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 (第六十七集)  1989/1  台灣華藏講堂  檔名:04-003-0067

  請掀開經本,一百九十二面第四行,看《疏》:

  【因緣不同。略明十義。一法爾常規。二酬昔行願。三遂通物感。四明示真門。五開物性原。六宣說勝行。七令知位次。八顯果難思。九示其終歸。十廣利今後。】

  這是第二科。這個經本它的好處是前面有科判。所謂科判,就是將整個經文連這《疏鈔》一氣貫成,使它的章法、結構、脈絡、層次清清楚楚,了了分明。科判在前面,諸位翻到第十面,我們看看它的來龍去脈。第十面第二欄,它一共分三欄,上、中、下三欄,看中間第一行,「初標列章門」。標列章門底下有兩段:「初總標」,就是我們剛才念的這個因緣。從因緣這個地方,這是總標,就是『因緣不同,略明十義』。下面就是「別列」,後面是別列。別列就是十義法中,底下這就是十章,第一章是『法爾常規』。我們底下就能夠看到這個文了,這一共是有十個段落,十個段落都是給我們說明教起因緣。

  好,我們再翻回來,再翻回一百九十二面。這是這段的小題目,一共是十個題目。下面,我們一段一段的來介紹。請看《疏》文,一百九十二面倒數第三行,這是第一段。《疏》:

  【此初法爾常規者。一切諸佛。法爾皆現無盡身雲。說斯圓教故。】

  這是清涼大師的解釋,《疏》是清涼大師作的。鈔,是註解的註解。我們念了這句,這裡面意思還不懂,那底下再加一個註解,鈔就是註解的註解。《鈔》是宗密大師作的。宗密是清涼的學生,清涼是華嚴第四代的祖師,宗密是第五代的。這是師徒二人合起來,合作作了這本《普賢行願品》的註解。這兩位都是唐朝人,所以這個文字還是顯得很深。實在講,今天在全世界,能夠講這個本子,只有在台灣。其他的地方時間不夠,大家也沒有耐心來聽,所以這個本子必須長時間的來介紹。但是非常有受用。

  我們先講解《疏》這段文的大意。什麼叫做『法爾常規』?法爾,法就是一切萬法,爾,就是如此,就是這樣的,有自然的意思。為什麼不用自然?《楞嚴經》上,自然跟因緣是相對的。這個法爾不是相對的,不是相對的,就很難說;難說,當然就難體會。換句話說,它就像春生,夏長,秋收,冬藏,自自然然的這麼一個形態,沒有一絲毫的造作,沒有一絲毫念頭在裡面,這就叫做法爾。如果有一念,我想怎麼做法,這就不是法爾,這就落在因緣裡面去了。所以我們常說,佛說一切經,是一大事因緣。為什麼說一大事因緣?是我們凡夫肉眼看的,釋迦牟尼佛降生在世間,示現的八相成道,弘法利生,所謂說法四十九年,講經三百餘會,因緣。你看《華嚴經》也不外因緣,這是我們凡夫的看法。但是在佛與大菩薩,他們自分上,他們的本分上,沒有,連這個因緣都沒有。

  佛給我們說法四十九年,他有沒有起心動念,我要為你們說法?沒動這個念頭。他要動這個念頭,他是凡夫,他不是佛。為什麼?他起心動念了。唯識裡面,把這個事實真相說得清楚,一念不覺而有無明。他要動一個念頭,我要度眾生,我要為眾生說法,他就從真如本性變了,變成無明。那無明就是凡夫,就不是佛菩薩。所以在佛與大菩薩的分上,他說了沒有?他沒有說。他度眾生沒有?沒有度眾生。可是我們肉眼看到,佛出現於世,出現度眾生。所以法爾是從他分上說的,因緣是從我們眼光裡面看,教起因緣,這是我們眼睛看的。因緣裡面,首先要說出法爾常規,是說出佛菩薩他們本分上沒有這個念頭。

  這沒有念頭,怎麼會說法度生,有這些事相?這是眾生有感,佛菩薩有應。眾生有感,是有心,佛菩薩應,是無心。像我們敲鐘、敲鼓,我們這一敲,我們是有心敲它的。你敲它,它就響了,它響,它有沒有意思來應你?沒有意思,沒有意思也就應了。所以佛菩薩無心,他才能普應,普遍的應一切眾生。我們一有心,這一有心就很可憐,可憐在哪裡?有心,心就小,這心量很小;無心,心大了。無心無念的時候,這個心是跟太虛空一樣大,所以是千處祈求千處應。觀音菩薩,讚菩薩的偈上,「千處祈求千處應」,他為什麼會有應?就是因為他無心。我們為什麼不能應?因為我們有心。有心,只有一個求是應一個,那個求就沒法子再應。他無心的,這個求,這一邊應,那個求,那一邊應,盡虛空遍法界求,盡虛空遍法界現身。無心是真心,有心是妄心,有心是落在八識裡面。八識是有為法,絕對不是真的。我們今天講用心,不管你用什麼心,說個老實話,統統是錯的,就是錯用了心。那我說這麼多,諸位要體會體會什麼叫法爾?這法爾兩個字,實在是不好講。常規,常是恆常,規好像是規矩。也就是說,一切諸佛菩薩全都是這樣,沒有例外的。我們自己將來成佛、成菩薩,也是如此,這叫法爾常規。

