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七六八卷)  2007/6/21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1768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今天由於調整機器的關係,延誤了一個小時。現在我們從「無方大用」第八段,「毛光照益三昧門」,四十四光,我們從第十光看起,第十「法自在光」。這段有兩首偈,前面一首我們學過了,我們從第二偈看起。先將經文念一遍:

  【恭敬供養持法者。給侍守護諸賢聖。以種種法施眾生。是故得成此光明。】

  這首是講「法自在」的因行。四十四種光,在前面跟諸位說過,是略舉幾個例子。毛光,毛是身毛,就是我們說的全身放光。這個光照的利益無量無邊,說不盡,世尊為我們舉幾個例子,略說四十四種。這是法身菩薩的境界,我們凡夫也能感受,但是說不出這麼多,即使此地講的四十四種利益,我們都說不出來。全身放光是佛法說的,在中國,中國有氣功,練功氣的講氣,西方人講磁場,都是一個意思,說的名稱不一樣,是一樁事情。我們接觸到佛的磁場,接觸到佛的氣分,當然有感受。實在講我們在平常遇到一位真正有修持、有德行的人,他的磁場不一樣。我早年初學佛的時候很喜歡親近章嘉大師,什麼原因?他的磁場非常好。就是一句話不說,我們也願意在他小廳裡面多坐幾分鐘,感受那種安詳、慈悲,這我們能感受得到的。可是這麼多的利益,我們不看《華嚴經》完全不知道,看《華嚴經》才曉得那個氣分裡頭無量無邊的利益。愈是心細的人感觸愈明顯,細心的人是什麼人?當然境界愈高愈不相同。

  「法自在光」我們也用了相當長的時間來學習,因為這一條在大乘教裡面有許多種說法,《華嚴經》裡面有兩種光,那是略說,從綱領上講,細說有十種光,前面我們都曾經讀過。十種說,實在話還是略說,真的跟你講,說不盡。它的利益也是沒有邊際,能化解我們的煩惱習氣,煩惱習氣除掉了,自性本具的德能、智慧就現前。所以經文上有「令得無盡陀羅尼,悉持一切諸佛法」,這都是真的,圓滿的智慧、圓滿的德能、圓滿的相好,是你自性裡頭本來有的。所以佛在經上一再的提醒我們,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」。

  在因上怎麼修法自在光?今天這首偈就是告訴我們,你要想成就法自在光,在現前的因地,你就要知道怎麼修行。首先『恭敬供養持法者』,持法者,簡單的講即依教修行的人。在過去,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,跟著佛出家的這些弟子們,我們在經典裡面常常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佛的常隨弟子,他們就是依教修行人的代表。這些人我們現在知道全是佛菩薩示現的,像唱戲一樣,世尊是在舞台上唱主角,他們是唱配角。因地裡面都是諸佛如來、法身大士,應化的,所謂是「一佛出世,千佛擁護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但是這個示現非常重要,為什麼?給當時、給後世人做榜樣、做模範。

  依教修行這個話說起來容易,裡面真正的含義太深,知道的人就不多。祖師大德們常常提醒我們,禮要是沒有了,大家不講禮,儒就沒有了;儒沒有了,中國傳統的教誨就沒有了。所以儒,孔孟是代表,繼承中國五千年的道統。在孔子那個時候說是二千五百年,從黃帝到孔子二千五百年,孔子到我們現在又是二千五百年。中國道統是什麼?道統是倫理、道德的教育,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,稱之為禮,用這個字來做代表。五倫是道,五千年老祖宗教導我們的那是道!五倫是從父子、夫婦、君臣、兄弟、朋友,這是天然的,不是人為的,不是哪個人創造發明的,天然的。就是大自然的規則、大自然運行的秩序,稱之為道;與道相應的思想、言行,稱之為德。道德的原點就是父子有親,這叫天倫,父子的親愛沒有條件。父母對於子女之愛,子女對父母之愛,在什麼時候你能看得很清楚很明白?在嬰兒三、四個月的時候最明顯。嬰兒在三、四個月的時候,他不會說話,你可不能輕視他,告訴你他很懂事,他已經非常認真在學習。你仔細觀察他對父母那種表情,那是天真的、親愛的流露,而父母對他也是真愛的流露,沒有任何條件的,父子有親。

  中國教育也從這兒興起的,教育的目的是什麼?第一個目的,就是這種親愛,從自性流露的、自然的,如何能夠永遠保持而不變,這是教育目的。永遠保持不變,這叫孝。第二個目的,是把這種愛擴大,愛你的家庭、愛你的家族、愛你的鄰里鄉黨、愛你的社會,愛國家、愛眾生、愛宇宙,把它一層一層擴大,給諸位說,這是中國傳統教育。所以中國傳統教育就是仁愛的教育。儒家到孔孟,孔曰成仁,孟曰取義,孔孟代表、繼承了仁愛的教育。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,仁義禮智信叫五常,五常擴展到社會就變成八德。八德在中國有兩個說法,裡面有四個重複的,除掉重複的,有十二個綱目,孝悌忠信、禮義廉恥、仁愛和平。這是中國儒家的精神,是中國傳統的文化。所以,儒代表的是傳統倫理道德的教育。

