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五九二卷)  2006/7/25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1592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賢首品第十二」,偈頌第一首看起。這是文殊菩薩說的,文殊菩薩代我們啟請。

  【我今已為諸菩薩。說佛往修清淨行。仁亦當於此會中。演暢修行勝功德。】

  這首偈前面兩句是結前,後面兩句是起後,結前起後。這個『我』是文殊菩薩自稱,『今已為諸菩薩』,這個地方的「諸菩薩」是指十信位的菩薩,從初信到十信位,這是狹義的。廣義的來講,通五十一位,也就是說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;換句話說,從初發心一直到菩薩的究竟位,全包括在其中。雖然說廣義,確實是真實義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
  前面說的「淨行品」是佛,三世諸佛,在成佛之前他們是菩薩,所以『說佛往修清淨行』,「往」是往昔,往昔是在菩薩位,比佛低一個位次是等覺菩薩,再下面是法雲地菩薩,一直到初發心的菩薩,十信裡面的初發心,全都是修的「淨行品」,「淨行品」就是普賢行。我們現在一般人都知道普賢菩薩十大願王,十大願王是綱領,展開來就是一百四十一願;「淨行品」裡面一百四十一首偈頌,展開來就是一百四十一願。前面介紹的時候給諸位報告過,一百四十一願每一願裡面都包括其他的一百四十願,願願如是,少一條這個願就不圓滿了。再跟諸位說,前面也都做過報告,每一願裡面都具足十大願王,願願具足;而十大願王每一願裡面都圓滿具足一百四十一願,那是菩薩行,真菩薩。

  細細去讀誦、細細去思惟觀察,也許你讀了之後,有些我可以做到,有些我還沒有做到。事實是不是如是?不是的。有一條沒有做到,全都沒有做到;真的是一條做到了,全都做到。《華嚴經》上常講的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不二,這是華嚴境界。為什麼?華嚴境界裡面決定沒有分別執著、決定沒有起心動念,念念稱性,行行稱性。所以展開來,八萬四千細行。這還有數量的,無數量的,四弘誓願裡面說的,煩惱無盡誓願斷,法門無量誓願學。這是佛往昔所修的清淨行,如果沒有清淨行,你怎麼能入華嚴境界?

  華嚴境界一般所指的是初住菩薩,華嚴境界到十信心滿,在行門裡面你就圓滿了。往上去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,一直到成佛,佛是妙覺。他們的行為表現在外面、表現在生活、表現在工作、表現在待人接物都叫清淨行,跟我們凡夫不一樣。我們今天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佛給我們說我們的行,起心動念是意業,就是心行,言語是口業,身體的造作是身業,叫身口意三業。這三業所做又分為三類,有善、有惡、有無記,總不出這三大類。善業感善果,惡業感惡道,三惡道;無記業就是說不上善惡,我們喝杯茶、拿個毛巾擦擦臉,說不上善惡,這屬於無記。凡夫所造的善業、惡業、無記業都稱之為染業,不清淨。

  這個染就是跟佛菩薩對稱,佛菩薩修的是清淨行,我們在六道輪迴裡面是修染污行。善也是染污,惡也是染污,這個諸位要知道,不要認為惡是染污,善大概是清淨,沒有,善也是染污。你要問為什麼是染污?《華嚴經》上給我們說了個最高的指導原則,佛講的是一句話,真的是簡單明瞭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,你就明瞭了。你心善、念頭善、言語善,一切造作都善,試問你有沒有妄想分別執著?有,有就叫染;如果這裡面沒有分別執著,那就是淨,就是清淨行。前面清涼大師給我們在長行文裡面的註解說得好,「順違皆順,客塵不能濁其心」,也就是說善惡皆染;換句話說,善惡不二,對的,這才叫清淨,還有善、有惡,不清淨。

