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 (第二十一集)  1989/1  台灣華藏講堂  檔名:04-003-0021

  【大疏序云。理隨事變。則一多緣起之無邊。事得理融。則千差涉入而無礙。兩對皆上句明所以。下句正明事事無盡。此上但以非一非異解之。義即窮矣。】

  我們先看這段。這段是前面第六小段裡面所講的,「融攝事相」。我們因為時間的關係,這段沒能講完,所以接著講這後半段。這句序文,前面一段是講的理論,後一句是講事相。理事是一,不是二。如果我們能夠細細的去體會,真正通達了,受用是不可思議的。學佛實在講,就是要學一個清淨、自在、美滿、幸福的生活。如果連這一點達不到,我們何必要學佛!可是這些是世界上,可以說是一切人所追求的目標,但他一生都追求不到。真正的幸福圓滿是在佛法裡面,尤其是在這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中。這兩句太好了。

  『理隨事變』,理是什麼?理就是真如本性。拿現代的哲學名詞就是宇宙萬有的本體,我們今天講,佛門常說,十法界依正莊嚴。我們世間人講宇宙人生森羅萬象從哪來的,那個來源就是個理,理是一個,事相那就多了,一個理變無量無邊的事相。這《華嚴經》上講得很透徹、講得很明白,告訴我們萬法唯心,一切法是心造的、心變的,所謂是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心與識都很不好懂。所以禪家常說,「若人識得心,大地無寸土」。哪一個人要是真正認識心、知道心,知道心就是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;到明心見性,他這個境界裡面,大地無寸土,那土跑哪去了?原來一切萬物都是真如本性。古德有個比喻說,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。這個意思說他從此以後不再著相了,曉得相就是性,性就是相;事就是理,理就是事,理跟事是一,不是二。

  我們今天最困難的、最困擾的就是理跟事分成兩截,理不是事,事不是理,這個麻煩就大了。凡夫著相,著在事相,不知道理,所以是偏在一邊,著在事相,把這些事相當真,於是乎造業受報,無量劫來生死輪迴,幹這件事情。聲聞、緣覺、權教菩薩,特別是聲聞、緣覺,就是阿羅漢、辟支佛,他著了理,偏在理這一方面,事他不著了,事相他不著了,他著在理的這一邊。所以佛說他墮涅槃坑,變成怎麼樣?有體無用,所以也不圓滿。唯有大乘菩薩,理事圓融,兩邊不著,我們不得已勉強說一個中道,這才真正得到幸福圓滿。所以你只要會用中,你的生活就會幸福,絕對不偏在一邊。這兩句是把性相事理給我們說出來。

  要曉得『一多緣起無邊』,這句就是講宇宙大千森羅萬象,十法界依正莊嚴,都是一個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。正如同我們作夢一樣,你每天晚上會作夢,那個夢境裡面,境界也很複雜。從哪裡來的?都是你一個心變現的。你心裡頭沒有夢,心沒有夢,但是心會變夢境。正如真如本性裡面沒有事相,它會變現事相,這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真如本性變現之物。所以永嘉大師在《證道歌》裡面,給我們說得很好,「夢裡明明有六趣」,就是說六道輪迴,這夢就是你迷了,迷了的時候,明明白白的有六道輪迴;「覺後空空無大千」,你要是哪一天大徹大悟、覺悟了之後,不但六道沒有了,大千世界也沒有了,六道、四聖都沒有了,那是真的。四聖法界也是夢境,也沒有離開這個原理,四聖不過是比我們六道凡夫迷得輕,執著少,就如此而已。明白這個道理,你才真正覺悟,佛法自始至終就是破執著而已。

  一定要曉得宇宙人生的真相,明瞭真相這叫覺悟,眼前人生很苦,你要能真正知道苦,這是你開始覺悟了,你曉得人生苦。知道苦就要想方法,我怎樣能夠把這個苦離開,離苦得樂。所以你要曉得苦從哪裡來的,怎樣才能真正離苦,離了苦就自在了。所以要把這個苦的根源找出來。大乘經典裡面,可以說每部經論都特別強調苦的根源是什麼?貪。八萬四千煩惱,佛法將它歸納成一百零八煩惱,這百八煩惱,這是八萬四千歸納、分類成一百零八;一百零八還太多了,再歸納成二十六,六個根本煩惱,二十個隨煩惱。這是我們在講經常常說的,百八太多、太繁了,所以說到最詳細的,就是說二十六種煩惱。這二十六再歸納就是六個根本煩惱。六個如果再歸納就變成三個,三個叫三毒,叫貪瞋痴。如果你三個還想再把歸納成一個,行不行?行,就是貪。諸位想想,如果你一貪就貪到,你就不會瞋恚了。因為貪不到才瞋恚。所以這個痴跟瞋恚也是從貪裡面生起來的。歸納到最後,這個煩惱的大根大本就是貪愛,這個東西害死人。