  下面清涼大師具體給我們解釋出來,『一切諸佛』,一切諸佛是講過去佛、現在佛、未來佛,也是講三世十方一切諸佛。『法爾皆現無盡身雲』,我相信同修們多數都念過《普門品》。《普門品》裡面,介紹觀世音菩薩三十二種應身,應以什麼身得度,他就現什麼樣的身。所以你們要問,觀音菩薩到底是什麼樣子?觀音菩薩是男的,還是女的?你們諸位想想,這些問題問得對嗎?觀音菩薩沒有形象,觀音菩薩不屬男女,他是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。你喜歡他是什麼樣子,他變現的就是什麼樣子。三十二應身是三十二大類,每一類裡面無量無邊身,他都能現。這叫隨心應量,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。無處不現身,所現的身,給諸位說,那是從體起用。用完了,這個身就失掉了,就消失了。所以這個身,下面加個雲。雲,你們想想,雲到底是有,還是沒有?你說它有,走到裡面沒有;你說它沒有,遠遠看到又有,非有非無,亦有亦無,這是《金剛經》上講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所以諸佛菩薩所現的身,那個身相不是真的,身相是為了度眾生的。眾生度盡了,這身就沒有用處了。不但是在度盡眾生時候這身相沒有了,即使正在度眾生的時候也沒有,這我們就難懂了,就不好懂了。

  所謂這個空,叫當體即空,我們很難體會。因為我們看當體,當下,這東西在,都是實在的,哪裡說空?其實真相是當體即空,空與有是同時存在的。《心經》上說得很好,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」。空是講法性,是講本體,色就是講的現象。這個現象就是本體,本體就是現象,所以空有是一,不是二。如果你把這樁事情認識清楚了,那你就成佛了。成佛跟我們有什麼差別?佛對於宇宙一切的現象、真相,他清楚了。我們凡夫,凡夫不清楚,不知道眼前事實的真相,所以我們感官裡面所覺察到的是錯誤的現象,不是真相。這就叫迷惑,這就叫顛倒。那佛的看法、佛的知見,這正確的,正知正見,佛知佛見。所以身雖然有相,他像雲一樣,非有非無,亦有亦無。諸佛菩薩如是,諸位同修要知道,我們也是如是。就是他對於這個相清楚,我們對這個相迷惑。我們把這個身相當作是真有,當作是真實的存在,不曉得這個身相是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。

  一般人,人總是到死了之後,過了幾百年了,屍體都變成灰塵了,才曉得這是空的。現在活著,沒死的時候就不曉得,不曉得這個身體是空的,其實是空的。諸位如果頭腦清楚一點,多少有一點覺性,不要等死,每天晚上躺在床上眼睛一閉,那跟死有什麼兩樣?眼睛一閉的時候,哪一樣東西是真的?我們眼睛睜開,看到樣樣是真的;眼睛閉起來,一樣都沒有了,立刻就空了。希望諸位漸漸從這些地方認識事實真相。事實真相果然認識了,你對於這個世法就不會貪戀,就不會執著了。只要於一切法不貪戀、不執著,你就得大自在,你就得真正快樂。你想想你今天多少煩惱,多少憂慮,多少痛苦,從哪裡來的?都是去執著來的。哪裡曉得這所有一切執著全是假的,全是一場空;你說這種執著,叫冤枉!所以你所受的這些苦難,所有那麼多的煩惱,叫冤枉。因為那不是真的,是假的。所以經上這個雲的意思非常妙,非常之妙。這個字在佛經裡面用得非常之多。凡是講到現象,佛經後頭都會加個雲。告訴你事有沒有?有。是不是真有?不是真有。所以叫妙有,叫假有,叫暫有,暫時有,不是真有,希望了解真實。所以佛所現的身,那個真實相,就是如此。『說斯圓教』,這個斯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這一分是《華嚴經》最後的一卷、最後的一章,是《華嚴經》的結論,也是整個《華嚴經》的精華。所以讀這本《疏鈔》,無異讀全部的《華嚴經》。它的好處在此地。我們看底下宗密大師的註解,他註解的就詳細了。

