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 (第二十七集)  1989/1  台灣華藏講堂  檔名:04-003-0027

  請掀開經本,看一百一十二面倒數第五行,看疏文:

  【語其定也。冥一如於無心。即萬動而恆寂。】

  這句是講定,這就講定。在前面一次把這大意略為介紹了一下。因為時間到了,這段意思沒能夠講完。『冥一如無於心』,這對於我們修學來說是非常的重要。註解裡面,我們上一次也是講到了這句,這句在一百一十三面最後一行,從當中看起:

  【今云冥一如者。能冥是慧。無心是定。】

  這就是講的定慧等持。科題裡面講,「至定」就是定到了極處,就是智慧。所以學佛難是難在不得法,也就是說方法錯誤,觀念上錯誤了,這個修學就非常困難。如果我們觀念正確,方法不錯,可以說每個人在一生當中都可能開悟。這個原因也就是馬鳴菩薩所說的,「本覺本有,不覺本無」。你本覺本有,你怎麼不可能開悟?那之所以不開悟,當然是我們有個錯誤的觀念,就是妄想執著以及用功不如法。

  今天《華嚴經》上提供給我們的是最高明的修學原則。無論是哪一個宗派,是哪一個法門,都要講求一門深入。為什麼?一門深入才能『冥一如』。現代人搞多了,看到四弘誓願這句話,真是害死了許多人。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這句害人。佛菩薩講這句沒錯,我們聽了,把它誤會了。為什麼?法門無量誓願學,《大藏經》搬來,統統都要學習,這還得了。連普賢菩薩在《華嚴經》上都說,他也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他的十大願王才圓滿。由此可知,他要不生西方極樂世界,他這十大願王不能圓滿。我們從這個意思能夠體會到四弘誓願,必須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才能修學、才能圓滿。在我們這個世間決定是不能成功的。

  度眾生談何容易?多少人被眾生度跑掉了,自古以來就如此。我當年在李老師會下跟他學的時候,他就禁止我,四十歲以前不可以出去講經說法。在台中蓮社講可以,那是自己家裡,練習講,不能出去講。什麼原因?他很坦白的告訴我,怕我被眾生度跑掉了。他說自古以來許多出家人,一講經就接觸信徒,尤其那個女信徒很多,所以被那些女弟子度跑掉的不曉得有多少。所以四十歲以前不可以,很有道理。我以後出家了,我那個剃頭的師父,心悟法師,就是被他的皈依徒弟度跑了。我出家一年多,他就還俗了。心然法師也還俗了,現在叫蒲利紅,那是心悟的師弟。還有不少,都是很年輕、很優秀的法師,都是出去講經說法,說出了毛病。這些就是定慧不夠,到定慧真正有了基礎,這才可以。但是要想普度眾生,在我們這個世間很困難,一定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絕對不要誤會,這是觀念上錯誤,認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消極,是自了漢,好像沒有大悲心。你們看看《普賢行願品》是不是小乘?普賢菩薩、文殊菩薩都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這是小乘嗎?這是自了漢嗎?何況佛在《無量壽經》裡面明白的告訴我們,非是小乘。不但非是小乘,而且是如來第一弟子。這是首先我們在觀念上把它搞正確,不要產生誤會,不要為外面一些一知半解的人動搖了我們自己的信念,那就錯了,大錯特錯。所以這個法門是無量無邊,而且法門平等,所貴的就是一門深入。

  今天下午,有兩個出家人來找我,問我講《華嚴經》有沒有全部的錄音帶。我就問他說:你想學《華嚴》?他聽我在講經裡面,我對淨土法門的接受是從《華嚴經》來的,他也想走這個路子。笨!我花了三十年才找到這個路子,他還得用三十年去摸索這條路,你說這個人豈不是笨。又要學《華嚴經》,又要學《楞嚴經》,又要學《梵網經》,說了一大堆。我說你的頭腦很亂、很複雜。所以我就告訴他,我說如果你要是真正想得到佛法的利益,你應當把所有一切佛法統統捨掉,不要被佛法迷了,不要被佛法害了。怎麼學?先去念一部經,不管哪一部,只要你喜歡的,你一遍一遍反覆去念,至少你念三年。你把心定下來,這就是此地所講的「冥一如於無心」。我們先做這個工作,古人的時間是五年,通常是五年。當然每個人的根性不一樣,有人二、三年成就了,達到了;有人十年、二十年才達到。五年是個一般的標準,它並不是很嚴格的,它有伸縮性的。

