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 (第二十集)  1989/1  台灣華藏講堂  檔名:04-003-0020

  請掀開經本,第一百面第二行,從第四個字看起:

  【動千變而非多者。】

  這一句是序文,下面再給我們解釋這句。但是這句的前面是「冥二際而不一」。這兩句是上下句連起來的,上一次我們只講了一半,今天我們接著講這下句,因為它有連帶的關係。這句的意思就是:

  【泯一多也。】

  前面這句是冥二際而不一,我們讀過,就是現代的話來說,超越相對,二際就是相對的。在理論上,我們能夠體會得到這個意思;實際上超越,那要相當的功夫。這個功夫就是我們的妄想,如何能把妄想息掉,使我們心真正恢復到平靜?這個經上講的這些境界,就是那個境界。所以他不是講與我們莫不相關的事情,實際上就是講我們在恢復到清淨心那個時候的境界。可見得《華嚴經》真是字字句句與我們的生命是息息相關的,真正是佛門裡面常說的,「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」,所說的都是自己本分的事情。因為我們的心,從來沒有靜下來過,成天都在起妄念。所以對於清淨心顯示的境界,反而覺得非常的陌生。禪家常講,那是我們的本來面目。我們對於本來面目變得很陌生,把這個妄想的境界變得很熟悉,那就天天都在打妄想。現在我們看到這個經文難懂,原因也就在此地,好像不是我們的境界。實在講,就是不是妄想的境界,它是真心顯露的境界。二邊就是妄想,這是前面講。

  這句從事相上顯示得更明白。『動千變而非多』,這個千變,就是我們講千變萬化。說的是什麼?就是說的宇宙人生的現象。本體是不變的,但是這個現相是千變萬化。怎麼變的?還是心變的。《華嚴》上給我們說出這個最高的原理。一切法,不但是我們講的世間法,包括出世間法,是包括盡了。世出世間一切法,唯心所現。從哪裡來的?是真心現出來的。為什麼會有千變萬化?千變萬化是唯識所變。識是什麼?識是分別。隨著你的分別隨著在變。我們這個分別心永遠不停,念頭永遠在那裡想,這個境界就隨著我們這個想念在變化,這就是能變的原因。所變現出森羅萬象,種種不同。諸位要曉得,能變的原理是一個。下面,這跟我們解釋了。

  【謂變動差別之法。】

  這就是剛才跟諸位說明的,世出世間一切法,這『變動差別之法』:

  【全同真性。】

  諸位要從前面一直聽下來的,雖然沒有入這個境界,也能夠體會到一點意思。我怎麼會曉得你們能體會到一些?如果你不能體會,你就不會來聽了。你還會來,坐在這兒聽,當然,這個意思你可以領略到一些,你覺得這個很有味道,值得來坐一個半鐘點。如果你要是聽不懂,沒有味道,你就不會再來了,這一定的道理。禪家常講,開悟了。什麼叫開悟?就是明心見性。性在哪裡?我們展開禪宗的語錄,你看他們那個說話、應對,簡直就是莫名其妙,所答非所問。其實人家說的那個話,我們感覺的是莫名其妙,在他那個境界裡句句真實。譬如問,道在哪裡?道在乾屎橛。乾屎橛,我們聽不懂。什麼叫乾屎橛?聽不懂。如果諸位到大陸上去觀光,看看農村,你就曉得什麼叫乾屎橛。農村裡面,上廁所沒有衛生紙,用什麼東西?用那個竹片,或者是木頭,削成小小的,用那個東西,那叫做乾屎橛。它的作用就等於我們現在的衛生紙一樣。我這次到大陸,看了農村,跟四、五十年前完全一樣,還是用糞坑。糞坑裡頭放一個木板,在這個站著,不小心都會滑下去,這真是危險。我們現在看都不能看,人家習慣,生活習慣就是那樣的。道就是性,真如本性在哪裡?真如本性在那裡。這是舉一個例子,這真如本性在什麼地方?無法不是,法法都是,隨便拈一法都是。為什麼?『全同真性』。這是禪宗的比喻。