  【釋中。一。】

  這個『釋』是解釋;『中』就是《疏》中,就是清涼大師《疏》當中;這個『一』,就是起,因為它一共有十條,有十段,這是第一段。

  【法爾常規下。】

  以下這段文,就是前面這一行的一句,就是解釋這個文。

  【夫王道坦坦。千古同規。一乘玄門。諸佛齊證。所證法性。法爾隨緣。緣性融通。法爾無盡。】

  我們先看這小段。現在這個世界多災多難。多災多難的原因在哪裡?要用佛經上的話來說,四個字說得恰到好處,迷惑顛倒。思想錯誤了,見解錯誤了,所作所為都錯了,哪有不遭難、哪有不苦!譬如現在大家提到皇帝、封建,都討厭,認為這是落伍的,這是不好的。封建、皇帝,那個真實狀況你了解嗎?你一無所知,人云亦云,這怎麼得了。我在新加坡講經,演培法師來找我聊天,他問我說:法師,你是贊成皇帝,還是贊成民主?我說,我贊成皇帝。他說,你的思想落伍。你如果真正了解皇帝,歷代帝王所受的教育是第一流的教育。他爸爸是皇帝,所請國家第一流的老師來教導他的子弟,希望他將來繼承王位,統理國家的時候,思想、見解、所作所為能夠利益老百姓。中國歷代糊塗皇帝少,很少。皇帝只要一糊塗,那個政權就保不住,下面就有革命,就會把他推翻。你看哪一個朝代都有幾百年,如果不得民心,怎麼能維繫到幾百年?愛國愛民,讀的書真多,現在人不讀書。

  這個經上『王道坦坦,千古同規』,就是統治階層的人都要讀書,才了解什麼叫王道。所以你看看從前,以前的衣冠,那就是代表文化。皇帝戴的帽子,上面是平的,表示什麼?領導人心要平,要公平,才能夠造福於國家,才能夠造福於社會,沒有一點私心,所以戴的是平天冠。那個帽子前面有冕旒,冕旒是什麼?一條一條垂下來的,像現在的窗簾一樣。那是什麼作用?就是做一個領導人,看事情不要看得太清楚,馬虎一點就可以了,天下才能太平,樣樣都認真,不得了。所以做領導的人,只要原則不錯,小毛病是免不了的,隨它去吧,大毛病不錯就對了。所以做皇帝的人,冕旒就叫你看事不要看太清楚。你還有沒有注意到,帽子前面,這兩旁邊還有兩個棉花球,塞耳朵的,聽話也不要聽得太清楚,這是做皇帝,做領導人。領導人只是決策方針,把舵,這是王道。幾個人懂得?

  皇帝下面這些人是執行政策的,他們是要做事的。做事的,你看戴頂帽子,前面低,後面高,那個帽子叫進賢冠。心念著希望後一代的要比我們這一代好。你看看,這朝服裡面就顯示出來,希望一代比一代好,一代比一代高,古人之存心。現在人不希望別人超過我們,總要把他壓低,換句話,那要是從前進賢冠,那帽子要調轉過來戴了,希望後頭不如我。這成什麼話,這是顛倒。你們常常讀佛經,這顛倒,怎麼顛倒的?我這樣一講,你就曉得顛倒在哪裡了,真的顛倒了。所以要國家長治久安,要天下太平,從哪裡做起?讀聖賢書。孔老夫子、孟老夫子,他們怎麼個想法?沒有為自身著想,為天下人著想。我們今天不讀孔孟的書,認為他那是落伍的,是舊東西,這個可惜了,這是無知。

  中國漢朝大一統,真正統一中國是秦朝。秦朝雖然用武力統治中國,統一中國了,但是制度並沒有真正建立。而且時間很短,只有三十幾年,就被漢王消滅了。漢取得政權之後,就建立一個完善的制度。制度裡面,最重要的有教育政策。漢高祖罷黜百家,獨尊孔孟,就是以孔孟學說,做為我們中國教育的宗旨,一直到滿清都沒有改變。你們想想,這歷代的帝王福報大,人聰明,他為什麼不改變?也就是孔孟之道,所以講中庸之道是最正確的。我們再看看歷史,諸位要熟讀歷史,你就曉得,哪一個朝代把孔孟的這個教訓,能夠做到個三成、五成,他天下太平,國家強盛,老百姓幸福。如果他違背了,不照這樣做,他一定亡國。他能夠做成個六成、七成的話,那是盛世,像漢朝的文景,唐朝的貞觀、開元,做到了六、七成。孔孟的書不能不讀,現在大家對這個都不關心了,這很可怕。要想這個社會安定,我們這個日子能過得安穩,不用孔孟的教學就很難達到,這是真的。

