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 (第八十七集)  1989/1  台灣華藏講堂  檔名:04-003-0087

  請掀開經本,二百二十七面最後一行,最後一句,從最後一句看起:

  【加有二種。一者顯加。具於三業。二者冥加。但與智令說。】

  從這段看起。這是第十個小段,講的加持,我們通常也講加被,加持。佛菩薩對我們的加持方式很多,但是許多方式歸納起來不外乎兩大類,一種是非常明顯的,我們很容易能夠覺察到的,這叫『顯加』。另外一種是我們不容易覺察到,往往到事後想想,佛菩薩確實在暗中保佑我們,這個暗中保佑就是屬於『冥加』。

  顯加是『具於三業』,三是身、語、意,我們見到佛光,見到瑞相,聞到香氣,這是很明顯的。像前幾年,那時候我不在美國,我們美國有個朋友陳大川居士,也到此地來過,他在達拉斯自己建了一棟房子。有天晚上,跟幾位同修在他院子裡面聊天,他那個院子很大,這個樹木花草也很多。在那裡討論佛法,這忽然聞到一陣異香,從來沒有聞到過的,絕對不是他院子裡的花香,也不是他家佛堂燒的檀香,在一塊聊天的同修們每個人都聞見,而且時間很長。他們把這個事情告訴我,像這一類的這是屬於顯加。這種事情通常大概都是菩薩、善神,你們在這裡念佛,或者拜佛,或者討論佛法,他從這裡經過看到歡喜,也合掌讚歎,在那裡停留了一下,停留一下,他身上有香氣你可以聞得到,所以說像諸如這一類的很多。有些同修見到佛菩薩的形相,有些見到很奇異的光明,這都是屬於顯加。

  「二者冥加」,冥加就沒有那麼顯著,暗中加持的。『但與智令說』,實在講,這個冥加有的時候也能體會,特別是在講經的時候,這上台講經,不論在家、出家,幾乎都有這個經驗。為什麼?在台下的時候預備,預備了很多資料,這一上台都用不著了。上台講得頭頭是道,滔滔不絕;下了台之後,我這個智慧從哪裡來的?不曉得。像諦閑老法師,諦老講經有很多講記,是聽經的居士們記的。像江味農他們都常常聽諦閑老法師講經,替他寫這個講記。老法師有講義,像這個《圓覺經》,《圓覺經講義親聞記》,在台灣都有流通。《講記》是他自己寫的,是老法師自己寫的。《親聞記》,好像是江味農,是哪一個聽的,聽了之後,他寫的筆記,就是聽經的筆記。寫好了之後送給老法師看,老法師都呆了,這是我講的嗎?他說是,沒錯。我哪裡能講得這麼好?那是佛力冥冥中加持的,自己不知不覺,就好像智慧開了。絕對不是自己事先想到的,這一類叫冥加。當然還有冥冥當中加持,不能被發現的,給諸位說,那就更多更多了。像這種冥加,還是被發現了。

  【唯普光法界無顯有冥。其餘皆具。】

  普光會上,法界會上沒有顯加,有冥加,這是講這部《華嚴經》七處九會,其餘的每一會、每一品,顯加、冥加統統都有,統統都有。

  【二顯必有冥故。】

  這是一定的。

  【具是因緣。故此教興。】

  說實在話,就是佛說法也有諸佛加持,特別我們在無量壽會裡面看到,佛法的修學,說實在講,要靠宿根,宿根是過去世的善根,沒有過去世的善根,沒有法子勉強的。過去世的善根愈深厚,佛力加持就愈容易。佛加,可以說佛是清淨平等慈悲的加持,決定沒有選擇,沒有好惡,沒有,而是各個人自己的善根業力不相同,有人得到佛圓滿的加持,有人得到佛幾分之幾的加持,有些人完全得不到。

  佛雖然加持你,你得不到,這就是你本身有障礙,我們通常叫業障。業障從什麼地方發現?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消除業障,大家拜佛、拜懺、誦經,你問問他的,你為什麼要這樣做?消業障。絕大數的人都在說消業障,消掉沒有?不知道,不曉得消掉沒有。所以一定要知道什麼是業障?你連業障都不曉得,你怎麼個消法?所以一定要知道什麼叫業障,然後才曉得自己的業障有沒有消除。不要去問別人,自己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業障如果把它總歸納,就是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兩大類,一個是妄想,一個是執著,「出現品」裡講得很清楚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,這就是業障。障礙了自性,自性裡面有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德能,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,我們今天自性不能起作用,什麼東西起作用?業障起作用,這個可憐,這個苦,痛苦!

