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 (第六十八集)  1989/1  台灣華藏講堂  檔名:04-003-0068

  請掀開經本,一百九十三面,因緣十義裡面的第二段:

  【二酬昔行願者。】

  『酬』是酬償,過去生中在因地裡面所發的願,在果上,一定要將這個願能夠實現,我們世間人所說的還願,作佛菩薩也要還願,要還度眾生的本願。普賢菩薩的願是非常稀有殊勝。我們看這段文:

  【昔在因中。願周法界。依願起行。但為眾生。故今酬之。遍說遍益。】

  這段文是清涼大師寫的。下面註解是宗密大師的註。我們看註,這段文的意思就會很清楚了。看鈔,鈔就是註解。

  【二酬昔行願至遍益者。】

  就是指前面這段。

  【因既願周乎法界。】

  『因』是講過去生中他發願,這是因。既然願周法界,那在果上,一定要說法利益眾生,這是必然的。因,實在講就是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。經文還在後面。普賢菩薩的願跟一般人的願不一樣,就是他是稱性的。所以普賢這十願,無論是哪一願,我們決定做不到。要到什麼人才能夠做到?經上跟我們講,要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《華嚴經》上所講的法身大士,才能做到少分,不能做圓滿,可以做到少分。為什麼?稱性,破一品無明,就見一分真性。這個時候跟普賢願王有一點相應。沒有見性,那總歸是做不到。雖然做不到,我們要知道,才知道佛法的博大精深,才知道菩薩修行境界是廣大無邊,值得我們讚歎,而是我們所嚮往的。

  他的境界『周乎法界』。周是周遍,周遍法界。譬如說禮敬諸佛,他的對象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。一切諸佛,不是指十法界裡面,已經成佛的那個佛,不是指這個;他是指稱性,那麼性上講,一切眾生皆有佛性;既有佛性,就是諸佛。在有情眾生有佛性,無情眾生有法性,所以情與無情統統是諸佛,你看這境界多廣大,我們能做到嗎?我們處事待人接物,起心動念,今天跟這個好,明天跟那個惱了,能叫諸佛嗎?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,他的願大,盡虛空遍法界。我們今天雖然做不到,但是發願也要發這麼大。為什麼?如果沒有這樣的大願,跟普賢菩薩就不相應。跟普賢菩薩不相應,還不要緊,跟阿彌陀佛也不相應,這個問題嚴重了。我們要求生西方,一定要與彌陀本願相應。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我們在《無量壽經》上讀到。四十八願,願願都是周乎法界,跟普賢菩薩這個願力沒有兩樣。所以大經,就是《華嚴經》上說,菩薩要不修普賢行,就不能證無上菩提。西方極樂世界,凡是去往生的,從凡聖同居土下下品,到實報莊嚴土的上上品,統統都是修普賢行的;換句話說,西方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。由此可知,普賢菩薩、《普賢行願品》,與淨土宗的關係是多麼的密切。魏源將這部經附在淨土三經,成為淨土四經,有道理。它確實是一,不是二。

  那因上既然發這樣廣大的心,到他有能力的時候,他一定兌現。我們今天也發這個大心,發大心是我們沒有證果,所以有這個願,願不能兌現。為什麼不能兌現?因為有煩惱障、有所知障,障住了本性,本性不能透出來,原因在此地。這就是說明佛菩薩為什麼要講這部經,這部經跟《無量壽經》等無差別,都是『遍說遍益』,盡虛空遍法界,沒有一處不講的。凡是有緣分遇到這個經典,聽到這個經典,能信能願,沒有一個不得利益的。這個利益跟《無量壽經》同樣殊勝的利益,因為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都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見阿彌陀佛的。這個利益是第一無比的殊勝。

  【果必遍說酬之。】

  這是一定的道理。

  【如源遠則流長。根深則果茂。】

  這兩句話是比喻。『源』是水源。水源要遠,這個河流一定長。像在中國,長江、黃河,距離大海很遠,那個發源地很遠,當然這一條河就長了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樹,這根要深,這個樹一定大,一定茂盛,所以說『根深則果茂』,果實茂盛。

  【然因雖無量無邊。統唯此二。】

  『因』,因地發願,不管你發多少願,普賢菩薩十願、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一切諸佛菩薩無量無邊的弘願,說實在的話,歸納起來不外乎「遍說遍益」,都是為了眾生,都是為了利益眾生。

