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 (第六十二集)  1989/1  台灣華藏講堂  檔名:04-003-0062

  請掀開經本,一百八十六面第一行,第二個字開始:

  【故普賢行品。及上下經文。廣顯事理圓融為普賢行。非獨事行名普賢也。亦如曼殊千缽經云。爾時。眾中菩薩摩訶薩。一切有情。同修行普賢曼殊行願。證入毘盧遮那如來十大慈佛心觀。亦表二聖不異。】

  《普賢行品》,就是本經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。這品經文很長,我們現在讀的這一部分是《四十卷》的最後一卷。這品經分為本末二會,這個地方『上下經』,就是本末二會。在《四十卷》裡面,確實廣泛的顯示出事理圓融,事事無礙的境界。這是一個修學大乘佛法的榜樣,善財童子做一個樣子給我們看,告訴我們,大乘佛法應當要如何來修學,是非常殊勝難得一本理想的教科書。從前方東美先生在世的時候,對於《華嚴》非常讚歎,而特別讚歎的是《四十華嚴》。他認為這是全世界,古今中外,最好的一部哲學概論。他是一個哲學家,他把《華嚴經.普賢行願品》,看作一部最理想的哲學概論。他這個看法實在是有道理的。由此可知,絕對不是前面所講的本身的圓融,二聖的圓融。實在講,它是無法不圓,法法皆圓,這才是普賢行。所以佛在大經上說,菩薩要不修普賢行,就不能成佛,這是真的。佛,天台家講有四種:藏、通、別、圓。不修普賢行,要成佛可以成前面的三種,就是藏佛、通佛、別佛,可以證這個佛的地位,至於圓佛一定要修普賢行。這普賢行究竟在哪裡修?我們讀一讀《無量壽經》才恍然大悟,原來普賢行是在西方極樂世界修。這部經末後也是如此,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所以普賢行是在西方極樂世界修的。由此可知,凡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,個個都是修普賢行的。

  由此我們就能夠曉得,這四十卷的《華嚴經》,對我們修淨土,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的確是非常重要。但是這四十卷的經文太多了,真的念一遍都不容易。單單是經文,同修們過去看過,精裝本這麼厚一冊,字比這個小得多,小字,一冊,實在是很難受持。尤其在現代社會,大家的工作、生活都非常忙碌,非常的緊張,這樣大的經典不容易受持。因此清涼大師把最後一卷提出來別行流通,這個意義非常之深遠。宗密大師又將清涼這一卷的註解,清涼是四十卷都有註,疏是清涼大師作的,他又作上鈔文來詳加解釋。《行願品疏鈔》,宗密大師沒有把四十卷都作,他只作一卷,就這末後一卷,其餘三十九卷只有疏沒有鈔。這個鈔就是疏的註解,宗密大師只註了這一卷。這一卷的《疏鈔》,就是我們現在面前這一本。他這個意思就是說,如果沒有時間讀全經,念這一本《疏鈔》就夠了。這本《疏鈔》,不但是《四十華嚴》的精華,也是全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的精華,都在這一冊裡面。我們念了《無量壽經》,才真正對於魏源居士,將這部經,就是這一卷經,附在淨土三經之後,成為淨土四經,這是非常有眼光的,不是一個普通人,獨具慧眼,這淨土有了四經。到民國初年,印光大師把《大勢至圓通章》,又加在四經的後面,成為淨土五經。淨土依據的經論,燦然大備,圓圓滿滿,五經真是圓滿到極處了。再想想,用不著找六經,用不著了。這五種,淨宗所依據的經論,的確是圓滿到了極處。這都是非常了不起的慧眼。

  此地又舉一個證明,就是《曼殊千缽經》。曼殊就是文殊菩薩。經上說︰『爾時,眾中菩薩摩訶薩』,這是與會的大眾。菩薩是泛指地前的菩薩,就是三賢位的菩薩。摩訶薩是指十聖,就是地上菩薩。『一切有情,同修行普賢曼殊行願』,這句重要,他所引用這個,要緊就在這句。他把普賢跟文殊菩薩合在一起,正顯示前面所講的二聖圓融是有根據的,不是祖師隨便說的。正是四依法裡面,依法不依人,祖師所說的句句話都有經論為依據。這個地方的行願,就是文殊十行、普賢十願。文殊十行,就是十波羅蜜,從布施到願力智,十波羅蜜。『證入毘盧遮那如來十大慈佛心觀』,毘盧遮那是法身如來。也就是說,必須以普賢、文殊的行願,才能夠證滿如來究竟果覺,此地就是如來究竟的果覺。『亦表二聖不異』,這段經文裡面,也是說明文殊、普賢是一不是二,一體之兩面。下面,大師又假設一個問答,來跟我們說明。