  《華嚴》裡面的比喻,那比喻得很好聽。賢首國師答覆皇帝的,也是講這個,真如本性在什麼地方?他舉個比喻說,如金作器,器器皆金。這個比喻很好聽。那個器就是我們此地講的「動千變」,千變萬化是器。我們今天到銀樓,你看看那個金器的樣子,千千萬萬種不同的花樣,那就是千變萬化。可是你看看它本質是什麼?統統是黃金。所以從金上看是一樣的,完全都是金,這就是講的全同真性。不管花樣做多少,它的質料都是黃金。所以黃金是同,是它的體性,體性是相同。這句話的意思,叫我們從這比喻裡面去體會,我們現在所看的宇宙人生,森羅萬象,大,虛空,小,微塵,這就是千變萬化。這個形相,那是太多了,數之不盡。它的本體是什麼?本體就是真性。所以把真性比喻金,把這宇宙人生,森羅萬象,比作差別之法。一切差別之法,它的真性是相同的,一個真性變出來的。所以佛法裡面講的平等觀是真平等,相雖然不一樣,體平等。就好像賢首國師所講的,以金作器,這個金器花樣不一樣,千千萬萬種,但是它的質料都是黃金。一樣的成色,決定平等。

  佛法講平等,是從真性上講的。真性,也就是我們講的真心。這個真心很不好懂。我們現在這個心叫妄心。為什麼叫妄心?因為它有妄念,它有念頭。有念頭,這個心就叫妄心。如果沒有念頭,這個心就叫真心。所以經論裡一再告訴我們,真心離念。真心裡面沒有念頭。所以佛法非常重視禪定,道理就在此地。用禪定的方法,恢復我們的真心。因為你有念,就不叫做定。念頭都沒有了,這個心就清淨了。清淨心,我們就叫它做定。佛法修學方法很多,我們叫法門,八萬四千法門。法就是方法,門就是門道、門徑。方法、門徑很多,修什麼?統統修的禪定。縱然說的名詞不一樣,意義、方向、目標可以說完全相同。禪宗裡面,叫禪定,天台宗裡面叫止觀,名字不一樣;我們淨土宗裡面,叫一心不亂,名字不一樣,實際上統統是禪定,意思完全相同。

  我們要觀察到現前這個社會、這個世界,立刻會覺察到禪定,比在歷史上任何一個階段、任何一個地區都重要。為什麼?現在就說,這個胡思亂想,亂到不成話了。再這樣亂下去,天下不能不大亂。天下大亂,一切眾生所受的苦難,那是沒法子想像的。這個亂的根源是什麼?根源是思想,就是妄想,妄想太多了。凡是人,他都會有思想,也就是說六道眾生統統有妄想。六道裡面,特別是人道,這是最麻煩的一道。你說畜生,畜生有沒有妄想?有妄想。牠想什麼?每天想找東西吃,牠除這個之外,牠沒有別的妄想。不會貪財、貪名,這牠不會有這些妄想。牠生活簡單,雖有妄想,沒有我們這麼複雜。天人,福報大,智慧比我們高,雖然有妄想,也不會像我們這樣胡思亂想。所以六道裡頭,的確人道是最麻煩的一道。

  古聖先賢,要想維繫世間良好的秩序,所謂能夠叫這個世界和平,大家都能夠過到安定幸福的生活。要怎樣才能達到?必須要建立一個,就是妄想的標準。雖然有妄想,離這個標準不要太遠,始終保持在這個標準的範圍附近,這樣就好了。也就是說,你所思、所念有一個原則可循,這樣才能夠使這個社會安定。在我們中國是以孔孟的學說為標準,倫常道德,用這個做標準。

  在印度,佛法興起之後,它是以佛法為標準,以五戒十善,以這個為標準。西方人,是以基督教的《聖經》為標準。所以過去這幾千年來,社會上的確維持一個相當穩定的狀況。你看最近,特別是最近半個世紀,這五十年來,中國人把孔孟不要了,打倒孔家店,倫常道德全不要了;西方人宣布上帝已經死亡了,基督教不要了。走上什麼?民主自由。什麼自由?就是亂想自由,個人想個人的,想到的不著邊際,這怎麼得了。所以現在才喊出來要建立共識,這喊出這個口號。這個口號,古時候沒有的。為什麼?就是每個人想法想得太離譜了,所以不得已才喊一個我們要建立共識,就是我們要想的比較接近一點,才知道這個問題的嚴重性。這個可以說是精神、心地的污染。這種妄想、妄念是我們清淨心的污染。現代這個污染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,這個繼續再發展,要不了幾年,這個世界就會有很大的災難。

