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 (第六十三集)  1989/1  台灣華藏講堂  檔名:04-003-0063

  請掀開經本,一百八十七面倒數第四行,最後一個字看起:

  【第二請加者。疏。願得冥資贊玄妙。可知。】

  就是這句,這個意思『可知』。上面我們講的這一大段是「歸敬請加」,原文在一百六十五面,諸位打開來看一看,知道這來龍去脈。一百六十五面,《疏》一行半。一行半,一共有四句,前面三句都是歸敬,我們上次講圓滿了。末後這句『願得冥資贊玄妙』,這句就是『請加』,請求佛菩薩威神加持。這個作者就是清涼大師。古德講經、著經,因為經論所說是聖者的境界,不是凡情可以能夠推測的。所以在講說、註疏都要求佛威神加持,希望沒有過失。就是《開經偈》裡面所說的,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。所以都有這個例子。講經也是如此,講的人無論是在家、出家,在開講之前,一定向佛頂禮三拜。這三拜就是求加持的意思,跟註疏意義是相同的。這句裡面只註了兩個字就是可知,就是可想而知,不要細說。前面三句說了那麼多,這後面這句就不要多說。願得,自己願意得到佛菩薩冥冥當中資助我們。贊就是演說,註解都是屬於贊。讚歎這部經典,讚歎這個法門,就是宣揚的意思。玄妙是指經典的內容,讚歎就是註疏、演說。

  我們看下面這一大段。這一大段就是本經的玄義,也是概要。前面我們講的是序文,講了這麼久,序文講完了,歸敬偈講完了。今天才正式講到本經的概要,玄義。

  【將釋此經。五門分別。】

  大經是用的十門開啟,在《八十卷經》,就是《華嚴經疏鈔》,十門開啟。在《四十卷經》,清涼大師疏,也是十門開啟,因為現在只講一卷,這是四十卷的最後一卷,所以就省略了,就用『五門』,省了一半。那這五門,實在講是非常重要的五門。古時候講經,循規蹈矩,可是現代社會裡面講經,我們用這些方法都不合適,不能契機了,契理不契機。也就是從前這個方法能夠契合那個時候眾生的根機,對於現在眾生不太適合。勉勉強強在台灣,我們這些大眾還能受得了。換一個處所,換一個地區,外國人他們受不了,他們沒有這麼長的耐心,來聽這樣詳細周詳的演說,他們沒有耐心,也沒有時間。換句話,在他一生經驗當中,也沒有過這種情形,所以對外國人來講這個方式不契機。但是五門已經是省了一半。我們看他的題目:

  【一教起因緣。二辨教宗旨。】

  你看他體性就不說,從『宗旨』上來說。

  【三翻譯傳授。四釋經名題。五隨文解釋。】

  五條,實際上只有四條,第四條已經是講經題,第五條就是講經文。這是玄義裡面的大段。這段玄義的文也相當之長,一直到三百六十八頁,你看看這麼大的分量,講前面這四個題目,就到釋經名題,三百六十九面,這才開始講到經文,這我們要很有耐心。好,現在講第一大段,就是『教起因緣』。

  【今初。】

  『初』就是第一段。

  【夫法無言象。非離言象。離言象而倒惑。執言象而迷真。故聖人利見。垂象設教。必有由矣。】

  實在講這個佛經,像《華嚴經》當中的《四十華嚴》,文字都非常之好,可以當作古文來讀。清涼、宗密,我們從他的文章上來看,不但佛法,那的確是有修有證,國學的修養上、造詣上也是屬於上乘的。實在講,文言文非常重要。文言文將來能不能再恢復?這是一個未知數,恐怕很難。可是如果你能夠懂得文言文,無論在什麼環境、什麼時代,你佔的便宜就太大了。文言文應該怎麼學法?它學法的祕訣就是背書。這一本《疏鈔》,你能夠統統把它背下來,你的文言文,不但讀誦沒有障礙,你寫文言文也沒有障礙。這是真的,因為它的分量相當多,不止一百篇古文。以前李老師給我們的標準,是一百篇古文,就可以寫文言文;能夠背誦五十篇就可以能夠讀誦。這個分量足足超過了一百篇,所以說非常好的文字。我們看下面的《鈔》,鈔裡面解釋得很詳細。

