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(第十三集) 1989/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:04-003-0013
第八十五面第四行,從當中看起:
【三究竟覺者。此明始覺心源時。染緣都盡。始本不殊。平等離言。離言絕慮。蕭焉無寄。】
從這裡看起,這段文是接著前面大師給我們列舉《起信論》裡面所講的三種覺,就是始覺、本覺、究竟覺。這段就是講三覺當中最後的一種,『究竟覺』。這段非常重要。凡夫之所以長劫流轉,沒有能力超越六道輪迴,也就是沒有法子超越三界,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們不覺。這個不覺就是迷。我們自己在迷的當中,決定不知道自己是迷。如果知道自己迷,就不迷了,那就你開始覺悟了。所以迷的時候不曉得自己是迷,看到別人迷,他自己不迷。可以說這是,不但講是大多數,是一切凡夫都沒有法子避免,無法避免的。不但凡夫,乃至於二乘權教菩薩都不例外。如果真正不迷了,他這一生決定成就;念佛的決定往生,學教的決定開悟,教下常講大開圓解,一定是圓解,禪宗一定開悟,明心見性。為什麼?他不迷了。這是我們修學有沒有成就關鍵的所在。
覺,講到真正的覺就是講究竟覺。沒有到究竟,雖然說覺,並不圓滿。覺是覺了,並不圓滿,但也算是不錯了,怕的是我們把迷當作覺,這就壞了。這個問題是非常大的問題,也是非常重要的問題。什麼叫做迷?什麼叫做覺?迷的樣子是什麼?覺的樣子是什麼?你能從這個地方辨別,我們人就有能力反省,我到底是迷還是覺。這經上在此地把這個標準給我們說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覺的樣子是什麼?是『染緣都盡,平等離言』。這兩句就是迷、覺的樣子,迷、覺的標準。如果我們還有染,還有染緣;染緣是什麼?外著相,內動心。動什麼心?貪瞋痴慢。內裡頭還有這個心,外面著相,這就決定不覺,決定不是覺悟,心不平等。所以真正覺,六祖在《壇經》上說得好,「本來無一物」,這是覺的樣子,這是覺的標準。我們心裡面還有分別,還有執著,還有見解,這都是迷。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的,為什麼?如果我們自己誤會了,把迷當作覺,我們這一生,無論你怎樣勤苦的修行,你都得不到結果。
你勤苦修一生,修得好、修得我們常講的如法,也不過是來生修一點福報而已,佛門講的痴福。修一點痴福,為什麼福上加個痴?痴是愚痴。愚痴就是你沒有正見,你沒有正知正見,把迷當作悟,把邪當作正,過失就在此地。這是我們不能不加以揀別的。覺心是清淨的,覺心是平等的;我常常在講席裡面,勸告一切同修,不僅是對佛法,任何宗派、任何法門要一律平等看待。就是不是佛法,世間一切法也要平等看待。為什麼?法性是一,不是二。佛法是法性流出來的,六道裡面所有一切邪正,乃至於妖魔鬼怪,還是法性裡頭流出來的。從性上去看,平等的,無二無別。我們能夠對一切法生平等心,你心清淨了,清淨心就是道。諸位去看看《維摩詰經》,你就了解,平等心是道,清淨心是道,慈悲心是道。有一絲毫差別,你就要提高警覺,我錯了,我又迷了。法法平等,無有高下。
往往佛在經典裡面,佛說哪一部經,要偏讚這部經,說哪個法門,偏讚這個法門,這是說法的技巧,善巧方便。如果說不讚歎,譬如我們講《華嚴》;《華嚴經》不如其他經,那佛你講它幹什麼?所以佛說法是應機說法,他有觀機的能力。佛滅度之後,菩薩、羅漢觀機的能力不如如來,就比不上了。末世之後,是凡夫身,內裡面煩惱充滿,外面處處執著,那個觀機的能力就更沒有了。可以說是末法時期,尤其在近代沒有能夠觀機的了。遇不到真有能力觀機的善知識,我們一定要回過頭來深深的反省。反省什麼?自己無論在智慧上,無論在根性上,佛法叫根器,確實不如人。不但不如古人,現代人都不如。如果我們真正覺得我一切不如人,就有救了。人家還不如我,我還比別人強。給諸位說,你有這個念頭,這一生要得救很難。為什麼?到真正覺得一切不如人,你才會死心塌地選擇這個法門,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死心塌地念佛,我們確實能往生。還覺得什麼?我還比別人深,人家他這個人也不如我,那個不如我,這個法門雖然學,你並不甘心情願,你在這個法門裡頭要想成就很難。