  台灣現代這個社會,今年比去年好一點了。我在三十多年前,方東美先生談話的時候常常提到,我們台灣教育政策錯誤。錯在什麼地方?他那個時候給我們這一班人說,台灣的大學辦得太多了,他說這以後會有麻煩。大學是培養通才的,就是培養國家領導人才的。但是國家的位子,只有這麼幾個,人才太多了,沒有那麼多位子給他坐,坐不上位子就要打架、就要造反了,社會就要動亂了。三十年之後,果然被他說中,這教育政策錯誤。所以他那個時候給我們講,台灣這個島,這麼大的地方,兩個大學足夠了,不能再多了。

  那我們這麼多人才智慧到哪裡去?他說我們應該多辦航海學校、航空學校。真的如果那個時候要照他的意思做,我們台灣今天世界上第一。為什麼?我們造船世界第一,造飛機世界第一,我們的輪船、飛機向世界各國賣,那台灣還得了!台灣今天全世界第一大富。所以把我們的精力、智慧運用在科技發展上,因為海島,只有水上,就是輪船,或是空中,向這些發展,他那個想法非常正確。不要去搞政治,不要去搞這些東西。如其政治上做國王,何不在輪船上做個國王?世界的輪船大王、飛機大王,這個好。所以說是,那是真正有學問、有智慧,又有遠見。很可惜,當時政府沒有採納,這非常的可惜。

  他教我們中國古典東西一定要讀。我們現在,不但是勸我們自己同修們要讀,我在大陸上也勸他們讀,我在國外勸外國人讀,外國人讀中國東西困難。所以我這次在香港、在大陸很留心的去找,找古典東西,中英文翻譯的。我找到一部四書,找到一部《唐詩三百首》,是大陸上翻譯的,最近翻譯的,中英文對照的。聽說還有《古文觀止》,還有一些東西,我都請人替我找,找來之後,我們在台灣翻印,印了送到外國去,我們去教外國人念中國古書。外國人念中國古書,大概我們中國人就相信了,因為中國人現在都看外國。外國人念四書了,四書大概很重要,我們要重視它,只好用這個方法。

  所以我現在在美國,也是我們的同修大家發心,我們在美國買了一塊地,建一個道場。在建道場的時候,我就把同修們,我們那邊的董事召集起來。我就問他們,我說我們中國的法師、香港的法師、南洋的法師,到美國來的很多。華人的寺廟、佛教會,在美國有一百多個。這麼多年來,沒有看到一個美國人,進我們中國這個佛寺,我說這是什麼原因,你們曉得嗎?沒有看到一個外國人進來。這個是問題,然後我告訴他,我說如果在兩千年前,摩騰、竺法蘭,這兩位法師剛剛到中國來,在中國建個道場,這個道場建成印度的樣子,我說我們中國人能不能接受?我們中國人會不會進去?所以人家聰明,有智慧,不但建中國式的,而且還建中國宮殿式的。中國的老百姓最敬仰的是皇帝,最崇拜的是皇帝,最尊重的是皇宮。幾個人一生當中能看過皇宮?這些法師們聰明,道場建成皇宮的樣子,遍布在全國每一個角落,一看到是宮殿,不學佛的人也要走進去。所以我就告訴他,佛教一定要做到本土化、現代化,才能弘揚,才能發揚光大。所以我們的法師到外國,還建成宮殿式的。外國人一看,那不是他的文化,外國文化,頂多到那兒去參觀一下,絕對不會走進來。

  所以我就告訴他,你們知道這個原因了,我說我們建道場,不管大小,一定要建設外國人的樣子。使他一看,是他們本土的建築。美國總統住的是白宮,我們大大小小也建了個樣子,他一看,這是我們自己的地方,這不學佛也走進來了,這要懂得。不僅如此,連佛像、菩薩像,這個造像,也要造成外國人的樣子。你們不相信,你看看,中國人供的佛像,就像中國人;泰國人供的佛像,你看下巴尖尖,泰國人;日本人供的佛像,穿那個鞋,一看就日本人。這就是跟你講,三十二應身,隨類化身,才有本土的感情。所以我們塑的是中國人的佛像,外國人一看到,本來就輕視中國人,瞧不起中國人,怎麼肯向中國人低頭?不可能的。所以造佛菩薩形像也要造成外國樣子。他們一看,佛教真的到美國了。

  我有一次在邁阿密講經,不少外國人在聽。邁阿密一個佛教會也不錯,他們是以度外國人為中心的。我看到外國人很多,我很歡喜,講完了,我告訴他,我說佛教還沒有到美國來,他們眼睛瞪得很大,他說為什麼?我說你看看,哪一尊佛、哪一尊菩薩長得像美國人?沒有一個,是不是?佛像都是東方去的。有泰國的佛像、有日本的佛像、有中國的佛像,從來沒有美國人面孔的佛菩薩像,我說佛教還沒來,這是一定要知道的。那麼既然在美國弘法,就要以度美國人為主,要以教化美國人為主。正如同當年摩騰、竺法蘭到中國,絕對不是度印度僑民的,是度中國人的。

