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 (第二十四集)  1989/1  台灣華藏講堂  檔名:04-003-0024

  請掀開經本,一百零九面第一行,最後一句看起:

  【難曰。若爾。何故現有眾生非即佛耶。】

  這是大師假設一個問難,這種情形在當時及後世都很可能遇到的。『若爾』,像前面所說,如果像前面所說的意思。為什麼現在這些眾生不是佛?前面不是講眾生與佛是一體,只是名字上的差別。其實除名字之外,的確找不到差別之處,不但生佛是一,萬法也是一如的。不僅《華嚴》這樣說,《法華經》裡面十如是,天台大師開為「百界千如」,都是說明宇宙人生是一個整體,是一個真如本性變幻的現相。可惜我們凡夫迷在這裡面,不知道事實的真相。所以覺悟的人曉得是一,是同體;迷的人就不知道,不曉得事實真相。這些問題決定是凡夫提出來的,就是迷人提出來的,覺悟的人不會有問題。我們看看下面大師給我們的解釋:

  【答。若就眾生位看者。尚不見唯心即空。安見圓教中事。】

  『眾生位』,就是迷位,沒有覺悟。為什麼會迷?這個迷什麼原因起來的?這個迷是幾時有的?這都是大問題。釋迦牟尼佛當時就有人提出這個問題。現代我們學佛的年輕同修,很多提出這個問題的。經上講,我們都有真如本性,本來都是佛;現在迷了,有了無明。無明從哪裡來的?為什麼會有無明?這個問題在佛門裡面稱之為大問,是根本問題。其實我們已經問得太晚了,在楞嚴會上,第四卷裡面,富樓那尊者就提出這樣的問題,他問得比我們還透徹。他說我們現在是凡夫修行,將來破了無明,成了佛,成佛之後幾時再迷。他還問了這些問題,這我們還沒有問到,你看富樓那尊者都問到了。釋迦牟尼佛有很長、很精彩的一篇開示,在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第四卷。諸位細細去念念,看看能不能開悟?能不能破迷開悟?實在講,我們把這個經念了之後,還是迷,還是不悟。原因在什麼地方?縱然是聽佛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那個關鍵的地方我們沒有辦法突破。什麼是關鍵?妄想執著。幾時我們不打妄想、不再執著,你就不迷了,你就大徹大悟。如果有妄想執著,你把《楞嚴經》背得滾瓜爛熟,《楞嚴》有一百多種註解,你把這一百多種註解都參透了,你還是不能解決問題;原因就是妄想執著。

  《華嚴》上說的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本來成佛,「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。你自己確實是佛,你自己不能證得,你看看這個冤枉不冤枉!不能證得的原因就是妄想執著,這是把這個根本給我們說出來了。我們為什麼是凡夫?凡夫修行為什麼那麼難?古德也跟我們說,凡夫修行,同居一關最難突破的,就是凡聖同居土。這是講我們第一個關口,剛才講那是最後一個關口,妄想執著那是最後的。我們下手是第一個關口,第一個關口就不容易突破。第一個關口是什麼?愛欲與名利。尤其是愛欲,多少有道行的人,修行很有成就的人,一遇到這個緣,這個緣不是善緣,是惡緣,又墮落了。出家人自古以來還俗的就很多,這個還俗就是退墮。在家修行,往往修行的功夫相當不錯,相當可觀,遇到孽緣一樣的退墮。我們這個事情在眼前就能夠看得清清楚楚,可見得不容易。連五欲六塵都放不下,妄想執著要想斷它就太難。

