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 (第一二七集)  1992/1  台灣華藏講堂  檔名:04-003-0127

  請掀開經本,三百三十七面第五行,最後這句看起:

  【三涅槃佛。即是化身。化用自在故。化畢歸寂。名涅槃佛。謂應化涅槃也。】

  這是佛十個意思裡面第三個。前面我們看過法界佛、本性佛,這是真佛,法界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。本性,這個地方講的本性佛,就是自性本來具足的般若智慧,就不是從外來的,本來具足。這個智慧,前面跟諸位報告,是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,全知全能,是一切眾生人人本具。那我們現在不叫佛,叫凡夫,為什麼叫凡夫?把我們自性本能迷失了。為什麼會迷?煩惱太多,妄想太多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一切眾生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。這是佛一語把我們的病根說出來,我們的病根就是妄想執著。諸位要知道,妄想執著輕是迷了自性,妄想執著重,就是變現三途六道。為什麼會有六道輪迴?為什麼會有三惡道?人為什麼會變餓鬼、變畜生、變地獄?妄想執著嚴重就現這個境界。所以佛法沒有別的,只是教我們去妄想執著而已,這就是真正的佛法。

  今天第三個意思,叫『涅槃佛』。涅槃是梵語,翻成中文意思很多,翻的意思很多,這個也可以說是含多義不翻,跟佛陀這個意思一樣,佛陀也是含多義。通常翻得最多、最普遍的,翻成圓寂,也翻作滅,滅就是滅煩惱、滅妄想。圓寂這兩個字用得非常之廣泛,用得普遍。圓是說功德圓滿,寂是講清淨寂滅,所以圓寂這兩個字意思很好,很符合《華嚴》裡面講的『化身』。諸位曉得,這化身本性裡面,什麼都談不上。那六祖講的,本來無一物,哪有什麼三身?這三身還是從分別執著裡頭生的,沒有分別執著,哪來的三身!涅槃,有這個事情,不能說沒有這個事,釋迦牟尼佛示現在八十歲的時候,入般涅槃,確實有這樁事情。這個事情是不是真的?事情不是真的,是幻化的,幻化的不是真實的。

  佛法裡面,凡是講到真與不真實,它的定義是真實的,是永遠不變的,就叫真實;凡是有變化的,都不是真實的。人有生老病死,物有成住壞空,那這就不是真實的,他在那裡變化,所以統統是化身。佛菩薩的化身,跟我們凡夫不一樣。我們凡夫為什麼會變化?是業力在做主宰。業力,跟諸位說,不是說每天都有變化,實在講每一分鐘、每一秒鐘,剎那剎那那個業也在變化。業怎麼變化?業有加減乘除,一念善,一念惡。這一念善,那善就加一點,惡就減一點;一念惡,那惡又加一點,善又減一點。所以這個善與惡的念頭,是剎那剎那在加減乘除,所以它有變化,這是因;因跟緣在變化,所以果也起變化,是這麼一個道理。

  凡夫是業力變化的身心世界,佛菩薩是願力變化的,那跟我們不一樣了。我們業力變化的不自在,很不容易改變。但是不能說不可以改變,是可能改變的,不是那麼容易。這個願力來的,那就太簡單了,他雖然應化在六道裡面,實在講,他得大自在。雖然示現有苦有樂,實際上苦樂都不受,他心清淨的,苦樂都不受。不受,為什麼現這個樣子?現這個樣子是度化眾生的。這就是我們常講,教化眾生有言教、有身教,他所現的這個苦樂果報是身教,讓我們凡夫看到這個現象,能夠想到因果報應。原來成佛、成菩薩,這個因果報應都還有,那何況我們凡夫!所以這是屬於身教。

  佛菩薩應化在世間,是眾生有感,佛菩薩就有應。怎樣感得佛菩薩現身?像《普門品》裡面所說的,這是以觀世音菩薩做個代表,做個例子,應以佛身而得度者,即現佛身而為說法。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,以佛的身分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,就是當時他那一批人,接觸的那一批人,都是應以佛身而得度,他就現佛身。那釋迦牟尼佛有沒有到中國來應化?在我們中國歷史上記載的有,但他不是佛的身分。我們中國歷史上記載的,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來應化的,智者大師示現的是個出家人。實在講,諸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,太多太多了,無時無處不現身,只是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。他要不暴露身分,我們怎麼會知道?但是暴露身分,也是有特別的因緣,沒有這個緣,決定不會暴露身分。