  那我們對外國人教學的方法,也要有一套新的方法。我們這一套講經的方法,拿到外國是不行的。所以有一套嶄新的教學法,他們非常歡喜,很容易接受。所以講經,不能講得這麼詳細,不能講得這麼深,他不懂。對外國人講經是愈簡單愈好,愈淺愈好。他一聽了就懂,馬上就歡喜、就接受、就依教奉行,這目的達到了。所以在美國,美國人問我,問我學什麼?我告訴一些同學給我翻譯的,我說你不要講淨土,這個淨土講不清楚的。我說你告訴他,我們學阿彌陀佛宗。這個他很懂,他知道有阿彌陀佛,佛教有阿彌陀佛。他就問了,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?我告訴他,你跟他講,阿彌陀佛是長壽的意思。長壽,他一聽到歡喜,因為他要長壽。無量壽,長壽。阿彌陀佛還有一個意思,快樂的意思,他也要,他要快樂。極樂,這快樂的意思。怎麼樣才能做到長壽快樂?心要清淨,身要清淨。他聽得懂,他說這個我們也要。我說那好,我這個佛堂建好之後,外國人,每個星期工作五天,星期六、星期天休息,他們都是基督教徒、天主教徒。所以星期天你們上教堂,星期六上佛堂,沒有衝突,各個高興,各個歡喜。所以我們星期六就度外國人,星期天度華僑。他們都到教堂裡去了,星期六我就度外國人了,外國人不上教堂。

  我們度外國人,不僅僅是佛教的經論,還要把儒家的東西摻雜進去,把中國固有文化統統介紹給外國人。我們介紹的重點,第一個與他生活有關係。譬如我們講的長壽、快樂,這是跟他切身的關係,他一定會來學的。第二與他的事業有關係,第三與現前社會有關係,與這三方面沒有關係的,統統捨掉,不取。可能一部經裡面,只採取兩句、三句。所以跟外國人講東西,沒有一句廢話,學了馬上就管用,他才歡喜。學了這麼多理論,你要用不上,他第二次就不來了。學了句句用得上,不但他來,他還把他的親戚朋友都拉來。

  那我們教學,我有四個目標,第一個目標,是教外國人真正認識中國。第二個目標,是要讓外國人了解中國固有文化傳統,所以對於整個東西都要介紹給他。我們上一次,買了一套《四庫全書薈要》,這就是作為我們對外國人教學的教材用的。我們在那邊有十部《大藏經》,不同版本的。這都是原始材料,在這裡面找東西,找他們需要的東西,把它節錄出來,翻成英語,專門對外國人的,要他認識中國歷史、文化、傳統。第三個目標,他認識之後,一定會愛中國,最後他會幫助中國,四個目標。所以這是我們到外國建道場,跟一般人不一樣,我們不是去逃難,不是去避難去的,我們是救度外國的迷惑顛倒眾生,讓他們覺悟。

  這個都是此地講的「王道坦坦,千古同規」,這是原理原則,絕對不會變的。所變的是方法、手段,這是每個時代、每個地區不相同。譬如建道場,在中國,建中國宮殿式的;在外國,建外國西洋式的這個房舍,這個就是手段方式不相同。但是精神、原理原則,決定不變,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,這個方針是不會變的。這兩句,是講的世間法。宗密大師是用這兩句來開端的。真正要說,是後頭兩句:『一乘玄門,諸佛齊證』。由此可知,這一乘法,玄門是講的十玄門。十玄只有《華嚴經》上有,在一切經裡面,《華嚴經》之外,還有一部《無量壽經》上有十玄門。你們諸位看看,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,他把《無量壽經》裡面,十玄的那個經文都給我們指出來了。所以《無量壽經》上具足十玄;具足十玄,就跟《華嚴經》無二無別。

  所以清朝乾隆年間,彭際清居士,這個人非常了不起。他有一部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,這在台灣有流通,那一本書就是彭際清居士作的。彭居士講,《無量壽經》即是中本《華嚴》。因為它具足了十玄,跟《華嚴經》沒有兩樣。四法界,十玄門。四法界是事法界、理法界、理事無礙法界、事事無礙法界。《無量壽經》,也有這個事事無礙,理事無礙,所以跟《華嚴》沒有兩樣。這是說它是中本《華嚴》。那既然有大本、有中本,當然還有小本。這小本是什麼?小本就是《佛說阿彌陀經》。由此可知,《無量壽經》跟《阿彌陀經》是《華嚴經》的濃縮,是《華嚴經》的精華。《華嚴經》是一大藏教的精華,那《無量壽經》這是精華之精華,你才曉得這部經,在整個佛法裡面,它所佔的地位,它的重要性,從這裡才能看到,這叫「一乘玄門,諸佛齊證」,一切諸佛到最高的果位,統統是入這個境界。