  那麼你要知道,人在沒有成佛之前,包括菩薩,包括等覺菩薩,都在修行。修什麼?修自利行,提升自己的品位,從初信位一級一級向上提升。我們想想我們現在究竟是什麼位次?有沒有得到初信?初信是佛門小學一年級,你不要瞧不起他這地位很低,才小學一年級,但是他是真正佛弟子。真正是佛子,他已經入了學,真正佛弟子就是聖人,不是凡夫。諸位要曉得,我們今天還沒有入門,說得好聽一點,我們今天是在小學附設的幼稚園裡,一年級我們沒有拿到。拿到一年級就不錯了,決定不墮三惡道,知見純正。在修什麼?修菩提心。前面也講過,李長者《合論》裡頭講得很清楚,很明白,我們也用了很長的時間在一起學習。十信菩薩在修菩提心,沒證得;菩提心現前,真的證得了,是初住菩薩,不是十信,是十住位。初住叫發心住,就是發菩提心了,菩提心發起來了,那是真佛,不是假佛。

  菩提心,菩提心是什麼?《起信論》裡頭馬鳴菩薩給我們講的,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,真的發了。佛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裡面跟我們講的名詞不相同,什麼是菩提心?佛第一個講至誠心,第二個是深心,第三個是迴向發願心。我們把經跟論合起來看,意思就清楚多了。至誠心是直心,直心就是至誠心,這是菩提心之體,是你自己的真心,一切眾生統統具足。十法界依正莊嚴,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,那個心就是至誠心。有體當然有作用,深心是自受用,大悲心、迴向發願心是他受用,就是我們用什麼心對自己,用什麼心對別人。我們在講席裡面用最淺顯的言語來表達,希望大家容易明瞭,真誠心的自受用就是自愛,真誠心的他受用就是愛他,諸位想想對不對?我們從《無量壽經》的經題取了五個字,經題上的五個字,這五個字就是菩提心裡面講的深心,也是我說的自愛。

  我們把菩提心用十個字來說明,真誠,真誠就是至誠心,就是直心。真沒有虛妄,所以真則不假,實則不虛。我們人人都有個真誠心,可是現在失掉了,失掉不是真的失掉,迷失了,迷而不覺。雖有,迷而不覺,不起作用,等於失掉了;什麼時候覺悟,就什麼時候又把它找回來。覺悟實在是不容易。六道凡夫用的心全是虛情假意,可是六道眾生聽了怎麼樣?不承認!他自己拍拍胸膛,我用的是真心,你怎麼說我是虛情假意?他講的真心是六道裡面的標準,不是佛的標準。為什麼?佛的標準是你心裡面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沒有,都放下了,那才叫真誠。只要你有執著、你有分別、你有妄想,那個心就是假的,就不是真的。這個心叫什麼?佛法叫妄心,法相宗裡面就叫它做阿賴耶。阿賴耶的作用很大,能變,心性能現,阿賴耶能變,變出十法界;十法界依正莊嚴是阿賴耶變現的,心現識變。

  明白這個事實真相,我們才會認錯,在佛菩薩面前我們自己承認錯了,確確實實我迷失了真心,我現在用的是妄心。用妄心修行,成不了佛,但是也有佛的名號,這是怎麼回事?十法界裡面的佛,十法界裡面有佛、有菩薩、有緣覺、有聲聞。這是怎麼回事情?還是識變的。所以你用妄心修行,最高修到十法界裡面的佛。十法界裡面的佛,天台大師講得好,就是智者大師,他老人家講六即佛。十法界裡面的佛是六即佛裡面的哪一類?相似即佛,相似,不是真的,有點像。為什麼?就像我們前面講的「淨行品」,我們現在很用心、很努力,把「淨行品」每一個字、每一句意思都懂得了,完全落實在我們生活裡面。我們妄想沒斷,做得跟佛一樣,你是相似即佛,你不是真佛。真佛怎麼樣?真佛,妄想沒有了。從妄想起分別,從分別起執著。這個道理不能不懂,不懂怎麼樣?你會走錯路,你會把中途休息站誤會當作目的地,那就是大錯,這個不能不知道。

