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 (第一二六集)  1992/1  台灣華藏講堂  檔名:04-003-0126

  請掀開經本,三百三十三面第二行,最後一個字看起:

  【五廣破義。破一切障。無有餘故。】

  這是經題「廣」字十義當中的第五個意思,有『廣破』。清涼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說得很清楚,九界的凡夫都有業障,所以說為九界,可以說是業障輕重不一樣,多少不一樣,愈是往上面去的業障愈輕,像菩薩、聲聞、緣覺;愈是往下,這個業障愈重,人天三途,業障極重的是地獄眾生。這已經得地獄果報的,那就不說,已經在地獄了。還沒有到地獄,在其他道裡面,已經顯現出極重的業障,那我們就曉得,他的前途就是阿鼻地獄,從這個因上就能夠看到將來的果報。

  無論什麼業障,我們要想消除它,這是學佛的同修都知道,也都期望能消業障,更期望能有效率的消除業障。所以在我們本省,許多的道場常常舉行種種的法會,打出來的目標都是消業障。我們要問,那業障到底有沒有消除?這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。如果要問業障有沒有消除?首先要知道什麼叫業障?這個東西要搞清楚。業,業是活動的一個名詞,我們心裡的思惟、想像是意業,我們口頭的言語叫口業,身體一切動作叫身業,業障不管怎麼多,歸納總不外乎這三大類,這佛法常講的三業。三業當中最重要的是意業,意業的業障也最容易覺察出來。我們對於事理、邪正、是非、善惡不能夠辨別清楚,這是障礙;貪瞋痴慢常常起現行,這是障礙。我們依照佛法的修行、修學,貪瞋痴慢是不是逐漸淡薄了?當然說沒有,那是不可能,那個功夫就很深了。假如發現到,我現在對於一切物質、精神的享受,這種欲望淡薄了,那你這個業障就消了一點。你對於事理是愈來愈明白,愈來愈清楚了,智慧長,煩惱輕,這就證明你修學的功夫得力,有了效果,消業障要從這個地方來看的。有些很重的業障,宿世的業障,一般法門不能收到近效的,就是很近、很短的時間能收效的,過去灌頂法師講得很好,所有一切法門消不了的業障,還有一個阿彌陀佛,一心稱念阿彌陀佛,決定得效。

  此地《華嚴經》上講,『破一切障,無有餘故』。《華嚴經》最得力的破業障的方法是什麼?就是這一卷,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。古德說,《華嚴》末後如果不導歸極樂,《華嚴經》就不能圓滿。不能圓滿,消業障就還有餘;圓滿了,那就沒有餘。由此可知,破一切障,無有餘故,真的是導歸極樂,還是歸到這一句萬德洪名上,這是諸位不能不清楚的。因此古大德又說,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是《無量壽經》的導引。你們看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,他引用隋唐時候高僧大德所說的,真的,最究竟、最徹底都歸到這一句阿彌陀佛。第六個意思:

  【六廣治義。】

  這個『治』是對治。

  【具攝無邊對治法故。】

  對治也是對煩惱、習氣來說的。無邊的法門,在這一卷經裡面歸納為十大類,就是我們後面講的這十大願王。十願裡面第一個是講禮敬,禮敬對治什麼?對治傲慢。第二個講稱讚,稱讚對治毀謗,這是把無量對治法門歸納成這十大類。因此我們的修學,這對治的意思非常重要,要認真去學習。這些習氣、這些煩惱,不但是修行證果上的大障礙,也是我們在世間損福報之處。我們希望在這一生當中過得很幸福,過得很圓滿,但是這些煩惱習氣將我們的幸福美滿都破壞掉。這個我們不能怪人,深深檢點反省,業因是從自己這裡生的,必須自己改過自新。我們能夠敬人,別人也能敬我們,所以說「敬人者,人恆敬之」。我們瞧不起別人,對人傲慢,人家同樣也瞧不起我。由此可知,禮敬是太重要了。換句話說,禮敬的效果就是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,廣大群眾的愛戴,果報在此地。九界眾生都敬佛,什麼原因?佛敬一切眾生,什麼因什麼果報,這一定的道理!佛是真正恭敬,決定沒有分別執著,沒有選擇的,平等的恭敬,所以他得到一切眾生的恭敬,道理在此地。這就是對治的意思,這十大願王是「廣治」。第七個意思:

  【七廣生義。能生無量廣大果故。】

  這十願,依照十願的修學,感得的果報就不可思議,何況末後導歸極樂!這一點知道的人很多,雖然說知道的人多,但是真實徹底明瞭的人不多。為什麼說徹底明瞭的人不多?沒入這個境界,雖然講殊勝的果報,聽說而已,並不以為那是真實的。如何真正體會?你要真修。從實際修持當中才會真正體會到,才真實的感應到,而後才能夠明瞭。佛法在這個時代,跟過去任何一個時代都不一樣,文化的背景不相同,意識形態、生活方式都不一樣。在古代,學佛的中堅分子是士大夫階級,這些人道德、學術的涵養有相當的深度,因此對於大乘經論,他們容易涉獵,能生歡喜心,能得真實的利益。

  現在這個時代,提倡的是白話文,大陸與新加坡提倡的是簡體字,能夠認識繁體的就不多了,能夠讀文言文的,幾乎沒有了。現在還有些年歲大的人,再過十年之後,這問題很嚴重。像我們這個本子縱然流通,沒有人看得懂。大乘經論是不錯,是很好,你不能讀,讀了不能懂,就沒有利益。我們想一想,將來會不會再提倡古文?再提倡文言文?我們冷靜的觀察恐怕不可能了。尤其底下一個世紀,走向電腦的時代,這真正是一個劃時代。實在說,我們凡夫智慧德能確實比不上佛陀。佛陀告訴我們,末法時期淨土成就,將來佛法在這個世間滅盡了,過去我也曾經跟諸位討論這個事情,今天科學技術這麼發達,佛法怎麼可能滅盡?在從前經本要靠手抄,很容易失傳,它數量太少了!會消滅掉。現在科技這麼發達,我們一印就是幾萬冊、幾十萬冊,存在全世界這些圖書館、學校裡面,怎麼會滅掉?這不可能。

  尤其現在是電腦發達,將來這《大藏經》輸入電腦,這個電腦的磁碟片,像我們普通唱片那麼大的一片。那一片裡面可以儲存我們現在這個《大藏經》十二本,十二本一片。一部《大藏經》,八片差不多了,就一部《大藏經》。那一部《大藏經》合起來大概恐怕只有我們這個書一本這麼厚,裝一個小盒子,這《大藏經》帶走了。這法怎麼會滅?於是我們就想到,經典會傳下去,雖然傳得下去,沒有人懂了。縱然有許多研究,把意思解錯了,那都是叫滅了。可不可能把意思解錯?非常可能,太可能了。你要問為什麼?完全用我們凡夫的知見來解經,不是佛知佛見。把聖賢人所親證的這個標準,拉到我們幻想的標準裡面去了,這個經義全部都變質了,那這個法就滅掉了。問題確實會這樣的發生。

  所以我們中國古代,不要說譯經的這些法師都是證果的人,就是講經、註經的這些法師都是有修有證,不是普通人。他們所見的,他們所體會的,他們所說的,都是有實證的功夫在裡面。每個人說的不一樣,是他親證的境界有淺深不相同,不是隨便寫的,不是隨便說的。所以佛告訴我們,在這個時代裡面,真正能夠得受用的只有淨土宗往生經,就是教給我們念佛往生淨土這一類的經。那這一類的經,就是指的淨土三經。後來祖師加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,印光大師加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,我們現在所講的五經一論。五經一論叫往生經,這個有效。佛說了,所有一切法都滅盡了,到最後的一百年,這個往生經還有效,還能夠就是有人依照這個經典修學,他還能往生。這一類的經典,我們現在講的五經一論,從世尊那個時候到法滅盡,它的效果不變。也就是說,其他大乘經會隨著時代變質了,唯獨這個經典不變質,真實可貴,唯獨這個經典是真正能度眾生。

