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 (第一四五集)  1992/1  台灣華藏講堂  檔名:04-003-0145

  請翻開經本第三百八十八面看第三行。《經》:

  【若欲成就此功德門。】

  這一句是結前生後,總結前面所說的。前面所講的是毘盧遮那佛無量的功德,說佛功德實際上就是說的自性功德,每個人都有自性,一切眾生的自性跟諸佛如來的自性無二無別,實際上是一個。由此可知,讚佛功德就是讚歎自性功德。諸佛的教誨,他的目的就是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破迷開悟,都能夠開發自性功德,讓自己的性德都能夠透出來,也就是說人人都成佛,這個自性透露就是成佛,這是佛教化眾生的目標。現在這一句總結結得很好,『若欲』,這是假設的話,假設大家也希望成就像毘盧遮那佛一樣的功德,這個好!我們有這個願望這是很難得,有了這個願望,我們自性功德如何才能夠像佛一樣真正顯露出來?這下面就教給我們方法。

  【正示普因。】

  『示』是指示,就是教給我們如何修普遍廣大的因行。這經文說:

  【應修十種廣大行願。】

  你要想成就像佛一樣的功德,你必須要修學『十種廣大行願』。這個地方十種廣大行願,就是普賢菩薩所修的。哪一個人發心修這十種廣大行願,那個人就叫普賢菩薩,所以普賢菩薩很多,不是專指一個人,這諸位要知道。像學校讀書一樣的,有初學的、有一年級的、有二年級的。通常我們供養的普賢菩薩,他代表的是等覺菩薩,是普賢菩薩裡面修學成就最高的,幾乎跟佛沒有兩樣。供這個等覺菩薩,也就是我們修學嚮往的目標,我們希望也能學得跟他一樣,是那個意思。這下面有解釋,這個解釋每一個字都非常重要。《疏》:

  【希欲為願。造修為行。寄圓說十。】

  這清涼大師解釋的很簡單,雖然解釋的很簡單,意思很圓滿,非常圓滿。下面宗密大師就給清涼這三句話再做一個比較詳細的說明。

  【希欲為願等者。謂心心希望佛果。不得高推勝境。念念欲樂悲濟。不得退屈自欺。】

  這是解釋第一句,就是『希欲為願』,解釋第一句,我們從這一句看起。希是希望,欲是欲求,換句話說,這兩個字的意思非常接近,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欲望。這個欲望不是求世間的名聞利養,是求圓滿的佛道,所以想求成佛也是一個希望,也是一個欲望,因為這樣一個欲望推動著你,你才會精進不懈,如果沒有這個欲望,那一定是懈怠懶惰,不肯認真去修學。換句話說,愈是勇猛精進的人,他這個欲望愈強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有強烈的欲望,希望自己能夠早一天成就,『心心希望佛果』。佛的果報實在講太高了,我們凡夫,這是佛門裡常講博地凡夫,煩惱一品都沒有斷,想成佛這是妄想,這不是事實,太過分了,今天遇到普賢菩薩,遇到他老人家,果然有這個願望,也不會叫你失望,即使生死凡夫滿身的罪業也行。你只要真正肯依照普賢菩薩的教誨,我們在一生當中還是能夠達到這個目標。所以祖師跟我們講不要『高推聖境』,不要把這個想的太高,高到自己不敢攀登,那就錯了。是高沒錯,但是有方法可以達到。

  這個希是對自己的願望,欲是度眾生。諸位要記住這個法門是大乘法門,大乘法門一定是自利利他,如果只講自利而不去利益眾生,這與普賢菩薩的願不相應。換句話說,普賢菩薩想幫你忙幫不上,你一定有自行的願,又有度化眾生的願,所謂度化眾生就是盡我們自己的心力,盡心盡力把佛法推薦給大眾,介紹給大眾,這就叫度眾生,這就是度的意思,就是弘化的意思。這底下講『念念欲樂悲濟』,念念希望我們真正能夠給予眾生真實的快樂,真實的利益,眾生有苦有難,我們要幫助他解決苦難,這些事情是諸佛菩薩所做的,我們智慧能力很薄弱,但是也不可以推諉,我們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,盡心盡力,這個功德就是圓滿的,所以不可以自欺,這個意思就是說一定要盡心盡力。下面解釋第二句『造修為行』,前面是個心願,自利利他的心願,這個願都是圓滿的。

