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 (第二集)  1989/1  台灣華藏講堂  檔名:04-003-0002

  看第三行。底下這段是介紹造疏的人,就是作註解的這個人:

  【敕太原府大崇福寺沙門澄觀述。】

  向下《鈔》裡面這段文就是解釋這個題目,人題。『敕』這個字是皇帝的聖旨,加上這個字,我們就曉得這個註解是奉皇帝命令而做的,這才加上這個字。『太原府大崇福寺』,這就是清涼大師當年駐錫的道場。唐朝起源於太原,這是講高祖在過去就是太原節度使,以後起兵平定了群雄,推翻了隋朝,這才建立了唐朝的政權。所以太原是他的發源地。

  中國的古人對於故土都有報恩之德,為了報這個地之恩,所以唐朝政權建立之初,就建了五個寺作為紀念,這五個寺都叫做太原寺。現在我們看到的太原府都不是太原寺了,是崇福寺。太原寺怎麼會變成崇福寺?這是武則天做了皇帝,她把西太原寺改了名稱,改做崇福寺。所以崇福寺就是五個太原寺裡面(它有東、西、南、北、中央)的西太原寺,改成了崇福寺。此地註解有一段說這個寺之來源,這段很重要,就在六十一面倒數第三行最後一句:

  【此名為寺者。】

  這個佛教的道場為什麼稱作寺?這段歷史一定要搞清楚。

  【起自摩騰。初來漢國。同諸賓客。權止鴻臚。後建伽藍。標名白馬。得寺名也。】

  這段希望我們同修們都要把它記住,這是歷史。這個佛道場為什麼叫做寺?這個寺是怎麼來的?這裡就講得很清楚了。這話要說到漢朝時候,就是後漢明帝永平十年,我們中國派出去的特使,到印度去聘請高僧大德到我們中國來弘法,這是第一次。我們的特使團到了西域就遇到這兩位大德,並沒有到印度,到西域就是到現在的新彊(那時候的新彊還是外國,不是中國),就遇到竺法蘭、摩騰這兩位尊者。他們兩位都是印度人,拿現在來講就是在伊朗、阿富汗、新彊這一帶弘法。我們中國特使團遇到他們,談得很投機,就請他們兩位到中國來。這兩位尊者也很發心,就隨著我們的使節到中國來。

  所以說,『初來漢國』,那是漢朝。他們到中國來是我們國家的賓客,國賓,接受國家的招待。所以『權止鴻臚』,權是方便,止就是暫時住宿在鴻臚寺。鴻臚寺不是廟,現在我們一看到寺就以為是廟,這不是廟。鴻臚寺,要用現代話來講就是外交部,由外交部來接待他們。所以鴻臚寺這個寺是政府機關的名稱,這個機關是直接屬於皇帝管轄的。好像我們現在政治制度直接受於總統管轄的,現在總統府底下有幾個局,這個寺就相當於局,相當於現代總統府的局,這個寺裡面的長官稱為卿。皇帝下面直接管轄的機關有九個,九個都叫做寺,鴻臚寺是管外交,鴻臚寺卿就是外交部長,所以是由外交部來接待。

  沒有多久,這兩位尊者與我們中國朝野可以說處得非常的融洽,朝野對於這兩位尊者都非常尊敬,希望他們長期留下來,留在中國。長期留在中國,當然不能長住在外交部,這不成話的,於是乎,另外給他設立一個辦事的機關。這個機關等級跟這個寺平行,也是屬於皇帝下面,我們今天講一級單位,就是直接歸皇帝管的。這個單位的名稱也跟皇帝下面這九個寺的名稱相同,於是乎皇帝下面一級單位增加了一個,就變成十個寺。這個寺稱之為白馬寺,就是現在洛陽的白馬寺。那時候首都在洛陽,後漢的首都在洛陽。現在時代改變了,政治形態也改變了,現在政府機關裡頭沒有稱作寺的。但是佛教這個寺一直沿到今天,還用這個老名稱。這個老名稱,如果不懂得歷史的人來說,就把這個名稱會錯了意思。為什麼?原來佛寺是政府辦事的機關,不是廟。現在一聽說寺,那就是廟。我們觀念上,馬上那是個廟,鬼神住的地方,這個糟糕了。如果佛教在今天傳到中國來,決定不用這個名稱。所以這個名稱被許多人所誤會,我覺得這個名稱有重新改的必要,才能夠把佛教本來的面目恢復,這確實是如此的。