我們在近代,就是在近五十年當中,我們看到許多真往生的。像經上所講的瑞相,預知時至,沒有病苦,自在往生。往生的時候,見佛見光,天樂迎空,跟經上講的沒有兩樣,打開《無量壽經》對一對,一點都沒錯,這些人都是不如人。那我們可以這樣說法,到你真正覺得我不如人,你就開始覺悟了,你真的覺悟了。祖師大德,那不必說了,不要說是遠古,就是清朝中葉、末葉的這些大善知識,他們這些著作,我們今天有沒有能力寫得出來?現代寫作的人很多,出家、在家的。不要跟別人比,清朝灌頂法師,你跟他比一比看看,確實不能夠相提並論。這就是證明我們的根性一代不如一代,自己一定要承認,別人不要去管他。別人是什麼樣的根性,與我無關。我對於別人決定尊重,決定頂禮。為什麼?他在我之上,我不如他。就學這一點,我不如他,這是真正覺悟了。一切法門,佛是度這些上根利智的,我們只有恭敬、瞻仰、讚歎,我沒有辦法學,我學不來,我不是這個根性。
我們自己能夠有諦閑法師那個念佛站著走的,死了之後還站到三天的,有那個成就就不得了。那是我們一個典型的模範,他就是不如人。四十多歲出家,年歲很大了,不認識字,一次經沒有聽過,一部經沒有看過,他不認識字,他怎麼會看經?雖出家,諦閑老和尚不讓他受戒,所以戒,他也不曉得,什麼都不知道。老和尚只教他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就告訴他這一句,念累了,你就休息,休息好了,你就再念。他就這樣念了三年,往生的時候,預知時至,站著走的。有這樣成就就可以了,其他的不求了。蓮池大師教給我們的話要記住,「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」。別人比我高,他的善根、福德、因緣都在我之上,他有能力,我沒有能力,他有能力修學,我不行。自己一定要承認,真正的承認,我們這一生才能得救。為什麼?你會死心塌地把這句佛號念到底,決定往生。心裡想學別的法門,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之後再學,這個重要。希望在西方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會下培養我們的善根福德,這就沒有錯了。所以決定不能差一步,這一步就不曉得差到哪裡去了。這是覺的樣子,所以像這一切不如人,我剛才講了,這是覺了,符不符合這個標準?符合。為什麼?「染緣都盡」。我甘拜下風了,一切都不如,我心平等、清淨了,真正做到「平等離言」。你說的一切話,我只洗耳恭聽,我不敢回答一句,我心清淨了,心平等了。你們高談闊論,談玄說妙,我不如你。人到了一切不如人的時候,心靜了,心就平靜了。還有比別人強的地方,比別人勝的地方,他的心決定沒有到平靜。
所以古人講,唯上智與下愚不疑。我們上智做不到,學下愚。下愚腦袋空空,什麼都不想。所以上智是平等的,那是明心見性的大菩薩。下愚,心也是平等的,他沒有妄念,不敢跟人爭,爭長論短不敢。我們上智學不到,學下愚。學下愚也不容易,也不是容易的事情。但是學下愚比學上智,兩個比較起來我們可以做到,只要你甘心情願。甘心情願,真正認識自己不如別人,真正能夠對於一切恭敬,對於一切讚揚,這樣子是我們老實依念佛法門,一門深入。
所以修學的經典不必要太多,一部《阿彌陀經》,一部《無量壽經》就足夠了。終生奉持,這一生在這個世間只有一個目標,求生西方。人家說我消極,好,我就消極;說我小乘,好,我就小乘。為什麼?我不如你,你是大乘,你是積極,我做不到,我沒有能力,沒有這個善根,沒有這個福德,沒有這個因緣。別人進,我們退;退到無可退的地位,就是平等的地位,就是清淨心現前,就是染緣都盡。這是覺悟,不是覺悟的人,決定做不到。其他的顯、密、宗、教,好,實在是殊勝,我們頂禮讚歎。這是什麼?讚歎三寶,由衷的讚歎,讚歎三寶。讚歎三寶也是成就自己的功德,決定不能毀謗,毀謗是造罪業。你念佛功夫念得再好,一天念十萬聲佛號,縱然念到一心,你還是自讚毀他,你不能往生。為什麼?與經義不相應。不但不能往生,將來還要墮落。你看戒律,戒律裡面自讚毀他,這是重戒。毀謗三寶這個造的是阿鼻地獄罪業。你修的這一門,修得再好,但是你毀謗三寶,不僅僅在言行上不能毀謗,心裡有這一點意思都不可以。有點意思是什麼?你意業在那裡造業。雖然沒有表現在言、表現在身語,但是你意已經造了業,這個罪過都非常之重。
