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 (第五十四集)  1989/1  台灣華藏講堂  檔名:04-003-0054

  請掀開經本,一百七十四面第五行,從當中看起:

  【化身有三。若大化身。以成所作智中所現微細色心相分似無漏五蘊為體。小化身。以成所作智中所現通粗及細色心相分似無漏五蘊為體。若隨類化身。以成所作智中所現唯粗色心相分似無漏五蘊為體。】

  這是講到佛的『化身』。化身完全是他受用的,就像《普門品》裡面所說的,應以什麼身得度,佛菩薩就現什麼樣的身相。所現的身相就不一定,所以身相是有大、有小、有隨類。總而言之,我們讀這段經文就了解,它的體是『似無漏五蘊』,不管是『大化身,小化身、隨類化身』,總不出這個原則。

  似無漏,前面跟諸位說過,我們要學佛,實在就在這些地方著眼。佛是證得無漏法之後,現這些色相來利益一切眾生。我們現在是真的有漏,不是假的,是真的有漏。那要怎麼個修法?這個修法,就是先把自己修成似無漏,然後逐漸的就到真無漏。這在天台家的教義,可以說是顯示得非常的明白。天台家講「六即佛」。第一個是講「理即佛」,理就是法身、就是本體,一切眾生本來具足。所以《華嚴》、《圓覺》都說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」,是從法身理體上說的。可是九界眾生,尤其是六道凡夫,六道凡夫迷失了自性,也就是說,把這個自體迷失了。禪家常說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,本來面目就是法身,是真無漏。這迷了以後,就起了妄想執著,隨著妄想執著之淺深,這才有六道、有十法界。十法界就是妄想執著淺深上差別的現象。

  迷了以後,我們聽到佛法,也很希望來修學。像我們現在這個地位,我們現在在六即佛裡面什麼位子?「名字即佛」。我們現在名字即佛。為什麼?雖然學,煩惱沒有能夠控制得住,是非人我,貪瞋痴慢,還是隨時在起現行,隨時它都起作用,這叫名字即佛。當然那個不學佛的人,六道凡夫不學佛的,連名字即他也談不上。名字即是講我們已經發心學佛,而還沒有成就的。那到了功夫稍稍得力,這得力就是能夠把煩惱伏住,功夫可以得力,那就不叫名字,叫「觀行即佛」。觀就是觀照。在一切行為當中,你能提得起觀照的功夫。

  念佛人,說觀照是非常容易理解的。那就是你時時刻刻,這一句阿彌陀佛能提得起來,這就是觀照。無論在什麼時候,無論在什麼場所,念頭一動,就轉變成阿彌陀佛。雖有妄念,妄念是起來,起來怎麼樣?它不會相續。因為我第二個念頭、第三個念頭,就把它換成阿彌陀佛,換得很快,所以妄念就不會相續,這就叫做功夫得力。如果學佛的人妄念起來,還叫它繼續增長,繼續不斷,那你這個學佛沒功夫。縱然一天念十萬聲佛號,也沒有用處,這就是你的佛號伏不住煩惱。所以念佛是要講功夫之淺深,不是在念得多少。最要緊的是要有功夫,功夫就是能夠把妄想執著,把它換成阿彌陀佛,這功夫,這觀行。這觀行位久了,自然他就得定,就是成就三昧。我們念佛人講「念佛三昧」,《彌陀經》裡面叫做「事一心不亂」。事一心不亂就是「相似即佛」,這到了相似。所以我們學佛要從名字、觀行、相似、分證,向這個方向去努力。佛是已經證到極果,所以他隨類化身,他用這相似無漏的五蘊為體現種種化身。

  前面我們所看到的,他的自受用身決定不變,這是諸位要記住的。自受用身是真實無漏五蘊,就是示現化身,大化身、小化身、隨類化身,佛自己還是住在真無漏五蘊。對我們起作用的時候,是相似的無漏位,這是一定要知道的。所以絕對不是說成佛,到我們世間來示現,他就降級。從佛的果位,就降到人間,就降級了,不是這個意思,他永遠不會退轉。即使到畜生道、餓鬼道,現畜生身、現餓鬼身度眾生,他也是不變的,他也沒有降級,沒有改變。這一點我們明瞭之後就會放心了。成了佛之後,決定不會退轉,決定不會降級的。