  這個災難,比我們今天講的環境公害的污染,不曉得要大多少,這個是人類的危機。所以我們看出這個現象,回過頭來看看大乘佛法,的確是治這個時代的一服清涼劑。因為它教什麼?它教我們不要想,恢復心地清淨。心清淨,身就清淨;身心清淨,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,真快樂。佛法講「離苦得樂」。什麼叫苦?胡思亂想,苦!心裡面沒有憂慮、沒有牽掛、沒有妄念,這個快樂。這個樂,一般人無法體會,為什麼?你從來沒有過這個經驗。你們所有的樂,都是外面環境刺激的,是這個樂。這個環境消失了,你苦就來了,樂就沒有了。佛法給你講這個樂,是從你清淨心裡面自己生出來的快樂。像泉水一樣,它從裡面噴出來的,它不是外面來的,這是真樂,真正的離苦得樂。

  所以你要問,佛法修的是什麼?我們在講席當中,常常提示同修,佛法所學的、所修的三大綱領,這就是通常講的三皈依:第一綱領覺而不迷,第二綱領是正而不邪,我的思想見解正確,不是邪知邪見,正而不邪,第三是淨而不染,我心地清淨,沒有染污。所以佛法所修的是覺、正、淨。至於方法,那就剛才講了,八萬四千法門,那很多,數之不盡,無量法門。無量法門,統統修的是覺正淨。

  佛法的宗派很多,覺、正、淨這三個門路,前面兩個門路,普通人很難走。禪宗,走覺門。我們常說,禪宗的根性,上根利智,他才能覺得了,一般人很難,不可能開悟。教下是走正門,正知正見。路太長,為什麼?經典太多了,你要去念這些經典,用這些經典裡面的思想、裡面的見解、裡面的境界,修正我們自己對於宇宙人生的想法、看法,那要念很多書。這個事情也是麻煩事情,要很長的時間。念佛法門,淨土宗,它簡單,它就要你修清淨心。為什麼教你念這句阿彌陀佛?你不念阿彌陀佛,你就會打妄想。你心裡老想著一個阿彌陀佛,就不會想第二樁事情。這句阿彌陀佛,就是說把你所有一切胡思亂想,統統歸到阿彌陀佛上去,用這句阿彌陀佛,取代你一切的胡思亂想。它用這個方法,用這個方法恢復到你的清淨心。所以你要曉得,無量法門所有的宗派,在修行原理原則上完全相同,只是方法、手段不一樣。

  我們應該用什麼眼光來看這宗派、看這些法門?決定要用平等心。不要說,我這個法門好,你那個法門不如我,你這樣修一輩子,你都入不了境界。為什麼?你有分別、你有執著。分別執著就是妄想。雖然修行,還是打妄想。所以對於任何宗派法門,要以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恭敬心來看待,「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」。不但對於佛門裡一切法要平等,佛門以外的一切法,我們要不要用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恭敬心來看?給諸位說,決定要。為什麼?你要不是清淨平等,我們自己心又落在妄想上,又落在執著上了。我們要問,佛法所有的法門全同真性,基督教同不同真性?回教同不同真性?乃至於現在講一貫道、邪教同不同真性?全是一個真性。迷的時候,你才有分別,悟了時候,萬法是一。你在一切法裡面,統統得到清淨平等恭敬,你才入了佛的境界,你心地才有真正的享受。心地裡面真正清淨、真正平等、真正慈悲。

  這個慈悲,給諸位說,是最豐富的營養。慈悲心要生出來,你會健康長壽,青春永保。那心地沒有慈悲,天天生煩惱,這個人老得很快。心地慈悲,清淨平等,一點煩惱不生,他就青春永駐。所以我說,這個慈悲心是最好的營養品。有了這個東西,其他什麼營養品都可以不必要了。但是慈悲從哪裡生的?從清淨心、平等心生出來的。心不清淨、不平等,決定沒有慈悲。所以一定要曉得,差別之法全同真性,我們的分別執著就會淡掉了。一下斷,斷不掉,逐漸就淡了。於一切法,不會像從前那麼樣去執著、那麼樣的分別,自然就淡化了。這個心境、心量逐漸拓開,能夠包容,容納萬法。正法能包容,邪法也能包容;正法歡喜讚歎,對於邪法會生悲憫之心,為什麼?他迷,他顛倒。所以說,起惑、造業、受報,不管他受什麼樣果報,起什麼惑,造什麼業,還是全同真性,一心無二心。