  佛教,我們一再給諸位同修提醒過,是佛陀的教育,所以它不是宗教。我們要把它看成宗教,那就大錯特錯。它要是宗教,說老實話,很不容易被中國人所接納。諸位要是讀過中國古代歷史,你就曉得,中國古人沒有宗教的觀念,對宗教看得非常之薄,不尊重。孔老夫子的教學就是敬鬼神而遠之。你想想看,這樣的態度,怎麼能接納宗教?我們曉得在中國歷史上記載的,基督教,唐朝時代傳到中國來;大唐景教碑,那個景教就是基督教。傳到中國來,都沒有辦法弘揚,就是我們中國人不願意信宗教,不大願意。宗教對中國人來說是很困難的事情。所以諸位要曉得,佛教為什麼到中國來,立刻被中國人歡迎、接納,而且發揚光大?那就是佛教是教育,跟孔老夫子的教育性質完全相同。所以中國在那個時候,有儒家的教育、道家的教育,這是被社會大眾所尊重的。佛教的教育來了之後,無論在思想上、修養德行上,可以說是與儒、道都能夠相輔相成,而且比儒道講得還要精辟。這我們中國人喜歡、歡迎。所以政府特別給它成立一個機關,建立這個機構。這個機構實在講,如果拿今天的話來說,這個機構必定是這樣翻,佛陀教育部,一定是這個,佛陀教育部。

  所以佛教傳到中國來,中國就有兩個教育部,一個是歸宰相管的,宰相下面有六部,第一個是禮部。禮部,就是相當於現代的教育部,這是講一般教育,是為國家培養人才的。所謂開科取士,選拔,我們今天來講,社會公務人員,專門培養這種人才的。其次,就是佛陀教育部,佛陀教育部不是替國家培養幹部的,不是替國家培養公務員的,拿現代的話來說,就是社會教育。所以它教育的範圍比禮部要大得太多了,上從帝王,下至庶民。由於皇帝提倡兩個教育部,一個是皇帝管的,一個是宰相管的。宰相總不如皇帝!皇帝自己親自推行這個教育,這個教育很快就普遍到全國。上行下效,比儒家的教育,禮部的教育,有過之而無不及。大家要把這個根本認識清楚,寺是這麼來的。

  當年的白馬寺就是佛陀教育部。它的業務,當然最重要的是翻譯經典,從事譯經的工作,講經、教學,它做的是這個工作。跟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寺完全不相同。現在佛教傳了三千年,今年按我們中國人的算法,是佛陀滅後三千零十九年。佛教是佛滅度一千年之後,傳到中國來的,永平十年,是公元六十七年。今年是公元一九八九年,傳到中國來,已經有一千九百多年了。在晚近,佛教變質了,變成宗教了。所以今天說佛教是宗教,我們也不能不承認。為什麼?你普遍去看看佛教,的確是宗教。我們一定要了解,今天在整個世界,佛教實在講,有四種不同的形態存在我們這個社會。最普遍的就是宗教,佛教已經變成宗教了,這是非常的不幸。諸位要知道,你要是用宗教的方法來學佛,你沒有辦法超越三界。世間任何一個宗教,有能力超越三界,有能力了生死、脫輪迴,佛就不會到這個世間來了。為什麼?你們大家可以做得到,他來幹什麼?沒有意義。是大家有這個問題,希望解決這個問題而沒有辦法,宗教、學術都不能夠解決問題,佛才出現於世,《法華經》上所說的,「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」。所以我們要想真正解決問題,必須要明瞭,不能用宗教的心態來學佛。

