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 (第四十五集)  1989/1  台灣華藏講堂  檔名:04-003-0045

  請掀開經本,一百四十八面第四行,請看《疏》文:

  【失其旨也。徒修因於曠劫。得其門也。等諸佛於一朝。】

  這是第四段,第四科。這第四科的科題跟表解裡面不太一樣,文字不一樣,但是意思相同的。在科文表解裡面,在第八頁最上面一欄第三行,「權實顯益」。這依舊是第六大科裡面,第六大科裡面是「顯機益深」,一共是有四段,這是最後的一段。它裡面分為兩個小科,一個是「反顯漸權」,第二科是「後正明圓頓」。諸位翻開經文一百四十八面,前面一句就是說的第一小段。末後從『得其門也,等諸佛於一朝』,這是圓頓。所以表解裡面用權實,跟此地,我們在佛門裡頭術語,在註解裡面提到,叫做半科,就是不完整的。前面表解叫全科,那是完整的。兩個互相對照來看,意思格外的明顯。我們看註解裡面的意思:

  【得失相對以顯益者。】

  『益』是利益。

  【疏。失其旨也。至於一朝。有二義。】

  這一行文裡面,就是兩個小段落。第一個:

  【通相而言。由此經境界。一念一塵。皆全收法界。故一念失則全乖。曠劫修而無益。一念得則全契。剎那證而無遺。】

  這是把兩個意思合在一起來看。我們從前面序文讀下來,對於華嚴的境界多少能體會到一些。現代的學術裡面,他們是講華嚴宗的思想,華嚴宗的宇宙人生觀,這個說法就變成華嚴哲學。與這部經的真實義相應不相應?實在講不相應,實在是不相應。只能夠看出華嚴宗極少的一部分。因為思想、哲學,說老實話,還是虛妄相想,不是真實的。不如以佛法的術語,說做境界比較上恰當。『此經境界』,《華嚴經》的境界,『一念一塵』,一念是心法,一塵是色法,色心不二。一念,是講時間極其短暫,這心法裡頭講,一念非常短暫的,一塵是色法裡頭最微小的。小尚且如此,那何況全體,何況那大的,就不必說了。這就是佛法裡面所講的一真法界。所以一真法界,注意那個「一」,一念是真,一塵是真。諸位能體會到這個意思?一念是無念,二念就有念。所以二念是妄,三念、四念,那就不得了,那麻煩就大了。我們現在因為是凡夫,千念萬念,念念都不相同。他一念什麼?念念都相同。念念都是清淨念,一個妄念都不生,這叫一念。就是我們淨土宗講的一心不亂,一心。這個地方講的一念,就是淨宗講的一心,就是禪宗講的無念。他說法不一樣,那個境界、意思完全相同。

  明白這個事實真相,我們修行就真正掌握到原理、原則,曉得我們修的是什麼,絕對不會走岔路,不會走錯路。我們所修的就是一個清淨心,就是《華嚴》講的一念,淨宗講的一心,就修這個。一塵是實相,一塵講什麼?講物質最基本的那個物質。十法界依正莊嚴,都是這個一塵組合的。我們今天所講的科學上,我也說不上來,我對這個東西沒有研究,平常我也不太關心,什麼原子、電子、粒子就這些東西之類的,像化學裡面講的元素。元素是什麼?元素就是在基本的粒子組合形式不相同。現在科學術語裡面講,組成的方程式不一樣,實在講,組成的結構不一樣。再由這些種種不同的元素,再組織的,那就變成了物質,所以物質是這麼來的。仔細再一分析,分析到後來,不能再分了,就是佛法講的一塵。所以一塵是物質的真相。今天我們講原子、電子、元素、物質,都是這一塵的變相,不是它的本相,它變化的相,它的本來面目是一塵。你能夠在一切萬法上見到一塵,就見到諸法實相。諸法實相在哪裡?就在森羅萬象上面。這就是我們常講的,見性不著相。由此可知,一念,就是我們大乘佛法裡常講的「佛性」。一念是佛性,一塵就是法性,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,不是二性。這叫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一念一塵是這個意思。千萬不要想要,一念,我念頭很短,一念,其實你那個一念,不止一念,不曉得多少念。這個一念跟我們平常講的一念不相同。為什麼?我們平常講的一念不是法界全體。要這個講法,這就是法界全體,整個法界沒有離開一念一塵。所以一念一塵就是法界的全體,『全收法界』。我想這樣跟諸位解釋,這才能想得通。否則的話,這一念一塵怎麼是整個法界?講不通!