  【性無分限。】

  『分』是分別,『限』是限量。真性裡面,沒有分別,沒有限量。你要是見了性,佛門有句話說,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。這多自在,能夠包容一切法。

  【故不是多。】

  一多,這些概念,在這裡面統統沒有。六祖講的話,那真是講到了家。所以在中國,不管學佛、不學佛,對六祖都非常尊敬。他老人家講的是,「本來無一物」。真的,真如本性當中,一法不立。立是建立,一法都不能建立。為什麼?它本來沒有。所以一法也不捨,它統統具足,全是本性變現出來的。所以說是,「何期自性,本來具足;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。世出世間一切法,都是自性生的。這個生,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變現的。所生的這一切法就是真性。

  「性無分限」,那一切萬象上也沒有一多,這樣你才能真正見到諸法實相。見到諸法實相,就見性了。諸法實相就是真性。所以體、相、作用統統明瞭了。雖然明瞭,你也說不出來,為什麼說不出來?超越了言語,言語達不到。不但言語達不到,思惟想像也達不到。思惟想像是第六意識,第六意識功能是有限的,不是無限的。所以我們一般講用思考,思考是有限的。在這個範圍之內,你可以思考;超越這個範圍思考不到。所以佛法講不可思議。這個不可思就是思考達不到,不可議是言語說不出,這就是禪宗所講的,向上一著。往下,可以用思考,可以用言語;往上,言語、思考達不到,要靠你自己去體會。所以動千變,那不是多。

  【然亦非一。】

  所以你不能說它是一,也不能說它是多。就好像我們剛才舉的比喻,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,你不能講千千萬萬種的器是多。為什麼?都是一個金。你不能說它是一,它花樣很多,有金鐲子、有金鍊子,那花樣很多,你也不能說它是一。一與多,這個概念都加不上,你說一、說多統統是妄想。『然亦非一』。

  【已在上句。】

  前面一句是說明這個意思。

  【故但舉非多。而實一多皆泯也。】

  這就是一與多這個觀念加不上。在這個真相裡面,我們講佛教名詞,就是諸法實相,在一切法真實相裡面,一、多都加不上,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。所以入這個境界,的確是佛家常講的,三德祕藏,法身、般若、解脫,你就能夠證得少許。入這個境界,最低限度圓教初住菩薩。我們能不能到?能到。我們如果不能入這個境界,佛要說這個經典,那就是給我們開玩笑,吊胃口了。他這說了,我們做不到,你說這個幹嘛。所以諸位要曉得,佛在我們世間所講的一切經,統統是我們做得到的。我們這個世間人做不到的,佛不說。佛要說,那叫戲論,開玩笑的話,說了,你做不到。統統做得到。雖然說做到,也是個人緣分。

  你果然明白這個道理,譬如我剛才所說的,以及這部經開頭一直到現在所講的,還沒有正式講到經文,這都是序文上的序引。我們真正了解「差別之法全同真性」,你就證得法身。什麼叫法身?法,就是差別之法,身是什麼?就是真性。真性,就是自己的真心。這個時候,你不會再執著這個身體是我,不會執著了。你曉得什麼是我?我的身體是什麼?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,是以一切萬法為自己的身。所以這個身不生不滅,這個身,無作無為,全同真性,這叫做證得清淨法身。可見得,這個證得清淨法身,就是我們現代人所講的宇宙觀、人生觀,就是這個問題。他這個宇宙人生觀跟別人不同,他把整個宇宙人生看成他自己一個人,這就是佛與大菩薩。所以對於一切眾生的慈悲是屬於真誠的。為什麼?是自己,不是別人,所以叫做同體大悲,一切萬法同體;無緣大慈,無緣是沒有條件,沒條件的慈悲,談什麼條件!為什麼沒有條件?一體。我們這兩個手是一體的。這個手癢,這個手去幫它抓一抓,這難道說,這是有個條件嗎?還談條件嗎?不談條件。為什麼不談條件?一體。佛菩薩對待一切眾生是一體觀,所以沒有條件。不會說,唉呀!我巴結佛菩薩,我天天給他禱告,每天供幾支香蕉水果,他會保佑我,沒有這個事情。那個人討厭佛菩薩,毀謗佛菩薩,根本就不理佛菩薩,那菩薩對他要不要保佑?一樣要保佑,為什麼?同體。我們凡夫不懂,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,同體,這叫證得法身。