  在我們中國《高僧傳》、《神僧傳》、《居士傳》裡面,看到許多都是佛菩薩化身而來的。這是中國人與佛緣非常的深厚,但是沒有感得他用佛的身分在中國出現,沒有感得這個。他出現在世間,就是為教化眾生。他在這個世間能住多久?就在這個緣字。這些緣成熟的人有沒有得度?凡是在這個時期緣成熟了,都得度了,他就沒有再住世間的必要,那就走了。他這個走,我們就叫入般涅槃。『化畢歸寂』,化是教化眾生,教化眾生這一樁事情做完了,他就要走了,這叫涅槃佛,是『應化涅槃』。

  我們在《無量壽經》裡面也讀到,在《無量壽經》第二章裡面,第二章經文很長,講到佛八相成道,八相成道最後,第八個相是入般涅槃。世尊跟我們講得很明白,示現般涅槃是對什麼人?中下程度的人。中下是權教、聲聞、緣覺、六道凡夫,對這些人示現般涅槃。對上上根來說,上上根沒有,上上根人都明心見性了,般涅槃這一樁事情已經不存在了。所以往上一著,就沒有這個事相,哪裡還有這個名詞?所以而於中下才示現涅槃相。

  【四隨樂佛。】

  這個『樂』是樂好,就是喜歡。『隨』,不是隨自己,如果要隨自己,那是凡夫,為什麼?凡夫才有好樂。這個我喜歡,那個我不喜歡,凡夫有,佛與大菩薩沒有。為什麼沒有?他心清淨平等,《無量壽經》上,清淨平等覺。清淨平等裡面還有什麼好惡?這一有好惡,你就不平等、就不清淨。這不清淨、不平等是凡夫,不是聖人,見了性的人就清淨平等了。圓教初住以上,明心見性,他的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。上面雖然還有四十一個階級,那四十一個階級是我們分的,我們凡夫認為還有四十一個階級,在他觀念裡面,他沒有。所以他們那個時候用功修行,佛經裡頭有個名詞,叫無功用道。他修不修行?修。有沒有分別執著?沒有。所以這四十二個階級是為我們說的,他們不落這個念頭,沒有這個念頭。

  因此隨樂,就是《楞嚴經》上所講的,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。這個樂好是眾生,不是佛。眾生喜歡什麼,他就隨你的心願現相。那你要問,佛隨眾生心願現相這個能力從哪裡來的?給諸位說,就是從清淨平等來的。我們為什麼不能隨眾生的意思現相?我們自己有成見、有分別、有執著,所以就沒有辦法隨眾生的心。離開一切分別執著,心地真正清淨平等,就能夠隨眾生心願現相,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。當處出生,當處滅盡,《楞嚴》上講的這些真實的事理,那就都變成了事實。所以此地講:

  【即意生身。感而遂通故。】

  眾生有感,佛菩薩就有應。第三、第四是經題裡面廣的意思,廣大無邊,所以隨心應量。

  【五成正覺佛。即是菩提身。覺樹道成故。】

  這就經題裡頭的佛字,大方廣佛,這是解釋佛字,這是『成正覺佛』。佛這個字是梵語,意思就是正覺。不過正覺有偏、有圓,偏,雖是正覺,還不圓滿。像阿羅漢就可以稱為正覺,菩薩當然是正覺,菩薩跟阿羅漢我們要區別他,那佛跟我們加上兩個字,叫正等正覺,正等正覺是菩薩。真正到究竟圓滿,那上面再加兩個字,無上,沒有比這個更上,這就是圓滿的正覺。此地這個正覺是圓滿的正覺,這就是佛的意思。『菩提身』,菩提是梵語,翻成中文意思就是覺悟,圓滿的覺悟。『覺樹』,佛當年示現證得圓滿正覺,是在樹下,貝多羅樹下。因為佛在這裡成正覺,證得大菩提,以後人家就把這個樹叫做菩提樹。菩提樹是這麼來的,它本來並不叫菩提樹,是因為佛在這個樹下,示現證得大菩提,示現成佛,所以這個樹我們稱它作菩提樹。