  【第一教起因緣。文分三段。】

  這三段。

  【一總標大意。二別釋十門。三總結指廣。今初也。】

  『今』就是剛才念的這段。這段是三大段裡面的第一段,『總標大意』。這段裡面,實在講,它每一句就是一個意思,我們也把它分開來研究。

  【一略標言。】

  『略標』在疏文裡面只有兩句:

  【夫法無言象非離言象者。】

  就是這一句,這是略標。下面這是解釋:

  【世有人言。大象無形。大音希聲。絕慮亡言。自入真境。何用言教乎。】

  這個『象』是形相,我們常講森羅萬象。森羅萬象是宇宙間的小象。「大象」是什麼?大象是整個宇宙。小象我們能看得很清楚,大的象我們就看不到了。這兩個字是指宇宙,是指法界『無形』,法界是無有形相的。『大音希聲』,大的音聲,我們聽不見,這個我們能夠理解。我們曉得現在音聲,它有聲波,我們這個耳朵的功能很有限,高的音波,我們聽不到,低的音波也聽不到,我們能夠聽的,只是很小、很窄小的一部分,我們能夠聽得見。大音希聲,『絕慮亡言』,慮是思慮。這兩句話就是佛門裡所講的,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,這個絕慮就是心行處滅,不可思,亡言是不可論,不可議論,就是不可思議。『自入真境』,這個真就是真如,就是諸法實相,自然能契入。這就是說明,正法是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。怎麼可以議論?怎麼可以討論?『何用言教乎』,這些觀念,是我們中國老莊的觀念。孔老夫子的境界也非常之高,但是他能夠和光同塵,他自己並不標榜很高,他把他自己降下來,跟我們的水平差不多。老莊的確是高,這是道家的思想。雖然接近佛法,並不是真正的佛法,這要知道,可以說是相當接近。我們再繼續往下看。

  【疏意云。】

  『疏意』就是清涼大師的解釋。

  【非言何以知無言。】

  不錯,法的確是無言。但是你怎麼能體會『無言』?怎麼能契入無言?還得用言語,言語是個工具,以這個工具契入。由此可知,言語不是目的,只可以說是方法而已。道在哪裡?道不在言語裡,道也不在文字裡。所以說言語、文字在經論裡面,沒有道。雖沒有道,這個經論也不離言語、文字,這要知道的。這就是說用言語、文字的那個工具,使我們能夠契入大道。

  【非象何以顯無象。】

  『無象』是真的,但是必須要有有象才能顯示出無象。也就是說,必須用俗諦,才能夠顯示出真諦。清涼大師距離我們一千三百年,這個《疏》距離我們一千三百年。他在此地說這些話,使我們想到近代民國初年,歐陽竟無居士,在民國初年,他曾經在中山大學發表過一次講演。他的講題是「以俗說真之佛法」,跟這個意思完全一樣。這篇講演的內容,就是說明佛說法的善巧。如果你不懂佛說法的善巧,換句話說,你沒有辦法懂得佛經的義趣。真,真不能說,俗可說。所以佛說俗,就是此地所講的,無言無象是真的,有言有象是俗、是假的。那麼能說,只能說得出假的,假的可以思、可以議。佛俗所說的東西都是可思、可議的,但是佛的用意不在此地,佛叫你要想到,假的對面是真的,有說的對面是無說的,叫你從他所說的去體會那個對面的,意思在這個地方。所以你決定不能執著言說,不能執著現相,執著現相,沒有辦法得到無象;執著言說,決定不能體會無言。