  『故一念失則全乖』,乖是什麼?與真性相悖。學佛,無論是哪個宗派,無論是哪個法門,目的都是要明心見性。明心見性就是親證法界。說得更落實一點,就是親證一念一塵,就是這麼回事情。所以我們的修學要與心性相違背,這不行,這永遠不能證得。這是諸位同修一定要記住。不入這個境界,談不上成就,沒有成就;入這個境界,實實在在不容易,決定不是凡夫一生所能做得到的。所以如來開大方便法門,教我們念佛,念佛的目的,決定求生淨土。如果不生淨土,那就跟彌勒菩薩所講的「何免輪迴」,你沒有辦法脫離六道輪迴,那個才苦。所以一定要念佛。修福如果不念佛,那個福是痴福,不是究竟圓滿的福報,修福更要念佛。念佛這個事情靠自己,靠別人靠不住。

  前兩天,我們在講席裡頭也跟諸位報告過,靠別人來超度,能不能往生?如果靠別人超度能往生,我們的確可以省事,可以不必修行,不要念佛了。為什麼?將來死了,兒孫孝順,給我們超度一下,就往生了。這在佛法裡頭沒有的。凡是給你說超度會往生的,那不過是安慰活人而已,沒這回事情。我們台灣佛法相當興盛,拜梁皇的人很多。你們去看看《梁皇懺》,那個梁皇是梁武帝,他的太太死了,梁武帝的妃子死了,他是個虔誠的佛教徒,請到當時第一高僧,寶誌公來給他太太超度。寶誌公是什麼人?觀世音菩薩化身再來的。你們想想看,觀世音菩薩,西方三聖之一,都沒有辦法把她帶到西方極樂世界去,只能夠把她超度到忉利天,沒出輪迴,天福享盡,還要輪轉。憑觀世音菩薩來超度,都沒有辦法把你超度到西方極樂世界,你說有什麼法子?這是真正值得警惕。觀音菩薩在我們佛法裡面,是第一有名的大慈大悲,救苦救難,都沒有辦法把人送到西方極樂世界。所以往生西方一定要靠自己努力,誰都幫不上忙。

  所以超度這個事情,只有惡道裡面減少痛苦。主持法會,那個主持人真正是高僧大德,也不過能夠把你提升個一級、二級。像地獄裡面,把你超度到餓鬼道,這升了。餓鬼比地獄道環境好得太多。或者從餓鬼道把你超生到畜生道,只如此而已。最高的諸佛菩薩來主持這個法會,也只能從三惡道生到忉利天,再往上去不行。

  所以大家一定要真正認真念佛,認真的讀誦大乘。大乘經典,我們的選擇就是《無量壽經》。不能讀《無量壽經》,就讀《阿彌陀經》,與西方淨土完全相應。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你就證得一念一塵,也就是證得一真法界。這是佛菩薩慈悲到了極處,有一條路使我們所有的凡夫,罪業再重,都能往生。業障自己要知道,自己如果不知道自己的業障,那這個業障就太重太重。自己知道自己的業障,給諸位說,這就是佛門講的開悟了。什麼叫開悟?知道自己的毛病,知道自己的習氣,知道自己的過失,這個人開悟了。悟後起修,修是什麼?把我的毛病、習氣修正過來,這叫悟後起修。不悟,怎麼修法?不悟,沒有法子修。所以每天要反省、要檢點。

  業障是什麼?簡單的說就是胡思亂想。我們還有沒有胡思亂想?想過去、想現在、想未來,統統叫業障。晚上作夢也叫業障,業障如果消除了,晚上就不作夢,至少晚上不作惡夢。心地清淨,業障就消除;智慧增長,業障也消除。心裡面於一切人、一切事,沒有看不慣的,見到都很歡喜。好人、壞人,好事、壞事,統統都歡喜,不放在心裡,這是業障消除的現象。

  大家一定要努力,如果我們讀了《華嚴經》,這一生沒指望,入不了這個境界,這念了不是白念嗎?平白的在吊胃口,釋迦牟尼佛也太過分了!所以佛有個方法教我們可以入這個境界,用念佛的方法。這個方法是在本經最後提出來的。就好像唱戲一樣,唱的是最後那一著,壓軸戲,是不是?壓軸戲裡面提出來,還有這個方法,我們也有分,不是我們沒分。佛給我們說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有意義、有價值。要是說了我們都做不到,這沒有意義,所以一定要懂得。