  【六願佛。即是願身。願周法界故。】

  『願』這個字,在佛門當中非常重要,不僅是在佛法修學上,你的成就大小跟你的願力成正比例,即使在世間法上,你在這一生當中,無論是學術,無論是事業,你成功的大小跟你的願力也有密切的關係。佛所證的是一切圓滿,假如他的願力要不圓滿,那怎麼能證得?這是值得我們深深去反省的。我們在《觀無量壽經》裡面清清楚楚的看到,上中輩往生的,都要發圓滿的大願,這才能往生;下三品往生的,雖然沒有發願,佛力加持幫助他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他到西方極樂世界,見了阿彌陀佛,觀音、勢至教他發願,他是在那個時候發願的,到西方世界之後才發願的。如果到西方世界之後,觀音、勢至教他發願,他這個願發不起來,馬上就送回來了,西方世界不能住,這是諸位一定要知道的,一定要曉得。為什麼?這個心願不相同,這個不相同住在一塊,天天要鬧彆扭,這把西方世界秩序破壞掉了,這是決定不許可的,決定不容許的,所以一定要心願解行都要相同。

  因此我們學佛,為什麼一再勸大家要把四十八願念熟?我們現在新編的課誦本,現在淨宗學會是愈來愈多了,在國外許多地方都建立了,連現在莫斯科也成立一個淨宗學會。我們特別為淨宗的同修(專門修淨宗的),編了一個課誦本。這個課誦本現在正在校對,在印刷廠正在校對,我希望編出來不要有一個錯字。因為這不是普通的經本,大家早晚都做課誦的,那裡面有錯字,這是不能夠原諒的,希望有精確的校對。我們早課誦經的部分,就是誦《無量壽經》的第六品,就是四十八願,早課念四十八願。四十八願念完了,就跟普通的儀規差不多,讚佛偈,念佛迴向,三皈依,是用這個方法。晚課,我們讀誦的經文,是《無量壽經》第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,六品。為什麼從三十二品起?三十二品是一個大段落,是後半部的開始。你看經文一開頭,「佛告彌勒」,彌勒菩薩當機,是一段的開頭。這六品經的內容,大家都念得很熟悉,總括來說,就是持戒念佛。在這六品經裡面告訴我們,現實的社會,現實的人生,哪些是善,哪些是惡,哪些是利,哪些是害;換句話說,邪正、善惡、利害跟我們講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我們讀了之後,才知道斷惡修善,老實念佛。所以用這段經文做晚課,使我們的心願解行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,這才是阿彌陀佛真正的弟子。

  果然能照這樣做了,一天都不缺,這個人必定往生。我們怎麼知道必定往生?《無量壽經》上講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《無量壽經》就是我們修學往生的保證書,果真依教奉行,哪有不往生的道理?你不能往生,是你沒有去做,沒有做到,那不能怪經,只怪自己,自己沒有老實依教奉行,這是自己不能往生。縱然念佛,也不能往生,你的心願解行跟佛不一樣。

  【七三昧佛。】

  『三昧』是梵語,翻成中文的意思是定,也翻作正受。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,正常的享受就是定。心裡面沒有一個妄念,這才叫正常的享受;心裡面有妄想、有分別,就不正常,那就不叫做三昧。三昧佛。

