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 (第二十五集)  1989/1  台灣華藏講堂  檔名:04-003-0025

  請掀開經本,第一百一十一面第一行。這是我們《疏鈔》本講到第二卷。

  【一字法門。海墨書而不盡。一毫之善。空界盡而無窮。】

  註解裡面說,這是第三段:

  【詮旨圓融。】

  這在前面,諸位翻開第六面,翻開我們這個本子第六面,才能夠把這個來龍去脈給找到,否則的話不知道講些什麼。這第六面是科判,也就是本經的體系。從倒數第二行,最上面的這一欄,倒數第二行「次別歎」。別歎前面是讚歎,這都是讚歎的,前面是總讚歎,總讚歎後面是別歎。別歎一共分成六段:第一段「本源深妙」。我們這樣念一念,諸位前面都聽過的總會有印象。第二段是「成益頓超」。這就是我們這次回來所講的「時處互融」,超時間、超空間;「聖凡交徹」,就是超聖、超凡,這是剛剛講過的。今天這個文是第三段,『旨』是旨趣,是本經的宗旨,是『圓融』。現在要給我們說旨趣的圓融,這是第三個段落。第四個段落「說儀深奧」。這部經典《華嚴經》的義趣非常之深奧。這裡面有五個小段暫時我們不去理會它。第五段「明器非器」。就是這部經它是什麼樣的根器才能夠接受、才能夠修學,也就是我們講哪一類是屬於本經的當機,哪些不是本經的當機,來討論這樁事情。末後一段是「顯機益深」。是當機者依照這個方法修學,功德利益不可思議。今天這是第三段。我們再翻到卷二,這就曉得這段文是從哪裡來的。這下面是解釋《疏》:

  【一字法門。至無窮者。】

  就是上面我們念的這段。

  【上句詮。下句旨。】

  『詮』是敘說,詮敘。

  【詮者。即善財所遇第三善友海雲比丘云。我從彼佛得此普眼法門。受持讀誦。憶念思惟。假使有人以大海量墨。須彌聚筆。書此無盡廣大海藏普眼法門。一品中一門。一門中一法。一法中一義。一義中一句。乃至少分。尚不可得。何況盡能具足書寫。】

  這『一字法門』是『海墨書而不盡』,這句話是清涼大師引用《華嚴經》的經文來說的。這註解《疏》是清涼大師作的,《鈔》是宗密大師的,這在經「本宗密隨疏鈔」。宗密是清涼的學生,華嚴宗第五代的祖師,清涼是第四代,這個註解是兩代完成的。實在講,從這註子以後,一直到現在,這一千多年來,《普賢行願品》的註解雖然很多,從來沒有一部能夠超過這一本的,真正是權威的註解。不敢講絕後,的確是空前,這一千多年來,一直到現在沒有看到有一個本子能夠超過這個註解的。我們讀這個註解等於讀了全部的《華嚴經》,所以說非常之難得。

  大師引用這段經文,宗密就把這段文的出處統統抄在這個地方,讓我們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這是『善財』童子五十三參第三參,第三參就是參訪『海雲比丘』。海雲比丘修什麼法門?給諸位說,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我們今天傳在中國這個中文本《華嚴經》叫做略本,還不是小本,稱為略本。在當初,龍樹菩薩,《華嚴經》是龍樹菩薩傳出來的,所以小乘人不承認,現代一些學者也不承認。認為這個《華嚴經》是龍樹菩薩造的,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佛法、世間法一樣,許多不可思議的事,不是我們的常識、我們的思惟能夠想像得到的。一些人之所以不承認,也就是說不相信釋迦牟尼佛的神通道力。因為從佛教歷史上來說,像南傳佛教史,釋迦牟尼佛示現成道之後,在鹿野苑度五比丘,菩提樹下二七日中講《華嚴經》,他定中講的,沒人看見,也沒有人知道。所以你跟他講這是佛二七日中成道,二七日中在定中講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多少多少法身大士來聽經,人家說這是神話,他不相信。可見得一般人他所相信的是什麼?是相信真正有這個事跡擺在面前他才相信。他肉眼所看不到的,思惟想像達不到的,他都很難接受。