  第二種形式,就是佛教變成學術,把經典當作世間一門學問來研究。這也很糟糕,愈研究愈糟糕,這是錯誤。今天一般講得很時髦,佛經哲學、唯識哲學、般若哲學、華嚴哲學,都把它變成學術研究了,這都不是真正的佛教。第三種形態,那是非常不幸的,變成邪教了。邪教,說老實話,欺騙眾生,拿著佛教的旗號,欺騙一切眾生。總是一天到晚,都講著見神見鬼的,這些妖魔鬼怪的,搞這一種。第四種,我們講真正的傳統佛教,佛陀教育,這是我們應當要修學的。這些是普通常識,必須要知道,我們自己這一生的修學,才不至於把路子走錯了。

  下面講『沙門澄觀』,沙門是梵語音譯過來的。大師在名號上用這兩個字是非常的謙虛。沙門這兩個字簡單的解釋,在六十二面第一行最後一句:

  【此云勤息。】

  翻成中國的意思,就是『勤息』的意思,所謂是「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瞋痴」。沙門是這個意思。可見得,沙門是一個人在學習的地位上,學習的地位。

  【故經云。息心達本源。】

  這是《四十二章經》上所講的。

  【故號為沙門。】

  這也是勤息,比較更進一步的意思。『息心』,心是妄心;『本源』,就是真如本性。這句話說得非常之好,把我們佛法修學的目標、方法都說出來了。我們的目標就是要通達本源,本源就是真如本性。怎樣才能夠通達真如本性?一定要把你的妄想、執著捨掉。佛在《華嚴經.出現品》裡面給我們說過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這是佛說的。一切眾生跟佛完全平等,完全是一樣的。現在我們變成不一樣了,為什麼不一樣?佛把這個病根,一句話給我們道破,「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,佛這是一句話說破了。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能夠明心見性?為什麼不能夠將如來智慧德相現前?這個病根就是我們有妄想、有執著,這個東西麻煩了。所以息心,就是息心裡面的妄想執著,那你如來智慧德相就現前了。所以這五個字,方法、目標都給我們說出來了,這叫沙門。換句話說,沙門是學佛人通稱,這裡面不分在家、出家,是通稱。

  在印度,不僅僅是佛教這學佛的人稱沙門。我們曉得印度是世界上宗教之國,在古時候的印度,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,他們的宗教就有幾十種之多,經上常講九十六種外道,那是說比較上具有大規模的,那小的就更多,所以的確它是宗教之國,所有這些宗教徒都稱沙門。佛當時,學佛的人,在那時候也稱沙門。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,沙門就是佛弟子的專稱,其他宗教在中國不稱沙門,所以沙門變成佛弟子的專稱。這是很謙虛、很客氣的話。底下接著一句說:

  【然有勝義世俗示道污道之異。如十輪經。】

  像《十輪經》上講的。這是講沙門,學佛的人。你看看寫這個註解的人,唐朝人寫的,引用《十輪經》,《十輪經》是佛說的。佛在世的時候,佛的弟子很多,也是良莠不齊,有好的弟子,也有壞的弟子。所以佛才講沙門裡頭有四種:第一種『勝義』,這是真正的佛弟子。什麼人稱為勝義沙門?證了阿羅漢果以上的,阿羅漢、菩薩這是勝義。『世俗』沙門,那就差一些,就是我們一般的、世俗的,這是一對。也就是一個是聖人,一個是凡夫,凡聖的差別。另外一對,就是『示道』跟『污道』。示是示現,持戒、修定、依教奉行的弟子,這是示道;反過來看,心裡面貪瞋痴慢、破戒、毀壞佛法的,這叫污道沙門。這些弟子,佛在世的時候就有。所以佛教當年是那麼大的一個團體,裡面善人、惡人也是統統都有。