  【造修者。謂造極調身瑩心。不得懷增上慢。造真。改惡修善。不得說食數寶也。】

  這是解釋第二句,第三句就不必說了,意思大家都知道。『寄圓說十』,這前面說的太多了。『造』就是造作,起心動念、言語動作這個都是行為;『修』是把一切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,所以叫「造修」。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『造極調身瑩心』,普賢菩薩這個修行的標準高,達到至善圓滿的境界,到這個境界,所以講造極,登峰造極。「調身」,身是身體,怎麼調身?身一舉一動合乎禮法,我們中國人從前講守禮,現在講守規矩,這是調身。我們一舉一動都有規矩,都不違背禮節,這是調身。言語要是具體來說,用十善的標準這是大家好懂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,叫調身;不妄語、不惡口、不兩舌、不綺語,這也是調身。口是身,身體!「瑩」是光明的意思,是潔淨的意思,一塵不染,心要清淨光明。心裡怎樣才做到清淨光明?不貪、不瞋、不痴。我們這樣講法大家就非常好懂,這兩句在我們初學的人來說,圓圓滿滿包含了十善業。

  『不得懷增上慢』,這句是非常重要的警惕,這個世間修行人自己修得很不錯,修的是十善,十善業修得很好,自己修得好怎麼樣?瞧不起別人。愈是修持得好,愈貢高我慢,這叫「增上慢」。有了增上慢,他所修學的戒與善,具足眾戒,那是戒律清淨,善行圓滿,但是他有增上慢,他的戒善就變成了世間福報的因緣。他來生到哪裡?來生享人天福報。因為他有戒,他決定在人天,要沒有戒只有善,那可能到三惡道享福去,這我們要搞清楚。沒有戒,他有善,來生到畜生道、餓鬼道去享福,他破了戒。有戒有善這決定是人天,五戒持得很好,得人身,那再要修善,人間享大福報。如果戒善更要精嚴,那就是到天上享福報去。要沒有增上慢,心地清淨,非常謙虛,即使遇到破戒的人,他也不起心動念,也沒有分別執著,一樣的恭敬。那這就變成出世間的戒善,就會超越六道,所以這裡特別提出警告,不可以懷增上慢。

  下面又教給我們什麼是真?什麼是善?這個造跟修的意思是一樣,修要真修。這不能假修,要真幹、真修。『造真』,就是真修,就像善導大師在《觀經》註解裡面教給我們的,一切都要從真實心中作,這句話就這個意思,要從真實心中作,做什麼?底下一句是綱領,『改惡修善』,改惡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惡你才能改惡,一定要能夠辨別善惡,你才知道如何修善,我們一定要覺悟,覺悟什麼?覺悟這個世間苦,這是真苦。尤其生在這個時代,這個時代是亂世,世界大亂,天下大亂,我們生在這個時代;共業不善,別業更苦,別業是個人的造業,你在這一生當中幾樁事情稱心如意?多少事情不順心,給你帶來的煩惱、帶來的痛苦、帶來的憂慮、帶來的不安,這是一定要覺悟的。這些現前我們受的果報,果必有因。換句話說,我們前世沒有修好因!所以日子過得這麼辛苦,實在講過得非常痛苦,真正覺察到了,這才有改過的希望。

  學佛,早晚功課我在講席裡面說了很多遍,早課是提醒自己,希望在這一天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處事待人接物不要犯過失,早課提醒自己。讀經就是接受佛的教誨,佛是世出世間的大聖,是九法界眾生的典範、模範師表!我們以他做榜樣,向他學習,佛在這個生活當中用什麼心待人?用什麼心處世?用什麼態度來做事?這都是我們應當向他學習的,早課的意思在此地。晚課是反省,很冷靜的回想我今天一天起心動念有哪些過失?有了過失要把這個過失改掉,希望明天再不會犯同樣的過失,這是晚課的意義。如果諸位能用這種心態做早晚課,你學了三年,你不成為現代的聖人,至少也成為現代的大賢人。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