  佛講《華嚴》是在成道之初,有的地方說二七日中,有的地方說三七日中,這些實在講不太重要,總而言之,他是在定中所說的。講完了之後,這部經就被大龍菩薩收去了,保存在龍宮。這個事情又很麻煩了,現在這潛水艇進到海底,我們海底都調查得很清楚,沒有發現龍宮。就好像太空人登陸月球,沒有看到嫦娥,沒有看到。那個時候美國最初太空人登陸月球,就有些出家人,有兩個比丘尼給我打電話,她說太空人登陸月球了,月亮什麼都沒有。她說,我們天天念那個《藥師經》裡頭月光菩薩、日光菩薩,這月亮什麼都沒有,我們以後還要不要念月光菩薩?大家要知道一樁事情,我們這個世間凡聖同居土,確實住在一起,可是凡夫見不到聖人。這些事跡,不但我們佛教裡面記載得很多。諸位翻開二十五史,二十五史是信史,如果不是真實的事情,決定不會留在《史記》裡頭。你們看看每個朝代,五行誌裡面都有很多奇怪的事情。確實有天人、有神仙、有鬼,真的,不是假的,都居住在這個世間,有些人有特殊的因緣遇到了。有的一個人遇見,有的很多人遇見,你不能不相信。

  龍宮,龍是變化莫測,龍宮你能見得到?你見不到。也許他那個宮殿縮小了,變成一粒沙,你不曉得那一粒沙是龍宮。正如同在過去,像悟達國師遇到迦諾迦尊者,他確實把他的病治好,人面瘡治好。你們現在常常念的《慈悲三昧水懺》,三昧水懺的因緣就這麼來的。治好病之後,再去看這個地方沒有了,一片荒山,再也見不到了。法照禪師是我們淨土宗第四代的祖師,就是五會念佛法師,他在五台山遇到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,大乘竹林寺,以後再也見不到了。他給文殊菩薩告了假,離開這竹林寺,走到分叉的路上,他想做個記號,下一次來不要把路忘掉,回頭一看,這個寺廟沒有了,一片荒山,他才曉得是佛菩薩的感應。凡聖同居是千真萬確的事實。你能夠相信,這是你的善根福德,你有福,你才會相信。

  這部經被保存在龍宮裡面,龍樹菩薩,這也是一個有緣的人,他遇到了。大龍菩薩把他帶到龍宮藏經樓裡面去參觀,看到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分量有多少?他老人家給我們說的,是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。這個數量就不可思議,不要說是十個大千世界,就說這一個地球,一個大千世界,過去人一般講是一個銀河系。現在,你看黃念祖老居士講,不是銀河系。他說,銀河系是什麼?銀河系是一個單位世界,那就不得了。那一個大千世界就不曉得有多大!我們這個地球是這個大千世界裡面的,真正是一塵、一滴,一個小星球。你把這個地球磨成微塵,微塵是很小的粒子,經上講,我們凡夫肉眼見不到,阿羅漢才見得到。阿羅漢的天眼能夠見得到微塵,微塵是很小的物質。彷彿我們今天講的電子、粒子,恐怕是這些東西。你想這個地球上能有多少微塵?不止這一個地球,一個大千世界,十個大千世界。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,印度計算這個書的量的大小是用偈做單位,不像我們中國人,我們中國人是字數,這本書是多少字,以多少字來計算。印度人不算字,算偈,一偈就是四句,四句做一個單位,不管這個句子長短。多少偈?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,所以這個地方講『無盡廣大海藏普眼法門』,這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完完全全的本子,一共有多少品?龍樹菩薩告訴我們,一四天下微塵品。這一四天下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好像一個銀河系,一個單位世界,這麼多微塵的品數。龍樹菩薩看到這部經,他是五體投地。

  本來龍樹是非常的驕傲、傲慢,因為他的悟性很高,記憶力非常之強,在當時可以說是教內、教外,教內是佛法佛教,教外是佛教以外的,我們講的世間典籍,他全都念過。他自己認為他是世界第一人,沒有任何人可以超過他,所以貢高我慢的心就起來了。大龍菩薩很慈悲憐憫他,把他帶到龍宮,看一看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他的傲慢心馬上就沒有了。為什麼?沒有學的太多了,原來自己所學的真是滄海之一滴,一下就把他這傲慢心降伏住。那他一看看這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我們這個世間人,沒有一個人有能力來接受,太大了。不要說是一生讀不盡,生生世世都念不盡。於是乎再看中本,中本經也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略說,廣說那太多了,看略說。略說這部分一看也不是閻浮提眾生能夠接受的。就問大龍菩薩,還有沒有簡單的?大龍菩薩說,有。等於是什麼?《華嚴經》提要,綱要,這很簡單。他一看這綱要有多少?總共有十萬偈,就是四十萬句,十萬偈。有四十品,十萬偈。龍樹菩薩看到很歡喜,他說這個我們娑婆世界的人閻浮提眾生,行,有能力接受。他就在龍宮裡面讀誦,書帶不出來,他在那裡讀誦,統統把它念到背過,回到人間來,再把它寫出來流通。所以有人說這是龍樹菩薩寫的。