  菩提心的自受用是自愛,什麼是自愛?《無量壽經》上講的清淨平等覺,這就是自愛,自愛的人常常保持著清淨心。清淨是什麼?不受染污。別人讚歎我們,聽了很歡喜,你染污了,你被喜染污了。諸位要曉得,七情是煩惱,七情第一個就是喜,喜怒哀樂愛惡欲這是七情,你被它染污了。別人毀謗你,你很生氣,瞋恚心起來,又被染污了。染污就不清淨,就不自愛,這個事實真相你明白嗎?你在日常生活當中,順境逆境、善緣惡緣裡面修什麼?修清淨心,這自愛,為什麼?我們的心本來清淨。修平等心,沒有高下。沒有高下,不是傲慢,傲慢是嚴重煩惱。根本煩惱裡面,你看貪瞋痴慢,你就曉得多嚴重。那他的表態是什麼?謙虛恭敬,心地平等,對待任何人、任何眾生都是一味的謙虛恭敬,他心真平等,平等心現出來的樣子是清淨。覺,覺是智慧,心生智慧,不生煩惱、不生邪見。這是菩提心的自受用。

  經論裡面都講一個深心,這個深怎麼講法?古來祖師大德講了很多,我們一般人看不懂。什麼叫深心?古人的註解註得很簡單,好善好德,說得沒錯。我們用《大乘無量壽經》經題上這五個字來解釋,很具體。好善好德,喜歡清淨、喜歡平等、喜歡智慧,自受用;對待別人,慈悲。所以我們講堂這副對聯,上聯就是「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」。菩提心也就是菩薩心,十信位的菩薩就修這個。在哪裡修?在生活裡面修,從早到晚,從工作裡面修,從待人接物,對一切人、對一切事、對一切物,起心動念處。這修行,古大德常常教導我們,善修的人,會修行的人,他懂得從根本修。根本是什麼?起心動念。起心動念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,一切時一切處,這叫真修行!我們講修心,心地法門。

  在事相上、形相上,下一聯就是講形相,「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」。什麼是看破?明白了。真正明白是覺悟,沒有覺悟,我們知道一點訊息,這個訊息是釋迦牟尼佛諸佛菩薩傳遞下來的,我們自己沒有證得。所以我們今天這個悟實在講談不上悟,我們是屬於記問之學,我們聽得多、讀得多,也記得不少,記問之學,自己沒有悟處。為什麼沒有悟處?你就要想到,一切諸佛如來應化在法界虛空界,一切眾生剎土,幹的是什麼?無一不是教化眾生。所以,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,示現在十法界,都是以老師的身分出現。

  要知道佛法是師道,師道是教學。世尊給我們示現的榜樣,十九歲捨棄王位,捨棄榮華富貴去修行,尋師訪道,十九歲就修行了。三十歲成道,成道就是覺悟,大徹大悟。覺悟之後就開始教學,他老人家七十九歲過世的,所以一生講經三百餘會,說法四十九年;三十歲到七十九歲,四十九年。教學,天天跟大家上課,跟大家在一起學習、研究、討論,這是佛教的本來面目。佛當年沒有道場,我們今天在這個地方在一起學習,算不錯了,有個房子,還有個舒服的座位,還開了空調。要知道世尊當年教學都在山林樹下,坐在石頭上,坐在草地上,沒有我們這麼舒服。我們現在如果還覺得不知足,怎麼能成就?不知足是煩惱、是習氣,不能受苦。

  釋迦佛滅度之前,學生向他請教,世尊住世的時候,我們都以你為老師,你不在了,我們以誰為老師?這個話問得很重要,佛沒有指定哪一個人,佛只說了兩句話。佛不住世了,大家要「以戒為師,以苦為師」,說得這麼清楚、這麼明白。告訴我們,學道不能怕吃苦頭,要吃別人不能吃的苦頭,要幹別人不願意幹的活。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,不收學費,完全是盡義務,世間人誰肯幹?世間人一切所作所為都要講求報酬、講求利潤,沒有報酬、沒有利潤的事情沒有人幹。佛幹,菩薩幹。只知道利益眾生,教化眾生,幫助眾生破迷開悟。因為佛知道,所有一切苦的根源是迷惑顛倒,所有一切真實的大樂是大徹大悟。

