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八十五卷) 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檔名:12-017-0085

  請掀開經本第四十六面,最後一行看起。

  前面將欲界六層天介紹過。從這一段大梵天王,這是屬於「色界天」。色界有四層,分為初禪、二禪、三禪跟四禪,四禪天又比較特殊,有凡夫天、有聖眾天,也是說凡聖同居土。四禪總共有九天,其中有四種是屬於凡夫,另外有五種叫淨居天,這是菩薩、羅漢修學的處所。四禪天裡面到底包括有多少種類,佛經典裡面說法也不一樣,在本經到《十藏品》裡面會有詳細的介紹。一般我們介紹天界,都依十八種天的講法,初、二、三禪,每禪裡面有三天,所以總共就九層天,或者我們說九種;第四禪除了一般三種之外,還有一種叫無想天,世間一些人修無想定,無想定修成功之後也生到第四禪,有一個特殊的環境,稱之為無想天;在佛法裡把它看作外道,外道所謂是心外求法稱之為外道。再加上五種淨居天,四禪就包括九種天,所以色界總共有十八種。大梵天王是初禪的天主。初禪稱為「梵天」,裡面有大梵天、梵輔天、梵眾天三種。大梵天王,如果用我們世間的制度來比,好比國王,梵輔天是這個國家的大臣,梵眾天則屬於人民,實際上它是一層天。天人的福報不相同,如同我們人間一樣,福報大的作國王,其次的作王公大臣,福報薄的作普通百姓,天上也有這種情形。清涼大師引用《佛地論》的話來解釋,「離欲寂靜,故名為梵」。為什麼稱為梵天?他將五欲六塵都放下,得到清淨心。五欲六塵只要有一種沒有放下,這個修行人就不能夠離開欲界,這個事實我們必須要清楚。所謂「離」,不是事上離,是心上離,事上離不難。無論是在佛門,或是印度其他宗教,出家修行的人,可以說世間五欲六塵都捨棄,可是心裡面還染著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還會起心動念,這個沒離。如果修行人在心地上也放下,對於欲塵確確實實不染污,他將來往生決定是生色界天,他不會在欲界。大梵天王,這裡面也是一個族類。請看經文:

  【復有不可數大梵天王。所謂尸棄天王。慧光天王。善慧光明天王。普雲音天王。觀世言音自在天王。寂靜光明眼天王。光遍十方天王。變化音天王。光明照耀眼天王。悅意海音天王。如是等而為上首。不可稱數。皆具大慈憐愍眾生,舒光普照令其快樂。】

  這是一段。一段就是一個族類,我們說一個族類,諸位很容易體會到多元文化,可見得華嚴會是個多元文化。第一句是列數舉類,數量是『不可數』,前面我們看到「無量無數」,這是不可數、不可稱數,意思都相同。說明這個法會是真實究竟圓滿的法會,出席的這些大眾來自盡虛空遍法界,十方無量無邊恆沙佛國土,這裡面有修禪定得到初禪功夫的。世間人福報不平等,是過去生中個人修福不相同,修的因不相同,所以得的果報不一樣。因果決定是相應的,絕對不會修善因得不善果,修不善的因會得善果,沒有這個道理,佛常在經上講無有是處。色界天人他是修禪定,換句話說,定功淺深差別不等。初禪定功深的則作大梵天王,功夫其次的,或者再其次的也有差等,差等幾乎跟我們人間相似,真叫千差萬別,但是總而言之,他們的心地都清淨離欲。在佛法裡面講,初禪這個定叫根本定,從根本定再繼續往上修學,不斷的向上提升,到二禪、三禪、四禪,再往上提升就是四空天。四空天也有四種禪定,也是淺深不一樣,到最高的我們稱為第八定;這是連色界算起,色界四種禪定、無色界四種禪定,合起來是第八定。這樣深的定功依舊沒有脫離六道輪迴,所以超越六道輪迴確實不是容易事情。我們今天非常幸運遇到淨土法門,即使華嚴海會最後還是結歸到淨土法門,我們從這些地方能夠體會到這個法門的殊勝。