  你們想想,《華嚴經》龍樹菩薩能不能寫得出來?龍樹菩薩是初地菩薩,《華嚴經》是圓教如來的境界。所以他是念的,不是他寫的。如果龍樹菩薩自己寫這部經出來,那龍樹菩薩成佛了,不是初地菩薩,那就成了圓教佛。這個歷史我們要知道,我們要相信。

  傳到中國來,這部經殘缺不齊,十萬頌,最初傳到中國來是在東晉的時候。從前經典多,不是紙張印的,是貝多羅樹葉寫的,貝葉寫的。這個貝葉寫經,也許我們同修有見到過,那個樹葉相當厚,像我們這裡的芭蕉葉一樣,相當厚。一片樹葉寫四行,你想想看,這部《華嚴經》十萬偈,這部書我們想像當中,恐怕要好幾輛大卡車才能裝得下。那個樹葉穿的那個線容易斷,斷掉了就散失掉,也容易丟掉,所以流傳相當不容易。那個時候傳到中國來是一個殘本,不是完全本子,只有三萬六千偈。十萬偈只有三萬六千偈,三分之一多一點,這是東晉傳來,我們中國人把它翻譯,稱為晉譯,就是《六十華嚴》,一共翻成六十卷。這部經雖然殘缺,意思不完整,往往你讀到後面那一段斷掉了,看底下接不下去,那當中就有缺的。但是這華嚴宗的祖師杜順、雲華、賢首他們都是依《六十華嚴》。那個時候講解修行,甚至於註疏,都是根據《六十華嚴》,所以這部經在華嚴宗裡面來說非常重要。

  唐朝的時候,實叉難陀到中國來,也帶了《華嚴經》的原本。這個本子比晉經就多了,總共有四萬五千偈。比東晉那個時代就增加了九千偈,四萬五千偈還不到一半,一半應該是五萬偈,這才是一半,還是不到一半。但是意思差不多比較圓滿了,能夠看得出來。唐朝這時候翻譯,譯成之後八十卷,我們稱為《八十華嚴》,現在是流通最廣,《八十華嚴》。略本,只有四萬五千偈,不到一半,原經是十萬偈,所以稱為略本就是這麼來的。

  到貞元年間,外國有個烏荼國王向唐朝皇帝進貢,這個進貢就是送禮物。從前禮物送給皇帝叫進貢,就是現在送的禮物、禮品。他這個禮物裡面就有一部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,這一品是完整的,沒有欠缺,非常完整。《華嚴經》裡面的一品,這品經在八十卷裡面叫做「入法界品」。我們讀《八十經》,「入法界品」只有二十一卷,在晉譯經文裡面,就是《六十華嚴》裡頭只有十六卷,可見得到唐朝這實叉難陀帶來的本子從十六卷補充到二十一卷,就補充了不少。這部經這完整的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,當時翻譯出來總共四十卷,這四十卷是《華嚴經》最後的一品,就是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。這一品是很完整的,沒有欠缺。這是中國第三次翻譯,我們稱它作《四十華嚴》。

  所以現在如果真正讀《華嚴經》,應當怎麼讀法?八十卷讀到「離世間品」就不要讀了,讀到「離世間品」。後面「入法界品」就是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,那個不要讀,接著念四十卷的《普賢行願品》。這就是我們中文所譯的非常完整,總共九十九卷。這個數量大概差不多是《華嚴經》的一半,差不多應該有五萬偈了。我沒有去計算,我想應該有五萬偈。我們中文本的譯經是九十九卷,實際上只有《華嚴經》的一半,稱之為略本。所以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它真正的義趣,就是所有佛經的總名稱。就像我們現在中國把佛經的總名稱,稱它為《大藏經》。實在講是佛老早就訂了這個總名稱,總名稱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所以《華嚴》是佛的根本法輪,一切經都是《華嚴》眷屬。我們在前面講經題的時候,曾經跟諸位詳細介紹過。那我換了這個本子之後,這後面還要講到經題,還會把這段事情詳細給諸位報告,這個地方因為不了解這段事實,這段我們很難明瞭。