  以後有道家,道實在講以老莊為代表,他著重在養生,延年益壽。用什麼方法?懂得因果,善有善果,惡有惡報。以後佛到中國來,佛的說法基本上跟儒、跟道完全融合。中國傳統講孝悌忠信,佛法到中國也是跟你講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前面兩句跟儒完全相應,後面兩句跟道又相應。所以,儒釋道就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。儒釋道三家教我們,處事待人接物第一個就是要恭敬,你看佛門懺儀裡面,拜懺的儀規裡面第一句話,「一切恭敬,一心恭敬」。再看道、看儒也不例外,儒家《禮記》頭一句「曲禮曰,毋不敬」,毋不敬就是一切恭敬,第一句話,《禮記》一開端頭一句話。人與人怎樣相親相愛,怎樣和睦相處?就從恭敬上,你說這多重要。

  現在人為什麼恭敬沒有了?恭敬的反面是傲慢。所以儒家基本的教育《弟子規》,教童蒙的、教嬰兒的,頭一個教他什麼?謙虛。佛講得更徹底,佛教人謙卑,中國的禮也講謙卑,禮的精神是什麼?自卑而尊人。自己謙卑而尊重別人,這是禮的骨幹、禮的精髓,尊人自然恭敬就流露出來。所以不能不學恭敬,儒釋道三家都是這樣講。不但儒釋道,連外國這些大的宗教,沒有一個不講謙卑。我講過天主教的《玫瑰經》,《玫瑰經》一共十五段,第一段就是講聖母瑪利亞的謙卑,它擺在第一條。那你就曉得,你要想得法自在,於法自在,你先學謙卑,先學著尊敬別人、尊重別人。這個我常常說,一定要學!認真努力去學。把自己貢高傲慢的習氣放下,重己輕人的念頭放下,學謙虛、學恭敬,謙虛、恭敬是自性裡面的德行,性德才能往外流。把自己看得很重,瞧不起別人,帶著傲慢的習氣,你的德行全沒有了。

  《論語》裡面,孔子曾經有這麼一段話,他說假如有一個人他的才華跟周公一樣,「如有周公之才之美,使驕且吝,其餘則不足觀也已」。你再仔細觀察,他傲慢、他吝嗇,那就不必說了,假的,全是假的不是真的。夫子這句話給我們很深的警惕,我們是幹真的,還是幹假的?假的是外表裝模作樣,欺騙眾生,欺騙自性。如果你真的學習,那你就學聖人、學賢人,這個難得,你將來一定是成聖成賢。在佛法裡面,你成菩薩、成佛陀,得真幹,都從恭敬當中學起。恭敬的代表,是真正出家修行人,佛弟子!

  現在的出家人不守戒,要不要恭敬?要不要供養?那你要懂一個道理,他現的出家相,他現的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,我們就應當對他恭敬、供養。至於他如不如法是他的事情,這個我們不能看在眼裡,更不能放在心裡,養自己的真誠、厚道,我能成就。他如果不持戒,他不能成就,他的事情。佛門也有句話說,「地獄門前僧道多」,那就是不守清規、不持戒律的,他們將來要墮落;他墮落是他的事情,不是我的事情。我對他尊重、供養,我是看在釋迦牟尼佛的面子上,我把他認為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,是我修行的一個樣子,我們一定是如理如法的修行。《壇經》上說得好,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」,你看這句話說得多好,這是什麼?這是修我們自己純淨純善的心。

  孔子說「三人行必有我師」,這三個人是代表,哪三個人?一個是自己,一個是善人,一個是惡人,是這個意思,三人。善人我要跟他學習,他的善心、善願、善行,我有沒有?我要沒有,要跟他學習。惡人,惡人是給我們做反省的,他惡的心、惡的念頭、惡的行為,我看到了,回光返照我有沒有?如果有,趕快要改,有則改之;沒有,自己要提高警覺,不能犯這個過失,無則嘉勉,那他也是我的老師。善人從正面教我,不善的人從反面教我,只要我自己會學,兩個都是老師,兩個對我都有很大的幫助。你說,我要不要恭敬?我要不要恭養?都要!為什麼?他對我有恩德,他成就了我。你要能這樣學習,你的老師太多了,沒有一個不是你的老師。那你成佛不要三大阿僧祇劫,給諸位說,你能這樣學,你一生決定成就,這個話不是我說的,《華嚴經》上說的。所以祖師大德常常問你,「你會麼」!會的人一生成就。誰一生成就?《華嚴經》上的善財童子,善財童子就是這個學法。善人,跟他學善的;惡人,看到認真反省,一定要從內心除掉他的不善。

