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 (第十一集)  1989/1  台灣華藏講堂  檔名:04-003-0011

  請掀開經本,第八十一面第六行。

  【三妙用自在者。疏妙有至交映是。】

  這是把《疏》文給我們指出來。

  【妙有得之而不有。真空得之而不空者。不見真界之人。聞說三乘因果。則起心取相而求。聞說諸法皆空。則不喜化生嚴土。若得真界。即知一切皆同真界。不空不有也。於有處見之。有則與之不異。故有即不有。於空處見之。空則與之不異。故空即不空。】

  這是說《疏》文裡面,在六十三面。諸位把六十三面這個文看一下,就曉得這段講的是什麼地方?第六十三面,倒數第四行第二個字。第二個字看起,我念一念:「妙有得之而不有,真空得之而不空,生滅得之而真常,緣起得之而交映」。就是這四句,這四句是講一真法界的作用。前面講過本體,講過現相,現在要說明作用。這個作用,實在講,全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。由此可知,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是說的一真法界,也就是諸佛果地上的境界,絕對不像他方世界,乃至於我們現前這個世界,確實是不一樣的。

  大師在此地為我們開示的,一開頭講『不見真界之人』,這就指凡夫。不但凡夫沒有見到一真法界;小乘,就是阿羅漢、辟支佛,乃至於權教菩薩,都沒有見到一真法界。什麼人才見到一真法界?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圓教初住菩薩以上,別教初地以上,也就是常說的,要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那個法身就是真界。換句話說,無明煩惱沒有破,一真法界見不到。這見不到一真法界,給我們談一真法界,我們難以理解,那就可以能夠想像得到,我們沒法子見到。什麼叫一真?首先要注意到的是,真就不是假的。我們今天這個世界是假的。你看《金剛經》上不是給我們說得很好嗎?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他那個世界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《金剛經》又說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。這都是說明我們眼前的境界不真實,必須要到相當程度,你才見到宇宙萬有的真相,這叫真界。

  真界怎麼叫一?你看我們現在這個境界,不是一,是多。怎麼是多?它變化。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,那不是一,每個季節不一樣。一天有早晚,也不相同。說我們人,人有幼年、有少年、有中年、有老年,這也不一。那你就曉得,一是永遠沒有變化,永遠常住,這才叫一。一就是一般宗教裡面所期望的永生。我們佛法裡面講的不生不滅,這才是一。有生滅就是二,就不是一了。

  這個境界真能得到嗎?還是我們幻想當中的?真有這回事情嗎?給諸位說,真有。怎麼曉得真有?我們現在雖然沒證得,但是在理論上我們知道。理上講得通,當然事實就有可能。凡事它都有理,有理一定有事。今天這段純粹給我們講原理。我們在前面看到一真法界,前面說過是性起,不是緣起。性起是一真,緣起是生滅。不但染緣起是生滅,染緣起是講我們六道輪迴,包括其他宗教所講的天堂,天堂也是染緣起。四聖法界,這是淨緣起,淨緣起還是有生滅。這個淨緣起裡面,實在講,包括了藏教的佛、通教的佛。由此說,染與淨都是生滅法。必須要到我們通常講純淨,純淨就不是染淨之淨。染淨之淨,它是相對的。我們講這個淨,是離開染淨兩邊這個淨。這個淨就是一真法界了,它離開兩邊了。兩邊是生滅法,離開兩邊,不生不滅。

  所以這個地方講不見真界之人,這就是指權教菩薩以下的,指這些人。『聞說三乘因果』,就是佛常常在講經說法,說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講這三乘。聽說講三乘怎麼樣?著了相,就著了相。『則起心取相而求』。給你講聲聞,你就發心想證聲聞果;給你講緣覺,你就想證辟支佛果;給你講菩薩,你也想成菩薩,你起心動念想去學。但是你這個心念,你這個心是個生滅心。這是佛在教學當中,最常見的現象,包括我們自己在內,我們也是如此。哪個人不是這個學法?都是這個學法。這個學法,不能說錯,但是給諸位說,這是初級的學法,不是佛法高級的學法。高級的學法,那我們想像不到。

  這是講有,三乘因果是說有。說有,你就執著有;說空,你就執著空,你不曉得空有是一。這就不懂,真的不好懂。我們總是把空有分開,空決定不是有,有決定不是空,在一真裡面是一,空有是二。一,空有是一,空就是有,有就是空。這個事情,剛才說了,不是我們境界。雖不是我們境界,我們常常聽說。你看《心經》上說,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」。那個色就是有,有不異空,空不異有,有就是空,空就是有,這就是一。由此可知,《般若心經》是一真的境界,是一真法界的境界。這部經雖然很短,大家天天念,念了不懂。怎麼曉得你不懂?因為你還執著空,執著有,所以你不懂。如果你真懂了,空有兩邊都不執著,那是你對《心經》真正懂得;雖念而不懂。這段文,可以說就是《心經》這四句話的註解。這個註解,包括上次講的一段都是這四句話的註解。