  這學佛學了這麼多年,沒進步,早晚課天天做,怎麼做的?原來是念給佛菩薩聽的,跟自己思想行為毫不相關,這怎麼行?這不但沒有利益可以說,反而造罪業,造什麼罪業?罪業大了,早晨騙佛菩薩一次,晚上又騙一次,佛菩薩不在面前,這是泥塑木雕畫像,你就很忍心去騙它,那當然你對世間任何一個人,縱然是父母、妻子也會欺騙他,為什麼?紙畫的、泥塑木雕的佛菩薩都騙他,你還不會騙人?所以做早晚課是在造罪業,我跟大家講真話,這是如何斷惡修善。

  所以我們淨宗的同修,我勸大家早課念《無量壽經》四十八願,我們以阿彌陀佛為自己修行的標準,希望我們的心跟阿彌陀佛一樣,我們的願跟阿彌陀佛一樣,我們的言行也跟阿彌陀佛一樣,早課用這個提醒自己,以阿彌陀佛作為自己修行的標準。晚課念《無量壽經》三十二到三十七,念這一段,這一段經文諸位一看就曉得,講什麼?講善惡因果。所以我們拿這一段經文來反省、來檢點自己,我今天一天做了哪些善事?哪些惡事?要清楚,做的善,希望這個善能增長;做的惡,希望這個惡明天不做。斷惡修善,這早晚課就有意義,早晚課那是真修,那真的是無量功德。所以說『不得說食數寶』,「說食數寶」就是剛才講的騙人的,說食是什麼?人肚子餓了,想到哪個菜館,這道菜不錯,那道菜說了幾十道,肚子還是空空的,一樣也沒得到。就好像念經一樣,一天到晚念,念給佛菩薩聽的,自己一點受用都沒有,這叫說食。數寶,像銀行的出納,天天屬鈔票都不是自己的,數來數去自己一文錢沒得到,這就是數寶的意思,這都是錯誤。所以我們早晚課誦不可以流於形式,流於形式就是「說食數寶」,一定要得到真實的受用。這是在沒有教給我們十種廣大行願之前,先說幾句這個開頭的話,這是非常重要,底下要我們用這樣的心態來修學。我們看經文三百八十九面第四行,這是經文。

  【何等為十。一者禮敬諸佛。二者稱讚如來。三者廣修供養。四者懺除業障。五者隨喜功德。六者請轉法輪。七者請佛住世。八者常隨佛學。九者恆順眾生。十者普皆回向。】

  這是將普賢菩薩修學的十種廣大行願的名目說出來了,今天是我們這一次講經暫時結束的一天,明天我就到美國去了,下次回來我們還從這個地方講,今天我跟諸位略說大意,細說我們等回來的時候再從頭講起。這是本經到了真正重要的地方,禮敬、稱讚、供養、懺悔這都是我們平常修學的,普賢菩薩修學還不例外!換句話說,這十個項目是從初發心一直到等覺菩薩都不例外,還是修這十個項目。為什麼普賢菩薩修就叫做廣大行願,它廣在哪裡?它大在哪裡?我們只要把這兩個字搞清楚就行了。廣大都是指心願,心廣願大,心是盡虛空遍法界,這是廣;願是願度一切眾生,這一切眾生就跟阿彌陀佛本願一樣,上至等覺菩薩,下至地獄眾生,統統包含在其中,這個願就大了。因此他的禮敬跟我們的禮敬在形式上一樣,見到佛也頂禮三拜,見到人也會點點頭打個招呼,在形式上是一樣的,但是在心境上不一樣。我們的心境是不平等的,是有分別的;菩薩的心境是平等的,是沒有分別的。他對佛的那個恭敬跟對一般人恭敬沒有兩樣,外表是一樣,裡面也是一樣,表裡一如,這是普賢法。

