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 (第三十七集)  1989/1  台灣華藏講堂  檔名:04-003-0037

  請掀開經本,第一百二十九面。上次講到四無量心,就是慈悲喜捨。今天我們繼續看宗密大師的註解,在這一面,繼續看這一面倒數第五行,從末後一句看起:

  【此有三義解。】

  上次因為時間的關係,沒有能夠將這段講完。今天從這一句看起,要是初來的同修,就不知道前面說的是什麼,所以必須要把前面的大意略略的說一說。《疏》文裡面講「四心被廣,八難頓超,而一極唱高,二乘絕聽」。這一大段的文都是解釋這四句。那四句裡面,第一句講的「四心」,是四無量心;四無量心是慈悲喜捨。前面給我們講的,它有兩個意思:第一個這四心能引無量的福報,第二個意思能感無量的果報。福德與果報都是從這四心而生,所以這四心是非常非常的重要。不但是菩薩要修學,即使是二乘,乃至於六道裡面的高級凡夫,這高級凡夫,我們講色界天與無色界天,特別是色界;色界天修四禪八定,還要修四無量心。這是上一次跟諸位介紹過了。

  這段文裡面有幾句很重要。像在這一面,就是第一百二十九面第二行,我們從當中看起這兩句:「慈悲無瞋性,喜捨無貪欲」。由此可知,慈悲喜捨正是斷我們根本煩惱的工具。根本的三毒煩惱,叫貪瞋痴,修慈悲就能斷瞋恚,修喜捨就能夠斷貪欲,可見得這非常之重要。而慈悲喜捨這四無量心都是以智慧為基礎。如果離開了智慧,那這個問題就來了,佛門裡頭常說,「慈悲為本,方便為門」。你看到此地,慈悲的確是根本。可是又有話說,「慈悲多禍害,方便出下流」。這是真的,一點不假,所以叫濫用慈悲,這慈悲就變成禍害了,慈悲會給自己帶來禍害。慈悲沒有智慧,是感情的慈悲,這個不行。所以慈悲喜捨都要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。智慧一開就不痴了。你看慈悲喜捨、智慧,這就是斷我們三毒煩惱的根本,這非常的重要。

  《成實論》裡頭也有幾句話在第三行,我們從最後這兩個字看起:「以智慧心、利益心、清淨不濁心,名慈悲喜捨。又以四心等行無偏,故名四平等。又此四心皆具三緣:謂眾生緣、法緣、無緣」。這幾句話非常非常重要,我們要牢牢的記住,要認真的在生活當中,在處事待人接物當中,努力來修學,把自己的貪瞋痴斷除,性德裡面的慈悲喜捨智慧心要能夠透出來。這是三緣,這四心各具三緣,只要說一條,其餘的三個就不必講了。今天就要講這個三緣。『此有三義解』:

  【第一直就化益解。】

  『化』是教化眾生,『益』是利益,就是教化的利益上來說明。

  【如涅槃云。緣諸眾生。欲與其樂。名眾生緣。緣諸眾生所須之物而施與之。是名法緣。緣如來者。名曰無緣。】

  這是從化益解釋來說明這三緣的定義。大師舉《涅槃經》的經文來說,『緣諸眾生』,諸眾生是指一切眾生。前面說過,四心非常之深廣,因此它含攝的範圍,可以上至等覺菩薩,下至地獄眾生,統統包括在其中,可見得範圍非常之廣,因為凡夫、二乘、菩薩、聖人都離不開四無量心。這個地方講的諸眾生,就是指九法界的眾生,除佛以外,統統叫眾生。『欲與其樂』,在小乘以下的凡夫,所謂之樂,是苦樂相對之樂。二乘以上的聖者,他們那個樂,就不是苦樂相對的樂。譬如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,這就是他不樂之處。這一品生相無明破了,等覺菩薩就樂了;由此可知,這個與樂,可以一直到等覺。那就這個意思,叫做『眾生緣』。真正幫助他得樂,也就是說,眾生的願望幫助他達成,幫助他圓滿。眾生的願望無量無邊,諸佛如來有大智慧,有具足的能力,確實可以幫助九界眾生達到願望。