  『聞說諸法皆空』,這是聽佛講空的道理,他就著空。『則不喜化生嚴土』。化生嚴土是說什麼?西方極樂世界蓮花化生,七寶莊嚴,他不喜歡這個。為什麼?這是有,他著空,空,他這個不要。所以禪宗說,念佛一聲,要漱口三天。他怕這個有染污了他。這就說都是沒有見到真界的人,他才會有這樣的執著。這個執著叫偏執,偏在一邊,不是偏在有,就是偏在空。這是絕大多數的現象,可以說在佛法裡面,中下根性的人都是在這個範圍之內。下面講,那是真正見到一真法界的人,他們的觀念跟我們不相同。這個觀念拿現代的術語來說,就是人生觀、宇宙觀不一樣。這個觀念,也就是《法華經》裡面所說的佛之知見,跟如來果地上的見解相同,所以叫入佛知見。

  底下說『若得真界』,這個得是你證得,你證了一真法界。『即知一切皆同真界』,沒有一樣不同。怎麼個同法?古德有個比喻,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。譬如你到銀樓裡面去,你們女同修很喜歡玩這些東西。你看看那個黃金做的東西多少種,琳瑯滿目,美不勝收,千差萬別,它是一樣東西,黃金。從黃金上看,同,沒有一樣不同。你要見到真界,真界是什麼?真界就是自性,真如本性。見到真界,你才曉得一切萬法,沒有一法不是自性。難道我們這個身體是自性嗎?我們這個大樓是自性嗎?連面前這個毛巾是自性嗎?給諸位說真的,統統都是,沒有一樣不是。這就奇怪了,為什麼說樣樣都是?如果把前面所講的,你能夠聽懂、聽明瞭了,此地你一點疑惑都沒有。性起,沒有一法不是自性變現的,這就是大乘法裡常講的,性相不二,性相一如。性在哪裡?就在相上。因為相是性變現出來的,相就是性,性就是相。性沒有兩樣,相哪有兩樣?我們今天看到這個相都不同,千差萬別,是我們什麼?分別心裡頭分別出來的,不是真的。真相,真相是一樣的。如果我們大家統統都沒有分別心,給諸位說,我們面貌都是一樣的。你看那看相的,不是常說嗎?相隨心轉。因為你心不一樣,相才不一樣。心要是一樣,相就一樣。所以佛的相決定是一樣的。佛沒有妄念,佛一心,不管哪一尊佛,他那個面貌決定是一樣,不會有一點差別,心一樣。這是事實真相,唯有佛與大菩薩他們知道,他們看得清清楚楚。

  相隨心轉,這個意義很廣,意義很深。其中第一義,隨誰的心轉?隨著自己的心轉,不是隨別人的心轉。如果隨別人心轉,那佛跟佛一定也是千差萬別。佛成佛,決定不可能說大地眾生同成佛道,這個境界決定不能夠現前。可見得這個轉,是隨自己的心轉。佛法裡面所講的「依報隨著正報轉」,這句話才能夠講得通。我們自己心地清淨,見一切法沒有一法不清淨。我們自己心慈悲,見一切人都是好人,都是很慈悲的人。境隨自己的心轉,不是隨別人的心。這是功夫,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。所以西方世界,你去看看《無量壽經》。《無量壽經》講,那個世界所有的人,那人數太多了,沒法子計算的,每個人相貌都相同,體質也一樣。那個世界是個平等的世界,絕對平等,完全平等,這是不可思議。十方一切諸佛世界,跟西方極樂世界都不一樣。諸佛世界跟我們這個世界差不多,唯獨西方淨土很特別。華藏世界雖然是一真法界,那個純度還比不上西方極樂世界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這文,『不空不有』,就是非空、非有,這是事實真相。『於有處見之,有則與之不異』。這個「與之」就是與空不異。這個有就是《心經》上講的色,「色不異空」。有,是有相,是有作用;空,是沒有相,沒有作用。這兩個怎麼能合得起來?諸位試想想,你離開一切分別執著,這個現象多少你會體會到一些。所以佛法的修學有它的難處。難在什麼地方?難在你不得其法,那就難了,一生都不能成就。如果你要得其法,懂得這個方法,不難,人人都可以成就。成就淺深,那當然不一樣,但是決定有成就。那個門道在哪裡?給諸位說,門道就在一心。一心,是入一真法界唯一的一個法門(就是門徑),唯一的一個門徑。所以淨土宗,他所求的一心不亂,一心是能入,一真是所入,能所不二,這的確是不可思議。所以學佛的人從哪個地方下手?諸位一定要知道,從清淨心下手。絕對不是從博學多聞,你從博學多聞,你一生不會見到。為什麼不會見到?你心不清淨。你念的東西愈多,清涼大師講的,增長邪見。念得愈多,頭腦愈複雜,愈會想;愈會想,就愈會分別,愈會執著,愈是見不到事實真相。所以,這個東西要入門,那個頭腦要簡單才行,不能複雜。大家現在學佛,路子都走錯了。從哪裡去?從一個複雜的,唯恐自己頭腦不複雜,這就是完全背道而馳。