  迷悟說的什麼?說的宇宙人生的真相,真相明瞭就覺悟了,真相完全不知道是迷惑。迷惑,你會隨煩惱、隨著你的習氣造作無量無邊的業障,業障感果報,這就是六道輪迴。六道輪迴是這麼來的,本來沒有。菩提心裡面,真誠心裡頭,沒有六道輪迴,也沒有十法界,那個法界叫做一真法界;迷了之後,一真法界變現為十法界。這樁事佛在大乘經裡講得很多,如果我們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這也叫悟,這是什麼悟?叫解悟,我們從經教裡面瞭解、明白了。諸位要知道,解悟容易退轉,為什麼?沒有真實的功夫,沒有把你所悟的完全落實在生活。完全落實在生活,那就是解裡頭有行,行裡頭有證,叫證悟;證悟就不退轉了,有解無行會退轉。為什麼?煩惱習氣除不掉,你還是會受它影響。

  修行就在日常生活,真正修行的人,《華嚴經》到末後非常難得,善財童子給我們做了示範。早年我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,他把佛經哲學介紹給我,是我們學習的一個單元,同時就把《華嚴經》也介紹了。《華嚴經》是佛經的哲學概論,他說我們這個世間東西方的哲學都沒有辦法跟它相比。這個經裡面有圓滿的理論、有周密的方法,後面還帶表演,這種教科書在全世界找不到。所以我那時候初學,知道佛門裡面有一部《華嚴經》,老師常常讚歎的,聽了有印象,非常歡喜。以後看到這個經本,就好像遇到故人一樣,非常親切。

  善財他的示現,要記住,五十三參怎麼回事?從早到晚,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覺,這一天當中你所接觸到的人事物,佛菩薩把他分成五十三類,就叫五十三參,你看善財怎樣學習。你所遇到一切人裡面,有善人、有惡人,有非善非惡,所遇到的事裡面,有順境、有逆境,有非順非逆的境界。大概非順非逆、非善非惡比較難學,高層次在這個裡頭破無明,一般初學的時候,是在順逆這兩種境界。順境裡面學什麼?學不貪,逆境裡面學不瞋。所以,從早到晚處事待人接物,都是在學斷貪瞋痴,斷貪瞋痴就是長戒定慧;不貪戒得增長,不瞋定功增長,不痴智慧增長。

  我們從早到晚看到一切人事物是不是這樣的?遇到一個善人,看到好事,心裡很歡喜;看到這個人事情做錯了,心裡覺得很彆扭,很難過,說不定還要批評幾句,教訓幾句。日常生活當中,起心動念都落在貪瞋痴上,沒有落在戒定慧。出家了,甚至於會講經說法講得不錯,可是對人對事對物還是落在貪瞋痴裡頭,你要到哪一年才能成就?修行不在經本上,修行也不在老師那裡,修行在實際生活上,這些理事不能不知道。不知道你怎麼個修法?你怎麼成就?所以,細心去觀察善財童子,觀察釋迦牟尼佛一生的行誼,你就知道「佛往修清淨行」,這才曉得,我們才能學到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休息幾分鐘。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我們還將文殊菩薩「正明發起」這首偈頌念一遍:

  【我今已為諸菩薩。說佛往修清淨行。仁亦當於此會中。演暢修行勝功德。】

  這首偈裡面含義非常之多,我們要能夠體會,要能夠去學習。學習首先要學菩提心,就是要學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簡單扼要的說,那是真心,那是本性,人本來是這樣的,你我本來也是這樣的。這就是大經裡面佛所說的,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」,這話你能懂嗎?本來你是真誠清淨平等覺,這就是佛!現在怎麼樣?現在你把你的真心迷失掉了。我們學佛,學佛的目的何在?沒有別的,恢復本性而已。所以《楞嚴經》上講得好,「圓滿菩提,歸無所得」,你所得的全是你自性本有的,自性之外無有一法可得。