  我對於淨宗堅定了信心,就是從這個經裡頭啟發的。我們看到菩薩眾裡面文殊、普賢,這是所有菩薩眾的首領,華嚴會上毘盧遮那佛的兩個助手,最得力的助手;他們兩位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給我們做一個好榜樣,來教導我們、警策我們、勉勵我們。華嚴會上的等覺菩薩,不是普通人,這兩位菩薩,佛在經典裡面給我們介紹,都是久遠劫已經成佛;成佛之後,所謂倒駕慈航,現菩薩的身分幫助毘盧遮那佛教化眾生。他的示現可以說權,也可以說實,權是表演給我們看的,也可以說是真實。我們細心去觀察,這個意思就能夠明瞭,唯有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可以把修行的時間縮短,成績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,直線的上升,這是無比殊勝的一樁大事。我們遇到這個法門,正如開經偈上所說的「百千萬劫難遭遇」,這句話要牢牢的記住。多生多劫善根福德因緣成熟,才遇到這麼一次,遇到之後一定要珍惜,太不容易遇到了;珍惜這個機會,把握這個機會,這一生當中決定得生。如果你要問:我們有把握往生嗎?我們現在可以講:只要你到這個念佛堂來念佛,你能守規矩,把一切妄念放下,老實念,你就決定得生。這個念佛堂是給大家做增上緣,這個念佛堂不是我們建的,我們哪有這個能力?諸佛菩薩建的,所以這個念佛堂有那麼大的攝受力量,人的力量做不到;這個機緣要格外的珍惜。

  經文下面也列十位上首,第一位,『尸棄天王』。尸棄是梵語,音譯的,它的意思叫「持髻」,持是保持,髻就是髮髻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這位天王他有肉髻相,跟釋迦牟尼佛一樣,釋迦牟尼佛的頭頂有肉髻,大梵天王的頭頂也有肉髻,所以稱為尸棄,他能夠保持,這是屬於三十二相之一。如來的肉髻也稱為「無見頂相」,大梵天王肉髻相也稱之為「火頂」。佛給我們說世間有大三災,有小三災。大三災就是水火風,火災可以燒到初禪天,這就是火頂的意思。火災最大只燒到初禪天,二禪天沒有火災,定功更深。火是什麼?瞋恚引起的。世間人有瞋恚心、有嫉妒心,所以才招火災。由此可知,初禪天人還免不了火災,瞋恚雖然是降伏,降伏得不夠徹底,因為他們已經修慈悲喜捨,慈悲喜捨的力量還壓不住瞋恚;瞋恚的現行決定沒有,不會表現在外面,心裡面還沒有完全放下,還有這個念頭,所以火災不能免。到二禪天的天人,瞋恚心完全控制住,不但不起現行,念頭都不生,所以二禪天就沒有火災;但有水災,水可以淹到二禪。水是怎麼來的?貪心來的,貪愛是水。到三禪天功夫更深,水災也沒有,還有風災。風是什麼?愚痴。所以諸位要知道,到第四禪,水火風三災都沒有,所以四禪叫福天,凡夫六道裡面福報最大的,三災沒有了,不再受三災。初禪三種災都要受,二禪沒有火災,還有水災跟風災,三禪只有風災,水火都沒有了。介紹到後面會跟諸位做一個說明。這是尸棄之意。

  我們讀到天王的名號,就要想到名號裡面表法的意思。從名號表法裡面我們就知道,我們自己要想免除一切災難,一定要斷貪瞋痴,不但對於世間一切人事物不可以有貪瞋痴慢,對佛法也不應該有貪瞋痴慢。你學佛了,世間法不貪,貪愛佛法,你的貪心沒斷;只要你貪心沒斷,災難還是免不了,這很要緊,一定要懂這個道理。現代世間災難特別多,我們從各種資訊裡面得到,一年比一年多,一次比一次嚴重,如果真正被這些古老的預言所說中,那實在是很不幸的一樁事情。許多國家地區古老的預言,都講這個世紀末,現在已經進入世紀末了,這一個世紀一千年要算總帳,恐怕有很大的災難發生。這個災難不是大三災,怕的是小三災,佛在經上跟我們講過小三災,這都是很嚴重的災害。佛說有七天七夜的刀兵劫,劫是劫難,刀兵劫是戰爭。在過去二次大戰當中,我們中國人跟日本人打了八年仗,死傷的人太多了,我這個年齡是親眼看見的。這個戰爭,在佛經裡面講不算是刀兵劫,怎樣才算是刀兵劫?在過去我們想不通,七天的戰爭。第二種災難七個月七天的瘟疫,第三個災難是七年七個月七天的飢荒。這個說法我們過去也是本著古人註解裡面含糊籠統來解釋,為什麼?確實我們沒有辦法想到。在七0年代的初期我訪問日本,到日本廣島、長崎去參觀,我看了之後恍然大悟,原來釋迦牟尼佛在經典上跟我們講小三災就是核子大戰,核子戰爭。我們在長崎看到,原子彈爆炸的地方,爆炸之後輻射塵感染,雖然沒有直接被炸死,在半年以後,因為輻射塵照射而死的人很多,所以瘟疫就是指這個。在被炸的地區,你要能夠躲過七個月以上,你才能算是再生。可是被炸的地方土地草木不生,我那個時候去訪問的時候地上才長草、才長樹,他們告訴我差不多八年。豈不是經上講七年七月地上不能種東西,不能長東西,人要受飢餓之苦,所以我們才知道,世尊所講的小三災就是指核子戰爭。