  我們在座的每位同修,你們不是今天才學佛。也許你說,是!我學佛才幾年。我告訴你不只幾年,你們能夠坐在此地,能夠在這裡聽《華嚴經》,這個善根是多生多劫。換句話說,你無量劫來,生生世世都在學佛,你有這樣深厚的善根,你今天聽經還生歡喜,聽得還不想走。《無量壽經》裡面有證明,《無量壽經》大家念得都很多,你看阿闍王子與五百長者,佛說過,他們無量劫前就發菩提心,住菩薩道,曾經供養四百億佛。一個三大阿僧祇劫才有一尊佛出世,他供養四百億佛,你想想看,他的善根多深厚。我們在座諸位同修跟他們沒有兩樣,你們過去生中不曉得供養了多少億、百千億萬佛,你們才有今天的善根。供養那麼多佛,親近那麼多菩薩,生生世世修行,怎麼今天還搞成這個樣子?我把這個原因給諸位說出來,就是被那個貪愛害了,你要真正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點貪心,你早就成佛了。

  因為成一尊佛三個阿僧祇劫,你們過去不曉得修了多少無量無邊的阿僧祇劫。這個病根要不拔除,那麼你這一生還是不能成就,來生比這一生還要苦,這是一定的。你說我在佛門裡做了不少功德,來生大概人身可以得到!你自己關起門來,冷靜去想一想,給自己五戒打個分數,看看有沒有六十分?六十分還不見得能得人身,至少要可以打八十分。這個五戒: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這個五戒可以打八十分,大概來生可以得個人身。沒有八十分,來生人身靠不住。人身靠不住到哪裡去了?三途去了。三途的時間長,不曉得到多少年、多少歲月你才能出得了頭,才再得個人身。得人身未必能遇到佛法,因為這個世間有佛法的時間很短,沒有佛法的時間很長。你看釋迦牟尼佛,我們現在是釋迦牟尼佛法運,釋迦佛的法運總共一萬二千年,按照我們中國記載,佛滅度到今年是三千零十八年,那往後去還有九千年,九千年之後就沒有佛法了,一直要等彌勒佛成佛。彌勒佛什麼時候來?《彌勒下生經》上給我們說,五十六億七千萬年。你想想看,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才有佛法,這當中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沒有佛法,所以遇到佛法不容易。遇到佛法要空過了,那實在是太可惜了。你遇不到,那沒有話說;遇到,空過了,真可惜。人不貪,成就就很容易,特別是遇到淨土念佛法門。

  我這次在美國達拉斯講經,今年華盛頓華府我沒有去,華府那邊有一個同修,龔振華居士,是華府裡面念佛最認真的一個同修。他打個電話,告訴我一個好消息。我說什麼消息?華府那邊有一位往生的同修。這個同修實在講只學佛三天,一生沒有遇到過佛法,不知道佛是什麼。他自己在DC開了一個麵包廠,他是老闆。這兩年他得了病,肝癌,非常痛苦。到後期的時候,醫生已經放棄治療,不給他治了,沒辦法,治不好。他太太就著急了,到處去求神、去拜佛,希望能有感應。龔居士的太太在DC開了一個餐廳,大概常常到他們那邊去買麵包,所以跟那個周先生的太太(老闆娘)熟,周太太就把她先生生病的情形詳細告訴龔太太。龔太太聽了很難過,回家之後就叫她先生去看他,原來不認識。龔振華去看他。看了之後,龔振華看了他的情形,這個病不可能好,所以就勸這周先生,勸他什麼?不要求好,勸他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告訴他西方極樂世界的好處,你到那個地方作菩薩、作佛,將來回過頭來度你的家親眷屬,這不是很好嗎?何必要在這個人間受罪。這周先生的確是很有善根,聽了之後很歡喜,他就接受了,就叫他的太太、兒子、女兒統統念阿彌陀佛,幫助他求生淨土。這一點太難得、太難得了。可見得他把這個世界世緣真的放下了,他下了一個決心,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