  所以你先要認清楚業障是什麼?要講得粗俗一點,大家更容易體會,我們這個心很亂,這心裡很雜,雜念很多,心不清淨,怎麼不清淨?六根一接觸六塵就被染污。順意思的就被貪染污了,不順意思的就被瞋染污了,無所謂順逆的時候被痴染污了。貪瞋痴慢疑,這種種煩惱那是染污。雜心、亂心、染污心,諸位要知道,念佛不可能得到功夫上軌道,得不到的。不要說一心不亂,功夫成片你決定得不到,不但這個得不到,經本一展開,如來真實義你得不到,你所得到的是你自己的知見。你展開經文,是你自己的想法,不是佛知佛見,你聽講,你也聽不懂,為什麼?聽了之後,胡思亂想,把意思都聽錯了,都聽歪扭了。我在講席當中也告訴同修們,我講真的,你們當作方便,我講方便,你們當作真的,這聽都聽錯了。我這個凡夫所講的東西,當然也得佛力加持,你都把它聽錯,這個經典展開,你怎麼能得如來真實義?由此可知,解行都要心清淨。

  所以我們仔細想想,古時候那個教學的方法正確。古時候學佛,不但學佛,世間念書也一樣,世間的小學修什麼?修定慧,修根本智。你看唐大圓居士在《唯識研究》裡面,就有一段講到這個問題,講得很痛心,說明我們現在的修學不如法,現在什麼?捨掉根本智了,一上來就想求後得智。結果是本沒有,哪有後得?統統都丟掉了、都失掉了。正是清涼大師講,增長邪見,他自以為是,我們看到了只有痛心,不能夠批判,不能夠說他一句,為什麼?他不能接受。他認為他那是正知正見,我這個是邪知邪見。看祖師的註解都錯,都寫這些經,他的知見才是正知正見,這是非常痛心的一樁事情,就是說,看著他墮落,沒有辦法救他。絕對不是沒有慈悲,是他不能接受,真的這個世間聽騙不聽勸,認假不認真,那有什麼法子?所以佛加持加不上。

  古時候的教學法是從清淨心教起,用什麼方法把你的妄想執著打掉?禪家用參究的方法,叫你靜坐,靜坐的時候,一個妄念都不生,你有了疑問,去問和尚,和尚馬上香板供養。那為什麼要打你?你妄想,把妄想打掉。你要一天到晚坐的時候沒有問題,沒有問題也打,為什麼要再打?無明,這把無明打掉,禪家用這個方法,這是直接的。教下用的方法是間接的,教下是讀誦,就是教你念經,念經不講意思,跟從前私塾教學一樣,教句讀,你字沒有念錯,句子沒有念破,因為從前的經本沒有圈圈的,沒有圈句子。

  你看《大藏經》就曉得了,沒有句子,這個《大藏經》日本人圈的,很多地方圈錯了。那個圈句子是要自己念經的人自己圈的,或者老師給你圈,這叫句讀。句子沒有念錯,字沒有念錯,就行了,不必解義,就是叫你念,一天念多少遍。為什麼?念經就不打妄想,這破妄想,念經也不是無明。所以妄想、無明,用念經的方法都把它打掉。就這個目的是在此地,恢復到自性清淨光明,所以它是一個手段,它沒有別的。念上幾年,心清淨了,清淨心生智慧,這個時候可以聽經,在通常古人訂的這個期間是五年,先念五年,就是先修五年的清淨心。五年修好了之後再去聽講會開悟。所以我們現在這個聽經有聽幾十年的,沒有聽說哪一個開悟了。我們看看從前的《高僧傳》、《居士傳》,這個聽講經,聽個三年、五年,他開悟了,很多。三年、五年,十年、八年,開悟的太多太多了。為什麼他們聽經會開悟?我們聽經不開悟?原因就是他的心清淨,他有定,他妄念少、煩惱少,智慧就增長了。

  所以學佛,諸位同修總得要記住,這一個大原則、大前提,修什麼?就是把妄想執著去掉。心地愈清淨愈好,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、煩惱、憂慮、牽掛統統捨掉,要曉得天下本無事,有什麼好憂慮的?有什麼好牽掛的?真正看不破,我勸大家念《了凡四訓》。《了凡四訓》念上三百遍,自然就放下了。為什麼?相信因果了,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,還有什麼放不下的?自然就放下了。那個放下的境界,諸位沒有嘗到,那真正快樂,真正自在。你不入那個境界,怎麼講體會不到。真正一切放下了,六根聰明了,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經裡面形容說放光動地,你看得比別人清楚,聽得比別人透徹。從前看人看事看不清楚,處理總是糊裡糊塗,容易犯錯。到心清淨之後,好像有智慧了,會處理得井然有序,不會雜亂無章,心清淨,這個能力自然就恢復了。所以學佛從哪裡學?從這些地方學,從清淨心上學。