  我們看五十三參,五十三參代表的人物男女老少,在家的多,出家的少,出家只有六個,其餘全是在家的,各行各業。有極其不善的,善財童子都是以他們為老師,跟不善的人在一起,回光返照,自己有沒有?他在提醒我,所以他是我的善知識,善財童子統統恭敬、供養。只有一個不一樣,善財童子對於善知識他有讚歎,有恭敬、有供養、有讚歎;對於惡人,他有恭敬、有供養,沒有讚歎,差別就在此地。他默默的自己改過自新,對那個人不讚歎,這個意思很深!所以對於真正修行人,「持法者」我們中國人講修行人,我們一定要恭敬供養。不是真正修行人,拿著佛法的招牌在社會上做些不善的事,他自己謀求一些利益,這個我們要看清楚。那我們對他怎麼供養?不能不供養,不要用財供養。為什麼?他貪財,你供養財不是增長他的貪心嗎?不是害他了嗎?我們如何供養他?我們對他法供養,這就好;換句話說,我們做出一個很好的樣子給他看,讓他自己慢慢的他能夠覺悟。幫助他覺悟,幫助他回頭;他幫助我們,我們回頭也幫助他,叫報恩,這就是供養。所以不要用財物供養。

  出家人是在家人的榜樣,在家人不覺,出家人覺悟。所以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的示現,我們體會到無盡的慈悲,無盡的關懷、愛護。他老人家一生沒有道場,這個示現的意義太深了。有道場、有信徒,容易生起貪瞋痴慢;沒有道場,處處自然表現就謙虛,你看這個方法多好。真正的道場是在哪裡?佛在哪個地方,那個地方就是道場。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說法,大部分時間都在曠野,他們的生活方式是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晚上找個樹底下打坐就行了。而且休息的時間並不長,這經典上我們都讀到的,中夜睡眠,休息的時間,中夜。

  那時候古印度把一晝夜分為六時,白天是初日分、中日分、後日分,這樣分法,夜晚是初夜分、中夜分、後夜分。它的六時,一時是現在的四個小時。所以西方這二十四時制傳到中國,中國人稱小時,為什麼?它比中國的時辰小。中國從前一晝夜是十二個時辰,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,十二個時辰,它比中國小。但是中國時辰比印度又小,印度一個時辰是中國兩個時辰,是現在的四小時。所以中夜睡眠,中夜是什麼時候?是晚上十點鐘到兩點鐘;換句話說,十點鐘就要休息,兩點鐘就起來。這是佛陀在世時候的制度,他老人家跟他所有的弟子作息都是相同的,每天休息的時間四小時。除這四小時之外,其餘的時間佛全是在那裡講經教學,不說話也是講經教學,用什麼教學?身教。確實我們現在人所謂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沒有一樣不是給大眾做好樣子,這就是在教。

  在家學生裡面不乏富貴之人,有國王,經上我們常看到十六大國王,小國就不算,大國,十六大國;長者、居士,這大富長者,這是佛的在家學生。有時候也禮請佛到他們的別墅,到他們的園林裡面去供養,佛也接受。像經裡面講的祇樹給孤獨園、竹林精舍,這些地方佛也去住,住幾個月在那裡面辦學,這個課程講完,佛就離開了。所以,佛一生遊化,真的是沒有固定的住處。帶著這批學生,這批學生都非常難得,都能夠過最簡單的物質生活,他們就非常滿足了。每天親近世尊,聽他老人家的教誨,提升自己的德行,提升自己的靈性,確實達到超凡入聖的善果。學生裡面有證阿羅漢的、有證菩薩果位的,不但出家人如是,在家人弟子當中也不例外,證果的人多!給我們後人做榜樣。

  佛教傳到中國來,中國文化跟古印度不相同,古印度的社會風氣對出家人這種苦行的生活,無限的禮讚、讚歎;中國對於世尊那種生活方式不能忍受。服事老師,中國人對老師很恭敬,如果讓老師住在野外,露天,讓老師每天出去托缽、去要飯,中國人這個受不了,這是乞丐。學生讓老師去做乞丐,這個學生在社會上不能立足。尤其佛教是中國帝王派特使迎請過來,到中國是皇上的老師,皇上老師怎麼能叫老師去住到山林樹下,這不可以。那他喜歡清淨,也必須找個山林樹下去建個宮殿,皇上住的是宮殿,老師居住的也應該比照皇上。所以,寺院的建築全是建宮殿式的,皇家的園林,這就不一樣,到中國就有住處了。