  第二個意思是講法緣。『緣諸眾生所須之物而施與之』,一切眾生所需求的也不一樣,他所需求,佛能夠施捨、能布施。所以就布施來說,這叫『法緣』慈悲,叫法緣慈。『緣諸如來』,如果就如來自分上來說,可見得前面眾生緣、法緣,眾生緣是就對方而說,因為他是眾生,九法界的眾生。法緣,這個施者、受者當中,這是法。就佛自分上來說,是『無緣』,佛是無緣。為什麼?佛並沒有起心動念。就是講經說法,真實說,佛是無說而說,說而無說,諸佛如來,常住寂滅定中,何嘗有說?不但無說,連現身相、國土都沒有,確確實實是沒有。這個沒有當中,我們也在這經論上看到,好像是有,譬如《華嚴》講的華藏世界,如來也現身為毘盧遮那佛;西方極樂世界,我們所熟知的,又現了一尊阿彌陀佛,這不是又現國土、又現身相嗎?實在講,現而無現,無現而現。這個話愈說愈玄,愈聽愈迷惑,那還是少說為妙,真的是這樣的。那這究竟到底是怎麼回事情?給諸位說,所現國土、所現身相統統沒有離開自性。這《楞嚴》上說得很好,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、「當處出生,當處滅盡」。《楞嚴》上這幾句話,就是一真法界也不能夠違背的。實際理地是常寂光土,無有一切形相,所謂是大光明藏,就是《心經》裡面所講的空,「空即是色,色即是空,空不異色,色不異空」。空裡頭能現色相,所現的色相是我們自心所現的。所以華藏世界是我們自心所現的,西方極樂世界也是我們自心所現的,這就是講的「唯心淨土,自性彌陀」。這個道理,諸位真正明白了,你對於西方淨土,那真的是深信不疑。

  往生是怎麼回事情?所謂是「生則決定生,去則實不去」,決定往生。西方極樂世界有沒有?決定是有。自心所現的,怎麼會沒有?當然有。為什麼說去則實不去?因為是你自心變現的,你往哪裡去?來去都沒有離開自性!眾生實實在在講,對於這個事實真相是迷而不覺,沒搞清楚。搞不清楚也不要緊,只要你真正信,那還是決定往生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,見到阿彌陀佛,這個事情馬上就搞清楚了,也還來得及,並不遲,這很重要。其他的法門不行,其他的法門一定是悟後起修。這個法門所以叫方便,第一方便,沒搞清楚也能往生,也能見佛,見到佛就搞清楚了。這所謂是一切諸佛讚歎,千經萬論指歸,的確是有它道理存在。再看第二。前面第一是「直就化益解」。

  【第二化益觀入分別解。】

  這個意思比前面又深一層了。

  【緣諸眾生。欲與其樂。名眾生緣。】

  這個文字與前面可以說是完全相同,只是前面是「直就化益」來說的。這個地方是講『化益觀入分別』,這個意思比前面要深,我們把這個文念下去:

  【緣其一切化眾生法。名為法緣。緣法空寂。名為無緣。】

  第一句跟第二句這小註裡面給我們註清楚,這是「化益」。與前面所說意思相同,這是利益,也就是說,眾生的願望,以及佛菩薩布施給他的方法,能夠滿足他的願望,這是利益。『緣法空寂,名為無緣』,這個是觀入,與前面不相同。前面是緣如來,就如來本身上說,叫無緣。法,是指一切萬法;一切萬法並不是真有。佛在經上給我們講,這一切法是有而非有,非有而有。《金剛經》上用六種比喻來說明一切法的真相,「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」。你說這六種比喻是有還是沒有?佛跟我們講一切法的真相就是如此,事上是有,理上沒有。雖然有,都非常短暫,所謂是剎那不住,是這種有,所以這個有叫妙有。妙有就是假有,妙有就是非有。《心經》是《般若經》綱領,他給我們講得最真實、最透徹,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,是一不是二。這個觀法,叫無緣觀入,這就說無緣。一切法,統統不外乎這個真實,這就是諸法實相。