  『所證法性,法爾隨緣』,這才解釋法爾常規。真如本性,能現一切法,能變一切法。這就是《華嚴經》上所講的,「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」。性,我們現在人叫做本體,就是宇宙萬有的本體,在佛法裡面叫真如本性。一切萬法,虛空法界,都是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。一切諸佛既然證得法性,法性裡面變現一切法是自自然然的。這就是我剛才跟諸位說,從法性上說,我們稱之為法爾,因為他沒有作意,沒有起心動念。從十法界眾生上來說,這叫做因緣,因為眾生起心動念。我們起心動念,法性是無心無念而感,感應道交不可思議,這就叫做法爾隨緣。

  『緣性融通,法爾無盡』,這兩句話的意思深,不但深,而且廣大無邊。我們知道虛空很大,無量無邊,虛空裡面有無量無邊諸佛剎土。這些諸佛剎土,全是自性變現出來的。這是講我們常識可以能夠體會的,還有超越我們常識之外的,是我們沒有辦法能夠想像得到的,那是什麼?《華嚴》上講的,事事無礙的法界。什麼叫事事無礙?我們這個人間是事,餓鬼道也是事。餓鬼道跟人道合在一起,你就無礙了。我們這個講堂,大眾所坐的,也是眾鬼居住的地方,他不妨礙我,我不妨礙他;我看不到他,他看不到我。實際上是在一起,沒有障礙,事事無礙。不但餓鬼跟我們無障礙,地獄跟我們也沒有障礙,諸天跟我們也沒有障礙,乃至於十方諸佛跟我們統統沒有障礙。所謂是一毛端裡轉大法輪,毛端我們的汗毛,汗毛端,汗毛端有諸佛說法,菩薩圍繞,也有大千世界,我們現在這個顯微鏡沒有發現。所謂「破一微塵,現大千經卷」。這是事事無礙,這個就是講的「緣性融通,法爾無盡」。

  所以這個世界確實無盡、無邊際的,這些都是事實真相。釋迦牟尼佛證得了,一切諸佛證得了,也就等待我們自己將來證得。這個境界絕對不是諸佛獨有的,佛說我們人人都有分。你現在為什麼不能證得?佛在大經上說過,「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。那我們想一想,我們是不是有妄想?我們是不是有執著?因為我們有妄想、有執著。妄想就是所知障,執著就是煩惱障,兩種障礙障住了。所以這事實真相我們見不到,我們不能證得。什麼時候我們把這兩種障礙打破,自性法爾隨緣,這個境界我們就親眼見到了,就親證了。所以說穿了,佛有沒有法教我們?佛一法也沒有,佛無法教給我們。因為一切法都是你自性本來具足的,佛哪裡有法教你?佛無非教你,把你那個自性上的障礙去掉,你的本性就顯露了,這叫做佛法。

  諸位要記住,二障,這是我們不能見到自性的根源,所以佛法的修學,無非是除二障而已。所以我執破了,就證阿羅漢;法執斷掉了,就成菩薩。我們看看現在學佛的同修,愈學愈固執,這個麻煩大了,這個愈學,他的煩惱障、所知障加重。這個佛看到都流眼淚了,你們怎麼是這個學法?佛是教你去障的,不是叫你增加障礙的。這就是佛教的沒錯,我們自己看經看錯了,把佛的意思誤會了。佛教給我們的方法不錯,我們錯用了。

  學佛要智慧,智慧從哪裡來?從清淨心來。那你就曉得,學佛從哪裡學起?從清淨心學起,這就對了。清淨心就會生無盡的功德,十大願王是性德。心不清淨,這十條,一條都修不成功。禮敬諸佛,看到佛就磕頭、就禮拜,這就對了嗎?實在講是完全錯了,佛不是這個意思。佛的意思是叫我們以對諸佛如來這一分真實的恭敬心,去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這是佛的意思。我們看一切人,就像看一切佛那樣恭敬;看一切物,也像看佛那麼恭敬;看一切事,亦像看一切佛那麼恭敬,所以你事才做得圓滿,才能做得好,這叫禮敬諸佛。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。所以這個禮敬是盡虛空遍法界的。你想想看幾個人能做到?我對我那個尊敬喜歡的人,我對他很恭敬;那討厭的人,我才不恭敬他,那就不是禮敬諸佛了。我對我的長輩很恭敬,我對我的佣人還恭敬嗎?對佣人跟對長輩一樣恭敬,幾個人能做到?不容易,所以十大願王必定是清淨心、平等心才能修,心沒有到清淨平等,只是念念而已,做不到。所以這個經是法身大士所修的。什麼叫法身大士?就是心地已經達到清淨平等了,他們修的法門。這是講的「緣性融通」,緣就是現象,性就是本體。