  那麼我們起心動念、待人接物,別人對我們是用虛情假意,我們對人要用真誠。為什麼?我們要學佛,希望這一生能成就,他不學,他還在迷惑顛倒。我們自己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可不能跟他一樣,你要跟他一樣,那你就退轉,你就錯了,你不是在修菩薩道,不是在修成佛之道,你還是在修三善道、三惡道,這就錯了。過去生生世世無量劫中,我們都在六道搞生死輪迴,從來沒有覺悟過。這一生難得,第一個,善根發現了,第二個,遇到善友為增上緣。明白了,不再幹糊塗事,我們以真誠心待人接物就是不再幹糊塗事。還要用虛偽的心對別人,這叫幹糊塗事,還要用染污的心對自己,是幹糊塗事。

  所謂染污,簡單的說,你很容易被外面環境影響,在佛法裡面講就是染著,現在講影響,你會被環境影響。一般人哪一個不如是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只有真正修行人、真正想回頭的人,他不再被環境影響。為什麼?他知道環境不是真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不再把這個當真,包括自己的身體都不是真的。六道凡夫不知道事實真相,把這個假相當真,就錯了,不曉得一切法「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」。這是叫真的覺悟了,覺悟,不再會染著。覺悟就是看破,不再染著,就是放下,從內心裡面放下。放下什麼?不再執著,不再分別,不再有妄想。終日幹這個,這就是功夫。跟一切人事物接觸用什麼態度?隨緣,自在隨緣,自在跟隨緣都是屬於智慧,後得智。自在不但是自受用,也是示現給一切眾生看的,示現給他看,讓他們看了之後慢慢也會覺悟。你說為什麼一般人放不下,他能放下,很容易放下,一點困難都沒有。

  我們早年,韓館長往生之後,我們沒有想到我們那個小道場起了變化。有在道場多年的老同修起了煩惱,業障現前了,這個業障現前就是造謠生事。目的都是為了權、為了利,名聞利養,都為這個。我處在這個環境,怎麼辦?隨緣。你要?給你。所以我們離開美國的道場,離開台灣的道場。這時候正好李木源居士歡迎我們到新加坡去,我們非常感激。在新加坡,我們幫助他建立新加坡的淨宗學會。在新加坡三年半,又有類似的事情發生了。

  在離開台灣、離開美國這個事情,我預先沒有預料到,可是我們很歡喜的退出,決不叫人生煩惱。你要名,名給你,你要利,利給你,要什麼我都滿你的願。我們跟釋迦牟尼佛學,不生煩惱,不但不生煩惱,生感恩的心。韓館長照顧我們三十年,成就自己的道業,成就什麼?就是我們道場這副對聯,所以我們是抱著感恩的心離開。十年來,我們每天朝暮課誦都給她迴向,都為他們祈福,我們應該做的。

  新加坡的變化我有預感,什麼時候?到新加坡的時候。那個時候我們離開台灣到新加坡有二十多個人,台北華藏圖書館的老同修,都是出家眾。我就給他們說,我說新加坡我們有兩位護法,兩位當中有一位出了事情,我們就要離開新加坡。三年半果然,還好正在這個時候,真的就是佛菩薩安排的,澳洲的移民部長(他也是多元文化部長,他管兩個部)邀請我,希望我到澳洲,幫助澳洲團結宗教、團結族群,我也非常樂意接受。所以他給我一個永久居留的簽證,這個永久居留簽證是在香港領事館拿的。領事發給我這個簽證,不是在他們一般櫃檯,是在領事的辦公室,非常禮遇、客氣。他說,法師,我們國家發這種簽證給你,你是亞洲第一個人。那天中午我們在一塊聚餐,談得非常愉快,我就到澳洲去了。

  澳洲的緣就非常殊勝,真的是我們想像不到,都是佛菩薩安排。到澳洲沒多久,我們就跟澳洲大學接觸,才知道他們國家的政策,把團結族群、團結宗教這個工作讓大學去執行。這個做法非常開明,我非常讚歎。我們在新加坡團結九個宗教非常困難,那是居士林個別給宗教去聯繫的,做得雖然很辛苦都做成功了。澳洲是國家在推動,這個工作做起來就輕鬆容易多了。