  可是我們想想,佛教是佛滅度之後一千年傳到中國,怎麼樣去想,尤其看到現前佛教這個狀況,使我們想到還是釋迦牟尼佛示現有道理。如果我們出家人依舊歡喜過釋迦牟尼佛的生活,現在有人,在中國,不要我們到野外去住,有居住的場所,寺院庵堂,好,能夠接受,釋迦牟尼佛以前接受過。這個寺院庵堂的主人應該是國家的,從前是國家建的,是國家的。還有一部分是長者居士們他們供養的,功德主,是他們的,出家人只是在裡面借住,這個可以,應該要這樣供養才如法。像我們這個道場,我們這個道場是三層樓,三位功德主,道場的所有權是他們的,道場的使用權是我們大眾的。我們大眾有使用權,他們有所有權,這個好!

  我總希望將來中國的寺院叢林,這就是在家同修要懂得恭敬、供養、護持,出家人真正在這裡依法修行,如法的修行。真正做到他不管人、不管錢、不管事,他在這裡只是辦道,在這裡教學。道場都是十方的,不是專門供養哪一個人的,你的心才清淨,你的心才平等,才真正慈悲。這個法師別的地方有緣,到那個地方教學去了,那我們這邊再另請一個出家人,或者是在家居士都可以,到我們這個地方來教學。道場是學校,這裡頭有道,有什麼道?有佛道。在中國的佛道,跟印度的、跟其他國家的佛道確實不一樣,為什麼?中國佛道,內容裡頭有儒家的道、有道家的道,儒釋道合成一體。形相上是有僧、有道長、有儒家的夫子,形相上有,實際上呢?實際上,佛,你看看哪個學佛的人不學儒、不學道?學道的人也學佛、也學儒,學儒的人也學道、也學佛。嚴格的來講,中國儒釋道是分不開家的,是一家人。這是中國傳統的文化特色,也可以說是中國人精神文明的特色。所以,我們要懂得應該恭敬,應該怎樣供養。

  供養如法,佛法就興旺了,傳統文化不但能延續,而且能發揚光大;供養不如法,那叫造孽,這個不能不知道,所以要如法的供養。我是鼓勵將來在國家政府、長者、居士有這個力量,你們自己建立道場,禮請,現在社會上講聘請,正式聘請是可以的,聘請出家人到這邊教學。聘請有期限的,在佛門過去的制度,執事的期限是一年,每年有一次改選。這個方法是好,不是長期的,一年,一年做得好,明年再聘請,可以延續,但是每年都有禮請;如果他做得不如法,他到期我們就不聘請,他就得走。這個方法好,好就是修行人一定要認真修行,你才能夠得到這一方居民的尊重,他希望你常常在這裡教化;你要搞得不如法,時間到了就請你走路,我們另外再請真正有德行、有學問的人,到這個地方來教化我們,這個方法好。而不是把道場送給他,道場送給他,你就不能夠再干涉,他如果做得不如法,你也無可奈何,為什麼?你已經送給他了。所以,世尊在世那個示現很了不起,我們要懂得他的用意,能夠遵守有百利而無一害。可不能用人情佛事,要有智慧、要理智。

  不但你要能夠恭敬、供養,下面有『給侍守護』,「給侍」是什麼?照顧。像我們道場裡面許多的義工,義工就是給侍,內財布施,照顧這個道場。「守護」,道場的主人,也就是道場所有權的這個人,他守護。守護是什麼?你們教學如法,他保護你,長年守護;你不如法,不如法就換人,老師不如法換老師,學生不如法換學生,這守護。像現在這個道場不是一個人捐的,是很多人合資捐助的,但是所有權還是他們的,他們可以組成一個董事會,是這個道場守護的權力機構,所以這是屬於地方的。

  出家人,出家人諸位要曉得,他不是屬於一個地方,他是到處去遊化,哪個地方有緣他就在哪裡落腳。居住時間長短也都是看緣分,緣分厚他就多住幾年,緣要薄他就少住幾天。釋迦牟尼佛一生他的教區是五印度,就是整個印度這個地區。要曉得在三千年前交通不便,旅行都靠徒步,年歲大的實在體力不夠的由馬匹代步,多半都是徒步旅行,你就曉得,他不是長住在一個地方。這個地方的人真正認真努力學習,他一定會在這兒教,看到大家學習的情緒低落、渙散了,佛就走了,就離開這個地方。這裡面也有很深的教育意義,意義是什麼?所謂是良師難遇,佛法難聞。佛到這個地方來講經說法,來教學,大家都非常認真學習,為什麼?知道佛不長住這裡,住一天多希有、多難得,非常珍惜。如果佛老住在這個地方,都不走的,不到別的地方去的,這個地方的人就很懈怠。沒有關係,今年學不成還有明年,明年學不會還有後年。他用懈怠的心,那怎麼能學得好?