  這次日常法師從美國回來,他來看我的時候,他現在在教佛學院,我就告訴他,我叫他你仔細去觀察一下,佛門不管哪一宗,不管哪一派,密教、顯教、宗門教下,一開端的訓練,統統是訓練一心不亂,從這上下手。所用的方法不一樣,但是那個目標完全相同。譬如說教下,叫你五年當中念一本經。他是不是叫你對這本經理解?不是。就是天天念這本經,就不准念第二部經,這個頭腦,五年也單純了。把你亂七八糟的妄念統統給排除掉,用這個方法。在我們佛門講,就是訓練清淨心,把你拉拉雜雜的胡思亂想統統捨掉。禪宗用參禪的方法,目的也是這個。密宗裡頭用持咒的方法,還是這個目的,不管用什麼辦法,目標相同。

  這五年當中,叫你念經,他不是叫你解意思。你一解意思,這句話什麼意思?這段什麼意思?那就壞了,又錯了。變成什麼?胡思亂想。所以一定要曉得,經沒有意思,沒有講法,你只好好的去念。我在前面跟諸位說過,念經是修行。修什麼?修戒、修定、修慧,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。不僅僅是修戒定慧,連六度都在其中,真是六度萬行統統在其中。如果拿淨土來說,包括了三資糧,真是三學、三慧、三資糧、六度萬行全在裡面,他一次完成。所以你念的時候恭恭敬敬的念,誠心誠意去念,誠心就是不用分別心;心一有分別,心就不誠了。這個誠的意思,古人所講的「一念不生謂之誠」。我心裡沒有一個妄念,這是誠心。你要用這個心去念,老實去念,這部經從頭到尾念下來,你念一個鐘點,你修一個鐘點;念兩個鐘點,修兩個鐘點。修戒,戒是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。我念經的時候,心裡一個妄念沒有,諸惡莫作,連妄念都沒有了。造作,不但口造作、身造作,動念頭都是造作。我念頭都不動,心都不造作,這諸惡莫作。眾善奉行,經是佛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言語、文字,我們用這個方法去念,念到我們自己一念不生,這是至善。

  「止於至善」,儒家只喊出這句口號,沒有達到這個境界。佛法是這個境界,止於至善,一念不生就是至善,沒有比這個更善的,你看戒圓滿了。你念的時候,心裡頭沒有妄念,沒有妄想,沒有分別執著,這就是定。專心去念,這就是定。所以念經是修定,念得字字分明,句句清楚,沒有念錯,沒有念顛倒,這就是修慧。這是什麼慧?這叫根本智慧。《般若經》上講的般若無知,無知是真正的智慧,它起作用的時候就無所不知。所以真智慧是無知,起作用是無所不知。般若無知,無所不知,跟這個意思相同,空有是一,不是二。你看修智慧的時候,真智慧的時候,要空;起作用的時候,它就有了,自然就有了,不必要去學,空有確實不二。但是空是體,有是用,你得到體,自然它就起作用。你要真正曉得修行要在這裡下功夫,決定不能搞多,不能搞亂了。

  譬如我這個地方提倡的,我勸人念《無量壽經》,日常法師勸人念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,一樣。為什麼?都沒有理解,都不必解釋,只要用這個方法,在五年當中,使你身心清淨。心地清淨,智慧自然就開了。智慧開了,世出世間一切法都通了,這叫做佛法。絕對不是說我這個法門比你那個法門好,你那個法門不如我這個法門,你還是分別執著,你永遠不得其門而入。為什麼?你用這種心,你雖然五年一樣修一個法門,你是用的妄心修,不是真心修;你得用真心去修,真心就是離一切分別妄想,不分別,不執著,不起心,不動念,這是真心。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是妄心,這個道理佛在《楞嚴經》上講得非常之清楚。所謂是「因地不真,果招迂曲」。因是什麼?真心。大乘佛法完全建立在真誠的基礎上。所以五年是什麼?五年就是培養你的真心。真心是本有的,拿什麼培養?就是把你的那個妄去掉,把你的妄想執著捨掉,你的真心自然顯露,然後用這個心去起修,那這一切法迎刃而解。你看這麼深的經典就不難,一看就明瞭,一接觸,自己心裡頭就有體會。你能夠在有處見到有與空不異;見到空處,空與有也不異,真正體悟到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空有不二,萬法一如,這樣就能契入一真法界。契入一真法界,在我們佛學裡頭有個名詞,那最低限度你是圓教初住菩薩。