  我們看看這些法身大士,海雲比丘,他是代表圓教第三住的菩薩,五十三參的第三位,第三住的菩薩,圓教三住。也就是說四十一品無明破了三品,破一品就是初住,他已經破了三品,這樣的菩薩。所以他智慧、神通、道力不可思議,他才有能力攝受,才有能力去讀,我們沒有法子讀,看到這個境界只有羨慕而已。可是,如果我們要真正希望也能到這個境界,也能夠讀誦十方如來一切經,也能像這些大菩薩一樣輕而易舉讀誦,實在講,是有辦法,很快就能達到,念佛求生西方世界。《無量壽經》上說,一生到西方世界,你的地位就等於八地菩薩,比海雲比丘高太多了,他才三住而已,馬上就能提升到八地菩薩一樣。所以不到西方極樂世界,我們想得到這個能力,不容易。這真是兩大阿僧祇劫以後的事情才能到得了,要修這麼久。如果修西方世界,我們這一生是決定成功,這是大家要記住、要相信。你能夠於這個法門相信,那這個善根福德因緣,可以說這一生圓滿了;不是圓滿的善根福德因緣,不能接受。《華嚴》到末後,就在我們這個小本子裡面,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到最後勸我們學什麼?勸我們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用什麼方法去?念佛。「離世間品」雖然講了兩千多種的法門,修行的方法,最後結歸到念佛。

  你們看一看彭際清居士做的《華嚴念佛三昧論》就曉得了。就像《華嚴經》提倡念佛,可以說把無量無邊的法門歸納到最後,就是一個念佛法門。真正不可思議,這個念佛法門的確是難信之法。你要不是深入《華嚴》,你不曉得念佛的好處。不能夠深入《華嚴》,說老實話,淨土三經的義趣,你沒有法子體會,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。《觀無量壽經》三福裡面深信因果,我如果不是在《華嚴經》上用這麼多年的功夫,這句我簡直就沒有法子理解。因為他是對菩薩說的,哪一類的菩薩?等覺以下。等覺以下還要叫他深信因果,這個話怎麼講法?所以讀到《華嚴》才恍然大悟,這個深信因果是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,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。這個念佛成佛的因果,確實許多的菩薩不知道。所以,它不是普通的因果,普通的因果,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,連我們凡夫都知道。還用得著跟菩薩說嗎?哪有這個道理的。所以諸位要想羨慕這些法身大士,最好是快一點到西方極樂世界,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就跟他平等,無二無別。這是最快速、最穩當的方法。

  我們把這段文念下去,這段文不難懂。請看一百一十一面第六行,我們從第六行念起:『我從彼佛得此普眼法門,受持讀誦,憶念思惟』。這八個字我們要學,就是「受持讀誦,憶念思惟」。這是什麼?這是學習的要領,修學的重要綱領,所以這八個字我們要學。他讀的是「無盡廣大海藏普眼法門」,我們今天沒有這個能力,我們把這個範圍縮小,我們專讀淨宗五經,或者加一論,五經一論。對於五經一論要真正做到受持讀誦、憶念思惟。只要你專,在我相信,三個月你就會有效果,這是真的。為什麼?因為你一生當中,從來沒有用三個月專心去辦一樁事情,沒有專心去念一本書、念一部經。你從今天起花三個月的時間,專心念這本書,必定有感應、有效果,這三個月當中除了這部經之外,其他的經決定不能看。一切經書都不能看,換句話說,一切世間書都不要看,不要看報紙,不要看雜誌,不要看電視,不要聽廣播,把整個心靜下來就念這本。你念三個月試試看,這三個月心清淨,心真定下來了。我給諸位說,如果你真的這樣做,真的心清凈了,你自己會很明顯的感覺得到,你跟十方諸佛菩薩感應道交,你會感覺到。你對你的修學,你的信心會增長,你會感覺到我決定有把握。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靠得住,決定靠得住,決定有把握,不會有一絲毫懷疑。你這個功夫愈做得久,你的心愈清淨,心淨則土淨。你對於這整個世界,乃至於整個宇宙,你的想法、看法會漸漸不一樣,慢慢就入佛知見。你的想法、看法、做法就跟佛菩薩一樣,這個功夫才能得力。

  我們今天修學修這麼久都不上道,原因在哪裡?心從來沒有集中過,散亂心,讀一部經散亂心讀,念佛也是散亂心持名,你的心從來沒有專用過,換句話說,你這個力量分散,所以顯著的效果見不到。不但近期見不到,有人念了一生都見不到效果。實在說,絕對不是我們現代人不如古人,絕對不是,古人用心專。古人就世間教學,你看看《三字經》是教小孩的,教啟蒙的,「教之道,貴以專」。我們現在的教學,從啟蒙就雜,現在中國跟外國學。外國的小孩,四、五歲學鋼琴、學跳舞、學游泳,學很多樣東西,就雜了。雜學、雜修他怎麼會成功?他不會成功。所以諸位要曉得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,祕訣就是在專一。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,你只要一門專攻,決定有成就。

