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 (第九十集)  1989/1  台灣華藏講堂  檔名:04-003-0090

  請掀開經本,二百三十五面第二行,看《疏》:

  【今此即以入法界緣起普賢行願為宗。】

  這個經文到此地才說到本經,前面都是泛說宗旨,一般經論共同具有的。從這段以下就專指本經,我們看《鈔》:

  【今此即以下。】

  就是指前面這段《疏》文,這是:

  【第三。】

  第三小段。

  【別明此經宗旨。於中有三。一指其所宗。二釋其義理。三總結歸宗。】

  這段裡面又分三個小段。

  【今初。】

  這是第一段,就是指其所宗。

  【如大疏中。賢首大師。總以因果緣起。理實法界為宗。】

  這是《六十華嚴》裡面所說的,賢首國師所講的。賢首是華嚴宗第三代的祖師,華嚴在中國佛法成為一個宗派,正式成為一個宗派,實在講是在賢首大師的時代,因此本宗也稱為賢首宗,道理在此地。華嚴的初祖杜順和尚,二祖雲華大師,我們不稱杜順宗,不稱雲華宗,而稱賢首宗,這個宗派是在賢首大師手中完成的。清涼是繼承賢首,清涼是賢首的學生。賢首大師那個時代,他老人家所見到的《華嚴》是《六十華嚴》,晉朝時候翻譯的,唐譯兩種,賢首大師沒有見到。他給《六十華嚴》做了一個註解,這個註解叫《探玄記》,《華嚴經探玄記》就是賢首大師《六十卷經》的註疏,他是『以因果緣起,理實法界為宗』。

  【若疏主自判大部。】

  這個『疏主』是指這個《疏鈔》的著作人,疏主這就是清涼大師,是宗密的老師,這華嚴宗的第四代,八十、四十《華嚴》的註解都是清涼國師著作的。清涼的看法,跟他老師的看法可以說是大同小異,不過順序次第上不太相同。『大部』就是八十卷經,《八十華嚴》。

  【即以法界緣起。理實因果。不思議為宗。】

  看這是清涼跟賢首判這一部經的宗旨,從這裡能夠看得出來。賢首大師所看的《華嚴經》欠缺的部分太多了,《華嚴》全經有十萬偈,《六十華嚴》只有三萬六千偈,諸位想想,三萬六千跟十萬,少得太多了。所以往往我們讀經讀到一段,好像後面應該還有,忽然沒有了,這就是經文不全,傳到中國來是一個殘缺不完全的版本,當中脫漏掉太多了。

  實叉難陀,這是在唐朝時候傳到中國來的本子比東晉來的本子要多了一些,但是還是不完整,增加了九千偈,那就變成四萬五千偈,還不到一半。但是增加這麼多的經文,對於《華嚴經》的義趣、理解實在是有很大的幫助。清涼參加這個譯場,而且給這部經做了註解,後世學《華嚴》都是以清涼大師的《疏鈔》為主要的依據,而將《六十卷經》列為參考資料,因為它比較上完整。以後貞元年間,《四十華嚴》就是最後這一品,「入法界品」,這一品的經文很完整,沒有欠缺,貞元年間傳到中國,翻成中文總共有四十卷。這四十卷跟八十卷合起來確實超過了原經的一半,在今天全世界要說《華嚴經》,大概只有中文本是最完備的。梵文的原本已經失傳了,只剩下極少部分殘缺的經卷。從兩位大師的說法,我們能夠肯定這個解釋是正確的,是值得我們信任的。我們再看底下的鈔文:

  【即該羅本末究竟之大宗也。】

  這是講全經的宗旨。

  【今但取一品之意。】

  《別行疏鈔》,這專門是取大經裡面的一分,不是『一品』,是一品裡面的一章,也就是《華嚴經》總結。總結的這一段,不是全經。

  【一向修證趣入。返本還源。故以入字為首。文闕果者。能入所入契合之處。即是果也。】

  這段文下面有解釋,我們繼續往下看。《疏》:

  【法界緣起。即所入也。普賢行願。為能入也。入通能所。】

  『入』,這個字『通能所』。這幾句話非常重要。佛法所貴之處是要修行,如果我們只理解而沒有真正的修行,這個佛法就沒有價值。修行,什麼叫行?行是指的行為,行為那個範圍就非常廣大,佛在一切經,將一切眾生的行為歸納成三大類,這樣為我們說法就方便了。第一大類就是身體的造作,身體的動作是身業的行為,身體的行為;第二是言語,口業的行為;第三種是思想、見解,屬於意業的行為。行為再多也超越不了這三個範圍,所以用身語意統攝一切眾生的行為。行為有了錯誤、有了過失,把它修正過來,叫做修行,這是諸位同修一定要牢牢的記住。

  所以修行不是說我每天念多少經,拜多少佛,念多少咒,假如你幹的這些事情與你身語意不相干,那統統不叫修行。不但不叫修行,說老實話,如果說得客氣一點,這是念經總比罵人好一點,這是說客氣話;說得不客氣的,你在造罪業。早晚課誦經,以為是修行,把那個經念給佛菩薩聽聽,佛菩薩要聽你這東西嗎?不要聽的。自己以為我早晚課都做好了,天天都有交代了,像小朋友騙老師、騙父母一樣,這種行為叫欺騙佛菩薩。早晨做早課騙他一次,晚上做晚課又騙他一次。佛菩薩不在身邊,泥塑木雕的假像你都忍心騙他,欺騙他,那還有什麼壞事做不出來?這叫造罪業,哪裡叫修行!因此佛法最可貴之處,就是要將佛在經典裡面所說的,我們要怎樣去把它做到;換句話說,變成我們自己的行為,這才叫受持經法。受是完全接受過來,持是在生活當中保持而不失掉,是這個意思。哪些地方修正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想法、看法,修正我們意業行為;哪些開示教我們處事待人接物一切應對,語業的行為;身體一舉一動合乎威儀,那是身業的行為。經典的作用是這樣的,不是叫我們念,不是叫我們研究什麼理論的,不是的。佛法就是實際的生活,生活就是佛法,這是它可貴之處。

  『法界緣起』,這句前面已經說了不少。法界確實從緣起,不但一切依正莊嚴是從緣起,十法界也是從緣起的,乃至我們起心動念也是屬於緣起的。這個地方講的法界就是華藏世界,要怎樣才能入?這個入就是證入。把法界緣起變成自己的生活、思想、行持,這一定要修普賢行願。『普賢行願是能入』,法界是所入,能所不二,這才是究竟入。我們讀《華嚴》才真正得到受用,真正得到利益了。下面這有很長的一段文要跟我們解釋,我們看底下的疏文。看第三行,二百三十六面第三行。

  【今釋此義。】

  現在就解釋前面所說的義理。

  【即為三門。一明所入。二辨能入。三能所契合。】

  我們再看《疏》,《鈔》就不必看了,鈔是解釋段落。

  【今第一明所入者。統唯一真法界。謂寂寥虛曠。沖深包博。】

  實際上經文裡頭只有一句話,就是『一真法界』。學佛的同修,無論你是學哪個宗派,你是學哪個法門的,無一不是以一真法界為歸宿。一真法界就是《般若經》上所講的諸法實相;換句話說,學佛的目的就是要真正明瞭、真正體悟宇宙人生的真相,這是學佛的目的。悟入諸法實相,就叫成佛;換句話說,對於諸法實相不能完全理解,佛法裡面叫他做眾生;對於諸法實相真正通達明瞭,就叫他做佛菩薩,就這麼回事情,佛菩薩跟眾生差別就在此地。換句話說,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明不明白?明白了,你是菩薩;徹底明白、究竟圓滿明白了,就叫成佛;不明白就叫凡夫,就這麼回事情。所以說「統唯一真法界」。

