我們如果知道這十二個字,我們細心觀察心裡就有數,這十二個字是什麼?「捨離惡趣,修行於道,成就佛法」。不管他什麼人,你細心觀察,他在生活當中所作所為,細心觀察,真的他是幫助眾生、影響眾生、誘導眾生捨離惡趣。捨離惡趣,惡趣是三惡道,這從果上講的,真的來講是從因上講的,就是貪瞋痴,捨離惡趣,惡趣的因是貪瞋痴。幫助眾生遠離貪瞋痴慢,那就是佛菩薩來示現的。我看到一個新聞報導,亞洲的賭王,他真回頭,真覺悟回頭了,他發了個大願,他才四十多歲,願他有生之年,到處現身說法,勸人不要賭博,遠離貪瞋痴慢,這不就是佛菩薩示現嗎?所以,你細心去觀察,有,這世間有,會有很多。無論是大人、老人、小孩、婦女,你去看,這裡頭有佛菩薩,他真幹,真正是修行有道。道是道路,《弟子規》是道,《感應篇》是道,《十善業》是道,認真把它落實在生活、落實在工作,那就是菩薩。佛法是覺悟之法,他覺悟,他不迷,這叫現在施。所以我們要發心,我們現在是凡夫,如果一發心,一回頭、一覺悟,你的聰明智慧好像立刻就現前,那怎麼回事情?佛菩薩借著你的身體,這不是鬼神附身,佛菩薩附身,你自己沒有感覺。鬼神附身會有感覺,感覺很累,很辛苦;佛菩薩附身,你會感覺到很輕鬆、很快樂。常有,不一定是在講台,處事待人接物,在日常生活當中,你一念覺都得到加持。如果你能夠不退善心,久而久之,逐漸逐漸自己真的不知不覺轉迷為悟,不知不覺的轉凡成聖,但不是大聖,小聖。小聖也很難能可貴,小聖往生就不成問題,生到極樂世界就變大聖。所以這是一條光明的大道。

  再看最後一條,「究竟施,謂菩薩見無量眾生,無眼耳鼻舌身手足,來至我所,告言:我身薄祐,諸根殘缺」。薄祐就是沒有福報,我們講這個人命很薄,祐是神佛保佑,沒有神佛保佑他,他的命很可憐,是這麼個意思,所以諸根殘缺,「惟願仁慈,捨己所有」。這個地方要注意,是不是真的無眼?有眼,有眼見不到是非善惡,有眼等於無眼。有沒有耳朵?有耳朵,有耳朵不能辨別是非,有等於無,是這個意思。也就是六根愚暗,沒有聰明智慧,不能辨別真妄、邪正、是非、善惡。這樣的人他起心動念都是自私自利、都是損人利己,於是所造的一切業都是惡業,他與十惡相應,與十善不相應。來求助於菩薩,菩薩幫助他,首先要教他斷惡修善,再幫助他破迷開悟,最後幫助他轉凡成聖,能這麼做的,這個人就是菩薩。

  所以後面說,「菩薩聞知,即便施與,假使經阿僧祇劫,不生悔惜」,悔是後悔,沒有後悔,沒有吝惜,「但念此身危脆不堅,應以施彼,願我成就清淨智身,是名究竟施」。所以菩薩應化在世間,為什麼?我們在講席裡講得很多,提升自己的靈性。法身菩薩應化在十法界,應化在六道三途,普度一切眾生,對他自己來說,這是我們世間人都能體會得到的,叫教學相長,老師幫助學生,學生也能幫助老師。我們這些凡夫,幫助這些法身菩薩什麼?把他無始無明的習氣磨掉;他要不肯教化眾生,他無始無明習氣就很不容易斷掉。我們知道華嚴會上從初住以上,真的無明斷了,無始無明斷了,習氣在。習氣分四十一品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這四十品,還有等覺一品,四十一品,四十一品無明習氣斷盡了,究竟圓滿佛。這四十一品無明怎麼斷盡?沒有辦法,沒有方法,只有在不斷的應化教化眾生當中自自然然沒有了。所以,自行化他是一體,沒有一個菩薩不教化眾生,阿羅漢裡頭有,菩薩裡頭沒有,所以菩薩能施。這裡的文字,我們要細心觀察裡面的意思深廣無際。