  這是佛說法的善巧,就是在不可說,他有巧妙的方法說出來。他說得很巧,我們聽也要很巧。如果我們不會聽,把他的意思都錯會了,執著在言語、文字之中,那就壞了。這正是古人所講的,「依文解義,三世佛怨」,三世諸佛都喊冤枉,為什麼?佛講的是意在言外。你就執著死定這個言說,那佛冤枉,你不解如來真實義。整個佛法,全部的《大藏經》,諸位要知道,統統是意在言外。我們可以說,佛一生一句話也沒說,這就是一句真話沒說,所說的全是假話,一句真話沒說。那個會聽的人,會聽的人講,佛一生所說的句句都是真話,一句假話也沒有。我們想想,佛到底說的是真話、是假話?這個諸位要很細心去體會,所以學佛的人要會聽。這會聽很難,會聽的人一聽就開悟了,不會聽的人,愈聽愈迷惑。怎樣才算會聽,怎麼算是不會聽?凡是聽經,或者是讀經,死在意句之中,這就是不會聽的。會聽的人,聽這一個半鐘點,一句話也沒聽到,那就會聽了。讀這本書的時候,一個字沒看到,那你就會看了。這樣的讀與聽會開悟。那我這樣說出來,那個會的人,會覺得我說得很清楚、很明白;不會的人聽了,不知道我在說些什麼,愈聽愈迷惑。

  我們再把話說得淺顯一點,因為這很重要。無論是讀誦,無論是聽講,千萬不要執著。所謂是離言說相,不要執著講的人他的言語,不執著言語;讀經,不執著文字,不執著這些東西。不執著名字,因為講,當然有很多名詞術語,譬如此地講的無言、無象,這都是名詞、都是術語。這都是叫標旨,也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第三個要緊的,決定不要去思考。你聽了,去想一想這是什麼意思,一落在思考裡面,給諸位說,都是邪知邪見,不是正知正見。我們聽經,離言說相、離名字相、離心緣相,你心裡不起一個念頭,這是什麼聽?實在講,這個聽高明。這一個半小時,我們在這裡幹什麼?我們在這裡修定、修慧,定慧等學。你看心裡一個妄念都沒有,言說也不分別,名字也不分別,什麼都不分,心裡又不打妄想,這修定。一個半小時,聽講的人,在那裡聽得字字分明,了了清楚,這是慧。所以這種聽經是定慧等學,定慧等持,這叫會聽,聽久了會開悟。聽經的妙訣如此,讀誦亦然。平常我們念經也是如此,不執著文字相,不執著名字相,名詞術語不執著,不執著心緣相,也不起心動念,這個人會讀經,他會讀。一面在讀,一面在研究,這不會讀,這是世間法,不是佛法。

  【大疏序云。】

  這個地方稱《大疏》,就是《八十卷華嚴》,我們現在講的《華嚴經疏鈔》。《華嚴經疏鈔》就稱之為《大疏》,凡是看到《大疏》這兩個字都是指八十卷的疏鈔,《八十華嚴》的疏鈔。《疏鈔》的序裡面有這麼幾句話說,這個序是清涼大師作的,八十卷的《華嚴疏鈔》,疏跟鈔統統是清涼大師作的。

  【雖空空絕跡。】

  這個『空空絕跡』是講真如本性,講的法身理體,這是無象。

  【義天之星象粲然。】

  無象當中就起了現象。現象什麼?就是空中的星球。這些星球對於太虛空來講,這是小象。我們地面上森羅萬象,對這個地球來說也是小象。實在講,沒有法子,只好講這太虛空。其實如果從我們的心性,跟太虛空比,太虛空還是有象。《楞嚴經》上說得很好,它說我們的本性有多大?佛用個比喻,把我們的本性比作虛空,把我們現在的虛空比作一片雲彩,你想想看,哪個大?心包太虛,雲彩在虛空裡面。虛空包雲彩,雲彩不能包虛空,你就曉得這個真如本性,它真正是沒有邊際,無有邊際的。虛空還是有邊際的,本性沒有邊際。虛空也是本性裡面的一個現象,這就說是,體「不離象」,無象不離有象,有象也不離無象。妙就妙在無象不礙有象,它不妨礙,有象也不礙無象,這是《華嚴經》裡妙義,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。

  【湛湛亡言。】

  這個『亡』可以念作無,古時候有無的無通用,「亡言」,這是無言。『湛湛』是形容詞,像水清淨安然到極處,沒有波浪,沒有染污;沒有染污,沒有動搖,不動不染的狀況,這都是比喻心地清淨。心水湛然,這是亡言,六祖所說的「本來無一物」。沒有一句話可說,也沒有一句話能說的,能所道斷。