  下面這八個字是對於一真法界的形容,實在講,這一真法界怎麼能說得出來?不思議的境界,不能思惟,也沒有辦法言說。這是說不思議當中勉強來說,所說的,諸位要知道,是勉強而說的,能說得出來是相似的境界,並不是真實的,真實境界是不可思議。這個經題裡面講,「不思議解脫境界」,連思惟想像都達不到,那怎麼能言說?可見這個言說是不得已,言說是烘雲托月,好像畫畫,畫月亮,月亮畫不出來,畫個雲彩,雲彩當中露一個圓圓的,那就是月亮了,用這種手法,把這個真實境界烘托出來,要我們自己去體會、去領悟,決定不能執著在言說文字,那就錯了。言說文字是我們契入一真的一個線索,一個引導,言說文字統統不是,所謂意在言外,你要用心去體會。底下《鈔》裡面就解釋這八個字,解釋。我們把鈔念一念:

  【後今第一下。牒釋文三。一明所入。二辨能入。三能所契合。初中又二。初總指一真法界。後別開三重法界。今初也。】

  到這個地方,統統所謂的科判,就是文章的段落起止,在這個本子前面有總科,總科是用表解畫出來的。這個地方列的我們通常叫半科,跟表解合起來看,它這個層次脈絡可以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我們看底下文字:

  【一標指辨相。言統唯一真法界者。標指也。】

  標示出來,告訴我們佛法修學的目的就是這個。底下這八個形容詞都是形容一真法界的相狀,這一真法界到底是什麼樣子?實在不得已用這八個字勉強來形容。第一個是寂。

  【無聲曰寂。無色曰寥。】

  法界,一真法界就是真如本性,也就是自己的真心,現在哲學裡面所說的宇宙萬有的本體,在大乘經裡面通常用一個字來解釋,就是空。這空很難懂,空為什麼說空?因為它『無聲無色』。換句話說,它不是物質,沒有物質,物質是色法,沒有物質。這物質從哪裡來的?是從它變現出來的。所以它這個空,空不是無,這就難懂了。我們一般講空,空什麼都沒有,它不是的,空,它能夠變現一切萬法,它會變。不管它怎麼變,不管它變多少東西,所變的還是空,為什麼?它本體是空的。因此一切現象,它變出來的一切色相,這個色相,佛跟我們講那叫假有,假有不是真有。怎麼個假法?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。它怎麼會變的?那就是緣生的,前面跟你講緣起,起就是生起。他不說生,講起,起比生這個意思好。講生,怕給你覺得生會有滅,就有生有滅;有生有滅就變成真的,那都不是假的了。緣起,緣起性空,性是體性,體性是了不可得,這是真的,決定不是假的,所以是無聲無色。

  我們要怎樣才能入這個境界?佛法無論大乘、小乘,修學的樞紐統統是禪定。禪定,就是叫我們的心遠離聲色,心就得清淨。清淨到一定的程度,就是寂淨,寂淨與法界就成了一片,就入了,就相應了。所以佛門裡不管哪一派、哪一宗,沒有不重視禪定的。我們念佛法門,你看《彌陀經》上所講的,《無量壽經》上所說的,一心不亂,一心不亂就是禪定。如果不能夠遠離色聲,你的心就不會淨,就不一了,這是要知道的。所以與一真相應,這就對了,絕對正確。我們通常講相應,這是最高的標準,第一個標準就是與一真法界相應。

  【虛謂虛無。曠謂寬曠。】

  這是形容一真法界之大,無量無邊,法界無量無邊,法界就是真心的本體。大乘經上常常形容說,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我們的心量多大?各位看虛空很大,其實心包虛空。虛空也是緣起的,也不是真實,也是我們自性真心變現之物,所以虛空不大,心量廣大沒有邊際。