  這是我們要曉得,一定要明理、要守法、要依教修行。修行,有次第、有圓融。《華嚴》是一乘究竟了義,因此這個教是圓教,不但是圓,而且是頓教,圓頓大法。佛在經上說,一切眾生大別可以分為三大類,佛經裡頭術語叫三聚,聚就是聚會的聚,三聚。第一種、第一大類叫正定聚,這是一類。什麼叫做正定聚?他這種人修行決定證果,這叫正定聚,決定是有成就的。第二類叫邪定聚。他也很用功,他也很認真的修行,但是他理論方法錯了。雖然認真努力修學,他不能證果,成不了聖果,這一類就叫做邪定聚。他所依據的理論方法有錯誤。說實在話,他也根據佛的經典,雖然依據佛的經典,沒有真正懂得經裡面的意思。所以《開經偈》裡頭一句話很要緊,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幾個人能知道如來的真實義?這個難!曲解了經義,這修行是困難的,是不容易的。自古以來修學一定要親近明師,道理在此地。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那是小乘經,那是學佛入門的經,我們不能夠小看它。第三類叫不定聚。不定聚的人,那就看他的緣分,他要是遇到正定聚,他就變正定聚;他要是遇到邪定聚,他就變成邪定聚,他的性情不定,這就看緣分了。

  所以佛菩薩也很感嘆的說,特別是講末法,說一萬人修道,難得有一、兩個成就,這個話是真的。可是我們也聽到古大德常講,淨土法門是萬修萬人去。那這兩句話好像就衝突、抵觸了?其實不抵觸,萬修萬人去是指什麼?指老實念佛,他就決定成就了;不能成就,換句話說,不老實!我遇到不少的人來跟我講:我都老實念佛。我就回答,你不老實。他說怎麼?我說你要老實,還來問我。你到我面前來,還表達我老實念佛了,你這個就不老實。他不會成功的。我過去常常提起諦閑老法師有一個徒弟,就是倓虛老和尚常常講,老和尚叫他念一句阿彌陀佛。跟他說,念累了,你就休息,休息好了,你就繼續再念,你一直念下去,自然有好處。他那一句阿彌陀佛念了三年,站著往生,那個人才叫老實念佛。他念了三年,從來也沒有跟人說,我老實,他沒有說過這個話;說我老實,已經就不老實了。為什麼?心裡頭還有妄念,哪裡會老實!

  什麼叫妄念?除了阿彌陀佛,所有一切念頭統統叫妄念。你還想東想西,想這個、想那個,那哪裡叫老實?所以諸位要記住,老實不容易。老實人沒有一個不作佛的,他這一生就成佛。再給諸位說,老實人不要來聽經。你到這來聽經就不老實了。老實人也不要跑寺廟,為什麼?他一句阿彌陀佛,沒有第二個念頭,這才叫老實。可見得老實不容易,一萬人當中,難得有一個老實的,那個萬修萬人去,就是指老實人。所以說得沒錯,哪一個老實,哪一個就往生,往生就成佛了。這個東西學也學不來。你說好,我學老實,我明天不來聽經了,回家去念佛,這一面念佛,還在打妄想,所以你還是不老實。這個難,實在是太難、太難了。所以經講給誰聽?講給不老實的人聽的;老實的人就不要聽,這是我們自己要明瞭。

  那千萬不要污道,污是染污。染污裡面最大的就是名利,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,引起你根本的煩惱,貪瞋痴慢。內裡面還有貪瞋痴慢,還有這個會現行,外面還會受外面境界的誘惑,這就是染污了我們自己的清淨心。

  【次之二字。】

  這個『二字』就是澄觀,是清涼大師的法名。在古時候,在禮節上這名字不能夠連起來念的,避諱,所以用上澄下觀,要這個念法。現在不講究這些了,如果現在這個念法,人家就會覺得奇怪,怎麼會又上又下?這個人也搞糊塗了,這是一個時代一個時代的風俗習慣不相同,我們要知道。所以這就是:

  【即疏主名也。】

  所以他不用這兩個字。「次之二字」,這是恭敬。他沒有在文字上寫澄觀,『即疏主名也』。他不用這個寫法,這就是恭敬,避諱。清涼是宗密的師父,對於師父的名,不敢稱。

  【歷九宗聖世。為七帝門師。賜號清涼。如碑廣述。】

  『碑』是碑記,就是傳記一樣,傳記刻在碑上的。清涼大師的壽命長,他活了一百多歲,他一生曾經經歷九個皇帝,做七個皇帝的老師,所以他真是標準的國師。不是一個皇帝的國師,七個皇帝的國師,這我們稱他作清涼國師。這個做註解,底下這個字「述」,這個述也是非常謙虛。