  【教海之波瀾浩汗。】

  釋迦牟尼佛,在亡言當中說了四十九年,集結成《大藏經》。我們這個《大藏經》是從印度傳來的一部分,沒有傳到中國來的很多很多。因為當時交通相當不方便,到印度去留學、取經是非常艱苦的工作。所以這些高僧在那裡選了又選,是挑了又挑,把最好的帶回來。次一等的,再次一等的,因為分量太多了,減少重量,都不要了。所以我們翻譯的經典都經過精挑細選,選出來的好東西,精華。這四十九年講的這麼多,『波瀾浩汗』。前面你看湛湛,水清淨無染。這個清淨無染的水,它又起了波浪,這言說就是波浪!有了波浪就不清淨。這是比喻不離言說。言說與無言說也是一不是二,彼此沒有障礙。這就剛才說的,你要懂得他意在言外,真正的道,說到一句沒有?沒有說到。雖沒有說到,但是他確實指出一條路,你循著那個路去體會,真的可以得到。

  【諸經假言象顯無言象之文甚多。不能繁引。】

  『諸經』是講一切經。一切經都是用這種方式說出來的,用這種方式表達出來的,我們要能夠去體會。所以這段意思跟歐陽竟無發表那篇講演完全相同。實在講是非常重要。不懂得如來說法的善巧,我們就沒有辦法體會這個教義。教義不明瞭,就沒有辦法修行,修行沒有依據,所以這是非常的重要。那這樣子就太多了,不必多言。

  【講者任其廣略。然言謂語言宣說。此即可知。象者。何也。】

  這是在講的人,講的人跟註疏的人是一樣,註疏是用文字來講,以筆代口。『講者任其廣略』,廣是細說,略是簡單的講。實在講,廣略自在。那什麼時候廣說,什麼時候略說?完全要觀機。不是說的人預先要計畫著是長說、短說,深說、淺說,不是的。如果說預先都要計畫好,講了,這有個比喻,好像醫生先把處方都開好了,才去看病。是不是?你們想,這個醫生是什麼樣的醫生?處方先開好了再看病。那你吃這個藥吃不好的時候,不是我處方不對,是你病害錯了。諸位要明白這個意思,你就曉得講經不是容易事情,所以講經不能預備。預備好的這些稿子,那不就等於說是把處方先處方好,再去看病一樣嗎?所以真正講經的,觀機。觀機,看病,看什麼病,再開什麼處方,臨時開處方,而不是把處方先開好的,這就難。正是大經上所講的,「佛法無人說,雖智莫能解」。什麼人說的?必得有修有證的他才有這個能力,他才能觀機。所以一句經文擺在前面,可以長說,可以短說,可以深說,可以淺說的,看大眾的根機,而不能事先準備好。但是諸位要曉得,初學講經不行,那是得事先要準備好講稿,那就是好像這個處方開好了,就去看病,那是學習。實在講,病是自己有病,聽的人沒病,是不是?是自己在學習,在講台上學習講經,這跟正式講經是不相同的。就是有充分的準備,這是學習講經。

  古時候大德的講經確確實實是如此。講,不容易,註疏更難。註是寫成文字,文字幾乎跟經差不多,為什麼?可長可短、可深可淺。經可以這樣講,這註解也能這樣講,這不得了。經,文字是活的;這個註疏,文字也是活的。什麼人才能寫出活的文字?說老實話,得要明心見性才行。他一切都活了,沒有見性,不行。證到阿羅漢、辟支佛都不行。只斷見思,塵沙無明沒破,三德祕藏裡面,他只有半個解脫,般若法身完全沒有,他的東西怎麼可能是活的?這又應當要曉得的。那要怎樣才能寫出活的文字,說出活的言語?給諸位說,必須你心活了。所謂活了就是什麼?就是不死、不再輪迴了,才有這個本事。你還要死,還有生死,還有輪迴,你沒有這個本事。所以從這個地方來觀察,修證是多麼重要,要認真的去修。我們再看底下:

  【然言。】

  『言』是言說。

  【謂語言宣說。】

  包括註疏,寫出來也是言說。

  【此即可知。】

  這是我們在經文裡面,這註解裡面,很顯然的,我們能夠理解,『可知』。

  【象者。何也。】

  什麼叫『象』?象是什麼?

