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九四四卷)  2008/4/14  華嚴講堂  檔名:12-017-1944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」,經文第三段「偈讚分」,第二個小段南方一切慧菩薩,偈頌第五、第六首。

  這四首偈,前面兩首講觀,後面兩首講止。有些同學聽了前面我們所介紹的天台的三止三觀好像容易接受,看到杜順和尚的五止、六觀反而覺得茫然。其實兩位祖師說的不一樣,意思是相同的。三止三觀是總的綱領上說,五止、六觀是這個道理如何能活活潑潑的應用在日常生活上,也就是三止三觀怎麼落實,杜順和尚講得詳細。止是放下,最重要的是前面兩句,離緣、絕欲,這個非常重要,我們應當要學的。後面三個,法身菩薩的境界,我們雖然做不到,但是知道有好處,知道事實真相。這個真相不是我們的境界,但是對於我們離緣,不再攀緣,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攀緣,不再有欲望,會有很大的幫助。為什麼不要攀緣?為什麼要放下欲望?它有個道理在,不懂這個道理,我們縱然學,學得不夠徹底,所以心性不會現前,明心見性我們做不到。如果理事我們都能做到,轉凡成聖就不成問題,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決定能成就,這才叫一大事因緣。諸佛菩薩出世,出現在世間,就是為這個事情,如果不是為這個事情,到世間來不叫多事嗎?所以這個道理要懂。宇宙從哪裡來的?生命從哪裡來的?虛空法界從哪裡來的?這是大問題。《華嚴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性起繁興」,這句話就全說明了,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能生能現的心性不可得,所生所現的萬法也不可得,說心性不可得也許我們容易懂得,說一切萬法(就是現象)不可得,這我們很難理解。為什麼?擺在我們面前的事實,怎麼不可得?真的是不可得,而我們以為可得是一種錯覺,把這個現象看錯了,沒有看到它的真相,看到真相才知道確實不可得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你才真的明白了。既然是虛妄就不會攀緣,不攀緣才能恆順眾生,恆順眾生才能得到真正的法樂,你就不會再生煩惱,煩惱不斷自然就沒有了。這個東西止住就達到無念,念無了,外面相是假的,真相大白!

  所以,我們看諸佛菩薩、祖師大德他們教化的善巧方便,殊途同歸,要從這個地方去體會。格物而後致知,就是放下之後你才能真的看破。放下是屬於定,看破是智慧生起來,這個智慧不是外頭來的,是自性裡面本來具有的般若智慧。佛告訴我們,因為有障礙,這個智慧不能現前,障礙沒有了,智慧自然就現前。頭一個,你看到諸法的理體,體是本體,理是道理。理體是什麼?理體是真空。這個名詞好,真空,真空不空,相是妙有,妙有非有。真空不空是從無念上生的,妙有非有是從非相上生的,你才真正懂得《金剛經》的奧義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。在作用上,真空妙有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就是後面的四種觀,真空妙有應用在日常生活。第一個是圓融,「心境祕密圓融觀」,圓融才自在,自在必定是無礙,有障礙就不自在,無障礙得自在。天台大師跟我們講四種無礙,理無礙,理是真空,事無礙,事相是妙有,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,這是圓融,這是眾緣。生活在這樣的境界裡面,這是華嚴境界,這是諸佛如來的生活,我們能契入那就是真正證入《華嚴》的大方廣。我們把他這幾句文念一念,這個文都是很簡單的節要。「所言心者,謂無礙心,諸佛證之,以成法身也。境者,謂無礙境,諸佛證之,以成淨土也」,前面一堂課我們學到此地,「然如來報身,及所依淨土,圓融無礙」。實在說,我們的報身、我們所依據的國土,是不是圓融無礙?是!跟諸佛菩薩沒兩樣。可是事實上我們現在有很大的差距,尤其我們生活在現前這個時代,佛講五濁惡世。我初學佛的時候,五十年前,讀到這樣的句子我有懷疑,我想佛說話是不是太過分?五濁我們承認,佛講的沒錯,是有。到今天我們再看佛的遺教,對這句話完全肯定,真的是濁惡到極處,濁惡到難以忍受的境界了。