  我早年在台中跟李老師學經教,我的進度、我的進步都比同學快速。同學也常來問我,你是怎麼學的?我說怎麼學都跟你一樣,上課大家都在一起,老師沒有特別教我。但是我說我學得比你們多,那是我們的環境不一樣。你們是台中人,老師住在這個地方,你們有的是時間,你們可以慢慢來。我不是台中人,我到這個地方就是來學習的,時間不會很長,我一定要離開這個地方,所以每天的時間我都看得非常寶貴,在學習的心態上我們不一樣。我在台中沒有家,住在老師辦的圖書館,老師在台中辦了個慈光圖書館,我在慈光圖書館做義工,所以那個地方給我一個小床鋪。那不是我常住的地方,我不定什麼時候要離開,人家不讓我學的時候我就得走路,所以每天的時間我都非常珍惜。心態不相同,我總是要抓住時間認真努力學習。我到台中去,老師給我的時間是五年,希望我在台中能住五年,他教我五年。我心裡面清楚,我有期限,你們台中人無期限的,你們可以慢慢來,我不可以像你們那樣緩慢。

  所以,為什麼古時候寺院庵堂裡面的執事,聘請都是一年,這個意義就很深。機緣難得,無論是教、無論是學他都會認真把機會掌握到,機會得來太不容易!真的是世間無常,怎麼能不認真,怎麼能夠不精進?道理在此。道場的護法會是這個道場的守護神,道場裡面所有工作人員皆是,無論是義工、還是職工統統都是維護這個道場。道場就是學校,這是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一生就是從事於教學,我們現在的話講,辦班教學,佛門裡面術語叫法會、叫講經。世尊當年在世,一生講經三百餘會,說法四十九年,三百餘會用今天的話是辦班,辦班三百多次,教學四十九年。

  用今天的人來看釋迦牟尼佛,他在社會上是什麼身分?給諸位說,職業教師。不是宗教,釋迦牟尼佛不是神,也不是神的使者,他一生所搞的,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他搞的是社會教育。教育的宗旨是幫助人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。教學的內容,我們今天展開所有一切經卷,經卷是他的教學內容,把它一歸納,它不外是五個科目。我們概略的把它分析,他教我們倫理、他教我們道德、他教我們因果、他教我們哲學、他教我們科學。這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是最具體的一個代表,這裡面內容就這五樣東西,這五樣東西都講到圓滿,都講到究竟。倫理,確實比我們中國儒家倫理講得高,儒家東西只講到一世,佛法講三世;講道德、講因果都比儒、道講得透徹,哲學就更不必說。方東美先生說,佛經裡面講的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,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科學,我們在《華嚴》,這還不到一半,九十九卷我們現在才念還不到二十卷。在這裡面我們所看到的,裡面所講的科學,無論是宏觀世界、無論微觀世界,都比現代科學講得高明,不輸給現代的科學。

  我們從這些地方就能把釋迦牟尼佛的本來面目認清楚了,他是我們的老師。我們跟佛的關係要清楚,師生關係,你看我們稱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」。他不是我們的主,他不是我們的上帝,他是我們的本師,本師是根本的老師,他是老師。南無這句話是印度話,什麼意思?恭敬的意思,禮敬的意思;我們恭敬、禮敬本師釋迦牟尼佛。釋迦牟尼是他的名號,佛是個學位的名稱。在佛法裡頭有三個名稱是學位,佛是最高的,佛陀,像現在大學裡面的博士;菩薩是第二個學位,相當於碩士;阿羅漢是第三個學位,相當於學士。所以它是學位的名稱。佛經裡面講「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皆當作佛」,換句話說,每個人好好去學習,都可以拿到佛門裡面最高的學位,所以它不是宗教。宗教裡面上帝這是唯一的真神,不能說每個人都去做上帝,那不可以。佛法是許可每個人都成佛,成佛跟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,這個要懂得,所以它是學位的名稱。

  名號,佛菩薩名號其實它是一個專門科目的代表,譬如博士,博士有文學博士、有物理學博士、有數學博士,太多了,是哪個科目的。所以佛的名號就很多,釋迦牟尼佛、藥師佛、毘盧遮那佛、阿彌陀佛,那就是佛都是博士,但是他們教學的科目不一樣。釋迦牟尼佛教我們什麼?釋迦牟尼是什麼意思你要懂得。釋迦是仁慈,牟尼是清淨,你就曉得,這位博士老師是教我們對人要慈悲,對自己要清淨,他教這個。阿彌陀佛教什麼?你要懂得阿彌陀是什麼意思。阿翻成中國意思叫無,彌陀叫量,這個內容就太豐富了,他教的是無量;換句話說,所有一切學術科目全都包括。藥師佛,那你就曉得,藥師你就能懂得他的意思,他是教什麼?教我們把所有毛病習氣斷掉。你看看佛菩薩的名號,你就曉得他是教哪個科目,沒有迷信。