  【言述者。疏主自謙。不言作也。】

  不敢說著作,不敢。今天有很多人出版的東西,著作,他作的。古人很謙虛,不用這個字,用『述』,述而不作。述是什麼?是敘述別人的;『作』,是自己的。連孔老夫子都非常謙虛,孔老夫子自己說,他一生述而不作。他沒有自己的東西,他所講的都是古聖先賢的東西,沒有自己的東西。清涼大師也是這個態度,他作這部註解,註解裡面所說的也都是古聖先賢、諸佛菩薩的東西,不是自己的,這是客氣。

  在佛門裡面有所謂疏、有所謂論,論也是註解,疏也是註解。這兩個字究竟有什麼不同?兩個字確實有不同。論,這個字的分量很重,就是我所註解的,任何人不能更動,就跟佛自己說的一樣,不可以更改的,論有這個意思。疏是有疏通的意思。現在人就比較更謙虛,連疏也不敢說,說註解、講義,這就更謙虛了。

  在我中國古人的著述裡面,那相當於佛教論的叫傳。你看註解《春秋》的有三家,左丘明稱為《左傳》,傳就跟論的意思一樣,《公羊傳》、《穀梁傳》。他們這三家註解的《春秋》,這就是完全是孔子的意思,後人只有遵從,不能更改,所以後人很少用這個字。這也是一些小常識,我們應當要知道。但是裡面還有一句,我們要提一提的,在這一面倒數第四行,一開端,這是孔老夫子說的:

  【述而不作。信而好古。】

  這是孔子的美德,是我們要學習的,要認真學習,這非常謙虛。『信』是相信古聖先賢的教訓,真正能做到尚友古人。其次一句,也在這一面倒數第二行當中:

  【有德無位。故述而不作也。】

  孔老夫子『有德』,雖然有德,他沒有地位,所以只能夠稱述,不能用作。這個『作』的意義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立法。古時候,什麼人可以制作?皇帝制作。制作這些典章制度,全國人都要遵守,好像現在的立法院制定的法律。立法院雖然制定法律,還要經過總統頒布,這個法律才能生效;不經過總統頒布,這個法律還是不能夠生效。所以在從前是皇帝用命令頒布,那這個就有效了,這叫作。夫子他的地位不是皇帝地位,也不是宰相的地位,他是平民,所以只能夠貢獻自己的意見,不能成為制度,不能夠成為典章制度,所以叫「述而不作」。可見得,「作」之一字就是要求人家一定要遵行的,你要照做的。「述」是我提供給你做參考的,採不採納,那隨聽你自主的。作不行,作是命令,那是一定要做到的。這一點,我們也要知道的。

  下面我們再看他的疏文,疏文雖然不長,內容非常的豐富。在六十三面,看這個頂頭,就是倒數第五行,這是疏。

  【大哉真界。萬法資始。包空有而絕相。入言象而無跡。妙有得之而不有。真空得之而不空。生滅得之而真常。緣起得之而交映。】

  這段話是第一段,完全說的是真如本性的理體,也就是說一切萬法從哪裡來的,先把這個根源說出來。這個地方講的是《華嚴經》,講經就好了,何必要講宇宙萬有的本體?諸位要曉得,這部經就是顯示宇宙本體。換句話說,這部經也就是從宇宙本體裡面流露出來的,還歸宇宙本體。諸位想想,這不是宗教,宗教裡面沒有這個思想,宗教裡面沒有這個說法。學術裡面有這個思想,有這個說法,不透徹、不圓滿。究竟、透徹、圓滿是在佛法裡面,這是佛法之可貴處,佛法是值得我們修學的地方。