  【故下疏有車輪鳥翼之況。】

  『況』是比況。『車輪』,古時候的車是兩個輪。馬車,馬拉的,兩個輪。『鳥』,兩個翅膀。這就是比喻行願的意思,有行沒有願,不行;有願沒有行,也不行。有願沒有行,那個願是空願;有行沒有願,這行叫盲修瞎練,沒有目標,沒有方向,所以都不能成就,一定要願行具足。

  【願周遍者。現相品云。毘盧遮那佛。願力周法界。一切國土中。恆轉無上輪。】

  『毘盧遮那』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,叫遍一切處,這是法身如來的稱號。諸位要曉得,法身沒有形象,哪來的稱號?如果不將他建立一個假名,說法的人不好說,聽的人也很難體會,這就必須要借假名做一個工具。以這個工具啟發我們自己的心性,開發我們真實的智慧。法身本體遍一切處,萬事萬物都是這個本體變現出來的。沒有體,哪裡會有現象?沒有現象,哪來的作用?體相用,實在講,是一而三,三而一。本性周遍法界,實在講,一切法界,都是本性變現之物。本性本覺,本性決定不迷。馬鳴菩薩在《起信論》裡面跟我們說︰「本覺本有,不覺本無」。本覺本有的,這就是願周法界的意思。

  『一切國土中』,這是講十法界依正莊嚴,或者是說,無量無邊恆沙世界,佛沒有不說法的。佛是怎麼個說法?佛是應機說法。像《普門品》裡面所講,應以什麼身說法,他就現什麼樣的身;應該說什麼法,他就說什麼法。由此可知,諸佛菩薩沒有身。沒有身,才能夠現無量無邊身;沒有說,才能夠有無量無邊說。這就很奇妙,我們就很難懂。我們因為有身,執著有個身,就不能變現很多的身。什麼時候你會分身,你也會像佛菩薩那樣變無量無邊身?幾時你把那個身忘掉了,你就會變了。你這個身沒忘掉,這是我,我只有一個,不可以有兩個。等到我忘掉了,那就可以分身了,可以變無量無邊身。幾時把知見忘掉了,那你就無所不知,你就可以說無量無邊的法。今天所以不能說法,就是因為我們有知,這壞就壞在有。有,就是有分別、有執著,就壞在這個地方。離一切分別執著,就叫佛,就叫菩薩;有一切分別執著,就叫凡夫,就叫眾生。所以佛是無處不現身,無處不說法的。像《楞嚴經》上所講的,眾生有感,佛就有應,感應道交。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,感應道交。由此可知,佛沒離開我們,無論在什麼時候,無論在什麼處所,佛菩薩都在我們身邊,看我們自己能不能有感,我們有心去感,佛菩薩無心而應。這是說的願,這個願很重要,沒有願就不能起感應的作用。再看底下一句:

  【行周遍者。】

  『行』是修行。

  【主山神偈云。】

  這都是在大經,前面這十二卷。

  【往修勝行無有邊。今獲神通亦無量。法門廣闢如塵數。悉使眾生深悟喜。】

  在這個地方,我們要知道一個事實,這個事實是很不容易體會的,那就是《華嚴經》上教給我們的,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。一切是什麼?一切人、一切物、一切眾生、一切國土、一切法界。一是什麼?一就是自己,一切即一,統統是自己,自己就是虛空法界依正莊嚴,這個事實很少人知道。佛給我們說了,也很少人相信。但是告訴你,這是事實。如果不是事實,諸佛菩薩感應道交就說不通。確實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。禪宗,禪德悟入這個境界,所以說盡虛空遍法界是沙門一隻眼,就是這個意思。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切,沙門一隻眼是一,一切即一,一即一切,就是這個意思。