  【即是福德身。福即是定。由依大定。積福圓滿故。】

  這樁事實很多人不知道,世間人所想那個,腦子裡頭觀念當中的福是什麼?有錢是福,在社會上有地位是福,叫富貴。富是有財富,貴是有地位。兒女成群是福,多子孫是福,健康長壽是福,最後一個好死是福,死得很好,叫五福,五種福。那這五種是不是真的福?是的,是真的福。這五種是福的相,是福的果,那有因!那要是沒有因,哪來的果?真正的因是什麼?真正因是定,這很少人知道。你心地真正到了清淨,到了平等,沒有一切分別執著,這五種福你統統都得到了,不必去修,不必去求,自然就現前。為什麼自然現前?因為那是性德。世間凡夫沒有這個功夫,但是他也有這個,他那是修德。修德的福報,享受的時間短,享受得不自在。怎麼不自在?裡面有煩惱,錢多了也有煩惱,官大了也有煩惱。你看看現在這個社會,多少有錢、做大官的,他的煩惱比我們多,他沒有我們過得快樂。那就這種福報是修得的,不是從自性裡面流出來。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,這五種福就享得非常快樂,享福當中沒有煩惱。像諸佛菩薩,他這五種福統統具足,比修得的還要多,比修得的還要圓滿,道理就在此地。

  佛實在講,對得起我們,佛不吝法,把這些因果統統都為我們說出來。這是真因,真因是修定,是修三昧,所以三昧才是真正的『福德身』。我們在傳授皈依的時候,三皈誓詞裡面第一條,「皈依佛兩足尊」。兩是兩種,足是滿足,就是圓滿的意思。兩種圓滿,哪兩種?一種智慧圓滿,一種是福德圓滿。換句話說,智慧圓滿是三學裡頭的慧,福德圓滿是三學裡面的定。所以,皈依佛二足尊是定慧圓滿,這兩種圓滿了,所以他的智慧福德圓滿。我們皈依了,皈依佛二足尊,真的皈依了嗎?沒有!念念而已,給你講了,懂了沒有?沒懂。我給你講,你就是聽上一百遍,你也聽不懂。為什麼沒有聽懂?因為你不像是懂的樣子!那懂的樣子又是什麼?你果然認真的在修定修慧,那你就真懂了,就真的皈依了。所以諸位要曉得,這皈依佛二足尊,是我真的回過頭來,我要依靠定、依靠慧。這個依靠是什麼?我每天就修定、修慧,那你就是真的皈依了。你不把修定修慧當作你一天第一樁大事來看,你連這個名相真的一點都沒有懂,這是事實。

  佛法常言說得好,不可思議,真正不可思議。佛法裡面任何一個字都包含盡虛空遍法界。為什麼?法法圓融。所以說一個定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一切法門,都是這個定字,除了這個定之外,沒有一法可得。如果說個慧字,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佛法就是這個慧字,定也在慧裡頭,圓融無礙,隨拈一法就是圓滿的佛法。一多無礙,一多相融;主伴圓融,主伴無礙,這就是華嚴境界。不但佛法如是,世法也不例外。一即一切,包括世法,不能說世法在外,不在這個裡面,那禪宗公案裡面所說的,那不都成了問題了?世出世間任何一法,都遍一切法,都融一切法,即是一切法。

  所以這經裡頭字字句句含無量義,一個字,一天到晚來說,說上一千年、一萬年,說上無量阿僧祇劫也說不盡,你相信嗎?相信了。為什麼?因為一是一切,這一切哪能講得完?由此可知,這真正懂得,不是靠聽,聽不懂,看也看不懂,用心去領會也領會不到,一定要親證。親證的方法就是修定,先要把心定下來,心清淨了,這個清淨心是真心,是本性。所有一切法都是真心本性變現出來的,你今天見到性,那一切法就都見到了!那還用得著說嗎?你要不修定,想見性,沒有那個道理,經上講的,無有是處,沒有這個道理,一定要修定,一定要修清淨心,這是比什麼都重要。