  所以華府佛教會的同修,有十幾個人去輪流幫他助念,念到第二天,地藏王菩薩來了,接著就觀世音菩薩也來了。這個龔居士很了不起,龔居士在旁邊就告訴他說不管什麼佛菩薩來,只要不是阿彌陀佛,我們都不理。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,一定就是要求見阿彌陀佛來才行,所以就不理了。不理以後地藏菩薩也沒有了,觀音菩薩也不見了,念到第三天,西方三聖現前。阿彌陀佛、觀音、勢至,從雲端裡面降下來,接引他往生。十多個人統統看到。三天,他學佛才三天。他說他自從一發心念佛,他那個病就不痛了,這個感應不可思議。三天是愈念精神愈好,顏色也愈好。臨走的時候,他念的十幾聲佛號,中氣十足,音聲宏亮,馬路上都聽到,這不像是生病的人,滿面笑容歡歡喜喜跟佛去了。

  所以我叫龔振華,你把這件事情詳細的給我錄一個錄音帶,寄到我們這邊,我們來流通;把這個事情寫一個小冊子,這是非常有力的證據。所以DC那邊有不少學密的同修,現在也死心塌地的念阿彌陀佛了。為什麼?親眼看到的,這真不可思議。龔振華講這個大喜事,他說若一日到若七日,從前只是經上說的,近代沒有過這樣的人,沒有想到DC這邊真是有福報,三天念佛成功,居然在他這個地方出現。這是我們要求的。現在大家是有無比的信心,來告訴我這樁喜事,向我道謝。我說這是你的功德,怎麼會謝我?他說念佛是我在那裡教給他們的。真有效。

  所以說,凡是念佛不能往生的,總是你對這個世間有牽掛,你放不下,你還有貪戀,阿彌陀佛想接引你,你不肯去。阿彌陀佛很慈悲,不勉強人,不會拉著你走,你不願意,只要有一絲毫不願意,阿彌陀佛不勉強,絕對不會帶你去。你真正一切放下了,佛一定來接引。所以他這三天,的確符合《無量壽經》所講的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。從發心起,到臨命終時,佛號沒有中斷,與經上所講的相應。這在近代中國、外國所有《往生傳》裡面第一稀有。所以經上跟我們講的理事,你都要通達明瞭,「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,唯獨念佛可以親證這個境界。其他法門當然也可以證得,不容易,沒有念佛來得快,念佛真正如理如法,你一生一定可以得到這個境界。

  這段經文就是敘說宇宙萬有的根源,因為一切萬法同一個理體,所以事事無礙。這末後一句,『千差涉入而無礙』,這是真的。障礙是我們對於事實真相不了解,錯認了,所以裡面起許多的妄想執著,產生的障礙。離開一切妄想執著,障礙就沒有了。末後這段是這一小段的一個總結,我們念一念:

  【又周遍含融觀中四句。一一中一。二一中一切。三一切中一。四一切中一切。】

  這四句就是說的事相上的變化。跟我們中國《易經》裡面所說的非常類似,我們中國講宇宙萬有的發展,是太極生兩儀,兩儀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,八卦生萬物,跟這個意思是相通的。你看我們中國的聖人跟釋迦牟尼佛,那個時候沒有見過面,沒有通過消息,都知道宇宙的根源是一。佛法講一就是真如本性,我們中國古人講這個一講太極,太極是一,說的名詞不一樣,這個意義是相通的。後面這是這一大段的總結。

  【三喻結難思。】

  這是用比喻來做一個總結,法界事理不可思議。

  【疏若秦鏡至齊現者。】

  這段文在第九十四面,諸位翻開來,我把這個文念一念,這大家才懂得。九十四面第一行最後一個字開始:「若秦鏡之互照,猶帝珠之相含;重重交光,歷歷齊現」。就是這句。底下這段就是解釋這句,所以這句裡面統統是比喻:

  【鏡喻則兼前諸門交徹之意。】

  這種比喻在佛法裡頭,特別是大乘佛法,世尊常用,顯示重重無盡的境界。我們把註解底下這個文念一念:

  【以兩鏡相對。如事理二門。若取相入。展轉成多。則亦喻事事無礙也。】

  這個『鏡』就是比喻『事事無礙』。華嚴境界是諸佛大菩薩的現量境界,我們凡夫很難懂。在唐朝時候,好像是賢首國師的時候,那個時候的皇帝,問到《華嚴經》事事無礙這個意義。賢首大師講解,皇帝聽到沒有法子體會,賢首國師靈機一動,叫皇帝做一個亭子,八角的亭子,這很容易,馬上幾天就造成了。每個角裡放一面鏡子,就八個鏡子;造好了之後,賢首國師就請皇帝,到那個亭子當中去看一看,那事事無礙馬上就證明了。他跑到當中一看,這個相前後左右統統無盡。賢首國師說,這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。他恍然大悟,明瞭了。這也是比喻這個事情,就是這一樁事情。他這裡講,兩面鏡子互照,的確就看到重重,何況是八面,那個境界是更容易領會。如同事跟理,人是個理,鏡子的相是影像,是事。理是一個,一個人,可是你看到鏡子互照,那裡面的景象就沒有窮盡。這是理事二門,『展轉成多』,事事無礙。下面講珠,珠是如意寶珠。