  所以佛門裡面,世尊當年在世的學生,學生裡面有很多宗教的傳教師,有很多宗教裡面的領導人,都來跟他學習。因為佛是教育,教育跟宗教不衝突,沒有矛盾。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很多,你看婆羅門,婆羅門是婆羅門教的,不是宗教裡面的領導人就是宗教裡面的傳教師,他是佛的學生,《華嚴經》上我們就看得很多。佛在世的時候,印度宗教就相當發達,佛經上記載的就九十六種,大的教派有六種,稱為六師,這裡面很多人都是佛陀的學生。所以,我們一定要把它搞清楚、搞明白,它一點迷信都沒有。

  這是一個社教團體,主持教學的人跟護持的人,護持的人就是行政人員,教學的人就是這個教學機構裡面的老師。所以中國古時候寺院叢林,它裡面的職務分配跟現在學校完全相同。叢林的主席,就是方丈住持,校長,他下面有三個單位,首座就是現在的教務,維那就是現在訓導,監院是現在的總務。現在學校有教務、訓導、總務,在佛法裡面的名稱稱為首座、維那、監院,監院也稱當家師,他是管總務的。你從這些地方去細心觀察,它不是宗教。現在佛教變成宗教,非常不幸,佛教滅了,社會教育沒有了,變成宗教。釋迦牟尼佛是個教師,現在變成神,菩薩那都是老師,都變成神了,這是很遺憾的一樁事情。我們真正學佛的弟子,一定要把佛教本來面目恢復,那就功德無量。世尊當年在怎麼做的,我們今天要如法炮製,要完全遵循著學習。

  『諸賢聖』,這是修學有成就的人,大成就的是「聖」,小成就的是「賢」,都是講契入境界。我們依《華嚴經》的說法就很清楚、很明白,佛在「出現品」,「出現品」在後面,我們現在還沒學到。佛說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我們自性本有的智慧,本有的道德、技術、能力跟福報,相好是福報,都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,完全是平等的。現在為什麼淪落到這種地步?釋迦牟尼佛說「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,那我們的毛病你就清楚了。毛病是從哪兒來的?我們有妄想、有分別、有執著,所以自性裡面的智慧不能現前,道德、能力、相好統統都被它障礙住,才變成六道凡夫,才變成這種樣子。要怎麼樣恢復?你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就是!

  這種修學的方式,他也給我們做了示範。你看釋迦牟尼他十九歲捨棄王位的繼承權,他父親是國王,他捨棄,捨棄了宮廷裡面榮華富貴的生活,他出門去求學。當時在印度,宗教、學術都是世界上的高峰,宗教裡面的大德,學術界裡面的這些高人,他統統都親近過,都向他們學習。學了十二年到三十歲,十九歲出去參學,到三十歲大概那些老師們的東西他都學到了。真是了不起,釋迦牟尼佛絕頂聰明。這十二年學到的,他最後的結論是不究竟,為什麼不究竟?有幾個問題不能解決。

  印度在當時也真的是了不起,比中國人高,為什麼?他們學術界跟宗教界統統修禪定,而且是很深的禪定,就是佛門裡面講的四禪八定,在禪定裡面能夠突破空間的維次。現在科學家證明了,宇宙之間確實有很多不同空間維次,但是印度這些高人能夠突破六道,就是在甚深禪定裡面他們能看到六道,他們能夠到達非想非非想處天,最高的,能夠到達下面的阿鼻地獄。對於六道裡面的情形了解得太清楚,這不是比量,是現量,親眼所見,親耳所聞,親身接觸到的,他們有這個能力。但是不究竟,不究竟是什麼?六道從哪裡來的?為什麼會有六道?六道以外還有沒有世界?沒有人能答覆,沒有人能明瞭。所以他到恆河旁邊找棵大樹底下去打坐,把十二年所學的統統放下,這一放下就大徹大悟。他放下什麼?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這個不能不懂,放下妄想分別執著。於是我們對於世出世間的說法就明白了。什麼叫世間法?你有妄想分別執著就叫世間法,你學《華嚴經》也是世間法,你參禪、打坐還是世間法。如果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,叫出世間法,沒有一樣不是出世間法。