  念佛法門修的什麼?一心不亂,就修這個。什麼是一心?最粗淺的現象,我們不說很深,人人都能做得到的,心裡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,除一句阿彌陀佛之外,什麼都沒有。我心裡一天到晚想阿彌陀佛,口念阿彌陀佛,身體恭敬阿彌陀佛,這就叫一心不亂。如果心裡面還有別的念頭在,就亂了,叫亂心,那不是一心,那是亂心,那就不能成就了。也許我們要問,這個世間,我的家庭,還有很多這些事情,我還是放不下,還不能捨棄。佛沒有叫我們捨棄,佛教我們世間事你樣樣都要去做;連小乘經,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都說,佛弟子可得為世間事,不可得為世間意。不是叫你事上放下,什麼地方放下?心裡放下。你看這個講得多圓滿。世間事照做,一點都不妨礙;不能有世間意,心裡頭不能牽掛世間事。心裡頭有世間事,心裡頭是意,那就錯了。我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,那我心裡頭就這麼一句阿彌陀佛,我能夠應付這個世間這麼複雜的事嗎?能,妙極了,還應付得面面周到。你這個能力從哪來的?阿彌陀佛智慧威神加持你的。你應付得很好,沒想到我還有這樣的智慧,這智慧從哪裡來的?自己還不曉得,佛菩薩加持的。所以不必去考慮,這個事情來了,我要想想怎麼應付,不需要,來了自然就應付到,應付得恰到好處。這個時候你才體會到,佛菩薩的智慧威神本願功德的加持。一樣講經,我們上台講經,要不要去準備?不要,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,上台怎麼樣?阿彌陀佛威神加持,也講得都沒有錯,講得恰到好處。

  我跟大家講的話是真話,我不準備經書,我也不看經書。所以大家曉得,我經書一關起來,放在抽屜裡,什麼時候開講,抽屜拿出來,他給我擺在此地,講到哪裡還不曉得,他寫個條子在此地,從哪裡講起,我才知道。我靠佛菩薩加持,不要用頭腦,這才得自在。所有一切事,你都可以用這個方法,問題你相信不相信?這種能夠應付眼前的事,決定不妨礙往生。如果你要是用思考、用分別、執著來應付世間事,你的心亂了,雖然念佛,往生都成問題。所謂是念佛人多,往生人少。

  從前我在台中,李老師很感慨的跟我講,我們蓮社念佛的人這麼多,真正往生的,一萬人當中能有三、五個就不錯了。為什麼不能說一萬人當中,不能往生只有三、五個?原因在哪裡?心裡頭沒有佛。佛在哪裡?佛在口裡,心裡頭還是亂七八糟的事情,這怎麼能往生?所以往生的人,心裡頭真有佛,得佛力加持的人,心裡頭真有佛,得佛力加持。所以說實在的話,世間人要福要慧,不知道福慧從哪裡來?真正明瞭佛法的人知道,福慧從什麼地方來,只要自己認真修學,沒有得不到的。常言說得好,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。我們求什麼?求福、求慧,這是真的。因為有福、有慧,什麼都圓滿了,什麼都得到了;沒有福慧,想得到東西,得不到,這有求不得苦。『由依大定,積福圓滿故』。這個願與三昧都是講的因,所以是花的意思,在經題裡面,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是花的意思。

  【八業報佛。即莊嚴身。報德相好。微妙難思。用嚴法身。皆因善業故。即當嚴字。】

  這個地方我們也要特別注意,只要有相,就有作用,作用就是業。『業』這個字,簡單的說,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活動,所以在社會一般講事業,你從事、你在做事是活動,活動的結果就叫業。你在學校念書,叫學業,學習,這是造作,學習的結果就稱為業,叫學業。所以這個造業,哪個不造業,佛菩薩也造業,佛菩薩不造業,怎麼會有業報佛?「業報佛」就是他也在造業,他也有活動。業有善惡,業有染淨,這就果報就不一樣。

  諸佛菩薩所造之業是淨業,是善業;權教以下,六道凡夫所造的業多半都是屬於惡業,是屬於染業,這是凡小跟佛菩薩造的業不相同,因此這個『莊嚴』也就不一樣。莊嚴在佛法裡面用得很普遍,但是佛門裡面所講的莊嚴是狹義的莊嚴。怎麼說狹義的?十法界裡面,只說佛菩薩的莊嚴,只說了二法界,其他的八個法界沒說,我們莊嚴意思不在其他八法界裡頭。其實這個莊嚴廣義的講,十法界的現相,這個現相叫自然現象,就用這兩個字來做代表,莊嚴。因此莊嚴兩個字包括十法界正報的身相,以及他依報的環境,統統都用這兩個字代表,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。