  這十個項目次第是一定的,不能夠顛倒。好像我們這個大樓一樣,第一層、第二層、第三層,你要上來,一定要經過第一層,然後到第二層,再到第三層,所以後面的包括前面,前面不一定能夠包括後面,這它有次第。可是在普賢的心境,那前面要包後面,後面也要包前面,每一願裡面都圓滿含攝其他九願,這就大了,這就普了。不像我們我們初學的人,確實這第一裡頭不見得包括第二,但是第二會包括第一。因此我們在初學下手,諸位要記住一定要守規矩,要按部就班。我們是凡夫,凡夫不能學聖人,凡夫一學聖人,果報一定在阿鼻地獄。為什麼?聖人心清淨,沒有分別執著,像《華嚴》裡面講的「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,那要到明心見性才是這個修學的條件,這修學條件才具足。如果沒有到明心見性,沒有到理一心不亂,事一心都不行,事一心什麼人?像阿羅漢、像辟支佛、像權教菩薩,權教菩薩是指別教三賢位、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;圓教的十信位菩薩都沒有資格,都要守規矩按部就班。

  所以修淨土的人我們知道,淨土法門在覺正淨自性三寶當中,我們是修清淨心,心淨則土淨,我們修清淨心的。同樣密宗也是修清淨心的,我們為什麼不選密而選淨土?諸位要知道,淨土是從基本上修起的,所以不容易犯過失;密宗是高級的法門,換句話說,它是到了事事無礙的境界,我們初學的人學那個法門就墮地獄。人家心真清淨,我們心不清淨。譬如飲食,密宗吃肉?你給他一碗大便,他也照吃,為什麼?他沒有分別執著,他是平等的。我們淨土宗心不平等,我們不能這個做法。這密宗的大德他吃肉,你給他大便他不吃,他是假的,不是真的,他境界沒到那個。我們在《神僧傳》裡面看到的,哪一位我記不得,年代太久了,剛學佛的時候喜歡看傳記。《神僧傳》是有記載的,有個法師他的規矩非常嚴,教他的徒弟戒律非常嚴格,但是他自己很隨便,常常居士們請客,他很隨便,一樣是也吃肉、也喝酒。徒弟不服氣,老師你叫我們要這樣那樣,你自己都做不到,師父一聽,好好明天我請你們吃肉,徒弟也很開心,明天準備好把這個鋤頭畚箕,每個人都預備好,他老人家帶他到哪裡?帶他到荒山野墳的地方,去挖那個死人,挖死屍骨頭挖出來了,叫他的徒弟們吃,沒有一個敢吃,他吃的津津有味;你能像我這樣子可以學我,你不能像我這樣子,乖乖持戒。徒弟沒有法子,只好聽他老人家的話。做不到!人家已經沒有分別執著,你還有分別、還有是非人我,你怎麼可以學?你的境界跟他差太遠了,這些都是事實。所以我們看古來大德乃至於現前大德,哪些我們不能學,他是什麼境界我們不知道,自己要曉得自己的境界,我自己還沒有離開分別執著,我執法執還沒有斷,那就乖乖持戒,這才不錯,因果可怕,這不是開玩笑的事情。這真正善知識的教誡,我們要記住,要認真努力去修學。

  『禮敬』是修學的基礎,治什麼病?貢高我慢。這個貢高我慢是病根。眾生為什麼不能脫離生死輪迴?為什麼會墮三惡道?為什麼遇到善知識、遇到佛菩薩修學不能成就?原因都在一個慢字。所以前面宗密大師講:「不得懷增上慢」。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警告,傲慢的習氣是與生俱來的,這不是學的。你看看那個一、二歲的小孩,他還沒去學,你去觀察他,他有沒有傲慢?你仔細觀察他,他有沒有虛榮心?有沒有好勝心?你就能觀察的出來。所以佛說這是俱生煩惱,是前世的習氣,前世還有前世,換句話說,無量劫來生生死死累劫的習氣多重,太重了。這個習氣是修道的大障礙,是生死輪迴的根本,我們今天要把這個根拔掉,用什麼方法來拔除?用禮敬。