  現在世界上爆發核子戰爭的可能性有沒有?大家都相信非常可能,核武的擴張逐漸失去了控制,這個時候怎麼辦?強制的方式來控制,固然能夠收到一時之效,這個效果能保持多久很難講,所以必須還要用溫和的方法來教導、來勸導大家,盡可能避免人為的災害。我們現在以客觀的態度來觀察,這個災難很難避免,如果在世紀末爆發這個戰爭,這個世界的人口會消失一半,我們能夠倖免嗎?這是事實,我們一定要明瞭。從前,李炳南老居士在往生的前一天教導學生,他說:這個世間有大災難,佛菩薩、神仙來都救不了。勸導他的學生們,唯一的一條生路就是念佛求生淨土。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能保證自己往生淨土,決定要斷一切惡、修一切善。斷惡修善的標準,我們在講席當中講得很多,要放棄自私自利的念頭,多多為社會、為眾生服務,捨己為人就是斷惡修善;念念還把自己放在第一位,這個災難恐怕很難逃過。我們今天讀到「尸棄梵王」,這個名號的含義深有所感。

  第二尊,『慧光天王』。慧是智慧,光也表智慧,這兩個字合起來意義就很圓滿,也就是說智慧要放光;換句話說,智慧要能利益一切大眾。世間人為什麼會有鬥爭?為什麼彼此不相容?為什麼會鑄成這麼大的災難?總而言之,歸結到一個因緣:錯誤的念頭。錯在哪裡?錯在自私自利。如果我們能夠捨棄自私自利,放下自私自利,我們以盡虛空遍法界看作這是我的家,你就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;諸佛菩薩跟我們不相同的,他是以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的家,虛空法界裡面所有一切眾生都是自己父母家親眷屬。所以佛告訴我們,「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、未來諸佛」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我們對於父母、對於老師,諸佛就是老師,哪有不尊敬的道理?哪裡還會起心動念去傷害他?這個心量是本來具足的心量,本來如是。現在我們的心量為什麼變得這麼小?迷失了自己。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諸佛如來、法身大士的心量,我們從每一個族類裡面人數不可數無量無邊,你就知道他們是一家人,一家人才在一家聚會。

 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了解這個事實真相,都將心量拓開,全世界任何種族、任何宗教都是一家人,這裡面的歧視矛盾自然可以消除,人為災害可以避免。人為災害消除,跟諸位說,自然的災害也跟著消除了,佛在經上常講「依報隨著正報轉」,依報就是我們生活的自然環境,自然環境是隨我們心在轉;我們的心真誠,我們的心慈悲,我們的心善良,生活環境是美好的。我們看看華藏世界的依正莊嚴、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,怎麼來的?經上講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」,那個環境,生活的大環境是上善所感。我們今天生活環境實在是惡劣到極處,大家都曉得地球生態環境被破壞、被污染,甚至於有人說地球已經不適合人類居住了。怎麼造成的?眾生惡業造成的、惡念造成的,這才是真正的原因。挽救的方法一定是用高度智慧,幫助一切迷惑的眾生覺悟。用什麼方法幫助他?世出世間的善人都用教學的方法,釋迦牟尼佛為大家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中國的孔老夫子也是為大家講經說道。

  現在災難嚴重,好在是科學技術發達,如果我們真正明白覺悟了,利用高科技的方式把這個訊息傳達給一切大眾,還來得及!不必要多,全世界的電視廣播台,如果每天能夠播放兩個小時講經說道,我相信一年之間我們地球就恢復正常,災難就能消除。我們天天在鼓吹、天天在想,心想事成,如果想的人多,大家都在想就會變成事實,而且現在有些地方已經開始了。我們知道在台灣,每天我們講經的錄相帶,在台灣電視廣播電台裡面,每天有三、四個小時播出。現在在北美洲,包括美國、加拿大、墨西哥、巴拿馬,這麼大的一個地區,每天有一個小時的播出,已經開始有人在做了。在中國、澳門現在每個星期有兩次播出,在夏威夷每個星期也有兩次播出。收視的效果好,希望將來次數增多,這個工作要趕緊做,要快速的來做,才能夠挽救劫運,就智慧光明遍照!