  因此這個現相確實是自己造成的,整個社會的現相是大眾造成的。佛法裡面講,共業與別業,整個社會是大家共業所感。個人,你一生幸福受用,是別業所感。共業如果不好,也有別業很好的;有別業不好,共業有好的。由此可知,所造之業無量無邊不可思議,感得的果報也非常的複雜,這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。經上所講的是狹義的,專講如來果地上的莊嚴。佛的身相莊嚴,從相貌上來看,佛的相貌沒有一絲毫缺點,每一個相貌都長得很圓滿,這個相貌也是修來的。

  佛是不是修來的?佛不是的,佛是性德流露,性德是圓滿的,所以他那個相貌是圓滿的。像《華嚴》這部大經上講的,「佛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」,好裡面還有無量光。不像我們普通,這一般經上講我們這個世間法,世間人所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那是我們世間人所見到的標準。那是修得的,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是修得的相好,不是圓滿的。如來是性德流露,這個相好光明是圓滿的,沒有一絲毫缺陷。體質也是圓滿的,像《無量壽經》,阿彌陀佛在四十八願裡面所說的,十方的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你的相貌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。這不可思議,我們不要輕易看過這句話,這句話在這些聲聞、緣覺、大菩薩聽了的話,震驚,為什麼?這個相好很不容易修成。你不要看,我們世間人,我們每個人的相貌,你的相貌是你前生所修的,你前生修的有福德,你這個相貌就堂堂,相貌好看。你前生的福報修得不夠,你的相貌就比較上要差一點。這個相貌是果報,你前生有修因。所以你看我們這個世間,富貴人有富貴人的相,貧賤人有貧賤人的相,世間帝王,他的確是有帝王相貌,他跟普通人相貌確實不相同,體質也不相同。前生修的因不一樣,他是修善積功累德才修成的,不是偶然的,不是說我們想爭,能爭得到的,爭不到。

  真的,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,你拼命去爭,所爭到的,還是你命裡定的;命裡頭沒有,怎麼爭也爭不到;爭到手,你也享受不到。中國古人講,「萬般皆是命,半點不由人」,這個話講的是事實,不是消極,是真實的事。也不是叫我們灰心、懶散,不是的。真正了解事實真相,我們應當發憤,應當自強,斷惡修善,命運在自己手上,命運自己可以創造,命運自己可以改造。所以他是積極的,他不是消極的。我們真正懂得這個道理,真正了解事實真相,真正曉得如何去改造,這怎麼可以說是消極的?

  因此我們讀到這段經文,起心動念就要謹慎。我們現在沒有大定,沒有見性;沒有見性,我們的福報是修得的。見了性之後,那就不說了,你那一切流露是性德。我們念佛人往生到西方世界,我們的依正莊嚴就跟阿彌陀佛一樣,這是什麼道理?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;換句話說,這個福報不是自己修的,自己也沒有見性,是阿彌陀佛的福報加持給我們。我們自己的福報沒有現前,享他老人家的福報,是這麼一回事情,享他的福。享他的福,接受他的教化,接受他的指導,可是不必多久的時間,我們的性德就能恢復。當自己性德流露出來,跟彌陀的性德完全一樣,這才叫莊嚴佛淨土。他的性光流露出來,我們的自性光明也流露出來,光光相映,無限的光明,是這麼一回事情。

  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,體質,身體的體質,紫磨金色身。那個健康,經上講皆是「那羅延身」,那羅延身,金剛不壞身,壽命都跟阿彌陀佛一樣,無量壽。這個無量,說老實話,是真正的無量,絕對不是說有量的無量。沒有見性之前是有量的無量,到了你見了性之後,就變成真正的無量的無量。一生成就,不要等到第二生,這當生成就的佛法。所以我們同修們要真正記住,這個因緣非常的稀有,無量劫無量劫中,你難得遇到一次,開經偈講,「百千萬劫難遭遇」,那是讚歎大乘經的。這一個法門之遭遇比那個還要難,古大德講,這是無量劫來稀有的因緣,我們這一生遇到了。遇到了要不能把它掌握住,不能把它抓住,那你的一生空過,太可惜了。