  【第三還就化益觀入分別解。緣生與樂。名眾生緣。】

  這一句好懂。

  【緣眾生無我。但是因緣五陰法數。名曰法緣。觀彼陰空。名曰無緣。】

  「此二觀入」。觀入是智慧。你看看這三個意思,第一個意思裡面,沒有智,那個意思淺。可以說是,六凡法界四無量心,像色界、無色天人的四無量心。第二個意思,二乘權教菩薩。第三個意思,這是大乘實教菩薩。所以他的觀智是愈來愈深,愈來愈圓滿。第一句好懂,第二句是『緣眾生無我』。要注意「眾生」這兩個字,因為眾生,就是無我的意思。生是生起,我們今天講現象。眾是什麼意思?眾是眾緣。許許多多的因緣現出這個現象,這個現象不是偶然發生的,不是一個緣發生的,而是無量因緣發生的。這無量因緣當中,哪來的我?我就沒有了。所以佛講一切法,叫因緣所生法。《中論》裡頭說,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」。這裡面,「我」這個意思就沒有了,找不到我。

  我們今天講人的身體,身體是眾緣所生法。身體有物質與精神兩個部分;物質這個部分,也是眾緣所生的,佛法把這個眾緣歸納,叫做四大。四大就是佛所看的物質,所有一切的物質都是四大造的。四大是什麼?佛經裡面名字叫地、水、火、風,這叫四大。諸位要曉得,這個地、水、火、風是講物質的本性,與現代科學所發現的完全相應。所謂的地,地是一個固體,是一個物體,地是指一個固體。它雖然小,我們今天講原子,或者講粒子,在佛法裡面講微塵,講極微之微。極微之微,恐怕我們現代科學家還沒發現。這就是物質的基本,最基本的物質。這個物質它的特性,第一個它確實是物質,所以叫它做地,地是代表它是個物體。火大,代表它有溫度。水大,代表它有濕度。我們現在的科學裡頭不講溫度、不講濕度,講帶電,陰電、陽電。陽電就是溫度,陰電就是濕度。風大這個意思,說明它是動的,它不是靜止的。它是動的,動才有風!所以說這個基本的物質它有四個特性:它確實是有物體,它帶的佛法裡面講有溫度、有濕度,它是動的,它不是靜止的,一切萬物都是這個基本物質的組合。所以《金剛經》上講「一合相」,這整個世界一切萬物都是一合相。為什麼?你把它一分析,分析的時候,那個物質,基本的物質是一種,完全相同。合是組合,十法界依正莊嚴,森羅萬象,都是這一種物質組合成的現象,這是我們現在物理學家明白、懂得了。

  你看佛在三千年前,不需要藉任何科學的儀器,佛就看得這麼清楚,說得這麼透徹,這就是今天所講的自然科學。《金剛經》上講,這個世界是「一合相」。合,合就是緣生的!就是因緣而生的!所以這個基本的物質,它第一個組合就組合成為分子,我們今天講元素。現在所發現的有幾十種,九十多種元素。再由元素的結合,造成這個宇宙之間形形色色的萬法,我們這個身體也不例外。所以身體是四大眾緣和合而現的這個相,這是物質的一部分。精神的一部分,佛給我們講的有受、想、行、識。精神一部分也不是單純的。這個受想行識,如果再要展開來細說,那事情就可麻煩了。佛法裡頭唯識經論專門來細說受想行識,受想行識一展開,在《百法明門論》裡頭,就是百法;心法、心所有法、心不相應行法。《瑜伽師地論》裡面說得最詳細,講百法,這是一擴展為六百六十法,愈說愈詳細。《心經》裡面將這六百六十法歸納成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五蘊,歸成了五法。所以此地講「緣眾生無我」,此地這個眾生不是講很多人,芸芸眾生,不是這個意思;任何一法都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。