  所以我們要想學佛,一定要把心定下來。我就舉例子說給他說明,像《壇經》裡面所講的法達禪師,法達念《法華經》,念三千部。《法華經》的分量很適中,真正出家修行人,這個分量是不太多,也不太少。一天念一部,十年,三千六百天,經上講他念三千部是講一個整數,哪裡恰恰好念到三千部,是個整數。換句話說,人家念《法華經》念了十年,一天念一部,他什麼妄念都沒有了。去見六祖,六祖給他一點,他就開竅了,就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。憑什麼?憑他這十年定慧。如果只有定沒有慧,點不破的。他假如是十年當中,他打坐,什麼也不想,坐十年,遇到六祖他決定開不了悟。他十年讀經,讀經我們在講席當中,常常提醒同修,讀經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。他每天都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,在那裡認真的修戒定慧,這個功德不得了。

  《無量壽經》裡面講的「專精行道」,這種方法就是專精行道,不要求解。因為我們所解的全是妄想,不可能懂得如來真實義。開經偈講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那願而已,決定是打妄想,不是如來真實義。必須自己心地清淨,以清淨心對著經典,智慧自然現前。釋迦牟尼佛經典一展開,把自己真如本性裡智慧引出來了,那是智慧,那才是如來真實義。可見得如來真實義從哪裡得來?就這句,你說這句多重要。冥一如,那個如重要,如就是真如,就是本性,就是第一義諦。冥一,一要跟如相應;那個一要不跟如相應,不行,那就不是佛法。一一定要跟如相應,它是活活潑潑,這是真正的智慧,也就是《心經》裡面所講的,無智亦無得。那個無智是《般若經》上所講的根本智,般若無知。此地講冥一如,就是般若無知,當它起作用的時候是無所不知。所以你要想求無所不知,先要求無知,無知然後才能夠無所不知。這是佛教給我們正確的道理。

  我們今天的想法、看法跟佛恰恰相反。我們今天這個也想知道,那個也想知道。學佛的人,所有大乘經論都想知道,這個想法就錯了,就犯了很大的過失。為什麼?因為釋迦牟尼佛在世沒有說過一句法。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很清楚,誰要說是佛說法,那就是謗佛。佛沒有說過一句法,你知道什麼?你所知道不統統是打妄想嗎?世尊這個開示真實、徹底,我們要能夠體會,要了解他的深義。一如也就是清淨心,就是淨土宗裡面所講的一心不亂,這是真實的功夫。無心,這個心是妄心,就是我們講的念頭;無心就是沒有妄念,沒有妄想,這叫無心。所以一切妄想、妄念沒有了,這是定。我們翻過這頁來看,一百一十四面第一行:『無心是定』。

  【即契合本源而無能契。】

  這句話很重要,這個『本源』就是宇宙萬有的本體,在佛法裡面叫做真如本性。六祖大師在《壇經》裡面,他開悟了,見性了。他悟的是什麼?見的是什麼?他向五祖提出報告,「何期自性,本來清淨」。這是他提的報告,「何期自性,本來具足;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。五祖聽了這幾句話,他悟了,他見道了,這就是「契合本源」。本源就是自性,能生萬法。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來的?從自性變現出來的,他見到、體會到了。

  『而無能契』,如果還有能,有個能見、所見,有能悟、所悟,他沒有悟,他有能所。為什麼?如果有我悟了,你們都沒有悟;我見到了,你們都沒有見到,我比你強,這個貢高我慢的心就生起來了,我就瞧不起人。為什麼?他有能、有所。沒有能所,這個悟入進去,他的態度是平等的,他心是清淨的。所以六祖大師在黃梅見到那個小,那還不能算是沙彌。為什麼?因為他沒剃頭,沒出家,就是居士的身分在寺廟裡面打雜,通常寺廟稱為行者,見這些人,他都合掌稱上人。六祖大師一絲毫傲慢的習氣沒有,為什麼?沒有能所。這些地方我們都要特別要留意,為什麼?用它來檢點我們自己的行持。我們今天講修行,我修行到什麼程度,我到什麼境界,跟人家比一比。有能、有所,就是《金剛經》上說的,「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」。菩薩是開悟的人,這人沒開悟。那悟可以說是他有小悟、有大悟,他沒有徹悟;徹悟決定沒有能所。

  所以他後頭這句非常重要,「契合本源而無能契」。這才是真實的冥一如,真正是冥一如。這個冥就有契合的意思,契合一如,一如就是本源。他在應用上,實在講他那個應用是法爾自然,我們無法體會。就我們凡夫來觀察,看他在日用平常,生活處事待人接物,凡夫來看他,看他是個什麼樣子?