  那叫菩薩,這是大的他受用身,是從平等性智所現的,化身是『成所作智』變現的。雖然說這三種,上面還有一種叫大圓鏡智。此地大圓鏡智沒有說,為什麼?這三種統統在大圓鏡裡面。大圓鏡是體,平等性、妙觀察、成所作都是作用,都是它的起用,從體起用。由此可知,成所作智是成就一切眾生,是幫助別人的。果地上自受用,給諸位說,確實是大圓鏡,連平等都說不上。說個平等,還有不平等,還是相對的。自受用裡頭沒有相對的,永遠超越了相對,這是真正自受用。到他受用,縱然是等覺菩薩,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,還可以勉強說一個自他。那一分生相無相破了,那就是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。這是我們要知道。

  釋迦牟尼佛,三千年前出現在我們這個世界上,他所現的身,實在講是小化身,劣應身,示現的跟我們人一樣。經典上常常記載,丈六金身,那個一丈六,古時候的尺比現在的尺短。你看看弘一大師的考證,他在《律學三十三種》裡面考證,周朝時候的尺,一尺是相當我們現在的市尺大概五寸多一點。這樣我們對於佛這個身,一丈六,我們就很容易理解。不像現在的一丈六,那很高很高,我們這房子都進不來。佛是個高個子,但是也不是很特殊的那麼高,也是非常正常的。這是佛寶,別相佛寶就介紹到此地。下面這一段講法寶。

  【若法寶有四。】

  一是教,二是理,三是行,四是果,就是教理行果,佛法可以把它分為這四大類。教是什麼?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教科書,經典就是教科書。佛在世,沒有經書,沒有文字,是以音聲為教體,完全是講演、答問,所以是以音聲為教體。在中國,孔老夫子跟釋迦牟尼佛相去不遠。孔老夫子教學也沒有教科書,跟釋迦牟尼佛很相似。《論語》,是孔老夫子死了以後,弟子們把它記錄下來的。從前老師的教訓,每個人記幾句,這樣把它彙集起來,編成這部書。所以在當時沒有課本。佛滅度之後,也是如此,這些弟子們把佛當年在世所有的教誡,再回憶,再把它記錄下來,成為現在的經典。我們的經典還經過了一次翻譯,從梵文翻譯成中文。

  那這不是當時記錄的,所記錄的,佛也沒有親自看過,這個記載靠得住靠不住?我們後人對這個就打上許多的問號。問號愈多,障礙就愈大。這是什麼障礙?煩惱障裡面第五個,疑,懷疑。貪瞋痴慢疑,懷疑。我們再去觀察一下,當年結集的狀況,結集佛經不是一次,這歷史上有記載的是四次。第一次結集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三個月,很近,時間很近,所集結的是四阿含,小乘經。現在可以說,舉世都認為這是原始佛教,最可靠的經典。大乘經的集結,最後一次,距離佛滅度之後四百年。這麼遠了,一代一代憑口傳下去,這還能可靠嗎?所以懷疑的人很多。這種懷疑實在講,要以現代做學術的態度來說,這個懷疑是正常的,是應當的。

  但是佛法可以說是學術,但是與世間學術不相同。為什麼?從前師生承傳,都是證得果位的人。承傳這些弟子當中,有許多是佛菩薩化身再來的。你想在中國,我們所曉得的,天台智者大師,就是釋迦牟尼佛化身再來的;永明延壽大師,是阿彌陀佛化身再來的。我們知道阿彌陀佛,永明延壽是的;從前國清寺的豐干和尚是的;還有一個唐朝時候,善導大師是的。至少這三個人,這記載的非常正確。所以有很多是佛菩薩再來,來集成這個佛法,那怎麼會錯得了?不會錯的。所以這一定要相信。不信,這個功德利益,我們會當面錯過,那就太可惜了。現代人懷疑,現代人不相信大乘經典,實在說,現代人觀念上發生了根本的錯誤。