  所以佛門裡面許多的術語,都是提起我們的警覺,也就是破我執。不要執著有一個我,這個執著是錯誤的。佛法常常要問,譬如說這個內行人問,你這個寺院,他不會問你們這裡住多少人?如果說,哦!你們這裡住多少人?你聽了這一句話是外行的,不懂佛法的,問你住多少人。真正內行懂佛法的,他不會這麼問法。他問,你這裡住多少眾?是你這裡住了眾緣和合而現的假相,是這個意思。問你住多少眾,不問你住多少人,這個「眾」是眾緣和合,這裡頭無我。但是『因緣五陰法數』,這個剛才講過了。只不過是五陰法,許多數目湊在一起,現的這個現象,這叫『法緣』。

  再深入一觀察,這五陰有沒有?給諸位說,五陰沒有。深入一觀察,你看《心經》裡,「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」,空就是裡頭無緣,這叫『無緣』。眾生緣、法緣、無緣這很深,完全是大菩薩的境界。到這個境界,盡虛空遍法界只有一個現象,什麼現象?寂滅心,清淨寂滅。《仁王經》裡面最高的境界是寂滅忍,比無生法忍還要來得究竟圓滿。這是一種解釋,解釋眾生緣、法緣、無緣。諸位一定要知道,這是大乘法裡面所說的三種緣。

  【又有一解。】

  這個『解』,就解得淺,就比較淺顯,也是一般常說的。

  【一生緣。緣於眾生。猶如父母妻子親屬。】

  這我們常講,叫眾生緣。如果說緣於『父母妻子親屬』,我們也常叫做愛緣。這慈悲喜捨四緣,叫愛緣慈,它這個地方是把愛緣與眾生緣兩者合起來。因為講愛緣慈,可以說每個人都有。你所喜愛的,你對他一定很慈悲!與你沒有關係的人,你對他就沒有慈悲,這種叫愛緣慈。愛緣慈再升一級,就是眾生緣。眾生緣是能夠推己及人,像古人所說的,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」,是推己及人,這叫眾生緣慈,這是我們世間人有的。其次講:

  【法緣。緣於眾生。但是緣生。】

  這個意思還是推愛;這個推愛的範圍就更大。不但能夠推愛到一切有情眾生,乃至於無情眾生,無有一切法不愛護,這稱之為『法緣』慈。這個慈,比前面的慈心要大得很多很多。所謂是仁民愛物,對於一切物都愛護。第三無緣。

  【三無緣。不住法相。及眾生相。】

  換句話說,以清淨心、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,這是『無緣』。所以這個意思比前面所講的是要淺得多了。但是這個意思,在我們佛門一般講經裡頭常講。前面這個意思比較講得少,那個講得透徹。

  【四心皆有此三。】

  前面只說一個慈悲喜捨,統統是這個樣子的,都有這三個意思。

  【廣如涅槃梵行品中說也。】

  《涅槃經.梵行品》中,對於慈悲喜捨這個意思說得很詳細。這個地方,不過是略舉緊要的經文,使我們明白慈悲喜捨有這個深義。下面解釋第二句:

  【言八難頓超者。宿聞圓教。成金剛種。今生再聞。不簡凡聖。必亦能入。以對下二乘多劫不聞此法。未發此心。故雖修行證果。亦不能入也。】

  這幾句實在講是非常非常的重要。諸位同修,如果要是細心一點,你會在自己周圍環境裡面看得出來。我們周邊有不少真正發心、用功精進,有這些人;有出家的,也有在家的,修得非常之好,我們看了也歡喜讚歎。但是他對於『圓教』一乘就是不能夠深信、不能夠契入。原因是什麼?這裡給我們講清楚了。我們自己的行持、修行精進都不如他,但是對於圓教一乘,我們能聽得進去,我們聽了能歡喜。實在講,我們修持精進不如他。這個根本原因,此地幾句話給我們說破了。『宿』是過去生中,所以學佛不是一生的,生生世世。你過去生中,曾經接觸過圓教一乘,這個教法雖然是博大精深,我們聽了也未必能懂,但是「一歷耳根,永為道種」,所以『成金剛種』子。這個種子不壞,什麼時候你再要接觸到這個法門,它這個種子又會起現行。所以『今生再聞』,我們這一生遇到了,《華嚴》這是圓滿一乘大教,這一生我們遇到了;遇到的時候,對它生了歡喜心,一種莫名其妙的歡喜。你懂嗎?不懂。不懂會歡喜,這很奇怪。這就是過去生中,你阿賴耶識裡頭有這個種子,曾經聽到過這部經典,現在再接觸到,又碰到了。『不簡凡聖』,這一句話要緊。我們現在這一生遇到,還是凡夫,並非聖人;那聖人聞到了,證果證得更高,證得更快。我們雖然在凡夫地繼續聞到,對我們的利益也非常的殊勝。如果能在這一生當中,確實把握,那成就真正不可思議。

  所以底下說,『必亦能入』。這個入是什麼?入華嚴境界。這是《華嚴經》,入華嚴境界。入華嚴境界,給諸位說,你不是法身大士,也等於法身大士。這裡有一個字關係非常重要,「必」,必亦能入,必是必定。那個問題就是,入與不入就在你自己。尤其是在這卷經上,這卷經它的宗旨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所以這個字用得就很恰當。如果你真正發願求生淨土,一心持名,你必亦能入。你所入的境界,與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入,無二無別。尤其是本經告訴我們,一旦往生,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你一定見到阿彌陀佛,同時也見到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、觀音、勢至、彌勒菩薩,這本經上說的。由此可知,彌勒菩薩在西方極樂世界。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彌勒菩薩,比到兜率天內院見彌勒菩薩容易得多。這是喜歡彌勒菩薩的,你要修這個法門,跟彌勒菩薩格外的親近。你要修彌勒這《上生經》、《下生經》去修,那得要修唯心識定,不容易,相當不容易。那真的是一萬個人當中,恐怕一個都沒有,很難。如果依照這個法門來修,那真是萬修萬人去,沒有一個不見到彌勒菩薩的。所以彌勒菩薩在西方極樂世界,有《華嚴經》給我們做證明。所以這一句很要緊。

  『以對下』,這對底下所講的。『二乘多劫不聞此法,未發此心,故雖修行證果,亦不能入也』。這是我們見到了不少,對於極圓極頓的大乘法,他真是視若無睹,真是不見不聞。尤其我們從《華嚴》,認識了《無量壽經》,認識了《阿彌陀經》。因為《無量壽經》跟《阿彌陀經》是本經的結論,本經的歸結。古德說,是圓教中的圓教,一乘中的一乘,極圓極頓。確實如果不是真正深入《華嚴》,我們的確不認識淨土這大小二門。雖然天天念,對這兩部經的分量的確不知道,透過了《華嚴》,我們才認識了淨土。

  我們看到許許多多人對這個法門不相信,這個原因到現在才恍然大悟。原來是這些人多生多劫沒有遇到過圓教,所以他是多生多劫的修行,從來沒有發圓實菩提心。縱然修行證果,證阿羅漢果、證辟支佛果、證權教菩薩,也沒有辦法入一真法界。所以他的修行、他的成就是十法界,成佛,也是十法界裡面的佛,不是一真法界。十法界裡面的佛,就像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我們世界上示現的,叫藏教佛,就是八相成道。佛有藏、通、別、圓,他所示現的是藏教佛。這個地方講的是圓教,要成佛是成圓教佛。藏教佛,實在上說,是正等正覺;唯獨圓教之佛,才稱為無上正等正覺。這淺深差別很大很大。像在《華嚴經》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統統是正等正覺。不要說藏教,就像別教,別教的佛,只相當於圓教第二行位的菩薩。因為圓教初住菩薩,才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等於圓教的初住。別教的等覺菩薩,只等於圓教十行位的初行位菩薩,所以他的佛,只等於二行位的菩薩,破十二品無明,四十一品無明破十二品無明。雖然說等於圓教二行位的菩薩,只是講斷惑證真相等,如果論智慧來講,那完全不相等。因為別教的佛比起二行位菩薩的智慧,差很遠;一個是圓融自在,一個還是在斤斤計較的,還是有分別執著的,一個是已經達到圓融自在。所以論智慧來講,那這圓教智慧要高,這就是多生多劫,這些圓頓大法的薰習。