  「故一念失則全乖」,這個一念,你把這一念失掉了。我們現在六道凡夫、二乘聖者、權教菩薩,都是把這一念失掉了。怎麼會失掉的?你想想看,今天台灣學佛的人有多少?你問他,你平常怎麼用功?你有修什麼?他會跟你講,我一天持多少咒,我一天拜多少佛、念多少經、念多少佛號,他跟你講這些。你再問他,念了這幾年,你感覺得怎麼樣?沒怎麼樣,煩惱還是那麼多。甚至於還有人說,我不學佛的時候沒有煩惱,學了佛的時候,煩惱更多。這始終沒有搞清楚,學佛學什麼?學佛學一念。不是學別的,就是學一念。到一念的時候,自然你就見到一塵。所以一塵,我們現在不要去管它,我們從一念上下手。淨宗裡面講一心不亂,我心裡起心動念,就是二念、三念,就不是一念。所以真正講功夫、講修學,就是二六時中如何保持這一念,一念就叫做正念。所謂正念,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不分別、不執著,不起心、不動念,一切法平等,一切法清淨,萬法如如。不是叫我們六根不接觸六塵境界;接觸六塵境界,在這裡面學一心,這叫功夫,這是真正的學佛。

  所謂是讀經、禮佛、念咒、念佛號,都是方法。無論用哪種方法,統統都是求得一心不亂的。我們所提倡的,是提倡執持名號,念阿彌陀佛。為什麼在許多方法裡面,我們要提倡這個方法?這個方法就是《華嚴經》上教給我們的,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。佛在《無量壽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裡面極力提倡持名念佛。所以我們選擇這個法門,是接受釋迦牟尼佛的教訓,釋迦牟尼佛指導我們。我們從這部大經也逐漸體會到,認識到《無量壽經》與《阿彌陀經》在整個佛法裡面的價值,所以才非常樂意的選擇這個法門。選擇這個法門,這就對了;不選擇這個法門,說老實話,那就是一念失則全乖,『曠劫修而無益』。《華嚴經》上講無量劫,凡夫,從凡夫發心到圓成佛道要無量劫,這麼長的時間。一般經論上講,三個阿僧祇劫,也是很長的時間。三個阿僧祇劫,說老實話,是佛的權說、方便說。為什麼?再說多了,你害怕。《華嚴》是真實說,無量劫。

  底下講『一念得則全契』。這是會修的人,會修的人修什麼?修一念。我們通常不講一念,因為一念,怕你誤會,所以我常常講修清淨心。心地真正到純淨,那就是一念。雖沒有到純淨,但總是相應,向著這個方向走,這就對了。所以在無量無邊的法門,與《華嚴經》最相應的法門就是念佛。你看彭際清,那是個很了不起的人,清朝康熙年間的,他有《無量壽經》的節校本。我覺得他一生最了不起的貢獻,就是造《華嚴念佛三昧論》。這是他一生所有著作裡頭,最了不起的一個著作。《華嚴念佛三昧論》,是華嚴宗的修行方法,用什麼方法修行?用念佛的方法來修行,念阿彌陀佛。

  最近大陸上黃念祖居士,把《念佛三昧論》在北京講過一遍,把這個錄音帶送到我們這邊來,我們現在錄音帶也給他流通。這很了不起,這是真正智慧,真實法眼,他才能夠見到華嚴宗修行的祕訣。他一念得,他得到了。我們今天一念雖然沒有完全得到,但是我們選擇念佛求生淨土的法門,也是一念得,我們也得到了。與此經境界完全相應,這個全契,契就是契合,就是相應的意思,完全符合。

  『剎那證而無遺』。所謂是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;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必定見佛。你想這個法門多殊勝。這不但是世尊,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眾生的第一法門。所以這一句阿彌陀佛的確,盡虛空遍法界統統包括了,真實,剎那證而無遺。這句話,唯有這一句阿彌陀佛佛號才當之無愧。下面再引經來證明,證明法師不是自己隨便說的。