  『諸佛』,不是指哪一尊佛,諸佛是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。三世,過去佛我們在《佛名經》裡面聽到釋迦牟尼佛跟我們介紹十方世界的諸佛,世尊在《佛名經》裡面一共講了一萬二千多尊佛,這在台灣很多道場過年的時候拜萬佛懺,《佛名經》叫萬佛懺,也叫萬佛懺,過年的時候叫拜萬佛,實際上是一萬二千多尊佛,過去佛,現在佛,那未來佛?諸位在座的統統是未來佛,不但你們在座的是未來佛,這外面馬路上走的統統都是未來佛,一切有情眾生統統是未來佛。我們對過去佛尊敬,對現在佛尊敬,對未來佛那個尊敬心是相同的,這叫「禮敬諸佛」。換句話說,我們今天對釋迦牟尼佛怎麼恭敬,對阿彌陀佛如何恭敬,要緊要把這個恭敬心用來對一切眾生,這是修普賢行。我對阿彌陀佛恭敬,對一切人不恭敬,尤其對一切作惡的人,自己看不順眼的人,那就錯了,那你修的就不是普賢行。不是普賢行,換句話說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沒有把握,這不一定能往生。如果修普賢行,不管你修的什麼樣的程度,可以說你往生決定有把握,這就是你的心願解行真的同佛。我們想想希不希望脫離輪迴,希不希望往生極樂世界?如果真希望,那就要真幹,把恭敬心確確實實在生活中要展現出來,要真正的做到,也就是前面說不得說食數寶。我們每天早晚課都念:一者禮敬諸佛,二者稱讚如來。其實那都叫說食數寶,祖師說的話沒錯。為什麼?天天在念,從來都沒做到過。所以這種念經就叫說食數寶。

  所以「禮敬」對自己來說是斷除無始劫的習氣煩惱,對自行來講,斷煩惱;對度化眾生來說廣結法緣。你跟眾生有禮貌,一切眾生都歡喜你,他歡喜你,他就肯接納你,就肯聽你說法,就肯接受。所以修行要把禮敬擺在第一。在佛門正規的寺院道場,我們一入門,第一個見到的彌勒菩薩,彌勒菩薩就代表「禮敬諸佛」,他就代表這個。所以他擺在天王殿,擺在山門正當中,你一進門先就見到他,彌勒菩薩在中國的造型是布袋和尚,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在中國的化身,出現在中國五代後梁的時代。出現在浙江奉化,奉化距離杭州不遠,出現在杭州。他臨走的時候自己說出他的身分,他是彌勒菩薩化身來的,說完了就走,這就不是假的。說了不走那就靠不住。身分一露就走了。這個就是真的。所以我門中國人塑造彌勒菩薩的造型,就統統採用布袋和尚。布袋和尚的表法很明顯,他這個肚皮很大,能包容。所以他代表的是生平等心,成就喜悅相,對待任何人滿面笑容,親近平等,這就是禮敬諸佛。

  有這樣的條件就有資格入佛門,有資格接受佛法。所以小心量的人,即使遇到諸佛如來也得不到東西,佛法雖然好,他那個小瓶滿的,裝不進去,他是滿的,所以心要謙虛,這才能夠接受大法。所以禮敬非常非常的重要,決定不能夠疏忽。禮敬裡面包括了持戒,也就是包括了守法,守法是屬於禮敬、禮法。不守法要講求特權,講求方便,這禮敬就沒有了。諸位要曉得,不守法講求特權方便,這就是貢高我慢,正是禮敬要對治的毛病。

  『二稱讚如來』。我們從文字上來觀察,禮敬的對象是諸佛,稱讚的對象是如來,如來跟諸佛是不是一樣的?如果是一樣,何必用兩個不同的名詞?名詞不一樣,當然含義就不相同。這就是說禮敬是平等,決定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但是稱讚就有差別。人家做個壞事,你要不要去稱讚他?這不可以的,只有他做了好事我們才稱讚。所以如來跟諸佛就有差別,諸佛是從形相上說的,一律平等;如來是從性德上說的。所以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裡面,這五十三位善知識,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,代表我們社會各行各業男女老少。這個大社會裡面有善人也有惡人,有做好事的也有做壞事的,善財童子參訪禮敬是沒有兩樣,真的是平等,善人禮敬,惡人也禮敬,決定平等。但是我們仔細觀察對善人稱讚,惡人沒有稱讚,這裡我們就看出來如來跟諸佛不一樣。