  在這裡面,世尊給我們留下來的典籍分量很多,真的所謂是浩如煙海,我們要善於選擇,看看現代眾生病痛在什麼地方,極需要的是些什麼,我們為他選擇,所謂是對症下藥,藥到病除。在經典裡面,我們稟承佛陀的教誨,選擇淨宗法門,選擇《無量壽經》,尤其是選擇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,收到了很好的效果。今年我們開始在此地共同學習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這個因緣固然是有許多同修多年來不斷的在啟請,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,就是弘一大師他老人家常常教導初學,尤其是知識分子,知識分子學佛對社會影響力最大。從哪裡學起?他教人從《華嚴經》清涼國師的《疏鈔》學起,對於佛法的修學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;他說得很有道理。而且又告訴我們《華嚴經》學習的方法,《華嚴》在中國有三次的翻譯;第一次是東晉時代,譯出六十卷經文;第二次是唐朝武則天的時代,譯出八十卷經文;第三次是唐德宗的時候,譯出四十卷經文。晉譯跟唐譯是同一部經,《華嚴經》的分量很大,傳到中國來是個殘缺不齊的本子,晉譯六十卷經缺漏的地方很多,但是翻譯的文字比後面兩種都優美,在文學價值來講,晉譯算是第一,文字好;但是最完整的是唐譯八十卷經。最後貞元年間的譯本四十卷,只是《華嚴經》最後的一品,但是非常難得,這一品是完整的經文,沒有缺失。所以弘一大師教我們,我們讀《華嚴》應當讀《八十華嚴》,《八十華嚴》讀到五十九卷,教我們讀到五十九卷,然後接著念《四十華嚴》,因為八十經第六十卷開始就是「入法界品」,就是「普賢菩薩行願品」;這一部分只有原文的一半,缺少了一半,它只有二十一卷,所以教我們換《四十華嚴》,《四十華嚴》是圓滿的一品經文。這麼一來就是九十九卷,所以我叫它做「九九華嚴」,很多人不懂我這個九九什麼意思,我這個「九九華嚴」是弘一大師教給我們的,就是《八十華嚴》念到五十九卷,接著念《四十華嚴》,這是我們中文譯本裡面最圓滿的《華嚴經》。晉經跟八十卷後面「入法界二十一品」,可以做參考,一定要以九十九卷為依靠;這也是我們這一次發心在此地講《華嚴》一個重要的意義,我們遵循弘一大師的教誨。《華嚴》跟《無量壽經》,非常契合現代時代人的根機、現代時代人迫切的需要,這就是如何能夠將各種不同的族類、不同的文化、不同的生活習慣、不同的宗教思想,能夠把它圓融整合,讓我們共同在地球上生活,消除歧視、消除誤會,能夠達到互相尊重、互相包容、互相尊敬、互助合作,共同創造美好幸福的人生;這兩部經就是這個意思,就是這個目標。所以澳洲那邊有一些智慧的人從事於這個工作,來找我,問我有什麼方法沒有,我就把《華嚴經》介紹給他們,把《無量壽經》介紹給他們,我們遵循這兩部經的教誨,這個目的一定可以達到。

  請看第三尊天王,『善慧光明天王』。這個名號跟前面的名號意思非常接近。慧光就是慧光明,不一樣的地方加了一個善字,這個字加得好。如果沒有這個字,多元文化的目的只能夠到世界大同,當然一般講已經太難得了,和平共存,到世界大同,但是怎麼樣?不能超越六道,這就不善,加上這個善字,希望到這個境界之後,我們還要把境界不斷向上提升,要能夠突破六道;六道裡頭講三界,突破欲界、突破色界、突破無色界,到最後突破十法界,那才叫善。要達到這個目的,一定要真實依靠佛陀的教誨;在這個地方我們首先要說明,孔老夫子跟我們說「名不正則言不順」,你要想讓別人信受奉行,先要正名,我們一定要向別人解釋清楚,佛教不是宗教;如果說佛教是宗教,其他的宗教一定排斥:「你讓我放棄我的教去信你的教,這成什麼話!」這是人家不能夠甘心情願的事情。我們要告訴他:佛教不是宗教,佛教是教學。如果大家把這個觀念改過來,所有一切宗教都願意到這個學校來讀書,世間大學任何不同宗教信仰的學生都在一個教室上課,問題不就解決了嗎?不可能說許多宗教在一個宗教裡頭祈禱、作禮拜,辦不到的事情;但是我們看到,許許多多不同宗教徒在一個教室上課,一個老師在教導,這個我們看太多了。所以我們一定要正名,「釋迦牟尼佛是教學而不是宗教」,把佛教從宗教框框裡面超越出來、解脫出來,讓大家知道佛教是教育,不是宗教。