  【象者。像也。似也。】

  拿我們現在的話來說,『象』是現相,相似不是真的。這句話就是《金剛經》上所講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、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。因為有為法是象,是現相。雖有現相,夢幻泡影,它不是真實的。下面有解釋:

  【謂取像似之物為象。令見於真理。】

  最後這句把目的說出來了,佛說法的義趣就在此地。的確,佛說法確實是用言、是用象。象是什麼?表法。你看我們供養的佛像,供養的香花、燈燭,這都是象。這個象,你要曉得什麼?曉得它相似。從這裡面烘托出『真理』。譬如我們說燒香,這是佛弟子可以說是天天都少不了的,最低限度,一天也要燒一炷香!香是象,這個象顯理,顯什麼?香代表信,信香,「信為道元功德母」。香又代表戒定真香,代表戒定。如果再把範圍大一點,它可以代表五分法身香,戒定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,叫你見到這個相就體會到真理,它是這個意思。所以佛菩薩的形像表的意思更殊勝,更是精深博大。譬如我們見到阿彌陀佛,立刻就想到《阿彌陀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,他就是代表這兩部經典。這兩部經典裡面含的有大圓滿的佛法。所以我們供養佛菩薩的形像,要從像裡面去取它的、見它的真理,取這個意思。供養觀世音菩薩的形像,要見到菩薩的大慈大悲。實在講,從菩薩的大慈大悲,他相似。那真理的慈悲在哪裡?是自性的大慈大悲,開顯自性的慈悲。大勢至菩薩,開顯自性的智慧。這些都是六祖所說的「何期自性,本來具足」。這本來具足,開顯不出來,藉言語形相把自性的真理開顯出來。這是諸佛菩薩、祖師大德們說法的義趣。再看底下文:

  【周易有大象小象以顯易道。即其事也。】

  這個《鈔》是宗密作的,宗密大師引《易經》。在古時候,凡是讀書的人沒有不讀《易經》的,《易經》可以說是中國學術的根源。中國的學術是離不開《易經》的原理,這部書是儒家的哲學。它有『大象』、有『小象』。大象是陰陽,四象八卦,這是大象。小象就是爻,六十四卦,每一卦裡頭有六爻,爻是講的小象。所以太極兩儀、四象八卦,這是講大的象,用這些來顯示『易道』。易,實在講,這個易就是簡易。至高無上的真道,一定是簡單容易,絕對不會複雜,這是我們中國人說的。在佛法裡面也講的,至高無上的大道就是南無阿彌陀佛,你看多容易。佛門的這易道,易道是真正的大道,究竟圓滿,這是從事上講的。

  【六龍象於陽德。變化無方。等佛說圓極之理。】

  『六龍』,就是說陰陽的變化。每一卦都有六爻,六爻變化裡面觀察吉凶禍福。從這裡面去觀察、去體會,所以『變化無方』。《易經》裡面這個說法,就相等於『佛說圓極之理』。圓極之理在哪裡?在《華嚴》,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是講圓極之理。

  【言之不及。多以喻況。皆此類也。】

  有許多的理,言語達不到的,達不到用什麼方法?用比喻,希望從比喻當中去體會,那都是屬於這一類。因此這個易是簡易,也是變易,變化無窮。佛說法也是如此。有人說佛法很高深,那是你把它看高深了。看高深,自己不敢學了。把它看得太容易,自己又不肯認真學,都不行。還是六祖說得好,佛法是不二法,有高有低是二法,二法不是佛法。這說得很妙,說得非常的中肯。實在講,佛法是簡易平實,不但人人可以學,人人應當學,人人必須學,就跟我們穿衣吃飯一樣。哪個人不要穿衣吃飯?穿衣吃飯是我們生活當中不能缺少的,佛法同樣不能缺少,就這個道理。