  我們講染污,五十年前染污輕。抗戰時期,雖然中原地區有戰亂,日本人的侵略,我們逃難,那時候我們十幾歲,沒有交通工具,都是步行,走了十個省。無論走到什麼地方,口渴了,河裡面的水,溪裡面的水,田溝裡面的水,都可以喝,我們兩個手把水捧起來都能喝。老人告訴我們,怕水不乾淨,吃了會拉肚子,所以我們的旅行,天天走路,身上要帶幾個大蒜瓣,喝這個水的時候吃一片大蒜瓣,這個方法。大蒜能解毒、能消炎,用這個作用,沒有什麼藥物。山上野生的,現在叫野菜,花果有很多都能吃的,都能充飢。可是現在的污染,水不能喝了,河裡面的水、池塘裡面的水,水溝裡的水就更不必說,你一看混濁、骯髒。才相隔半個世紀。讓我們想起來,世尊在經上講的話可能是完全針對現前社會大眾所說的,這我們不能不知道。這個現象怎麼造成的?是我們自己不善的心行造成的,這要知道。大乘經上佛常說境隨心轉,外面的環境是隨著我們的心、隨著我們的念頭在轉。我們的心善,沒有一法不善,山河大地樣樣都善,我們的心不善,所有外面境界都不善。這樁事情只有佛在經上講得清楚、講得明白,現在的科學可以說是剛剛發現,還不能普遍。很少數的人知道這個事實真相,我們的意念可以改變外面環境,可是絕大多數的人他不相信。有個錯誤的觀念,說人定勝天,認為人可以決定大自然,可以改變大自然,可以改造大自然,破壞地球生態環境。「人定勝天」這句話是古人說的,現在人把它解錯了意思,認為人一定可以能夠戰勝自然,天就是自然,解釋錯了。古人是說什麼?人定,人心定下來,就能改變外面自然環境,這是對的。那個定是禪定,知止,知止而後致知,致知才能夠適應環境。你有智慧,你能夠跟大自然心境圓融,他怎麼會不自在?

  底下兩句比較不好懂,「或身中現土,土中現身,心境雙融,了無迫隘也」,這兩句不好懂。可是學大乘的人就能解釋,這個身是什麼身?不是我們這個肉身,是法身。在法身裡面現淨土、現穢土,在土裡面現十法界身。我們舉個例子諸位就容易明白,土好比我們的地球,不說遠,我們就講六、七十年之前,那時候的人身比現在清淨。那時候人的身心是有染污,不嚴重,人還都能夠循規蹈矩,還都能夠遵守倫常道德,都還有這個觀念。比過去人是不如,但是比現在差別太大了,我們就是土中現清淨身。現在?現在土中現邪惡身,現在的人是倫理道德不要了、佛菩薩不要了,外國人宗教也不要了,相信科學,宣布上帝已經死亡,再沒人相信上帝了。人的善心大幅度的退化,人的惡念大幅度的增長,一個個所謂是人本主義,自私自利,只知道利害,連父母都不認識。這是土中現身,身土是一不是二,都是從念裡生出來的。佛說得好,「迷唯一念,悟止一心」,一心是定。所以定就能開悟,悟才能夠通達諸法實相,迷不能通達,迷惑顛倒。迷是什麼?起心動念,一念就迷了。

  所以在理上講,凡夫成佛一念之間,轉迷為悟就成佛了。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個榜樣,他三十歲的時候,菩提樹下示現成等正覺,經上所謂夜睹明星、豁然大悟。開悟好像都在晚上,六祖惠能大師也是晚上,忍和尚跟他講《金剛經》,講到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他也是豁然大悟,半夜三更之後。這裡頭有含義,有意思,為什麼不在白天,為什麼都在晚上?晚上安靜,都有很深的寓意,我們要細心去體會,不是偶然的。告訴我們,身心安穩、環境清淨容易得三昧,容易開悟。契入境界之後則曉得身土是一不是二,我們把它看作二,覺悟的人知道不二。不但是性相不二,理事不二,因果不二;換句話說,在覺悟人的心裡找不到對立的,沒有對立的。所以和諧是自性,和諧是性德。