  我們今天這一代學佛無論在家出家,比起前一代差得很遠。絕對不是說我們這一代的人聰明智慧福報不如過去的人,決定不是的。我可以講,我們現在這一代的人聰明智慧福報超過過去人,過去那古人遠遠不如我們。我們今天在佛法上不能成就,完全是觀念、方法上錯誤了。所以一定還是要遵循古老的方式,我們才會有成就。我們再看底下這段文,八十二面第一行,最後一個字看起:

  【不空故。自然不失修行。不有故。自然不取於相也。】

  這兩句話非常重要。這就是大乘經論上面常講的雙遮雙照,中道第一義諦,既不著空,也不執有。『不空故,自然不失修行』,這就是不著空,他修不修?真修。天天在修。念佛的人,天天念佛;打坐的人,天天打坐;念咒的人,天天念咒,他真修。這個修,他沒有落空。雖修怎麼樣?雖修他不著相,念而無念,他不著相。不著相,就不著有。修,不著空、不著相,他也不著有。這個修,前面題目上講「妙用自在」,這就自在了。為什麼你不自在?你有執著就不自在,你沒有執著就自在了。修而無修,無修而修。在念佛的人,念而無念,無念而念,念跟無念是一,不是兩樁事情。這個話決定不能把意思錯會了。聽說念而無念,無念而念,那我不念就是念,這就是你把意思錯會了。那我們可以說,你吃飯,吃就是不吃,不吃就是吃。好了,你一個禮拜不要吃飯,不吃就是吃。行不行?不行,意思決定不能夠錯會。所以修決定要修,不僅我們念佛,諸佛都念佛,這大家在《無量壽經》上看到的。釋迦牟尼佛還念阿彌陀佛,大勢至菩薩是等覺菩薩,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,他念佛,他不中斷。這是什麼?他念,有修,有修而不執著,這與一真就相應了,與真界就相應了。

  我們今天修,修執著;執著與一真不相應。但是執著在初學的人是有必要的。為什麼?初學的決定不能見性,決定與這個境界不相應。那怎麼樣?所以叫擇善固執。擇善固執是對初學人講的。就跟教學一樣,小學生一定要守法、守紀律,中學生要稍微放寬一點,大學生都完全開放了。他年齡不到,他不懂事,所以這個幅度是逐步的開放,開放到最後,那是大自在。佛法也是如此,你還有分別執著的時候,那好了,佛就跟你說,你執著善,不要執著惡,擇善固執,用這個方法。你到一切都不執著了,給諸位說善惡就沒有了。善惡從哪裡來的?執著、分別出來的。分別執著裡頭才有好醜、邪正、真妄、善惡,才有這個東西。離開一切分別,什麼真的、假的、善的、惡的都沒有了,所以清淨心裡頭一法不立。

  六祖說得好,「本來無一物」,本來無一物是真的。你說善惡,你說真妄,你說邪正,你說是非,是這樣,東西在哪裡?說穿了,是什麼?都是你一個錯誤的觀念,沒有事實,你哪裡去找事實?統統是眾生錯誤的觀念。在一真法界裡頭,你想錯了,你看錯了,你做錯了。所以你受很多的苦報,說穿了,很冤枉。就好像人作惡夢一樣,每天晚上作惡夢,嚇得一身冷汗,嚇醒了;假的,不是真的。可是你不知道那個夢是假的,你當真,所以你嚇得一身汗,嚇醒了。如果你曉得那個夢是假的,你就不執著了。夢裡頭有一頭老虎要來吃你,我就行行菩薩道,我就供養你一餐,你也就無所謂,你曉得那是假的。可是你不知道是假,你認為是真的,所以你貪生怕死;這個時候的,這個錯誤的觀念統統顯露出來了,把這個事實的真相完全失掉了。