  當然你能夠有如是觀,入這個境界,那要高度的智慧。沒有智慧,決定不能入這個境界。智慧是能證,法身是所證,能所不二,能所是一,不是二,能證跟所證是一,這個不同於世間的哲學。世間哲學,能所不是一;佛法,能所是一。所以能者,所之能也;所者,能之所也,它是一,不是二。入了這個境界,才真正得到自在解脫。所以說法身、般若、解脫確實是可以證得的,自己可以得到的。我們今天之所以得不到,實在講,毛病出在什麼地方?出在妄想執著。佛在《華嚴》上,這個病根給我們說出來了,「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,不能入這個真實的境界。真實的境界,這《華嚴經》上講的一真法界;虛妄的境界,這是講十法界。十法界都是虛妄的,都不是真實的,一真法界才是真實的。這個地方,它的意義就是『一多皆泯』,就是這種分別執著決定不能有,都要把它消失掉。

  【又可兩句共成真俗一多。】

  『又可』就是也可以這樣說法。把這『兩句』說成『真俗一多』。

  【謂冥二際是真。】

  這個『二際』,前面講過了,就是相對的。『冥』,就是把它離開。離開相對,離開一切相對的概念,這是『真』。你不要說離開相對,那不是絕對了嗎?絕對跟相對,還是對立,那永遠離不開。離開相對,絕對也沒有,這是真正離開了。凡夫這個觀念,離了這邊,總是倒到那邊,沒有辦法統統都離開的,這個病很深。所以大乘法裡面,常常教給我們,「一法不立,中道不存」,中道也沒有了,這才是你真心完全顯露的時候。

  【不一是泯真也。】

  這就是離真,真是一。『不一』,那就不是真了。真這一邊離開了。

  【動千變是俗。】

  俗諦。

  【非多是泯俗也。】

  這個『動千變』,俗是多;多,現在跟你講的是『非多』,非多就是一。就是兩邊都離開了。

  【又冥二際是一。言不一。即泯一也。動千變是多。言非多。即泯多也。】

  這不管怎麼說法,佛真是苦口婆心,千說萬說,就說明事實的真相。真相搞清楚了,才曉得我們自己錯了,我們自己過去錯了。我在講席裡頭,中國、外國也常常告訴大家,因為有許多學佛的人,都很執著開悟。唉呀!我學佛一定要開悟。那悟怎麼開法?到底什麼樣子才叫開悟?我把開悟的標準拉得最低,我告訴大家,我們自己知道自己的毛病,知道自己哪些地方錯了,這就叫開悟。你能把這個錯處、毛病改過來,這就叫功夫,你真正是有修行。修行是什麼?把我自己的缺點、過失修正過來,這叫修行,這個不騙人。沒什麼奇怪的,沒有什麼玄妙之處,踏踏實實。我說這個是非常淺近的話,與今天經文裡面最高的原則相應。你看千言萬語,都是說出我們錯誤的根源。

  對於真性,對於一切萬法錯認了、錯解了,在這裡面起分別執著妄想。分別執著妄想怎麼來的?就是錯認了。如果把這個事情搞明白了,我們自己才真正肯不打妄想,不再執著,不再分別,那心就定了。不管用什麼方法,得到清淨心、得到定容易。我曉得我這樣做是對的,容易。否則的話,叫你這樣做,你也會排斥、反抗,這是研究心理學的都知道,他有個反抗的力量在,不肯接受。理搞清楚了,很樂意的去接受。下面這是這兩句的(就是這一小節的)一個結論。

  【據此後義以真為一。以俗為多。不同十玄門中。一多俱取事法故。】

  這是說明,這個地方所講跟十玄裡面所講的有一點不相同。十玄,還留在後面,我們還沒有講到。這是《華嚴經》重要的經義,就是『十玄門』。這是第四段,下面是第五小段。這段經都是講真如本性,它的標題是「本源深妙」。文,一共有六段,六小段:第一小段是融情智,第二小段是融真妄,融是圓融,第三小段是顯四句百非,第四小段是泯真俗一多,我們剛才講的這個。下面這是第五小段:

  【融拂事理。】

  《疏》底下這句這是序文:

  【以性融相而無盡者。】

  這一小段就這一句。這下面給我們解釋:

  【謂一一事相皆攝理性。】

  有事,一定有個理,理事是一對。有事,一定有理;有理,一定有事。這個連現代科學家都承認,而且應用在科學上,特別應用在太空探測的星球。這些科學家用原理、用方程式在推算,算出這個地方一定有個星球,慢慢去找,果然被他發現了。所以有理一定有事,有事一定有個理。不管這個事大小,理淺深,理事一定是有密切的關聯,而不可分開。佛法的名詞講就是性相,性就是理,相就是事相。就是『一一事相』,它都有個道理,都有個體性。事相不一樣,前面講的千差萬別,這個『理性』是一樣的。所以說:

  【由性融之。故能包一切。】

  不但『能包一切』。

  【能遍一切。】

  這就是《華嚴經》上講的,「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的境界。這很難懂,為什麼?完全超越了我們的常識。絕對不是凡夫能夠想像得出這個境界的。無法想像,可是這是事實。我們今天覺得我們這個宇宙已經很大了,這個太空已經非常的廣闊。也許我們這個世界,只在另外一個眾生的一個汗毛毛端上,我們無法相信。其實,我們這一根汗毛的毛端上面有無量的大千世界,有無量諸佛菩薩在那裡轉法輪,我們肉眼見不到。今天科學雖然很進步,還沒有發現。但是也相當了不起,發現什麼?發現我們這一根汗毛就是一個宇宙,這個發現了。他觀察到什麼?原子、電子就跟我們銀河系一樣,許多的星球圍繞著在那裡轉。這個小宇宙跟這大宇宙沒有兩樣,這個他發現了。但是還沒有發現到,這個小宇宙裡頭一顆星球裡面,還有很多眾生在那裡活動,這還沒發現,這還有待於科學的進步。小裡面還有小,無有止境;大裡面,還有大:

  【重重無盡。】

  所以千萬不要執著這個身是我,那你虧吃大了。盡虛空遍法界,哪個地方都有我存在,不只是這個世界有我。我,遍虛空遍法界,這是真的。所以他能包一切,『能遍一切』,這叫一一事相,這就是微塵納法界。所以古德說,這《華嚴》叫大不思議經,《維摩》叫小不思議經。因為《維摩》只講到,芥子納須彌。芥子是芥菜子,須彌是須彌山。芥菜子裡頭,可以把須彌山裝到裡面去,這不可思議。但是《華嚴》講得比它更要超勝。微塵,微塵比芥菜子小得多,法界比須彌山大得多。微塵納法界,所以這是大不可思議,這是事實。這就是此地所講的,「由性融之,故能包一切,能遍一切,重重無盡也」。

  【以性融相者。明重重之所以也。】

  這一句話七個字,『以性融相而無盡』;而無盡是從事上說的,就是法界是『重重無盡』的。這個重重無盡,的確沒有法子想像。但是有一個事實,諸位要是細心去體會的話,能夠想像到一點點,彷彿能夠有這個意思。那就是我們作夢,人人都有作夢經驗,你有沒有在作夢裡頭,再作夢。有沒有這個經驗?你有這個,這是重重無盡的意思。我們在作夢,作夢我在睡覺,又做了個夢,那就夢中還有夢,這就重重無盡。能夠從這個地方體會到這一點意思。所以佛經裡常常用夢境來做比喻,希望我們從這個比喻裡面,去體會到那個真實境界。如果有人曾經作夢,夢中再做個夢的話,你就能夠領略到這一點味道,重重無盡的味道,這是事實。所以你要曉得,一切法,無有一法不如是。你才曉得盡虛空遍法界的確是一個自己。

  佛菩薩承認,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。我們凡夫不了解真相,迷失了自性,不承認,死也不承認。你不承認,是不承認,事實真相並沒有破壞,只是你自己不承認而已。你在這裡面迷惑、造業、受報,雖然迷惑、造業、受報,還沒有離開這個事實,始終沒有離開。所以這個起惑、造業、受報,這個苦叫冤枉。就好像在夢中受苦一樣的,你夢醒了,一切是假的,了不可得。但是夢裡頭那個感受真有,那不是沒有,確實是有。諸佛菩薩明瞭一切法的真實相,所以這個弘法利生講,常說,「大作夢中佛事,啟建水月道場」。建道場,建得再大,道場什麼?水裡頭的月亮,水月道場。講經說法是佛事,大作夢中佛事。雖然造作,他知道,他絕對不執著,絕對沒有分別。所以是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,他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,沒有妄想。所以以性融相這一句就是說明重重無盡的道理,所以然的道理。