  【若指經文。則出現品意簡權教六度菩薩非器。】

  「出現品」的意思,經文的意思。『簡』是揀別、挑選,我們現在講挑選。『權教六度菩薩』,不是這個根器。這就是說不配修學這個法門,他不夠。

  【對前二乘絕聽。】

  前面講過,『二乘』是聲聞、緣覺,他們也沒分。別看他們超越六道輪迴,於這個大經的境界,他們沒分,權教菩薩也沒分。

  【則積行菩薩曝鰓鱗於龍門之意。】

  這是我們前面都讀過了。你就想想看聲聞、緣覺、權教菩薩沒分。聲聞、緣覺、權教菩薩看不起我們這個法門,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,他們瞧在眼裡,瞧不起。我們今天對於大經大論那個理論通達了,我們心裡明白,他為什麼瞧不起?他沒分!他要瞧得起,恭敬,他也修這個法門了!就是因為他瞧不起,所以他沒分。這一生沒有成佛的指望,沒有超越三界輪迴的機會。

  【經云。設有菩薩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。】

  這首先說出一個極長的時間。

  【具行六波羅蜜。】

  六度萬行起修,真修。

  【修習種種菩提分法。】

  像《彌陀經》上講的,三十七道品,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聖道分,這我們《彌陀經》上講過。三十七道品有藏、通、別、圓,包括一切的佛法,這些菩薩們統統修學。

  【若未聞此如來不思議大威德法門。】

  這就是指的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這些菩薩們,雖然是累劫在那裡修六度萬行,修種種菩提分法,可是沒聽說過《華嚴經》。跟《華嚴經》平等的經典,《無量壽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、《法華經》,這是跟《華嚴經》完全平等的經典。這四部經典沒有機會聽到。

  【或時聞已。不信。不解。不順。不入。】

  或者是他聽到,他接觸到了。接觸到怎麼?不相信。像現在泰國有些小乘,小乘尊者,修行的確很不錯,戒律謹嚴,我們一般人看到他很佩服。但是他對於大乘經典不能接受,他不相信。你給他說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,他說你胡說。他們只執著佛只有一尊,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釋迦牟尼佛。一般人修行,最高只能證到阿羅漢果,不能成佛,佛只有一尊。小乘人的見解,他們的觀念。所以他們對於大乘佛法排斥、毀謗,說大乘不是佛說的,不能接受大乘佛法。那現在也有不少頭腦很新穎的人,對於佛教做為詳盡的一個考據,認為四阿含是佛說的,所以稱之為原始佛教。而大乘佛教是後來人發展出來的,這裡面很多不是佛說的,生了許多懷疑。尤其像《華嚴經》,甚至於有很多人說,《華嚴經》根本就是龍樹菩薩自己造的,哪裡有什麼龍宮?現在我們潛水艇潛到深海裡面去,也沒有發現龍宮。龍樹菩薩之前,我們世界上沒有《華嚴經》,而是龍樹菩薩從龍宮裡面出來的時候,把《華嚴經》帶出來的。現在一些頭腦很科學的人不相信。雖然看起來不錯,是寫得很好,不承認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。『不信、不解、不順』,不順就是不肯依照這個法門來修學,不順著它做,『不入』,入是講證入,這四個字,實在講就是本經的四科:信、解、行、證。順就是行,不肯依照這個方法奉行;入就是證,於這個法門沒有信解行證,佛說:

  【不得名為真實菩薩。】

  這不是真正的菩薩。真實的菩薩,於這個法門決定是有信解行證的。那我們曉得,這部經的最後,還有部經,到了頂點,再沒有了。《華嚴》是高峰,高峰還有一個尖尖。那個尖尖是什麼?《無量壽經》。那是尖峰,再沒有了。所以我們極力提倡《無量壽經》有道理的,不是沒有道理的。我們印這麼多,不多。說老實話,什麼經都可以不印,我們專印《無量壽經》。為什麼?因為一些人他不信、不解、不順、不入,他們對這個當然沒有興趣。我們一定要大力的來提倡、來推薦,來給他們說明。

  《華嚴》太大,但是可以把它濃縮做成節本。古德,這是在清朝,好像是雍正年間,就有大德們發心,把許多重要的經典濃縮,它那個標題叫《經海一滴》,那裡面大概有十幾、二十種,沒有《華嚴經》。模仿那個方式可以做,就是說《華嚴經》裡面重要的,最重要的這個經文,把它摘錄下來編成一個小冊子,提供現在生活繁忙的這些人,專門來供養他。他對這個發生興趣,原本的經在,用這個來誘導他信解大經。為什麼?必須信解大經,他才會認識《無量壽經》。《無量壽經》的確不容易認識,真是佛所講的難信之法。透過這個大經,認識《無量壽經》就不難。這也像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,「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」。此地說,如果對於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不信、不解、不順、不入,『不得名為真實菩薩』,的確有異曲同工之妙。底下一句就好了,為什麼佛不說他是真實菩薩?