  如果你見到人,他學這個法門,批評那個法門,說老實話,他這個法門沒有得到,沒有心得。如果真正這個法門裡面有了心得,他一定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一樣,跟五十三位善知識相同,自己謙虛,尊敬別人。你從這點去看,你就曉得他修學有沒有成就。我們中國世俗也說,「學問深時意氣平」,孔老夫子的聖德,你看《論語》上,學生給他記載的,學生對老師批評「溫、良、恭、儉、讓」,孔老夫子。溫和、善良、恭敬、有禮,對待任何人都如此,有禮貌、節儉、忍讓,這是學問。流露在生活上,流露在日用平常之間,決定沒有傲慢,決定不會批評人,沒有這個道理。

  在佛門裡面,我們看看這些真正明心見性的大菩薩們,沒有看到一個是貢高我慢,我這法門好,其他的不如,沒有看到。你讀《楞嚴經》,《楞嚴經》二十五位菩薩。你看二十五圓通,每位菩薩都認為他這個法門是第一,沒有第二,門門第一,所以門門值得讚歎。只要你選擇一門就對了,你就能成就。雖然說在理論上講,法門是絕對的平等,可是眾生的根性不平等,於是乎,這法門確實就有難易的差別,有的法門容易,有的法門學起來比較困難。我們看看自己的根機、根性,我的根性很鈍,記憶力也不好,我選來選去,只選擇這念佛法門,就是以這許多的條件來考慮的。根性遲鈍,不如人,記性也不好,所以這一句阿彌陀佛好念,這個我記得;你叫我念一個很長的咒,很長的,我記不得,所以這個對我很適合,我很喜歡。我走最簡單的路子,最容易走的路子,這個路子,一切諸佛還偏偏讚歎,那我們就更放心。

  所以經,我們只取淨土五經;其他的經,你看現在我統統不講。自己年歲大了,時間來不及了,如果再不好好的念佛,這一生會空過,那虧就吃大了。所以我念經,我只念淨土五經。而且五經裡面,我再告訴諸位,我常常念的只有三經,另外那個經並不常念,偶爾的念一念,也許一個月、兩個月念一遍,這三部經常念。這三部經是《阿彌陀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、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,這三經是我常念,也是常講。我在國內、國外人家請我講,我所講的東西都離不開這三經。如果請我講別的經,那五經一論可以。你請我講,我才會講,我不會主動的去講。如果說是五經一論以外的經典請我講,我就會給他謝謝,我不會講。你從前講過。我從前胡說八道,我不會講,你另請高明。為什麼?經上講的受持讀誦、憶念思惟,決定不能夠離開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,心愈清淨,境界愈好。我再跟諸位說,身體也好了,你看前幾年我的身體沒有現在好,現在身體好,精神也好,睡眠也少,飲食也少了。我現在睡眠通常都是二、三點鐘,早晨起來大概是六點半,六點到六點半就起來了,睡眠不多。中午沒有事情,大概睡一個小時的午覺。晚上,晚上讀經,沒有音聲,很清淨,愈念愈喜歡,法喜充滿,這是我現前得到的好處。

  過去我還看看電視新聞,現在新聞都不看了,所以我那個房間電視大概都壞掉了。因為好久不看,聽說裡面有潮濕,濕氣,明天那個電視機給搬走,不要了,沒用處了。報紙也不看,每天天下太平,每天世界是清淨的,看到每個人歡歡喜喜,這多好,這是要真認真去做。所以你學佛讀經,讀經或者是甚至於研究註解也是如此,念佛,初步的效果就是歡喜。念得歡喜,歡喜精神就來了,俗話說「人逢喜事精神爽」,他不疲倦,所以是愈念愈歡喜,愈歡喜愈有精神。如果說念佛,念念打瞌睡去了,這個功夫不得力;人疲倦了,想打瞌睡,幾聲佛號一念,精神振作了,這就有效果。我這個經驗現在有幾位同修他們也得到了,他們來告訴我,他說從前有幾位同修發心每個月念一次,念一天的佛就是二十四小時不中斷。他說從前還有疲倦,現在不疲倦了。以前念了二十四小時,還想去睡覺,把這個精神恢復過來,他說現在不要了,現在二十四小時念過來,休息一、兩個小時照樣工作,一點都不感覺到疲倦。這得力了,功夫得力了。他們來跟我講,證明我跟他講的沒錯。這是一個人、兩個人得到,也許是偶然的,每個人照這樣做都可以得到,可見得這不是偶然的。功夫真正得力,一定得到這樣的效果。