  『主山神』是誰?主山神就是普賢菩薩,就是毘盧遮那如來。如果諸位還不能夠體會,這不得已再說個比喻。這部《華嚴經》所講的華藏世界海,《華嚴經》前面十二卷是講毘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,那個看起來很熱鬧的。就像我們作夢一樣,夢中的境界。作夢的時間不長,醒過來之後,還能記得很清楚,剛才我做了個夢,想一想,夢裡的境界還沒有忘掉。那你再想一想,那夢中的境界從哪來的?全是自心變現的,心外無夢,夢外無心。當你作夢的時候,你整個心就變成夢境,整個夢境就是你的一個心,你把這一個理推廣,盡虛空遍法界就是我們真如本性的夢境。所以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心,這一個心就是盡虛空遍法界,這也是一切即一,一即一切。所以你說主山神是普賢菩薩講得通,你講主山神,就是毘盧遮那如來,也講得通。為什麼?一切即一,怎麼講不通?所以主山神所講的這些話,就是普賢菩薩說的,就是毘盧遮那佛說的。我們在這裡不要給他分別,這是個山神,還不如佛菩薩,那就錯了。我們初看《華嚴》,也是看到經上常講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裡面怎麼會來了鬼神?是不是?鬼神是六道裡面的,怎麼會有這些東西?這就是不懂一與一切的道理。那這些,不要說鬼神,比我們這些人。我們凡夫是不會說偈,不會說偈也不要緊,雜心閒話,也就等於這個偈頌一樣。是不是本性變現出來的?當然是本性變現出來的,沒有例外的。所以善財童子眼光裡面看我們,都是大善知識,大善知識就是諸佛菩薩。這是《華嚴》跟《圓覺》上都說的,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」。這一切眾生,包括了有情眾生、無情眾生,這是《華嚴》圓滿的境界,經上常講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。

  『往修勝行無有邊』,這個往是指往昔,統統是從因地上講的。菩薩在因地上修勝行,勝是殊勝。行,哪有勝與不勝的道理?我們隨便舉個例子來說,布施、持戒,菩薩行歸納起來通常是六度。《華嚴》講得比較詳細,把六度展開來,說個十度,菩薩行門的十大綱領。什麼叫殊勝?什麼叫不殊勝?簡單的說,我們講六度,前五度是事,第六度是理,般若是理。事當中沒有理就不殊勝,事裡面有理,這就殊勝了。理是般若,就是智慧。我們再說得淺顯一點,因為這個說法大家聽起來還是不太好懂。我們這個事,做事,心要是帶著感情的就不殊勝。如果做事,這個事是依靠理智的,那就殊勝。感情跟理智,大家聽起來比較順耳,比較好懂。佛菩薩是理智的,不用感情,感情統統變成了智慧。凡夫迷惑顛倒,迷在哪裡?就是把你的理智統統變成了感情。理智跟感情是一樁事情,覺悟了就叫理智,迷了就叫感情。

  所以諸位要知道,情,決定是迷;智,決定是悟。悟的行持、行為就是殊勝行。行,實在講,沒有兩樣。沒有兩樣,為什麼說勝與不勝?諸位要知道,感情,基於感情的,他造業,他要受苦;基於理智的,他不造業,所以他也沒有果報。譬如講布施,感情的,我對你不錯,你看我布施給你,我幫助你。我沒有忘掉,對方也沒有忘掉,我幫助你這些錢財物品也沒有忘掉,那你就得受果報。這就造業,業牽後有,來生要受果報。那個覺悟的人,他雖然行布施,他曉得沒有我,也沒有你,也沒有布施之物,三輪體空。為什麼?多即是一,一即是多,什麼也沒有。什麼也沒有,他的心清淨,沒有分別,也沒有執著,所以他不造業。同樣是事,所以佛菩薩修布施不造業,我們凡夫修布施,裡頭造善業、造惡業、造無記業,總不外乎造這三種業。佛菩薩布施,心地清淨,三輪體空,他不造業。不造業,不得已,勉強給它安個名詞,叫淨業。淨業就這麼回事情,三輪體空,心地真正清淨平等,那這個行就殊勝了。殊勝行才無有邊,不是殊勝行,有界限的。為什麼?你心有分別,有分別就有界限。這個殊勝行,他心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;心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這個心之大,就跟虛空法界一樣。所以他雖修一行,這一行也盡虛空遍法界,這就無有邊,他那個功德就是沒有邊際。