  【若更深而論之。但以名言施設。所顯之義亦皆是象。】

  這就更深一步、進一步給你說,就是能夠體會到的還是『象』,還不是真實。為什麼這個說法?因為我們能夠體會的那個能是什麼東西?八識心王。所以能體會的還是象。即使轉八識成四智,是能體會、所體會的都沒有了,那才見性,那才是真正見性。有能有所,還是第二義,不是第一義。我們凡夫能夠體會到一點,說老實話,是第三義、第四義之下,是不是?第一義,談何容易。所以說是破了無明之後,他體會的是第一義,能所都沒有了,這是第一義,這深一層講法就在此地說。『但以名言施設』,言是言說。施設就是表象,種種表象設施。『所顯之義亦皆是象』。

  【不唯譬喻。以理畢竟言不及故。】

  真理實在講,言語道斷,決定說不出來的。不但說不出來,也決定不能思惟,不能想像。能夠思惟想像所得來的,全都不是。所以在佛法裡面,諸宗裡頭,唯獨禪宗直截了當。禪宗教學用什麼方法?就是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,這直捷用這個方法。所以開口便錯,動念皆乖。禪堂裡面你去參究,練什麼?練離言、離念。禪堂的和尚,和尚就是老師,出個題目來考一考你。出個題目,你一開口回答,人家馬上香板就供養你。不回答,香板也供養你。他都有道理,我出題目,你怎麼不答?不答該打。你答,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,你怎麼能說得出來?還是該打。所以起心動念就錯了。禪堂裡面訓練的,就是一切境界裡面,不起心不動念。先得到的是禪定,心裡不起心不動念是定。定久了就開智慧,就生慧了。智慧一開,一悟一切悟。悟了的人,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樣不通達的,他那個方法是直截了當。但是說老實話,要上根利智的人才能成功。

  什麼叫上根利智?是不是念了大學,得到博士學位?與這些不相干。上根利智,就是煩惱少、妄念少,這個人是上根人。一天到晚胡思亂想,這個人根性很劣,這不是上根人。所以根器愈好的人,心裡頭沒有妄念,這樣的人學禪容易。一天到晚妄想很多,說老實話,學禪、學密都不行,只有一個法門還有救,就是念佛法門,這個法門有救。所以這個法門一切諸佛讚歎,他有道理。那也就是說,禪治病,那個病輕的,禪治很好治,他煩惱少、妄念少,這病輕,不重,用那個方法一治,馬上就治好了。這淨土念佛法門是治什麼?治重病,所有醫藥都沒效了,這快要死了,它這個藥,藥到病除,你才曉得這個藥高明。那個法門比較一下,我們心裡就清楚了。那個輕的病,要是來念佛的話,馬上就得一心不亂,很容易治好!他參禪未必能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念佛准定證一心不亂。一心不亂就是大徹大悟,禪宗那個方法他得不到,用淨宗方法他可以得到。這諸位要是不把這些法門搞清楚,你不曉得。真正搞清楚了,這一切法門,你就會選擇了。所以確實有很多真正道理、事實真相,是言語思惟不能達到的。

  【謂聞教生解。義相生時。亦是變影起故也。】

  這是解釋這第一句,『夫法無言象非離言象』,就是解釋這句,此地做了個總結。『聞教生解』,聽佛法,生解就開悟了,聽佛法開悟了,怎麼開悟的?也是『變影起故也』。這句話不好懂,這句話是唯識學裡面所講的。唯識裡面給我們講,從本質相遍起的影像。從這裡面,你才恍然大悟,明白了事實真相。但是這個意思很深,我們在此地簡單舉一個例子說。所以世間人很愚痴,你要真正理解事實真相,你才曉得佛講這句話是真的,我們的確是愚痴。愚痴在哪裡?我們把所有一切境界相當作真的,其實是假的。我們眼睛看東西,有沒有看到?給諸位說,沒有。我們眼看到這尊佛像,是不是真的見到了?告訴你,沒有見到。眼如果能見,《楞嚴經》上說得很好,那個人剛剛死,眼睛還沒有壞,那他應該可以看見?他要能看見,就不叫死人了。這證明什麼?眼不能見。眼只是一個工具,像照相機的鏡頭一樣,把這個畫面照進去,能見的是什麼?能見的是心,不是眼。

