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 (第一一八集)  1991/1  台灣華藏講堂  檔名:04-003-0118

  請掀開經本,二百九十一面第一行:

  【第四存泯無礙者。以前三門說有前後。體無二故。離相離性。則能所雙泯。不壞性相。則能所歷然。正離性相。即不壞故。存亡無礙。如波與水。雖動靜兩亡。不壞波濕。】

  這段裡面給我們講的心性,性相也可以說是宇宙人生純真之相。這個真相就在我們眼前,可惜凡夫不能證得,原因在什麼地方?都是在妄想執著。佛是苦口婆心為我們將事實真相說出,我們聽了能不能懂?給諸位說,還是不懂。為什麼不懂?因為離不開妄想執著,所以把佛所講的又變成了我們的妄想執著,這就是怎麼說、怎麼聽也不能入門。幾時我們把妄想執著捨掉,那你就入不思議解脫境界,這才叫入門。其實真相能不能說?真相決定不能說。為什麼不能說?因為一落言思就變成妄想執著。佛給眾生說法,是不得說而方便說,不能說而善巧說。說的人無心,說的人沒有妄想執著,所謂是說而無說,說跟無說是一不是二。到哪裡去找一個聽而無聽的?果然找到一個聽而無聽,無聽而聽的人,這個人就入進去了。

  這一大段經文,希望同修們細心在這個地方體會,佛是面面說,目的是破我們的執著。像前面的三段,先給我們講「能所歷然」,是從事上講的,再給我們說「能所不二」,是從理上說的。第三段跟我們講「能所俱泯」,是從離相上說,兩邊都不執著。兩邊都不執著,有沒有作用?所以第四段給我們講『存泯無礙』。可是諸位要記住,我們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,只要有念,這個念都是妄念,只要有念就有礙。給諸位說,只有阿彌陀佛這一念沒有礙,除這一念之外,什麼念頭都有妨礙。所以這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,這句名號是九界眾生真實的正念。佛法常講,放下萬緣,提起正念,正念就是這句佛號。你如果要問,這句佛號為什麼不是妄念?這個問題就大了,必須要涉獵到許多大乘經論,才知道這句名號很特殊,只有它不是妄念。世出世間一切法只要你去想,都叫做妄想,唯獨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,這個想不是妄想。我們能夠憶佛、念佛,現前當來就必定見佛,所以它是真的。其他的念頭、其他的妄想都不能見佛。我們明瞭這個原則,這段經文就好看了。

  『前三門說有前後』,有前後次第,雖有前後次第,『體無二故』。世出世間一切法從體上講是一,都是我們自性變現之物,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。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,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,西方極樂世界也不例外,還是自性變現的。所以這裡說,『離相離性,則能所雙泯』。前面所說的意思,離跟諸位說過了,是心裡面離,不是事上離,事上是離不開的,是心裡面沒有染著。所以佛法叫我們捨離,叫我們放下,都是從心地裡放下分別執著。這個地方離,離相,就是禪家講的不著相。離性,不但相不能著,性也不能著,都不可以著,為什麼?著了就是迷了,著了就是六道輪迴,所以著不得。著了決定不能開悟,不能斷煩惱,不能破無明,不能見性,這說出一般修行的困難。淨土宗很特別,因為它教你執持名號,你看它不要你離,離很不容易做到;不離,這就很容易。不離怎麼樣?不離,將來往生淨土。生到什麼地方?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凡聖同居土、方便有餘土。往上去不行,往上去也要離。你懂得名號功德,憶佛、念佛妙處在哪裡應該知道了。其他所有法門不離不行,念佛法門不離也行,它妙就妙在此地。雖然生到凡聖同居土、方便有餘土,不怕,因為生到西方,你就圓證三不退,你還怕什麼?上面兩土,自然可以往上提升。法門之妙就妙在此地。所以離,這是離心裡面的分別執著。