  在五千年的中國老祖宗教給我們「和為貴」,佛菩薩教導我們六和敬,這是我們必須要記住的,必須要學習的,學跟一切人和睦相處。他不跟我和,我跟他和,他跟我對立,我不跟他對立,他懷疑我,我信任他,決定不吃虧。佛講得很具體,講了六樁事情,就是和。和怎麼落實?和為貴,怎麼落實?佛說得清楚。第一個是「見和同解」,這是和的根。為什麼要說和?道理在哪裡?根本的道理,法性是和睦的,就是能生、能現、能變的法性,縱然是起個妄念變成阿賴耶識,阿賴耶識能變十法界依正莊嚴,還是和睦的。六道眾生相上不和、事上不和,理是一個,性是一個,是他迷了,他不知道有個性。自性的功能扭曲了,隨著他的邪知邪見扭曲了,你看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變成煩惱,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德能,扭曲之後變成造業,自性裡面的相好,我們一般人講福報,相好是福報,變成六道三途,這就很冤枉。這些東西不是真的,能現能變的性識不可得,所變的境界哪裡會是真的?所以,佛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你要能真正知道一切現象是虛妄,你在這裡頭就不會起心動念。換句話說,你還會起心動念,你不了解事實真相,你把所有一切現象全看錯了,看錯了就繼續再搞六道輪迴。我們在此地看到真修行人,懂得真空妙有就是懂得性相的實相、真相,理事的真相,理是真空,事是妙有。所以,他心境雙融,沒有障礙,這是真相。

  下面第四句,「智身影現眾緣觀,謂智體唯一,能鑑眾緣,猶如日輪照現,迥處虛空,有目之流,無不親見也」。智身,智身是報身,報身是從智慧生的,所以圓滿報身。這個智慧不是學來的,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。我們現在這個智慧是被煩惱,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住,不能現前。這個智慧在佛法裡也稱為本覺,本來就覺悟,這不是學的。也稱為佛性,法性、佛性,法性就是本性,佛性是本性裡面的一分。如果我們用四分來講諸位就好懂,心心所的四分,自證分就是法性,能現能生的法性,證自證分就是佛性。所以佛性是法性裡面的般若智慧,這是本來就有的,不是學來的。見分跟相分那是沒有的,那是虛妄的,是性識變出來的東西,這一定要知道。這個性,見分就是講的心法,相分就是色法,色法是物質,心法是精神,精神的現象、物質的現象都是假的,都不是真的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就是講這樁事情,精神跟物質全是假的。凡夫迷惑顛倒,不能覺知,佛在這個世間幫助我們,無與倫比的恩惠就是幫我們破迷開悟,幫助我們回頭是岸。回頭是回歸自性,從迷惑顛倒回歸自性,這就對了。所以這註子裡面講,智體唯一,我們在《華嚴經》前面念過,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,一心一智慧」,智體唯一。這一智慧就是自性裡面本來具有的般若智慧,這一分智慧能鑑眾緣。鑑是鏡子,鏡子照,照見萬法,鑑就是鏡子照外面的境界。外面是眾緣,法界,虛空法界,這面鏡子把它照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這是比喻,比喻智慧,智慧能通達明瞭遍法界虛空界裡面所有一切的現象、一切的道理。所以理事、性相、因果沒有一樣不通達。

  下面一句比喻說,好比太陽,太陽出來了,照見宇宙,照見大地,用這個來比喻。可是太陽怎麼樣?太陽是永遠在虛空當中,這個比喻有很深的意思。我們如果真的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,就好像迥處虛空,沒有障礙。你要有執著就有六道三途,所以你一定要曉得,六道三途是自己造的,從執著裡頭變現出來的。執著一切善法,現三善道,執著一切惡法,變三惡道。本來沒有,現在也沒有,是你執著,自己以為有,你以為有就真有,一有,就是一個執著有,一切都有,一空一切空。這一是什麼?念頭!念頭起來,這一念,一切都有了,都現前;這一念沒有了,萬法皆空,了不可得,連一真法界都空了。有十法界就有一真法界,給諸位說,十法界空了,一真法界也空了,為什麼?它從那一念生的。一真法界沒有了,那個世界是什麼樣子?記住,佛在經上早就告訴我們,叫常寂光土。身土是一不是二,身是常寂光,土也是常寂光,常寂光裡頭沒有身土的名字,沒有身土的現象。大乘教裡面也稱之為叫大光明藏,一片光明,這是自性圓滿的顯現。