  【珠喻則唯喻融攝無盡。】

  寶珠有光,也能照物;鏡子是兩個互照,寶珠是一個,一個,它是圓的,所以它照外面境界,它有變化。那個珠雖然小,但是它有角度的,所以它的外面境界它照得很廣。我們講廣角,照得很廣。尤其是一個圓珠,四周上下無所不照,所以珠是一個,整個外面境界相它統統照到了。不像鏡子,鏡子你照這一面,背面照不到。兩面鏡子互照,顯出重重無盡,這一個景觀現前。但是珠什麼?一個圓球的,它是四面八方,無所不照,統統融攝在裡面,這就是多即是一。下面說:

  【言秦鏡者。秦朝有鏡。】

  這是個古鏡。

  【能照人心。】

  我們乍聽起來,好像很玄。這個世間奇怪的事情、超乎常識的事情很多。古鏡能夠避邪,古鏡能夠照妖魔鬼怪,他不能夠遁形,這些都是事實。清涼是唐朝時候的人,秦,那就很古了,秦朝鏡是古鏡。

  【故朱鍠詩云。西國有秦鏡。其光世所希。照人見肝膽。鑒物窮幽微。】

  這是『朱鍠』的一首詩,描寫『秦鏡』,這個鏡是寶鏡,照人能夠照到人的內部。最近黃念祖老居士有一套錄音帶,是我最近聽了三個,好像我們給它拷貝總共有十二個帶子,是《無量壽經》大意,就是《無量壽經》的概要,前面那個玄義的部分,希望同修們有機會好好的聽一聽,他講得好。另外還有一套帶子,那是今年年初我從美國帶回來的,《華嚴念佛三昧論》。《華嚴念佛三昧論》是清朝康熙年間彭際清居士做的。是依照《華嚴經》,就是《華嚴經》念佛的方法,是屬於《華嚴經》修行的方法,黃念祖老居士講得很好。裡面講了我們通常講四種念佛,很少講什麼叫實相念佛,實相念佛很難懂,也很難講,他把這個實相念佛交代得很清楚,很難得。這兩套帶子不可不聽。

  他在後面這套帶子裡頭,特別講到現在的氣功,氣功現在在外國都很盛行,所以有眼通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他能夠看到你的內部,這不是用肉眼看的。因為我這次在溫哥華,遇到大陸上有位姓彭的,彭先生是個氣功的老師。我看他看人的時候,他眼睛閉起來,他不是眼睛睜開來的,眼睛閉起來,他看到這個人氣,看到這個人的光。每個人都有光,光的顏色不同。能夠看到你身體哪一個部分有疾病,他能夠給人治病,治得很有效果。這在大陸上是非常之盛行。黃念祖老居士,在這個帶子裡頭講經的時候說,我們學佛的人不能被這個迷了。學佛的人求什麼?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如果迷在這些神通、迷在這些感應裡面,好了,你這一生又空過了。這個事情有沒有?有,真的。但不是我們所求的。這個東西可以能治病,不能了生死,不能脫離輪迴,大家要把這個搞清楚。寶鏡有這個能力,能夠照到人的內臟,像我們現在所講,像X光一樣,能夠透視,能夠照外面的妖魔鬼怪,有這種能力,畢竟還是一個世間法。大師在此地舉出的比喻,舉這比喻。