  『不壞性相,則能所歷然』,歷然就是擺在我們面前,宇宙的森羅萬象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『正離性相,即不壞故』,佛法在世間,不壞世間相,這句話的意思很深,不是說我們不破壞世間相,這樣說法就說得很淺。它的深意是能所歷然,這個意思就深了。所以我們心裡頭一切不執著,清清淨淨,像六祖大師本來無一物,這個心多清淨,於世出世間法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世出世間法統統存在,統統得到真實的受用,這就叫『存亡無礙』。無礙到什麼程度?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。這是我們講享受,這享受達到最高峰,享受達到了究竟圓滿。

  下面舉個比喻來說,這比喻好懂,譬如水跟波,水是清淨的時候,平靜的時候;波是起了風浪,有大風大浪在動。水是個靜相,波是個動相。把它比喻作性相,性是不動的,相是在動。這個動靜有沒有妨礙?沒有妨礙。水的性質是濕的,動,它是濕的,靜,它還是濕的,沒有變樣子!這就是說明,我們本性所起的現象作用,變現出十法界依正莊嚴,跟本性的寂然不動這個性質完全沒有改變。成佛是這個樣子,墮阿鼻地獄的時候還是這個樣子,性確實沒有改變,這就說明什麼道理說它無障礙。自性本淨,這個淨是清淨,本淨。第五段講「舉一全收」,必須要懂得前面所說的事實真相,這句你才會明瞭,才會肯定它。

  【第五舉一全收者。上列四門。欲彰義異。】

  義是義理,也就是一樁事從四面去觀察。

  【理既融攝。曾何二源。】

  根源是一個,不是兩個。下面兩句是比喻:

  【如海一滴。具百川味。】

  因為一切萬象都是自性變現的,哪一法不是自性?法法皆是,法法皆如。佛家講真如,哪一法不是真如?沒有一法不真,沒有一法不如。真是講的性,如是講的相,相如其性,性如其相。古人又有一個比喻,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可是我們凡夫迷失了自性,在一切現象當中,這個現象就像我們作夢一樣,不知道整個夢境是自心變現的,這個迷了,不知道就是迷了,在夢境當中分自分他,起心動念,這就錯了。沒有見性的凡夫都是在作夢,作夢,不知道自己在作夢,所以產生許多的錯誤。

  假如我們作夢,自己曉得我現在在作夢,這就叫覺悟。覺悟了就是菩薩,菩薩在我們這個世間,他跟我們一般人的看法、想法不一樣,我們一般人想法、看法就像作夢的時候不知道自己在作夢。佛菩薩想法、看法跟我們有什麼不同?他作夢,知道自己在作夢,因此這個心態就完全不相同。你看不曉得在作夢的時候,夢裡面夢到一隻老虎要吃你,你嚇得一身汗,嚇死了,嚇醒了,還好是一場夢。如果自己知道是個夢,夢是假的,老虎要吃我,牠很餓,可憐,我就餵牠,捨身餵虎,為什麼?知道是假的,就不在乎,沒有恐懼了,這就不一樣。所以覺悟的人,才真正離開一切顛倒恐怖妄想,這統統沒有了,他心地清淨,這都是說的事實的真相。

  因此一切萬法當中隨拈一法,都是一切法的全體。這個境界,我們也無法去想像,不可思議。為什麼?因為我們的思惟,我們的想像是有界限的,有範圍的。心性以及心性所起的作用沒有範圍,沒有邊際,因此我們想不到。大家要是有一點唯識學的常識,你聽這些話就容易懂。我們思惟想像是第六意識的作用,第六意識向外,可以攀緣一切現象,向內它能夠緣到阿賴耶識,它的功能實在是不小,但是這個地方就是一個界限。識之外是真如本性,它緣不到,因此就沒有辦法想像,絕對想不到的。想不到,當然也說不出,所謂是言語道斷,言語這一道達不到。可是佛以言語來說法,希望我們從言語這個地方能夠契入真實,好像言語是個指路碑,指路碑不是目的地,你依照這個指路碑再往前進,丟掉這個指路碑,往前面進一步,它就是的,就得到了。因此《金剛經》上說,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。佛所說的這些法,捨就是不要執著,你要執著這個佛法,那就等於把這個指路碑就當作目的地了,這就錯了。目的地距離這裡還有一段路程,要超越。