  【問。既二聖相融。何以不名文殊行耶。】

  實在講,這是現在我們往往在講席當中,或者與同修們在一塊討論佛法當中,有些奇奇怪怪的問題。這一千多年前,這是一千三百多年,唐朝時代,宗密大師的時代,也有這些問題存在,喜歡問這個問題的。下面這解答,答得好。

  【答。為攝智屬理。唯一真法界。故舉一全收也。】

  實在說,文殊的法門、普賢的法門,既然『相融』,說文殊也可以,說普賢也可以。說一個,必定包括那個,這又何必去計較?這種計較都是分別執著。分別執著確實有礙於解行,那證就更不必說了,對於解行都有障礙。這個障礙,諸位仔細一觀察,就是妄想執著,妄想執著沒斷!智跟理是相融的。『唯一真法界』,智是一真法界,理也是一真法界。它相融就是一真法界,如果不相融就是十法界。

  從前面我們能體會到,一融一切融。我們今天在日常生活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當中,還不能相融,換句話說,我們還是博地凡夫。我們對於佛法,解行都沒有上軌道。所謂的解,說實在話,是邪知邪見;所謂的行,是盲修瞎練。這個話說起來是不好聽,但是是千真萬確的事實。什麼時候,你在一切法裡面相融了,祖師這兩句話你才會深深體會到,一點都不假。我們今天為什麼說功夫不得力?邪知邪見,不是正知正見,沒有得到正解,盲修瞎練,不是正行,解行都不正。也許有些同修要問,有些老太婆,沒有念過書的,也不認識字,為什麼她念了一句阿彌陀佛,念到能預知時至,自在往生?說老實話,我們想比老太婆比不上。為什麼?人家老實,我們不老實。人家死心塌地念這一句,你看她順境,阿彌陀佛,逆境也阿彌陀佛,說老實話,她已經融了。一切人事,順逆環境,她統統融在這句阿彌陀佛裡面,她相應,我們不相應。我們今天處事待人接物,還有是非人我,有分別執著,這不行,比老太婆差遠了。所以千萬不要輕視那些沒念書的,那些念佛的老太婆,不可以輕視。她們那個修行的方法,跟經論上講的相應,反而我們不相應。我們一天到晚胡思亂想,妄想執著。讀到這句,就想到《無量壽經》裡面講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的重要。玄奘大師譯的《阿彌陀經》,一心繫念。只要到一心,就是一真,一心跟一真法界是一不是二。『舉一全收也』,幾個人能夠老老實實,一句阿彌陀佛,統統收了,全收了。所以文殊、普賢的法門,只有在西方極樂世界,暢行無阻,這就是圓融無礙。再看底下這句:

  【二遮那為果者。二聖法門既融。則普賢因圓。離相絕言。沒同果海。是曰毘盧遮那光明遍照,唯證相應故。】

  『遮那』就是毘盧遮那如來,他是說果,毘盧遮那是法身。這四個字是梵語音譯,我們中文翻譯,是遍一切處,翻作遍一切處。普賢、文殊這兩個法門既然是相融,『普賢因圓』,因圓果就滿。他怎麼圓的?底下四個字,就是個圓的相,『離相絕言』。離相就是不著相,這是淺說,淺說不著相。絕言,就是常講的言語道斷,這個境界只可以體會,沒有辦法說得出來的。這是真實的境界,凡是能夠說得出來的,不是真實的,凡是能夠思惟想像的也不是真實的。所以佛說法,他的原則是依二諦,真俗二諦。什麼叫俗諦?是我們大家的常識觀念,這是俗諦。我們凡夫的思想、見解,俗諦;如來親證的境界,就是諸法實相,這是真諦,真諦是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,沒法子說。