  所以憶念,憶念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,憶念經典裡面所說的這些道理,所講的這些方法,所說的這些因果功德。我們常常把這個念在心裡,常常去思惟它,這就是改變我們的心理,改變我們的想法、思想,改變我們的見解,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,改變我們的行為,我們身語意三業的造作,這叫真正修行,這叫修行。修行就是修正三業的過錯,把從前錯了的過失把它修正過來,這叫修行。所以受持讀誦、憶念思惟,這是真正的修行,真實的修行,也是真實的智慧,真實的利益。

  底下我們再念下去,這個好懂,就不必細說了。『假使有人』,這是比喻,『以大海量墨,須彌聚筆』。墨這是比喻,這個墨水像大海那麼多,這個筆(一枝筆)寫完了,不能用就丟掉,那個筆可以積聚多少?像須彌山那麼多,都是形容它的多。這麼多的筆墨來書寫,寫這一部普眼法門,來寫這個「無盡廣大海藏普眼法門」,還不是全部,『一品』,一品當中的『一門』。像《華嚴經.離世間品》,裡面就講了兩千個法門,這是講一品裡面一門。『一門中一法』,一法當中一個意思,一法當中都無量義,『一法當中一義,一義當中一句,乃至少分尚不可得,何況盡能具足書寫』。這段是經文。下面是宗密大師的解釋,給我們的講解。

  【釋曰。乃至少分者。即一字也。以能詮一字。全即所詮法界。故即無盡。】

  這一個字就是『法界』的全體,那這一個字,到底是哪一個字?你們要問哪一個字?我跟諸位說明白,這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裡面任何一個字,你相信嗎?你如果不相信,這部《華嚴經》為什麼一放大、一廣說,就說了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?這是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濃縮的,縮成這八十卷《華嚴經》,所以字字都含無量義。這個『一字』是指任何一個字,不是指某個特殊的一個字,是任何一個字,字字都是如此。這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因為每一個字都是屬於『能詮』,『所詮』的義理就是法界。法界無有窮盡,所以能詮這個字的意思,也就是無有窮盡。

  我們今天展開這個經文,看不出意思,或者只看到這個文字表面的意思,甚至於表面意思還把它看錯了。譬如說,從前李老師講了個外國人翻的英文字典,那就看表面意思。二足尊,李老師問他「二足尊」怎麼解釋?他們把那個英文字典打開,老師說,怎麼說?兩條腿裡面最尊貴的。這就是連表面的意思都搞錯了。二是兩個沒錯,足就是腿,腳就是足,尊就是尊貴,他講的沒錯,一個字、一個字講的沒錯,可是連起來就錯了。我們中國學佛的同修稍稍涉獵一點佛法都知道,二是智慧、福德,足是圓滿,就是智慧、福德,這福慧兩樣都圓滿了,這是最尊貴的。你看他連這表面的意思都解釋錯了,像這種錯誤在今天很普遍,大有人在,這不足以為奇。

  你怎麼能看到無量義?我教給諸位一個方法,這個無量義漸漸你就會看出來。為什麼你讀經會法喜充滿,而不是讀得枯燥無味?那就是遍遍有新意思,這很奇怪,所以他才能生歡喜心,你才曉得這個經是無量義。每讀一遍有一遍新的意思,就又深入了一層,其深無底。所以這個經要不要解?不要解釋,就是念。我是昨天還是前天在那邊講經,我告訴同修們,他們現在在電台裡面要我講《無量壽經》廣播。我說這不是我的意思,我當初講,希望同修們搞一個電台來播讀誦《無量壽經》。不是講解,是讀誦。這個好,有國語的,有台語的,甚至於有廣東話的,你們多找幾個帶子每天到廣播電台廣播,讓人家天天跟著念,不要去解釋。為什麼不要解釋?經有無量義,怎麼解釋?這一解釋就變成死東西,死了,一個意思,就死掉了。它是活的,它不是死的。所以你只有去念,用清淨心去念,用真誠心去念,用恭敬心去念,你念多了,愈念意思往外湧。這就是證明,實在講,這個經典裡頭哪有無量義。死東西,它怎麼會有無量義?是藉這個經典開發你自性功德,你自性裡頭的無量義從這個經典藉它這個引子,把它透露出來,就是《無量壽經》裡面所說的,「開化顯示真實之際」,這句話最明顯的,就是在至誠恭敬讀經裡面會發現。真實之際就是真如本性,真如本性裡面有無量的智慧,無量的德能。