  這句用在一切法門裡面亦復如是。所以佛給我們講無量的經論、無量的法門,隨便舉一個法門,所有無量無邊的法門都在這一門裡面。我們講一個念佛法門,禪就在念佛裡面,密也在念佛裡面,戒律也在念佛裡面,教也在念佛裡面,這一門統統全收。如果你學禪,參禪或者一個話頭,或者你用觀心,念佛法門也在裡面,戒也在裡面,密也在裡面,教也裡面。所以隨拈一門都是所有一切法門統統在裡面了,所以才給你說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。不能說哪一個好,哪一個不好,說哪一個好、哪個不好,這錯了,這是你有分別執著,你本身錯了。但是可以說哪一個法門契機,哪個法門不契機,這個可以說,為什麼?法門雖然平等,『舉一全收』,眾生根性不平等,不能舉一全收,這個眾生根性不可以的,絕對是不平等的。因此修行一定要契機,契機修學不但很快樂,進步很快速,容易成功。法門要不對機,你修學有困難,不僅是困難,得不到結果,一生的工夫可能是白費了,那就非常可惜。

  因此我們知道這個事實的現象,我們在無量法門裡面選擇念佛法門,如果有人給你說,單念這句佛號不行,這個往生不可靠的,你聽了怎麼辦?他教給你這個念佛還要加一點禪,還要加一點密,這才靠得住。一個人給你說,你還半信半疑,十個、二十個,很多人都給你說,你怎麼辦?善導大師給我們說得好,不但是凡夫常常這麼說法,即使是地前菩薩、地上菩薩(地上是初地到等覺),甚至於十方一切諸佛都來這樣勸我們,你還動搖不動搖?如果你不知道事實真相,聽了真的會動搖。那你心裡就要曉得,凡是破壞你知見的、破壞你功夫的,這不是佛菩薩,那是魔障。怎麼曉得不是佛菩薩?佛佛道同,一切諸佛菩薩所說,跟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決定是相同的,不會有兩樣的。我們能夠信守這個條件,你的信心就不會動搖了,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,祕訣就是一門深入,這就有成就。同時學幾個法門決定是障礙,但是你要是求解,可以。求解,你同時可以研究許多經論,行;但是修行不行,修行決定是一門深入。

  我們在近代,幾乎在每個地方,我都勸人解也要專,不但行要專,解也要專一。原因在什麼地方?與行能相應。因為佛說一切經是對一切不同對象所說的,佛所說的法皆是方便法,佛沒有定法可說。你看《壇經》裡面,六祖大師教給說法的人,教給他原則,三十六對。你執著有,我就跟你講空,給你說空什麼?破你執著而已。那個人執著空,我就專門跟他講有,破他執著空。所以佛說無量法,無非是破眾生執著而已。你不曉得佛說法的義趣,看到這個經上佛講空,那個經上佛說有,這到底空對,還是有對?到底要相信哪一個理論?反而使自己迷惑了,使自己生了許多的疑慮,不但障礙你修行,也障礙你知見,障礙你的正知正見。因此遠遠比不上老太婆,老太婆怎麼樣?我不要讀經,我不要懂得理論,佛教給我念佛,我就老實念佛,她成功了。