  所以,世出世間法在你一個是有妄想分別執著,一個是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是在這個地方,不在人,也不在法;人裡頭沒有世間、出世間,法裡頭也沒有世間、出世間,這個事實真相你要知道。所以放下之後,哪一法不是佛法!沒有放下,哪一法是佛法?關鍵在這裡。佛這才普遍教導我們,我們沒有能力徹底放下,沒這個能力,為什麼?這種染污太深,時間太長。染污太深了,不是你說想放下就放下的,沒那麼簡單。在中國出現了一個人,跟釋迦牟尼佛一樣,他也是一下就成佛,頓悟了,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。他給我們的示現,他沒有學,不像釋迦牟尼佛先出去學了十二年,惠能他沒學,什麼都沒學,什麼也不知道,不認識字。你看他聽五祖的教誨,他就居然能徹底放下,這一徹底放下之後,那個境界跟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、大徹大悟的境界完全相同。

  告訴我們放下之後的真相,他說了二十個字,何期自性「本自清淨,本不生滅,本自具足,本無動搖,能生萬法」。五祖忍和尚一聽,衣缽馬上就給他了,為什麼?真的開悟了。他這五句二十個字,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之法全都說出來。你要懂得這樁事實,人家要問你佛教說的是什麼?你就可以說六祖講的這二十個字,就是一切諸佛所說的、一切諸佛所證的、一切諸佛所傳的,就這二十個字。我們根鈍,沒有法子,不能像惠能那樣一下放下,慢慢放,希望你天天放,月月放,年年放。放下愈多,放下什麼?放下煩惱,放下愈多煩惱,你的智慧就愈長,煩惱輕智慧長。如果你能把執著統統放下,對於世出世間一切事再不執著,你就證阿羅漢果,佛教裡的學位,第一個學位你就拿到了,學士學位。如果再能進一步把分別也放下,分別是塵沙煩惱,統統放下了,恭喜你,你拿到第二個學位,菩薩。最後你能把無明放下,就是妄想,妄想是無明煩惱,把這個放下你就成佛了,你也成佛陀了,你就拿到最高的學位。它是教學。

  所以佛教這個學校,這個社會大學,學生、老師跟所有的志工、職員、這些義工可以統統一起學,一起都有成就。長年在寺院裡面做義工的,後來都證果了,為什麼?他接觸這個教育,教育是全面的,不只是教科書,他有身教,我們講的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都把圓滿的覺悟統統顯示出來。你要說惠能大師開悟說這個五句話,在哪裡?就在他身上,就在他動作上,就在他表情上,就在他言談之中,沒有一絲毫隱瞞。你會的,你全都看到了,無論是你是學生不是學生,問題就是你會不會?你會了,你天天看,你天天學,長時間的薰修,哪有不成就的道理!跟聖賢人住長久了,自然就染上聖賢的氣氛,這就是毛光照益,毛光照益就是氣氛,你染上氣氛了。

  所以,學習不要忘記那個根,都是有根的。根是什麼?佛法的根是戒律,中國傳統的根就是禮義。不懂禮、不知道義,學儒,從前李老師講,可以做儒家的學者,儒學,他不是學儒。為什麼?他做不到孔子,他做不到孟子。為什麼?孔子、孟子他守禮、他守義,禮義兩個字他做到了,禮義是儒家的戒律。學道的人,如果說《感應篇》沒有學習,《感應篇》做不到,那是道學,不是學道。佛法也是如此,佛法的根是十善業,十善業做不到,你搞的是佛學,你沒有學佛。學佛要從十善業學起,學儒要從《弟子規》學起,學道要從《感應篇》學起。你千萬不要看到這個東西太小、太幼稚了,那是根,沒有它你就不能成就。你學得再多將來都變成學者,一生搞的什麼?搞儒學、搞道學、搞佛學。以前李老師常講,這樣的人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;換句話說,你出不了六道輪迴,你在六道裡面還是受業力的支配,出不去!如果是學佛那就不一樣,學佛你才能真正超越三界,學佛你一定要斷煩惱,斷見思就是阿羅漢,斷塵沙就是菩薩,斷無明就成佛。煩惱不斷,修學大乘也是世間法,世出世間法的界限在此地,不能不知道。

  所以我們明白了,知道怎樣辦學,佛法就是辦學,佛陀教育協會是個社會學校,學習的場所,我們在這裡辦學。你就懂得怎樣護持佛陀教育,真的講這是無量功德,是好事情。有這樣的機構,我們在這裡好好的來培養老師。現在建立學校不難,很容易;建立了沒有老師,那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所以要記住,古大德說得好,「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」。中國文化要能夠再興旺起來,確實有助於化解衝突,有助於落實和諧世界,會對於人類有很大的貢獻,帶給人類安定、幸福、美滿,你說這是多麼有意義的一樁事情。