  今天早晨,南投淨律寺慧天法師帶了五位出家人來看我。他們是淨律寺佛學院第一屆畢業的學生,來看我,特地從南投來看我。他發心,下一個學期講《無量壽經》,就講夏老居士這個本子,開這個課,我非常歡喜。這些學生跟我談了二、三個小時。我老實告訴他們,現在最大的毛病在哪裡?大家一入門、一下手,就是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這個不行。實在上講,佛把佛法修學的次第給我們講得很清楚。我今天跟他們講四弘誓願,四弘誓願當中,第一條是願,第一條就是菩提心。眾生無邊誓願度,你要發這個大心。發普度眾生之心,這就是無上菩提心。發了心以後,怎麼辦?後面的三個願是行,你要老實去做。從哪裡做起?從斷煩惱做起。煩惱不斷就學法門,沒有這回事情。

  清涼大師在《華嚴經疏鈔》,這《四十華嚴》,我們這是《四十華嚴》的最後一卷。《四十華嚴》經題上,他老人家就說,說得很清楚,煩惱要沒有斷,學的那些法門統統叫邪知邪見,叫增長邪見。你怎麼能成就?好,我是一個法門都不學,一個法門都不學是增長無明,是不是?學很多就增長邪見,這怎麼辦?所以我今天跟他們說明,佛法裡面宗派很多,法門很多,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。這麼多的法門,把它歸納起來,可以歸納成四大類。這四大類是什麼?斷煩惱。第一大類就是參禪,參禪是個方法,在中國非常盛行。參禪是什麼?就是用這種方法,用禪觀的方法,把你妄想執著斷掉。所以禪宗的教學,用什麼東西教學?香板教學。你動念,動念,香板就打下去,把你念頭打掉。不動念,不動念也打,這不動念是無明,動念是妄想。所以動念是三十板,不動念還是三十板。要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無明統統打掉,你才能開悟。這用這種方法,這方法很巧妙。但是現在行不通,現在你一打人,人家去告狀,這是犯了法,現在不可以用這個方法。

  第二種方法就是讀經。教下都用這個方法,像天台、華嚴,這是非常好的例子。天台宗念《法華經》,一天念一部。你們大家對於《六祖壇經》很熟,你看《六祖壇經》裡面所講的,法達禪師,他念了三千部《法華經》,心念定了,妄念少了。所以遇到六祖大師,六祖給他一開示,他就明心見性、就恍然大悟。六祖開示的那些話,都在《六祖壇經》裡頭,我們怎麼念也不開悟。為什麼不開悟?我們沒有三千部《法華經》的底子!你有三千部《法華經》的底子,那《六祖壇經》一看,你也開悟了。沒這個基礎!所以念經不是求解義,念經的時候,你就不會打妄想,還是把妄想趕掉,用這麼個方法把妄想趕掉。

  在中國念《法華》特別多,念《法華》、念《楞嚴》的特別多。為什麼?這兩部經它的分量非常適中,一天念一部,念熟了,念一部也得五、六個小時。一天有五、六個小時不打妄想,很好的功夫,滿不錯。所以這兩部經在中國是最受歡迎的。《華嚴》太大了,分量太大了,其餘像《金剛經》太小了。《金剛經》念熟了,念一遍只要十幾分鐘,伏煩惱的力量不夠,時間太短。現代人生活非常緊張,哪個人有時間一天去念五、六個小時經的?什麼人有這個福報?不要說在家人沒這個福報,現在出家人也沒有這個福報,那真的是大福報。所以我現在推薦大家念《無量壽經》,就是《無量壽經》對現代人來講,很適中,不太長也不太短。念熟了以後,念一遍大概一個小時,一天能夠念兩遍,有兩個小時修清淨心,這很難得,這是一個方法,所以讀誦是一個方法。