  自古至今,諸位看《淨土聖賢錄》,看歷代往生傳記,不通經教的,什麼都不懂的,單念這句阿彌陀佛,往生成就的有多少人?那些人要在學佛根性裡面講是上根,不但容易成就,成就高。什麼是下下根?知識分子是下下根。喜歡博學多聞,樣樣都想知道,樣樣都想學,結果這一生往生,他打個問號,未必能去得成,這是我們要曉得的。所以你明白這個道理,一即一切,我們就不懷疑,才知道每個人選擇的法門都殊勝。我是念佛的根性,選擇念佛法門;他是參禪的根性,他選的參禪法門;那個是持戒的根性,他選擇修戒律的法門,都對,都正確,都值得讚歎。只要一生堅定不移,一門深入,統統有成就。

  也許大家要問,那不是念佛法門,參禪、持戒、學教的能往生嗎?能。大家《無量壽經》念得很熟,能,只要你把修學的功德迴向求生西方,沒有一個不往生的。極樂世界那個門很大,不一定是教你專念阿彌陀佛,修一切法門迴向求生淨土,統統得生。所以有人問,我念觀音菩薩念得很習慣,念了好多年,你就繼續不斷再念;我念《地藏經》念得很久了,你繼續再念,不必去改。可是裡面的要領,都是要念到功夫成片,這樣才行。功夫成片、一心不亂,那就成功了,迴向求生淨土,這才決定得生。如果我們修學沒有這個功夫,那這一生你心裡想往生也去不了。

  但是佛說法,諸位要曉得,雖然說的有五乘佛法,五乘裡頭有人、有天,人天福報,可是佛說法的目的畢竟不在人天。如果是人天法,佛不必出世,因為這個世間講人天法的有人,有真正的學者,像孔子、孟子、老子、莊子,有宗教家、有哲學家、有科學家,都可以幫助我們得到人天的福報,何必要佛來出世?佛出現在世間,他的目的就是要幫助我們了生死出三界,因為這樁事情是世間這些宗教家、科學家、哲學家做不到的;換句話說,三界之內的,他們行。

  像印度那一般高級的宗教也很了不起,他們有辦法到色界天、到無色界天,這是用禪定的功夫修四禪八定,確實不簡單,但是沒有辦法出三界。他們甚深禪定之中觀察到六道輪迴,六道輪迴的現象他完全清楚,他很想超越,沒有辦法,他那個定沒有辦法超越,達到非想非非想天八萬大劫之後,他還要往下墮落,他不能超出。想超出,找不到方法。他有這個念頭想超出,這就感應諸佛菩薩來應化。你有這個念頭,我一定要來幫助你;你沒有這個意念,佛菩薩來也是枉然,也沒有用處。所以諸佛菩薩為什麼降生在印度,不降生在中國?這個大家就很清楚,中國人沒有見到三界六道,沒有這個意思想出輪迴,所以佛來了也沒用處。給我們講這些,這些我們還沒有想到。那為什麼出現在印度?印度那些宗教家已經見到了,已經起心動念想超越了,佛這是應機說法,那邊機熟了,這一邊根機沒熟。我們這邊根機什麼時候成熟?佛滅度之後一千年,中國這邊人根機成熟了,所以佛教傳到中國來了。

  這些事實我們統統要知道。這才能真正幫助我們抉擇法門,曉得佛出世講經說法真正的目標。這個真正目標,還不是幫助我們了生死出三界就算了事。為什麼?這個願望不大,很小,這是小乘。那佛的意思究竟在哪裡?是幫助我們圓滿成佛,而圓滿成佛的法門就是本經。《華嚴經》是大圓滿,用什麼方法成佛?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。諸位要曉得,所以我跟你講,這叫究竟圓滿佛。《無量壽經》、《彌陀經》、《觀無量壽經》,教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是四土三輩九品;《華嚴經》教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是直入實報莊嚴土的上上品,所以它是究竟圓滿。也就是說,淨宗是有階級的,會達到頂上去,這個法門是直捷往頂上那層去的,那就是得要修十大願王。十願,換句話說,用今天的話來講,就是落實在生活的層面。怎麼個修法?要用真誠之心,真心裡面沒有妄想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所以真心是盡虛空遍法界,沒有界限。正如此地相應了,一就是一切,我禮敬阿彌陀佛,就是禮敬一切諸佛,敬一個人就是敬一切眾生,敬一樁事就是敬一切事。即使像經上講的,毛塵許的善根,這講微不足道,毛是汗毛,塵是微塵,這麼一點點小善都盡虛空遍法界。為什麼?它法界體沒有兩樣,這叫普賢行願。