  【若準諸說。八難障於聖道。今明以圓教力故。障難之凡尚入。況無難之凡耶。況賢聖耶。】

  這個意義就非常之深。『準』是標準。如果就一般經論的標準來說,這個『八難』是障道的。八難是哪八種?這經上有,在一百三十一面第二行。我們先把這個名字念一念。第二行最後的一句看起:「八難者:一地獄,二餓鬼,三畜生,四北洲,五盲聾喑啞,六佛前佛後」,它這底下有個解釋不管它,跳一行,「七世智辯聰,八長壽天」,就這八種。這八種障礙聖道,也就是障礙修行證果。這是給諸位說,別教以前統統有障礙。但是現在是圓教,圓人智慧特勝,特別殊勝,這八種東西障礙不了他。『今以圓教力故』,可見得,圓教功德利益實在是殊勝。『障難之凡尚入』,有這些障礙的凡夫尚且能入一真法界,何況那些沒有這八難的聖賢,那更不必說了!

  【即以此經功力。超於諸教。昭然可見。】

  這部經的功德、這部經的力量,確確實實能夠超越『諸教』。賢首判的五教,小教、始教、終教、頓教,統統超越,它是圓教。如果我們拿《無量壽經》來做個證明,這個意思就更明顯。《無量壽經》裡面講地獄眾生,這八難裡頭最重示地獄。地獄眾生能夠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,一心執持,求願往生,一念都能成功。這不是超越八難是什麼?所以這八難障道,確實。小、始、終、頓都會被它障礙住,唯獨於圓教它障礙不了。華嚴是圓教,天台也是圓教,法華是圓教,淨土是圓中之圓,圓滿至極。所以這統統超越,障礙不了。

  【言八難者。】

  簡單跟各位解釋一下。它這個解釋後面也有,但是說得很簡單。『難』就是遭難,就是難住了。

  【一地獄。】

  『地獄』裡面太苦了,想聞佛法聽不到。諸位一定要相信,佛門中常說「佛不度無緣之人」。這個緣,不在佛那一邊,緣是在我們本身。我們與佛到底有沒有緣?如果對佛法半信半疑,譬如講往生,想去,也並不是真的想去,這就是無緣。什麼人才叫做真正有緣?真信、真願、真行,這叫做有緣,佛是度這些有緣的眾生。具足信、願、行這三個條件,這一生當中必定往生。

  地獄眾生所造作的罪業最重,因此所受的苦難不但重,而且繁多。諸位想一想,在這種環境之下,他還能想得起佛嗎?還能想得起菩薩嗎?地藏菩薩雖然願力宏深,「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」,也得要地獄眾生,豁然想起佛菩薩,地藏菩薩才能現身。他要從來不想,不想,地藏王菩薩不能現身。為什麼?因為一切法隨眾生心想生。眾生不想,佛怎麼會現前?像我們念阿彌陀佛一樣,我們常想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會現身,我們見到。從來都不想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怎麼會現身給你看?不可能的事情。所以你就曉得墮到地獄是多可怕。你不要想到將來地獄情形,你就想到現在我們在這個世間,我們每天晚上睡著了會作夢,你曾經幾個晚上夢到佛,夢到佛給你說法?為什麼白天會念佛,晚上作夢夢不到佛?晚上不想佛,把佛忘掉了。白天還記得,還想佛,晚上把佛忘掉了。如果你晚上睡覺的時候,睡熟了你還想佛,你夢中必定會見佛。你就曉得,睡覺這個心都迷惑顛倒,死了以後,墮地獄更糟糕,想不起來,把地藏菩薩忘得一乾二淨,這個事情問題嚴重。所以地藏王菩薩雖然想度你也沒有機會。這是地獄難。