  現在他修行圓滿證果了。證得果位,能力就恢復了,這個能力是本能,稱性的德能,就叫做神通。他的能力也是無量無邊的,所以能夠隨類化身。如果我們拿《無量壽經》上那個話來說,他天眼洞視,天耳徹聽,他心遍知。盡虛空遍法界,那個眾生起心動念,他都知道,他有這個能力。他知道,所以他才能應。眾生起心動念,他就來應,有感始應。我們與諸佛菩薩的感應道交,就跟太虛空的電波一樣,從來沒有中斷過。這種感應,有明顯的、有不明顯的。明顯的,叫顯應,不明顯的叫冥應。總而言之一句話,我們今天作善,諸佛菩薩會有給我們做增上緣,幫助我們的善行堅固,幫助我們的善行擴展。我們今天動個念頭想作惡,諸佛菩薩也有感應,這個感應有冥應、有顯應,將你這個惡有限制,不要擴大,慢慢消滅,統統都在保佑,我們不知道。學佛的人,佛菩薩保佑你;不學佛的人,佛菩薩還是保佑你。為什麼?佛菩薩心是平等的,沒有分你是學佛的,他不是學佛的,沒有分這個。你是學佛的,他學基督教的,他也沒有分,他一切平等。甚至於你讚佛的,他是謗佛的,謗佛的,佛菩薩還是平等,他沒有分別。所以這個感應是普遍的,這點我們要知道。他這個能力的恢復是無量無邊。

  『法門廣闢如塵數』,這個法門,法是方法,門是門徑,這是講幫助一切眾生,方法、門道無量無邊,像微塵數那麼多。這是真的,這經上常常講八萬四千法門,八萬四千法門,那還是歸納的頭數,那並不多。真正講,這個法門是無量無邊的,像塵數;目標只有一個,都是幫助眾生開悟,都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,破迷開悟。決定沒有分別,沒有界限。這普賢行願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,我們以清淨心、平等心,甚深覺悟之心,處事待人接物,就與普賢行有幾分相應了。

  【今說普賢行願。正是此因也。】

  『普賢行願』,確實是這樣的因,而得的這個結果,特別是修淨土法門的。所以修淨土法門,我們常常提醒同修,我們要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,同德同行,心量不廣大不行。所以要時時刻刻存心幫助一切眾生。但是要記住,幫助一切眾生要有智慧,不能感情用事。這個感情用事,在佛門裡面常講「慈悲多禍害,方便出下流」,佛家常講的「慈悲為本,方便為門」,結果變成禍害,變成下流了。什麼原因?是你感情用事,你沒有智慧。眾生在有苦難的時候,我們要以善巧方便。這個善巧方便就是裡頭有智慧,他能不能接受?他能接受多少?在什麼方式之下他能接受?這就是講無量的法門了。這一種方式不能接受,再用另外一種方式,他可不可能接受?所以沒有智慧做不到。我們再看下面第三段:

  【三遂通物感者。謂佛證涅槃。寂然不動。機宜叩聖。感而遂通。若無感緣。佛說何益。】

  所以佛說不說法?佛是有感就有應,眾生沒有感,佛就不應了。其實諸位要知道,眾生哪有沒有感的?起心動念就是感。我們問,你一天到晚會不會起心動念?你要不起心、不動念,那就是石頭,就是木頭。你既然不是木頭、不是石頭,你當然會起心動念,起心動念就與佛菩薩相感。但是此地這個感是講善念,不是講惡念。善念當中,還要求明心見性,求成佛作祖,有這個念頭。所以這個地方講,『機宜叩聖,感而遂通』,這個感應不是普通的感應。如果說普通的感應,那就我剛才所說的,無時無處不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,起惡念,也感應道交。這個地方是感佛現身說法,是專門指這樁事情來講的。我們看底下的解釋,《鈔》裡面:

  【三遂通物感至何益者。】

  這是指前面這段文。先從比喻上說。

  【夫風息浪澄。海現萬像。妄盡心寂。佛應群機。】

  這個比喻很好。風比的是境界,外面的誘惑;浪是比喻內心的妄想執著。我們用妄想執著來說,因為《華嚴經》上說,一切眾生不能成佛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。這是根本,妄想執著就是浪。『風息浪澄』,是內外都清淨了,這是比喻大海水平靜,水平靜就像一面鏡子一樣,外面的境界相就照得清清楚楚。『海現萬像』,就照得清楚。有風有浪,水雖然有照的能力,這個能力失掉,不能現前。這比喻我們每個人都有佛的智慧、德能。現在為什麼沒有了?就是我們在大風大浪當中,外面境界誘惑我們,裡面的煩惱不斷的起現行。尤其是現代的社會,惡浪滔天,怎麼能夠見到本性?幸虧有一個帶業往生的法門。如果沒有這個法門,這個時代的眾生,可以說,沒有一個能得度。這是講真話,沒有一個能得度的。你們想想,你能夠不受外面境界誘惑嗎?你的心在一切境界能如如不動嗎?這個話說起來是挺好聽的,挺容易的,真能做得到嗎?不容易。