  那麼方式,各人都可以自己選擇,佛的八萬四千法門,統統是幫助我們修覺正淨的,統統是幫助我們去雜心、亂心、染污心,都把這東西去掉了。所以佛的加持當然對於一個弘法利生的人,那是特別加持,對於聽經的人也有特別加持,這不加持,你聽不懂,你聽錯了,所以統統都是蒙三寶加持。這也是教起因緣的一種,不得三寶加持很難。底下大師假設一個問答,這個問答也是破除我們的疑惑。

  【問。標云教起因緣。疏何略卻此十。】

  在大經,《八十華嚴》,『因』,清涼講了十條,『緣』也講了十條,講得很圓滿。可是在《四十華嚴》裡面,清涼大師就簡略、省略了,只說了因十種,緣就把它省掉了,緣省掉了。那我們想想,為什麼?實在講,過去人念《四十華嚴》之前,沒有不念《八十華嚴》的,這《八十華嚴》已經念了,這個地方略略的提一提就可以了,不必那麼詳細,這是一個原因。宗密大師給《疏》再作解釋,就是鈔,他只解釋最後這一卷,《四十華嚴》四十卷,前面三十九卷宗密大師都沒有註解,只註解這一卷叫《別行疏鈔》,這就是更精簡的一個本子。但是這個本子重要,重要在哪裡?特別提供在那些工作繁忙之人,沒有時間去看《八十卷經》,也沒有時間去看《四十卷經》,嚮往《華嚴》。那怎麼辦?你就念這一本就夠了。所以他這個《疏鈔》意思很圓滿,讀這一本就等於讀了全部的《華嚴經》。所以清涼大師註經這個架勢,在此地我們統統都看見了,也只是詳略不同而已。大經裡面詳細一點,這邊簡單一點。清涼大師簡略,宗密大師在《鈔》裡頭也都把它補出來。諸位要問,為什麼要補?就是我剛才說的,沒有時間,沒有能力讀大經,看這個就圓滿了。所以他十種因、十種緣都說了。我們看宗密大師的開示:

  【答因緣之言。有通有別。】

  所以講因緣,因緣『有通有別』。

  【通言因是因由。緣是緣由。意不異也。】

  通說,因跟緣可以說是一個意思,你講什麼因,可以,你講什麼緣也可以,因緣可以通的,所以他就可以省略了,可以通用的。『意不異也』,意思沒有兩樣。

  【如云。因何說此大經。】

  那因為什麼說這部大經?或者說緣何說此大經?這兩個意思是相同的,因跟緣兩個意思是相同的。

  【二言總得。】

  這兩種意思,兩個說法意思都一樣的,都不違背。

  【雖因親緣疏。語勢同矣。】

  別說,當然因比較親,緣是疏,可是在『語勢』的確是有相同之處。

  【故標云因緣。通以十義解釋。】

  這就是前面清涼大師在這個『因緣』,他說了十種,這是我們前面讀過的。

  【別者。緣是資緣事緣。】

  這是別說。通說就是因跟緣意思可以相通,沒有什麼差別,但是如果細細分開講,確實各還有各的意思,就是『緣是資緣』,資是幫助,也就是助緣,是『事緣』。

  【所以大疏先明十種由致。故說此大經。】

  說『十種由致』那是講因,十種因緣,佛說這部大經。

  【後明須假十種事緣資具。方可說經。】

  雖有因,可是還得要有助緣,像前面所講的依時、依處、依主、依三昧,一直到依加持,這統統都是緣。這個講經就非常圓滿,因緣具足。

  【今雖略此資緣。而前因緣不闕。】

  雖然省掉了,省掉在那個因裡面,十種因裡面也包含著緣,並不缺,只有言辭上有省略、有簡繁,意思沒有欠缺。

  【言大疏者。釋大經疏。】

  這個《大疏》就是《八十華嚴》的疏鈔,清涼大師作的,疏是他作的,鈔也是自己作的。

  【及新譯四十卷經之疏。】

  這就是《四十華嚴疏》,清涼作的,清涼只作疏,沒有作鈔。疏是經的註解,鈔是疏的註解,就是註解的註解,怕註得太深,你看不懂,把那個註解再作一次註解,就叫鈔。《四十卷經》,清涼大師之所以不再作鈔,實在是有原因的,因為《四十卷經》就是八十卷後面的「入法界品」。在《八十華嚴.入法界品》總共有二十一卷,那四十卷,多了十九卷,經文多了十九卷,他也作了一個註解,那個註解不要再作註解了。你讀了八十卷之後,再看四十卷沒有問題了。所以宗密大師也只將最後這一卷,最重要的,是特別單獨流通的,他作了一個詳細的註解,道理在此地。