  【性雖一切齊應。今就說教為門。】

  因為一切法,十法界依正莊嚴,全是自性變現出來的。我們今天所講,不能講那麼多。講自性無量無邊作用裡面的一個作用。這個作用是什麼?講說法,說教,佛講經說法,只說這一個作用。就這個作用來說:

  【既舉一全收。即無盡矣。】

  這下面還對這一句,這一句對得很好,才真正符合《華嚴》圓教的宗旨,是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。雖然舉說教這一門,這一門就包含了一切門,所以一切即一,一即一切。如果沒有這句,不一定是《華嚴》宗旨,其他的一切經也都有這個說法。加上這句,這是《華嚴》的旨趣,這真正是圓融無礙了。

  【故佛法爾皆於無盡世界。常轉無盡法輪。窮未來際。無有休息。】

  一切諸佛為眾生講經說法,叫做轉法輪。諸佛為眾生講經說法,從來沒有休息的。也許我們感覺當中,這不休息不是很累嗎?那行嗎?我們凡夫做一段工作,總要休息一會,否則的話,這個體力受不了。為什麼會受不了?因為你有妄念,你覺得我做了不少事情,應該要休息了,這不休息不行了,那就非休息不可,妄念。如果你要把那個時間、工作忘掉了,你繼續做,做了很久,你不會疲倦,為什麼?時間忘掉了,工作忘掉了。忘掉尚且不疲不厭,諸佛如來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,所以他並不以為他講了很多經,說了很多話。

  釋迦牟尼佛,說了四十九年,人家問他,他老人家說,我沒說一句話,誰要說我說法了,這叫謗佛。沒說法,沒說法,當然就不累,諸位明白了!這個累,疲勞,沒這個事情,是我們心裡作祟,這就是萬法唯心。好好的人,我這裡痛,恐怕有毛病了,真的就有病了。去檢查,真的就有病了。所以說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你心裡想什麼,它就變什麼。想病,他就病了;病重了,想恐怕要死了,那非死不可,決定活不了。明明身上有病的人,他不相信自己有病,他還不找醫生,沒多久他就好了。現在醫生也懂得,叫心理健康,心理治療,比那個物理治療要高明得多了,這很重要。所以你明白這個道理,你才曉得諸佛菩薩說法,不疲不厭。這就是他沒有我執,沒有我所執,我與我所他都沒有。身體,我所有;衣服,我所有的;財產,我所有的,他沒有這個觀念,沒有我,也沒有我所。你們諸位想一想,那個疲勞誰受?沒人受。說法誰說?我都沒有,還說什麼法?法當然也沒有了。所以我們凡夫觀念當中看他是一個看法,他自己本身的一個看法,又是一個看法,絕對不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。

  所以佛為什麼有那麼大的智慧?為什麼有那麼大的能力?能力,我們現在叫神通,神通就是能力。都是從清淨心裡面顯現出來的。所以他有能力在無盡的世界,哪一個世界有眾生想念到他了,他就會顯現。特別在諸佛當中,阿彌陀佛;菩薩當中,觀世音菩薩。為什麼?他們的名氣太大了,不但在我們這個世界,他知名度是第一,盡虛空遍法界,這兩個人知名度都是第一。

  由此可知,我們常常在大經上看到,一尊佛教區,講經說法的教區,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。像本師釋迦牟尼佛,他的教化區是娑婆世界,娑婆世界是一個大千世界。有的佛願特別,教化兩個大千世界,還有多個大千世界的。唯獨阿彌陀佛的教區,是沒有限制的,沒有邊際的,無量無邊諸佛國土,統統是阿彌陀佛的教區。所以阿彌陀佛就無處不現身。現身有兩種,一種是現前現身。像《楞嚴經》上講的,「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」。現前現身,是給我們做證明的;當來現身,是我們親近他的。當來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。極樂世界大,太大太大。極樂世界人多,那麼大的世界,那麼多的人,我們想見見阿彌陀佛,恐怕想起來也不容易。不要說別的,台北市這麼大,這麼一點點人口,我們想見見市長都很不容易。但是在西方世界,想見阿彌陀佛太容易了。你這一想,阿彌陀佛在你面前;他一想,阿彌陀佛在他面前,阿彌陀佛隨類化身,化無量無邊身,應一切眾生的心想。我們市長不會化身,他沒有法子,是不是?我們想見,見不到。阿彌陀佛、觀音菩薩會化身。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,不要發愁,以為我很不容易見到佛菩薩,那就錯了,一念就見到了。這是講『窮未來際,無有休息』。