  這些理論剛才說過了,是佛與大菩薩的境界。我們如果懂得,真正能夠體會到,能夠把它應用在我們生活上,你能夠用一分,你就得一分的自在;你能夠用兩分,你就得兩分的自在,就看你會不會用。真正去體會,佛法,說老實話,是非常現實,學了馬上就起作用。用在自己生活上,用在自己處事待人接物,心地清淨光明,事情做到非常有分寸,做到恰到好處。這個恰到好處,就是有,就是不著空;心地清淨光明,不著有,空有兩邊都不著,這是自利。自利,利自己什麼?利自己的清淨心,利自己的智慧。我的心在日常生活當中,一天比一天清淨,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長,這是自利。利益眾生,利益社會,是把一切事情做得恰到好處,那是利益大眾。過與不及都是缺陷,你能夠做到恰到好處。底下這幾句話剛才我們在《疏》文裡面念到的:

  【生滅得之而真常者。】

  『生滅』是相對的,如果你真正得到一真法界,這個生滅的相沒有了。一切法本來就是不生不滅,這個話非常難懂。因為我們看一切有情眾生,有情眾生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動物,動物有生老病死,植物有生住異滅,甚至於礦物、地球還有成住壞空,這都是生滅法。我們所看的這個境界,剛才講是假相,假相裡頭確實沒有生滅。我舉個比喻給諸位看,我們現在這本書,這書是相,我們把這個書拆開,變成一張一張的紙,書沒有了。那麼多紙訂起來,這個書生了,書成了。書拆掉,變成一張一張的紙,書滅了,這有生滅的相,很顯然看的生滅的相。你仔細一看,這個書原本就是紙訂出來的。這一張一張紙拆開來,它還是一張一張。從這個紙張上看有沒有生滅?沒有生滅。訂起來是它,拆開來,它還在。這就看到真相,一切萬法,無有一法不如是。

  這個現象,現在科學家懂得了。科學家曉得,這一切森羅萬象都是由基本物質組成的,所謂是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樣。從基本的物質來觀,沒有一法不是一樣的。真的跟我們古人所講的,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,那個比喻是比喻得恰好不過了。現在我們把它分析成原子、分成電子、分成粒子,把這個物質再分,分成到最後,到不能再分了,我們佛法裡面叫極微之微,用的這個名詞。現在科學上不知道用的是什麼名詞,我不懂得。一切的物相,全是這些基本物質組合的,排列的。組合的方式不一樣,排列的方式不一樣,所以方程式不一樣,才有這麼多元素,才有這麼多物質。一分解,完全是一樣,這就是《金剛經》上講的一合相。一就是基本物質,合是組合。小而微塵,大而世界,統統都是這一個基本物質組合的假相,組合起來,它是在;散掉了,它還存在。你從基本粒子上來看,不生不滅。今天科學才了解。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,沒有任何科學儀器,他就把今天這個物理的現象講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;這不能不佩服。他怎麼看到的?給諸位說,沒有別的訣竅,就是你心清淨了,清淨到極處,這個世界的真相你就看到了。這個現象,就是《般若經》裡面所講的,諸法實相,就是一切法的真相,真相大白。所以「生滅得之而真常」,你才曉得覓生滅了不可得。生滅不可得,生滅是我們一個錯覺。換句話說,是我們看錯了,想錯了,一切法才有生滅。一切法確實沒有生滅,如果你要見到這個事實真相,佛教裡頭也有個術語,叫你證得無生法忍。無生法忍就是一切法不生,一切法無生,一切法無滅,無生無滅,你就證得這個果位,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。拿現代的名詞來講,這就是物理現象。這是很深的物理學,非常高深的物理學。這底下一句就說出來了。

  【生滅之法。不出遍計所執。及依他緣起。】

  我剛才所解釋的就這麼兩句話。所以你覺得一切法有生、有滅,是你的『遍計』,遍是普遍,計就是計度、分別。你在那裡計較,在那裡度量,你在那裡分別,都是從執著這裡產生的,絕對不是事實真相。前面這句是你自身的誤會。外面,這個依他起,『依他緣起』,是你把外面的相錯認了。就好像我剛才比喻,這個書是許多紙裝訂起來的,這就是緣。書,哪裡有書?不過是這麼多紙裝訂起來,我們叫它做書。那換句話,書根本就沒有,裝訂起來也沒有書,拆開來也沒有書。你把它執著這叫做書,你是執著它「遍計所執」。它這個現象,現象是依他起相。你把依他起相,又加上一個遍計執,這個麻煩大了,所有一切錯誤都從這個地方發生的。

  不知道事實的真相,依他起不是真實的,依他起是假的。在三性裡頭,唯有圓成實是真的,圓是圓滿,成就真實。那就是此地講的一真,真界,真界是圓成實法。這個道理你要真正體會了,給諸位說,你一切的憂慮、恐怖都沒有了。就是《心經》上說的,「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。你的煩惱、憂慮、恐懼統統沒有了,真是離苦得樂。煩惱、憂慮、恐懼,苦!這個理明白了,徹底擺脫掉,苦離開了。離開苦,那你享受的就是樂,自在真常之樂,你會得到。這段的確是難懂,所以大師還有比喻,後頭再用比喻說:

  【若得真界。】

  你真正認識一真法界,真正契入一真法界。入一真法界,沒有別的,就是你要得一心。怎麼得一心?心裡面沒有一切妄念,沒有一切妄想,沒有一切分別執著,就行了,那就是一心。只要得一心,『真界』就現前。得一心,那個時候就是真界現前。所以一心與一真法界是一,不是二,這是事實。所以講,空有是一,不是二。這是講你得到真界,換句話說,你得到一心。

  【即知遍計如繩上蛇。本無所有。全是麻繩。】

  現代我們講比喻,比從前人方便多了。因為現代科技發達,我們常常引用科學的這些工具來做比喻,很容易懂,古時候沒這些東西。所以他舉的比喻,繩子、繩索,晚上看不見的時候,這個腳一踩到繩索,以為什麼?踩到『蛇』了,踩到蛇很恐怖,怕蛇咬到,用這個比喻。根本那是一條繩子,不是蛇。但是他一踩到了那個繩子,嚇一跳,以為踩到蛇了。這是什麼?蛇是『麻繩』,是麻搓成的繩子。本來就是麻繩,它不是蛇。因為從麻繩上,因為你錯想了它,你誤會了,以為它是一條蛇。這個以為就是『遍計』,你自己心裡普遍計度,我踩到一條蛇了,其實是錯誤的,其實它是個繩,不是一條蛇,根本就沒有蛇。這是用這個比喻,比喻什麼?沒有生滅可得。

  【既無法可生可滅。】

  那個繩不是蛇,哪有蛇的生滅?沒有。這是用這麼一個比喻來說明。如果拿近代科學來講,那比這個容易懂得太多了。所以我們讀經,對這些古人不能不佩服,這麼深的義理,從前人怎麼會懂?我們現在的確得力於科學的幫助,是很難懂的,往往我們都能夠體會得到。從前沒有這些科學儀器,也沒有現代科技這麼發達可以解釋宇宙,解釋太空,解釋物質,在從前都沒有達到現在這個境界,他們能夠懂,真是不可思議。近代科學家已經否定了物質的存在,所謂物質,完全是我們的錯覺。物質是什麼?物質是光波震動產生的現象,這是近代科學家所發現的。這個發現,比從前講原子、電子就更深一層了。佛經上有沒有講到?講到。還是出不了佛經的範圍。佛經在哪些地方講到?《華嚴經》上就有,《唯識論》上有。

  講阿賴耶識,阿賴耶識有三個相,第一個是無明業相,第二個是轉相,第三個是境界相,境界相是相分。相分從哪裡來?相分是見分變出來的。他講光波震動,就是講見分變成相分。這科學家一提出來,我們對於佛教經論熟悉的,立刻就想到了,就是這回事情,這個意義非常之深,是講的物質的根源。所以《華嚴》上說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,就是根據這個道理。物質跟精神是一樁事情,也就是前面講,色跟空是一,不是二。所以它能夠轉變,色相能夠變成空,空裡面能夠顯色。就好像我們晚上作夢一樣,夢是我們心變現的。心是空,心裡頭沒有夢;心裡面有夢,那應該夢就不能變化,不能轉變。你每天晚上做的夢都不一樣,可見得你心裡頭沒有夢。但是心能夠現夢境。所現的夢境,你說有沒有?當然有,不能說沒有。你說真有嗎?這又是空的,夢境了不可得。我們眼前這個境界,是我們真心所現的相。現的相雖有,有而不有,有與空無異。我們眼前這個相,諸位要知道,跟夢境一樣,了不可得。你在這個現相裡頭有執著,我這個要得,那個也得,這是你的妄念,是你的妄想,完全錯了,所以你的生活有痛苦。如果你要曉得我們現在這個境界就如同夢境一樣,如夢幻泡影,你在這裡非常自在,活活潑潑。為什麼?我一切隨緣,一切不執著。你一生無憂無慮,無牽掛,快快樂樂的過一生,這個自在!快樂裡面充滿了智慧,這是佛法教給我們的。

  實在講,唯有充滿智慧,你才有真正的快樂。沒有智慧的快樂,不是真正快樂,那在佛法裡面講,壞苦。因為你那個樂是什麼?那個樂是外面刺激。外頭境界失掉了,苦又來了。真正快樂是從智慧生的,從內心生的,像泉水一樣,自己往外面噴,那是真正之樂。真正明白這個境界,這就叫圓成實。『既無法可生可滅』。