  佛教教學的對象是對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,一切不同的種族,不同的文化,不同的宗教信仰,一視同仁,平等的教導。它教學的內容是什麼?宇宙人生的真相。換句話說,就是每一個人,每一個眾生,你自己生活跟你生活環境的真相,這還有什麼話說!如果明白了,任何一個眾生沒有理由反對這個教育,沒有理由不接受這個教育,唯有接受這個教育才能夠使不同的族類變成同類,不但能達到世界大同、世界和平,共存共榮,而且能達到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。究竟圓滿智慧是什麼?在佛教育裡面講就是作佛、成佛。成佛是佛教育裡面最高的學位,佛法裡面的學位也有三個,跟世間教育裡面一樣,世間教育有學士、有碩士、有博士,佛教裡面的學位也有三個,梵語稱作阿羅漢、菩薩、佛陀,佛陀是佛教育最高的學位。佛說一切眾生皆可以作佛,它是學位的名稱,它不是神明,它不是上帝。宗教裡面不可以說人人都作上帝,講不通的,他們認為神只有唯一的真神,你信仰宗教,你不能夠成神,成神那還得了嗎?可是在佛家講,人人都可以成佛,人人都可以作菩薩,它是學位的名稱,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。

  在佛法修學它也有個標準,這個標準很嚴格,只要我們把執著斷掉,你就證阿羅漢的學位,第一個學位你就拿到;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,執著是煩惱,不執著就沒有煩惱,煩惱就斷掉,你就拿到第一個學位。如果再對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分別,不但不執著,分別的念頭都沒有,你就拿到第二個學位,你就成菩薩。最高的學位是把妄念都斷掉,雖然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還有妄想,妄想就是無明,是非常微細的妄想;不是我們現在這個妄想,我們簡直是在胡思亂想,不能稱為妄想,胡思亂想;極其微細的妄想也斷掉,那是拿到最高的學位「佛陀」。所以我們學佛的同修一定要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才能夠幫助自己,幫助一切苦難眾生,讓他們認識佛陀教育。我們今天不厭其煩,給人家講佛陀教育,不說佛教;說佛教怕他以為這是宗教,我們加兩個字進去,「佛陀教育」,希望把他喚醒,讓他覺悟,讓他明瞭,佛教不是宗教,佛教是教育。肯定它是教育,那就是一切眾生都應當接受教育,尤其應當接受佛陀的教育。佛陀是智慧的意思,佛教教育是智慧的教育,世尊告訴我們,唯有智慧才能解決問題,這個話說得很有道理。能與這個相應這才稱善,「善慧光明」,可見得善這一字是把慧光普照提升很高的一個層次。

  第四尊:『普雲音天王』。名號當中我們立刻就能夠體會到這是說法,說法是以音聲。「普」是平等,平等的說法,沒有偏好。不是對喜歡的人就多說一點,不喜歡的人、討厭的人就不給他說,那你就不普;普是平等。「雲」的意思在此地是表法,表不著相。像諸佛菩薩為一切眾生現身說法都不著相,《般若經》裡面所說的「三輪體空」,不著我能說的相,我是能說,不執著,一執著就生煩惱了。不但不執著,剛才講連分別心都沒有,才完全順乎自然,隨順法性,隨順自然生態,沒有一絲毫的執著;也不執著自己所說的法,也不去分別接受聞法的那些人,你看這個心多清淨。所以「雲」在此地表不分別、不執著,相有體無。雲彩的相我們看到有,現在我們乘飛機飛到雲層裡頭就沒有了;我們知道它是有相,遠看有這個相,近看就沒有了。所以這個字的意思,我們體會這個意思,意思裡頭有「非有非無」,決定不能夠執著,決定不能夠分別,取這個意思。

  這就是教我們要學習佛菩薩,要過佛菩薩的生活,佛菩薩的生活非有非無,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。這個身體在世間幹什麼的?絕不是為自己,是為一切迷惑顛倒苦難的眾生而示現的。為他們示現,因為自己不執著我、人、眾生,所以示現就等於未示現,說法等於沒說法,所以是「說而無說,無說而說」,諸位體會這個意思;就像雲一樣,非有非無,所以他得自在。自在是什麼?在順境裡面沒有貪愛,不會起貪愛心,在逆境裡面不會生瞋恚心,無論境緣的順逆永遠保持平常心,這才叫大自在;平是心地的清淨平等,常是永遠保持。你能夠永遠保持心地的清淨平等,你就是菩薩,在佛法教學裡面你就拿到菩薩的學位。