  我們念佛求生淨土,信要不堅固,願力要不強,很難往生,這是實在的事情。念佛人多,往生的人少。絕對不是這個法門有問題,問題都出在我們自己本身,不是在這個法門。我們仔細去研究,實在講,對於這個法門還是認識不夠清楚。所以韋提希夫人,當年要求釋迦牟尼佛指出一個好的地方,她想去往生。這在《觀無量壽經》裡面,她覺得這個世界環境不好,想生到一個清淨的世界。釋迦牟尼佛很慈悲,以佛的神力,將十方一切諸佛剎土展現在她面前,叫她自己看,自己選擇。韋提希夫人結果是選擇了西方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。選定之後,韋提希夫人向釋迦牟尼佛請教,應該怎樣修學、怎樣觀想才能夠往生?世尊先教她修三種淨業。這三種淨業是基礎。你看還沒有教給她修學的方法之前先打基礎。三種淨業第一,大家都曉得,都記得很清楚: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這第一條。第二條「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」。第三條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。這是三條,一共十一句。佛給我們說得很清楚,這三條是「三世諸佛淨業正因」,你看看這多重要。拿這三條來觀察,我們就曉得現在人所犯的毛病在哪裡。根本的毛病在孝敬,我們沒有認真去修,孝親尊師沒有去修。而實在講,在這個社會裡面,師道已經不存在,善知識難求。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一開端就教給我們,你想學佛,首先要求明師。這個明不是知名度高的,是真正明心見性的這樣的老師,也就是說有修、有證的老師,你跟他學。你能夠尊重這個老師,能夠聽老師的指導,百分之百的依從,那沒有不成就的。

  末後一句就是發菩提心,這個很難。菩提心是什麼?是覺心。菩提是梵語,覺而不迷,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不迷惑,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通達明瞭,於三世因果清清楚楚,那怎麼會做錯事!深信因果就是相信諸佛倡導的念佛成佛,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。末後這一條是教菩薩的,這樣殊勝的因果,甚深微妙的因果,有許多的菩薩都不知道。菩薩如果一下知道,修念佛法門沒有一個不往生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成佛。所以這個法門是一切法門裡面最殊勝、最第一的法門,沒有人知道,沒人相信。讀誦大乘,這個很重要。我們要想我們自己能夠不退轉,想我們自己三福真正能修得好,要天天讀大乘經,你對於事理才逐漸通達明瞭,你的心才能夠定得下來。

  經典不能念多,選擇一種專讀,以清淨心、真誠心、恭敬心去讀誦。一部經務必在三、五年當中,至少要念三千遍。為什麼?念這麼多遍數,心定下來了;心只要一定,業障就消除。業障是什麼?業障就是胡思亂想、就是妄念。心定下來了,妄念就少了,業障就少,就消除了,智慧就增長。那個時候你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看法不相同,絕對不是一般凡夫的見解,所謂是入佛知見。你與佛的知見就相應。如果更能夠勸導別人,把這個法門普遍的介紹給他人,這是教學相長,這個功德利益就更大。許多問題自己不能發現,別人一問,這個問題發現。沒有人問,不知道自己有智慧,結果人一問了,自己答得都恰到好處,都能夠幫人解決問題,這才曉得自己智慧開了,迷關破除了。所以勸進行者就是利益眾生,也是必須要做的。所以從經訓仔細去檢點,我們不難發現病根在什麼地方,最可貴的是發現這個病根,要把它消除。你能夠發現,這也算是小悟,你有悟處,能把這個毛病消除,這是你修行真正的功夫。

  在末法時期,尤其是在現代的社會,修行要講求實際的效果,形式無關緊要。實際的功夫就是在心地上修,要修心。心清淨,身就清淨,外面境界就清淨,與淨土就起感應道交的作用;心不清淨,連這麼容易去的一個地方都去不了,斷煩惱,出三界,不容易辦到。此地講,就眾生位看,就是迷位,我們現在都在迷位。『尚不見唯心即空』,這個事實的真相我們見不到。這是大乘別教的菩薩他做到了,法相唯識宗的學者他見到了。華嚴圓教比那個更要殊勝,超過它。連這唯心即空都見不到,你怎麼能見得到『圓教中事』?《華嚴經》上所講的境界,是大乘圓教佛菩薩的境界。所以我們看到沒有法子理解,覺得很奇怪,講那些話我們也很難體會。譬如說,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」。我們聽了,話是聽得懂,意思沒有法子明瞭,眾生怎麼是佛?下面舉一個比喻:

  【如人迷東為西。正執西故。】

  這是講迷人,他執著,迷執,他想往西面走,可是他迷了,他把那個東面當作西面,非常執著往那邊走。不迷的人曉得他走錯了方向,他自己不知道,認為他的方向正確。這比喻迷執。真的,真相不了解,把虛妄相當作真實,我們現在就是這樣的人。《金剛經》大家念得很多,念得很熟,《金剛經》上講得非常的明白,給我們說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我們把這些相看作真實,這就是迷執。又說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。佛菩薩是這個看法,有為法就是生滅法,就是我們所講的依正莊嚴。《般若》裡面給我們說「緣起性空」,就是講這些有為法。有為法是緣起法。緣,拿我們現在的話來說,就是許多條件,聚會之後所現出來的現相。所以這個因緣很複雜,《華嚴經》裡面講無量因緣。緣起之法沒有自性,自性是空寂的,沒有自性,所以當體即空,不是真的。這些經論我們也念得很多,但是我們把這一切法樣樣都當真。在一切法裡頭,沒有一法不分別執著,起心動念生出妄想,妄想就是貪瞋痴慢,貪瞋痴慢全是妄想。縱然在佛門裡面修福,修得也不如法。怎麼不如法?不能三輪體空,修法要著相。著相就錯了、就迷了。佛菩薩是修而無修,證而無證,無修而修,無證而證。他那個修證跟我們修證不一樣,他的修證與大三空三昧相應,這個妙,我們的修證與大三空三昧不相應。這個大三空三昧,空,無相無願,無願也叫做無作,他與這個相應。我們再回頭看看《華嚴經》裡面諸佛菩薩的境界,就是剛才所說的,這不是我們的境界。底下這句話很重要:

  【若諸情頓破。則法界圓現。無不已成。】

  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,所以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佛說我們迷惑顛倒,迷惑顛倒可不是真的。如果是真的,這個迷就不能夠破、不能夠斷了。這個迷是有生有滅的,有生有滅就不是真的,覺是真的。為什麼?因為覺性不生不滅。心是真的,心不生不滅;念是假的,念頭是假的。我們今天講生滅是念頭,不是心有生滅,是念頭有生滅。念是假的,念是妄心,不是真心。真心是不生不滅,所以叫常住真心。佛經叫我們現在妄心叫意識,識就是分別,意就是意念。這意念裡頭分別妄想,一個念頭起,一個念頭滅,這叫生滅心。生滅心就是妄念、就是妄想,這個東西不是真心。

  『諸情』,情就是指妄念,情執。這個情要一下斷掉了,一下破了,也就是說你真正放下了。你要把這個放下,一真法界圓滿的展現在你的眼前,你就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今天你見不了一真法界,就是情太重了。這個字不是好字眼,可是迷人很喜歡它。愈是把情看得重,也就是你迷得就愈深。《楞嚴》上說得很好,《楞嚴》裡面講十法界,十法界它用一個情,用一個想,來給我們形容:想就是觀想,就往上升,情就往下墮落;地獄是純情無想,沒有想,完全是情,那個情就太深了。情太深了,墮到地獄去。如果他有一分想九分情,九情一想,那就是餓鬼道,八分情二分想就是畜生道;人道裡面,想就佔得多,七分情三分想,這是人道;天道,想又加一分,情再減少一分,如果到純想沒有情,就成佛了。菩薩,九想還有一分情,所以菩薩叫覺有情,覺悟的有情眾生。因為他情很少,情只有一,想有九。《楞嚴》用這個方法來給我們說明十法界。可見得這個東西不是好事情。

  前幾天有位同修來看我,我也沒有問她姓什麼,也不曉得她什麼名字。但是她跟我說的幾句話很有道理。她是個女孩子,她說我現在覺悟了,從前我總覺得我自己非常愛我的先生,現在我知道,我是在死纏他,不是愛他,是纏他。把那個死纏住他,以為是愛他,她說我現在知道我錯了。這就是覺悟,這不容易,這觀念改過來了。不覺悟的人很多,所以這愛得要命,到最後是要你命。這絕對不是好事情,要快一點覺悟,早一點覺悟。如何能把這一關突破,你的心才會清淨,你念佛才會到功夫成片,才會到一心不亂。實在講,這個覺悟一定要有警覺。警覺什麼?一定要知道生死輪迴太可怕。