  可是諸位要知道,普賢行願不是一般人都能修的,為什麼原因?一般人有妄想、有分別、有執著、有是非人我;換句話說,你心裡面劃了很多的界線,那你禮敬、讚歎、供養與普賢行不相應。你把這些界線統統去掉,你的禮敬、讚歎、供養就是普賢行。換句話說,用純真、清淨心來修,就叫普賢行;心裡面有一絲毫的染污,就不是普賢行。希望同修們體會這個意思。唯獨普賢行裡面一即一切,隨拈一法,圓收一切法,圓滿的攝受一切法。我們讀《無量壽經》的時候,諸位讀到,在第二品就念到「德遵普賢」,這是說什麼?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修普賢行。那個時候是彌陀不思議的願力加持你,使你的分別妄想不起現行,你一切行與普賢行就相應了。我們在現前這個社會不容易,起心動念都有是非人我,所以不相應。我們翻開經本,看二百九十二面第二行,《疏》:

  【上但約無分別智。證於真理。有此五門。】

  這個『五』是一即是五,五即是一。『無分別智』是根本智。古時候學佛,一入佛門先學根本智。換句話說,學佛從哪裡學起?從不分別、不執著學起,這是古時候的辦法。現在學佛從哪裡學起?從一切分別執著學起,恰恰顛倒。所以我們看古人的傳記,你看《高僧傳》、《居士傳》,無論在家出家學佛的,沒有幾年他就開悟、就證果、就有成就了,這很多。三年到五年當中,開悟證果的人非常之多。我們現在學一輩子,還迷惑顛倒,原因在哪裡?方法錯了。可是現在人也很奇怪,信邪不信正,聽騙不聽勸。勸他,他不聽;騙他,他聽。所以這個世間有大劫難,正法不能入耳,邪法是愈聽愈歡喜,你看這怎麼得了,這是今天社會,可以說全世界普遍的現象。這個現象不是好現象,這個現象是整個世間有大災難要來臨之前的預兆。

  你要是念念歷史就曉得,每個時代有大難之前,一定有預兆。這承平大治的時代也有預兆,有好的預兆,有祥瑞。世間有大亂的時候,這個預兆就是妖魔鬼怪。什麼叫妖魔鬼怪?《左傳》裡面下的那個定義非常好,「人棄常,則妖興」,妖魔鬼怪就出現在世間,這就是我們社會大眾倫常不要、捨棄了,這個社會就是妖魔鬼怪的社會了。我們用《左傳》裡面這句話來看今天的社會,豈不是跟他說的一模一樣?倫是五倫,夫婦、父子、兄弟、君臣、朋友,今天的社會裡面,確實父親不像做父親的,兒子不像做兒子的,兄弟不和。在社會上,君是領導人,領導人不像領導人;被領導的人也不像被領導的人,亂了,這叫亂倫,喜歡犯上,犯上是英雄,這還得了!喜歡作亂,作亂是大革命家,這還得了!這個不得了。五倫統統破掉了。常是什麼?常是我們基本道德的觀念,仁義禮智信,現在統統都不講了。