  佛說法,用什麼方法來講?這講方便法,方便法就是講俗諦。所以經論上告訴我們,凡有言說皆無實義。實是什麼?真實。釋迦牟尼佛,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,都不是真實義。真實義在哪裡?在言外,意在言外。為什麼?說一個俗,俗對面是個真,你要從俗去體會那個真。如果說得再白一點,就是釋迦牟尼佛,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,沒有說一句真話,全是假話。希望你從這個假的去體會真的,認識真的。這就是你要會聽,你要會觀察、會體會,真正體會契入了,那可以說,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,句句都是真話。但是不會體會的,著了相,著了文字相,著了言說相,那佛對你也無可奈何,沒法子。這樣的學佛,愈學愈迷,愈迷愈深,開悟就很難了。這是佛說法的祕訣,就是常常講的善巧方便,他巧在哪裡?善在哪裡?你要懂得這個意思,他講的東西,聲東擊西,旁敲側擊。雖然不是直捷的,實在講,他也是直捷的,要在這裡面去體會,這才跟這個地方所講的意義是相同的。

  離相絕言。我們今天為什麼離不了相?絕言,我們不說它,為什麼離不了相?那就是不知道這個相是假的,不知道這個相是空的。所以現代的科學很進步,真正能夠懂得現代科學,再拿佛法來印證,不難體會。現在科學家不承認有物質的存在,從前還有心跟物,現在物沒有了。物沒有了,給諸位說,心也沒有了。為什麼?一切法都是相對建立的,這一邊沒有了,那一邊當然也沒有。所以佛給我們講,萬法皆空。這些現相是什麼?現相,現在科學家證明出來,只是波動而已,只是光波動的一個現象。實在講,這一個事實的真相,佛在《楞嚴經》上講得很透徹。現在科學家的發現,正是《楞嚴經》講的,一點都沒錯。《楞嚴經》講的這一切萬象,「當處出生,當處滅盡」,根本就不存在。

  所以我們今天談人生觀,談宇宙觀,人生宇宙都沒有,還有個什麼觀頭?哪來的人生觀、宇宙觀!把當處出生,當處滅盡的相續相,誤認為是真實,所以你就不肯離了。不肯離是不是真正能夠得到?得不到,一樣也得不到,那你何必去打妄想?何必自己去折磨自己?十法界、六道輪迴空無所有。空無所有,你偏偏自己去製造,就好像作夢一樣。夢真的沒有,他偏偏天天晚上作惡夢,那有什麼法子!夢從哪裡來的?還是你著相,還是你執著。你一切相不執著,告訴你,夢也沒有了,哪來的夢!我們今天這個現象,叫大夢一場。這是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,然後所謂是先要看破,看破之後,才能夠放下。你能放下,又能幫助你看破,看破再幫助你放下,相輔相成。菩薩五十一個階級怎麼來的?也就是他看破多少,放下多少,而有差別。所以《金剛經》上講,「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」,無為法就是看破放下了。看你看破放下多少!

  那離相絕言重要,這是我們要學習的。我們講修行,就在這上修行。我們是凡夫,一品煩惱也沒斷,習氣還天天在增長,這一生當中怎麼能成就?幸虧有這個念佛法門,念佛法門的好處在哪裡?不要離相,不要絕言,也能成功,這就是帶業往生。離相絕言,我們在大經裡面看過,是什麼地位才真正做到?八地菩薩,轉阿賴耶成大圓鏡智,他才做到。七地以前都還不乾不淨。這的確是聖者之所難,我們凡夫怎麼可能做到!《華嚴》它的對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不是普通人,所以我們要曉得。那今天我們不離相,不離相不能成就,這裡面就有善巧,希望我們從今而後,不離阿彌陀佛的相。我們著這一個相,其他的相就逐漸遠離,我們著一個。我們不能絕言,我們這個言就念一句阿彌陀佛。阿彌陀佛就是我們這個言語,一天到晚念這句阿彌陀佛,把其他的言語都斷掉,這個方法妙!對於我們凡夫,業障深重的凡夫,非常有效,我們在這上用功夫。這是從有相,慢慢真正離相;從有言逐漸契入絕言,那就證入『果海』。果海,就叫做『毘盧遮那,光明遍照』。

  『唯證相應故』,這句很重要。佛法跟其他的法不一樣,一定要證。我們信,勉強說大家有了;行,也勉強有那麼一點,沒有證。證難不難?證不難,因為證跟信解行一樣,有淺有深,有淺深次第。譬如說我們今天修這個法門,我修到這個心一天比一天清淨。一天比一天清淨還做不到,一月比一月清淨,一年比一年清淨,這都叫證。妄念少了,煩惱少了,執著少了,這就是證。這個證,不是給你講,頭頂上放光,離地三尺,不是講這個。如果這個證,就可能入了魔道,妖魔鬼怪,那不是真的證。真的證就是心地清淨、平等、慈悲。從前慈悲心發不出來,現在慈悲心能發得出來。過去慈悲心是有條件的,我喜歡的就給他慈悲,不喜歡的,就沒有慈悲。現在這個慈悲心是平等的、是清淨的,沒有什麼條件好談,這就是進步,這個進步就叫做證。所以這信解行證要天天增上,然後才不退轉。