  當然同樣拿到這個學位,程度有深淺高下不同,所以菩薩有分五十一等,從初信位的菩薩到等覺菩薩,五十一等。但是最低等級的菩薩,也把我執的執著放下,如果你還有執著,執著這個身是我,起心動念還有自私自利這個念頭,你初信位的菩薩沒拿到,這是個標準;必須自私自利的念頭完全沒有,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。身是什麼?身是我所有的,不是我;就像我們穿的衣服一樣,衣服是我所有的,衣服不是我。身體不是我,身體是我所有的,所以捨身受身就非常容易,一點痛苦都沒有,因為它不是我;像我們衣服一樣,脫一件衣服、換一件衣服,多自在,哪裡有什麼痛苦?不會有痛苦。菩薩的捨身受身就是隨類現身,隨類現身就像我們換衣服一樣,我們到什麼場合穿什麼衣服比較適合,就跟這個情形一樣,很簡單、很容易。問題就在妄想分別執著。這個樣子,才能夠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。

  第五尊,『觀世言音自在天王』。這個名號跟前面的名號又有密切的關聯,前面德號顯示諸佛菩薩為一切眾生說法的態度,這一句著重在觀機,非常重要。也就是眾生他需要聽些什麼,需要學習什麼,你教他那就非常適合;如果你教導他的他不需要,教導他的他在生活上完全用不上,我相信很多人就不願意學了,學了也沒用處。第五尊天王顯示的應機說法,你要想幫助眾生、教化眾生,你先要觀世,觀察,世間是講現前此時此處,現在大家需要的是什麼?佛在經上常作比喻說,佛自己比喻為大醫王,像大夫治病,眾生是病人,大夫給他治病,你要給他開處方,你要給他藥物治療;到底開什麼處方,給他什麼藥?先要知道他害的是什麼病,這叫觀機。知道他害的是什麼病,然後你教導他就契機,藥到病除,他的病就好了,真正得利益。我們知道生病如果吃錯了藥,不但病不好,可能連命都送掉,很冤枉!說法也是如此,說法不契機,斷人法身慧命,罪過更重。

  往年我在台中求學的時候,李老師給我們講了個故事,這個故事講過好幾遍,我們印象很深刻。他說有一個蒙古大夫,所謂蒙古大夫不是真正的醫生,也許學了幾個單方,也不會診斷,他給人治病,治一個,那個人都死一個,治了不少人,大概有幾十個人都死了,都被他下錯藥,藥死了。以後他被閻羅王捉去,捉去審判,你怎麼害死這麼多人?他還自己辯護;他說:我給他的藥沒錯,是好藥,藥是好藥,他沒照我這個藥害病,冤枉死了!世間有這種醫生:我開的方子沒錯,你沒有照我的藥方生病,你病生錯了,不是我的藥方錯了。在閻羅王那裡還狡辯,閻羅王最後判他庸醫殺人,打入第十八層地獄。他被判到十八層地獄很不服氣:我好心對病人,一點惡意都沒有,怎麼判我到十八層地獄?所以在那裡是不甘心、不情願,在那裡又蹦又跳。正在這個時候,下面還有聲音,下面說:老兄,你不要跳,你跳的時候灰塵都落在我身上了。這個人就問他:奇怪,十八層不是到底了嗎?難道還有十九層?他說:是,我在十九層。你是幹什麼的?我是教書的。這個比喻就是教書誤人子弟,比庸醫殺人罪還要加一等,入十九層地獄。

  所以說法觀機非常重要,特別是我們同學當中發心學講經的,我曾經也講過多少次,我們對佛法要有基本上的認識,佛所講的一切經原理原則決定不變,但是講法是活的,不是死的。我講《無量壽經》講過十遍,大多數都有留著錄音帶,諸位仔細去聽聽,每一遍不一樣。為什麼不一樣?講的地方不相同,聽眾不相同,那怎麼會一樣?這一次在此地,在新加坡這是第二次講,第一次在新加坡是在弘法團講的,這是我們第二次在新加坡講。講的也不一樣,為什麼?第一次聽眾的程度跟現在聽眾程度不一樣,我第一次要這樣講法的時候,大家都跑掉了,這個經要講到哪一年我才能聽得完?算了不聽了,沒有耐心。所以第一次略說,一個月就講完了,怎麼樣忍耐,反正一個月三十天。現在大家已經對這個有興趣、有味道,短講反而不過癮,一定要長講、細講你才會歡喜聽,所以說是時節因緣不相同,講法就不一樣,哪裡有一定的講法?