所以我們同修,真正想成就,就是要老實記住,一定要依教修行。黃念祖老居士在《谷響集》末後的一篇,給我們講了三樁事情。這三樁事情針對我們現前學佛人的毛病而說的。第一樁事情,他老人家說,我們同學貴精不貴多。人數多沒有用處,多了不能成就,有什麼用處?一個道場,三、五個人在一起,天天能夠如法修行,這個道場是無比的殊勝,所以道場人數不在多,要在精。真正能夠在一起共修,這是個如法的道場。所以道場,重實質不重形式。香火盛,信徒多,種種莊嚴,這都是形式,是表面。今天不要重視這些,重實質。實質什麼?依教修行,認真努力去修。第三條講到修行,修行要重什麼?要重悟心。就是此地講的,要重覺,覺悟;不重感應,不重境界,不重禪定,也不重神通。這些東西都無關緊要,要緊的是你真正要覺悟,那個是對密宗所說的。如果要在淨土宗裡面講,就是我們重點在哪裡?要重在一心不亂,要重在功夫成片,其他的都不重要。這是真正要緊的,所有一切境界,有也好,沒有也好,沒有關係。要緊的是什麼?清淨心,功夫成片,就是心地清淨,心淨則土淨,才能夠感應道交。
末後這真正是覺到究竟。『離言絕慮,蕭焉無寄』。這兩句話怎麼講?離言絕慮就是我們佛門裡常講的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。「離言」就是言語道斷,「絕慮」,慮是思慮,就是心行處滅。這是心到了真正清淨,也就是六祖所講的,本來無一物的境界,到這個境界。這在我們念佛人來說,這句話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,事一心還做不到。「蕭焉無寄」,這句話就是本來無一物。這心裡面確實一念不生,心境一如。這是真實的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。
本經,淨土五經之一。一般人講念佛是小乘,念佛是消極,他沒有去讀這部經。你看看這經上的境界,這是小乘的境界?不讀,不深入研究經論,隨便批評淨土宗,這就是有過失。我們曉得別人犯過,回過頭來最重要的,我們自己不能犯過。一切眾生都是我們善知識,人家做得如法的,我們看得清楚,我們跟他學;看到不如法的,我們回過頭來檢點自己,我有沒有這個過失。所以那個也是我的老師。他隨便批評各宗的,我們一聽到了,自己警覺心,自己有所警覺,不敢學他。如果自己也對於各宗各派,或者乃至對於外道,要有輕視的這種念頭,都是錯誤的。為什麼?心不清淨,不平等。清淨心就是在一切染污裡頭修,染污裡頭才能修到清淨。在一切不平等裡面,才可以修平等。如果說離開一切染污,離開一切不平等的,你到什麼地方修清淨心?沒地方修了。
所以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這是最後一參。五十三位善知識,表現的境界完全不相同,這裡面有佛法,有出家、有在家,有學佛、有學外道的,有示現正法的,有示現邪法的。在這樣複雜的社會環境裡面,成就自己清淨無染,成就自己平等無二,這是《華嚴經》上教給我們要怎樣修學。但是這個修學的基礎,後來都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就是上品上生的榜樣,用這個方法修上品上生。下面這句給我們說出所以然的道理出來。
【以始本無二。名究竟覺。是則覺心源故。名究竟覺。】
始覺跟本覺是一,不是二。實在給諸位說,整個佛法,佛法就是講覺,覺了就是一,二就沒有覺。這個話很難懂,我舉個例子,諸位細細從這個例子裡面去思惟。佛菩薩他那個心就好比是個零,零再加一個零還是等於零,零減一個零還等於零,零乘零還是零,零除零還是零,甚至於不管你加上什麼數目字,後頭所得的結果都是零,這就平等了。我們把這個零比喻作空,空不是沒有,空是一切不執著,就是遠離一切分別執著妄想,你這個心就是零。所以你在十法界,不管什麼境界裡面,你的心決定保持著這個零的境界,這就是清淨無染。染緣都盡,平等不二,所有一切佛法都離不開這個原理。
達不到這個目的的,總是違背這個原理。違背什麼?他有執著,他有分別。經上常講佛性、法性。佛性就是覺性,這個地方所講的統統是講的覺性,就是佛性,是平等的。因為你心裡頭本來無一物,像「出現品」上所講的,佛講得很清楚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所以是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。為什麼你墮落成凡夫?佛把這個病根一句話道破,「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。這句話把病根說出來了,我們的病根就是妄想執著。妄想執著愈輕,你的果位就愈高;妄想執著愈重,那你這個果位就愈下。十法界是妄想執著輕重所顯示出來的。菩薩五十一個階位,也是妄想執著而有差別。妄想執著最輕的,等覺菩薩;妄想執著重的,初發心的菩薩,初信位的菩薩。品位怎麼升?妄想執著淘汰一點了,升一級;再淘汰一點,又升一級。你就曉得我們修什麼?去妄想執著而已矣。除此之外,別無佛法。諸位一定要明瞭這個原理,你才能夠真正抓到修行的綱領,去妄想執著而已。妄想執著都盡了,那就成佛了。所以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,那就是他最微細的妄想執著。這是講的佛性平等。