  《楞嚴經》這個道理講得很清楚,十番顯見。眼根把外面景象照進去之後,這眼識有四分,有見分、有相分、有自證分、有證自證分。所以在它的螢幕裡面,就造成一個相。這個相,是眼識就緣它的相分,它不是緣外頭的。緣它的影像,就好像看電視一樣,不是現場,看螢幕。把螢幕當現場,這糟糕了!眼識緣這個相的時候,只有了別,還沒有分別。就是很清楚,看的相很清楚,還沒有動念頭,沒有分別。分別是誰?分別是意,第六意識。第六意識怎麼知道的?第六意識它取眼識的相分,變出自己的相分,那更假了。它從現場照,傳來的螢幕,那個人是什麼?是從他的螢幕裡頭,攝影機對它的螢幕,在自己後頭螢幕又看到,你看看隔了多少層?那是第六意識變現的,所以叫相似,都是相似的。

  第六意識才分別好惡,喜歡不喜歡,在這裡分別。第七識才執取,第七識相從哪裡來的?是第六意識那個相分。好像轉播,這個轉東西轉到那裡,那裡轉到那裡,距離現場是愈來愈遠,第七識才執著,起了執著心。距離這個事實現場是愈來愈遠。第八識裡頭,投影一個種子,貯藏在那裡,更是虛妄的。所以這叫變影起故。哪能夠接觸到外面實際的真相?接觸不到。接觸不到,誤以為接觸到了,你說這不叫冤枉嗎?眼根見色如是,耳聞聲也如是,口嘗味也如是。乃至於意思法亦如是,沒有一樣不是這樣的。唯識是佛法裡面的心理學,那講得的確是透徹。《華嚴》是唯識六經之一,唯識宗,《華嚴經》也是它主修的一部經典。因為《華嚴經》裡面講這些理論,講這些事,講得很多。我們要是把這些事情都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這個世間法就沒有留戀了,不會再起貪愛了,心才能得清淨,不會再打妄想了,這個妄想真的是虛妄。如果回過頭自己去反省、去檢點、去找,的確是了不可得。這也是一個修行的好方法。

  譬如自己在境界裡頭起了貪愛心,或者是貪財、貪名、貪利、貪色,這個念頭起來的時候,馬上反觀一照,那哪一個貪,那個貪心在哪裡?去找,找到最後沒有,了不可得。就像慧可找達摩祖師,我心不安。達摩說,你把心拿來,我替你安。回頭一找,我覓心了不可得。如果你貪心起來了,你去找,找到最後,你會發覺到這個貪不可得,不曉得在哪裡,沒有。沒有才叫冤枉。你起瞋恚心,瞋恚心也照樣去找,找到最後,覓瞋心了不可得。到最後什麼?萬法皆不可得,萬法皆空。這些道理明瞭了,心安了,理得到了!理得心安,心安理得。理沒有搞清楚,心不會安的。心裡頭有憂慮、有疑惑、有牽掛、有妄想、有恐怖,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了,心就安了。為什麼?沒事了,什麼事也沒有。就跟六祖說,「本來無一物」,沒事了,天下太平。

  佛法,就是告訴我們事實真相,讓我們在生活當中,在環境裡面,大徹大悟,這是慈悲到了極處。佛菩薩對於一切眾生,徹底的救護。救是救濟,護是保護,徹底的救濟,真實的慈悲。除此法之外,所謂的救護都是雞毛蒜皮,為什麼?救濟一時,不能救濟永遠。別人苦難,得一個暫緩,小安,不是究竟,不是永脫苦海,這又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。這些事實都搞清楚了,才知道佛法在人生生命里程當中的可貴,它真正的價值你才曉得。你才肯死心塌地去修學,才肯把這樁事情當作我們一生當中唯一的一樁大事情來做。從今之後,不再迷惑,不再顛倒,不再染污,這就恢復自己的真正面目。

  【二反顯。】

  第二句是『反顯』。反顯,這個文在一百八十八面第一行:

  【離言象而倒惑。】

  倒是顛倒,迷惑。

  【執言象而迷真。】

  這兩句是反顯。我們看解釋,解釋在一百八十九面倒數第四行,第二個小段。你看它這文字之簡練,一句就是一段。這一段是兩句,總共四句,它就是三段文字。所以這個文字的確非常之簡單,我們中國古人要求的簡要詳明,簡單扼要,又詳細、又明白,符合這四個標準,這是好文章。你看看經文確實如此,一點都不囉嗦。雖然《華嚴經》那麼大部,確實簡要詳明,四個字都做到了。幾個字,一句就是一個段落,就是一個完整的意義。我們看這兩句:

  【出取捨之過也。】

  這先總說,把這兩句的大意。『離言象』,這是捨,不要了,不要言象,行不行?不要言象,你必然顛倒迷惑。就是清涼大師講的,那我什麼都不要學了,都不要了,不要是增長無明,這個顛倒迷惑就是無明,增長無明。那好,我要,要佛法,要佛法怎麼樣?增長邪見,是不是?你看,執是執著,執著是取。你要執著真有佛法可學、真有佛法可修,你迷失了自性,你迷真,迷真就是增長邪見。所以這個事情難,要也不行,不要也不行,是不是?這這麻煩大了。這說到修學真正關鍵的所在。那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來修學、來取捨,才是正確的?所謂正確既不落無明,也不墮邪見,這才是最正確的。大師在此地,這段文長,我們今天講不了。可是底下這一句很重要,這就關鍵的所在。

  【若眾生不遇善友。不聞聖教。曠劫長守倒見。終無自悟之期。】

  這就是關鍵的所在。第一個要遇到真正善知識,第二個要遇到正法,現在在這個世間,假佛法太多了。《楞嚴》上說得很好,末法時期,實在講《楞嚴》講的那個時期就是我們現在,邪師說法如恆河沙。這怎麼辦法?所以善友難遇,『善友』是善知識,好的老師,這不容易遇到。『聖教』就是正法,正法不容易遇到。兩個關鍵的條件,有善知識,沒有正法也不行;有正法,沒有善知識也不行。

  那善友的標準是什麼?依照經論去講,簡單的說,就是覺正淨。覺而不迷,正而不邪,淨而不染,這是善知識。難,很難遇得到。如果以《無量壽經》的經題上來看,我們更容易理解。善友一定具足清淨心、平等心、覺心,清淨平等覺,這是真正的善知識。諸位要想多知道一些,你最好讀《六祖壇經》。《六祖壇經》特別,我們現在提倡《壇經》,是提倡的曹溪原本。曹溪原本的第五章,「傳香懺悔」,你仔細去念那一章,這個標準你自然就有數。哪是真正善知識?哪是假善知識?正法依靠《大藏經》,古時候經論,乃至於這些出家、在家大德的註疏,能夠收入《大藏經》的都不容易,要經過好多人看過,大家承認你的知見沒有問題,是佛知佛見,才可以入藏。

  所以《藏經》就是正法的一個標誌,我們今天所講的正字招牌,入了藏,這是正字招牌。沒有入藏,換句話說,還有人批評,並不是純正的。在從前,入藏那個權在誰手上?在皇帝的手上,不是普通人,我們想,我們來印個《大藏經》,我們有很多東西可以放到裡面去。現在標準沒有了,所以現在的《藏經》裡面就有摻雜的,正法裡頭摻雜有邪法。所以我們求正法,求從前編的《大藏經》。這個《藏經》愈是到現代標準愈低,就很難說了。所以一定要用從前的標準,對我們決定有利益。到自己清淨平等覺得到了,眼前這些是邪是正、是真是假,你一眼就看穿了,他決定不能欺騙你,瞞不過你,你有了慧眼,有了法眼。我們還沒有慧眼、沒有法眼,五眼裡頭只有肉眼,其餘四眼都沒有,還是守古人的標準,不會有錯誤。古人的標準好,總是歷史的證驗,經過歷史的考證,總比較要可靠。現代人還沒有經過歷史的考驗,是好是壞,我們暫時放在一邊,這比較上穩當。所以善友聖教是必須具備的條件。

  好,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