  【沖即玄奧。深即幽微。】

  這兩個字是說它的理,我們講真心理體不可思議。為什麼說它『玄奧幽微』?因為它雖然是空寂,它什麼都能變,十法界依正莊嚴,緣聚,它就現出來了。諸位對於這個事情當然很難體會,這不得已我們要從比喻當中來說。譬如我們每個人晚上睡覺都會作夢,這個夢從哪裡來的?夢中有很多境界,我們要問,那夢當然是心變的。那要問問,你心裡頭有沒有夢?心裡頭要是有夢,那個夢就不能失掉了。心裡面果然有夢,那每天夢都一樣的,不會有兩樣。由此可以證實,心裡本來沒有夢,當你睡熟了以後,條件具足的時候,它就現夢境。這個條件佛法裡面講緣,緣具足它就起現象。我們的真如本性就跟作夢一樣,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,經上講無量無邊諸佛國土,都是我們自性在作夢,夢中境界。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好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沒有例外的。華藏世界是夢幻泡影,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夢幻泡影,我們現前這個世界還是夢幻泡影,幾個人覺悟了?假如真正覺悟,這個現前境界是夢幻泡影,我問問你還要不要執著?你在這個境界裡頭還有沒有取捨?還會不會動感情?不會了,為什麼?假的,空的,不是真的,這才叫真相。

  凡夫迷了,把假的當作真的,所以在裡面妄生取捨、虛妄、分別、執著,這樣子沒有苦惱當中,你生了很多苦惱。就像作夢,不知道那個夢是假的,以為是真的,夢中他要造業。如果曉得是在作夢,那夢裡人家送你一個金山,你也不會喜歡,為什麼?假的,作夢。那夢到一個老虎要來吃我,我就布施,就給你吃吧,餵你一餐!你就很痛快餵牠,為什麼?假的,作夢。所以喜怒哀樂都沒有了,一切取捨、分別、執著也沒有了,那就是佛經上講的,諸佛菩薩在世間遊戲神通,在境界當中真正得大自在,不迷惑,不生煩惱,不造業,也不受果報,夢中到極樂世界也不會快樂,到阿鼻地獄、刀山劍樹也沒有痛苦,不執著了。

  所以它的理很深,本性什麼都沒有,能現一切萬法。諸位要是真正懂得這個道理,肯定這個道理,你就曉得我們古書裡面記載,許多現在人認為是假的,不是真的,你就知道那確實是有。譬如古人講龍鳳,我們說那是圖騰,取這個、取那個湊合的,未必是真的,我們學佛的人相信那是真的。為什麼是真的?一切萬法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。這個能變的心它的能力太大了,這你怎麼想,它就怎麼變,事實上有沒有東西,統統沒有。一切法是因心想生,你想什麼變什麼,你想佛變佛,想菩薩變菩薩,你想個龍就會變個龍,想什麼就變什麼。能變的這個東西,那是功能不可思議,那所變還有什麼問題?決定沒有問題。每個人想的不一樣,所以每個人的世界不相同。我們大家坐在一堂,好像這個樣子是一樣,其實不一樣,各人各人的天地,絕對不會有兩個人相同的。所以這個好像看到是一樣,這在佛法叫共業,個別看法不相同是別業,共業有相似的地方,別業各個不相同,這就是玄奧幽微。

  【包謂普含。博謂廣遍。】

  這是講虛空,世界。這世界裡面所有一切有情、無情,萬事萬法統統包在這裡面,正所謂是「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」,心包萬法,萬法統統是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。現與變都是真心的作用。心是講本體,從體起用,才現法界,才現世界,才現萬法。所以虛空、世界、萬法就是自己的真心,就是自家的本性。這是不得已用這八個字來形容一真法界的樣子。我們再看底下:

  【總該萬有。即是一心。】

  法界的本體,一真法界的本體就是『一心』。前面講『總該萬有』,這句就是一真法界,一真法界的體就是一心。所以我們讀《華嚴》讀到這個地方,就豁然悟入《阿彌陀經》裡面講的一心不亂。一心不亂能入,一真法界是所入。一心不亂就圓滿包含了普賢的十願,普賢十願不出一心,所以才知道念佛法門是一切法門裡面最不思議的法門。