  起一念就能現,這是怪事情。惠能大師給我們說出來,為什麼會現?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哪一樣也不缺。可是所現的相,真的,無量無邊,無有窮盡,你沒法子想像。這個境界讓我想到我們小時候玩萬花筒,用萬花筒來做比喻可以能體會到。萬花筒很簡單,我這裡有一個,這是別人送我的萬花筒。裡面三片玻璃鏡子,正三角形,把它黏在一起,外面放些不同顏色的碎紙片。你從這邊去看,你把它轉動,它裡面的變化千變萬化,無量無邊的變化沒有一個相同的。法爾如是,它本來就是這樣子,這是自性的功能,自性的德用。所以本自具足,具足無量智慧、無量德能、無量相好,自性具足的。你動個念頭它就現相,就好像這個萬花筒,你不動它不變,你一轉動它就變了,它就現了。十法界莊嚴從哪來的?動來的。不動的時候相現前,叫一真法界。像我們拿著萬花筒來看,我沒有轉動它,你看到那個境界好比一真法界,你一轉動它,馬上就變了。比只能夠做個比方,接近,但是決定比不到真實,這個要知道。念頭才一動,現的相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,實報莊嚴土是諸佛如來完全一樣。萬花筒裡頭顯不出這個相來,顯不出來。然後從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、變成六道、變成三途,那都是妄想分別執著變出來。所以,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,從心想生是講十法界依正莊嚴,是心想生,就是你有了分別、有了執著。分別是想,執著是思,我們講思想,你看執著他有界限了,心裡有界限,這就很嚴重。分別,分別還沒有界限,有相,所以人分別叫想,執著叫思。放下執著就沒有六道的相,你從六道裡面醒悟過來了。就像永嘉大師《證道歌》上所說的,「夢裡明明有六趣,覺後空空無大千」,那就是說你從六道這個大夢醒過來,六道沒有了。他還有四法界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還有這四法界,叫四聖法界,這個法界裡面只有分別,沒有執著。沒有執著,諸位要曉得,煩惱就沒有了,見思煩惱就沒有了。所以,四聖跟我們六道來比它是淨土。四聖要是跟一真法界,就是諸佛的實報莊嚴土來比,四聖是穢土,實報土更清淨,為什麼?他沒有分別,更清淨。

  這種現象都是法性裡頭自然有的,沒有理由,沒有原因,一念不覺這個現象就發生。所以能大師說得好,「本自具足」,到起一念的時候,「能生萬法」。我們今天境界是起念了,這個念頭起來之後,第二個念頭又起來,第三個念頭、第四個念頭,無量無邊的念頭一個一個都生起來,相續相。什麼時候成佛?念頭止住,放下了,就恢復了,就恢復正常。所以,我們用電影來做比喻,放映機正在播放的時候,銀幕上的畫面一格一格的在跳動,跳的速度太快,我們認為好像是真的,真有其事。什麼時候放映機停止,不動了,銀幕上現像沒有了,你看一片是白的,那個白的就叫大光明藏。機器一播放,馬上就動了,現象就出來。我們常常想這些事情,想這個現象、想它的原理,就能體會到自性、法性它所起的作用。大方廣就是講自性,大是自性之體,方是自性的相,廣是自性的作用,佛在這堂課裡就是把這樁事情給我們講清楚、講明白。佛是親見的,這不是他的創作,不是他的發明,不是他的發現,它本來就是這樣的。唯證方知,怎麼個證法?放下就證得。