  【於事於理。無分別心。亦非無記。】

  於這世間萬事萬法,用一個『事理』來代表,萬事萬法,他沒有分別。沒有分別是不是糊裡糊塗的?不是的。雖然沒有分別,他樣樣清楚,『亦非無記』。亦非無記,他清楚,你去問他,他樣樣清楚、樣樣明白。雖然樣樣清楚、樣樣明白,他不分別,他不執著。無有一切分別執著,是定;樣樣清楚明白,是慧。這是他對世間一切事物的態度,這才真正叫得大自在。

  《華嚴》裡面所說的「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。我們凡夫為什麼有礙?因為有分別、有執著。這一有分別執著,什麼障礙都來了。他是真正得大自在,真正得究竟圓滿的解脫。雖然這樣的,他在這個世間,他要恆順眾生,不違反世間的法則,這就是大慈大悲。所以他也示現持戒,也示現守規矩,好像跟我們凡人沒有兩樣。也示現斷惡修善,實際上,他也無惡可斷,也無善可修,他還表現的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。這是什麼?這些統統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,十大願王上的。他在做這個事情,是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。不像我們斷惡修善,真的幹,真的認真;人家那是在表演。因為在他那個念頭裡頭,善與惡了不可得,生死涅槃也了不可得,即冥一如。說實在話,也沒得十法界了,無佛無眾生,萬法一如,清淨平等。底下說:

  【但不計有與不有。空與不空。一切皆不可。不可亦不可。此語亦不受。泯絕無寄。】

  底下這一大段都是解釋「冥一如於無心」,就是解釋這句。這個境界高,實在是非常之高。可是它非常的重要,不走這個法門,修學時間很長,時間長,所以成佛要三阿僧祇劫。從這個法門修學快速,在各種宗派裡面,大乘佛法裡面,禪是捷徑,比教要快得多了。禪比教來得快,淨土比禪更快。淨土這個法門妙在哪裡?所有一切念頭起來,統統歸到阿彌陀佛,一句阿彌陀佛取而代之。淨宗要有決定的信心,堅強的願力,以這句佛號老實念下去,感應不可思議。這在《無量壽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裡面說得非常詳細。下面這些話,要拿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相對論。在我們佛法講是邊見,兩邊。『有』是一邊,『不有』是一邊,不有是無。『空』是一邊,『不空』是另外一邊。『一切皆不可』是一邊,『不可亦不可』又是一邊。這個定才真正成就,真正到了一念不生,『此語亦不受』,不受亦不受,這就是佛的境界。

  我們在經典上看見一個故事,佛門叫公案,我們一般人叫故事。舍利弗的舅舅,俱絺羅尊者,這個人是很聰明的人。舍利弗還沒有出生的時候,他的姐姐就是俱絺羅的姐姐,懷孕懷舍利弗的時候,就辯才無礙。他那個弟弟辯才是非常高明的,他姐姐一懷這個小孩,他每次辯論都辯輸,所以他就想想,他的姐姐沒有這個能力,向來不如我的。現在每次辯論都贏我,這一定是肚子裡的小孩,這個小孩要出來之後,這不得了,我這舅舅要是輸給他,很不好意思。所以他就發憤去念書、參學,到印度各地方去留學、去遊學、去參訪,把印度十八種外道的書籍統統讀盡了,才回來。當然這不少年了,出去一趟到處去求學參訪,回來之後,找他姐姐,問他這個外甥現在多大了?他姐姐說,外甥已經跟佛出家了。唉呀,他非常不以為然,他說,我這外甥這麼樣聰明的人,釋迦牟尼佛怎麼可以收他做徒弟?怎麼可以跟他出家?這找釋迦牟尼佛去辯論。找到了,要跟兩個辯論,而且是談了條件,我要是辯論贏了,釋迦牟尼佛你不如我,我贏了,你把我的外甥交還給我,我帶他回家去。如果我要輸了,印度從前規矩辯論輸了,殺頭,我自殺,我把這個腦袋奉獻給你。釋迦牟尼佛就問他,那你所學的是以什麼為宗旨?他就說出來,我是以一法不立為宗旨。這個很高了,一法不立。佛就反過來問他,這一法不立你還承認不承認?他這一想,馬上調頭就跑。為什麼?一法不立,還立了一法。我一法不立,你這一法立不立?要是不立,就沒有宗旨,要是立,還是立了一法。所以一句話就被佛難倒了,就跑掉了。跑到半路上想一想,這大丈夫男子漢,不能說話不算話,是不是,回去,還是把頭殺了給他!釋迦牟尼佛說,我也不要你的頭,你乖乖的給我做徒弟好了,佛就收了這麼一個徒弟。這就是說,他並沒有真正開悟,他還是墮在能所裡面。