  我對於淨宗的信仰就是從《華嚴經》上得來的,從前老師勸我,我都不甘心、不情願。讀《華嚴》、講《華嚴》,在這些地方悟入,真正明瞭,修學起來比《華嚴經》簡單,比《華嚴經》容易,沒有《華嚴》這麼繁瑣,那效果還遠遠超過了《華嚴》。這才真正認識淨宗法門,《彌陀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是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經。這是我自己發現的,以後再看古註,我得到證明了。像我這樣的看法,隋唐的高僧大德就說過了,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是《無量壽經》的引導。換句話,就像經開三分一樣,《無量壽經》是正宗分,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是序分,引導你入《無量壽經》,這才是真正把佛法裡頭的尖峰,佛法的精華找到。那其他的經論都是《華嚴》的部分,唯獨《無量壽經》是《華嚴》的全體,是《華嚴》的精華,這實在很不容易發現。然後認真的修學,仔細去對照,果然不錯,這個心才真正定下來,不會再動搖了。我們看鈔裡面的註解:

  【二釋一心為體。】

  這是第二個小科,前面第一個是「標指辨相」,這第二小段就是『一心為體』,解釋。

  【總該萬有。即是一心者。直指真界之體也。】

  這個真界就是一真法界,一真法界從哪裡來的?一真法界的本體是什麼?就是一心,一心是我們自己的真心。我們現在要問,我的心跟你的心是不是一個心?我心跟菩薩心是不是一個心?我跟佛的心是不是一個心?我跟蚊蟲、螞蟻是不是一個心?這問題大了。佛在《楞嚴經》上有個比喻很有趣味,他把真心、一心比作大海,把我們眾生心比喻大海裡起的水泡,這才有味道。那個水泡沒有破的時候,以為你那個心就像水泡一樣,就這麼大,水泡一破了之後,才曉得我的心那麼大,這整個大海都是我的心,這個比喻很有味道。

  一切凡夫是妄想執著,真是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,《華嚴經.出現品》講的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。如來智慧德相是什麼?就是一真法界。就是此地這個一心是體,這是如來智慧德相。凡夫為什麼不能夠證得?就是因為你分別執著。你一分別就起了界限,這一執著,愈執著愈小,你那個心量愈小,就是你那個水泡愈來愈小,沒有辦法破,打不破,堅固的執著認為這就是自己的小圈,這就是自己,不知道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。

  好像我們作夢,夢裡頭當然有自己、有人,不可能做個夢夢中沒有自己,不可能的事情,夢中一定有自己,執著自己是我,別的人不是我,所以在夢中也顛倒妄想,也造一切業,受一切苦報。我們醒過來之後,我們想想,夢中哪一個人不是自己?夢中哪一樣東西不是自己?夢裡面所有一切眾生、山河大地乃至虛空都是自己心變現的。除自心之外,還有什麼東西?真正覺悟了,原來全夢即心,全心即夢。我整個心變成夢境,整個夢境就是自己的心,這就是佛法裡常講的,全妄即真,全真即妄。妄是什麼?十法界。真是什麼?一真法界。十法界就如同我們夢境當中的現相。由此可知,真心是相同的,妄心就不同了。妄心是什麼?是你那個小圈圈,水泡不同。水泡破了之後,那個大海是相同的,因此佛法裡常說,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,十方三世佛,包括我們自己。像《華嚴經》上講,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」,本來是從你心性上看,你的心性跟佛的心性是一不是二,所以你本來成佛。本來成佛,你現在為什麼不成佛?是你現在迷了,你現在有執著,你不承認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。就好像你在作夢,你不承認整個夢境是自己,你不承認。你如果承認整個夢境就是自己,那就成佛了,什麼問題都解決了,這個理確實玄奧幽微,這是事實真相。這一段,大師跟我們解釋:

  【然此心非佛非生。】

  真心說不上佛、說不上眾生,為什麼?因為生佛是緣起的,真心不是緣起的,那就是不同。佛與生都是因緣生法,都是緣起法。就好像什麼?佛與眾生是夢境,能作夢的那個心裡頭無佛亦無生,但是它能夠現夢境,所以真心什麼也說不上,不可思議,沒有辦法思惟,也不能夠說,說不出來,這不可思議。『非佛非生』:

  【非真非妄。】

  『真妄』也說不上,這是略說兩句,諸位要能夠觸類旁通。那我再多講幾句,非邪非正,非善非惡,你所想的、你所說的統統都不是,這就是不可思議。

  【雖非一切。而為一切根本。】

  它確實不是一切法,但是它是一切法的根本,一切法從它而生,沒有它決定沒有一切法。它什麼都不是,它能現一切法。

  【故序云。】

  前面清涼大師在序文裡面講:

  【萬法資始。既世出世間之法。不出此心。故云總該萬有。然體非萬有。故云一心。】

  清涼大師在序文裡面第一句就講『萬法資始』,始是開始,資就是緣起,一切萬法都從它而生的,都由它而變的。所以學佛的人,要緊的是要找到能變,不要在所變裡頭求,所變的不足以為貴。像我們中國傳說裡面講,呂洞賓最初學道的時候,遇到一個仙人,仙人是點鐵成金,把這個黃金送給他,他說我不要這個,我要學那個點,我會點多自在,我何必要黃金?這就聰明了。我們今天學佛要學什麼?學這個能變,那個能變的,十法界依正莊嚴,隨心所欲變化,那多自在!你今天變個極樂世界給我享受,那我不要,我要會變,我也會變,這才是真正聰明人,真正有智慧的人,你要學這個。能不能學得到?決定學得到。為什麼學得到?因為能變是你自己本來有的,自己本來沒有,那要想求,不容易了。自己本來有的,可見得是決定可以得到的。正是馬鳴菩薩在《起信論》裡面告訴我們,「本覺本有,不覺本無」,不覺是迷惑顛倒,那本來無。本有,決定可以證得;本無,決定可以斷掉。凡夫修行成佛,可以說《起信論》這兩句話是理論的依據,必定成佛,這個必定就是根據這個道理來講的。

  所以此地講,『既然世出世間之法不出此心』,世間是講六道,出世間是講四聖法界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這就是十法界全部都包括,不出此心。『故云總該萬有。然體非萬有,故云一心』,我想這個意思諸位應該能夠體會。一心裡頭沒有萬有,萬有是一心所變的。因為這個道理,我們念佛決定成佛,念佛為什麼會成佛?念佛為什麼會往生?往生為什麼會不退?為什麼一生圓成佛道?就是這個道理,這道理決定不假。因此我們在這一生當中,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取捨,這就是你的善根福德因緣。因為世出世間一切法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,你要想得什麼?都得到,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,沒有一樣你得不到。你想作佛,你決定成佛;你想作菩薩,你決定成菩薩,問題在你自己取捨,在你自己怎麼樣去用你的心,那個心是能現能變。

  這樣說來,佛法確實不騙人,佛法所講的都有理論依據,這個理論是決定真實,理不在外,在自己的一心。十法界的取捨,這個權在自己不在別人,靠別人錯了,靠不住,別人做不了主,自己才是真正做得了主。十法界裡面,大家都曉得,最殊勝的、最真實的無過於佛法界,那想不想作佛?佛法界裡面有無量無邊諸佛如來,我們想作什麼樣的佛?《華嚴經》上講毘盧遮那如來,法身佛;盧舍那如來,報身佛;釋迦牟尼佛,應身佛,佛有三身,一而三,三而一。在報身、應身佛當中,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得很多很多,而是以阿彌陀如來第一殊勝。殊勝在什麼地方?他的大願大行與法界相應,與法界可以說相應到究竟圓滿,這個難得了。我們聽了釋迦牟尼佛這些介紹,這真正搞明白了,我們要成佛,我們要成阿彌陀佛,我們向阿彌陀佛學習,使我們對宇宙人生的想法、看法、做法都像阿彌陀佛,那就成阿彌陀佛了,這就是決定往生。