  底下兩句,這正說,『妄盡心寂,佛應群機』。《金剛經》上跟我們講得很明白,《金剛經》,中國人讀誦的多,是有道理的。經文不長,一切要緊的道理,它統統都說到了。經上告訴我們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這句話是籠統的講,也是總說;細說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。什麼叫有為法?諸位要看看《百法明門論》,天親菩薩將一切法歸納成一百大類,就叫做百法。所謂百法是一切法。這一百大類裡面,又把它分做五組:第一個是心法,有八個,叫八心王,也叫八識;第二個,叫心所有法,有五十一大類;第三個不相應行法,有二十四大類;第四個叫色法,色法是物質,有十一大類;最後一類叫無為法,有六大類。換句話說,前面九十四種都是有為法,都是妄,都不是真的,這裡面包括我們今天的思想見解,我們講心法、色法。色、心二法都是假的,都不是真的。

  能把這個東西真正看清楚、真正明白了,就盡了。這個盡,絕對不是把它統統斷盡,哪能斷得了?你有那個斷的念頭,你就是妄心,妄斷不了妄,哪能斷得了妄?你真正明瞭,就沒事了。明瞭什麼?不礙事。你不明瞭它,它會害事,它就害事。你明瞭它,它不礙事,「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,這是華嚴境界。你要斷它幹什麼?它要真有,你斷它;它沒有,根本是假的,你斷個什麼?你假使想斷它,已經犯了大錯了。它是虛妄的,你斷它幹什麼?所以只要把真相明白了,沒有妨礙,這叫妄盡。怎麼曉得妄盡了?你的心在境界裡面是清淨寂滅的。換句話說,你心在一切萬法之中,也像《金剛經》上講的兩句話,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。不取相就是什麼?不著相。相有沒有?相有。吃飯是相,穿衣是相,天天吃飯,天天穿衣,不著吃飯穿衣之相,心裡面不執著它,這就對了。這個妄就盡了,心就清淨了。心在一切境界裡頭,不動心,不取不著,不將不迎,佛在經論裡面常常教給我們,隨緣而不攀緣就對了。隨緣是清淨心,攀緣,心就不清淨了。攀緣什麼?你有造作,你已經起心動念了。隨緣沒有造作,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。諸佛菩薩弘法利生,他的態度是隨心應量,你看這個多自在。特別在這個時代,我們看得清清楚楚,大陸上十年文革,把佛法破壞殆盡,佛菩薩隨心應量,沒有感覺到這個很痛心,那個很惋惜,沒有。佛菩薩看了還會痛心,那佛菩薩已經變成凡夫,就不叫佛菩薩。我們凡夫看了很痛心,那是我們凡夫,佛菩薩看到沒事。

  下面這句是講大用無方。「佛應群機」,群機,上到等覺菩薩,下至地獄眾生,這裡面就包括了真妄、邪正、染淨、善惡,統統包括在裡面,沒有一個他不應的。能明白這個事實,才真正能體會到,世俗常講佛門廣大,真大。這不是假的,普應群機。

  【然澄海雖常能現。無外器而何現。】

  這再從比喻上說。『海』,沒有風浪,沒有浪了,清淨了,它能現。但是沒有外境,它現什麼?像一面鏡子一樣,它一定要照到外面境界才能現。

  【佛智雖常能談。無感緣而何說。】

  佛能說一切經,但是沒有感,就跟那個水一樣,沒有外面境界,它不能照。外面天空有一片雲彩,水裡頭現了一片雲彩;外面有個太陽,它水裡頭現個太陽;外面有山,水裡頭也現山。它要靠外面境界才能現。換句話說,佛菩薩說法,有人想聽法了,這叫機感相應。大的根機,向佛請教,佛就跟他講大法;小根機向佛請教,佛就跟他講小法。佛有沒有說法?佛沒有說法。就跟那個水,清淨水裡面現的影子,它是不是真的現了?沒有,自自然然感應道交。所以佛為一切眾生現身說法,是這麼一樁事實。這些都是我們要學習的,我們在這個世間,常常感到世間苦,只有苦,沒有樂;諸佛菩薩只有樂,沒有苦。什麼回事情?就是他的心態跟我們不一樣。他的心清淨,他的心不染,所以他快樂無邊;我們,這是見色聞聲都落印象,都起分別執著,都生煩惱,所以苦難無邊,輪迴無盡,就這麼來的。這些統統說的事實真相。