  你再看看古人對於經的註解,大概註解註得最多的是《金剛經》,《金剛經》、《心經》自古以來註解都很多,《金剛經》有五百多種註解。這麼多人註,當然講法不一樣,如果是一樣的,哪裡需要這麼多人註?每一個人所註所講的,他那個地方聽眾不一樣,時代不一樣,各個人需求不相同,所以講法就不一樣,這個道理我們要懂。我常用樹木來做比喻,佛說的經就像樹根樹幹,註解像什麼?像枝葉,枝葉一層一層年年在生長。我們看漢朝時候的註解,那個時候對象一定是為當代的人,當時的人能得利益。看看他們的註解,就曉得那個時代、那個地區的人,他害的是什麼毛病;看看藥方,這個藥方是治什麼病的,就曉得那個時代人害的什麼病。我們要從這裡面去開悟、開智慧,然後經是活的,不是死的。再看看唐朝人的註解,唐人註解跟漢人不一樣,就知道唐朝人害的毛病跟漢朝人不相同。你能用這種觀察法,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、現代,你一直看下來,你就開智慧了,你就知道這個經在現代這個時代應該怎麼講法,這叫開悟。

  決定不是說,我們拿到古人的註解,我們今天讀《華嚴》,參考的是唐朝時候的註解,清涼大師的《疏鈔》,我們要照這個註解講,那效果是什麼?是把現在人回到唐朝,你們去作唐朝人,那不叫開玩笑嗎?那就大錯特錯了,所以不可以依照註解。但是也不能夠離開註解,從註解裡面去體悟它的原理原則,要隨和我們現代人的需要來講解,我們聽了學了才管用。如果在外國講經,現在很多法師在外國講經失敗,為什麼失敗?他不曉得這個道理,拿中國古人的註解去講,不但叫外國人去作中國人,還要作中國古人,你說糟糕不糟糕!他怎麼能接受?所以經是活的,所謂是「見人說人話,見鬼說鬼話」,這才能契機。到哪一個國家,到哪一個地區,我們必須先對它做充分的了解,然後知道怎樣講法,不可以違背那個地方的文化背景,不能違背他們的生活方式、他們的意識形態,不但不違背,還對他有幫助,他就歡迎,他就喜歡了。尤其是在現在所講的多元文化,我們對於各種不同的文化都要有相當的理解,要有相當的認識。各種不同宗教的經典,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讀?我常常讀,我書架裡面,伊斯蘭教的東西有好多本,我念《古蘭經》。我們不能了解他,怎麼能跟他交流?所以各種文化都要接觸,我們才能夠面面應付周到,觀機!這個觀機不外乎人之機、時之機、處所之機,然後才能做到應機說法,「觀世言音」,你的說法就自在,你表演也自在了。才能真正幫助這個時代、這個地區的眾生,讓他們生歡喜心,大家來向佛菩薩學習。

  第六位,『寂靜光明眼天王』。寂靜是根本智,光明眼是智慧的起用。《金剛經》上說「如來五眼圓明」,圓明的五眼從哪裡來的?從寂靜來的,所以佛法的修學關鍵在定。我們知道佛家的宗派很多,法門就更多,四弘誓願裡面講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經論裡面也常講「八萬四千法門」,法是修學的方法,門是門徑,通達契入的門徑,這都是比喻。但是把它總歸納起來不外乎戒定慧三學,這三個字就把無量法門都統攝,沒有一個法門能超越這三個字之外。而這三個字是以定為樞紐,慧是目的,戒是手段,戒不是目的;因戒才得定,因定才開慧,稱之為三無漏學。我們修學,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,無論用什麼功夫,你在平常念佛也好、誦經也好、念咒也好、拜懺也好,無論你修學用什麼方法,你能與戒定慧相應,你的功夫就得力;你與戒定慧不相應,你的功夫就不得力。有很多人常常感歎,我很精進也很努力,也很想好好的學,就是功夫不得力,但是你就找不到不得力的原因;原因就在寂靜,你的心不靜。