  今天社會人與人的關係,什麼關係?利害,對我有好處,這就好朋友,沒有好處,你就踢到一邊去了,道義沒有了。人天是講道義的,妖魔鬼怪不講道義;換句話說,妖魔鬼怪所講的是利害。有利,他就利用你,到用完了之後,他就不要你了,聽憑宰割,這就是社會大亂,有極大災難要降臨。我們不幸生在這個時代,要遭受這個苦難,有沒有辦法倖免?從前李老師講,只有一條路,念佛求生淨土,可以避免這個災難。但是念佛求生淨土容易嗎?真的不容易。雖不容易,如果你真正肯做,沒有一個人做不到。要怎麼做法?要真做。假做是不能成功的,要真做。真做從哪裡做起?從真誠做起。換句話說,今天這個時代,五濁惡世,我們心裡所想的、口裡所說的、身體所行的跟那個濁惡相反,那就成功了。他濁,我不濁;他迷,我不迷;他妄語,我不妄語;他騙人,我不騙人;他害人,我不害人,反過來,你就成功了。

  實在講,學佛一入門,這個皈依叫翻邪皈依,翻邪三皈,要真正的回頭。真正回頭,心裡面不能有絲毫的虛偽,不能有絲毫虛假,這樣念佛才能成就,才能有感應。如果有一絲毫虛假,為了眼前的利益,那就錯了。眼前也許佔到一點小便宜,可是來生還要去搞六道輪迴,不知道你要搞到哪一生、哪一劫,這個可怕了。所以我們如果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了,寧願捨棄我眼前的利益,我要爭取將來永恆的幸福,這是一個真正覺悟的人,真正聰明人。所以古德教我們,老實,老實就得度了。老實念佛,這就有成就。所有一切障難,總而言之一句話,都是不老實。什麼人不老實?自己欺騙自己,欺騙別人,這就是不老實。真正老實人決定不自欺、不欺人,世法、佛法都從這個地方做起。

  這是說到無分別智,講到根本智,有了根本智之後,才能夠生起後得智。後得智是什麼?是無所不知。古大德求學,跟一個老師。跟一個老師是求根本智,完全接受一家之言,所以他的思想很單純,一點都不複雜,跟一個人學。這一個老師訓練他什麼?就是訓練他老實,不是訓練別的。無論是哪一宗、哪一派,無論採取什麼方法,目標決定是一致的。要用一個簡單的話來說,就是幫助他修清淨心,幫助他斷掉妄想分別執著,就是這麼一個單純的目標。如果他妄念輕了,分別執著少了,老師看看這個情形,就可以同意他出師。出師現在的話就是畢業了,可以離開老師了。離開老師,就要到外面參學。這個參學就是什麼人都可以接近,什麼都可以聽,什麼都可以看,完全開放,叫你廣泛接觸這個社會,成就什麼?成就無所不知。

  那什麼樣的條件才可以開放他出去參學?必須他見色聞聲都不動心,有這種能力,才夠資格去參學。如果見色聞聲還動心,還會被外面境界所轉,這不及格,沒有能力出去參學,好好的、乖乖的跟一個老師。所以凡是參學,都有定功,不受外面境界影響,這就是根本智成就,他有定力。定,這才能生慧,讓你廣學多聞,大開慧解,這樣才能夠幫助一切眾生。我們今天求學恰恰相反,今天我們根本智(就是無分別智)捨掉了,一開頭就分別。古人講根本,很有道理,像一棵樹一樣有根、有本。那根本沒有了,哪來的枝葉?廣學多聞是枝葉、是花果。沒有根本,哪來的枝葉花果?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,才曉得離開根本,博學多聞,那是一條死路。縱然學得、說得天花亂墜,著作等身,說個不好聽的話,是花瓶裡面的東西。縱然很美,時間很短暫,過幾天就死掉了,枯死了,不是活的。這從根本智培養出來,它是活的,這是說明根本智的重要。像這段最後講到念佛法門,還是以根本智為基礎。這註解裡面有一句話,我把它念一念,在二百九十二面第五行,從最後一句念起:

  【故知有云。】

  有人這麼說。

  【唯識論一部。】

  這是講一門一法。

  【一切經論已備者。】

  這不就是舉一全收嗎?