  【今意取文涉稽古。又取至極之明。】

  這是講取意,第一個是取久遠的意思,古鏡,第二個取它光明的意思。久遠光明,取這個意思。

  【故云秦鏡。謂兩鏡互照。中置一燈。互相影入。交參無礙也。】

  這到末後才把這比喻的意義說出來,這個我們不難體會。

  【帝珠者。帝釋殿網之珠。】

  這個『珠』不是普通的珠,是什麼珠?是『帝釋天』,帝釋天我們中國人稱為玉皇大帝,是帝釋天的宮殿,宮殿裡面有羅網,羅網當中鑲的寶珠,是說的這個;這不是人間的寶珠,講的是這個寶珠。這在從前的人提到這句話,他很容易明瞭。為什麼?見過。現在我們講的時候,大家體會不到,為什麼?沒見過。不過現在這個羅網還是有。在中國大陸上已經很難看見了,在從前宮殿裡面都有,可是諸位如果要想看,你到日本去,日本京都就很多。這個大的寺廟,雕梁畫棟,它那個柱子梁都是藝術品,都是最高的藝術品,怕它損壞,所以都用網,這個網多半是銅絲做的,透明的,你能夠看得見,你手摸不到,把它包起來,那叫羅網,網與網之間用珠繫在那裡,做裝飾品。那這個網,它最主要的作用是怕鳥跑去做窩,將這個藝術品損壞,所以是保護的作用。在忉利天宮,這宮殿上也有羅網。當然忉利天宮,大概沒有這些鳥獸去損害,那為什麼還有?純粹是裝飾品,不但是忉利天有,西方極樂世界也有。我們在經上念的七重行樹,七重羅網,所以那個都是裝飾品,尤其是西方極樂世界的羅網,那個作用不可思議。他網放光,光中又化佛,佛又說法,又度眾生,那奇妙無窮。此地是講帝釋天,就是忉利天主宮殿上的寶珠。

  【明淨。一入多中。多入一中。重重無盡也。】

  因為羅網,每個網都鑲一個珠,這個珠就很多了,像我們一個講堂裡的許多燈光,光光互攝,他取這個意思。從這些比喻,我們要明瞭整個法界,理事、事事都是『重重無盡』,都是光光相攝,沒有例外的。因此我們這個心一動,別的人曉得。為什麼我動心,你不曉得?因為你心不清淨,所以你不曉得。我這裡動,你也在動,你就不知道了。我心動,如果你心不動,你就知道了。不動就是定,不動就是靜。你只要到一切法不動心了,不起念、不動心,告訴你那個什麼X光眼、看人透視就看出來,只要你在這個時候,把所有一切妄念息下來,這個能力就現前了。他平常為什麼看不到,他一定要作意才看到?因為他平常也動心,他要看一個人,他這個時候收斂,眼睛閉著,外面不看,完全心靜下來,這個靜心能夠看外面所有的動態。那你說為什麼看到?因為是一個心變現的。

  所以佛法跟我們說,定能夠發神通。佛門講六種神通,六種神通從哪裡發的?從定中發的。你只要得定了,這六種神通是自然現前。那是真的,不會失掉的。像這些人,這些有奇異功能的人,他們這個能力多半是修來的,會失掉。我問過他們,他們說會失掉。只要對這個花花世界一貪愛,他這個功夫馬上就失掉了,他心亂掉了。所以他要保持很冷靜,保持一個清淨心,他這個功能才能保持得住。由此可知,這個貪瞋痴慢多厲害,把你自己本有的德能全部都障礙住了,雖有不得其用,這個損害太大了。我們再看底下第七段,序文裡面說,這個序文就是《疏》。

  【故得圓至功於頓刻。】

  『圓』是圓滿。『至功』,就是功夫達到了極處。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圓滿功德。要多久?『頃刻』就可以圓滿。

  【見佛境於塵毛。諸佛心內眾生。新新作佛。眾生心中諸佛。念念證真。】

  這是這章裡頭最後的一段,這段是這章裡頭第二個大段。註解裡面,諸位看註解一百零四面:

  【故得下。】

  就是我們剛才念的這段文。

  【第二。】

  就是第二大段。

  【成益頓超。】

  這四個字是科題,也就是這段文的題目。那這個文,古人的文字簡潔,從『故得』到『塵毛』這是第一小段;從『諸佛』到『證真』是第二小段。

  【於中二。】

  就是分成兩段。

  【初時處超。】

  後面這段是:

  【後因果超。】

  『超』是超越。如果沒有『時處』、『因果』之超越,那叫不能講事事無礙。無礙,就是超越。超越最巧妙的方法,人人都能做得到的,無過於念這一句阿彌陀佛。所以這個法門是一切諸佛度眾生、了生死、成佛道的第一法門。一部《華嚴經》實在講,就是介紹念佛法門而已。好,我們看底下解釋的文:

  【今初言。】

  『初』,是第一段,第一段裡頭說這文字是:

  【故得至塵毛者。】

  就是「故得圓至功於頃刻,見佛境於塵毛」。這一段裡頭兩句:

  【上句時。下句處。】

  上句就是時超,下面一句是處超,一句就是一段,就是一個段落:

  【時中言。】

  時超裡面是時間上超越了。

  【故得圓至功於頃刻者。由如上境界融攝微妙。故得信解悟入。有斯頓證。】

  『由如上境界融攝』,這個講到常,在這一大段裡面,我們講了六種融攝。這個文在哪裡?因為得要溫習一下,不溫習一下,那搞不清楚。在九十四面倒數第四行當中看起,這是第二段:「正明深妙,文中有六:一融情智,二融真妄,三顯四句百非,四泯真俗一多,五融拂事理,六融攝事相」。就是這六種。這六種我們前面講過,每一種裡頭的義趣都是無窮的,無有窮盡的。像上面講的這個境界「融攝微妙」,你要真正能夠體會、真正能夠明白,你才能夠有『信解悟入』。下面再引經給我們作證。這個經還是引《華嚴經.梵行品》裡面的一段經文。

  【梵行品云。若諸菩薩能與如是觀行相應。於諸法中不生二解。一切佛法疾得現前。初發心時。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知一切法即心自性。成就慧身。不由他悟。】

  你看,這是不是一下就功德就圓滿了。修行哪裡要三大阿僧祇劫,一念功德就圓滿了。話是這麼說,理上也不錯,可是我們就是圓不了。圓不了的原因,就是我們的心行與經上講的不一樣。你要想在極短的時間成佛,那你就要把這些話記住,依照這個教訓去做,我們這一生當中,必定圓成無上菩提。圓是圓滿,圓滿成就無上菩提。

  首先經裡面告訴我們,『若諸菩薩』,這是菩薩法。我們一看到這個句子心就涼掉了,菩薩,我們不是菩薩,這教菩薩的。如果你要懂得「菩薩」這兩個字的意義,我們還是有指望的。菩薩是什麼?菩薩是覺悟的有情眾生。換句話說,我們如果今天覺,就是菩薩;迷,就是凡夫。問題在我們自己能不能覺?在這個字,我們對自己、對別人、對理、對事、對因、對果統統不迷,那就是菩薩。怎麼樣才不迷?如果你在這些性相事理因果上,起心動念就迷了,不起心、不動念就覺了、就不迷了。這是大乘佛法修行的關鍵,教你修什麼?修清淨心,修一念不生,了了分明,樣樣清楚,一念不生。要修這個。

  我們把這個文讀下去,『能與如是觀行相應』。如是,就是指前面境界融攝,前面所講的這六條,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我們的思想、我們的見解、我們的行持都能與這六條相應。相應之相一定是經上所講的,『於諸法中不生二解』,解是見解,換句話說,決定不生一個見解。你只要有一個見解,就是二解;一是清淨心。六祖大師《壇經》裡頭說得很好,佛法是一,二就不是佛法。你看印宗不是問他嗎?印宗問他,黃梅(就是五祖),有沒有說禪定、解脫?禪定、解脫,五祖平常是如何開示的?六祖不理會他,六祖說,禪定、解脫是二法,佛法是不二法。二法就著了相,二就起心動念了。佛法是什麼?佛法是不起心、不動念。

  我們今天的大病就是起心動念。所以怎麼樣修,這個修行,諸位自己一定認真反省、檢點。我們所修的,修了,我們得的什麼?我們的成績在哪裡?如果修了這麼多年,毫無成就,那你就值得認真去檢討,你一定學錯了,功夫用的不得力。如果功夫得力,一定有成就。成就是什麼?你的煩惱一天比一天少,你的心一天比一天清淨,你的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長,你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快樂,這就是很明顯的你所得到的。如果你學佛不能一天比一天快樂,你這個佛法學得有毛病,不如法。佛法是離苦得樂,不是來生離苦得樂,現在就離苦得樂,一天一天苦少,苦,一天比一天少,一年比一年少;樂是一天比一天多,一年比一年多,這就對了,這個學得就沒錯了。這心地一天比一天清淨,事理一天比一天明白,這就對了。心在境界裡面得大自在,不會被外境所轉。

  《楞嚴》上說:「若能轉境,則同如來」。你不被外境轉,你就轉境界。你能轉境界,你就跟佛一樣了。所以他的現相是「於諸法中不生二解」。這個諸法是世間法、出世間法。世出世間法裡面唯一清淨,一切通達明瞭,裡頭沒有知見。怎麼通達明瞭?就像鏡子照外面境界相,你看,照得清清楚楚的,它有沒有分別?沒有分別,它也沒有執著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裡面決定沒有一念。所以我們用心要像鏡子一樣。我們每天早晨起來洗臉要照照鏡子,照鏡子的時候,想想我今天用心像鏡子一樣。晚上睡覺,你也照照鏡子,去反省一下,我今天用心像不像鏡子?鏡子清楚明白,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,沒有妄想,這就叫做不生二解。心裡面不生二解,給諸位說,這是定成就。一切明瞭是慧成就,這是真實功夫。定慧等持,三學增上,他怎麼不快樂?