  九一一事件之後,昆士蘭大學有個和平學院,邀請我參與討論怎麼化解衝突,怎樣促成社會安定世界和平。所以我也就參與,代表學校、代表國家參加很多次聯合國的和平會議。這些都是無法想像的,在我們講,隨緣,自在隨緣。大學裡面去上幾次課,參加幾次國際會議,使我們對於現前的教育跟現前國際的狀況大致上有所了解。再回過頭來想一想,西方許多宗教講到的世界末日,我們看到現實的狀況,不能不憂心。末日真正的因是什麼?真正的因是人的心行不善,惡業感召來的。

  許多人問什麼時候會到來?來終會是要來的,但是我想我這一生可能遇不到,我沒那麼長的壽命。世界上許多有識之士,大家的看法總是在三十年到一百年之中。有沒有救?我們現前努力在做的工作就是要化解。我們天天在學《華嚴》,《華嚴》是希望大家有正知正見,希望大家反璞歸真,自愛、愛人。尤其是我們最近這幾年,特別強調中國傳統儒釋道三家的根本教學,這真叫扎根教育。如果沒有這個根,學什麼都不能成就,學儒、學佛、學道都不會成就。所以,扎根就比什麼都重要了。需要多少時間?我預定的是一年,一年你就能把這個根紮好,你要真幹!要真正有這個認知,有這個覺悟,救自己,救眾生。

  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,如果你不能自度,要想度人,佛說「無有是處」,你要想度別人,先度自己。佛能成為佛,孔子能成為聖人,什麼原因?都是先自度而後再度他,先成就自己再成就別人,成己、成人最重要的是德行。所以,我們必須要把《弟子規》、把《太上感應篇》看作是我們根本的戒律。佛家的學習,三學,「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」,這三門東西是根本戒。別人做不到,我們要做到。譬如舉個最簡單的例子,我們見人都行一個九十度的鞠躬禮,現在人看到好像不習慣。一般人見面,點個頭就好了,哪有九十度的鞠躬禮!九十度的鞠躬禮在哪裡學的,在台中李老師那裡學的。李老師到八、九十歲,見客人、送客人都是九十度鞠躬禮。客人乘車去了,他在門口一定看到那個車拐彎看不見了,他才回來。老師沒有感覺到別人看了奇怪,我們這樣做,別人的感受如何,真的有感動。看到什麼?看到老師的誠意,真誠心對人。我們從那個時候學到了,今天我教人也是如此。

  我們在廬江辦文化教育中心,用一個小鎮來做試驗。小鎮的居民四萬八千人,男女老少各行各業,大家一起來學《弟子規》,現在不到半年,效果真是出乎人意料的滿意。這個小鎮每個人見面都行九十度鞠躬禮,地方上領導看到之後,他們現在也行九十度鞠躬禮。從這個地方我們能夠肯定聖人所說的人性本善,《三字經》上講的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。只要有人教,有人帶頭,大家真歡喜做。你兩個人有過節,有什麼不愉快的,九十度鞠躬禮鞠下去,把問題解決了,一切不愉快的事情都沒有了。禮貌不能不講求,不是不重要。

  所以這個小鎮裡面,以前夫妻吵架很平常,很多,現在沒有了。婆媳不和現在也沒有了,小朋友懂得孝順父母,鄰居能夠和睦相處,互助合作,這都是以往沒有的現象。我們這一個試點做好了,希望其他地方都能照這個樣子去做。每個村鎮都能夠這樣做,這個國家真正成為和諧社會。一個和諧就能夠帶頭讓世界和諧,所以這個要認真努力做。只有這種認知,這樣的行持,人生才有意義,才有價值,才有真正的幸福美滿。所以,修行都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。