  『大哉』兩個字是稱讚的話,沒有法子稱讚,只好用一個大哉。這個大,不是大小的大,離開大小之外,這個大。大小之大,不足以稱讚宇宙本體,也就是說無可奈何,想不出什麼名詞來讚歎,不得已用這兩個字。『真』就是真實,『界』就是法界,真實的法界。真實的法界就是一真,一真法界。到後面經題裡面,我們還要詳細來討論,因為這個品題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。這個不思議解脫境界就是真界,就是一真法界,所入。能入的是普賢行願。普賢行願雖然有十條,十大願王。但是要一心去修,這才能入。一心是能入,一真是所入,能所不二,這才能夠入得進去。剛才講,老實人他就是能所不二;能所對立就不老實,這個法界他入不進去。這個意思很深,諸位要很冷靜、很細心的去體會。

  底下這幾句是別說體相,說明法界的樣子,特別說它是一切諸法的根本,我們現在講本體,說『萬法資始』。萬法是指一切法,資是指從這個地方生的,是從一真法界變現出來的。它有多大?『包空有而絕相』。空是虛空,有就是有形的這些物質。這些物質,大,我們今天講星球;小而微塵,都在虛空裡面包著的,沒有離開虛空,可是那個真界還包虛空。這一真法界是什麼?給諸位說,就是自己的真心,你才曉得我們的心有多大!所以禪家講,「若人識得心,大地無寸土」。我們的心是這麼大,盡虛空遍法界都在我們心裡面。佛法常說,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,心包萬法。《楞嚴經》佛用的比喻,尤其比喻得好,佛把這個虛空比喻成一片雲彩,把我們的心量比喻作太虛空。你說哪個大?我們今天覺得這個太虛空大的不得了。佛說太虛空在我們的心裡面,就像太虛空當中一片雲彩,雲彩在太虛空裡,所以確實心包法界。

  法界是唯心所現,法界裡所有的一切變化是唯識所變。識就是分別、執著。因為你有分別執著,才把這個真界變成虛妄的法界,變成了十法界。離開了一切虛妄(這個妄念),你就恢復到一真法界。佛法認真說起來,不麻煩,非常的簡單,只要把一切分別、妄想、執著斷掉就成功了。這樁事情佛說得很明白,要靠自己,任何人沒有法子幫你忙的,沒有辦法幫助你把妄想、分別、執著破掉,這個事情真的只有靠自己。所以《金剛經》上說:佛不度眾生,眾生成佛是自己度自己。佛沒度眾生,佛能夠幫得上忙的,只是把這個事實的真相告訴我們,把修行的方法告訴我們,怎麼樣去成就,統統是自家的事情。

  佛給我們講許多的方法,叫方便法。佛的方便法跟世間人的方便法,從哪裡揀別?世間的方便法不能教你心清淨,佛的方便法能夠教你心清淨,能夠教你逐漸的離開妄想執著,這是佛的方便法。諸位要知道,如果你要錯用了佛的方便法,那佛的方便法就變成世間方便法,你搞錯了。譬如說讀經,讀這一本《疏鈔》,會讀的人,這部經從頭到尾念一遍,他得定了。那這個念誦就是善巧方便,他念這一遍裡面,妄想執著都沒有了,至少在念經的時候,妄想執著他停了。這部經從頭到尾念一遍,兩個小時,他兩個小時裡頭沒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他能夠定兩個小時;念三個小時,他得三個小時的定,這叫定。不會念的,他念兩個鐘點、念三個鐘點,還繼續不斷在打妄想。他怎麼打妄想?念這個,這是什麼意思?這一句怎麼講法?那這就是打妄想了。一心裡頭什麼念頭都沒有。

  我跟諸位也常講,經沒有意思,經沒得講法。為什麼說經裡面沒有意思、沒有講法?經是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音聲;佛號,沒有意思,沒講法的,這叫一真。《般若經》上常講的,「般若無知」。無知是真知,有知是妄想,是虛妄、分別。世間人天天在追求知識,在佛法眼光裡,天天追求妄想,天天在增長妄想,他怎麼能成就?所以佛法的念誦,就是修戒定慧的。是戒定慧用念誦這個方便法一次完成。也許諸位說,念誦講修定,我們還覺得有點能想得通;說修戒,戒就想不通了,這念誦是修戒?諸位要知道,佛家的戒律雖然多,它的基本精神就是八個字,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。你念誦的時候就是諸惡莫作,誠心誠意去念,一個妄念都不生,哪裡是惡?沒有惡。用這個方法,恢復我們的自性。至少這一、兩個小時與自己的真心,與自己的本性相應,這是善,沒有比這個更善。所以讀誦就是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,戒在裡面了,這種戒叫定共戒,叫道共戒。所以古人念經是這個念法,就是要把妄想、分別、執著念掉。我不念,不念會打妄想。如果不念不打妄想,那這經可以不念,你已經成佛了。佛菩薩沒有妄想,凡夫有妄想,所以用這個方法來訓練。