  這十條確實是難捨能捨,難施能施,為什麼?現在我們很清楚,世尊常常跟我們講真實義、第一義,這是諸佛如來親證的境界,這不是假的。真實義是什麼?是諸法皆空,了不可得。你說你要不要放下?你放下對你自己有沒有妨礙?一點妨礙都沒有,為什麼?它不是真的。你要身,佛把身給你,你要什麼他都給你,佛缺不缺乏?一點不缺乏,自性裡面的德用。我們從《妄盡還源觀》,你看「起二用」之後接著就「示三遍」,這個要知道,你就曉得菩薩布施沒有妨礙。第一個是「周遍法界」,這個作用就是物質的世界跟我們自己這個身,我們的身、我們的意念都周遍法界。我們說我們的念頭周遍法界,念頭有波,大家容易懂,說我們的肉體周遍法界就不懂了,不知道這個肉體(物質)也有波動現象。現在科學家發現,物質有波動現象。我們每個細胞,講到最小的,粒子,細胞還可以分析成分子、原子、電子、粒子、夸克,佛家分到最後叫極微之微。極微之微它有沒有波動現象?有,這個波動周遍法界。所以我們的身周遍法界,念周遍法界,「念念成形,形皆有識」,彌勒菩薩給我們說得這麼清楚。

  第二種是「出生無盡」,要什麼有什麼,這個也很難懂,我們常用萬花筒來做比喻。無有窮盡,要什麼給你什麼,樣樣都是無盡的,轉輪王位也是無盡的,七寶也是無盡的。七不是個數字,代表圓滿,七是什麼?東、南、西、北、上、下、當中,是這個意思,就是圓滿的。你沒有一樣不圓滿,智慧圓滿、德能圓滿、色相圓滿,佛家講相好圓滿,他怎麼不施?什麼人能受?清淨心的人能受,你有妄想分別執著你受不了,給你你也受不了,實在講你也不敢要,敢要你受不了。心地清淨的人能接受,心地善良的人能受,所以這要知道。

  最後一個周遍是「含容空有」,真的是心包太虛、量周沙界,沒有一樣不在你心性包括之中。你曉得這樁事情,這事實真相,你才曉得自他一體,我們跟整個宇宙一切萬事萬物是一體,自他不二。菩薩這十種施,前面講的十種戒,這是什麼?這是所作稱性,不是這樣就不能回歸自性。所以忍辱菩薩,你們大家念《金剛經》念到的,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這個故事。忍辱菩薩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,歌利王就是憍陳如尊者的前世,這一世遇到,他的話兌現了。你看看被歌利王割截身體,他沒有怨恨,他沒有報復,反而發了一個心,我將來成佛頭一個度你。說話算話,釋迦牟尼佛成佛,第一個證阿羅漢果的就是憍陳如,就是歌利王。他不但不恨他,還感激他,因為他這個動作,讓釋迦牟尼佛提前成佛。本來在這個千佛,釋迦牟尼佛是第五尊佛,彌勒佛是第四,釋迦是排在第五,結果因為這樁大功德,釋迦牟尼佛提前了,先成佛,彌勒菩薩在後。這些道理、這些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
  所以忍辱好,不是壞事,吃虧好,古人講吃虧是福,饒人是福。為什麼?你要施,你不肯施,人家逼著你非施不可,非捨不可,好事情,不是壞事情。所以我感謝韓館長,很多人不曉得,她對我那麼凶、那麼惡劣,為什麼感謝她?不是她,我們的貪瞋痴非常不容易斷。她什麼都要,那都給她,不給,不給也得要給。三十年就變成習慣,再給我,給我我不要了,我已經生活得很自在、很舒服,這些名聞利養給我我都不要。那時候要真是有的話,真有就捨不掉。你看圖書館建立之後,我真正當一個負責人,她給我當家、給我服務,那不一樣,十方供養來,會起貪財,會貪名利,那就完了。所以我跟她三十年,能把這些煩惱習氣放下,她有大功德。老師是教我放下,她是逼著我非放下不可,這個大功德。所以,她今天能生天享天福,有道理。還是我要能接受,如果人家逼你,逼你你不接受,那就變成仇人,那就會搞冤冤相報沒完沒了。我接受,接受了,她成就我,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。學佛要有這樣人,我看她是菩薩,她是來成就我的。確實我都能放下,對於名利不動心,你真的給我,我都不要,她走了,她的任務完成,所以她離開了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