  在《壇經》裡看看,禪宗裡面有不少祖師,當時那個見解、程度確實比俱絺羅高明太多了。這就是真正契入空有兩邊,『泯絕無寄』,心境一如,他到這個境界了。無有一法不如,法法皆如。俱絺羅的境界當然我們很清楚,四相沒破,還要找佛去辯論,還要爭執,他的見地依然是凡夫的見地。

  【於萬種紛動之法。本來自寂。】

  這個『萬種』就是一切諸法。我們常講森羅萬象,在我們凡夫找看到是『紛動』,這人眼睛裡面看到是清淨寂滅,所有一切萬象從來沒有動過。「何期自性,本無動搖」,六祖如此說,釋迦牟尼佛在《楞嚴經》裡面,給我們講了很長一大段的開示,十番顯見,見性不動。見性既然不動了,聞性又何嘗動過?六根根性本來就不動。六根的根性不動,那個六塵也是不動,色聲香味觸法,這六根也是不動。為什麼?六塵的本體是法性,六根的本體是佛性。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,性不動。真性所現的相又何嘗動過?沒有動。那我們現在感覺到那個動,是誰在動?實在講是無明在動,真的是無明在動。性沒有動,相也沒有動,作用也沒有動,是無明、妄想、分別、執著在動,全是假的,全部是事實。佛法講的諸法實相,實相就是真實相。真實相是什麼?清淨寂滅相。這是我們沒有法子見到的。為什麼沒有法子見到?因為我們那妄心就是生滅心,念念在生滅,念念在動,所以外面事實真相沒有法子見到。換句話說,幾時我們自己心不動了,這個外面事實真相就全部都見到了,原來自他不二,萬法一如。所以這萬種紛動之法,『本來自寂』,這是實相,這是真相。下面這就解釋,怕我們很難體會這個意境。

  【何者。以心生故。一切法生。心若不生。法即本寂。法華經云。諸法從本來。常自寂滅相。】

  《法華》是一乘圓教,與《華嚴經》媲美的一部無上大經。這裡面說的是佛的境界,『心生』則『法生』。這個心,心生法,生法的這個心是真心。我們現在所看的森羅萬象,就是真心的相分;這個相分,相是有,但不是真有,不能說它是無,它確實是有,有即是空。《心經》上說的,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」,色就是色相,十法界森羅萬象,這些色相,為什麼說就是空?因為它確實不存在。我們凡夫看到這些色相,認為是存在的,這是你幻覺,這是你錯誤。所以《金剛經》上說得是非常之好,這些色相是什麼?「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」。說得是真好。有沒有?有相。存不存在?不存在。這是事實真相。

  現代的科學家相當的聰明,從科學實驗裡面明白了事實的真相。在從前還認為有物質,有個基本的物質。現在科學進步了,知道物質是假的,根本就沒有物質。這物質現象是什麼?現在最新的說法是震動,是一種波動所產生的。這比從前講的那個基本物質進步得很多了,逐漸跟佛所說的接近。因此無論在體(就是本性)、在相用上,的確統統是清淨寂滅相。我們講這個定功,寂滅定是最高的禪定,在《仁王經》裡面稱為無忍(忍就是定),它在無生法忍之上,到十地菩薩才證得寂滅忍,下品;等覺菩薩,中品;如來果地上,這是上品。所以這寂滅定是十地、等覺、佛,這三個位次證得的。此地講的是這個境界,十地以上的境界。