  「有目之流,無不親見也」,這是事實真相。這個目不是我們的,我們沒有這個目。《金剛經》上說佛有五眼,有目,我們沒有,我們只有肉眼。佛有肉眼、有天眼、有慧眼、有法眼、有佛眼,我們凡夫只有一個,只有肉眼。天人有兩個,天人有肉眼、有天眼;阿羅漢又多了一個,慧眼;菩薩又多了一個,法眼,最後到如來果地,佛眼,叫五眼圓明,無不親見。這個地方的目,我們要曉得是五眼具足。阿羅漢的慧眼能看到少分,菩薩的法眼能看到多分,只有佛眼才能看到究竟,看到圓滿。這五種眼我們統統都有,是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住了。現在你就曉得,執著障什麼眼?障慧眼,執著沒有了就證阿羅漢,慧眼就現前。所以有執著,慧眼沒有了;有分別,法眼沒有了;有起心動念,佛眼沒有了。你這一想就通了,把這三樣東西放下,你就五眼圓明。所以佛法是科學,是登峰造極的科學,不要用什麼儀器,也不要用高深的數學去推論,不需要。只要你肯放下,就證明,你的慧眼、法眼、佛眼就現前。

  下面第五「多身入一境像觀」。末後這兩種觀都是從「智身影現眾緣觀」裡面生出來的,是以第三做基礎。這個作用愈來愈廣,一多不二,多身入一。像鏡子一樣,鏡子是一,鏡子照外面照很多人,現在照相機很普遍,可是在五十年前照相機是非常名貴。大家都常用,你看你照相的時候,相機是一,外面許多的人物全都照進去。小註裡說「謂以大止妙觀法力加持故,得一身作多身,多身入一身,如鏡現像,無有障礙也」。這個境界就像《普門品》裡面介紹的觀世音菩薩那個樣子,觀世音菩薩確實能現無量無邊身,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,而且可以同時現無量無邊身。三十二應這是舉例子來說的,舉出三十二類身。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度之,你喜歡釋迦牟尼佛,他就現釋迦牟尼佛身,你喜歡阿彌陀佛,他就現阿彌陀身,你喜歡藥師佛,他就現藥師佛身,他能現無量無邊佛身,隨眾生所好。你喜歡哪尊菩薩,他就現那個菩薩身,你喜歡哪個天神,他就現天神身。你喜歡人他就現人身,人各行各類,我們講各行各業,現身自在,以一身作多身。

  一身是什麼身?一身是法身。所以,你有大止、妙觀、法力,這得法身。大止是什麼?一切放下,心要讓它空,為什麼?它本來沒有。佛教在三千年前它就用圖騰來表法,用什麼樣的圖案?他用圓,像鏡子,圓,他用圓來表法。圓這個周,圓周有,圓心,有沒有圓心?當然有圓心,圓心不可得,圓心是空的,你決定找不到。你說中心點上點一點,那一點你在放大鏡裡面看是一大塊,它不是一點。所以幾何裡頭的點是個抽象的概念,你決定找不到事相,事相上找不到,抽象概念。點移動則成線,線還能看見,譬如一個黑,一個白,黑白交界的地方有一條線。點找不到。線移動則成面,我們就感覺到實在有,我們承認它存在。線還是抽象,但是可以見,點見不到。佛用這個圖案來表法,好!它能表空有不二,能表空是真空、有是妙有,又表示這個有,圓周是依圓心而有的,就是現在所謂物質是無中生有的,它表這個意思。不但物質是無中生有,精神也是無中生有,都是從真心生出來的。真心在不動的時候,那就是惠能大師講的「本自具足」,這個話很抽象。它什麼都沒有,本自具足,什麼都沒有,它一樣也不缺,為什麼?遇到緣,緣是什麼?緣是動,起心動念那是緣。遇到這個緣,能生萬法,圓周就成,而圓周大小是無量無邊,千變萬化。

  一身能化無量身,無量無邊身能入一身,如鏡現像無有障礙。好像一面鏡子裡,你去照鏡子,鏡子裡面現像,多身入一身。古時候,好像是賢首大師,這人都是國師,為皇上在宮廷裡面講《華嚴經》,皇上聽不懂,沒辦法了解這個意思。賢首國師很聰明,請皇帝做個八角亭。亭子建成了,他請皇帝,八角亭八面,每一面放個大鏡子,鏡子互相照著。建好之後,他請皇帝你在亭子當中站著,你看看四面的鏡子。他一看,多身入一身,一身入多身,一多不二,他點頭,明白了。一多不二,《華嚴》上說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。這個比喻只是讓你知道這麼一樁事情,而實際上,實際上必須見性的人他才真的起這個作用。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,眾生有感自然就有應,沒有道理的。沒有道理,祖師大德也得說出一個道理出來,你可不能執著,你執著就錯了,你就上當了。