  學佛的人目的就是要作佛。怎麼作佛?往生就作佛。所以念念求往生,是我們這一生當中唯一的一樁大事,其餘都是雞毛蒜皮,不值得一顧的。有些人認為什麼?這賺錢是大事。你能賺得到嗎?如果你真能賺得到,釋迦牟尼佛也來拜你做老師,賺不到。你什麼時候該有錢,命裡頭有的,不想賺,它也來了。命裡沒有的,想也想不到,空想,你說這個多冤枉!把自己的清淨心、平等心都毀掉了。這個損失太大了,這叫迷惑顛倒。所以有一智慧的人,心地永遠清淨,永遠是平等的,一切受用沒有一樣不自然,他多快樂、多幸福。佛菩薩如是,我們何嘗不如是?就是自作聰明,自作主張,天天打妄想,把這個幸福破壞掉了,自己破壞自己,沒有別人來破壞。所以這個地方覺與迷就是個關鍵。我們如何破迷開悟?

  【法界品末。】

  法界也就是這品,這品叫「入法界品」。《四十卷》的題目是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菩薩行願品」。那在《八十卷經》裡面,就叫「入法界品」,它的題簡單。『品末』就是這一卷,就是指我們這一卷。

  【普賢菩薩後便偈讚佛德者。顯果相也。】

  在這卷裡面,普賢菩薩有很長的一段偈頌。這段偈頌裡面所講的,都是顯示佛果性德之相。就是果地上,性德展現出來的現象,這是性德自然流露。

  【又品初如來自入三昧。現相無說。表所證絕言。】

  『品初』就是在初會裡面。初會裡頭,佛『自入三昧』,沒有說法。三昧是定,佛入定,沒說法。入定,就是離相絕言,一句話不說,那個意思統統都顯露無遺。唯有有智慧的人一看他就明瞭了。像釋迦牟尼佛,在靈山會上拈花微笑,而別人不知道佛到底笑的什麼,不曉得。迦葉尊者知道,他知道,他能體會到這個意思,也是絕相離言,彼此心心相印,這是代『表所證絕言』。他的現量境界,是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。說實在話,只要我們自己也到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,這個境界相,如來所證的就在我們面前,我們就證得了。我們今天所以不能夠證得如來的境界,就是我們不能離相,我們不能絕言。所以喜歡說話沒什麼好處,言語愈簡單愈好,愈少愈好,多言傷氣,傷身體。一個懂得保養身體的人,言語少,妄念也少,他的心理健康。心理健康,身體一定健康。妄想多、言語多,換句話,他病就多了。年歲愈大,病就愈多。這個道理我們應該要曉得,所以中年以上應該是謹言慎行。佛代表的理體,菩薩代表從體起用。佛不說法,文殊、普賢知道,我們這些人不知道,這必須要勞動文殊、普賢來為我們說明。說明什麼?說明如來果地上的境界。這部《華嚴經》就是如來果地上親證的境界。

  【而普賢開發也。放光令悟。】

  說法究竟方便也不用言語,用一個姿勢表態。佛教裡頭很多手印,手印就是姿勢表態,讓你一看,心就體會、就明白了。現在所謂手語,佛在世也常常用,用手語不說話,用放光。佛菩薩、阿羅漢都會放光,我們不會放光,用這個來代替言語。見到放光,或者見到一個姿態,他就能夠悟入,這在因地上:

  【表能證絕言。】

  如來表所證的,菩薩表能證的。

  【而文殊開顯者。即其意也。】

  華嚴會上,文殊、普賢是兩個最重要的菩薩,代佛說法。

  【然上理智等並不離心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。若於心能了。則念念因圓。念念果滿。】