  只聽說這樁事情,我們自己不能夠親證,想個什麼方法去證,永遠想不出。為什麼?要一切都不想才能證得,想個什麼方法去證得,那是妄想,那個沒有法子。我們念佛的時候得一心不亂,我得想個方法能得一心不亂,這個人永遠這一生得一心不亂沒有指望。為什麼?一心不亂裡頭還有一個一心不亂,這一心不亂就已經亂掉了。真正一心不亂裡頭,這一心不亂這個念頭沒有,才叫真正得一心不亂。所以給你講真實話是,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。不可思議!可思可議都不是真實法,都是隔一層。所以佛法的義趣是意在言外,你要把這個文字印到心裡去了,給你講的佛法聽到耳朵裡去了,這叫害死你了,這毒藥。你耳聽、眼看體會裡頭的意思,讀經不著文字相,聽講不著音聲相,要不著相才行。要體會這裡面的意思,決定不能著相,這個是佛法,學佛法最大的難處就難在此地。我們無始劫以來,這個著相的習氣太深,所以這個心很難靜得下來。《法華經》的這句也是這個意思。底下說:

  【如在夢中。妄見百千萬眾。】

  這就好比作夢,夢裡面看到許多人。

  【及乎覺悟。本來空寂。是知法生滅者。由心生滅。】

  法生滅是由心生滅。

  【起信論云。心生則種種法生。心滅則種種法滅。】

  它這底下,這《起信論》上兩句話,《大乘起信論》上說的,『心生則種種法生,心滅則種種法滅。』。

  【今意明心但不生。體亦非滅。故諸萬動。本來自寂。無生滅也。】

  「心生則種種法生,心滅則種種法滅」,這個心是八識心,唯識學裡頭所講的阿賴耶識。阿賴耶識不是真心,是帶著無明的心,本體是真心,但是帶著無明,所以不是純真。在楞嚴會上講,帶妄之真。七識以下的完全是妄心。八個識裡頭,只有阿賴耶是帶妄之真。前面七個轉識,末那、意識、前五識完全是妄心。為什麼?因為它有生滅。譬如人死的時候,人死,他眼睛看不見了,耳朵也聽不見了,眼識、耳識都滅了。假如他眼還看得見,耳也聽得見,這就不能叫死人。所以阿賴耶識所謂,「來先去後做主公」。來先什麼?投胎的時候它先來,死的時候它最後走,其餘七個識統統不起作用了,它最後走。前面七個識是前五識,這個人你看在病重的時候,眼睛看不見,耳朵也聽不見,甚至身體接觸他也不知道,前五識是先失掉了作用;然後意識,第六意識、第七識這統統不起作用了,最後末那識離開。末那識我們中國人俗話叫靈魂,在佛門裡面叫神識,這叫末那。這是來先去後。阿賴耶識是帶妄之真,去掉妄,它就是真如本性。讀過唯識的知道,唯識不但是八個心王,與心王相應的五十一種心所,統統有四分:有相分、有見分、有自證分、有證自證分。這個相,八識五十一心所的相都是夢幻泡影,都是虛妄相,絕非真實。這就是講,心生則種種法生,心滅則種種法滅。

  諸位要是稍稍有一點唯識的基礎,這兩句話很容易體會。可是此地的意思比唯識要高得多。它是講的真如本性,它不是講的阿賴耶識,是講真如本性。六識功能最大了,向外能夠緣十法界,向內它能夠緣到阿賴耶識,它有這麼大的功能,但是它緣不到真如本性。所以佛在楞嚴會上講得太清楚,修行如果用第六意識修,佛有個比喻說,蒸沙作飯。拿一鍋沙子去煮,希望把它煮成飯出來,這不可能的事情,因果不相符。用第六意識心來修行,要照《楞嚴經》來講,頂多只能修到阿羅漢、辟支佛。他用的理論正確,方法沒錯,充其量只能到這個境界,不能見性。所以楞嚴會上的主張,「捨識用根」,就是這個道理,你才能夠見得了性。捨識就是捨第六意識、第七識。第六意識是分別,第七識是執著,捨識用根就是捨分別、執著、妄想,捨這個。用根,用根中之性,見色用見性見,聞聲用聞性聞,觀世音菩薩就是用聞性,反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。觀音菩薩自己修行用功的方法,他只能夠從凡夫修成佛,他用什麼方法?他就用的聞性,用反聞聞自性這個方法,也就是《楞嚴經》上講的捨識用根,他用耳根,所以叫「耳根圓通章」,他用這個。