  我們這一生在這個世界(這個娑婆世界)是最後身,來生不來了,來生作佛去了,決定不再搞輪迴。這就看你會不會取?取捨是我們將來所得果報的關鍵。這個原理都在這段經文裡面說出來。淨宗經論告訴我們,生西方淨土即是生一切諸佛淨土,見阿彌陀佛即見一切諸佛如來,這是淨宗第一殊勝之處。你生別的佛國土,未必能生到一切諸佛國土,你見別的佛,不一定能夠見到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,不一定能見到。唯獨西方淨土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這個不可思議,這是它真實無比殊勝之處,我們明白這個道理。

  有些人對於彌勒菩薩感情很深,很喜歡彌勒菩薩,希望將來能生到兜率天去親近彌勒菩薩。兜率天不容易去,你看看中國過去在大陸上修彌勒淨土的人有多少?幾個人往生了?虛雲老和尚活了一百二十歲,他在定中到過兜率天。在兜率天遇到大概有二、三個熟人,那時是已經往生多少人?所以他沒見到,那到哪一道就不知道了。難!不容易去。那要很深的禪定,不是萬修萬人去,淨宗法門的殊勝,萬修萬人去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再想到彌勒淨土,你在那裡動個念頭這個身已經就到了,已經跟彌勒菩薩見面了。而彌勒菩薩對你非常禮遇,為什麼?因為你是阿彌陀佛的學生,他也是阿彌陀佛的學生,你到他那裡去,如果我們從這裡求生彌勒淨土,到那裡去是他的學生,跟他的關係是師生關係。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,再到他那裡去,我跟他是同學,平輩,這不一樣。你看這些帳都要把它算清楚,然後我們的取捨就不會有過失了。這是舉一個例子,一門成就,所有一切法門統統都成就了。我們再往下面看:

  【所以次云體絕有無等。】

  這是總結上面。我們看底下:

  【然諸經論。俱說萬法一心。三界唯識。】

  這是佛在大乘經論裡面說得很多。

  【後人不知宗旨各別。權實有殊。違於己解。則拒而不受。此是一切經論所宗。若不深淺具彰。寧究一心旨趣。】

  所以《華嚴》上講的,「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」,這是《華嚴經》上的兩句偈,也就說明了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。此地講的『萬法一心』是唯心所現的,『三界唯識』是唯識所變的,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唯識所變的。

  『後人不知宗旨各別,權實有殊』,這是講學淺的人,往往他有成見,真正圓融的人沒有成見,真是圓人說法,無法不圓。就怕學習的東西不圓,於是乎就有偏見,偏見就是偏執,有執著了。與自己所講的不合,馬上就排斥,這是錯誤的,這是很大的錯誤。說實在的話,這樣的修學,他這一生得不到結果,還要等來生來世慢慢的再薰修,這個時間搞長了,這樣的現象,實際上在我們這個社會裡面普遍的存在。我學淨土的,我排斥學禪的;我學禪的,排斥學密的;我學賢首的,排斥天台的,總是與我意見不合適,統統排斥。這是我從前在講座裡面常常勸勉同修,不能有這個態度。為什麼?所有一切宗法全是佛說出來,你要排斥,豈不就是謗佛、謗法、謗僧,你自己修得再好,你毀謗三寶,那個罪還是墮阿鼻地獄。你有排斥這個心,不能容納別人這個心,你的心量窄小,你煩惱沒有斷,情執沒有忘,你決定得不到一心,你也不能得禪定。那個心在定中,他決定一切不分別、不執著,他心才能得一心。所以這個不要說別的,從最多最多,他有一點戒律的成就,沒有定、沒有慧,沒有定慧怎麼能證果?怎麼能出得了三界?三界之內,色界天還要修四禪,無色界天要修四種定,四禪八定,那是世間禪定。我們再看看佛在經上給我們所講的,初禪以上沒有瞋恚,為什麼沒有瞋恚?有瞋恚就得不到定;沒有瞋恚他才能得定,才能得禪定,這小小一點東西都裝不下了,他哪來的禪定!這是我們要知道的。