  【故大疏云。】

  這個『大疏』,就是《華嚴經疏鈔》。

  【昔因法爾雖能常遍。約可流傳。皆由機感。其猶上有白月。下資澄潭。潭清影現。機感應生等。】

  這是解釋,引《大疏》裡面的一段話來說明,這段話很容易懂。『昔因』,是因地當中所發的弘願,果地上自自然然『常遍』常益,這是自然的。也就是說盡虛空遍法界,現身說法,這是自然的、必然的這個道理。可是要就相上來講,一定要有人求佛法,佛菩薩才會出現,才會為你說法。諸佛菩薩可以說慈悲到了極處,這些眾生根性熟了;所謂熟了就是說,跟他講佛法,他能相信,他能接受,他能理解,他可以依教奉行,他能夠得到利益。可是怎麼樣?可是他還懵懂,他不曉得自己有這個能力。所以從來也沒有發個念頭,去求佛、去求法,從來沒有,在這種狀況之下怎麼辦?佛跟菩薩統統都來,來唱戲,來表演。佛下來了,他示現成佛,那其他諸佛下來,就做我們普通的老百姓。這些人去找佛、去求佛法,向佛請教,這一問一答,讓我們旁人一聽,我們也恍然大悟了。這就是所謂「一佛出世,千佛擁護」。所以諸位要知道,釋迦牟尼佛,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,全是諸佛菩薩再來的,絕對沒有一個是凡夫,都是唱戲,他唱那個角色,他扮演得很像,這麼來的。這才看到諸佛菩薩真正是慈悲到了極處。我們自己要覺悟了,真正想求,那不一樣,這是幫助我們覺悟。悟了之後,說老實話,一定要求法。曉得世出世間至善的無過於佛法。佛法當中,極善的無過於《華嚴》。《華嚴》是圓滿法輪。這是說這個意思。

  【其寂然不動。感而遂通兩句。是周易之文。】

  這兩句是《易經》上的。《易經》講八卦、講陰陽、講感應,這是清涼大師借《周易》的兩句話,來解釋教起因緣裡面的感應。

  【疏乃巧隨義勢。揀而用之。然其機感亦有二種。一通。二別。】

  這底下就講感應。感應,當然先說眾生,眾生感有兩種:一種是『通』,一種是『別』。

  【通謂。凡厥生靈。皆含佛智。無不被矣。】

  這就是我先前跟諸位所說的,一切眾生起心動念,跟佛菩薩統統感應道交,這是通途的說法,這是真的。別說,這就是專門講佛法。無量無邊感應裡面,單單講求佛法,也就是求開悟,指這樁事情。

  【別謂。雖皆普被。機有優劣。】

  眾生的根性不同,確實『有優劣』。所謂優,就是覺性比較高的,容易覺悟;劣,就是煩惱比較重的,業障重的,不容易覺悟的。在六道裡面,人道為優,其餘的五道都劣。不要認為天上人福報很大,福報大是另一樁事情,但是他悟性不如人,天人糊裡糊塗的。我們世間人講傻人有傻福。天人都是傻傻的,所以福報很大,他有傻福,是不是?這是真的,天人並不很聰明,真正悟性高的是在人道。所以佛常在經上讚歎,六道,人道為貴,容易覺悟。這講的優劣,舉這個例子來說。

  【故益有淺深。】

  『益』是利益,聞佛說法所得的利益有淺深不同。

  【其猶一水。方圓任器。】

  這底下再比喻,譬如說『水』,水是一種,但是器不同,那水的形狀就不一樣。水裝在這個杯子裡面,我們看起來圓的;裝在這個方的,看起來就是方的,方圓就不同了。不是水不一樣,是器把它範圍住,不相同。這就是說,不是佛法不一樣,是眾生的根性不相同,佛以一音而說法,眾生隨類各得解。這個各得解,得解就是利益,他領悟的不一樣。