  【此則十玄門德用所因中。第四法性融通門意也。】

  跟『十玄門德用所因』裡面講的第四的意思相同,是這個意思。

  【謂若唯約理。】

  『唯約理』,拿現代話就是單就理論來說,就是這個意思。

  【則但一味。無別相入。】

  理是一個,所以是『一味』,無二味。

  【若唯約事。】

  若單單就事相上來講:

  【則互相礙。不能相入。】

  單就事相來講的話,事與事當中有障礙,沒法子『相入』。從理上來講,理是空的,空理,說不上入,沒有入這個事實。單就事,事與事決定是有障礙。為什麼《華嚴》跟我們講,「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?就是理事都不是單獨的,理事是圓融的,所以它就無礙。我們今天理事不能圓融,事事不能圓融,所以處處都有障礙。為什麼不能圓融?是因為你有分別執著,不能圓融。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就圓融了。

  現在這個理,就是這教講解,我們明瞭了,事實上還是做不到。為什麼?還是有分別、有執著。如果真的沒有分別執著,這個牆壁可以穿過去,決定沒有障礙。我們今天為什麼看到牆,因為它是牆,我過不去,這就過不去了。如果你觀念上頭,沒有這個牆,沒有這個牆,過去了。這不要說古人,距離我們現在不遠的人,有一個例子。你們看看圓瑛老法師,他這篇文字不曉得是在《楞嚴經》的序文裡頭,還是在《彌陀要解講義》的序文,我記不得了,諸位仔細可以找來看一看。他有一個經驗,他在序文裡寫出來。

  他有一天在他房間裡面打坐,忽然想到一樁事情,他腿子一放下來,馬上就出來,辦事去了,就出來了。出來之後,一想,我剛才門關的,我沒有開門,怎麼出來的?回過頭來一看,門果然是關的。這就是說明,在這一剎那當中,他沒有分別,他沒有想到這個門是關的,沒有想到自己出不去,他一想到有事情,馬上就出去了。這門雖然關的,他怎麼出來的?但是再想進去的時候,不行了,這就有障礙了,這就沒有辦法了。為什麼?念頭生了。在那一剎那當中,他沒有念頭,他沒有分別執著,真的,他講事事無礙。才一起心動念,什麼障礙都起來了;才生一念,無量無邊的障礙統統生起來了。所以這個清淨心,一念不生,全體大用,統統在眼前。這是圓瑛老法師一生有這麼一個經歷,他告訴我們的。我們相信這個老法師不會打妄語,用不著拿這個事情來騙我們,一定有這個事實。

  在我們中國歷代高僧裡面,像這一類的事情,有很多。諸位可以看《高僧傳》、《神僧傳》裡面,有不少人的確有這事事無礙的境界。有人是偶爾,像圓瑛法師那是偶爾,那不是他修行的功夫。修行功夫應該保持,經常保持,他保持不住,他偶爾就發生過這一次,第二次再就不行了,就沒有法子了。如果是修行功夫成就了,他能夠保持。但是這個功夫會失掉,什麼時候失掉的?妄念一起來,失掉了,就沒有了。你能夠保持清淨心,就能保持這個境界。

  過去李炳南老居士教給我們一個方法,做試驗。他教的這個方法,周家麟居士做過試驗,周家麟給我們講過。李老師教我們什麼?在作夢的時候。有的時候作夢,自己知道在作夢。如果有這種狀況,就可以試驗一下。譬如這個牆壁,我現在在作夢,夢這個牆壁是假的,人也是假的,我撞一撞看看,一撞就撞過去了,就沒有障礙了。周家麟做過這個試驗,他給我們講,他說李老師給我們講,我在夢中有一次真的曉得自己作夢,豁然想到老師這個話,就來試驗一下。果然牆壁沒有障礙,我就出來了。這是夢中境界。這李老師教學生的時候,可以在夢中做試驗。這些都是說明,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,都是說明性相交融。

  所以諸位要曉得,不管你學哪一個法門,不管用什麼方法,你是持戒,你是讀經、念佛、持咒,那是方法,那是不同的方法、不同的手段。你要曉得,你修什麼?修清淨心。一定是用這些方法,把我們的分別執著妄想去掉,恢復自己的真性,恢復自己本有的德能。像「出現品」裡面所說的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統統具足。六祖所說的,本來具足。佛法教學沒有別的,恢復你自性的智慧德能,不是向外求的。智慧德能人人本具。你跟諸佛如來比較比較,並不跟他缺少什麼,完全平等,是一樣的。就是佛菩薩他不迷,我們迷,不一樣就在此地。他心清淨,我們心不清淨,不同的在這個地方。如果我們也不迷,也能恢復清淨心,我們跟諸佛菩薩無二無別。所以這是佛法教學,跟其他的宗教、世間的學術不一樣。一切宗教跟世間學術,都是心外求法;佛法是向自性裡面求。所以佛法稱為內學,經典稱為內經,道理就在此地。我們看末後這幾句,在一百零一面倒數第三行,從第二句看起:

  【今約事理融通。】

  這是真實的,這就是一切法的真相,『事理融通』。融是圓融,互融。通是通達,沒有障礙。

  【故得有斯無礙也。】

  前面跟你講的,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,重重無盡,這無障礙法界。

  【謂不異理之一事。全攝理性時。令彼不異理之多事。隨所依理。皆於一中現也。】

  所以在事相上,任何一個事相,必定具足整個法界的事理。具足整個法界的理,這是理事無礙;具足整個法界的事,是事事無礙。所以《華嚴》它最殊勝之處,就是把宇宙人生真相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。如果再說得妥貼一點,就是禪家所講的,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。《華嚴經》上講的,是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,就如此而已,這說得非常之親切。你要是真曉得這樁事,這佛經不能不讀,不讀對自己不認識。讀了《華嚴》,才認識自己,這講的是本來面目。

  【若一事攝理不盡。則理有分限失。若一事攝理盡。而多事不隨理現。則事在理外失。今既一事全攝理性。多事豈不於一中現。故經云。華藏世界所有塵。一一塵中見法界。】

  這句是《華嚴經》的經文。它這幾句所說的就是這一樁事情。我們把它歸納起來講,理、事、性、相是一樁事情,這是我跟諸位做一簡單的結論,你們能夠把握這個結論就對了。此地,不管橫說豎說,從哪一方面說,說它一樁事情,理事、性相、心境,一切萬法是一。一,不但攝一切萬法,也遍一切萬法。一切萬法沒有一法不入一法。這個境界,你很難體會。所以《華嚴》的祖師用這個比喻來說,帝王千珠,光光互射,用這個比喻。這個帝王千珠,我們也不懂,這個帝是什麼?忉利天主。我們中國人講的玉皇大帝,外國人講上帝,就是說的他。佛說天地有寶網,網與網孔當中,都繫的有摩尼寶珠。這個珠可以放光,我們就不說這個。我們說我們講堂這麼多燈,我們把這個燈當做寶珠,那些燈都會放光。我們今天這一個房間,你看有幾十盞燈光,每個燈裡面,融攝一切燈光;每個燈光都會照著這一個燈光,這一個燈光又照著一切燈光,這就是互融互遍的意思。所以你不能說一,也不能說多。你要說一,它的確一個一個的;你要說多,光光融合成一個,你分不出這個光,哪個光是這個燈的,哪個光是那個燈的,分不出來,融在一起。整個世界,這個真相就是如此。所以,你心要是得真正清淨的時候,這個境界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你在這個境界裡頭,絕對不會起一念分別,絕對不會起一念妄想。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是智慧,般若智慧。你在這個境界裡面受用自在,這是解脫。你體認整個世界是一,不是二,這是法身。法身、般若、解脫統統得到了。這是佛法教給我們修學、求證的最高的境界。

  學佛,希望得到什麼?希望就是契入這個境界。禪家講,恢復我們本來面目。這是《法華經》裡面講的,「入佛知見,佛知佛見」。佛的所知,佛的所見,真實不虛,絕對不是虛妄的,這是真實的。《華嚴經》上這兩句經文顯示得非常的清晰。這個概念給我們很清晰,『華藏世界所有塵』。塵是微塵,最小的,我們肉眼不能看見的。『一一塵中見法界』。今天時間到了,這段我們都念不完了。這個底下是:

  【寶光現佛如雲集。此是如來剎自在。】

  這個《華嚴經》經文一共是有四句,這四句是經文。

  【言無盡者。正辨事事無礙。重重無盡。通十玄門。故此一句中。四字明所以。】

  這四字,就是「以性融相」這四字。後面這三字『正辨重重』也,這三個字就是「而無盡」,就是這段都是解釋「以性融相而無盡」。理事都講得清清楚楚、圓圓滿滿。所以全是講我們自己本分上的事情。

  好,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