  自身環境過去、未來都通達、都清楚,所以說『一切佛法疾得現前』。一切是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法,你統統都明白、都現前了。怎麼可能?真可能。一切諸佛所說的經典,都是真如本性的流露,性德流露。性德是什麼?就是定慧。你今天定慧成就了,你的性德現前,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法,統統是你的性德,你哪有一樣不通達?你要不相信,六祖是一個證據,是個見證人。六祖不認識字,沒有念過書,一切經典你去問他,他不認識字,你念給他聽,你一念,他就通達、就明瞭了,他就跟你講解。你哪裡不明瞭,他都可以跟你講解。佛法一切經典通達,世間法,一切典籍他也通達。為什麼?世出世間一切法,沒有一法不是本性裡面的性德,統統是。不僅是出世間法、世間法,乃至於世間一切善法、一切惡法。因為沒有一法離開真如本性。所以一個明心見性的人,是一切通達,沒有障礙。你要想明心見性,你就在定慧上下功夫;你要想定慧成就,你就把世間一切貪瞋痴慢統統放下,你帶著這些東西決定不能成就的。

  所以於世出世間一切法,無貪、無瞋、無痴,你才能入得了門。這個事情難不難?不難。為什麼?問你自己肯不肯幹?你肯不肯捨?世間難,最難是求人難。為什麼?那個權力在他,不在我。修行斷貪瞋痴,修戒定慧,這個權是我,不是他,我答應就行了,這個容易。求人難,這個事情是求自己,不求別人。所以你只要能如理如法的修學,一切佛法疾得現前,疾是快,快速。一切諸佛,這個佛法沒有一法不通達,沒有一法不明瞭。

  這一句說的是解,下面一句是講的證。『初發心時,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』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語,這是學佛人所追求的終極目標,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你要是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就叫做成佛了。這句話翻成中國的意思,無上正等正覺。「三菩提」翻作正覺,「三藐三菩提」翻作正等正覺,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翻作無上正等正覺。這在佛法修學是三個階級,證得正覺的人,在佛法裡稱之為阿羅漢,阿羅漢就是三菩提;菩薩是三藐三菩提,就是正等正覺;如來極果,這個果位到了極處,沒有比他再高的,所以說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這個不得了,初發心的時候就成佛了,這只有《華嚴經》上才有,其他經上沒有這個說法。理論決定可能,決定是正確的,但是事實上不容易。可是前面我們講過了,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,怎麼會事實上不可能?給諸位說,這個事實上不可能,還是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。為什麼不可能?是因為你不肯幹。譬如說,我叫你不貪財,你不肯幹,你還是拼命想辦法去賺錢,那有什麼法子!你放不下。貪瞋痴慢,世出世間一切法,都要從心地裡面放下,真正做一個無憂無慮,無牽無掛。禪宗的比喻說,一絲不掛。他這個比喻就是心裡頭一絲毫牽掛都沒有,那你馬上就成佛了。等覺菩薩成不了佛,他還有一分微細的牽掛,還沒有捨掉。佛是決定沒有牽掛,你牽掛的愈多,你的障礙就愈大,你就愈沒有辦法成就。

  有不少人常常來找我,問這個疑難、問那個佛法。我看到這些人,可憐。可憐在哪裡?他不去念阿彌陀佛,他給我說了那麼一大堆廢話。你腦子裡頭胡思亂想,你為什麼不想阿彌陀佛?你一天到晚想阿彌陀佛,念阿彌陀佛,什麼事都沒有,那就對了。那就是《華嚴經》修行的方法,就是教你初發心即得無上菩提的方法,這個要懂。從今以後,不要再打妄想。所以我勸大家不要看報紙,不要看電視。我現在不看報紙,我也不看電視了。在外國那個報紙也看不懂,電視也看不懂,所以就不看了。回到台灣來,我也不看,我也不看報紙,也不看電視,也不跟人往來。這心地一天到晚清清淨淨的,這個多舒服、多自在。每天接觸一些人,聽他們胡說八道,看他們胡思亂想,不老實去念佛,這個成就很難。所以大家要想真正成就,首先要摒棄外緣,學佛沒有別的,就是修清淨心,你的心真的是一年比一年清淨,一個月比一個月清淨,你的功夫得力了。你這一生當中了生死、出三界,見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有把握了。