  前面清涼大師講「順違皆順」,這一般人很難做到,這句話也很難懂,怎麼說違順皆順?違順是兩方面,同時都起教育的作用。我們以古人的例子來說,宋朝的岳飛精忠報國,他是順性德,被秦檜害死了。秦檜是為自己的名聞利養,他真的是擔心,如果岳飛真的把金兵趕出中國國境,把宋徽宗、宋欽宗迎接回來,秦檜自己心裡很明白,將來這個宰相肯定是岳飛,不是他,那不能不把岳飛整掉。宋高宗,我想跟他也是同樣的心情,徽宗是他的父親,欽宗是他的哥哥,哥哥比他大不了多少。回來之後,這皇帝位子是不是還要讓給哥哥?一個不願意把皇位讓給哥哥,一個不願意把宰相讓給岳飛,岳飛只好受委屈了。

  你看這個順跟違,「順違皆順」,皆順是什麼意思?兩個都是老師,教導中華民族的後裔,兩個都是好老師。你到杭州西湖,你去岳墳看看就知道了。秦檜夫妻兩個銅像跪在岳墳廟的前面,跪在那個地方就是教育。岳飛是好老師,教大家要精忠報國,秦檜夫妻兩個也是好老師,教大家不要當漢奸,不要害好人,你害好人就像我這樣,違順皆順。所以,他們對於民族精神都有貢獻,一個從正面的,一個從負面的,都是民族精神教訓的導師,教訓的材料。只有菩薩清楚。我早年還沒有學佛之前,我就有這個認知。有人問我,秦檜是墮地獄永不翻身,我告訴大家,秦檜照我的看法應該在天堂。他說怎麼回事?他做了多少好事!你看這將近一千年來,他的像跪在那裡,讓很多人看到之後不敢幹壞事,這就是他的功德,他的功德決不亞於岳飛,違順皆順。

  那麼我們在這一生當中遇到誤會的人,對我們了解不清楚,誤會的人;或者是聽到外面閒言閒語,有些破壞傷害的人,他信以為真,或是毀謗、或是侮辱、或是傷害。我們很清楚,我們對他決定沒有絲毫瞋恚,趕緊離開,離開依舊對他讚歎。為什麼?他對我們有恩德,有一天的恩德,我一生就讚歎他一天的恩德,對我有不義的事情,絕口不提;不但絕口不提,心裡頭決定不能有這個印象。對自己來講,大幅度把自己向上提昇,對於教化眾生來講,做了很好的榜樣。

  所以我常常奉勸聯合國從事和平工作的這些仁人志士,每次參加會議的時候,我在大會上說話我都會提出來。化解衝突要從哪裡開始?從我心開始。必須把自己內心對一切人、對一切事、對一切物,對立的念頭要化解掉;使自己內心對整個宇宙一切眾生沒有對立,我們就順了,到那個時候順違皆順。你還有對立,那就順不了!順境你會生歡喜,逆境你會生瞋恚,你沒有辦法做到皆順。這是什麼原因?不了解事實真相。事實真相,《般若經》上講的決定不能忘掉,《大般若經》講「一切法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,你要能體會,你要能明瞭。順境是無所有,是畢竟空,是不可得,逆境也是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,它不是平等的嗎?皆順!

  明白這個道理,了解這些事實真相,你的心永遠是平等的、永遠是清淨的,清淨平等生智慧,不生煩惱。現在許多國家領導人,真正是想做個好領導人,為人民化解苦難,都在祈求有智慧、高明的人指點他、幫助他。我們做一個宗教人士,中國人講方外之人,也有這個機會跟他們做朋友,提供他們一些意見、建議。確實有些領導人他有感動、他有接納,這就叫「順違皆順,悲智雙游」。永遠保持自心的清淨平等正覺慈悲,對於境界,人事也好、環境也好,總是要懂得自在隨緣。