  這句話說得是非常之好,我們要常常記取。上面所講的『理智等』,等,前面所講的現象、所講的事理,統統都沒有離開心。實在講,一個是從心之體,一個是心之作用,所說的都是名言。名言是俗諦,由俗諦,我們體會另一面的真諦,真諦就是性。所以說不離心,不要說上面講的理智等,這個等把範圍擴大來說,所有一切佛法。這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再擴大說是這部三藏十二分教,我們今天所講的全部《大藏經》。再要跟你擴大,世出世間一切法,『並不離心』。心生則種種法生,心滅則種種法滅。所以法是生滅的,佛所講的經也是生滅法。我們從一切生滅法裡面,體會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法,那是真的。不生不滅,不來不去,不染不淨,那真的。所謂是在凡不減,在聖不增。這是什麼東西?清淨心,這是真的。

  佛與大菩薩跟我們不一樣,就是人家念念心清淨,心不染,心不迷,心不邪,這就是佛菩薩。『心佛眾生三無差別』,是一不是二,在這上建立了真正的平等。所以平等心是真心,清淨心是真心,會修行的人不管用什麼法門,顯密宗教,一切法門,那只是方法手段不相同,修什麼?修清淨心。就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。五十三參,我在講席裡面常常提醒同修們,就是日常生活。我們人生活在世間,不能離開社會,每天所接觸一切人、一切物、一切事就是五十三參。五十三位善知識,代表各行各業、男女老少。不要以為善財童子好命,運氣好,他遇到這麼多善知識,我們一個也沒有遇到。實在講,你天天遇到,不認識!五十三位善知識,什麼時候離開過你?從來沒有離開過你,你不認識他!你要認識他,在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裡面,鍊自己的清淨心,修自己的平等心,這是歷事鍊心。把自己的真心本性顯露出來,這叫真正修行,曉得心、佛、眾生是一不是二。

  我們在一切境緣裡面,境就是物質環境,緣是人事環境,就是一切人事物裡面,我們那個誠敬之心才能夠生得起來。誠敬是性德,心地清淨平等,恭敬心、至誠心自然流露,性德流露。我們自己要是考察自己修行功夫有沒有進步,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去反省,我處事待人接物,對人恭敬不恭敬?十大願王第一個是禮敬諸佛。諸佛是什麼?就是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都是諸佛。我是不是以真誠心,來處事待人接物的?要用清淨心、真誠心、平等心、恭敬心,這叫修普賢行。普賢、文殊都是建立在平等性的基礎上。

  『若於心能了』,了是明瞭,明瞭就是覺,就是不迷。了就是心地清淨,不清淨就決定不明瞭。不平等也不明瞭,不平等是什麼?有高下。你處事待人接物,心有高下,你就不會明瞭,事實真相不會明瞭;你心不清淨,你也不會明瞭。若於心能了,換句話說,他的心清淨、平等了。這個了就是般若智慧現前。所以『念念因圓』,這一點不假,因圓,果就滿了。我們常常聽到經論上講,「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」,怎麼個相應法?在這裡就講得清清楚楚的。念念因圓,『念念果滿』,就是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,果滿了,就成佛了!這的確是究竟了義之談,這不是普通經典,究竟了義。

  所以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,念佛這個法門誰知道?登了地的菩薩才知道,因為他念念因圓,念念果滿。我們對於這個念佛的信心,那真的有如須彌山,絕無動搖。這句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?有幾許功德?給諸位說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共同來宣說,宣說無量劫,也說不盡。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,絕對不是一個念佛人自己在誇大。如果不是這樣的,為什麼文殊、普賢還要念佛求生淨土?這是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的,文殊、普賢都求生淨土,發願求生淨土。他們求生淨土的方法,也是具足信願行三個條件。

  我們從教下來觀察,這部《無量壽經》,就是阿彌陀佛的說明。阿彌陀佛什麼意思?《無量壽經》就是它的解說。《無量壽經》又是中本《華嚴》,蕅益大師講,「華嚴奧藏,法華祕髓」。好了,《無量壽經》是簡單的解釋,這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,那就是阿彌陀佛詳細的說明。再要擴大一點,《華嚴經》是根本法輪,一切經是《華嚴》眷屬。換句話說,整個《大藏經》,總歸納一句,阿彌陀佛。一句阿彌陀佛,把這個《大藏經》念完了,何必還要那麼囉嗦,一句就念完了。所以這句是大總持法門,不但總持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一切境界,同時它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,無量劫中所說無量法門,都離不開這句阿彌陀佛。你就曉得,念這句阿彌陀佛有多大的功德。會念的人很多,不知道、不曉得這個佛號的意義。所以他念的時候斷斷續續,或憶或忘,原因就是他不曉得這個功德利益之大,不曉得真正的好處。如果知道真正的好處,他二六時中一刻都不會忘記。這就是說明,這部了義的大經,不可以不聽,不可以不知道。明白、了解了,我們的信心堅定,信心清淨,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。剛才跟諸位說了,念念具足信解行證。修其他的法門,信解行證是有次第的;念佛法門沒有次第,信解行證是圓融的。這是不可思議,所以它念念因圓,念念果滿。