  【以不能生如來家故。】

  『不能生如來家』,意思就是說不能成佛。這個不能成佛,同修們聽了,實在講,這個意思還是聽得不完整,含含糊糊。我們再要說得明白一點,不能得一心不亂,就是這個意思。你得一心不亂,就叫做成佛。在《華嚴經》裡面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諸佛,你看江味農居士,在《金剛經講義》上註解的諸佛如來,他就是這麼註的。他這個諸佛如來什麼?就是從圓教初住到究竟佛果,四十二個位次,他講這個諸佛就是四十二個位次。在天台教義裡面講,圓教初住菩薩就是分證即佛,他是真佛,不是假佛。為什麼?他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也就是契入一念的境界。這個一念,諸位一定要明瞭,他從此之後,修行不用分別心,就是不用八識。權教二乘還是用八識,八識就是在一切境界裡面有分別、有執著。圓初住見了真性,就是《楞嚴經》交光法師所講的「捨識用根」。他不用八識,他眼見,我們是用眼識見,他們是用見性見。性沒有分別,是平等的、是清淨的;識是有分別、有執著,不平等、不清淨,也就是說,那個用心不一樣。圓初住以上用真心,權教二乘跟六道凡夫用的是妄心,不是真心。事還是一樣,用的心不一樣,一個會用真心,一個是用妄心。他用的那個心,跟如來果地上心,無二無別,所以叫他成佛,初住菩薩就成佛。《楞嚴》、《法華》上都說得很清楚,《華嚴經》上也說得很清楚,「應以佛身得度」,他就可以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這佛的身相,來教化眾生,他有能力,他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。所以從這個往上去,經上,《華嚴經》上也說四十二個階級,這四十二個階級是佛隨順凡夫說的,隨順權教凡夫講的。因為在他們境界裡面,他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你想想看,那個階級在哪裡?沒有了。

  你明白這個道理,你就要知道,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,四土、三輩、九品,是就我們的分別執著而說的。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有沒有這個觀念?沒有。西方極樂世界,你看《大乘無量壽經》上講,它是平等世界。怎麼會平等?因為他每個人都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!他當然平等了!觀音菩薩也不會說,我是等覺,你的煩惱還沒有斷。他要這樣一動這個念頭,他有分別、有執著。大家都沒有分別,都沒有執著,這個世界就是平等的世界,是清淨的世界。

  所以佛的確依據這個原理,給我們僧團建立六條戒。第一條就是見和同解。這個見怎麼和?大家都把分別執著捨掉,見解不就和了嗎?這非常高明,絕對不是說,我的見解正確,你們都不正確,你們要用我的見解為見解。你們去看,看看這大乘經典,哪個地方佛這樣說法?是要用佛的見解做為我們的見解?沒有,佛沒有見解。佛教我們把所有一切分別執著、見解捨掉,那你就跟佛一樣!佛沒有見解,我也沒有見解,我跟佛一樣!這樣子同。這說得我們是心服口服,我們沒有被釋迦牟尼佛牽著鼻子走,我們跟釋迦牟尼佛平等,我們是頂天立地,各個都是獨立的。所以華藏世界、極樂世界就是這麼一個道理形成的。他們人人明白這個道理,人人都把這個道理用在實際的生活之中,所以那個世界是平等世界。

  我們要想到那個世界去,對於這個道理、這個事實真相不能不留意,不能不學習。因為你學習,你念佛求往生才真正有把握。你要不肯認真學習,雖然念佛求往生,未必能去得了,這一點很重要。萬修萬人去,要如理如法的修學,那的確是萬修萬人去,一個也不漏。可是我們修行,方法上錯誤,原理上錯誤,就是此地所講的「一念失則全乖」。那只能說,跟淨土結個善緣,種個善根,這一生去不成。我們這一生有幸,能夠聞到這樣希有難逢的經論,實在講,過去生生世世所種的那個善根,這一生成熟了。因為成熟了,我們遇到這個緣,我們才聽到,聽到又相信,也能夠理解,也能夠依照釋迦牟尼佛的勸告,老老實實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求生淨土,緣成熟了。這樣修學,那你就是釋迦牟尼佛眼睛當中的真實菩薩,你生如來家了。所以同修們一定要記住,佛法修學的就是清淨心。