  第三種是念佛。一心繫念,這是一個方法。第四種是持咒。所以說是八萬四千法門,把它一歸納,不外乎這四大類。這四大類方法不一樣,目標完全相同,就是四弘誓願裡頭第二條,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,用這個方法去斷煩惱。你不能求解義,你一求經裡頭什麼意思,那你煩惱就斷不掉,這個效果完全就失掉。所以,你要曉得,它這個目標是斷煩惱的,不是學法門的。因此這個經,只要念一部,不要念很多。他們同學來問我,他說假如,法師你要在三十年前就專念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其他的統統都不念了,那你今天的成就會不會比現在要差一點?我就老實告訴他,我說如果我三十年前就接受這部經,一直依照這個經典修行,我今天的成就,不但不比現在差,至少還要高十倍以上。他們聽了很驚訝,這真的嗎?我說真的。

  佛法是為道,不是為學。老子說得很好︰「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」。道修什麼?就是修的清淨心。心真正清淨了,就沒有界限。界限是什麼?是分別、是執著,你就有界限。心要是界限沒有了,你這個心量是盡虛空遍法界,跟諸佛如來一樣。諸佛如來經上常常讚歎,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。我們的界限統統去掉了,我這個心也是包太虛,量也是周遍恆沙世界,跟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同心。所有一切經典法門,都是這個心流露出來的,我們現在這個心大了,那法門都在裡頭,沒有一樣漏掉。所以一切法門,不管你是接觸到的、沒有接觸到的,聽到的、沒有聽到的,統統都通達,是這麼一個道理。所以它跟世間學術的確是不一樣。到一切通達了,這個佛法通達了,我們再問,世間法通不通達?世間一切法,也是這個心變現出來的。所以只要把心找到了,世間法也通達了。所以會學的人從哪裡學?從心地上下功夫,就是從清淨心上下功夫。同時學許多的經論,你的心不容易清淨;專學一部經論,這個心很快就得到清淨,效果就得到了。最近一年來,有不少同修,修學這個法門很得受用,來跟我說。你曉得,他為什麼會得受用?從前學佛,學得太雜、學得太亂了,所以學了很多年都不得受用。這一、二年來,聽我這樣講法,他真的能夠捨掉,一門深入,他得受用了。

  這個道理、事實,我們都要搞清楚。所以《無量壽經》提倡的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。一個方向,一個目標,一部經相續不斷,決定沒有錯。所以我們現在講經,我只講三部,這三部是一而三,三而一。三部就是一部,《無量壽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,跟《普賢行願品》。《無量壽經》,在第二章「德遵普賢」,經上常常講到普賢的德、普賢的行,這一本經書是講專門講普賢的德行,其他的法門,不再去講了。我今天告訴淨律寺的同修們,從前蓮池大師兩句話,我們也會念,有的時候講經當中也會提起,但是真正的意思沒體會到。蓮池大師說︰「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,八萬四千行饒與他人行」。這兩句話,是真正徹底悟入的人才說得出來。蓮池大師在年輕的時候,也是博學多聞,也是走了很多冤枉路。最後找到這一條了,這才識貨。識貨之後,其他的統統捨掉,專取一部《阿彌陀經》。所以他在一生當中,成就一部偉大的著作,就是《彌陀經疏鈔》,這是他著作當中最了不起的一種。

  所以法寶裡面第一個就是教,教科書。我們對於佛教的教科書要相信。從梵文翻成中文,有沒有翻錯?這又值得懷疑。現在有很多年輕人要到印度去、到泰國去,去找梵文原本來研究,甚至於還有一些人到西藏去,研究西藏文的佛經。這一些都是對於自己的文化、歷史失去了信心,所以外國的月亮圓。梵文我們不說。但是梵文流傳到今天,已經是太少了,十之八、九都喪失掉了,失傳了。現在存在這個世間沒有幾部了。藏文經典比我們中文經典,至少要晚六百年。西藏什麼時候才有文字?文成公主嫁到西藏,西藏人才製造文字,西藏才有佛教,比我們晚很多。藏文的經典,大多數是從印度那邊傳過去的,少部分是從我們中國漢文傳過去的。傳過去,他們翻譯成西藏文。所以這是對於民族自信心喪失,是一樁非常悲痛之事。這一個根本的原因,是在教育,這是很可悲的一樁事情。我們這一代的人,說實在話,沒受過教育,所以今天天下這麼亂,中國人這麼苦,世界還要遭劫難。