  【出現品云。】

  這就是《華嚴經.如來出現品》裡面所說的。

  【菩薩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故。而即一之異。不得外觀。勿滯言說。若能與此觀行相應。則觸目對境。常見三聖。及十方諸佛菩薩。一即一切故。心境無二故。】

  前面說了,不但五十三位善知識沒有一刻離開我們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,都沒有離開過我們。只是我們當面錯過,不認識他。「出現品」這段經文,可以給我們作證。菩薩是一個覺悟的人,不是普通的人。菩薩自知,這個事實的真相,我們凡夫是不知。境界相沒有兩樣,菩薩是這樣的,我們也是這樣的。為什麼?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!如果說菩薩見到了,我凡夫見不到,這就有增減,不增不減。問題出在哪裡?迷悟,我們迷了,他悟了。我們迷,迷這個境界;他悟,悟的這個境界,境界沒有來去。十方三世就在自己一念,一念就圓融了。菩薩曉得『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』,就是念念果滿。我們何嘗不如此?我們的性德是圓滿的,六祖說得好,「何期自性,本來清淨,本無動搖,本來具足,能生萬法」,哪個人統統是一樣的,沒有兩樣。所以真的是念念常有佛成正覺,這是從性德上說的。菩薩覺悟,念念與性德相應。

  我們今天念佛,如果念念相應的話,這個境界自然會現前。要怎麼念?老實念。怎樣才老實?離一切妄想執著就老實了。一個念佛人,天天還在著急,我怎麼還沒有得一心?我念了這麼多句佛號,怎麼心還不清淨?這叫不老實。還有人看到古大德,到臨命終時念佛還能往生,他現在逍遙自在,他不要緊,我到臨命終時再念。這些都是不老實,而且這個觀念是個錯誤觀念,是最可怕的錯誤觀念。《淨土十要》裡面就講得很清楚,這種人是什麼?是抱僥倖的心理。你要曉得人家是有人家特殊的因緣,絕不簡單。

  去年美國DC周廣大先生往生,人家念三天,西方三聖從雲端裡面下來,接引他往生,這不假,三天。你聽說了,哦!那這個我念三天也可以,現在我不念沒關係,我再過一個時候,我再念三天就好了。周先生一生沒有聞到過佛法,你現在已經聽到佛法了,不行,對你沒效了。他沒聽說過,他是一聽就相信,就發願,這個心懇切真實。你現在聽了佛法,這個心是僥倖的心、輕慢的心,這樣的心不能相應。他能去得了,你去不了。人家那是過去生中,善根深厚,機緣成熟,一觸動,他就發出來了。像周先生往生,可以說近百年當中,沒有聽說過一個。哪有那麼簡單的!所以勸同修平常要老實念,把所有一切妄念統統放下,不要著急,說急著要求往生,這不可以的。為什麼?愈急是愈不能往生。這個急是煩惱,念阿彌陀佛,是求心清淨,清淨心裡頭摻雜著煩惱,那怎麼能清淨?這個念佛祕訣叫你不夾雜,還夾雜著煩惱在裡頭,不能成功。一定要記住,不間斷、不懷疑、不夾雜,這叫老實念。懷疑,不老實,有人念的,到時候阿彌陀佛真的來接引我嗎?萬一阿彌陀佛太忙了,把我忘掉怎麼辦?這麼多人找阿彌陀佛。所以這一懷疑也是夾雜。間斷必然夾雜,間斷就是打妄想!這很要緊,很重要。所以你要做到不懷疑、不間斷、不夾雜就相應,這個念佛就是念念因圓,念念果滿,這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

  所以一個真正修行人,自行化他,在初學的時候是要有個界限,自行重要,自己真正有把握往生了,可以教化別人,可以幫助別人。我自己還沒有把握,天天去度化眾生,也許別人聽了你的話,老實念,他往生了,我們自己還搞六道輪迴,這很冤枉。雖然你勸了不少人往生,那些往生的人也很感謝你,到你臨命終時,他也許要求阿彌陀佛:阿彌陀佛,你看我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他勸我的,現在他快要命終,我們去接引他。這阿彌陀佛一看,你業障太重了,我們沒有辦法,還是幫不了你。由此可知,修清淨心是多麼重要,也就是老實念重要。