  培養師資,還是要用中國的老辦法,所謂是「十年寒窗,一舉成名」。如果不能夠定下來,關起門來念十年書,不能成就。而這些老師的基礎,必須是百分之百的落實儒釋道三個根,他才能成就。也就是《弟子規》百分之百做到,《感應篇》、十善業都百分之百做到,他有十年的根。再能夠說是一門深入,十年薰修,他怎麼會不成就!那就是今天世界上第一流大師級的教授。要認真在這上下功夫,要好好的來培養。有這麼多人,能培養這些師資,這比什麼都重要,再有個好的學習的場所,就是很一個很完備的學校。

  『以種種法施眾生』,這個法就是教學。以真善美慧之法,真法、善法、美法、慧法,智慧之法,教化眾生。現在要做確實不是難事,為什麼?可以利用高科技的技術,利用衛星電視、利用網際網路。譬如有十幾個這樣好的老師,真的是十年在一塊學習,我們課堂每天的功課都同步用衛星、用網路向全世界播放。雖然我們在一個地方,很小的一個地方在一起學習,十年不下山,閉關的形式。可是我們每天學習的內容用科技播出去,就同時可以兼善天下,全世界的人都可以跟我們在電視機面前一起學習,你說這個多美好。這就是「以種種法施眾生」,在從前很難做到,非常不容易,現在可以利用高科技來推展遠程教學。科技實在講日新月異,進步得太快,要好好的去利用它。我們在十幾年前就開始利用網際網路,用衛星電視是從二00三年元旦開始,到現在也有五年。這是我們佛門的幾個弟子他們發心搞的,但是也有相當的影響,成就也相當可觀。如果是國家來主持,來搞的話,它的成效超過我們十倍、百倍都不止,那個影響力就大了。我們這些年來做出這個效果,可以提供給大家做參考,希望真正化解衝突,促進社會安定,世界和平,這種方式是很有效果的。我們難得去年有個機會把這些都提供給聯合國,希望真正有大心菩薩來接著做有效的推動。所以這個事情實在講不難,古人說得好,「天下無難事,只怕有心人」。

  佛在大乘經教裡面給我們講布施功德,說了許許多多次,財布施的功德比不上法布施。經上常講,你以大千世界七寶布施,比不上為人說四句偈的功德。我們初學佛的時候,看到這些經文不懂,沒有法子體會。大千世界七寶布施,我們認為那個功德是真實的;給人家講四句經文,我們覺得那是空洞的,怎麼能比!學了這麼多年,這句話的真實義才逐漸的明白過來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財寶布施只能解決眾生物質生活的問題,不能幫他開智慧,不能幫他覺悟。這兩者什麼重要?佛經上說得好,身命跟慧命相比,慧命重要,身命不重要。你看大千世界七寶布施,是幫助他身命延續,沒有辦法幫助他慧命。慧命要是得到,他能了生死出三界,他能成菩薩、成佛;財寶不行,財寶達不到。

  這樣我們就明白了,你看這個地方的布施是以「種種法」施眾生,它是法布施,不是財布施。種種法就是經上講的,我們把它歸納為五大類,你用倫理的法布施,現在世間人不懂得倫理,也就是不知道人與人的關係。古時候父子有親,現在父子不親,夫婦沒有愛,人跟人彼此的關係都建立在利的上面,你說這怎麼得了!有利就結合,沒有利馬上就變成冤家對頭。從前的結合是道義,不是名利,現在是名利當頭,道義沒有了。你如何布施一切眾生倫理的教育,這是法布施,道德的教育、因果的教育、哲學的教育、佛學的教育、科學的教育,你能夠在這上面去修大布施,那你就是今天的救世主。這是對一切眾生真正布施無量的恩德,我們一般人講恩惠。但是,縱然你是全心全力以恩惠布施別人,可是你要曉得,今天的人並不感激你,這個事實真相你一定要了解。

  他為什麼不感激?因為他沒有受過倫理教育,他不懂。還要不要做?還要做。甚至你真正以法布施利益他,他還要侮辱你、還要毀謗你、還要陷害你,事情要不要做?要做,還是要做。為什麼?如果不做,眾生太可憐了,他的惡念、惡行永遠不知道悔改,果報在阿鼻地獄。一個明理的人、仁慈的人,看到這些無知、可憐的眾生不斷的往下墮落,不能不伸手幫助他,一定要伸出援手去幫助他、去救他。知道他不會感恩,我們不是為感恩去幫助他,不是為了他有什麼好的回報來幫助他,不是;完全是憐憫他的墮落,他將來的苦難是沒法子避免的。總看在這個眾生他有佛性,他是迷惑得太深,不知道回頭,要以種種法施去幫助他,幫助他覺悟、幫助他回頭、幫助他改過自新。這是諸佛菩薩、世出世間聖賢他們做的事情,他們做的好事不求回報,縱受侮辱、陷害也不在乎,也不放在心上,還是樂此不疲,還是幹得很高興,這叫佛菩薩、這叫做聖賢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