  我們在最近這幾年,處處宣揚《無量壽經》,依照這部經典修學念佛往生的,我們見到了,我們的心定了,真的不是假的。見到往生的瑞相非常的稀有,見佛來接引,有不生病,預知時至,臨終盤腿念佛安詳而逝的,這是證明。過去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這些人,早年我們聽到老法師講的這些往生人,像倓虛大師給我們講的,他一生當中看到預知時至,不生病,站著走的,坐著走的,他看到二十多個人,就這麼一句阿彌陀佛,這是我們聽人家講的。現在我們自己也親眼看到了,這一點都不假。

  既然我們沒有真正真實的聰明智慧,這個聰明智慧是清淨心,真智慧是從清淨心裡面生出來的。我們的心不清淨,還有是非人我,還有貪瞋痴慢,這心不清淨。不清淨的心,要入大乘,難,太難了,很不容易。大乘法門的根基是菩提心,馬鳴菩薩《大乘起信論》,你看看大乘起信,那不是大乘很高的,是大乘入門,這有那個標準,你才能入得了大乘之門。沒有那個標準,大乘之外,你拿著大乘經,你會把大乘經解錯、看錯、想錯、說錯、做錯,你誤自己,那沒話說,你再誤了別人,那怎麼得了!這個問題嚴重。我們明白了,真正清楚了,所以這一切大乘經敢不敢講?不敢講了。從前講大乘經,那是初生之犢不畏虎,膽大。現在講不講?不敢講,為什麼?我知道我在大乘門外,不要說經,我會把它曲解了;古大德的註解我也看不懂,我也會把它誤解。所以這是我在晚年為什麼回過頭來專講往生經,往生經不會錯,為什麼?講來講去,都是勸你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!對這個不會錯,這對我自己有好處,對大家也有好處。所以這是真正要衡量自己的能力,這不是兒戲,不是開玩笑的,將來果報很可怕。

  古人講這個經書,錯下一個字轉語,要墮五百世野狐身,那不過是錯一個字而已,都要遭畜生果報。你要是把這個經裡一句一段,甚至於一部經講錯了,那果報在阿鼻地獄,不是在野狐身,所以你仔細衡量一下的確非常可怕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全心全力我們弘揚往生經。因為知道什麼?這是決定有利益的,決定不會有一點差錯的,我們真正有把握,找到這麼一個方向。所以它能夠生無量廣大的果報。第八個意思:

  【八廣德義。具足二嚴諸功德故。】

  果報廣大,如果不莊嚴,這個果報就不圓滿,一定得到莊嚴。『二嚴』是依報與正報,兩種果報。經典,導歸西方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都是無量的,無量的壽命,無量的智慧,無量的德能,無量的神通,無量的才藝,一切都是無量的,這個依正莊嚴才真正到美滿,到圓滿。

  【九廣依義。言教繁廣。為生依故。】

  『言』是言說,『教』是教化。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,講經三百餘會,說法四十九年,世尊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的是劣應身。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,無量無邊的諸佛菩薩,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,那確實是無量無邊。所說一切法,都不出《華嚴經》的範圍;換句話說,《華嚴經》是一切諸法的總綱領。所以古德稱它作根本法輪,道理在此地。所說一切法,《華嚴》枝葉,枝枝葉葉。根本法輪後面的歸宿,歸到西方極樂世界,由此可知,這一句六字洪名,那是根本之根本。所有一切經歸《華嚴》,《華嚴》歸《無量壽》,《無量壽》歸一句佛號,這一句佛號功德不可思議。

  從前我們常常念到經上讚歎名號功德不可思議,我們也就這麼念過了。究竟這一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在什麼地方?沒搞清楚。現在這才明瞭,原來這一句佛號,包含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佛法,一樣不漏,無論是經、是教、是性、是相、是顯、是密統統在裡面。所有一切性相顯密,都是這一句名號流出來的。我們明瞭這個事實真相,才真正肯死心塌地念這句名號。難怪人家念這句名號念個幾個月,就自自在在坐著走、站著走了,原來名號是如此功德。像諦閑老和尚那個徒弟,我們現在把他那個錄音帶做成CD片,希望長遠的能夠保存,不至於失掉。他老人家給我們講的,這是諦閑法師一個徒弟,做鍋漏匠的,念佛三年,站著往生,預知時至,站著往生。往生之後,還站了三天,等老和尚替他辦後事。往生之後還能站三天,不簡單,站著往生就不容易了,死了以後還站三天,等他師父替他辦後事,這不是假的。一句阿彌陀佛,他什麼都不懂,他不認識字,沒念過書,也沒有聽過經,就是師父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就傳這麼六個字給他,囑咐他:你老實念,念累了,你就休息,休息好了,就再念,一直念下去,准有好處。他念了三年,確實好處得到了。這給我們證明名號功德真實不可思議。