  【二餓鬼。三畜生。】

  『餓鬼』道比地獄道的苦要輕得多了;可是比起人道,那是苦得太多了。所以這個鬼,我們常稱為餓鬼,他在飢餓的邊緣上。飢餓是非常之痛苦。鬼,福報很薄,沒福,生前不修福!貪心墮餓鬼,瞋恚墮地獄,愚痴做畜生,這是三惡道的業因,就是三毒太重了,感得三惡道的果報。『畜生』愚痴,這三類的眾生,佛要跟他講經說法,要叫他破迷開悟,難,太難太難了,相當不容易。

  所以一切諸佛示現成佛都在人間,也不在天上。天上的人是樂多苦少,他把修行這樁事情忽略了,這就是佛法裡面常講,富貴學道難。你看富貴人家,幾個人認真學佛的?學佛的有,大法會裡頭他要來上頭一支香。這個富貴人學佛,上了香之後,喝一杯茶,他就走了,他這個法會就圓滿了。他肯布施,到這個法會裡頭來,捨財、施財來供養,上一柱香,他就忙著去玩樂的事情去。他那個學佛是這樣子學法的。實在說得不好聽,他是來玩弄佛教的。就可好像從前這個唱戲,玩票的,玩戲子,他把這些出家和尚也當做戲子一樣來玩樂,這有罪過的。沒有恭敬心,貢高我慢,因為他有財有勢,自己貢高我慢。到佛門裡面來,還不肯謙恭下人,這個他做不到。反而是貧窮人家到佛門來真正修福,真正的修行。

  天上是樂多苦少。佛菩薩在天上,雖然也講經說法,真正信受奉行的不多。為什麼到人間來?人間是苦多樂少,他還有一點樂,容易覺悟。天人不容易覺悟,就跟這個世間人,富貴人家,不容易覺悟;太苦的人家也不容易覺悟,他三餐飯都吃不飽了,你叫他來學佛,我沒有時間。三惡道是最苦的地方,他沒有法子學佛;天上是最樂的地方,把學佛這個事情疏忽了。所以才說六道裡頭,「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」。因為得人身容易覺悟,容易學佛,容易成就。這是六道裡頭,其他五道環境不如人道,道理就在此地。

  【四北洲。】

  是北俱盧洲。北俱盧洲也是人間,也是人道。但是這一洲的人福報特別大,前生修的福多,可惜這個福是痴福,沒有智慧,所以感得物質生活非常的豐足。沒有智慧,不相信佛法。所以北俱盧洲沒有佛菩薩去,去了沒有用處。你看寺廟裡頭,護法神,韋陀菩薩,韋陀殿上有一個匾,這個匾講三洲感應,這佛法在四大部洲,怎麼三洲感應?北俱盧洲沒有佛法,他不要去,所以三洲感應,這一洲沒有佛法。如果你生到北俱盧洲,好了,他那裡壽命也很長,那就註定沒有聞法的機會。經上說,北俱盧洲人的壽命大概都是一千歲,沒有短命的,福報很大,衣食自然。不需要經營,不需要耕作,衣食自然。過去有些人誤認為好像喜馬拉雅山,大概就是佛講的須彌山。須彌山的南面就是南贍部洲,印度是南贍部洲,北部是西藏,那大概就是北俱盧洲。可是我們拿經對照一下,不像。為什麼?西藏人並不是個個都活一千歲,西藏人生活很清苦,物質生活非常缺乏,不像經上講的物質生活那樣的豐富。所以經上講的這個小世界,須彌山不是在地球上。咱們這個地球,整個地球來說,也只是一個南贍部洲而已,須彌山不在這個地球上。