  你看善財童子參訪勝熱婆羅門沒有讚歎,為什麼?勝熱婆羅門代表愚痴,所以他沒有讚歎。參訪甘露火王有禮敬沒有讚歎,甘露火王代表瞋恚,瞋恨心很重,殺人如麻,他禮敬沒有讚歎。伐蘇蜜多女是個妓女,我們今天講淫女,他去參訪有禮敬沒有讚歎。這就說明,你所造作的跟性德相違背不讚歎,與性德相應的讚歎。這稱讚如來,不用稱讚諸佛,稱讚裡面有差別,禮敬裡面沒有差別,這些地方我們要知道,我們要學習。至於過失,中國古聖先賢教導我們「隱惡揚善」,善財童子在五十三參裡面表露無遺。為什麼惡事情我們不讚歎、也不毀謗、不說?因為我們不曉得造惡這個人的境界,不知道!他如果是大菩薩再來的,示現的,那我們要去說他的惡行,那我們就造口業、造罪業了。其實他沒有過失,他哪有過失?他那是教化眾生的手段,教化眾生的方便。菩薩善巧方便,我們凡夫沒有法子去測量的,沒有法子。

  世間我們看的這個人無惡不造,他是不是佛菩薩化身的,我們不曉得,所以我們對他恭敬有加,他那種行持我覺得那不是好事情,我不讚歎就是了。所以這個態度是非常正確,如果我們在心行上犯了過錯,不是對不起聖賢人,不是對不起他,為什麼?他心地清淨一塵不染,我們讚歎他,他沒有歡喜心,我們毀謗他,他也不起瞋恨心,他的心是平的,清淨平等。而過失在哪裡?過失把眾生得度的因緣給斷掉了,這個造的罪業就大了。凡夫學佛,古聖先賢講得很好,學生對老師恭敬心很重要,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,所以他所學到的東西跟對老師的恭敬心完全成一個正比。如果我們看到這個老師的過失,常常在這裡宣揚,有意無意說這些老師的過失,學生聽了之後對老師的恭敬心沒有了,實在講於老師沒有損失,於學的人損失太大太大了,就是這裡面功過結罪這些事實要搞清楚、要搞明白。

  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,經上說得很清楚,應以什麼身得度,就示現什麼樣的身分,跟眾生和光同塵。這眾生眼目當中怎麼有十全十美?總有過失。如果專門看過失,不看他善的那一面,不看他光明的那一面,世間沒有完人。釋迦牟尼佛大聖,是大聖人,他徒弟當中還有六群比丘,不聽話的,專門調皮搗蛋的,在外面出亂子的,釋迦牟尼佛學生。佛不行,你看這學生沒教好,專門在外面殺盜淫妄,什麼都幹。其實那些學生都是菩薩再來的,為什麼要這樣做法?佛法因緣生,學生裡面犯淫戒了,釋迦牟尼佛制這一條戒,這戒律就從這邊制的,這沒有人犯過,哪來訂法律?這就拼命犯過,釋迦牟尼佛一條一條來制戒,戒律就這麼來的。那些是菩薩,那些犯戒的菩薩對我們來講有大功德,我們凡夫怎麼知道?

  所以換句話說,這善與惡的角度你從哪裡去看。我們讀歷史的人,我在很年輕的時候還沒學佛,學佛之後改過改了很多毛病,我沒學佛的時候,諸位看看《了凡四訓》,我跟了凡先生差不多,好勝,也有辯才,常常喜歡挖苦人。這談到歷史,就有很多人讚歎岳飛忠,秦檜可惡,談到秦檜恨到極點。我聽了之後我就跟他唱反調,怎麼唱反調?秦檜是對我們中國民族是大功大德。他們都很生氣,都覺得我說話不對,不辨是非。什麼功德?秦檜跪在岳飛的面前,教給我們民族世世代代不可以作奸臣,這個功德多大,他以身作則。說秦檜在哪裡?秦檜在天堂上,功勞太大了,對不對?岳飛是正面教導我們,秦檜是從反面教導我們,都是善知識,都是好老師,對於民族都是有很大貢獻的人。這個人教你不可以作惡,作惡你看就像他這個樣子,都是善知識、都是好老師。明白這個道理,我們看五十三參裡面善知識,作善的善知識,作殺盜淫妄的還是善知識,善財童子都去參訪。這是我們一定要能夠體會得到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所以這個稱讚跟禮敬裡頭是有差別的。