  【但是圓成真常也。】

  這個境界是真實的,這個境界是常住,常住就是永恆的,是真實,是永恆。

  【依他無性。】

  『無性』就是沒有自體。『依他』是什麼?他是緣。許多因緣湊合的,他沒有自體。像這本書,這本書是紙張,這裡面還穿著有線,還有膠水,許多因緣合成的。這個書有沒有自體?沒有。自性就是自體,它沒有自體。沒有自體的體,是什麼?就是圓成實的真體。所以你曉得,這一切緣起裡面的東西,依他起就是緣起,一切緣起沒有自體,他的自體就是性起,就是真如本性。你入了這個境界,你才曉得一切法沒有離開自性,一切法就是自性。

  就像我們作夢,你忽然如果覺悟我在作夢,整個夢境就是你的心,心變成夢境,我心在哪裡?這個時候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境界現前,它變成境界了。全夢即心,全心就是夢。你說這個夢裡頭,哪一個不是自己?全是的。夢裡面當然有自己,我是自己,夢裡頭也有別人,別人還是自己。自己夢變現的,絕對不是你自己心外會有個東西跑到你夢裡去,沒這回事情。夢裡面也有山河大地,夢裡面也有虛空,全是你自性變現的。你覺悟到,原來夢中沒有一法不是自己,這就叫開悟了。

  我們今天人迷惑顛倒,不曉得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;諸佛菩薩知道,知道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。所以他的心清淨,他的心平等,他在一切境界裡面,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。為什麼?全是自己一位,用一個清淨平等心來對待,對於一切迷惑顛倒的眾生,用大慈悲心來幫助他,幫助他就是幫助自己,自他不二。所謂是同體大悲,同一個自性,自性是一,不是二;所謂是生佛不二,眾生跟佛是一,不是二,萬法一如,這都是說明性體是一個。就好像我們能作夢的那個心是一個,它會現許多不同的境界出來。這是說明依他起性,就是緣起無自性。這樁事情《解深密經》裡頭講得很透徹,講三無性:生無自性,相無自性,勝義無自性。《解深密》是經上說得透徹,講三性,三無性。無性之性就是實性。

  【依他無性。攬緣而起。故即生無生。即滅無滅。】

  覓生滅之相了不可得。

  【如繩無自性。全是於麻。】

  這是用分析,古人分析,沒有現在人分析的細。『繩』子一分析是麻所搓成的,『麻』再一分析就變成分子,分子再一分析就變成原子,變成電子。這仔細慢慢去分,分到最後,你才曉得整個宇宙大千原來是一個物質,同樣一個物質組合的。那就證明了《金剛經》上所講的一合相,就沒有錯誤了,一合相。一合相是見到這個相的,可以說見到相當真實,還不是究竟真實。究竟真實,《金剛經》上說「一合相即非一合相」,那才是真正的真實。怎麼即非一合相?原來一合相就是性。相從哪裡來?相是性變現出來的。所以境界相,就是相分是見分變現出來的。見、相兩分都是自證分裡面變現出來的。自證分是本體,見分,我們現在講精神,相分,我們今天講物質。物質跟精神是同源的,同一個根源,同一個本體變現出來的。所以精神能夠變成物質,物質可以化為精神,性相同源,性相不二。這個地方分是粗分,分到這個地方,叫你覺悟,叫你能夠從這裡去體會。

  【故依他即圓成真常也。】

  從這一分析,你才知道事實的真相,這是講無知的真相。下面說:

  【況三性皆無性。但是法界真常。】

  這才叫徹法底源。實在說不是一乘大經,講不到這個境界。唯識裡面只講到三自性、三無性,沒有講到這一層;這一層要在《華嚴》上才看到。三自性、三無性可以說是相當之深,但是沒有到究竟圓滿,這句才是究竟圓滿。所以『三性皆無性』,遍計所執性,依他起性,圓成實性,講三自性裡面是以圓成實為真實。你看到這個地方,圓成實也不真實了。為什麼?圓成實是見分,真正的真實是自證分。自證分就是『法界真常』。但是法界真常:

  【居然可見。然此宗云。】

  『此宗』是講華嚴宗。此宗云:

  【依他。不唯依眾緣之他。全依真界而起。為依他也。】

  這個『依他』,與其他經上講的依他不同。其餘經論裡面講依他,是講依他起性,就是一切萬事萬物都是許多因緣湊合才成的,這叫依他起性,這是我們能夠懂的。這也就是講的緣起,無論是染緣起、淨緣起都不出這一個定律。可是《華嚴》裡面講的依他,那個他,不是指這個。他是指什麼?他是指的真界,指的法界真常。這個依他,把性起都包括在其中,這是講到究竟圓滿。『依真界而起』。

  【設假因緣。】

  『設』是假設,假設我們就藉『因緣』而說:

  【因緣亦依真界。】

  離開了『真界』,覓『因緣』了不可得。哪來的因緣!