  我們在生活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,事情來了,我們要應付;事情過去了,心裡頭一念不生,單單持這一句阿彌陀佛。也許有人問,如果我不事先要考慮、要計畫,事情來了的時候我怎麼應付?我天天念這句阿彌陀佛,我還能做什麼事?這是你的妄想執著。如果果然你二六時中都是阿彌陀佛,不管什麼事情,你事情一接觸的時候,你就有智慧,再繁忙、再複雜的事情,一到你面前,清清楚楚、自自然然就很容易處理掉。這是一方面自己心地清淨,智慧現前,另一方面是三寶加持。事情沒有來,在那裡計畫,叫胡思亂想。你所想的那個未必能用得上。譬如說,你現在做好多計畫,做了計畫能不能用得上?不能用,胡思亂想!這就是學佛的人才知道這個道理,這世間一般人他不相信;我要不做周密的計畫,不要想個幾天幾夜,那這個事情怎麼能做得好?所以我們用佛法的道理跟他講,他不能接受,他不敢相信,他認為這是神話。

  我們曉得這個原理,曉得這個事實真相,要認真的去做,順著佛的教導去奉行。這一念相應,就是生如來家。我們今天信得真,我們求生淨土的這個願很切,這句佛號是句句不放鬆,現在就是生如來家。雖然我們現在還沒有去,也就是說西方極樂世界早已經報名了,阿彌陀佛已經錄取,隨時都可以去,決定沒有問題,這就是生如來家。我勸大家努力去念《無量壽經》,把《無量壽經》先念三千遍,為什麼?信心建立。三千遍念下去,就是說,那個地方報名、註冊手續統統搞好了,三千遍沒有白念。念到你信心十足,願心懇切,哪有不生的道理!這樣殊勝的方法,有緣遇到,不容易,非常非常不容易。

  所以台灣人的福報比任何地區都殊勝,薰習的時間長。我們在國外,國外故然有很多的道場,我一年去一次,有的道場兩年去一次。一次去多久?五天到一個星期。我們中國俗話說「一日暴之,十日寒之」,我們這不止,超過太多了,僅僅收一點宣傳的效果,真正發心依教奉行的人不多;雖然不多,總還有那麼二、三個。所以還是有價值的,有價值要去的。如果住的時間長一點,影響力就會深,就會大了。所以我從今年起,我國外弘法方法要改變一下,不能像過去那樣子,蜻蜓點水,那收不到什麼效果。所以現在我們這個時間集中,每個地方去住一個月,講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講一部完整的。一個月,一天兩個小時,六十個小時。像在新加坡,那一個月講下來,效果很大。新加坡現在念佛,念《無量壽經》,我最保守的估計有五千人。實際上,我在新加坡講的時候,多少天?第一次去了九天,講九天,第二次一個月,第三次十天,總共四十九天。能有五千人在念《無量壽經》,念阿彌陀佛,這個新加坡人有福。

  所以我這個春天,我就想到美國亞特蘭大,跟他們聯絡好了,我到那裡去住一個月,給他們去講一部《無量壽經》。亞特蘭大那個地方,我們中國人很多,那邊同修告訴我,我們中國人開的餐館就有三百家。所以我就想方法教他們,我們這講經道場不要到別的地方去,最好能在餐館裡面講。他們如果輪流請客就可以了。今天在這個餐館裡面請我吃飯,我在那裡講兩個鐘點,那旁邊吃飯的人也會聽到,中國人多!他也能聽到。想想方法的時候,這個方法也很別緻的。如果這些餐館老闆逐漸都信佛了,亞特蘭大將來的佛教發展前途很可觀。能有這麼多基本的護法,那在美國的確是非常的希有難得。所以以後打算每個城市住一個月,採取這個方法,不是去五天、一個星期,那收不到什麼效果,一個城市住一個月。實在講,我也是沒地方住,一個地方住一個月!還有中國大陸,中國大陸最近也來找我,希望我到大陸上講經。那要看看這個時局的狀況。如果穩定的話,我今年下半年準備到北京、到上海幾個大都市,也跟他們講《無量壽經》。我們再看底下這段經文:

  【若聞此法。信順悟入。當知此人生如來家。具足一切諸菩薩法。遠離一切諸世間法。深入如來無量境界。】

  這個小註裡面就說,「即後句云等諸佛也」。善財童子再見文殊的時候,他說「等普賢菩薩,等諸佛如來」,這是完全契入了如來境界。『若』是假設的話,假設我們聽到這個法門,聽到了,能信、能解,這個『悟』就是解,『順』就是行。他把行放在前面,解放在後面。華嚴宗重視實踐,華嚴三聖,文殊菩薩表解,普賢菩薩代表行,所以《華嚴》是以普賢為長子,法王子,文殊為庶男,就是代表這個意思,重視實踐。善財童子代表是行成證入,他代表真正實踐,真正契入,一步一步逐漸的從凡夫地一生證得究竟圓滿的境界。那要依照這個方法做,『當知此人生如來家,具足一切諸菩薩法』。

  的確這部《華嚴經》,講菩薩法門講得非常的圓滿。他從十信位、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,講得非常之詳細圓滿,這是任何經論所不及之處。細說佛菩薩的境界,是唯獨《華嚴》,這是講具足一切諸菩薩法,遠離一切諸世間法。只要具足諸菩薩法,這世間法自然遠離。

  在這個地方,諸位必須要明瞭,遠離世間法,是不是這個世間法都不要了?不是的。你看五十三參這些菩薩們,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,並沒有離開這個世間法。遠離是心裡面沒有世間意,像佛在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裡面所說的,這部經雖然是小乘經,非常之好,是學佛的基礎。佛說,「可得為世間事」,世間事可以做,為什麼?事事無礙。「不可得為世間意」,由此可知,世間法跟出世間法之區別,不在事相上,在心裡上。也就是前面講,你一念,那就是出世間法;多念,就是叫世間法。為什麼?一念沒有生死輪迴,多念就有生死輪迴。所以生死輪迴是念頭造的,世出世間法從這個地方生的,不在事相上,事相上沒有差別,「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。

  由此可知,真的就像「出現品」上講的妄想執著,一切眾生因為有妄想執著,不能夠入如來境界。離開一切妄想執著,就契入如來境界。由此可知,我們所修的去什麼?去妄想執著、去三心二意。這很可怕,這個妄念,妄念紛飛,想這個,想那個,這很可怕的事情。如何能叫這妄念統統捨掉?捨不掉,這才用一個方法,叫你二六時中專念阿彌陀佛。佛,念一尊,就一個念。我再多念一個,你有二念了。再念一尊,三念了,雜修,就雜了,不能契入如來境界。這是告訴同修們,經也要念一本,佛念一尊,千萬不要起個妄念,我念阿彌陀佛,本師釋迦牟尼佛,我不念他,對不起他。我從《華嚴經》入進去的,這《華嚴經》恩德很大了,我不念《華嚴經》,我怎麼對得起它!好了,這個麻煩大,這叫做什麼?情執,感情的執著,這很壞事。

  《華嚴》到最後教我們念阿彌陀佛,我們念阿彌陀佛,好了,《華嚴》就可以不要。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念阿彌陀佛,我們念阿彌陀佛,正是釋迦牟尼佛的願望,他就是希望我們念阿彌陀佛,怎麼會對不起他?我們供養阿彌陀佛,是釋迦牟尼佛的願望。我不供釋迦牟尼佛,我怎麼對得起他。釋迦牟尼佛看到你這個,他搖頭,不點頭。為什麼?你心裡頭常常生二念。所以古德真正修念佛法門人,他自己的佛堂只供一尊,阿彌陀佛。佛案上只有一本《阿彌陀經》,不會有再多的,這叫專修。專修是萬修萬人去,這很重要,這是值得我們學習。

  講經,那實在是不得已,必須要參考其他的經論,參考一點。不講經,統統捨棄掉。講經的時候,臨時找一點,也能找得到,他有三寶加持!能找得到的,不會說是我平常我都不接觸,臨時我到哪裡去找去?有佛菩薩幫助你找,你到《大藏經》上翻一翻,一翻,我找的就是這個,這你就找到了,就那麼巧,確實是如此。所以只要具足一心一念,虛妄、分別、執著自然就遠離。菩薩法跟世間法分別就在此地,這就能深入如來無量境界。如果我們很具體的來說這一句,這一句可以就是指《無量壽經》。因為本經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那個極樂世界就是如來無量境界。阿彌陀佛叫無量佛,我們稱他無量壽、無量光,他樣樣都是無量。