  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,他所示現給我們的榜樣,他是出生在貴族,生活優裕。偶爾出去玩,到外面去遊玩,看到老死、病死、苦死,看到這些事情,他一看到,他就警覺了。看到那個生病的人想到,我也會像他一樣那麼苦;看到老的人,老態龍鍾,我將來也會變成他那個樣子,很快,不要幾年就變成那個樣子;看到人家死的時候,那個死相覺得我過幾年也要死,無常迅速,生死事大,能夠想到這個地方,這個世間緣真是意冷心灰,不會再貪戀了。六道裡面搞什麼?就是搞這個生老病死苦,不斷的在搞,永遠沒完沒了。這是凡夫所作所為所感的果報,這個事實我們要看清楚,我們要覺悟。你還願意繼續再搞下去嗎?無量劫以來,生生世世搞這一套。說個不好聽,這個事情佛菩薩眼光裡看是奇恥大辱,怎麼幹這一套。想一想我們過去生中,多少同伴他們覺悟了,現在已經成佛作祖、作菩薩,我們還繼續不斷在幹這一套,能不慚愧嗎?這個覺悟是一個非常大的力量,警策自己不再迷惑了、不再糊塗了,我要把情執斷掉,世間五欲六塵不再沾染,我們這一生才有指望出得去。

  縱然積功累德做一些善事,要作而無作,不能把這些做的好事功德常常掛在心裡,不可以。為什麼?唯心即空,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。哪一樁事情值得牽掛?所以要把這個牽掛、憂慮、妄想、執著徹底放下,這就是「諸情頓破」。它這個情字是廣義的,我們中國人講七情五欲,這一個字就代表。在佛法裡面,它代表的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、無明煩惱,都用這個字來代表。所以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斷,稱之為覺有情。你看那個情就是代表的根本無明,他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,所以這個字在此地含義非常之廣。

  這個諸情,拿佛法綱領上來說,就是這三大類: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、無明煩惱,『頓破』。這個法門是圓頓大法,用什麼方法破?《華嚴經》這是最後的一卷,是《華嚴經》的總結,它的方法是用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用這個方法來頓破。換句話說,就是教我們用執持名號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的方法,也就是不起心動念則已,起心動念,念念都是阿彌陀佛。除了阿彌陀佛,沒有第二念。這你就諸情頓破了。你統統把它歸到這句佛號上來,這是真的,這是事實。

  剛才講,菩薩不曉得這個方法;菩薩曉得這個方法,很快他就成就,他不會再修其他的法門。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。我們念佛也念得很久了,為什麼沒有成績?我們念得不如法,念佛歸念佛,是妄想歸妄想。佛號不能夠取代妄想,這念佛就沒用處了,念得再多,不得力。就是什麼?情執斷不了,也就是世緣放不下。世緣放不下,還是一句老話,對於六道輪迴這個真相沒搞清楚,還不害怕,不怕,沒搞清楚。真正搞清楚了,對生死輪迴感覺到非常恐怖、非常可怕,你念佛念得就懇切了,為什麼?救命。只有這個方法能救命,只有這個方法能出得去,這個時候自然就一心專念,得一心才做得到。否則的話,我們這個念佛不是一心念佛。所以一心是能證,法界是所證。這個法界是一真法界,你看看念佛法門與這個相應,原來一心就是一真法界,一真法界就是一心不亂,它是一樁事情,不是兩樁事情。《無量壽經》跟《阿彌陀經》,都是直截了當教給我們修一心。《彌陀經》,羅什大師譯本,一心不亂;《無量壽經》的譯本,一心專念,都是著重在一心上。果然一心,一心決定沒有二念,有二念就不是一心。契入一心。『則法界圓現』,圓是圓滿,一絲毫欠缺都沒有。『無不已成』,一成一切成。這個時候,你才能夠真正看到大地眾生同成佛道。《華嚴》上講的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。圓是圓滿,種智就是一切種智,就是成佛。底下再合比喻說:

  【猶彼悟人。西處全東。】

  豁然明白了,我走這個方向是東面,不是西面,不再迷惑。這是第一個問題。下面接著再看第二個問題:

  【又難。】

  他又提出一個難題來:

  【若爾。諸佛何以更化。】

  事實既然是這樣的,事實是如此,佛又何必現身去教化這些眾生?眾生本來是佛,何必還去教化他?本來是佛是沒錯,從理上講的,但是現在事實上他不是佛,他是個迷惑顛倒的佛,他沒有清醒。所以天台家講佛,講六種,第一種就是「理即佛」,跟《華嚴》講的沒有兩樣,那就是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。從理上講是真的,完全是事實真相,可是就眾生位上來講,那就不然了。所以「名字即佛」,我們現在,在他那六個層次裡面,我們就屬於名字即佛,名字是有名無實,是名字佛,你不是真佛,你只懂得一點佛法的理論,道聽塗說的。不是自己的境界,聽別人講的,這就是儒家所講的「記問之學」,底下是「不足以為人師」。

  所以講經,也有一些年輕人來找我,希望學講經,從哪裡學起?從修行功夫上學起,這是真的。你自己有修功,才會有幾分相應。有一分功夫,就有一分相應;有兩分功夫,就有兩分相應。你沒有修功,哪裡來的相應?所講的全是別人的,與自己一絲毫都不相干。所以自己一定要認真的修行,修什麼行?要拿前面來講,破諸情而已。簡單的講,就是看破放下,看破是般若智慧,放下則是禪定功夫,所以看破放下就是定慧等持。你能看得破、能放得下,與佛法就相應了。

  換句話說,學佛一定是從戒、定入門,不是從讀經、從研究經典。像現在一般許多年輕人,學佛從哪裡下手?從研究經論上下手。從這裡下手,毛病很大。你看清涼大師在《四十華嚴玄義》裡面,我們這是最後一卷,《四十華嚴》疏、註解玄義裡面給我們講,有解無行增長邪見。現在很多人走這個路子,他對於經典研究下很大的功夫,找註解,天天在讀,天天在抄,甚至於也寫了不少東西,邪見。為什麼?他是非人我天天在增長,愈覺得自己懂得佛法多了,這眼睛慢慢長,長到頭頂上去,都看不見人了。佛法是要斷貪瞋痴慢的,他現在學了之後,貪瞋痴慢不但不能斷,增長。增長貪瞋痴慢,所以他那些佛法,清涼大師講得好,那是邪見。

  你明白這個道理,學佛從哪裡學起?學講經從哪裡學起?從戒定學起。首先把心定下來,把一切萬緣放下。古人教學時間是五年,你把一切萬緣放下,放下五年,然後再說。五年放下,心的確定了,他先從這裡下手。五年在道場裡面打雜,做雜務事情,修福。什麼也不看,什麼也不聽,把心定下來。所以你真正要想學,報紙雜誌、電視廣播要統統放下,決定不能夠接觸。你接觸這個東西,你頭腦裡面裝的拉拉雜雜東西裝得太多,洗都洗不乾淨。所以最好不要看這東西,世間這些事統統不知道的好。天下無事,天下太平。今天問我,今天沒有事情,台北市也沒有事情,台灣也沒有事情,世界也沒有發生事情,天下太平。你們心裡不太平,我很太平,我不看。過去偶爾我還看看新聞,現在我這次回國來,電視機從來沒有打開過,新聞也不看了。看經,天天跟佛菩薩打交道,這個心清淨。哪有時間聽這些亂七糟八的雜心閒話。所以一定要養自己的清淨心,我自己在此地體會收穫很多。過去偶爾看看新聞,心沒有現在這麼清淨,身體也沒有現在這麼好,顏色也沒這麼好。心清淨,什麼都不要管。那些煩雜的事情自然有那些煩雜的人去管,他們喜歡管的他們去管。我們只要修清淨心,這很重要。我跟你講的,不是字面上跟你談,我有經驗。下面答覆得好。

  【答。眾生不如是知。所以須化。】

  佛為什麼出現在這個世間,道理就在此地。眾生想不想知道?想知道。知不知道這個世間苦?也知道這個世間苦,也很想出離,沒有法子。所以這個世間有不少聰明智慧人,科學家、哲學家都是很聰明的人,乃至於包括宗教家,這些人有沒有辦法?搞到現在還是沒有辦法,把這個世界愈搞愈亂。所以佛才出現在世間,大家已經想求,找不到方法。佛是大慈大悲應化在世間,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。『所以須化』,這個須就是必須佛來示現教化眾生。