  末後念佛很重要,重要在哪裡?念佛才是究竟圓滿的成就。我們的終極目標不在這個世間,也不在天上,我們終極的目標是求生淨土。在這個世間上,於人無爭,於世無求。但是我們是凡夫,我們不是菩薩,不是菩薩是凡夫,最怕的是隔陰之迷。人決定有死,死雖然是身體有死亡,有生死,靈性沒有生死。但是煩惱習氣沒有完全放下,在六道裡面到哪一道去輪迴,還是業力在牽引著你走,你自己沒有選擇的自由,這個很可怕。修到這麼一個階段,不錯了,來生怎樣?肯定得福報,人一享福就迷惑顛到,這個事情可怕。所以,人間天上的福報統統捨掉,不要了,到極樂世界去。

  到極樂世界就是成佛,帶業往生,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,都是一生圓滿成就。「往生經」裡面講得透徹,《華嚴經》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不能不知道。這是我們一生當中唯一希求的目的,那麼這個世間事情得過且過,何必認真!總要有定慧,「悲智雙游」,悲就是定,大慈悲心從定中生起的,智慧也是從定中生起的。大慈悲憐憫一切眾生,這是個動力,在那裡推動著。智,這個智是權智,就是佛法常講的善巧方便,你才能夠應機施教,利益一切眾生。文殊菩薩這前面兩句意思確實深廣無際,我們就介紹到此地。

  後面兩句是勸賢首菩薩,接著把諸佛往昔修清淨行的功德,就是利益、好處,希望他向大家做個報告,這是後面兩句的大意。『仁』這個字是對菩薩的尊稱,在中國佛教,通常下面加個「仁者」,仁者就是仁慈的人。菩薩是仁慈的人,這是在佛門裡面最常用的敬詞,對別人敬重的稱呼,文殊菩薩對賢首也稱仁者。仁者,你也應當在這一會當中,這是華嚴的第二會,為什麼文殊菩薩不說,叫他來說?諸位要曉得,他是當位的菩薩。什麼叫當位?他正在修這個法門。十信,這是第十信的菩薩;換句話說,從初信到他這個地方,在行門裡面是圓滿了,這一滿一切都圓滿了。

  前面跟諸位介紹了,不僅是十信菩薩在日常生活當中完全落實,將來到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,在日常生活當中也是這個樣子的。決不是說他升級升到上面,這些都不要了,不是的,那就錯了。像我們蓋高樓一樣,這是第十層,第十層是什麼?基礎,將來再往上蓋,蓋二十層、蓋三十層、蓋四十層、蓋五十層。我們把五十一個菩薩位次比作五十一層,想想看這五十一層是不是都在這個基礎上?沒離開基礎,然後你就曉得這基礎教育多重要。基礎不打好,哪裡會有成就?基礎怎麼樣打好?那要靠自己的認知,你的認識,你的了知,然後勇猛精進把不好的那些習氣全改掉。

  而且要知道什麼?要知道每個條目千變萬化,不是只說一樁事。「父母呼,應勿緩」,父母叫,趕快答應,對,經文上是這麼寫的。那不是父母叫我,我就可以不必答應他?我就可以慢吞吞的愛理不理嗎?你錯了!所以你要想到《菩薩戒經》所說的,「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」;換句話說,所有一切眾生叫你,你都要像對父母一樣的對人尊敬。這是什麼?性德的流露。你看看釋迦牟尼佛,一點架子都沒有,一絲毫傲慢都沒有。對貧窮下賤的乞丐,釋迦牟尼佛都非常尊重,都一樣的禮敬。這叫禮敬諸佛。

  你要不懂這個道理,你學了《弟子規》,死在字裡行間,不知道《弟子規》展開來是遍法界虛空界,字字句句無不如是。即使對我有不義的人,他叫我,也趕快答應他,那你就真的學到了。所以,賢首在行門這個基礎的教學,他完全落實了,落實在修行的過程當中所成就的殊勝的功德,他自己親身感受的,請他來說明、請他來做報告,這是最好不過的。他正修這個法門,而且這個法門修圓滿了,所以由他來做報告。文殊菩薩這一問就問出賢首後面三百五十九首半偈,他還有個半偈,來說明修清淨心的功德。諸位要知道,清淨一定是平等的、一定是正覺的、一定是慈悲的、一定是真誠的,這個圓滿就往上升,就升到初住菩薩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