  【輕謗佛法之甚也。哀哉。哀哉。】

  這個意思說得非常之深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隨便一部經論、隨便一法,都圓滿含攝一切法,這是理,一點都沒錯。對什麼人說?對圓人來說,對圓入、圓悟的人來說,沒錯。沒有圓入、圓悟,一部就是一部,一部絕對不同第二部。因此佛法裡面的承傳,要求的是什麼?圓頓根性,要求這樣的人。圓頓根性的人,他聽經、讀經,他會悟入教理,這就是一悟一切悟。如果不是圓頓根性,那就是不得已而求其次,希望他能夠體會教義。教義是教理的一部分,不是圓滿的。

  像在中國,大乘分十個宗,十宗的教義不同,教理相同,這是其次的。這樣根性都沒有,那就屬於下根。如果我們分上中下三根,上根悟入教理,中根悟教義,這下根連教義也不能入,那怎麼辦?就學一部經。死心塌地,老實在一部經上下功夫,功夫深了,也能夠通義通理,這都是辦法,所謂是一經通一切經通。我們看看現代人的根性,說老實話,上等根性的沒有,中等根性也找不到,那只好在經教裡頭也一門深入。可是要記住原理,記住原理有什麼?不造罪業,不毀謗別的法門。我們懂得這個原理,這樣就好。我們看底下一段《疏》文:

  【若以無障礙智。證無障礙境。境智圓融。難可言盡。總為能所契合。】

  這段話說得非常圓滿,說得非常之好。我們要入的就是無障礙的境界,就是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的境界,大乘佛法裡面講,修行證果。證是什麼?證就是入。果是什麼?在境界裡頭真正得到自在快樂。沒有一絲毫疑惑,沒有一絲毫煩惱,沒有一絲毫妄想,這就成功了,這就是無障礙的法界。無障礙的法界,怎樣才能證得?要『以無障礙智』。無障礙智,就是前面講的無分別智。前面跟諸位說過,無分別智是根本智,無所不知是後得智。後得智是枝葉,根本無分別,枝葉裡頭有沒有分別?當然無分別,無分別就無障礙,這樣你才真正體會到佛法教學的善巧方便,教學手法的高明,你才真正體會到。

  假如說根本智無分別,後得智有分別,那我們今天離開了根本智,求後得智,我們一定可以求得到的,那有什麼兩樣?殊不知諸佛菩薩在有分別的時候就是無分別,因為他根本無分別。有分別是什麼?是對你們有分別,你分別,我隨著你分別,我有沒有?我沒有分別。我為什麼沒有分別?我證得無分別智。所以你在境界裡不自在,我自在。你們想一想,你們日子過得很苦,你去細細思惟,你那些苦從哪來的?是不是分別執著?你看,離開一切分別執著,你苦在哪裡?沒有!所以你所有一切苦難,都是在分別執著裡頭生的,全是假的,全都不是真的。

  離開一切分別執著,你在日常當中的享受跟諸佛菩薩有什麼兩樣?沒有兩樣。境界就是如來親證真實的境界,這個真實境界就在我們眼前,就是我們現實的境界。我們不能證得,就是在境界打妄想、生執著,所以就變成了處處都是障礙,有障礙就有煩惱,就有痛苦。我們舉個粗淺的例子來說,國家與國家為什麼會打仗?這個土地沒有界線,劃一道界線。界線在哪裡?找也找不到。兩個邊界就會打仗。沒有邊界,那戰爭就沒有了;一有界線,就有爭執。所有一切爭執發生,都從界線裡頭來的。這是假的,這不是真的。佛教我們把這個抽象的概念拿掉,你能夠在一切法當中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一天到晚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你看看快樂無比,遊戲人間。這個人間是什麼?人間是立體電影,你在這裡頭觀賞,才會得大自在。你不會觀賞的人怎麼樣?把自己捲在裡頭,他哭你也哭,他笑你也笑,這變成傻瓜了。這段經文大主義是在此地。