  你一面念經,還一面想裡面的意思那糟糕了,這就是把佛書變成世間書來念了。不但還來念,說老實話,你們還研究討論,還在辯論,這問題就大了。怎麼辯,辯來辯去,給諸位說,都辯成什麼?都辯成學術,世間的學術。你想想看,你這個辯來辯去,你有沒有戒定慧?沒有,戒定慧統統失掉了。所以要曉得,佛法這個修行方法是最特殊的、最高級的修行法。到你恍然大悟的時候,心清淨了,到那個時候你會覺得一切法,無有一法不是佛法。為什麼?因為一切法裡面,你都能夠在這裡面得戒定慧。戒定慧是什麼?一念當中完全具足,念念具足。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念念具足戒定慧,念念顯示清淨心,念念清淨,念念平等。哪一法不是佛法?所謂頭頭是道,左右逢源,禪家常講的悟後的境界。你不入這個境界,那哪一法是佛法?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也不是佛法。為什麼?你在這個怎麼講法?那個什麼意思?那哪裡是佛法,沒有了。諸位真正悟後之後,這個經卷一展開,見到人,就跟他說人話;見鬼,就給他跟鬼話。它沒有意思,沒有意思這裡面就變成什麼?變成無量的意思。在起作用的時候就變成無量的意思;不起作用,一個意思也沒有。這像那個鼓一樣,不敲它的時候不響,敲它一下,它就響一下;敲得重,聲音就大,敲得輕,聲音就小,有感所應,這叫做佛法。通過思惟,通過想像,那就變成了世間法,就不是佛法。

  由此可知,佛法從什麼地方修?從定。定從哪裡得來?從戒。好了,你去修五戒、修十戒,比丘二百五十戒,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,行不行?《梵網》這是十重四十八輕戒,《瓔珞》是條文比較少一點,六重二十八輕戒,你依照這個修,給諸位說,決定不能得定。為什麼你不能得定?佛明明說了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你之所以不能得定,你用分別、執著、妄想心去持戒,怎麼會得定?由此可知,言教、持戒、念佛、參禪,不管你學哪個法門,統統要一心,一心能成就,一心能入,這個重要。

  這部經一開端,先跟我們講一真法界,講宇宙萬有之本體。所以這個心的確包空有而絕相。心沒有相,雖沒有相,它能夠現相;雖現這個相,是幻相,不是真實的。黃念祖老居士,在《無量壽經》後面,他那個後記裡面,引用現代科學家證明。現代的科學家,真正科學造詣很高的,他們了解,了解什麼?這個世界沒有物質。我們今天講物質、精神相對的,他們說明說沒有物質。這個說的,我們乍聽起來要嚇一跳。沒有物質,這什麼東西?他們說這個光子、光波。我們肉眼凡夫,誤會以為這是物質,以為這是存在。所以他們那個境界真正跟《心經》上所講的: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」。色就是物質,所以這科學逐漸在發展能夠見到諸法實相;見到這個真相之後,煩惱就輕了。為什麼?不會再在這些物質上計較得失了。人沒有得失心,這就很自在,就得到解脫。你那些煩惱都是從得失上來的,患得患失。如果我們在這一生當中,大宇宙裡頭,沒有得,也沒有失,這多自在。得失沒有了,給諸位說,生死就沒有了,也沒生,也沒有死。《心經》裡面境界完全實現,那你就是入了不思議解脫境界,就入了華嚴境界。這是真正要依靠逐漸的修學,循序漸進,不能夠躐等。躐等是特殊的天才,我們做不到的。