  那我們今天也念,天天也念了,念了也不止三年,為什麼連個消息都沒有?是我們不知道名號功德,沒有看重名號功德,沒看重。因此雖念,不老實,不專心,還想東想西,這就是夾雜、間斷、懷疑,我們這三個東西都有。我們對念佛懷疑、夾雜、中斷,所以短時間見不到效果。去年年初,新加坡有個老太太,念六個月,半年,她沒有生病,預知時至,坐著往生。所以新加坡、馬來西亞,現在那邊念佛的人很多,親眼看到了。這個老太太從前沒有遇到念佛法門,沒有人跟她講,聽到這個法門之後,她就老實念。由此可知,這個法門的功德是真實的,決定不是虛假。唯一切言教所引,所有一切法門都從這個法門生出來的。如果要想圓滿成就,最後還要歸到這個法門。《無量壽經.三輩往生》,那一章裡面講得很清楚,「三輩往生」這一章經分四段,第一段上輩,第二段中輩,第三段下輩,這是專修淨宗,依照淨宗經典理論方法修學往生的人。最後一段就包括這個意思,所有一切修學大、小乘佛法的人,不管你修哪一宗、哪一派、哪一個法門,你只要認真修學,到最後,將你修學的功德迴向求生淨土,統統得生,跟這一條意思就相應。

  所以慈舟大師在科判裡頭,判那一段叫一心三輩,這個判得非常之好。一心是能生的條件,換句話說,無論你修哪一個法門,你要專修、要專精,你才有力量。你一心修學,求願往生,統統得生。換句話說,念佛成就的祕訣是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這個祕訣是通所有法門。你無論修學哪個法門,都要記住這個原則: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然後將這個功德迴向求生淨土,就決定得生。覺明妙行菩薩告訴我們,念佛最忌諱的就是夾雜,這個很麻煩。夾雜,你的功夫就不能成片,換句話說,不能得一心。一心是能生,淨土是所生,不得一心,怎麼能生淨土?所以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所貴的就在一心。有人喜歡念觀音菩薩,問我能不能往生?能,一心念。有人喜歡念地藏菩薩,能不能往生?能,你一生專持《地藏經》,專念地藏菩薩名號,求願往生,決定得生。怎麼曉得決定得生?三輩往生後面那一段就是說這樣的人,那哪裡會有錯!

  所以淨宗法門廣大,太大太大了。無論你怎麼樣修學,修到心地清淨,一迴向就得生。所以我們遇到許多修學其他法門的人,我們讚歎,我們歡喜,勸他專修才有用處,不必勸他,你那個捨棄,一定要念佛,不必。因為三輩往生裡頭,有一心三輩的,那就是說那一類的,他統統可以得生,何必要改變?當你在沒有選擇法門之前,我們可以給你建議,依照《彌陀經》,依照《無量壽經》來修學,可以給你建議。你已經在修學這個法門,已經修了很多年了,不要改變,繼續努力下去,這是正確的。也是古大德常講,殊途同歸,同歸在哪裡?同歸極樂。實在講,迴向偈,「願以此功德,莊嚴佛淨土」,這個迴向偈,不管修哪一宗、哪一派,念什麼經、念什麼咒的,他後頭都用這個迴向偈,那不就統統歸到極樂世界,確實是殊途同歸。這些事、這些理我們曉得,看這一切法心自然清淨,自然平等,自然看一切法門都會生歡喜心,都會讚歎,不會毀謗,不會自讚毀他,不會的。末後一個意思:

  【十廣說義。宣說廣大甚深法故。七字皆廣也。】

  《華嚴》所宣說的宇宙人生的真相,所宣說的甚深微妙之法,一切甚深微妙法中,是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,往生經也包括我們這一部,這是淨土五經之一。經論,祖師大德都告訴我們,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,不但我們凡夫,我們的思惟想像達不到,即使等覺菩薩都不能夠完全了解。這是說,它的深與廣。但是這一句佛號確實人人能念,人人可以念,只要肯念,決定得生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見到阿彌陀佛,自然就明瞭深廣的妙義,正所謂但得見彌陀,何愁不開悟。

  我也曾經跟諸位同修們說過,我們弘揚《無量壽經》,是李炳南老居士往生之後,我們才開始的,到今年才七年。這麼短的時間,這部經典弘揚的效果周遍這個世界。我所接觸的,在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地區,見到這部經的,沒有不歡喜,信受奉行。短短七年能夠流遍到全世界,三寶加持,我們在歷史上沒有看到過。自古以來,佛法流通有這麼好的效果,這不是我們能想像得到的,也不是我們預料得到的。這是眾生緣成熟,諸佛如來威神的加持。同時我們看到這個事實,使我們對這個法門更加堅定了信心,對於專修專弘的信念加深、加強了。好比走路,愈走這個路愈熟悉,一絲毫懷疑都沒有,勇猛精進,果報不可思議,功德不可思議,利益不可思議,這是我們不難覺察出來的。

  到這個地方,這是說的廣的意思。這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七個字都廣,字字都廣。這《華嚴》是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;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。我們在清涼大師這註疏裡面統統都看出來了,都看到了。這個是宗密大師的鈔,這個註解,諸位同修自己去看。我們再看三百三十六面,經題的第四個字,佛。我們看三百三十六面倒數第三行,我們看《疏》:

  【四釋佛字十義者。即是十佛。】

  第四個字,解釋佛也有十個意思,十個意思就是『十佛』。這個佛哪有十佛?佛只有一個佛,怎麼會有十個佛?我們看看大師是怎樣從一佛裡面,跟我們說出十佛。諸位要曉得,十就是一,一就是十,一是從總相上說,十是從別相上說。把它一分析,那實在講是無量無邊,佛是覺的意思,無量覺,無量覺歸納成十門。

  【一法界佛。】

  這段我們可以看宗密大師的註解,在三百三十七面第二行,從最後一句看起:

  【即佛身十德。】

  我們都曉得這十種佛是說明如來果地上的德能,這個德能展開,就是通常我們讚佛萬德萬能。萬德萬能歸納這十類,是這個意思。第一個是法身佛:

  【一體性真常。名法界佛。】

  『法界佛』。

  【即若心若境。法法皆佛。即是法身。當大字也。】

  這是經題裡面這個『大字』,大是讚歎之詞,讚美之詞,讚的是法界,也就是法身,法界就是『法身』。通常一般人把法界跟法身都想成兩樁事,法界大概就是虛空世界,法身一定像是一個身,像我們華嚴宗供的佛像,我們都供毘盧遮那佛。毘盧遮那是法身佛,這一想到法身佛,就會想到毘盧遮那那個相,形像。我們樓頂上佛堂當中供的就是毘盧遮那佛,法身佛,旁邊是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。因為我們這個講堂建立是講《華嚴經》,我們講堂最初叫華藏講堂,我是專講《華嚴經》的,所以這個佛堂上供的佛也是華嚴三聖。毘盧遮那、文殊、普賢,是華嚴三聖。這一講到法身佛,就想到那個佛像,這就是我們錯覺。殊不知這一種佛像就是代表法界,法界太大了,我們怎樣對法界禮敬?所以把他塑成一個形像,他是代表的,就見到這個像,就要知道那是法界。法界太大,所以『體性真常』。真,不是假的;常,不是生滅的。生滅是無常,它是不生不滅,不生不滅叫真常,它不是假的,所有一切法都是從它變現出來的,它是一切法的本體。它是能變能生,說生也是變的意思,說變也是生的意思,它是能變能生。法界裡頭,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所變所生,這裡面那個訣竅就在能所不二。我們入不了這個境界,我們認為能所是二,是不是?這個麻煩就出在這個地方。這能所是二,這觀念見解這就是凡夫。假如你把這個觀念變一變,變成能所不二,那就是佛、是菩薩,佛菩薩的看法。他所看到的是能所不二。我們凡夫這個思想觀察能所是二,差距在此地,二就迷了,不二就不迷,就悟了。