  【如是化者。為究竟化。如是化者。無不化時。】

  這就是說明佛出現在這個世間真正的意義與價值,不同於世間聰明智慧之人。世間聰明智慧之人,替大家解決問題,不能夠究竟、不能夠圓滿。只能幫一時,不能幫助你來世;或者能幫助你來世,不能保證你生生世世,不究竟。唯獨佛這個方法是『究竟』法,在此地特別指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這在中國佛教,甚至於在日本、在韓國,自古以來的佛門這些大德,都認為《華嚴》在一切經裡面,這部經是最圓滿、最真實,所以稱之為根本法輪。認為一切法門、一切經教都是《華嚴》的枝葉,《華嚴》的眷屬。《華嚴》到最後能夠達到究竟圓滿,它用什麼方法?最後達到圓滿,就是我們這本書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到西方極樂世界,這才圓滿。所以不讀《華嚴》,沒有法子理解西方極樂世界。參透了《華嚴》,才曉得到後來原來是這麼一樁事情,才真正明白《觀經》上所講「深信因果」。《華嚴》到了末後才提出念佛成佛,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證無上菩提。

  所以彭際清居士說,《無量壽經》是中本《華嚴》,有道理。彭際清生在前清乾隆年間,他對於《華嚴》可以說熟透了,而把《華嚴經》修行的方法給我們提出來。他做了一個論,《華嚴念佛三昧論》,就是《華嚴》念佛的方法,這是學《華嚴經》的精華,他把它拈出來了。這個《論》現在我們有單行本流通,而且黃念祖居士有講解的錄音帶,你聽聽華嚴會上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們是怎麼修的,這《華嚴念佛論》就是說他們修這個念佛法門。《論》做得好,黃念祖老居士也講得好。希望我們同修要多聽一聽,多聽幾遍,才知道《無量壽經》是《華嚴經》的精華。

  日本古代的大德,曾經說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不過是《無量壽經》的導引而已。由序,我們經不是有三分嗎?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。《華嚴》跟《法華》是序分,《無量壽經》是正宗分,由這個序分引入正宗,你看看這把《無量壽經》的地位捧得多高,在《華嚴》之上。他說《無量壽經》是中本《華嚴》,那還有小本,小本《華嚴》是什麼?《佛說阿彌陀經》,《阿彌陀經》是小本。這種話要不是真正過來人,說不出來的。真正過來人,不容易。由此可知,歸到西方極樂世界,歸到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,這才是究竟圓滿。

  『如是化者,無不化時』。佛教化眾生,沒有時間限制,也沒有空間限制,所以經一展開,我們看到六種成就。「如是我聞,一時」,一時就是不受時間限制,不受空間限制。一時是什麼時候?機緣成熟的時候,也就是說,我應該要聽這個法門。你覺得我應該要學這個法門,應該要聽這個法門,佛菩薩馬上就來了,他會把這個法門傳授給你,這叫一時。我們起心動念諸佛菩薩都知道。你看《無量壽經》上,說西方極樂世界他們那邊的人,天眼洞視、天耳徹聽、他心遍知。我們這個地方一舉一動,西方極樂世界每個人都看得清清楚楚,一個都瞞不過他;我們這個地方說悄悄話,他也聽得清楚;我們心裡動個念頭,甚至於自己還不甚明瞭,西方極樂世界人早已清楚了。

  所以我們如果肯定真正相信,怎麼敢動個壞念頭,壞念頭都不敢動,還敢做壞事嗎?不敢。為什麼?太多人看見了,不是一個、兩個。西方極樂世界那個人數沒法子計算的。經上講得很清楚,即使十方世界眾生統統都證到辟支佛果,這是假設的話,神通都像目犍連,統統來計算,計算多久?千億歲都得不到答案。你說西方極樂世界人有多少!這麼多人都看到你、都聽到你、都曉得你心裡頭的念頭,還敢打妄想嗎?所以我們今天想打個妄念,做個壞事情,以為別人不知道,實在是自欺欺人。凡夫不知道,西方極樂世界人沒有一個不知道。我們也想得到這種能力,往生西方,這個能力馬上就得到。下下品往生也能夠得到。這是彌陀大願加持,使一個帶業的凡夫,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就圓證三不退,神通道力跟阿彌陀佛差不多是相似的。