  所以諸位要知道,一真法界在哪裡?一真法界就是我們現前的境界。為什麼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?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一真法界失掉了就變成十法界。那這十法界,說實在的話說,從哪裡分的?從你心裡頭對境界迷惑的淺深而分的。迷得淺就佛法界、菩薩法界,迷得深的,餓鬼法界、地獄法界;換句話說,也就是分別執著輕重而分的。你執著得愈堅固,你這個法界就愈往下去;你分別執著愈淡薄,你的境界就往上提升;完全沒有分別,佛也沒有了。所以這個時候給你講真話,無佛無眾生,無佛無眾生就到一真法界。所以給你講九法界都是方便說,都不是真的,一法界是真的。

  《華嚴》跟我們講一真法界,一真法界也就是我們這個經題裡面講,不思議解脫境界。解脫,要用現在的話來講,解是解除,把什麼東西解掉?所有一切煩惱、纏縛,心裡面的牽掛解除掉了。我們心裡面有牽掛,世間人形容心有千千結,解掉了。脫是什麼?脫離了十法界,不但是六道三途,十法界也沒有了,這叫解脫,這樣才能入無障礙法界。所以諸位一定要知道,十法界、一真法界就是我們現實生活的境界,都在一念心中變現出來的。所以你要想證得,要用無障礙智,無障礙智一得到,這個境界馬上就變出無障礙境。佛說境隨心轉,諸位明不明白?境隨心轉,眼前這個境界馬上就變成一真法界了。

  『境智圓融,難可言盡』,智是圓滿的,境也是圓滿的,這個圓滿就是密宗裡頭常講的大圓滿。這個圓滿是盡虛空遍法界,絕對不止我們這個地區、我們生活的地球,是盡虛空遍法界隨著我們這個念統統轉。轉到這個境界,我們的六根能力之所緣也是盡虛空遍法界。所以諸位如果真的入這個境界,坐在此地,西方極樂世界什麼狀況,你就看得清清楚楚。阿彌陀佛那裡講經說法,我在這裡坐著聽得清清楚楚,為什麼?障礙沒有了。剛才講了,解脫了,自在了。現在他方世界看不見,諸佛菩薩講經也聽不見,原因出在哪裡?出在有障礙,有障礙就是有分別執著。我們沒有入這個境界,有分別執著的時候,那只有一條路,與這個無障礙的境界非常相應,那叫老實念佛。念到功夫成片,念到事一心不亂,念到理一心不亂,就入這個境界。所以這個境界,在淨土宗裡面來講,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,就是無障礙境界。

  『總為能所契合』,能所融,能所不二,能即是所,所即是能。如果從智跟境上來說,境智圓融,智就是境,境就是智,像水乳交融。這裡面不能把它分哪是智、哪是境,你要分成智跟境,這當中又有界限,又是二法。六祖能大師說得很好,佛法是一法,是不二法,二就不是佛法。佛法是什麼?是真正覺悟之法。所以覺悟了,萬法是一法,還在分二、三,決定沒有覺悟。沒覺悟的時候有二、三,悟了之後就沒有二、三,就是一法。所以佛法是不二法,他說得非常的圓滿、非常的正確。

  我們看末後這一小段,這總結,這一大段我們就講完了。在二百九十四面倒數第二行:

  【上之三門。以後契合。但合前二。故三門一揆。為入法界緣起普賢行願之宗矣。其行願別相。文中具之。】

  這個『宗』是在沒有講經文之前,先把入法界的綱領、要義跟我們說明白。至於行願的別相都在經文裡面,就是後面要講到的。本經的玄義到這個地方就講圓滿了,向下,我們就講到這部經。說到這部經,還是要從翻譯、從經題來敘述,這是《別行疏鈔》第四卷講圓滿了。好,我們念佛迴向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