  【故關鍵中說。法界起諸法時。有性起門及緣起門。】

  這一句總結,這是在做結論,就《關鍵》中來講。『法界』,法界講一真法界,這是講本體,就是我們常講的常住真心、真如自性,此地用法界這個名詞。『起諸法』,就是生起現相,十法界依正莊嚴,乃至像西方極樂世界,《華嚴經》講的華藏世界,這就是諸法。我們真如本性裡面變現出這些法相,變現這個法相出來,『有性起及緣起』兩門,這是總結。

  再給諸位說,這前面我們已經讀過「性起跟緣起」是一個緣起,不是兩個緣起。你要把它搞成兩個緣起,那佛法又變成二法。所以大家記住一個最高的原則,佛法是不二法,這是最高原則。你能把握住這個原則,我相信你學佛不會走叉路。不管怎麼講法,不管怎麼樣分法,一,決定是不二,你才能真正入佛法的這個境況。譬如講顯宗、密宗,若執著顯宗對,那個密宗,那是二法。二法,決定會迷失了自性,決定會產生分別執著,到最後鬥爭。最後,學佛都成不了佛,墮到阿鼻地獄受果報。為什麼?破壞佛法。佛法是不二法,這是最高的原則。

  既然是一個緣起,為什麼要說性起跟緣起?前面說過,覺悟了叫性起,迷了叫緣起,就是迷悟。對於這個緣起,悟了,我就叫你性起;迷了,我就叫你緣起,緣起跟性起是一樁事情。從迷悟上建立的假名而已,你不要把它當真,這假名。這些名相都是遍計所執性,名相是遍計所執性。這樣不但顯、密各宗不會打架,佛法跟外道也不會打架。為什麼?你在學佛裡,真正覺悟了,你是性起。他去搞別的宗教,甚至於搞邪門外道,他是緣起,染緣起,染得重一點而已,你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在你眼睛裡面看的是性起,沒有一法不是性起。但是在他的見解、他的想法、他的看法裡面是染緣起,染有輕重不同。所以我心清淨,他不清淨。我要一定跟他爭,一定要跟他解釋,我變成跟他兩個差不多了。

  所以諸位要曉得,那個相罵相打的,兩個程度一樣高,他才會罵得起來、才打得起來。一個高,一個低,決定打不起來,程度一般高的。那高的人對底下一笑,就完了,就明瞭了。底下那個低的人再怎麼爭論,那個高的人不會當真。所以凡是兩個相打相罵,一般高。我們過去小時候在學校念書,同學吵架了,老師處罰,兩個都罰跪。往往我們覺得,我有理,明明他沒有理,為什麼我也要罰跪?以後我學了佛才恍然大悟。為什麼?兩個一般高,處分,兩個一起處分,很有道理。不管有理沒有理,總兩個差不多就是了。如果真的有懸殊的相差,決定是鬧不起來的。所以緣起跟性起是一樁事情。讀了這麼多,其目的是教你省悟。悟什麼?萬法是一,不是二。教你悟這個,十法界依正莊嚴,統統是一法界。

  古德常說,理雖頓悟,事須漸修。理,我明白了。可是我還有很多毛病、習氣沒有辦法,這怎麼辦?要慢慢的來修。所謂修就是改正,把我們錯誤的看法、想法、做法慢慢的把它改正過來。從哪裡修?從你生活上修,從你工作上修,從你處事待人接物上修,那叫真修行。不是躲在深山裡面,藏在洞裡面,每天盤腿打坐,念經敲著木魚,不是那回事情。是在日常生活當中,把我們的觀念修正過來;觀念修正過來,行為自然就修正過來了。心是主宰,心正,言行哪有不正的?言行裝得再正,心不正,那還是不行,那是假裝的,不是真的。心正,言行自然就正了。修行,說穿了,修心而已。把你的觀念修正過來,把你的思想修正過來,就這麼一回事。與宇宙人生的真實相相應,所謂是我們修行的最高標準就是這個。用什麼標準來修?宇宙人生的真相。愈接近這個真實相,那就叫佛菩薩。離開了真實相,自己要去造作,這假的,虛情假意,那是你自己製造出來的,那是錯誤的。把這一切錯誤修正過來,這叫真正的修行。

  這段後頭還有一段,「言緣起得之而交映者」,這一句,我們今天時間到了,這還得留待下一次再講。好吧,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