  所以佛度眾生的機緣,沒有時間性,我們自己要覺悟,我們有個非常懇道之心,佛馬上就知道。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,一個人都不捨棄的。你這個心意不誠,是假心假意的,那當然佛菩薩不會來的。為什麼?因為你是跟他開玩笑的,佛菩薩不受欺騙,因為他知道,他不會受欺騙的。你想騙他,騙不了他。你騙自己可以,騙佛菩薩,騙不到。因為佛菩薩是對於你的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他都曉得,你怎麼能騙得了他?騙不了他。所以這些大經念到,的確是有好處。我們知道因果,自然就會收斂,自然知道慚愧,知道發憤,勇猛精進。

  【故下結云。】

  底下,這做了個總結。

  【大悲相續。救度眾生。五教不同。皆聖言量。不可將教就情識說。】

  末後這一句話很重要。所以佛菩薩是無盡的悲心。為什麼?看到這些眾生迷惑、造業、受報,他看得很清楚。『救度眾生,五教不同』。由此可知,佛無時無刻,不在世間。佛在世間,從來沒有離開過眾生;如果離開眾生,悲心就沒有了。既然佛菩薩在這個世間,為什麼不跟我們說這個究竟了義的佛法?給諸位說,他說了我們聽不進去,所以不得已才五教不同。這個五教是華嚴宗建立的:小教、始教、終教、頓教、圓教。你是哪一類的根性,就用哪個方法來教導你。

  所謂根性,實在講就是自己的愛好。拿現在講是自己的興趣,自己的愛好。你喜歡什麼,佛就教你什麼。你覺得人間還不錯,我來生還想做人,佛就教你來生如何再得人身。怎樣來生比這一生更幸福,佛就教你這個方法,這都屬於小教。你如果覺得人間太苦,聽說天堂不錯,你想到天堂去,你也不必去信基督教、天主教,佛會教你怎麼上天堂,比那個教講得還可靠。那個信了,未必能夠上天堂,佛教給你這個方法是一定可以上天堂的。一般人只曉得個天堂,對天上的事情含糊籠統。天有二十八層,你要到哪個天堂去,每個天堂的情況都不一樣,天堂不是一個。

  從前有個天主教的神父,方豪,也許你們很多人都知道他。他在政大教書,政大文學院的院長。他跟我是鄰居,我跟他在一起做鄰居做了十幾年,我們很熟,他也常常到我這裡來借《大藏經》看。看了之後,告訴我,你們佛教對天上的情形講得這麼清楚,好像是去過似的。我說對,是去過的。他們那個講得不清楚,沒去過,我們這個講得比他清楚。所以不能含糊籠統。你想當阿羅漢,則有當阿羅漢的方法;想作辟支佛,有辟支佛的方法;想作菩薩,有菩薩的方法,五教不同。所以佛家經典有這麼多,法門有這麼多,適合於各個眾生的根性。你喜歡學什麼,佛就教給你什麼,佛決定不勉強。你的機緣不成熟,佛不會勸你修高級的法門,不會的。什麼時候勸你?機緣成熟。你聽得進去,聽了會歡喜,肯發心依照這個法門來修學,這個時候佛才會勸你。不是這種因緣,佛不勸你。所以五教都是『聖言量』,都是佛說的。五教,佛菩薩統統讚歎,絕對不會說這個法門好,那個法門不好,沒有這個說法。你去查遍《大藏經》,找不出這一句話,只有讚歎本門,沒有批評其他的法門。

  末後這一句要緊的是,『不可將教就情識說』。因為佛的經教、佛的言說是聖言量。也就是說,是從自性親證境界為我們說出來的。縱然給我們講的人天小法,也是法界圓現,也是究竟真實,我們錯會了意思。佛是真實說,我們是情識來接受。如果說過失,過失還在我們自己這一邊,不在佛那一邊。我們如果捨離情識,就能夠解如來真實義。這個經上常講,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要離開情識,才能夠解得了如來真實義。情識不捨,那總是記問之學。這是我們要特別留意的,要認真努力來修學。

  本經序文裡面第二大段到這裡講完了。下面這是第三段。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