  這個根與識區別在哪裡?這我們要搞清楚。識有分別、有執著,根裡頭沒有分別執著。就是前面所說的,「無分別心,亦非無記」,這是根,用這個。我眼睛看外面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雖然看的色相,不起心、不動念,不分別、不執著,這就是你用眼根看。耳聽音聲,我也聽得清清楚楚,於音聲裡面不分別、不執著、不起心、不動念,你是用聞性在聞聲性。換句話說,捨識就是捨妄想分別執著,就捨這東西。在日常生活當中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決定不用。如果我們在這個講堂裡,我們這一個半鐘點在這裡講經,你要是用這個聞性來聞,你所聞的是法性,你不是聽的這個經本,那這個受用就大了。聞的是法性,跟觀音菩薩所用的功夫沒有兩樣,反聞聞自性。反就是從起心動念、妄想分別執著反過來了、回來,不用這些,用唯一清淨心。清淨心就是自性,覺心、清淨心、真心。那這個樣子聽經、讀經,就是古人講的,字字句句消歸自性。這個消歸自性就是觀音菩薩講的,反聞聞自性。消歸自性就是反聞聞自性。這是定慧增長,滋養法身慧命,就是增長定慧。定慧,實在講就是自己的法身慧命。

  所以這個地方說,『今意』,今就是本經的意思,是『明心但不生,體亦非滅』。心但不生,這是八識五十一心所不起作用。體亦非滅,本性的理體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體相用,不但體不滅,相也不滅,作用也不滅。經題裡面「大方廣」這三個字就是代表的體相用,大是表體,方是表相,方方正正,廣是講它的作用,廣大無邊。這是現相,現相是真如本性的相分,不是八識五十一心所那裡頭的相分,不是那個相分。那個相分是隨著心心所生滅的,心生它就生,心滅它就滅,它是生滅相。離開生滅相,你所見的這個相是不生不滅的相,就是此地講:

  【故諸萬動。本來自寂。無生滅也。】

  你看到一切森羅萬象,你這下才真正看到實相,看到一切法不生不滅。如果你到這個境界,那很恭喜你。為什麼?經上講無生法忍的菩薩,你證得了。無生法忍就是對一切法不生不滅。我們現在看人有生老病死,植物有生住異滅,世界有成住壞空,這不都是生滅相?那是你看錯了。我看錯了,難道那些人統統都看錯了嗎?沒錯,統統都看錯了,絕對不是真相。前面給你說得很好,如夢幻泡影,你怎麼可以把夢中的境界相當真?你如果一下子明瞭了,這個夢中的境界本來不生,哪裡有滅?再要是不能體會,我們再舉一個比喻,還是與這個夢幻泡影有密切的關係。像我們現在看電視,最普遍的,家家都有電視機。電視機上那個螢光幕有沒有相?那相有沒有生滅?你要真正了解螢幕上本來不生,哪有滅。縱然有相,螢幕還是乾乾淨淨的。為什麼?一點也沒有沾染。我們眼前十法界依正莊嚴,森羅萬象就跟螢幕上一樣的,螢幕是本體,是我們的自性,所有一切境界統統在螢幕裡變現的,出現的。本來沒有,現了還是沒有,所以叫清淨寂滅相。你不要認為這個真有。那現在這個問題全是跟你講真實話,一句假話都沒有。

  那為什麼我們現在這個生活上有苦樂?這個苦樂是真的,是假的?給你說實話是非真非假,真假都說不上。為什麼說不上?根本沒這回事情,還說什麼真假。我要是給你說是真是假,我就肯定承認這個事情,我沒有承認。而是你自己有分別執著,那這個事情就是真的,你真受苦,你是受了苦。如果你對於這些境界相裡頭沒有分別執著,苦樂憂喜捨都不可得。由此可知,這個苦是你自己找來的。不是外頭人給你,都是自作自受,你自己不作就不受。你要作,受的時候,所以佛看到也沒有法子,你自己作的有什麼法子,誰都不能代替你,自作自受。所以解脫還是要靠自己,別人幫不上忙。解脫的關鍵,覺悟,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,明白這個真相,自己要真正下功夫。