  我剛剛學佛的時候,方東美先生告訴我一句話,他說六祖大師是天才,六祖以後,就沒有再一個六祖出現了。六祖以前,沒有聽說有這樣天才的人,他之後,也沒有再看到第二個人。他說那個人不能學,換句話說,一定教我們要循序漸進。所以我們這一代學佛的人,很少有成就,原因在哪裡?沒有打基礎。像蓋大樓,大家知道,要打地基,你不打地基,你永遠只能住小茅蓬,蓋兩層樓都會倒下來,你沒有地基。古時候的基礎是什麼?小乘法,大乘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。我們今天人不學小乘,沒基礎。但是中國人可以說隋唐以後,中國沒有小乘教。不學小乘教,那基礎從哪裡來?儒家來。過去學佛的人,都有儒家、道家的基礎,不是道教,也就是孔孟老莊的基礎,這才能夠直接入大乘教。現在孔子書也不念了,小乘經不甘心,要學大乘,要學最上乘。好像念書一樣,那個小學、中學有什麼念頭,大學也不必念了,念什麼?念博士班去。人人一上學,就念博士班,能畢得了業嗎?唉!沒有關係,多念幾年!行嗎?不行,念一輩子念也畢不了業。現在學佛的人就犯了這個毛病。所以諸位要知道,如果你是真正想在佛法上修學,這要教下下功夫,自己不是像六祖那樣的天才,一定要循序漸進。

  所以李老師過去在台中教學的時候,他一個星期講一天經、講一天古文,打基礎。這是儒跟佛並進,因為我們都是成年人,不是小孩子。如果是小孩子,按部就班,循序漸進;成年人了,只好一面學經,一面在儒家裡來補習,這是不得已,一方面充實打基礎。所以他老人家重視四書、《古文觀止》,這兩部書他都教。在小乘經裡面,他也選了不少部,諸位要看看台中的聽經筆錄,那是李老師講經的筆記,你去看看,大概都有十幾種小乘經;像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、《十善業道經》、《上生經》,都屬於小乘經。他選了大概有十幾、二十種,都是給我們奠定基礎的,慢慢才能夠進入大乘。所以這個我們不可以疏忽,不能夠不重視。一步登天有,太少了。自己想一想是不是這個根性?這是諸位真正想成就的,要認真去反省。

  佛陀在經論裡面的教訓,一定要奉行,一定要把它做到。所以我在講席裡頭,特別貢獻給諸位,我們修淨土的人要從三福做起。這是釋迦牟尼佛在《觀無量壽經》裡面教誡我們的。從「孝順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這個教義是人天教義。「受持三皈」,就是決定要修覺正淨,六祖大師《壇經》裡面講得很清楚,佛是覺的意思。他老人家講三皈,皈依覺、皈依正、皈依淨;佛者覺也,法者正也,僧者淨也,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念念都能夠與覺正淨相應,這才叫做受持三皈。如果我們還迷惑,還顛倒,還染污,那你恰恰相反,你還搞的迷邪染,你不是覺正淨。所以要從迷邪染回過頭來,依覺正淨,這叫做翻邪三皈,這個重要。「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」,眾戒第一個,老師的教誡,就是老師的教導,我們要能把它做到。威儀是什麼?拿現代的話來講就是禮貌。處事待人接物不失禮,這是不犯威儀,這是小乘福。看那個基礎上,從人天、小乘,再到大乘。大乘這裡要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」。深信因果就是勸你念佛,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。「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,可見得它的確有層次,有這個順序,它不躐等,用這些方法,我們在一生當中成就上品上生。不明白這個道理,不依照這個方法修行,我們想成就很難。為什麼?三福這十一句一對照,我們統統都犯,統統沒做到。換句話說,根基都沒有,你怎麼能有成就?

  這段文裡頭有很深之理,諸位自己可以去研究,可以看看,看不懂沒有關係。這個註,你看這一段註得很長,這個註得有十幾頁,一直到八十三面,註得有這麼長,這幾句就是說明這部經理論的依據,也是一切大乘佛法理論的依據。明白這個理論依據,我們就信得過,真正不會再懷疑。所以佛所說的話,不是隨便說的,確實有真理做依據。

  好,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