  所以,看經、學教不能不遵守《起信論》裡面的一句開示,那就是「離言說相、離名字相、離心緣相」。他說三個,我說四個,四個就是三個。言說跟文字是一不是二,文字是言語的符號。我們看經跟聽經,聽經不要著言說相,看經不要著文字相,這是一樁事情。不要執著名詞術語,不著這個相。不著心緣相,心緣是我想它這是什麼意思,不用,你不能想。因為你想你就用意識心去聽,意識心聽自性的流露是做不到的,完全產生誤會,你就沒有辦法知道如來真實義。開經偈上講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願解如來真實義一定這四個都要離掉,不執著。就是不要分別執著言語,不要分別執著文字,不要分別執名相,不要起心動念、不要去想它,一接觸就開悟,緣成熟一接觸就開悟,開悟的門就在此地。你要是不會,不會你開悟的門永遠是關著的,你開不了悟,你的悟門堵死了。為什麼惠能大師在一句話之下他就大徹大悟?他的悟門沒障礙,就這麼個道理。

  我們在《壇經》裡面看到一段故事,惠明。這個人沒出家之前他是四品將軍,人比較粗魯,也就是比較爽直,是個武官。五祖把衣缽傳給能大師,他不服氣,跟著許多人一起去追趕,他追到了。惠能一曉得是他來,沒法子,將軍是武將,就把衣缽放在個石頭上,自己就逃在旁邊躲起來,他是來奪衣缽的。結果惠明去拿那個衣缽拿不動,護法神守護,他是個四品將軍,拿不動,提不動,他明白了。惠能不是普通人,他拿到這衣缽很輕,我四品將軍拿不動,慚愧心就生起來了。就大聲喊著,稱惠能為行者,這也是尊稱,「行者,我是為求道來的,求法來的,我不是為衣缽來的,請你出來」。惠能走出來,他向惠能求法,惠能坐在石頭上,他跪在下面。他只教他「不思善、不思惡」,就是善惡統統都不要想,都放下,「正在這個時候,在這個狀況之下,什麼是明上座(他尊敬他)本來面目?」他在這一句話裡面醒悟過來。這什麼原因?在這個感動的時候,他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沒有別的。真正放下了,人家一句話把你提醒,回光返照,他境界就現前,這也就是一句話開悟了。

  六祖惠能大師一生度了四十三個人,惠明長者是其中的一個,就在追趕的時候遇到,他真的成佛了。調過頭下山的時候,告訴大家這條路沒有,我走過了,沒有看到,別的地方去。這不叫妄語,這叫開緣,不要造罪業。所以惠明以後他改了名字,他認惠能大師做老師,在他會下開悟的。所以,人能不能開悟就是看你能不能真的放下,讓自己恢復到清淨心現前,清淨心是真心,有人點一下,真的你就悟了。悟了的境界跟能大師是一樣的、跟釋迦牟尼佛是一樣的,也就是什麼都通了。在中國佛教史裡頭,能大師所教的學生當然多,在我們想像當中決定不止一萬人,跟他學的真正開悟的四十三個人,不得了!空前絕後。六祖大師之前沒有這麼殊勝,六祖以後也沒有看到第二個人。在禪宗史上,會下一生開悟的,一個、兩個有,很多,四個、五個不多了,只有幾個人,像能大師有四十三個人再也沒見過。