  因為從前,諸位要曉得,唐朝那個時代,經書流通要靠手寫,那個時候沒有印刷術,連木刻的印刷都沒有,完全是手寫的。所以寫經功德很大,多寫一部就多流通一部。不像現在,現在科技發達,這實在方便太多了。每個人家裡可以人手一卷,在從前家裡有一本書,那還得了,那做無價之寶。所以書籍為社會大眾所重視、所寶貴的,這個道理在此地。那像八十、四十這樣大的部頭,寫一遍很不容易,這比那就少多了,便利於大量流通,所以愈精簡愈好。這是第三卷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諸位再翻過來,再看第四卷。第四卷是《疏》:

  【第二辨教宗旨者。統論佛教。二諦因緣。隨經不同。所宗各異。】

  這是清涼大師著作,下面註解是宗密大師的,宗密大師註解的。我們看註解:

  【第二辨教宗旨者。】

  前面第一個大科,就是第一個大段,是講「教起因緣」,這本文還在後面,還很長,看今年恐怕都講不到,前面都是玄義,也就是全經的大義,看到全經大義。這是第二個科目,我們研究它的宗旨,教學的宗旨,這一點一定要把它認清楚,佛教教學的宗旨。

  【宗者。尊也。】

  這是先解釋這個字。

  【即語之所尚。】

  『尚』就是崇尚的意思。

  【或心之所尚也。】

  我們心裡面所敬仰的,所仰望的,這是宗的意思。

  【旨者。旨趣。謂宗之所歸也。】

  所以『旨』是指歸的意思,『旨趣』,趣是趣向。換句話說,也是它的目標,是它的方向,現在我們講教學方針,教學宗旨跟教學方針也差不多,就是這個意思。

  【釋此一段。文分為三。】

  解釋上面這幾句話要分三點來說明。

  【一總辨諸教宗旨。】

  因為這是清涼在這裡給我們提起來了,提出來了,所宗各異,所以要辨別『諸教宗旨』。

  【二通難舉益。三別明此經宗旨。】

  分這三段。現在一段一段的來說明。

  【今初也。】

  就是從這以下,這是解釋第一段。這第一段是「總辨諸教宗旨」,佛的教學,實在講,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沒有分,分宗分派是後世人分的,佛在世的時候沒有。傳到中國來之後,在隋唐的時候,天台分四教,賢首分五教,那四教各教的宗旨不一樣,五教亦復如是。此地所講的這是五教,華嚴宗,小、始、終、頓、圓。大師講『統論佛教』,那就是不管是哪個宗、哪一派。

  【二諦因緣。】

  這是總說,『二諦因緣』,佛以二諦而說法。那什麼叫二諦?這我們要搞清楚。這個搞不清楚,你就沒有辦法體會佛在經裡面講些什麼,一定要懂得,二諦就是真諦、俗諦。真諦是諸法實相,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,佛見到了。俗諦是什麼?俗諦是我們肉眼凡夫所看到的現象。換句話說,一個是迷的人看的幻相,一個是悟的人看的真相,真相叫真諦,幻相叫俗諦。所以佛要是依俗諦講,我們很容易懂。為什麼?是我們思惟想像能體會得到的,是我們的境界。佛講真諦,我們就不懂了。為什麼?是我們思惟想像達不到的。佛跟我們講西方淨土,我們很多人不相信,聽的搖頭,那迷信。為什麼?不是我們思惟想像能達得到的,那是講的真諦。佛跟我們講《華嚴》、講華藏世界,那是真諦,佛跟我們講娑婆世界是俗諦,跟我們講六道輪迴,跟我們講十法界,都是俗諦,我們容易體會。我們看看大師在此地所講的。