  心地清淨就是訊號,就是通了消息,接近了。還要搞這一套,這不得了,那這一生就怕空過了。此地講初發心,它跟經上講的完全如法,觀行相應。這樣說起來還是很難明瞭,很難下手。換句話說,好像跟大家講得談玄說妙,講了這麼多次了,還是得不到用處。必須有一個簡單具體可行的辦法,我們找到了,才有方法下手。這個具體簡單可行的方法,給諸位說,就是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。菩提心裡面講得最具體的,就是有一個懇切的願望,求生淨土。我這一生當中,什麼都不求,什麼都不希望,只希望、只求見阿彌陀佛,到西方極樂世界去。只有這一念,別無二念。

  你不要感情用事,這是好,我還有很多家親眷屬,我還有好多好朋友,他們都不學,怎麼辦?你還要發大慈悲去度他們,天天不念阿彌陀佛,念這些人,還念這些人造業,念這些人不信佛,念這些人還不吃素,你腦子裡天天念這些,他不念阿彌陀佛。這樣你固然是很慈悲,你的佛也念不乾淨,你西方極樂世界也去不了,被這群人害了,被他累贅了,這叫迷,這不是悟。真正覺悟了,我們家親眷屬,我們對他只盡一個義務,把這法門勸告給他,他接受不接受是他的事情,與我不相干。他不能接受甚至於排斥也沒有關係,我告訴你了,我的責任就盡到了。也要把這些緣放下,自己好好的修,修到你自己往生的時候,他們看到了,他相信了,那個時候不要你勸,那才叫真正的勸導這些人。

  你看從前香港何世禮將軍的母親,何東爵士的夫人,她就是一個好的榜樣。她(老太太)一個人學佛,她們一家,她的兒子、媳婦都是虔誠的基督教徒。可是兒子很孝順,沒有為這個宗教不孝母親。母親也很開明,現在這個時代信教自由,所以彼此都很尊重。到老太太往生的時候,把她的兒子、媳婦家人統統叫過來: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了,我們在這世間總算是母子一場,我走了,你總得念幾句佛,送送我,我一生對你什麼要求都沒有,我走的時候念幾句佛號送送我,這總可以吧。這個家裡兒子、媳婦答應了,她在她家裡,把親戚朋友統統請來,開一個往生大會,表演往生,她預知時至,說走就走了。這一表演,她全家統統念阿彌陀佛,不再上教堂了。為什麼?親眼看到,這是真正慈悲。

  所以往生不要生病,不能站著走,也得坐著走。不能躺著走,躺著走就很難看。別人做得到,我們為什麼做不到?做得到。就是因為你不肯做,你平常習氣不斷,習氣不斷就是業障。你業障重,所以你才有病苦,才示現那個相。你要是平常心地清淨,什麼都捨得乾乾淨淨,沒有業障。我們在近代看到許多站著走的、坐著走的,沒有病苦,預知時至的。想一想,這些人能做到,我們為什麼做不到?要發這個心,這叫菩提心。一心一意就念這句阿彌陀佛,別的什麼都不要了。

  我們印《大藏經》,印《大藏經》是給別人悟的。蓮池大師講得好,三藏十二部給別人悟,我們自己不要。我們自己一部《彌陀經》,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夠了。我們現在印的《淨土五經》,就夠了,夠用了,不要再搞多,不要起貪心。別人跟你說這個經好,那個論好,是好沒錯,搞多了,你的心就不清淨;心不清淨,你就不能成就。你要想成就一心不亂,這就是你一發心就成無上道,最具體、最穩當、最快速,人人可行,這個方法好。

  『知一切法即心自性』。這句如果你真正體會到、肯定接受了,變成你自己的見解思想,給諸位說,你從今而後,念這句阿彌陀佛,是個理念。你得一心不亂,是理一心不亂,那個境界就更高,上上品往生。曉得世出世間一切法,都是自性變現的形相。除了自性之外,無有一物,六祖大師講:「本來無一物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因為知一切法即心自性,所以本來無一物。『成就慧身,不由他悟』。慧身就是法身、就是報身。如來果地上的三身,與他不相干。底下一句:

  【言頃刻者。】

  『頃』是快。

  【對諸教時劫反顯可知。】

  因為佛在其他經教裡面講,成佛都要三大阿僧祇劫,都要無量劫。這個「頃刻」是一剎那,一念之間成就,那當然快速多了。《華嚴》裡面所講的,念劫圓融。我們今天反過頭來說,最具體、最踏實的方法,就是一句佛號。這一句佛號就是頃刻的成就,就是圓滿功德在頃刻之間,你用願行、清淨信心去念這一句佛號,放下萬緣,這一生決定成就。

  好,今天時間到了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