  【故大疏云。】

  《大疏》是清涼大師《八十華嚴》的註解。

  【良以有作之修。多劫終成敗壞。】

  他這個小註給我們點醒了,「即前句也」,前句是什麼?「失其旨也,徒修因於曠劫」。清涼大師這個註解我們看得就很清楚。『有作』就是什麼?你有心、有為、有計畫,有這些假設的,這些去修,『終成敗壞』。怎麼叫終成敗壞?不免輪迴。這一輪迴就有隔陰之迷,就有間斷。這個話講真實的,一點沒有錯。我們在座每位同修,你們過去生中,生生世世都是大修行人,所修的跟清涼講的敗壞了。我們今天這個樣子,你們想想就曉得了!無始劫來修行,供養不曉得多少諸佛如來,今天還落到這種地步,這叫終成敗壞,就是不免輪迴,這要記住。

  業障,有,人人都有;專念一句阿彌陀佛,業障就沒有了。所以業障,我跟諸位講得很具體,就是雜念,想東想西,我念阿彌陀佛,我不打妄想,業障就沒有了。不念阿彌陀佛,妄想又來了,業障又現行了。所以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、貪瞋痴慢,這統統叫業障,喜怒哀樂都是業障。業障沒有了,心清淨了。所以心地清淨,心地平等,心地慈悲,這業障消除了,消除的現象。所以你要把理事搞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才不會聽人家胡說八道,不會上別人當。什麼這消業障,你要拿多少錢,我跟你做個法,你業障就消掉了。你們把錢送給他,叫他去做個法,看你心裡頭還有沒有胡思亂想?如果心裡頭還有胡思亂想,業障沒消掉,錢丟掉了,人家說是捨財消災,你財捨掉了,災沒消掉,你這冤枉不冤枉?現在這個社會上,騙人的人很多,上當的人也很多。所以心地清淨,妄念少了,雜念少了,貪瞋痴幅度減低了,這都是消業障的現象。

  【無心體極。一念便契佛家。】

  這一句就是解釋後面這一句,就是「得其門也,等諸佛於一朝」。具體落實而說,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。這一句阿彌陀佛,就得其門也,跟諸佛完全平等。為什麼?經上說得很好,一切諸佛,他怎麼成佛的?念佛成佛的,他得到這個念佛法門,所以他一生成佛。我們今天也得到這個法門,我們今天也是一生成佛,所以跟諸佛平等。所修行的因平等,方法平等,我們所得到的果報當然平等。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的世界。這個理論上,《華嚴》說得是特別多,特別的詳細。『無心』,把所有一切妄想、分別、執著統統捨掉,就無心了。無心裡頭無妄心、無雜心,所以念佛法門的祕訣是不懷疑、不間斷、不夾雜。不夾雜就是一心!

  【故知無念為宗。實為妙也。】

  這個『無念為宗』,是禪家上用的,達摩祖師傳下來的。你看《六祖壇經》裡面,他就是提倡無念為宗。實在講,不僅是禪家是用無念為宗,所有一切大乘佛法統統是無念為宗。無念是無一切妄念,不是沒有正念。如果正念都沒有了,那就錯了,那就大錯特錯。無念是無妄念,這就妙了。我們修淨土宗,比起其他的宗來得簡單、來得容易。我們這個正念是什麼?南無阿彌陀佛,就這一念。這一念是正念,除這一念之外,任何妄念都沒有,這個法子妙,妙極了。

  【既得意失意懸殊。誠見此經大益也。】

  你這個方法用得得當,或用得不得當,所得的利益差別太大。功夫用得不得當,你再精進,你所得的人天福報,只得這個而已。我們現在這眼前世界,做大官的,發大財的,得的人天福報,過去世修的,那念佛念來的。這個念佛就是什麼?帶著懷疑、間斷、夾雜,所以他今天得這個福報,他不能往生。享福的時候把念佛又忘掉了,又不念了。這一不念,福報享盡,無疑的三途去了。到哪一生、哪一劫再遇到佛法,再去用個一世、二世的功夫,又得到福報,那福報享盡又入三途,就這麼搞,搞來搞去,沒完沒了。我們每個同修,生生世世都搞這一套,這自己要覺悟,都搞這一套。現在我們才恍然大悟,這是錯誤。從今天起,不再搞這個,不走老路子,一心一意專門念佛。專門念佛,就是修行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的方法,《華嚴念佛三昧論》裡面講得很清楚。所以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就是生華藏世界。

  好,我們今天就講到這一段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