  在這個地方,我又要特別提醒諸位同修,我們的心性是相同的,為什麼會不一樣?拿佛法裡面的話來講,就是你迷得有輕重不相同,淺深不一樣,這個事情在迷悟。迷悟,我們聽了,也很難把這個事情搞清楚,比較容易理解清楚一點,還是前面講那個海裡頭起浪,風浪,這容易懂一點,容易理解。風浪大,跟風浪小就不一樣。大浪就迷得深,小浪就迷得比較淺一點,那個微微的浪,那就更淺了。你要懂得這個道理,然後你就明瞭,它這個浪,海比作什麼?海比作心。波浪是什麼東西?好像你起心動念,那是波浪,分別執著。那個執著是大浪,尤其堅固的執著,那不得了,那個浪太大了,那就不行,你的悟性就沒有了。由此可知,清淨心非常重要。換句話說,所謂根性優的,就是心比較上清淨;根性劣的就是心不清淨。心不清淨,就是煩惱多、妄想多、知見多,這都是麻煩。佛法的修持,給諸位說,沒有別的,恢復清淨心而已。

  叫你念佛,一天念十萬聲,幹什麼?恢復清淨心。為什麼?不念佛的時候,你胡思亂想。胡思亂想,就是大風大浪。念佛的時候,也想,只想一個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,就想一個。一個,這個浪就小。所以由大浪減少到小浪,由小浪最後就沒有了,浪就沒有了。念到真正心地清淨,這個佛號也不要了,那就成功了。所以念佛、讀經、參禪、持咒,方法儘管不同,目標都是一個,恢復清淨心,都是這個目標。心地清淨了,給諸位說,業障就沒有了。什麼叫業障?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那就是業障。你們也常講,我業障很重,趕緊去拜個懺,去消消業障。你去拜個九十九天梁皇懺,你還起不起心動念?如果還照樣起心動念,那你這九十九天的梁皇懺是白拜了,沒收到效果。

  所以說老實話,不如念阿彌陀佛。念阿彌陀佛的祕訣,我們常常講,三句話九個字:不懷疑、不間斷、不夾雜。這是祕訣,念佛的祕訣,換句話說,就是恢復清淨心的祕訣。用禪家的話來講,就是恢復本來面目的祕訣,也就是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的祕訣。這個方法真是在一切法門裡面,最簡單、最容易、最穩當、最可靠,也最快速。你果然依照這個方法去修,沒有不成就的。真照這個方法,念上三個月就見效了。好像吃藥一樣,我們這個病,病得很久了,無始劫到今天,這個病沒好過。這一服藥給你下去之後,如果你認真,果然是依教奉行,三個月就有起色。什麼起色?妄念少了,心定了,不會再糊裡糊塗了。這就是好境界,這就是效果。念上半年,你的信心就具足了。二年、三年,你可以見佛了,這一點都不假。不間斷,是日夜都不間斷。那念累了怎麼辦?累了就睡覺,睡好了,馬上就接著,就是這個方法。不是叫你不睡,不睡是做不到,可是怎麼?你將來愈念愈精神愈好,愈念睡眠愈少,這是真的。可是念累了,你就睡,你就不要顧忌,睡八個鐘點、十個鐘點、二十個都沒有關係,不要說,我睡得太多,你看又打妄想了,又夾雜了。告訴你不要夾雜,你怎麼又可以夾雜?不要夾雜,一切順其自然,這樣修行就自在了。所以睡好了,接著就念,念累了就休息,決定成功。不能夾一個妄念,這個很重要。下面,這也是大分,把一切眾生的根機分為五種。

  【略分五種。一正為。】

  這是說這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佛是對什麼人說的?主要的對象就是『正為』。

  【謂一乘圓機。宿世曾聞。今能悟解。造觀修行。或便證入。】

  這就是真正對了機。我們是不是『一乘圓機』?有幾個人自己敢承認,我是一乘圓機?說實在話,不是沒有,有,確實有。如果要不是這樣子的根機,你對這個法門不會有興趣,從這裡能夠看得出來。所以修行與前世有決定的關係。過去生中,這說『宿世曾聞』。過去生中,曾經聽說這個法門,曾經依照這個法門修過,雖然沒修成功,這一生遇到了,他會歡喜,這就是你有宿根。但是這個宿根是不是一乘?是不是圓教?那這就很難講了。雖不是一乘圓機,多少有一乘圓機的氣分。如果氣分都沒有,這個經是聽不進去的。能夠聽得進去,聽得很喜歡,總有一點氣分。