  六祖大師開悟的時候說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。無量義是我們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,我們利用這個方法,把自性本來具足的智慧德能開發出來,這是一個非常巧妙的方法。佛家講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他的目的都是開發自性的。這一乘了義的大經,甚至於這句佛號,這句佛號是真正不可思議。諸位如果能把《華嚴經》透徹了,你才認識這句佛號的功德,你才曉得這句佛號的利益。如果說不能夠透過大經,這句阿彌陀佛會念的人很多,曉得它這個功德力量的人不多,所以我們念的是很難得受用。真正理解了,這個佛號的功德利益就大了,為什麼?句句能夠啟發自性,聲聲佛號跟盡虛空遍法界起感應的作用。那個念的境界確實不一樣,這是這六個字念出來,字字都是震動盡虛空遍法界,怎麼會相同?上與一切諸佛感應道交,下與九法界眾生融成一片。所以這句佛號包括了整個的《華嚴經》,不僅是略本,就是大本《華嚴經》。這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的《華嚴經》,也不出一句佛號之外,所以這一個字,簡單的講,就是《華嚴經》上任何一個字,因為它所詮就是法界。『故即無盡』。

  【不同諸宗能詮定非所詮也。】

  『諸宗』這是指華嚴宗以外的,為什麼?因為《華嚴經》所說的是法界全體,根本法輪,其他諸宗都是講的一枝或者是一葉,像這一棵樹一樣,它講的一枝。法相唯識是一枝,般若也是一枝,乃至於戒律還是一枝,禪也是一枝,都是一個支派。一個支派而不是全體,唯獨《華嚴》講的是全體。所以大家把這部經稱之為根本法輪。好像一棵樹,它是根,它是本,本就是一個主幹,不是枝幹,是本,它是根本法輪。

  所有一切宗派一切法門,可以說都是從《華嚴》上流出來的,因為從《華嚴》流出來,所以最後還是歸到《華嚴》。就是說不管你學哪個宗派,你是哪一個枝、哪一個葉,你慢慢學還是找到根本,都歸到根本,它從根本生還歸根本。我們由這個地方真正體會到,所以大家不要說這一宗不好,那一宗殊勝,不必。為什麼?你修到最後還是要歸根,歸到哪裡去?歸到華藏世界。就是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不管你學哪一宗、哪一派,到最後統統歸到這個地方。

  歸到華藏世界之後,當然最後一個目標就是圓成佛道。到那個地方你就會見到文殊、普賢,這些法身大士。你見到文殊普賢,文殊普賢一定勸你,咱們一同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拜阿彌陀佛去,所以淨土是《華嚴》的歸宿。古大德有個經教上的一個較量,就是比較,他說在一切經裡面,《華嚴》最真實,就是佛所說的一切經,《華嚴》最真實。《華嚴經》要跟《無量壽經》做一個比較?《無量壽經》最真實。因為《無量壽經》可以說是純粹自性,純粹的自性。《華嚴經》雖然也是講自性的全體,沒有《無量壽經》講得那麼精、那麼純。精度、純度比不上《無量壽經》。《無量壽經》實在講一放開就是《華嚴經》,把《華嚴經》濃縮起來就是《無量壽經》,所以它更精、更純。他說《無量壽經》裡面這四十八願如果跟全經一歸納起來,第十八願最真。十八願講什麼?十念必生。所以第十八願是真實當中的真實。你看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佛作祖多簡單,十念就往生了。還有哪個法門比這個更快?找不到了,十念必生。