一切法,我們講的依正莊嚴,法性;法性現在科學逐漸了解,真的是平等。這一切的物質,現在科學家分析知道,都是一種物質組合的。《金剛經》上講,一合相,基本的物質是一,這一種物質組合的相。由這一種物質組成原子,組成元素,我們今天講方程式,排列的方程式不相同。這些元素再組合,成就一切萬法。動物、植物、礦物統統是一種物質所組合的。這一種物質存在不存在?現在科學愈研究愈進步,愈接近真實。你看黃念祖居士在《無量壽經》註解末後的一品,用現代科學來印證。現代科學發現,從前還說是有電子、粒子,現在科學認為這都不存在。所以物質是什麼?物質是一種震動,是一種光波,這個連粒子都否定了。這證明佛在《金剛經》上講的一合相,不得了。這是說明什麼?法性平等。法性跟佛性是一性,不是二性,一性無二性。如果在唯識學裡面講,佛性就是阿賴耶的見分,法性是阿賴耶的相分,見相同源,見相都是自證分裡面變現出來的。所以佛性跟法性是一,不是二。佛法裡頭講的平等不二,理論基礎就發源於此,這是真平等;也就是說,事實是平等的。那所謂說不平等,是你的妄念,是你分別執著裡頭所造成的不平等,但是事實是平等的。
所以諸佛菩薩永遠住清淨平等的法界。無論他走到哪一界,十法界裡頭走到阿鼻地獄,走到餓鬼道,他也是清淨平等的。為什麼?他心沒有分別執著,他知道性相一如,理事不二,人家是這個境界。凡夫走到什麼地方都不平等。為什麼?他心裡頭有分別,有執著。所以佛法無量法門,不管是哪一個法門,原理原則永遠不變,去執著而已。這個諸位一定要曉得的。
我們分別執著去不掉,曉得原理,去不掉;去不掉,這才選擇方法。所以有八萬四千方法、門道,都是幫助你去妄想執著的。你用參究的方法,行;你用讀誦,教下讀誦經典的方法,也行;你持咒也行,念佛也行,那是方法,那是手段。不管你用哪個方法,你要曉得我用這個方法,要想達到一個什麼目標。如果你用的這個方法,是破一切分別執著妄想,對了。你這個方法是正確的,決定沒有錯。如果說我用這個方法,求人天福報,求佛菩薩保佑,或者求神通、求境界,錯了。你就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我為什麼念佛?想求神通,想求境界,也錯了,那就錯得很離譜。為什麼?那不是佛法。佛是覺的意思。佛法是覺法,你雖然用佛法這個方法,可是你走的是迷,你不覺。外表看起來是佛法,骨子裡頭你跟佛法完全相違背。這一點,諸位總得要搞清楚、總得要搞明白,然後才知道大乘圓頓法門裡面所說的一切法,無有一法不是佛法。不管你用什麼方法,你只要向著這個目標走,沒有一法不是佛法。
所以法門不止八萬四千,經上講無量無邊,四弘誓願裡面說法門無量,就是這個道理。我只要是斷分別執著,斷妄想,這就是佛法。如果說增長分別執著妄想,這個錯了。這就是清涼大師在本經,本經是《四十華嚴》,在這個經題裡面,清涼大師就說了,我們讀佛經,在裡面起分別執著,這叫增長邪見。可見得,你對佛法理解了沒有?沒有理解,你所增長的是邪知邪見。正知正見是沒有知見,沒有知見就是正知正見,有知見都是邪知邪見。所以說般若無知,這講的根本智,無知。我們修行,如我們提倡念佛,念佛的時候沒有知見。我們提倡讀經,讀淨土五經,讀經的時候不求解,就是一直念下去。為什麼要你念?因為我念經的時候,我心裡頭沒有妄想,用這個方法斷我們的妄想執著。不念經,他就會打妄想,不念佛號就會打妄想。所以用這個方法,我一天念兩個鐘點,我這兩個鐘點不打妄想;我念三個鐘點,三個鐘點不打妄想。這就每天修行,你修行兩個鐘點,修三個鐘點,是這個意思。如果你念經求解義,這個經這一句怎麼講法?那一句什麼意思?那完了,你還是落在妄想執著裡頭,這就錯了。