  一乘圓機也是培養來的,很可惜,現在我們的環境不如從前。從前寺院叢林就是學校,像清涼大師當年在世,五台山顯通寺,就是他老人家講《華嚴經》的道場。他一生就在一個廟裡面,把《華嚴經》講五十遍。不是一乘圓機,也會變成了一乘圓機。為什麼?遍數聽多了,薰習。從前講經就跟學校上課一樣,一天講八個小時。你看佛經上常講,二時講經,那個二時是講印度的二時。印度是晝夜六時,所以它的一時等於我們四小時,二時,就八小時。一天講八個鐘點經,聽八個鐘點經,一年一年的聽,一遍一遍的聽,怎麼會不成一乘圓機?這聽聽,就聽圓了,那環境好。現在,雖然科技很發達,沒有這個環境。縱然能夠利用錄音帶,這一部經從頭到尾講下來,我概略估計一下要三千個小時。一天聽八個小時,可以,一年,一年可以聽一部。可是我們要問,找誰來給我們講一遍,把它做成錄音帶?講一遍,如果一天講四個鐘點,要整整講兩年。一天講兩個鐘點整整講四年,緣難得!

  我倒是有個心願,過去曾經跟諸位同修講過,我們很想將來能夠有一個彌陀村。退休的同修,我們住在一起,天天講,你沒有事情都來聽了,這個可能辦得到。但是彌陀村在台灣做不容易,土地取來太難了,還有建築的費用太高,也就是我們沒有福報。這次我到大陸,在北京,訪問中國佛教協會。正好遇到青島湛山寺的住持,明哲法師,他給我說,趙樸初老居士,想在青島辦一個佛教老人院。前年我遇到趙樸初,我曾經把我這個彌陀村的構想跟他談過,他很有興趣。湛山寺這個住持,他願意提供土地。大陸上建築的費用很便宜,如果能夠照美國老人公寓的模式來建造,那的確在大陸上是非常的理想,退休的老人到那裡去住。

  美國的老人公寓,一個單位就是一戶,大概合我們台灣十五坪,它有一個臥房,一個套房,有一個小客廳,有一個小廚房。老人,可以夫妻兩個人同住,也可以單身一個人住。有現代化的衛生設備,公共設施我們希望有一個念佛堂,有一個講堂,有一個圖書館,有一個活動中心,有一個大餐廳,這公共場所。我跟他們談,他們很有興趣。他說,法師,現在我們土地也有,我們構想也有,沒錢。所以我就給他出主意,我說如果照美國這個方式來建,一戶這麼一個單位,會住得非常舒適,包括所有公共設施在內,每一戶分擔一萬塊錢,能夠有兩百戶,這個彌陀村就蓋成了。這個一萬塊錢是美金。我叫他把計畫做好,把章程訂出來,土地規畫出來,然後來找我。我說我們台灣、香港、海外有很多退休的老人都願意回來養老。

  但是,在這個地方,我們要天天念佛,要天天講經。如果不准講經,不准念佛,我們不來。你全國不准講經,我這個地方可以講經。可以講經、可以念佛,我說我們都願意回來養老。一個人一萬塊錢,在我們台灣人來算說是不多的。可以在那個地方真正念佛,度過我們理想當中美滿幸福的晚年。現在看他那邊的反應如何?我說,你統統做好了之後,我們有興趣的同修,退休的同修,我們去看,到現場去看。看到滿意,我們就簽名,就預約,預約不付錢。到什麼?到他預約的額滿。譬如說兩百個名額,兩百個名額都滿了,開工了,我們才付錢給他。那這個裡面將來管理是我們要參與,或者組織董事會,或者組織理事會,我們參與來管理,共同來管理。

  我也希望中國,真正建築一個現代化的佛教修學道場。他們現在恢復這個寺廟,這個寺廟是觀光旅遊的處所,不是道場。那個地方,像上海玉佛寺、龍華寺,每天去遊覽參觀平均是三千人,熱鬧得不得了。那怎麼能念經?怎麼能念佛?不可能。那是觀光旅遊的場所。那現在建這種,像彌陀村這一類的,這是現代化的,這是真正修學的道場。一方面修行,一方面在裡面培養人才。所以我建議他,開始,佛法大小乘十個宗派,每個宗派建一個。我們在青島湛山寺,建淨土宗的,那個地方好。中國大陸有個俗話說,「前生修得好,今生住青島」。青島的氣候像美國的舊金山。但是比美國舊金山好,美國舊金山什麼?霧太多了。青島,這是天氣非常之明朗,跟舊金山不一樣,比舊金山好得太多,是中國最好的一個城市。所以選擇在這個地方,是好,是很理想的。那我現在跟他保持聯繫,希望這個事情能做成功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