  我們要問:為什麼你的心不能夠靜下來?你所學習的不如法,如法就是持戒,你用功用得不如法,所以你得不到清淨心。如果用功如法,你一定能夠得清淨心,清淨心就是定;因定開慧,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,可見得寂靜非常重要。由此可知,喜歡熱鬧是修道人很大的障礙。所以小乘法裡面非常著重寂靜,道場也清淨莊嚴,不像大乘,大乘熱鬧,搞法會,講究排場;小乘裡頭看不到。大乘在熱鬧裡面得寂靜,真寂靜,可是在熱鬧裡頭要得不到寂靜,那你就墮落了,比不上小乘,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得。由此可知,真正想修學的人,想成就的人,自己一定要認真反省,時時刻刻檢驗自己的功夫;換句話說,天天要檢查,如果我們在熱鬧場所當中,自己把持不定,你就要懂得離開;佛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,「遠離憒鬧之處」,你要懂得離開,不能接近。為什麼古人修行建的道場都建在深山,人跡不到之處?你想到它那裡去很困難,那個時候交通工具不發達,你一定要走路,甚至要走兩三天才能到。它就是取境界清淨,遠離社會、遠離都市,甚至於連村莊都遠離,取環境的寂靜,對於自己修行有幫助。

  現代人修行非常困難,難在哪裡?世界上許許多多的事情,電視送到你家裡來,報紙送到你家裡來,廣播送到你家裡來,讓你頭腦裡面像漿糊一樣一塌糊塗,理都理不出頭緒,你怎麼能夠把心定下來?這是個困難處。所以我常常勸初學的同修,從哪裡下手?你真正想念佛、想學佛,不看電視、不看報紙、不聽廣播,你的心才能夠定得下來。現在有許多在家同修,他的工作如果得不到訊息,他就沒法子工作,在這種情形之下,你要想了解只是你自己工作需要的,你每天得到這些資訊就夠了,與工作不需要的一概不要去理會,你就能減少一大部分。但是今天工作需要的這些資訊已經不少,已經產生嚴重障礙,讓你的心情緒定不下來,原因在此地。所以今天修行困難比過去不知道要增加多少倍,對我們修學來講,現代人的福報比不上古人。不要以為現在科技進步,我們物質的享受得到科技的方便,實際上我們今天得來這些享受,所付出的代價太大,付出代價太重,真正是得不償失。

  這個事實一定要仔細的思惟觀察反省,你才能夠明瞭,然後才深深懂得古人心地清淨之可貴。古人有真智慧,現代人沒有智慧,現代人只有常識,常識豐富,儒家所謂「記問之學」,現在人所學的是記問之學,不是從自己心性裡面覺悟的學問;從心性覺悟是真的,是自己的。你到處聽得多、問得多、記得多,都是別人的,沒有一樣是從你自性流露出來的。從自性流露出來的叫智慧,不是從自性流露出來的叫知識,現在人知識豐富,智慧沒有。知識小問題能解決,大問題解決不了,唯有智慧才能真正解決一切問題。「寂靜光明眼」表這個意思。

  第七尊,『光遍十方天王』。這個名號的意思非常明顯,我們如何學習?就是拓開心量。我們的智慧;「光」的意思就很多,智慧是光明,能力也是光明,技巧也是光明,思惟想像無一不是光明。希望我們把心量拓開,以十方世界為我們思量的範圍,像佛在經中常講盡虛空遍法界,常常想、常常念著,你的心量自然就拓開。然後如同我們提出來修行的綱領,你的真誠遍十方、清淨遍十方、平等遍十方,你的智慧遍十方,你的慈悲遍十方,你才能夠幫助十方世界一切苦難的眾生,這樣修學大乘,障礙不但是減少,障礙就沒有了。佛常常說我們凡夫業障深重,業障怎麼來的?心量太小了,造作無量無邊的業障。如何突破這些業障?消除這些業障?最妙的方法,心量拓開,業障就沒有了。

  所以大乘稱之為妙法,它真妙!無量劫來積習的業障可以剎那之間突破,剎那之間完全消除,這都是真話不是假的。為什麼剎那之間能消除?佛在經上有比喻,比喻千年暗室,這個房間黑暗的,沒有門窗,一千多年黑暗沒有光,這比喻業障時間久,你點一盞燈進去,黑暗就沒有了;這個意思就是告訴你,千年暗室一燈就突破了。換句話說,無量劫來的無明煩惱累積的業障,一開悟就全消除了。悟的境界是什麼?悟的境界是光遍十方,你就悟了。所以你自己有沒有開悟,不要問別人,自己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你的思想、你的念頭,念念都是為十方一切眾生服務,你就開悟了,你跟佛菩薩的心願沒有兩樣。為別人裡頭還帶著自己,也算個悟,沒徹底、沒究竟,拖泥帶水,那不是徹悟。所以悟有小悟、有大悟,有究竟圓滿的徹悟,這就看你自己自私自利的念頭淡多少,愈少愈好,完全沒有了最好,你才真正恢復到自己的自性。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