所以告訴你佛經沒有意思,佛經不能夠理解,不能講解。佛自己在《金剛經》上都否定,誰要說佛說法了,那是謗佛。為什麼佛要說這個話?明明說法說了四十九年,講了那麼多經,為什麼完全推翻,把它否定掉了?怕大家誤會,在佛經裡頭又起妄想執著,這就不是佛的意思。佛所說的一切法,都是幫助我們破除妄想執著。所以說,這佛法之難懂,是意在言外。《起信論》裡頭說得很好,教給我們修學的態度,離言說相、離名字相、離心緣相。你要能夠離這三相,你才能真正懂得如來的真實義。開經偈裡講,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。你要是著了這三相,如來真實義,你決定沒有辦法理解,你沒有辦法體會。為什麼?你著相了,你執著言說相,執著名字相、心緣相,你心裡面想它的意思,這是你心裡頭打妄想。
所以從前禪宗的教學法,他的教學手段是棒喝。在禪堂裡靜坐,堂主和尚就是看著每個人,看著什麼?你在那裡靜坐的時候一念不生,這是如法的。你要動一個念頭,他給不給你解釋?不給你解釋,棒子就打下去。打得不許你起一個念頭。為什麼?你到這個地方來就是修清淨心的,就是要求一念不生的。你要起一個念頭,這什麼意思?那什麼意思?沒得說的,先打;打了,把你打到不再開口了為止,沒有解釋的。這方法對的、正確的,就是不叫你起心動念,教下也是這個原則。所以諸位一定要知道,教下,五年叫你讀經,叫你背誦大經大論,只叫你背誦,不講解的,道理也是如此,叫你離一切妄想執著,就這麼個道理。恢復到你的自性,這就成功了,我們淨土裡面講的一心不亂。一心不亂,就是禪宗的明心見性,大徹大悟,就是教下的大開圓解,就是密宗的三密相應。所以為什麼一切法門不可以毀謗,一切法門都是手段,達到的目標完全相同。如果你修學這個法門,你達不到這個目標,是你用功用錯了,你用了偏差。我們用念佛達到這個目的;他用讀誦《法華》、《華嚴》,也達到這個目的;他用禪坐,他用持咒,還是達到這個目的,沒有不達到這個目的的。所以法門決定平等,一切法門值得我們讚歎,沒有話說的。一切法門裡面,我們自己修學,只能選擇一個法門。你說哪個法門好,一切法門平等,沒有一個法門不好。
選擇,就看我們自己的生活環境。譬如說禪宗,禪宗要靜坐。如果你環境不許可,你要工作,你要照顧家庭生活,一天叫你坐八個鐘點,你不做事情、不上班,這不行,這個法門對你就有障礙。如果叫你讀經,這教下,背誦經典也要很長的時間,要耽誤你的時間。所以淨土宗方便在哪裡?它這一句佛號不耽誤你的工作,行住坐臥都可以念,工作的時候也可以念,方便在此地。所以這個法門,我們常常講它殊勝,到底殊勝在哪裡?就在方便。不一定要一定的地方,不一定要一定的場所,不耽誤時間,不耽誤工作,行住坐臥統統都可以,這是求它的方便。底下這幾句從反面來跟我們說明。
【不覺心源非究竟覺。不名真覺。】
『心源』就是本性。在我們淨土宗裡面講,就是理一心不亂,簡單的講,就是一心不亂;這是真心。一切萬法,都是真心變現出來的,所以稱它叫源頭,心是一切萬法的源頭。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它變現出來的。老同修曉得這句話,聽到耳熟,但是很不容易體會到。為什麼不容易體會到?因為你的心從來沒有清淨過。你幾時心清淨了,真的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了,這個意思你能夠體會到一些,能夠領略得到。這個境界也就是《法華經》上所講的,「入佛知見」。入佛知見,不但《法華》說,《華嚴》一樣也說,也是講開始悟入佛之知見。所以這是真正覺,徹底覺悟,這個『究竟覺』是徹底覺悟。
當然這裡面也有兩種說法。從廣義的來說,究竟覺,圓教初住菩薩就可以算是究竟覺,見性了,見到真如本性。如果狹義的說法,那只有佛一個人,等覺菩薩都不算。這兩種說法都有道理,都講得通。所以一定要覺悟到心源,就是禪家所講的見性,真正見到真如本性,見到佛性,見到法性;換句話說,真正平等了,因為性是平等的。真正平等了,這是『真覺』,真正覺悟了。還有一絲毫不平等,給諸位講,不是真正覺悟。這諸位要知道,修行得再好,有禪定、有神通、有智慧,他如果心還不平等,換句話說,充其量他是權教以下的地位。如果在圓教裡面講,他是十信位的菩薩,沒有到初住,初住見性了,初住以上,決定是清淨平等。為什麼?人家是正覺。初住以下,沒有這個境界,多少還是有一點分別,還是有一點執著。
那這些境界,我們自己曉得。曉得什麼?就是自己每天修行的功夫有沒有進步,自己清楚,自己明瞭。好像走路一樣,我這一條路,預先低頭看得很清楚。我到哪一站曉得,我今天走了多少,前面距離目標還有多遠,清楚。如果對這個境界不清楚的話,往往產生誤會,把中途站當作終點站,就產生這錯誤。今天我們目標到高雄,走到板橋,就以為是高雄,就以為到了;這在菩薩道修行裡面,很多是如此,誤會了,把這中途站當作終點站。所以講:
【究竟覺。故名真覺。見始本異。不名妙踐。達無二故。方名妙踐。】
這是解釋《疏》文裡頭的「我佛得知,妙踐正覺」。『踐』是踐履,拿我們俗話來說,就是證得的意思,也就是契入這個境界,這個踐就是契入。契入裡面有妙、有不妙。妙是什麼?他真正契入,不妙的是相似的契入,不是真實的。怎麼不是真實的?他這個始覺本覺,不是一,是二。這就不是真實的。如果『始本』是一,就『達無二』,這是妙了。這個地方,我再用《壇經》上的一句話來跟諸位說這個註解。
《壇經》我們念得很多,過去講得很多,大家印象很深。你看六祖到廣州見到印宗法師在講《涅槃經》,所謂風動幡動,就是在現在的光孝寺。我這次到廣州,到光孝寺去看了看。我看了六榕寺跟光孝寺。在光孝寺,還做了兩場講演,兩場一共講了六個小時,我這個講題是《認識佛教》,聽眾有五百多人,出乎我意料之外。風動幡動那個旗桿還在,但是幡已經沒有了,上面沒有幡了,桿還在,看到這個地方。印宗法師向六祖請教,他說,五祖平常說法有沒有講禪定、解脫?他提出這個問題。而六祖回答他,並沒有說講與不講,他不是這樣回答他。他回答的,禪定、解脫是二法,二法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,就是這個意思。你聽了禪定,就執著在禪定;聽了解脫,就執著在解脫,這就是說他沒有能夠捨離妄想執著。六祖回答他的話是破他的妄想執著,真正叫他達到「本來無一物」。那就是「妙踐」。從這個地方,你就曉得,印宗跟六祖境界不相同,程度有很大的差異。雖然當年印宗法師在嶺南一帶是第一高僧,是講經的好手。印宗之了不起的地方,他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。遇到六祖,六祖雖然很年輕,自己覺得的確不如他,所以給他剃度之後,反過來再拜他做老師,再做他的弟子,這是一般凡人做不到的。一般凡人是面子拉不下來,他能做得到,所以這個人是了不起的人。印宗也是講了不少年的經,接受大乘佛法不斷的薰習,所以六祖輕輕一點,他就覺悟了,他就能夠領會。這是常年不斷的薰習才能夠做得到。
所以一定要達到無二。這個「無二」,不僅說是始覺本覺不二,給諸位說,一切法不二,這才是真正不二。在佛門裡,這個法門跟那個法門不二;佛法跟基督教?那二了。這又不行,那你還是在二。我們佛法跟一貫道,二了,那這又不行了。要知道一切法都不二,這才是妙覺,妙踐,這是講真的。一切法不二,我們處在這個世間怎麼樣?處在這個世間自己有方便,這就不講真實,講方便。方便是怎麼說?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法;佛法在世間,不壞世間法。所以這佛法跟一貫道是不是一?不是一。是二,不是一,這是什麼?方便說。這是權說,隨順世間說。真的?真的是不二。所以自己觀念裡面決定是不二;為了世間法的,就是隨順大眾,因為大眾說這個是二,我們不能破壞社會秩序。
那這男人跟女人不二?如果你在這個事相上也不二,你把這個世間法破壞了。兒子跟父親也不二,好了,倫理破壞了,這就是把世間倫理道德全都破壞了。所以不可以,決定不可以。這個倫理道德、社會秩序一破壞,眾生苦,天下大亂。所以眾生在迷的時候,要跟他定下很多規矩;這倫理道德就是規矩。讓大家都守規矩,他就不亂了,世間才有秩序,老百姓生活才能減少痛苦。諸位要明白,這就是佛法的大慈大悲。所以從不二裡面建立二,無差別當中建立差別。這個差別就是無差別,這是佛法的真義。在一個修行,真正見了性,他的心境裡,決定是平等不二的。為了教化一切眾生,不得已而說二。說二是什麼?俗諦。說不二,是真諦。所以佛依二諦而說法,對於已經開悟的人,那是講真諦;對於一般凡夫,講俗諦。俗諦是權說,真諦是真說。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事實的真相,所以不二是真實的。
【眾生不悟真界。】
這就是迷了宇宙人生的真相。這個『真界』,拿現代的話可以說,就是宇宙萬有的真相。也就像《般若經》裡面所說的,諸法實相。真實相,迷了真相,『不悟』就是迷。
【履踐六塵五欲。】
『履踐』就是分別執著。在『五欲六塵』裡面起了分別執著,起了貪瞋痴慢,說的是這個意思。
【如來契合本源。】