  這個底下講的,下面註解說『若心』,心是心法。這個心法裡面,包括了心所有法,都是屬於這個心法裡頭。像唯識裡面講的八識五十一心所,在此地都包括在這心裡頭。心不包的都在境,都是屬於境,色法是境,不相應行法也是境,這包括在境裡頭。這就說明,宇宙之間一切萬法法法皆佛,這個佛是真常的意思,真常是什麼?真常是本性,是真如本性。所以禪宗講,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,見性就是佛。佛就是自性,自性就是佛,你見到自性,就叫成佛。所以這個世間,哪一法不是佛?禪宗常說,哪一法不是佛法?悟了都是。你不悟的時候,那問你哪一法是佛法?沒有一法是佛法,一是一切是,一非一切非。不能說這一半是,那一半非,沒有這個道理的。一悟一切悟,一迷一切迷。可是世間人不相信,他總認為,我對某些事情悟了,對某些事情迷。印光大師《永思錄》裡頭有一段,那是哪一個人寫的,我忘掉了。

  《永思錄》分量不多,諸位可以看看,是一個印老的一個學生。這個學生,從前是參禪的,根性也相當利,人也非常自負,也就是貢高我慢。他曾經跟印祖寫了一封信,說他對於禪宗的公案參破了很多。他講這一千七百則公案,只剩下幾條沒有參破,其他的統統都參破了,寫了這麼一封信給印光法師。印光法師回他一封信,這是《五燈會元》裡頭的一千七百則公案,印祖說,這一千七百則公案,只要參破一條,你全部都破了;如果還有一條沒有破,你完全沒有破。他被印祖這一句話就打醒,放棄掉,老實念佛,記載這麼一段公案,就是說明一是一切是,一非一切非。

  所以那個明眼人,真正高明的人,他知道,他碰到印祖,他真的回頭得救了,他要不碰到印祖,貢高我慢,自己以為了不起。連公案都誤會了,沒有參破,自己以為參破了。換句話說,祖師的意思錯解了,用他自己的意思去解釋,這不是人家的意思。何況經典,經典是佛的意思,你連個人的意思都沒搞清楚,你怎麼會把佛的意思搞清楚?願解如來真實義,那談何容易!你要不成佛,你怎麼會懂得佛的意思?你成了祖師,你能夠了解祖師的意思,你沒有到那個境界,你不能了解他的意思。所以聽話,常常把意思聽錯了,聽扭了,我們從前覺得好奇怪,現在覺得不奇怪。聽了之後,用自己的心意去想,想錯了。我在講台上講的話,很多人把我講的聽錯了。回頭來告訴我,我不是這個意思,是不是?再給他加以解釋。都聽錯了。連我講得這麼白都還會聽錯,祖師的話、經典的話,那你要不搞錯才怪。

  這是要知道的,法界就是法身,法身就是法界。所以在這個境界裡面講,身土不二,依報跟正報不能分,依正是一不是二。盡虛空遍法界就是自己一身,就是自己,這是真的,你哪一天真正覺察到,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,那你就證得清淨法身。你在所有一切眾生,再不會有是非人我了,為什麼?都是自己,自他不二,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,離開自性,無有一法可得。這是法界,這是法身,所以是法界佛。

  【二本性佛。】

  宗密大師給我們解釋的:

  【即智慧身。玄鑒深遠故。即眾生本覺智慧心性之佛。即當方字。】

  這從相上說的,前面是從性上說的,這是從相上說的。性上雖然講相,他的重點在性,剛才我講了,能變所變,重點在能變。那第二個講本性佛,相上也講性,他重點在相,就是重點在能變,前面重點在所變。記住能所決定不二,能所是一,這就是智慧身。這個智慧就是經論上常講的,般若智慧,是我們性德,本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德能,真實的智慧。這個智慧現前,你對於宇宙人生想法、看法就決定不錯,佛的經典,那個真實義你當然理解。為什麼?佛的經論都是講宇宙真相,這宇宙真相你都看清楚,那你怎麼會不理解?當然理解。由此可知,要真正解得如來真實義,是要明心見性,不明心見性不行。你說你得定,心地清淨得定,定不行,定沒見性。