  所以我們懂得,如果真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我們的門打開了,悟門是開的,如果不是完全放下,你的悟門是關閉的。如果從次第上悟入,我們就用個比喻,你這個門是三道門,第一道門開了,證阿羅漢果,裡面還有兩個門,你進了大門,還有二門、還有三門;分別放下,第二道門開了;妄想放下,第三道門也開了,你才能見性。這是世尊、菩薩、祖師大德為我們做種種示現。我們今天最重要的沒有別的,是放下,實在是習氣太重太深放不下,總要淡薄,一年比一年淡薄這是好境界。如果年年習氣煩惱還一樣,你就一點進展都沒有,白學了。假如煩惱習氣一年比一年增長,那麻煩就大了,那是你年年在倒退,退到哪裡去?退到三途去了,這太可怕了。怎樣能保證我們自己不退轉?我自己的經驗,當然每個人根性不相同,所以佛開八萬四千法門。我們是中下根性,中中、中上我們都談不到,我中下根性。最有效果的方法是經教,天天用經教來薰習自己,我們就能夠避免煩惱的薰習,對煩惱知道遠離。煩惱薰習在現在可以說最厲害的是電視,現在有網路、有報紙雜誌、廣告,還有這些影劇歌舞,這些東西不能接觸,應當要遠離,我們的心才能保持清淨。天天跟佛法接觸我們這一生才有救,否則的話,不管你搞什麼,你搞得再熱鬧,搞得世間人講的再有成就,最後成就的果報免不了三途,這就太可怕了。

  為什麼我們說免不了三途?沒有能力辨別邪正、是非、善惡,他連這個能力都沒有,把邪法當作正法,把惡法當作善法,太多了。自己並不知道,天天還非常熱心,全心全力在做這些事情,統統叫造業。每天接觸經教,不離開佛陀教誨,天天聽佛菩薩的教誨。所以要長時間,短時間,如果還沒有悟入,壽命到了,那就得要來世再來了。來世還要得人身,還要有緣聞佛法,才能繼續接著幹,這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。所以真正看清楚,真正明白了,死心塌地,我就走這條路,別的路子再好我也不幹。經教幫助我斷疑生信,幫助我增長善根,加強遠離,這個靠經教很有效果。心愈清淨,你展開經教你理解就更多,這裡頭的義理無有窮盡。真的經本廣大沒有邊際,其深沒有底,完全看我們自己清淨心的程度,你有一分清淨心你懂一分,十分清淨心你就能懂十分;心浮氣躁,佛菩薩當面跟你講你也聽不懂,也是耳邊風。由此可知,我們常常講的這三個根重要。

  昨天蔡老師來看我,還談到這個問題。為什麼?你要是沒有這三個根,你研究佛法,有理論,你沒有事相,你在事相上沒有,那個理論是什麼?那個理論就落空了。還不如一個持戒念佛的人,持戒念佛有事,事通理,他有受用。理論通達了,不持戒,《弟子規》是根本戒,譬如第一句,大家認為這都是糟粕,這個東西學它幹什麼?「父母呼,應勿緩」,學這個幹什麼?聖人的東西裡頭有大學問。父母叫你都愛理不理,別人叫你,你會理他嗎?從小養成貢高我慢,自以為是,會養成這個習氣。這個習氣養成之後,什麼都不能接受,諺語所謂「滿招損,謙受益」,他不懂得謙虛,他自以為是,你不要看小小一點動作。見人的時候行禮,九十度鞠躬禮,現在人搖頭,這太過分了,沒有這個必要。這是個大學問,世出世間一切法是從恭敬當中求來的,沒有恭敬心你就不是法器,聖賢人來教你都沒法子,你不能接受。所以小小戒裡頭有大學問,小小戒裡面有大功德,這是一般人不知道的,他疏忽了。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有果報,你要曉得因果報應,你的警覺心就高了,時時刻刻會提高警覺。

  末後一觀,「主伴互現帝網觀,謂毘盧遮那自身為主,十方諸佛菩薩為伴;或以一身為主,多身為伴;主伴互現,重重無盡,如帝網珠,光光交映,無有窮盡也」。這一條是教給我們處眾,主伴圓融,主伴互現。主不是獨一之主,人人都可以做主,人人也是伴。好像開會一樣,推選一個主席,他在講台上面他是主,我們在台下都是伴。他講完了,第二個人上台去,他下了台他也是伴,那個人上去也是主,所以佛法是平等法。但是主伴裡面呈現什麼?呈現個秩序,秩序、規矩是和諧的根本,沒有秩序、沒有規矩,和諧就沒有了。所以他在台上,我們尊敬他,我們擁護他,他下台了,另外一個人在台上,他也一樣的尊敬他、擁護他,主伴互現。