  所以學佛對於不同宗派的這個態度,一定要學五十三位善知識,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五十三位善知識所學的法門統統不一樣,但是每個人自己謙虛,我在無量法門當中我只學一門,我不如其他的善知識,他們都比我高明,都是自己謙虛,推崇別人,這個對。修禪,禪要上上根,我遇到修禪的人,我讚歎他。他問我為什麼不學?我根性不如你,你上上根,我下下根。我能念佛帶業往生,我就很滿足了。一定是自己謙虛,讚歎別人。為什麼?每個法門都是佛說的,決定不能夠毀謗三寶。所以中國俗話常說,「若要佛法興,唯有僧讚僧」。你所學的各種不同法門的人彼此互相讚歎,自己都謙虛,佛法就興盛了。一個個自己貢高我慢,瞧不起別人,這還得了,這個佛法非滅亡不可,給世間人帶來一個最惡劣的印象,你們自己毀謗自己。修淨土的毀謗禪,學禪的人毀謗淨土,旁邊人看,你們兩個都不是東西,我一樣也不要學。給別人看笑話,這是大錯特錯。所以這段要給我們說明,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是整個佛法的理論依據。如果要講宗旨,這個宗旨才是通一切經教,通一切法門,千萬不要是『違於己解』,跟自己所理解的、自己所學的相違背就『拒而不受』,這是錯誤的。

  『此是一切經論所宗』,不但是一切經論所宗,我們前面讀下來了解,那是一切萬事萬法所宗,任何一事、一法都出不了這個範圍,所有一切經論也出不了這個範圍,所以下面這就要給我們詳細來解釋了。『若不深淺具彰』,這就是有淺說、有深說,這種各宗所說不一樣,有的說得淺,有的說得深。淺深是一個道理,這樣才真正了解整個佛法的宗旨、歸趣,才真正的了解。我們從此以後,絕對不會再毀謗其他法門,再也不會輕視其他宗派。不但對佛法如此,甚至於對外教,你對基督教、對回教、對天主教都會心平氣和,為什麼?它也不離這個宗旨,不過他不知道,他所了解的就更淺了。他排斥我們是應該的,我們不能排斥他。我們排斥他,那就大錯特錯了,為什麼?他不了解這個道理,我們明瞭。換句話說,我知道他跟我是一家人,他不曉得,他不知道他跟我是一家人,他才迷惑顛倒。我們要原諒他,不能跟他計較,這樣才對。所以底下這一段文很長,這裡面的理也很深,要細細的來探討,確實會帶給我們很大的利益。我們常說,心安理得,心為什麼安?道理明白了,心就安了。理要沒有搞清楚,這個心裡總有疑惑,總有懷疑,總有知見,總有執著,總有分別,總有排斥,唯有道理統統搞清楚了,一切萬法都能圓融自在。

  所以我們根據這部大經的理論,我在大陸上給共產黨說佛法,共產主義、社會主義,實在講與資本主義與民主主義一定是有相容之處,現在他沒有找到,為什麼?體是一樣的,都是法界緣起,哪有不相容的?決定有相容的,你們好好去研究,冷靜去想一想,不會有衝突的,這個結就慢慢會化解。希望他們也能改進,這個結可以化解,使天下人都能得到和平安樂。由此可知,經典用處太大了,對自己,可以帶給自己一生真正的幸福,家庭的美滿,社會的和諧,世界大同,這是很淺近的利益。那大的利益,那是不可思議,說不出,沒法子說得出來的。

  好,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