  譬如我們聽一個人介紹某個地方,這個地方我們沒去過,他給我們講,我們聽了很明白,完全在想像當中。我們再轉告別人,這一個轉一個,轉到後來統統都變了,不是事實。什麼人曾經去過的,去過一聽,他就明瞭,不管你怎麼說,他統統明瞭,他到那個地方去過。去過就是要親證,要實證,這才沒有過失。般若智慧就是親證,這個智慧不是從外面來的。我們世間人廣學多聞,他的智慧從這來的,從廣學多聞來的,他不是從親證來的。廣學多聞來的智慧總是隔一層,我們常講,「記問之學」,不是親證的,沒去過,聽說的,這裡面出入就很大。佛法一切講求親證,親證要怎樣才能證得?依照佛在經典講的方法去修持,佛講的方法很多,如何選擇?要依我們自己的根性,依我們自己的習慣,依我們自己的生活方式,依我們自己理解的程度,多方面條件去考量,哪一個法門適合我,我修學起來很方便、很順利,你就採取這個方法修學。

  佛給我們說了許多法門,任我們自己選擇,這個好!實在自己不會選,學得修起來都感覺到困難,那佛就教你念佛法門。佛為我們大眾選擇的,就是這一個法門。因為這一個法門決定適合,無論什麼程度統統適合,只要一心修學,你就能得一心不亂,一心不亂就開智慧,本性裡般若智慧就會現前。一心不亂是甚深的禪定,這定就生慧。一心老實念佛,給諸位說,那個戒就具足。那我沒有一條一條持戒,那戒已經具足了,怎麼具足?戒律是防非止過的,也就是常講的,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。你一天到晚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念佛都來不及,你哪有念頭去想壞事?自然諸惡就不作了。心裡是阿彌陀佛,心裡沒有惡念;口裡阿彌陀佛,口沒有造惡業;身恭敬阿彌陀佛,禮拜阿彌陀佛,你三業都清淨,三業都不造惡業,這就是諸惡莫作。心想阿彌陀佛,口念阿彌陀佛,身恭敬阿彌陀佛,這眾善奉行。眾善奉行,大乘戒,諸惡莫作是小乘戒,你看一句阿彌陀佛,大小乘戒律統統圓滿了,因戒得定。日久天長,不知不覺的功夫成片、一心不亂,這得定了,因定開慧,般若智慧現前。世出世間一切法,真妄、邪正、是非、善惡,你一接觸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開慧了,這個慧是這麼開的,不是廣學多聞開的。

  廣學多聞很危險,廣學多聞,自己如果沒有這個戒定的堅實基礎,這廣學多聞,就像清涼大師在《四十華嚴》經題裡面所說的,不在我們這個本子。他老人家講,有解無行,有解是什麼?你看得多、讀得多,你知道得很多,但是你沒有去做,你沒有戒,沒有定,那個結果什麼?增長邪見。愈是知道多,愈貢高我慢,愈瞧不起別人,不是真智慧。真正的智慧是從戒定裡頭來的,是性德的流露,不是從外面學得來的,真智慧是從內發的,內鳴,所以這叫『智慧身』。換句話說,身充滿了智慧,全身都是智慧,毛孔是智慧,毛端也是智慧,這個是性德的流露。

  『玄鑒』,玄也當作身講。鑒是好像鏡子照的,照得清清楚楚。『深遠』,遠就是廣大。世出世間一切法,你看得深、看得遠,這就是『眾生本覺智慧心性之佛』,就是這個東西。在經題上,這就是『方』的意思,方裡頭有這個意思。所以大家把清涼、宗密解釋這個經題,你真的要是看過,細心去體會,你才真正體會到一點《華嚴經》上講的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;一多相即,萬法圓融,才能夠體會到一點點這個意思,這個意思很有受用。

  好,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