  在中國過去叢林,就是佛教的僧團裡面,一個道場有一個住持,方丈。住持方丈從哪裡來的?選舉來的,所以佛教最早提倡選舉制度。一個道場分工合作,所謂是一百零八單,這個單就好像我們現在講單位,大大小小工作分配一百零八單。上面領導階層的,第一個是住持,也稱為方丈,方丈是他居住的小房間叫方丈。首座、維那、監院,這是領導階層的,綱領執事,是所有住眾大家選舉出來的。選舉當然提名,先提名的先表決。這是重要的大事,所以羯磨,羯磨就是會議,印度人稱為羯磨。表決,你要是同意就不說話,這個好,心都是定的,也不要舉手,不說話。你有意見你就說,你不說話就表示你承認了,你同意了。要表決四次,叫白四羯磨,要說四次。我們現在某個人推選某個人做方丈,可能也有三、四個,按提名的先後來表決。念這個人,第一個人念了,沒有意見,完全沒有意見,這通過了,再第二次表決,第三次表決,第四次表決,都沒有反對的,他就正式成為這一屆的方丈。任期一年,每年臘月三十,就是除夕這一天總辭,一百零八單執事總辭。總辭,馬上就開始選下面一任,連選可以連任。選出來之後,第二天初一新的執事就職。所以,佛教裡是民主,這個制度非常好。選上這些執事不是做官,是為大眾服務的。服務總不能叫你長年服務,對不起你,所以服務期限只一年。服務操心,要管很多事情,清眾是什麼都不管的,身心清淨。你能夠享受這個權利,你也得要盡義務,所以選出來是盡義務。這是過去,這個制度非常好。

  所以祖師在此地給我們做出比喻,像毘盧遮那佛,這是華藏法界裡面的導師。我們在佛教裡面沒有看到天王,沒有看到什麼大帝,沒看到,佛法界裡面只有老師,只看到佛、菩薩、阿羅漢。極樂世界,我們沒有看到那邊的帝王、沒有看到天主、沒有看到總統這一類的,沒有。然後你才曉得,佛世界像個什麼?像個學校,導師是校長,佛是校長。這一個世界只有一個佛,校長只有一個,其他的諸佛如來到這個地方來都是教授,身分都是教授,菩薩,教授是菩薩;講阿羅漢、辟支佛,那就變成助教,帶領初學的。所以,它是一個教學的團體,大家在一起共同學習的團體。有組織,跟世間不一樣。性質,選出來這些人都是為大眾服務的,地位完全平等的。有秩序,好像是有尊卑高下的秩序,但是沒有尊卑上下這種分別執著,這是跟世法不相同的。所以在佛教裡,每個人都可以做主,每個人也都是伴。十方諸佛菩薩到華藏世界來,那個諸佛都稱為菩薩。下面,從上面這個例子推演,就在所有一切僧團,像我們這個世間,或以一身為主,多身為伴,主伴互現,重重無盡。所以佛法裡面講的是任一,不是獨一,任一是平等的,獨一就不平等,除了他一個人是主,其他人不能做主,這就是獨一。佛法每個人都是主,每個人也都是伴,看什麼場合,怎樣去表演,示現。佛家講示現,現在社會上叫表演,表演就是示現,示現就是表演。都是演給眾生看的,真正是「學為人師,行為世範」,我們的行為表演出最佳的榜樣、最好的模範,這成就功德,這是提升自己,幫助別人。現在這個社會上術語常常講的「雙贏」,這就是一種雙贏的現象。提升自己是自利,幫助別人破迷開悟、回歸自性是利他,自利利他是一不是二,確實現在人所講的永遠是雙贏。而且和睦相處,法喜充滿,這是佛法。

  我們怎樣落實,怎樣普及,讓一切眾生都能得到佛法殊勝的功德利益,這就是經上講的大事因緣,我們要向這個方向、目標去努力。從哪裡做起?一定是從自己做起,絕不是從外頭來。如果是要求別人做,自己不做,錯了,自己不得利益,別人也做不到。聖賢教育無不是從自己做起,釋迦從自己做起,孔子從自己做起,孟子,沒有一個不是從自己做起,才真有成就;要求別人,自己不肯做,永遠失敗。這是千百年歷史的事實,我們看得很清楚,自行而後才能化他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學習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