  【斯則處以毛端。橫該法界。時以剎那。豎窮劫海。】

  這也是講事事無礙的法界。『處』是講處所,『毛端』這講一毛端。一毛端中現寶王剎。毛端是正報最小的,寶王剎土是依報裡面最大的,小裡面現大。汗毛沒有放大,世界沒有縮小,它就能夠相融相即,這不可思議,這是我們沒有辦法去想像的,想像不到的,但是這是事實。因為毛端是性德,寶剎也是性德,性與性是融通的,沒有障礙的。能明白這個理,對這個事情,就能夠相信幾分。這是講的空間。再說時間,『剎那』是時間最短的,以剎那『豎窮劫海』,劫海是時間最長的,這就講,念劫圓融。時間長短,實在講,沒有一定。人在煩惱憂慮的時候,說度日如年,就感覺到時間很長。人在快樂的時候,感覺時間很短,所以時間隨著每個人感官不相同,沒有一定,這是真的。時間、空間在百法裡面,都是屬於不相應行法。不相應行法,要拿現代的話來說,就是個抽象的概念,絕非事實。不是事實,是抽象的概念,是幻覺當中現出來的境界,不是事實。

  【處則頓起。時則常起。】

  『處』,這就講諸佛菩薩現身,示現教化眾生。哪個地方有緣,佛菩薩就在那裡現身。《楞嚴》上講的,當處出生,當處出現,當處滅盡,就是這個意思。這是講處所。『時』,什麼時候有感,什麼時候就有應,感應道交。應以什麼身得度,就現什麼身;應以佛身得度他就現佛身,應以菩薩身得度就現菩薩身,應以人天身得度就現人天身,沒有一定。所以諸佛菩薩沒有一定的身相,叫:

  【不待別因。】

  絕對沒有什麼一個特別的因緣,沒有。眾生感,實在講是自然的,菩薩應,是法爾的。

  【如萬籟之聲。非關撫擊。】

  這個『萬籟』就是自然,特別是我們住在鄉下,風吹樹的音聲,鳥鳴的音聲,這叫萬籟。就是大自然的音聲,不是我們演奏的。這個『撫擊』,就是我們今天講演奏。擊是什麼?敲打的樂器,敲打的。撫是什麼?從前人彈琴,是撫。琴瑟都是撫,撫琴;敲打的是擊。就是絕對不是人去演奏的,這就是說明,形容法爾的意思。

  【日月之照。不因川原。】

  也是屬於自然的。

  【但隨見聞。說有初成。九會等別。】

  《華嚴經》七處『九會』,這是清涼大師說的。李長者在《合論》裡面給我們講,十處十會。七處九會跟十處十會,是開合不同,實際都是一樣的,意思是一樣的。這是講『但隨見聞』,是我們凡夫的境界裡面有七處九會。

  【諸慈悲者。於無盡中。略此留傳。令尋於此。見無邊法。如觀牖隙。見無際空。而此時處即同無盡也。】

  這後面比喻說得好。『諸慈悲者』,是指諸佛菩薩大慈大悲,在無盡的實相當中,為我們迷惑顛倒的眾生,透露一絲毫的曙光,幫助我們開悟。『略此留傳』,這部經是略本《華嚴》,《華嚴經》有大本、中本、下本,我們這個是略本。大本《華嚴》,龍樹菩薩在龍宮裡面見到的,「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,一四天下微塵品」,我們這個世界容納不下,這大經。中部也不是我們世間人能夠受持的,下部經是十萬頌四十品。這部經,龍樹菩薩覺得什麼?我們世間人可以接受了,他從龍宮裡面帶出來,我們這個世間才看到《華嚴經》。《華嚴經》從印度傳到中國,翻成中文,只有原來經的一半,所以稱為略此留傳。十萬偈,我們的《華嚴經》只有四萬五千偈,一半還差一點,四萬五千偈。晉譯的三萬六千偈,唐譯的增加九千偈,就變成四萬五千偈。後譯的《四十華嚴》,要合起來的話,大概是五萬偈,就是只有龍樹菩薩傳的經的二分之一,並不完整。但是現在梵文喪失了,這世界上找不到了。《華嚴經》,可以說今天留得最圓滿的、最豐富的中文譯本,就是我們這個翻譯的。

  『令尋於此,見無邊法』,希望在這個略本裡面,就是這個《八十卷經》裡面,你能夠見到一切真實法。怎麼見到?底下有個比喻,『如觀牖隙』,這個隙,就是跟那個空隙的隙是一樣的,它這個古字,現在我們都不這樣寫法了。現在這上面是一個少,少年的少,底下是一個白,下面是個小字,是這樣寫法,這是個古字,意思、音都一樣。就是牖隙,牖是窗戶,我們打開窗戶,窗戶不大,從窗戶要看天空,天空大,無量無邊,這就比喻,把這部經比喻作窗戶,經裡面所說的那是天空,希望你從這個窗戶見到真實的法界,舉這個比喻。

  這是法爾常規,我們今天就講這段。這個因緣一共有十段,意思非常的圓滿,知道這個意思,才曉得佛講一切經的因緣。佛為什麼給我們講經,說因緣,是《華嚴》講得最圓滿、最詳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