  怎麼樣才能抓住?剛才我講了,腦子裡只有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,我什麼都捨棄,什麼都不想,什麼都不要放在心上,這就是你把這個機緣抓住了,你只要得到了阿彌陀佛,盡虛空遍法界你就統統得到。你要這句阿彌陀佛抓不到,你必定還隨業流轉。隨業流轉,很可怕了,我們的念頭,惡念多,善念少,將來到哪裡去?到三途惡道去往生,不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是往生餓鬼道、畜生道、地獄道,到那裡去往生,那就太冤枉了,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。

  因此講到業,起心動念是意業,要起好心,要動好念。好心、好念就是阿彌陀佛,沒有比這個更好的念頭,世間、出世間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事。自己念,勸人念佛。人家來給我們講話,不管講什麼,阿彌陀佛。他講得再多,講得再少,我們都一句阿彌陀佛,講完了之後,回他一句阿彌陀佛就好了。他講些什麼?沒聽見,這就對了。所以口念阿彌陀佛,身敬阿彌陀佛,無時無處不敬阿彌陀佛。我們對人敬,把人看成阿彌陀佛;對事敬,把事看成阿彌陀佛;對物敬,把物看成阿彌陀佛,所有一切境界統統是阿彌陀佛。諸位想想看,這種人哪能不往生?沒有不往生的!這叫念佛人。這我們特別要留意到的。那到西方極樂世界,我們是真快,一生短短幾年當中的修學,我們得的『報德相好,微妙難思』,這經上所講的這種身,我們也就得到了。什麼時候得到?生到西方世界就得到。所以『皆因善業故』,這是善中之善,沒有比這個更善的。

  【九住持佛。即力持身。流益無窮故。即當經字。】

  這也非常重要。我們念念當中,感佛的恩德,所以誦經、念佛我們都迴向,要上報四重恩,下濟三途苦。由此可知,你對於佛的恩德,念念沒忘。怎麼個報法?總得有一點表現,光是口頭說,這沒有行動,總是覺得不太圓滿,所以一定要有表現,報佛恩,這就是『住持佛』的意思。住,是要讓佛法住在這個世間,不要把佛法在這個世間消滅掉了,消失掉了,那我們怎麼能對得起佛菩薩,怎麼能對得起祖師大德?佛法是佛說的,祖師大德代代相傳傳到我們,在我們手上斷絕了,那怎麼能對得起佛法?所以這個報恩要有事實,這個事實,就是要讓佛法永遠住在這個世間。讓現代的人、讓後來的人都有機會聞到佛法,這是住持,住持是這個意思。

  那要真正能做到,在古時候是兩種方法,一種方法是建立道場。這個道場建立,道場是弘法的場所,有法師大德不斷的在這邊講經說法,有許多同修在這個場所共同修行,這個佛法能常住在世間。第二個方法,流通經典。從前書寫,以後就是翻印,在那個時候印是用木刻版本來刻印。現在更方便,現在已經進入到電腦的時代,這些科學工具我們要盡量的來用它。古時候書寫很費事,流通相當不容易,因此在文字上力求簡潔。譬如說,這一樁事情,十句話能夠講清楚,你如何能把十句話濃縮成一句話,為什麼?文字簡單,刻起來容易。所以要求的標準是簡單、扼要,也還要明白,簡要、詳明,是因為工具困難。

  現在電腦方便了,不怕囉嗦,不怕麻煩,為什麼?儲存量很大。因此我們就不必像過去那樣的要求。現在印刷非常方便,從前一部《大藏經》,我們這一個佛堂裝不下,容納不下了。為什麼?那個版本很大,經本差不多都是一尺多長,這麼寬,一面五行,一行十六個字。一行十六個字,一面五行,一本一卷經書差不多這麼厚。所以像這一部《大藏經》,像這個房間,恐怕要一個半到兩個房間,這部《大藏經》才能放得下。你看看現在,字體縮小了,一部《藏經》,我們這就擺滿了,這個空間就方便多了。從前一個寺院,大的寺院,有一部《藏經》,要建一個藏經樓。現在我們家裡擺一個小櫃子,《藏經》就放下去了,這個藏經櫃,樓變成櫃了。再過幾年,這個輸入電腦磁碟片裡面儲存,那一部《藏經》變成多少?變成像我們現在一本了。