  黃念祖老居士,你看他《無量壽經》註解裡面,末後他有一篇引用現代科學來說,他這個看法,古人沒說過的。他認為經上講的這個須彌山,可能就是現在天文學家所講的黑洞。如果這個黑洞要是須彌山的話,那這一個單位世界就大了,就相當之大。所以他認為過去我們所認為這一個太陽系是一個單位世界,這還是錯誤的。真正一個單位世界是什麼?一個單位世界,我們現在所說的銀河系。好像這兩天又有報導,外國有天文學家發現,發現宇宙之間,像這個黑洞太多了,不知道有多少。那黃老居士這個說法就有一點可信度。宇宙實在非常非常之大,我們這個地球是南贍部洲裡面的一部分而已,須彌山不是在我們這個地球上。所以這個北俱盧洲的這些眾生,他們那裡沒有佛法。

  【五盲聾喑啞。】

  第五種難是『盲聾喑啞』。盲,有障礙,不能讀經,他不能夠看到文字,不能見。聾,不能聽講解。喑啞,自己有疑問問不出來,這都是障礙,都是學佛的障礙。

  【六佛前佛後。】

  『佛前佛後』就是沒有佛法。譬如說,生在釋迦牟尼佛以前,我們這個世間沒有佛法。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,我們現在是在末法時期,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。一萬二千年之後,這個世間滅法,那叫佛後,也沒有佛法,要等底下賢劫第五尊佛出現於世間,佛才說法。第五尊佛就是彌勒佛,什麼時候到我們這個世界上來示現成佛?釋迦佛滅後,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,這個時間太久太久了,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。這當中,五十六億七千萬年這麼長的期間沒有佛法,叫佛前佛後,你想學佛沒有機會。佛前佛後。

  【此是古說。若唐三藏新譯云法前法後。後解勝也。】

  『法前法後』,比佛前佛後這個解釋是要圓滿一點。如果要照佛前佛後,那我們現在就是生在佛前佛後;若是法前法後,那行。釋迦牟尼佛的法還在!他的法運正法、像法、末法!這個講法比前面意思要殊勝一點,但是兩種說法都能說得通,諸位曉得。

  【七世智辯聰。】

  我們世間一切聰明人,自以為是的。這些人,他有辯才,很聰明,他不相信佛法。他也讀佛經,把佛經完全給曲解了,完全用他的意思來解釋佛法,叫『世智辯聰』。他也很有辯才,你說不過他。這種人往往是擾亂社會。你看在我們中國,我們中國大善人,孔老夫子很了不起。孔老夫子曾經做過官,做的時間很短。他做過魯國的大司寇,只做了三個月就下台了。他一做到這大司寇,首先把魯國有一個世智辯聰的,非常聰明,辯才無礙,大概孔老夫子也說不過他,首先把這個人抓來殺掉。什麼原因殺掉他?諸位讀讀《論語》你就曉得,我們今天講的妖言惑眾,邪知邪見,他又能言善道。這是蠱惑人心,傳播邪知邪見,對於社會的安定造成嚴重的損害。所以孔老夫子一下拿到權的時候,頭一個就把這個人除掉。在那個時候可以,現在民主制度底下就不行。這世智辯聰之人,對他就無可奈何。這些人在社會上,他的確有地位、有聲望,也有能力傳播邪知邪見。邪知邪見深入人心,這個世界必定大亂,最後的確佛菩薩、神仙都救不了,這在佛法叫共業所感。所以古時候對於這種邪知邪見的思想,防範可以說是非常之嚴格。現在如果嚴格限制,說言論不自由,出版不自由。過去確實如此,言論出版都要受國家的管轄。好,現在言論自由,出版自由,看看我們這個日子愈來愈難過。自由是好,但是過分的自由,害處很大。所以儒家講禮,禮是講節度,不超過也不不及,一定要有個節制,這個自由沒有節制,不得了,一定要有個節度。今天我們這個自由沒有節制的、沒有節度的,這不得了,非常之可怕。

  【八長壽天。】

  『長壽天』就是四禪天跟四空天,壽命很長,八萬大劫,這個地方沒有佛法,所以叫做八難。

  好,我們今天講到此地。附帶報告一下,大概從下一次起,我們可能要停五、六次。明後天我到南投有三天講演,二十六號回來,二十七號到新加坡,這次去兩個星期,我下個月八號回來。回來之後,我們再繼續講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