『契』是契入,『合』是融合。身心與宇宙萬有融合成一體,不但心融萬法,心包太虛,身也不例外。心是佛性,包太虛,融沙界,這我們能夠體會到的,這是理事無礙。身,這個身是物質,物質是法,法性。法性也是包太虛,融沙界的。所以身與盡虛空遍法界也是一,不是二。這個諸位要細讀《華嚴》,你能夠體會得到。這就是正報裡面現正報,正報裡面現依報。正報是我們講這個身,我們這個身是同時能夠示現盡虛空遍法界依正莊嚴。這是事事無礙的法界,這很難懂,但這是事實。諸位心地到真正清淨不二的時候,你讀這些文句,能夠領略到裡面的味道。如果不能領略,不要去管它,不要想。為什麼?想都是妄想。你要用我們這個思惟想像想達到這個境界,不可能的。如果思惟想像可以達到這個境界的話,佛不必出世。為什麼?我們這個世間教學就可以做得到,這些科學家、哲學家都應該做得到。這是決定不能用思惟想像的,是要用你的清淨心去證得的。
所以佛法講戒定慧三學,一定要定,定中開慧,慧能夠理解。這個慧是從定當中生的,不是從研究、分別執著裡頭有的。一切分別執著裡面產生的,在佛法裡叫「世智辯聰」。這不是智慧,智慧是定當中生的。我們講得白一點,就是清淨心裡頭生的。到你一念不生的時候,像《心經》裡面講的「照見」,那是智慧。那智慧是照見的,沒有通過心意識,不用心意識,這是智慧。凡是用到心意識,都是世智辯聰,世間的聰明智慧,不是佛法裡面講的般若智慧。所以般若智慧六度是有次序的。般若度是建立在禪定的基礎上,沒有禪定,決定沒有般若,所以這個般若智慧是定中生的。我們念佛念到功夫成片是禪定,一心不亂是更深的禪定,理一心不亂,那是最深的禪定。這名詞不一樣,境界是相同的。就是用這個方法達到甚深禪定,裡面才生智慧。「如來契合本源」:
【故踐真覺成聖德也。】
這都把這些原理給我們說出來。我們修學一定要根據這個原理,一定要向著這個方向、這個目標。念佛求生淨土,也不能違背這個目標,違背這個方向目標,縱然往生,品位很低。所以我說,這個法門,《華嚴經》上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的確是上品上生的,是接引上上根人的。因為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接引的是華藏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所以這些人往生都是上上品生。不明白這個道理,只是一句佛號念下去,能往生,品位低。但是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逐漸也是達到這個境界。所以這個經聽了之後,聽得懂、聽不懂沒有關係,懂一句,有一句的受用;懂兩句,有兩句的受用。不懂,不要去強求,最好不要用思惟。記住一個原則,修清淨心,這才是真正的佛法。
今天在講經之前,我們市黨部邀集台北市這些法師、諸山長老在一起吃晚飯。祥雲法師知道我回來了,向他們報告,把我也拉去。我們大家談了當前的佛法。當前的佛法,我們今天走了一個最大的錯誤的路子,就是從哪裡下手?從用腦筋下手。我們過去也都是走這個路子,走錯了。現在才真正覺悟到,我們違背古人的道路。古人學佛下手是離心意識,不管哪一宗、哪一派、哪一個法門,統統是從離心意識這個原則上下手的,叫五年學戒。這個五年學戒,是學老師的教誡,不是學戒律,不是經律論裡講的,受老師的教誡,老師怎麼教,你就怎麼做。不管什麼法門,原理原則完全相同,就是五年當中,不准你思考,不准你分別,不准你執著,用這個方法。換句話說,恢復你頭腦的清淨。這實在講,就是培養你戒定慧三學的基礎。
教下用讀經,禪宗用參究,密宗用持咒,淨土宗用念佛,方法不一樣,原理原則完全相同。叫你五年頭腦空空,什麼都不要想,什麼都不要執著,你自己心真得定、清淨了,清淨心裡頭生智慧。然後再一聽教,再一參禪,他會開悟,會大徹大悟。所以這個悟的基礎,是從清淨心上建立的。我們現在一開頭就都要看,都要講解,都要在那裡研究討論,這個錯了。換句話說,我們把定捨棄掉了。沒有定,哪來的慧?沒有根本智,哪來的後得智?所以所得到的,都是講的不客氣的話,邪知邪見;都是你自己的分別妄想執著,不是佛知佛見,不是如來真實義,這個大錯特錯了。我自己沾到一點邊緣,但是並沒有很認真的學,我對於李老師的這個教學,真是七折八扣。認真的講,我一半都沒有做到,只做到個十分之三、四,不得了。如果當年能夠百分之百的做到,我的成就不止如此。現在才覺悟,才知道錯誤。這麼多年的教學,這麼多年的觀察,才曉得我們路走錯了。