  【二諦者。中論云。諸佛常依二諦而為眾生說法。】

  『依二諦而說』,說老實話,說而無說,無說而說。怎麼說佛無說?因為這事擺在面前,大家都看見的,有什麼好說的,說來說去,都是你六根所接觸的事實。只是你在接觸當中,自己不知道而已,自己沒悟,這佛跟你一點醒,才恍然大悟了,果然如此。所以說老實話,哪有佛法?沒有法,佛真的是無法可說,不過是幫助你破迷開悟而已,只是幫助你破迷關。實際上,破迷關誰破?自己破的,佛只能做增上緣,只能把這個方法告訴你,你自己要去做。所以真正破迷開悟是自己,不是佛菩薩。是佛菩薩有什麼神力加持你,你就開悟了,那是騙人的。佛菩薩加持我們是什麼?經典。這個經典就是佛菩薩具體給我們的加持,果然能夠依教奉行,你自自然然恢復清淨心,自自然然打破自己的迷關,悟入自性。說外頭有某種神力來加持你,這是假的,這個決定不是真的,那是屬於迷信的。

  如果佛菩薩果然有這個能力,特別加持叫你能開悟,那我們還要修什麼?不要修了!佛菩薩要不加持我們,那哪裡算大慈大悲,不能算慈悲。所以諸位冷靜去想一想,你就不會上當,就不會受騙。現在這個世界上,騙人的人太多了,《楞嚴》上說的,說末法時期,「邪師說法如恆河沙」。你怎麼能辨別?這個邪裡頭有完全是邪的,有多分邪的,有少分邪的,很難辨別。正的裡面有純正的,有多分正的,有少分正的,也很難辨別。這法師他一百句裡頭,九十九句說的是正的,他有一句是邪的,你怎麼能辨別得出來?辨別不出來。不要以為那個九十九句是正的不錯,那一句邪的沒有關係,那你就錯了。這一杯水裡百分之百的是乾淨水,有百分之一是毒藥下在裡面,你敢不敢吃?吃了一樣送命。你就曉得一點假不能摻,一點邪不能有,這就難了。

  好像這個道場,從前有個陶居士,從北京回來,他來告訴我,黃念祖老居士當面告訴他,台灣沒有佛教,台灣沒有修行人,佛教在大陸。他回來把這個話告訴我,我相信。這就是什麼?這個修行人百分之百是乾淨的,還有百分之一是邪的,這不管用,不能成就。以我們念佛人來說,你要不是百分之百的信願行,不能往生。還有一念牽掛,這一念牽掛就是你六道輪迴的根本,你就去不了。一百條繩索捆著你,九十九條都砍斷了,還有一條拉著你,還是跑不掉。所以我常常勸導諸位同修,一定要把一切牽掛,你心裡牽掛的、心裡頭憂慮的統統放下,心裡面只有一句阿彌陀佛。我一天到晚想,想阿彌陀佛,念,念阿彌陀佛,拜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,絕對沒有第二個念頭,這樣才叫決定往生。不管別人怎麼說法,別人那一說法是,他都給你打結,都給你拴繩子。無量無邊的法門,我只選擇一門,選擇一門有根據,諸佛如來勸導我們,這還會有錯嗎?不是本師一個人勸我們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勸我們,這個不會錯。何況眼前許許多多往生的人,我們聽到、看到了,這外教裡面做見證。

  在我們台北市蓮友念佛團,就在慧日講堂的隔壁,慧日講堂當中是一個中學,是什麼一個學校,學校的這一邊是慧日講堂,這一邊是蓮友念佛團。蓮友念佛團的創始人,李濟華老居士的往生,那親眼看到的,那個不是騙人的。這個事實我們還不相信、還懷疑,這是真正善根稀少,善根少,那不行。將軍鄉的老太太站著往生,念佛往生的,站著往生。前年華盛頓DC周廣大居士,念佛念三天,三天三夜,見到西方三聖來接引他。這是眼前親眼看到的,不是一個人看到的,許許多多人看到。佛法講三轉法輪,示轉、勸轉、作證轉,這作證轉再不相信,那沒有法子了。那就是愚痴,愚痴到佛都不能度了,那自己該怎麼輪迴還得怎麼輪迴。這是我們要曉得真俗二諦。

  【因緣者。即簡外道執其自然也。】

  這是跟外道不同,外道說一切是自然有的,或者是大自在天所生的。像其他宗教說,這宇宙人生是上帝創造的。上帝怎麼來?上帝是自然有的。這在理論上講不通的,不能服人。佛法講因緣,因緣就不是單獨而有的,是有許許多多的條件,條件要是不具足,就不可能發生。