  我從美國回來,跟諸位報告一個消息,就是華盛頓D.C.周廣大先生念佛念三天往生。真的,不是假的。因為西方三聖來接他去的,十多個助念人都看到,西方三聖從雲端裡面降下來接他去。他臨走的時候滿面笑容,歡歡喜喜,最後念的那個音聲(念佛的音聲)之響亮,馬路上可以聽得到。我相信有很多同修到過國外,外國的房子距離馬路很遠,這個房子裡面念佛馬路上聽到,不像我們這裡距離馬路很近,他們的房子距離馬路都相當遠,房子不靠馬路的。他音聲之宏亮,不像生病,他本來得的是肝癌,非常痛苦,這發願念佛,痛苦就沒有了,這是很不可思議。念了三天三夜,一生沒有接觸過佛法,不懂佛法,臨命終時遇到一個善友勸他念佛,勸他求生西方,他一聽就歡喜、就接受,這是他的善根發現。真正不容易,真是億萬人當中難得有這麼一個。居然在美國,被他們這些人看見,所以他們打電話、寫信給我,真難得,真難得。三天成功,《彌陀經》上講「若一日到若七日」,不假,這是被證明了。所以這一切經,古德比較較量這個說法有道理,不是隨便說的,確實是有道理。下面這句是非常重要的,這是講到宗旨,前面是講能詮,這是講到宗旨。

  【一毫之善。】

  這是講很小的善。

  【空界盡而無窮者。】

  常念這一品經,實在講這一品一共有四十卷,現在我們講《普賢行願品》,大家都知道這一卷,這是清涼大師當年參加翻譯的。《四十華嚴》是清涼大師參加翻譯的。翻成之後,他覺得最後這一章是《華嚴經》的精髓,是《華嚴》之奧藏,功德利益無有窮盡。一般人要想讀整部的《華嚴經》不容易,在從前經本你都得不到,唐朝時候沒有印刷術,完全靠手抄。你看那個《四十華嚴》,那個手抄不容易,一般人不可能得到全部的經。所以清涼大師非常慈悲,把這一卷單獨抄寫流通,廣為流通。他老人家認為讀這一卷等於讀全部的《華嚴經》,所以這個書叫《別行疏鈔》,就是《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》四十卷裡頭最後的一卷。這一卷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每一願裡面都是講虛空界盡,眾生界盡,我的願王無有窮盡。實在講虛空眾生界無有窮盡之時,菩薩的願也是無有窮盡,這是講『一毫之善,空界盡而無窮者』,空界是無盡的。這下面註子就好了,這「一毫之善」指什麼?就是十種行願,「禮敬、讚歎、供養、懺悔、隨喜、請轉法輪、請佛住世、常隨佛學、恆順眾生、普皆迴向」。我們有這個心願,或者是有這個行持,不要認為這個善很小,這個善與盡虛空遍法界都相應,所以他就舉例說:

  【十種行願。皆結云。如虛空界無有盡等。】

  他這句話就把經文總結都說出來了。

  【如初禮敬行願結云。以虛空界不可盡故。我此禮敬無有窮盡。餘九。】

  其餘九條,我剛才向諸位報告過了。

  【例然也。】

  跟這個句子完全相同。在這個地方我要跟諸位同修說一樁事實,《華嚴》為什麼被一般人稱為一切經裡頭最真實,一切經裡頭最圓滿?實在講,它把宇宙人生本體、現象、原理、原則乃至於這些事實的真相,發揮的淋漓盡致。你要想知道整個宇宙人生的狀況,你念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就明瞭。經上告訴我們,「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」。虛空是大,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?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。因為是自性變現出來的,所以這十法界依正莊嚴,沒有一法不是自性,沒有一法不會交感、不會互融,互相有感應、有交融,這是事實。所以你一念善盡虛空遍法界,一念惡也是盡虛空遍法界。起心動念與整個法界都有交感,都相入相融,這是華嚴境界。這就是《華嚴》講的十玄門,十玄門在一切經裡唯獨《華嚴》具備,除《華嚴》之外,那就是《無量壽經》也具足十玄門。其他的經典這十玄門的意思縱然有,不完全,不會十種都具足,這是很不可思議之事。所以彭際清說《無量壽經》叫中本《華嚴》,他有道理,因為《無量壽經》也同樣具足十玄,在經文裡頭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我們可以看得出來。

  明白這個事實真相,我們才曉得自己應該修行,知道自己的命運,自己的前途,掌握在自己的手上。真正通達,你從此大概也不會再去找人看相算命,也不會找人來看風水。為什麼?自己做主,不但自己主宰自己,自己確實主宰了這個宇宙。這都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所以修行真正的功夫是在起心動念之間。我們舉個淺顯的比喻,花草有感情,愛花的人看花,花特別美,花也特別香;不喜歡看花的人看到花,花垂頭喪氣。這個諸位要是細細去觀察、體會能看到,真的,不是假的,草木與人心都有感應,何況有情眾生!所以你不能起感應道交的時候,就是我們妄念太多。你的雜念太多,這個感應的力量薄弱,心愈清淨,感應愈明顯,就是這麼個道理。

  好,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了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