  『即一之異』,這就是不一不異的意思。『不得外觀,勿滯言說』,這都是很重要的開導。不得外觀,就是決定不要心外求法,不要向外去找,不可以執著佛的言說。『若能於此觀行相應』,這個此觀行,就是文殊、普賢的觀行,也就是自性智慧德能的觀行,要與這個相應。『則觸目對境』,就是六根對六塵境界,『常見三聖』,這個三聖是華嚴三聖,毘盧遮那如來,文殊、普賢二大菩薩,就能夠相應,常見了。毘盧遮那,法身。諸法實相,真如本性就是毘盧遮那佛。文殊是本具的般若智慧,普賢是本具的生活行為。我們日常生活,處事待人接物,都是普賢行。文殊智,普賢行。智與行都是離相、離言,這就是毘盧遮那,法身般若解脫統統在其中。不但見三聖及十方諸佛菩薩。十方諸佛菩薩在哪裡?一切人、一切物、一切事,沒有一樣不是的。『一即一切故,心境無二故』。所以佛法不是哲學,哲學有能、有所,它是二,佛法是不二法門。境就是心,心就是境。好像我們作夢,全夢即心,全心即夢,是一不是二。雖然講俗諦,俗諦是妄,全妄即真,全真即妄,真妄不二。迷人說二,悟人不二。

  【依此修行。一生不剋。三生必圓也。】

  依照這個修行,一生不能證果,是三生決定可以證得,可以圓證。那給諸位說,一生一定要證。這一生不證,那個三生沒指望。這個時候,我要特別提醒諸位同修一句話,這一生必定要證。為什麼?這個經是對法身大士說的,是對圓初住菩薩講的,不是對我們。他們『一生不剋,三生必圓』,我們不行,我們說老實話,這一生不能證,無量劫再加無量劫也圓不了。那要如何證?就是一句阿彌陀佛,一心專念,萬緣放下。世出世間一切事物,沒什麼了不起的。千萬不要把自己這一樁大事給耽誤掉了,這個重要,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。

  現在一般佛門的同修們,都喜歡做好事。慈善事業不錯,是好,祖師教給我們,好事不如無事。畢竟我們現在沒有把握往生,我們先求往生;等到往生幾時有了把握,再去做好事,那就不怕了。千萬不要耽誤,這個東西的確有先後順序的。所以在清淨心沒有得到之前,一定要在這上下功夫。心地清淨,能不能往生,自己知道;什麼時候往生,自己也知道。清淨心是一面鏡子,照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心不清淨,就像海水一樣,大風大浪,這個不行的。做慈善事業,不過修一點人天痴福而已,不值得。

  今天社會,不但我們台灣,全世界動亂不安,你要追究原因,為什麼這個社會會這麼亂?我給諸位說,好人太多了。好人太多了,為什麼會亂?我們李老師講,好人好事,好事的人太多了。我記得我們台灣,第一次好像選舉好人好事的時候,我們李老師在黑板上寫了四個字,把那個「好」字畫了一個圈,好事,就是喜歡做好事情的人太多了。大家都不做好事,給諸位說,天下太平,沒事,天下太平了。這諸位要很冷靜的去想一想。我們今天要想這個社會恢復秩序,不好事,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少一事不如無事。人人都無事,天下太平。別人喜歡做事,我們冷靜一點,這是真正的好事。對現前的社會一定要這樣做法。

  法沒有定法,看什麼時候,如果大家都不做事,那希望你出來提倡,多做一點好事。現在做好事情太多了,把社會搞亂了,希望你不要做好事。就好像現在人不持戒律的,應當提倡持戒。中國在南宋那個時代,出家人戒律非常謹嚴,死在戒律上了,所以濟公大師出現於世間,他表現的那一套,就叫人不要死在戒律裡頭,戒律是活的。正如六祖所說的,「心平何勞持戒,行直何用參禪」,所以法沒有定法。法是什麼?是對治,你去走錯路了,我要把你糾正過來,這個叫法。所以佛無有定法可說。在什麼時候,應當要用什麼樣的方法,對治我們自身的毛病,對治社會的病態,這叫做佛法。

  好,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