  『三者廣修供養』。供養裡面兩個意思,第一個意思,與一切眾生結緣。世出世間一切法,佛說得很好,緣生法。沒有緣處處都是障礙,有緣一切都順利。過去李老師常常教導我們:沒學講經,先結法緣。我們還沒有學講經,先結法緣,到以後講經的時候,法緣就多了,聽眾就多了,道場就莊嚴了,要先結法緣,緣很重要。緣怎麼結?供養。這個供養一般人只看到物質的、錢財的供養,其實那只是供養品裡面的一種而已,我們要盡心供養,常常能夠念著眾生,念著與樂拔苦,這都是供養;念念當中我們要把佛法介紹給眾生,這就是供養心、供養願。事上供養,我們講機會,有機會就要做,機會不能夠失掉,一定要能夠把握住,不失去機會,這是屬於高度的智慧。廣結善緣,佛門有一句話說:「先以欲勾牽,後令入佛智」,這就是先修供養,廣結善緣,然後再把佛法介紹給他,他就歡喜接受。我們知道這個理論,明白了這個事實,這一條可以應用在我們生活上,應用在我們各種不同行業上,都要懂得。

  我在美國遇到一些我們本省籍的僑胞,他們移民到美國,拿到美國的公民,這些年來在中國大陸投資,我看到了也很歡喜。他們來問我,大陸上現在投資,資本下去了,還沒有回收,將來能不能賺錢他還沒有把握。我就告訴他,你想不想賺錢?當然投資目的就是要賺錢。我就告訴他,你要想賺錢,你要跟投資那個地要有緣,要跟那個地方的人有緣,你的生意就好做,就會一帆風順。像我們建道場,我這個新道場一建立,我第一部經要講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。為什麼?要跟地藏菩薩有緣,跟這個地沒有緣不行,這個道場就很難辦事,障礙重重。《地藏經》講的是孝敬,所以我們要以孝敬的心幫助那個地方的建設,你跟這個地方有緣了,幫助這個地方的人,你跟這個地方的人有緣了,建設一定是有利於居民福祉的這一類的建設,像交通水利與民生關係非常密切的,幫助他做這個建設工作;跟人有緣,那最好是在文化教育上結緣,幫助他們學習,幫助地方的文化事業。像我們在大陸贈送的經書、善書、《大藏經》,這些是給那些人結緣,我們跟大陸全國每個寺廟都結了緣。所以我們到哪裡去,人家為什麼歡迎?有緣。

  今年我們發起向大陸贈送獎學金,我們跟大陸的人有了緣,這個獎學金是贈送中上學校,中學與大學,送的愈多愈好。我們實在講財力非常有限,所以我們現在目標暫定五十個學校,一個學校設十名,總共是五百個學生。我們做帶頭拋磚引玉,希望在台灣在海外資本家,工商業界的居士,都能夠在大陸中上學校普遍設獎學金,獎勵這些品學兼優的學生。我們跟他結緣,你將來在大陸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,順利了。你跟他有緣,我的產品不見得比別人好,但是人家看了喜歡買我的,為什麼?我跟他有緣。緣非常重要,所以要會結,要把握這機緣。假如我們台灣跟大陸人緣結得廣、結得深,兩岸就會和平統一,就不會有戰爭,為什麼?我們善緣深厚,怎麼會打仗?沒有緣,那個麻煩就大了,就是個未知數。我們以緣結得深、結得廣,兩岸才真正會趨向於和平統一,對於兩岸都有好處。這是我們台灣同胞實在講是有能力做得到。我們基金會今年的目標是送書,希望明年我們基金會發起跟進設立獎學金。

  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,好,我們念佛迴向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