  我這次到新加坡,同修帶我去參觀,原來他那個電腦磁片的容量一片,大概那個片就跟我們普通唱片那麼大一樣,比唱片還薄,像唱片那麼大,告訴我,能容納多少?十二萬頁,像我們這一面有十二萬頁。我們現在這個《大藏經》,這一本還不到一千頁。那麼他那一片就是我們十二本。我們現在的一部《藏經》才一百冊,那要輸入容納到這個電腦磁片裡面去了,大概就要七、八片,七片、八片合起來差不多分量就是一本這麼多的。口袋就裝《大藏經》,一部《大藏經》裝在口袋裡,背了就走。時代不一樣了,所以這個要求的標準就不相同了。這就是住持佛法,這是報佛恩。

  今天如何把佛法變成非常輕便,人人都能夠讀誦得到,我們從這個地方去做。今天這一部《大藏經》,這麼大的分量,在我們台灣,現在台灣相當富庶,沒有問題。你家裡頭有個經櫥放一部《大藏經》,我想這個空間還有。可是如果到大陸上去看看,到香港去看看,到新加坡去看看,不行,為什麼?他們居住的房子太小了。《大藏經》濃縮成一百冊,他家裡也放不下,就是居住的這個房子很小很小。在香港,差不多一般普通居住的房子,合我們這一邊台灣來講,大概是六、七坪的樣子;有十坪,那就相當大。在一般的,恐怕五坪左右,我去看了許多同修們家裡,請我去看,那個香港一般居住的,像我們台灣國民公寓一樣的,香港都是蓋了差不多三十多層。那個公寓裡面一小間一小間的,幾乎就跟那個旅館的小套房大不了好多,就是它多一個廚房。有很多客廳跟臥房都在一起的,那邊是床舖,這擺上桌子,擺個小沙發,那就是他的客廳。你說是他放一部《藏經》,他確實沒有地方。如果濃縮成電腦磁片,那就方便,這個問題就解決了。

  其次,娑婆世界的眾生,文殊菩薩講,耳根最利,看,看不懂,聽很容易聽明白。因此將來以後佛法的流通,錄音帶超過經本,聽沒有障礙,讀有障礙。所以從前沒有錄音帶,這個錄音帶就是有聲的經本,應當大量的流通。但是錄音帶好是好,不方便地方也有,第一個如果天氣太乾燥,它容易焦碎。像台灣這個地區潮溼,溼度很大,容易長霉,而且還容易磨損。所以現在做成CD片,這個問題解決了。我這次去,也去參觀,他們那裡當場試驗,CD用力地上摔,摔不破,腳去踩也沒有關係,放在水裡面泡也不妨礙,拿到機器上,音聲一點沒有變質。這用得久,不怕熱也不怕潮溼,所以不容易損壞。所以我參觀之後,在我想像當中,十年之後,一定這個東西取代了錄音帶。所以錄音帶在這個世間壽命,我看不會太長,必定被這個磁碟片所取而代之。

  所以我們今天應當把力量集中,我們來做這個,使它能夠保存長久,能夠普遍流通,這就是住持佛法,『流益無窮』。流是流通,益是利益。使它能夠廣為流通,現前流通全世界,未來流通到千年萬世,利益一切眾生。這就是『經字』,就是住持佛法,我們的著眼點應該放在此地。

  所以在今天道場不要大。簡居士常常給我說,我們要建一個大道場,去找一塊地。不幹這個事情,為什麼?這個道場大了,麻煩事情很多,弊病很多。我道場小,我開銷也小,維護容易,不操心。有多餘的力量,印經、做錄音帶,用這個來流通佛法。道場小,大家瞧不起,沒有人要這個地方,不爭名奪利。這個大了的時候,問題來了,這個看了眼紅,那個看了也,問題太多了。我看了很多,所以我覺得還是小一點好。

  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好,我們念佛迴向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