我這一次在新加坡,演培法師請我給他們的同修講開示,我就提到我當年在李老師,李老師教給我的修學態度,三個條件。我下了台之後,演培法師拉到我的手告訴我,他小時候在觀宗寺也是守這三個條件。結果我們才知道,這個東西不是李老師的發明,是自古以來代代相承,那就是五年當中,跟定一個老師。李老師提出,拜他做老師,第一個條件,就是只准聽他講經,除他之外,任何人講經說法不准聽。第二個條件,所有一切書籍,包括佛經,沒有得他的同意,不准看。第三個條件,你從前所學的,我不承認,一律作廢。你今天入我門來,從頭學起,免得辯論。老師一講,過去我聽的怎麼說的,哪個說,老師統統都不承認,自己一句話沒得說了。老師不要跟你抬槓子,不要跟你辯論,從頭學起。這演培法師講,他在觀宗寺跟諦閑老和尚。諦閑老和尚也是這樣教他的。他說當年我們覺得這個老和尚很跋扈,不講理,到以後才深深體會到得到的利益。今天用這個態度來教學,一個學生都找不到。
所以佛法怎麼會不衰?佛法怎麼會不滅?佛法滅,不是佛法形象沒有了,佛法的形象在。而是什麼?所有的解釋統統變了質。也就是說,把本來佛知佛見變成眾生知見,變成這樣子的。所以佛法這樣的滅掉了。本質沒有了,就變質了,形象還存在,統統變了質,佛法是這樣衰滅的。這是我們自己一定要知道,一定要提高警覺。遇不到真正的善知識,以古人為老師。我們真正能夠發心,用五年的時間念一本書。除這一本之外,什麼都不念,什麼都不聽,什麼都不學,讓頭腦清淨。把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洗掉,這就是這個。所以佛法在從前,一入門來,五年洗腦,把你洗得乾乾淨淨,心裡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沒有了,這個時候才開始教你,那個教就真有效。所以你的頭腦裡頭太複雜了,不行,正法入不進去,這是我們應當要明瞭的。
所以佛之所以能成佛,菩薩之所以能成菩薩,羅漢之所以能成羅漢,你要找它什麼原因,原因找到了,我們要得到這個原因,我們也能成就。凡夫為什麼不能成就?你把這個原因找到,找到之後,把這個原因消除,那我們就不再當凡夫了。我拜李炳老做老師的時候,差不多是三十年前的事情。三十年前,我沒有出家,三十年前的事情。三十年之後,才有非常深刻的認識,真正覺悟,了解他那個方法是正確的,才由衷的敬佩。當時雖然是跟他學,守他那個條,也就跟演培法師當年一樣,心裡還是有點不服。為什麼?他沒有給我們講這個原因。沒有講原因,沒有講理由,就是硬叫我們這樣做法。現在才真正覺悟。
所以回想所有的佛學院,佛學院為什麼失敗?就是沒有這個基礎。所以今天的佛學院,我真正明瞭,是什麼場所?參學的場所。如果你有五年的基礎,你再去到佛學院讀書的話,那了不起,那真的有成就。它不是培養基礎,它是參學,就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一樣。他真的有定了,他真有智慧了,然後再聽一切法師講經,他會開悟。就是什麼人的東西都可以聽,什麼書都可以看,那整個開放了,你有基礎了。真智慧沒有現前,就是說,你沒有根本智,根本智就是般若無知,你沒有到這個境界,不能叫你參學,不能叫你對外去接觸。你對外面接觸,你會被外面境界誘惑,會受外面境界影響。古話所說,「近朱則赤,近墨則黑」。你會被外面誘惑,被外面影響,你不能做到如如不動。
所以這五年基本的教育,實在講,五年基本教育,老師根本不教你東西的,沒有東西好教你的。像六祖在黃梅,他的時間短,八個月。五祖教他什麼?什麼也沒教。就是叫他,破柴、舂米,去做苦工去,做了八個月。那就是他的教學法。這叫做為常住服勞役,這是修福。在這裡面,除一切妄想執著,這是修定慧。所以說福慧雙修,這五年是修福慧的。五年成就了,這老師才開放讓你出去參學。這時一切約束都沒有了,什麼人東西都可以聽,什麼書都可以看,完全開放。那是什麼?求後得智。你有根本智,決定能成就圓滿的後得智,所以後得智是博學多聞。沒有根本智,決定沒有後得智;後得智決定是從根本智生起來的。就像樹一樣,沒有根,沒有幹,不會有枝葉花果的。所以這五年基礎教育就是培養根本,然後讓你出去參學,五十三參,這就是枝葉花果,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。
這個道理一定要懂,一定要認真的學習。走這個路子是決定正確的道路。自從釋迦牟尼佛傳法以來,代代都是用這個方法成就的。我們今天捨棄這個方法,自己想成就,不容易。縱然有了不起的成就,都是世智辯聰,成為今天世界上所謂佛學博士,可以拿到佛學博士頭銜,沒有用的。
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