  【佛法雖有無師智。自然智。】

  這是真的,『無師』就是不要學的,這個智慧真是自性本來具足的般若智慧。世出世間一切法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沒有一樣不知道,這叫『自然智』。無師智不是跟人學來的,諸位要曉得,是每一個人統統都有的,不是佛菩薩特別有的,我們大家沒有,佛說一切眾生統統都有。有,為什麼現在你沒有了?就是你心裡頭有妄想執著,這個智慧你就不能證得,就不能現前。換句話說,我們心很雜、很亂、染污,這心不清淨,智慧德能不能現前。諸佛菩薩心地清淨,《楞嚴》上講得很清楚,淨極光通達,淨到一定的程度,就是無師智、自然智現前,一切都通達,光明通達。

  【約其教門。要假緣顯。則亦因緣。】

  佛要教化眾生,眾生根性不相同,這是我們應當要能體會。這一生當中,家庭生活環境不相同,不要說大的分,大的分每個地區不一樣,風俗習慣、思想觀念都不相同,今天講意識形態不相同。小而一家,一家我們講最小,今天講小家庭,夫妻兩個人。兩個人能不能真正快快樂樂過一輩子?幾個人見到?為什麼不能?結婚的時候真的是昏了,頭昏了才結婚,這不是假的,他沒有想清楚。我們兩個人出生在兩個不同的家庭裡面,不同的環境當中長大的,我們的思想見解能一致嗎?他沒去考慮這些問題。我們的結合是為什麼結合?假如他們是有共同的理想、共同的目標,理想高尚、遠大,他這一生不會分開,為什麼?一定向這個目標奮鬥,還沒有達到,他怎麼可以離開?如果沒有一個共同的理想目標,感情的結合那是最靠不住的。感情很脆弱,變化太大,早晨跟晚上都不一樣。所以有些早晨結婚,下午就離婚,靠不住,這是事實。你從這個地方就能推想,這個家庭父子兄弟、妯娌之間,父子兄弟是一家人,那個太太家親眷屬是從各方來的。一個僧團就更麻煩了,沒有這些關係,大家能夠相處在一起,他不打架、不吵嘴,那都是佛菩薩再來的;如果不是佛菩薩再來的,那天天打架、吵嘴,正常的現象,哪有不正常!不容易。

  淨土宗,大家一個目標,求生西方。除求生西方之外,沒有第二個目標,大家都統統循著這個目標,這可以共住,可以和睦。為什麼?這個環境裡面只有一句阿彌陀佛,除一個阿彌陀佛之外,沒有第二念。幾百人、幾千人,一生能夠住在一起,一直到往生。如果不是共同一個目標,決定不能相住。所以從前這個寺院庵堂,它能夠那麼興盛,那麼多的住眾,大家在一塊修行都能成就,見和同解,戒和同修。這個戒和同修就是守規矩、守法、守規,最重要的是見解相同,就是一生當中有一個共同的目標、共同的方向,每個人都向這個目標方向去努力,這樣才行。所以有人出家,我問他為什麼出家?家裡修行環境不清淨,到廟裡來好,我說廟比家裡還更不清淨。這不是出家的理由,所以要想一想,出家跟那麼多人相處,為什麼?不是容易事情。團體愈大,分子愈多、愈複雜,愈不容易相處。學佛的人就是要學聰明、學智慧,對於這些事實要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事實真相認清楚了,換句話,在境界裡就有取捨。取捨恰當,快樂,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快樂;取捨不當,要苦一輩子,有的時候一輩子還苦不完,來世還要糾纏,這個麻煩大了,這生生世世沒完沒了,這怎麼得了?這些事實都必須要認識清楚。

  因此佛對於一切眾生的觀察,佛心清淨,所以能觀眾機,應機說法。給甲說的跟對乙說的不一樣,給乙說的跟丙說的也不一樣,但是聽佛說法都開悟了,都證果了,都得利益了。我們今天展開經典,同樣一個問題,佛為什麼在這個經上這樣說?那個經上那麼說?把我們都搞糊塗了。儒家也如此,你看看《論語》,孔老夫子的學生問仁,他跟甲說的跟乙說的就不一樣;問孝也是如此,跟這個人說,跟那個人說完全不相同,應機說法。當時問的人,真得利益,也正是佛法的原則,佛沒有法可說,解粘去縛而已,就是你的毛病在哪裡?你的結癥在哪裡?解開就對了。每個人的症候不一樣,所以他用的方法不相同。今天佛不在世了,我們看到佛治病這些藥方,這個藥方沒有一服是為我開的,我們展開來只能說參考參考而已,不是為我開的。說實在的,佛不但沒有定法可說,佛簡直是無法可說,佛沒說法。由此就明瞭,佛說法為什麼有因緣?那沒有因緣怎麼能說?這眾生有感,佛才有應,感應道交,這就是因緣說法了。我們再看底下:

  【故法華云。】

  這《法華經》上說的。

  【諸佛兩足尊。】

  『兩』是智慧、是福德,『足』是滿足,就是圓滿。佛的智慧圓滿,佛的福德圓滿,兩足是福慧兩足,這是世出世間最尊最貴的,福慧圓滿。

  【知法常無性。】

  一切萬法沒有自性,此地這個性當作體講,一切萬法沒有自己的本體,這要知道。所以佛法常講,「萬法皆空」,就是因為它沒有自體。譬如說我們這個毛巾,這個毛巾體是什麼?這線頭一拉開,拉開是條線,線織成的,線是毛巾之體。那線的體是什麼?線的體再一分析是纖維。線也沒有體,那個纖維的體,再用顯鏡裡頭分一分,那是分子,再觀察是原子、電子,分到最後你找不到體,沒有體。原來什麼?空有,萬法皆空,就這個意思。空無自體,一切法一分析都沒有自體。那這個法從哪來的?是因緣和合而來的。原子、電子結成了分子,由分子再結成一切的萬物,這是現在科學它也發現了,也證明了這個是事實。佛那個時候科學還沒有,佛就知道一切法沒有自體,『常無性』,所以萬法皆空,這個空是當體即空,我們從分析裡面才認識它空。佛要不要分析?不要分析,當體即空。你要曉得,一切法當體即空,你有什麼好執著?有什麼好牽掛?你這個牽掛憂慮叫冤枉,那就是胡思亂想,不是實際。對一切事情在籌畫、計畫,統統打妄想,造罪業而已。

  【佛種從緣起。是故說一乘。】

  《法華經》是一乘法,在佛法裡面最高的一乘法。『佛種從緣起』,所以佛法是什麼?佛法也是因緣法。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都是五周因果,離不開因果,離不開因緣。

  【門論云。】

  《門論》是《百法明門論》。

  【因緣有二。一內。二外。】

  因緣又可以分為兩種,有內、有外。

  【外謂穀子為因。水土人工時節等為緣。而芽得生。】

  這是舉一個例子。外是什麼?拿我們現在來講,外就是物質,物質的現象,內就是心理的現象。一切萬物緣生的,心裡現象也是緣生的,沒有緣,你就沒有胡思亂想。所以佛法裡,它用的方法很巧妙,怎麼叫你心定下來?把你的緣斷掉,心就清淨了,所以又叫做緣生,佛法對這個緣非常非常重視。譬如植物,種子是因,是親因,單有種子不能夠生芽,那個種子放在杯子、茶杯裡頭,放一百年也不起作用。為什麼?沒有緣,單因不生。什麼是它的緣?土壤是它的緣,它必須要有土壤,水分是它的緣,人工是它的緣,陽光、空氣是它的緣,種種緣都具足了,這個種子就會生芽,就會長得很好。緣如果缺了一、兩種,雖然能長,長得不好。所以一定是緣具足它才能生。第二個例子:

  【泥團為因。輪繩陶師等為緣。而器得成。】

  這譬如什麼?陶器,陶器是用什麼做的?泥土做的,單單泥土不會成一個器。我們做一個杯子、做一個盆做不出來,單單泥土做不出來,必須要有『輪繩』。古時候做陶器的這些工具,還要用人工把它做出來,然後再上釉,再燒,這樣才是有個成品出來,統統是它的緣,我們才得陶器之用,這都是說明外面物質環境一切法是緣生的。

  【內謂十二因緣等。】

  這『十二因緣』是內。十二因緣說明什麼?說明一切有情眾生的由來。有情眾生,我們今天講的動物,動物怎麼來的?十二種緣。十二種緣第一個是什麼?無明。換句話說,糊裡糊塗才搞六道輪迴,你要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你怎麼會搞六道輪迴?你最低限度也去當阿羅漢、當菩薩去了,不會幹這個事情了。糊塗,這無明就是糊塗。無明緣行,行是什麼?造業,行是妄動。無明就是糊塗,對於一切事實真相完全不了解。盲動、妄動,那個動就是行。這一動怎麼?動就造業了,那就得投胎了,所以行緣識。識是種子,神識,我們俗話叫靈魂,他來投胎。投胎,不是自由選擇的,自由選擇,那就好辦了。哪一個人不想投生到帝王家去做皇太子、做公主,那多好!自己不能作主,糊裡糊塗去投胎。糊裡糊塗當中也有緣,為什麼?沒有緣,你接不到。那就佛法給我們講了,你這個,實在講人與眾生統統是一樣的,四種緣:報恩、報怨、討債、還債。這就講一切眾生什麼關係,就這四種關係,這麼來的。這四種關係,佛法明瞭。所以無論哪一種關係,都在後天上有補救、有改進,所以他能夠維繫到老,不會有太大的變化。