  這個真相明白,實在講是不難,古德常說,「理可頓悟」。這個事實真相道理可以真正一下覺悟、省悟過來了,「事須漸修」。事,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,理上我雖然明白了,可是我見色聞聲還是會起心動念,還是會打妄想,這就是講無始劫以來習氣難除。所以真正修行人要做的工作,就是怎樣來斷除這個習氣,這是眼前最重要的問題,也是最大的一個問題。講到這個問題,解決這個問題,個人根性不相同,所以方法就很多,佛才說八萬四千方法,無量無邊的方法,這講求方法。可見得這麼許多方法都是為了一樁事情,把我們這無始劫以來,妄想分別執著的習氣,把它淘汰掉。

  佛與大菩薩就是連這些習氣都沒有了。如果這些習氣還在,這些習氣還起作用,那個麻煩就大了。雖然能夠頓悟,還是超越不了輪迴。你看唐朝圓徹禪師,那了不起,他知道他來生,他知道哪一個人肚子裡懷的那就是他。這多厲害!他不跟她見面,所以他那個母親懷胎三年都沒有生下來。這很了不起,人家一投胎十個月就要出生了,他有本事三年不出生,這個本事就了不起。他還有本事,跟一個老朋友約一個時間見面,十二年之後在西湖旁邊,指定一個地方,我們在那裡見面。他那時候十二歲,那個老朋友已經八十多歲了,從前在一起的。還是免不了輪迴。這樣的功夫,這樣的神通,他有宿命通,知道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有這個能力,還是逃不了六道輪迴。什麼原因?習氣沒斷。也實在講,他的緣分差了一點,沒有遇到念佛法門,要遇到念佛法門,決定往生。那樣的功夫,哪有不往生的!

  所以這個法門不容易遇到,夏蓮居說萬億人中一、二知。經上也講得很清楚,許多菩薩想聽這個法門聽不到,沒有這個機緣。因為末法時期,只有知道這個法門,依照這個法門修行,你才有能力了生死,超三界,才有辦法解決問題。除這個法門之外,任何一個法門,不是說法門不好,斷習氣難。因為任何法門裡沒有講帶業往生的,唯獨這個法門,習氣不斷可以能往生。

  最近華盛頓DC,周廣大居士的往生,給我們念佛人帶來無比的信心。人家一生沒有接觸過佛法,臨命終之前三天,念三天,那是真往生。十多個人親眼看見西方三聖從雲層裡面下來,接引他走的。這不是假事情,我們這一代眾生有福,真正有福。經論完備,真正想修學,真正想成就,我們新編的《淨土五經讀本》,這一本就夠了,不能再搞多了。我們這個基金會印經印得不少,很多經都印,印的是什麼?蓮池大師講的讓給他人悟,我們自己不要,我們自己一本就夠了。蓮池大師講的,「三藏十二部讓給他人悟」。別人願意學,讓他去學去。為什麼?他的善根福德因緣少,對於這個法門他懷疑,他不肯相信、不能接受,他就搞別的法門去了,這就是善根福德因緣少,需要這些大乘經典。善根福德因緣多,遇到這個法門,這一生就成佛。這一生是成佛的機會到了。

  所以有很多人說:法師,這法門學的人很少。我說當然少,這個世間有幾個人有這麼大的福報?這第一等的福報,有幾個人有這麼大的福報?這是成佛的,你看看有幾個人,看看他那個相,像成佛嗎?是這麼大的福報,成佛的機緣,那個人數少是理所當然。成菩薩的人多,成阿羅漢的人多,成佛的人少,所以我們講這個經,聽眾少,這是應該的,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。如果講這個經,聽的人太多了,這個反常,不太對,不大對勁,這是最有福報的人。所以我們為了報佛恩,這經典普遍的流通,大量的來印行。唯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報佛之深恩。我們也普遍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別人,他相信不相信沒有關係。信,就證明他緣成熟了,他也是這一生要作佛,這個了不起。他不能接受,我們也很歡喜。為什麼?應當的,他這一生還不能作佛,福報還不夠。那讓他阿賴耶識裡面種下這個種子,這是好的,這是我們應當要做的。

  所以今年印了這麼多的《無量壽經》,我非常歡喜。本來我今年是預定、希望能印十萬本,現在已經超過多多了,超過太多了。大概今年還沒到過年,恐怕到過年,我估計至少有二十萬本,今年一年就能夠印二十萬本。這是我們台灣很大的福報,這是一樁好事情。底下一段是「明妙智」。今天講的這一段是講的定,講的至定,就是究竟圓滿的大定。

  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