  如果沒有聖人的教誨,隨其發展,就非常可怕,變化之大,也可怕。恩會變成怨,怨也會變成恩。剛才沒有多久,簡居士給我說一樁事情,菲律賓有幾個高官到我們台灣來訪問。私下談話的時候,感慨萬千,他們懷念從前的馬可仕總統,馬可仕總統好。為什麼?社會還安定,老百姓生活還能過得去。馬可仕夫妻兩個雖然都貪,老百姓都為他們服務,這是餵他們兩個,已經餵飽了,餵到再吃不下了,他就會往外吐了,就會想替社會做一點好事,為什麼?他已經飽了,飽了什麼都不需要了,才會想替社會做一點事情。老百姓把他推翻,現在換了這一批人,各個都是瘦的,又要餵他們。從前只餵兩個人,現在餵幾百人,到哪一年才餵飽?老百姓愈搞愈窮,社會愈來愈亂,想到還是馬可仕好。這個話我們聽了之後,諸位可以深思,值得我們反省。他有貪心,他有權力慾,我們統統叫他滿足了,一切都滿足了,他也想到會替國家社會做一點好事情。為什麼?他想到後來還有歷史,歷史上再給他寫一筆好的。

  只有真正有智慧的人,真正有學問的人,才能夠辨識問題結癥真正的所在,不是盲動,不是盲目的衝動。壞就壞在盲目的衝動,這個會帶來整個社會大家的不幸。所以投胎就是糊裡糊塗投胎的,投胎之後,那就是識緣名色,名色緣六入,六入,這就是講在母胎當中的幾個階段。識是神識,我們俗話講的靈魂。實際上魂不靈,靈就好了,他不靈。實在講,叫迷魂才對,他迷惑顛倒。孔老夫子講得也很有道理,孔老夫子稱為遊魂,你看他在《易經》裡面講,「遊魂為變,精氣為物」,這兩句講的跟大乘經典上講的完全一樣。所以孔老夫子也很了不起,他不是不知道這個六道的變化,他曉得。名色就是剛剛入胎。六入是胎兒,沒有出生的胎兒,已經眼耳鼻舌長出來了,六根都有了這樣的胎兒,底下一個階段就是出世,觸。六入緣觸,觸什麼?出生,接觸外面的世界。觸緣受,雖然接觸外面這個境界,對於外面的境界他沒有感受,這個就是我們常講的天真。就是講那個不懂事,對於人事完全不懂,不懂就是天真,那個童年是真快樂,什麼事都不懂,只曉得什麼?玩,肚子餓了要吃飯。除這個之外,什麼事他都不曉得,這一個階段是真正幸福。

  在過去,像我是出生在農村,更單純了。我十二歲的時候都不懂事,不會看人臉色的,不會的,不懂得。十三、四歲的時候才懂事,所以這個天真的時間長,童年幸福的時間很長,童年真快樂。現在的小孩好可憐,你看一、兩歲就察言觀色,就曉得大人發脾氣了,不痛快了,就知道,我們從前是十一、二歲都不知道,不曉得大人有什麼痛苦煩惱,都不知道,心地清淨。現在怎麼?現在小孩躺在那個床上都看電視,這怎麼得了,一天到晚在那裡教訓他、教育他,所以一、二歲就察言觀色。現在人講,現在小孩聰明,什麼聰明?天真沒有了,妄想分別執著起來了,這個多苦!在從前你看我們受苦,知道受,十三、四歲才知道,現在一、兩歲就知道,可憐,真是可憐,人都不能做了,是不是?下一次不能來投胎,太苦了。這個受就是有感受,苦樂憂喜捨的感受。你看這前一個是因,後一個就是緣,因緣永遠不斷。受了之後,好,再一個發展就起了貪心,就愛了;愛了之後,就想取;取了,就造業,阿賴耶又有來生輪迴的業習了,你說這怎麼得了?取緣生,生緣老死,是底下一世。所以這十二因緣是三世因果,無明跟行是過去世,從識到愛取有是這一世,後面講的生老死是來世,永遠在巡迴,永遠不斷,這就是生死輪迴的因緣,你說這個東西多可怕,這就是「十二因緣等」。

  【外由內變。本末相收。即總為一大緣起。是故佛教從淺至深。不出因緣二字也。】

  這一點都不假。今天時間到了,底下這個意思還很深,我們下一次從這裡再講。好,我們念佛迴向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