  也許同修要問,究竟什麼是教育?儒佛的教育,目的都是叫我們認識自己,這是教育;認識生命的意義與價值,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這是教育。今天的教育不講這些東西。從前教育,教你什麼?父子的關係,夫婦的關係,兄弟的關係,朋友的關係,君臣的關係;君臣就是領導與被領導人的關係,我們在這社會裡面才能得到和諧。現在這個教育完全喪失掉了,社會上人與人之間什麼關係?完全是利害關係。於我有利,這好朋友;沒有利了,馬上就一刀兩斷,甚至於變成仇敵。這個世界還會有安寧嗎?這個社會也不可能有和睦。所以孔子教學四科,第一個科目德行,道德的教育。現在是只著重於科技,這是捨本逐末,教育的根本是在德行。

  所以我們對於翻譯本要具足信心。我在年輕的時候,剛剛學佛,對於這個中文翻譯本也有懷疑。我曾經去問方東美先生,我提出這個問題,方老師聽了就笑一笑,告訴我,他說我們中國人,我那個時候問他,就是梵文經典大量流傳到中國來了,為什麼我們中國人沒有能夠把它保存下來,翻譯成的中文,原文應當保存下來,為什麼原文統統沒有了?這很奇怪的事情。中國這麼大的這個幅員,多少寺廟,你去找找看,原文佛經從來沒有發現一部,這是奇怪事情。方先生笑笑給我說,他說我們老祖宗,跟我們這一代不一樣。我們從前的中國人自信心非常強,認為我們所翻譯的這個經本,在義理上決定沒有錯誤,在文辭上超過了原文,足可以取而代之,那個原文梵文可以作廢,不要了,你說這是多大的氣概。所以在漢唐國力有那麼樣的強盛,自信心太強了。現在國家衰弱,自信心喪失掉了。幾時我們國家再強盛?什麼時候恢復到民族自信心,國家才有強盛的希望,這是真的。所以梵文經典傳到中國來之後,我們中國人不保存它,認為這個保存是垃圾,毫無意義。我們這個比它那個好,可以代替它。

  所以對於經典,你要相信,就是註解也要相信。古時候註經的這些人都是證果的。沒有證果,不敢參與翻經,不敢講經,不敢註解。不像現在人,現在人真是膽大妄為。尤其是著作,流通於後世,那更不容易。你想想看,經過多少人的眼目。如果你這個意思上有偏差、有錯誤,決定傳不下來。像我們這個註解,這是唐朝時候的著作,初唐時候的。清涼跟宗密都是唐朝時候,流傳到今天,將近兩千年了,就是一千多年了。一千多年的時候的,每個朝代,都把它翻印,都刻本流通,可見得它有它的價值存在。所以我們對於大乘經典要具足信心。這是講教法。

  【一教。謂名句文。】

  『名』是名詞,術語。『句』是一個完整的句子。『文』,就是單字。單字叫做文。這些都是講教科書的性質,它是文字、文句集合的,組合的。

  【二理。】

  『理』經。你說這個教科書,如果教科書裡面要沒有理論,這不能稱之為經,不能稱之為法寶。它只能稱之為寶,就是它有理論在。這個理論是什麼?

  【謂二空真如。】

  這一句把大小乘經典所依據的理論統統包括了。『二空』是人我空、法我空。『真如』就是實相,就是宇宙萬有的本體。佛所說的一切經都是從這個理論,依據這個理論,為我們說出來的,這是理經。

  【三行。】

  第三是『行』經,行法。叫法寶!前面是理法,這是行法。經典裡面有理論,有非常圓滿的理論,如果沒有方法,這個理論我們怎麼能得到?所以經典裡面一定有方法,修行的方法。此地講:

  【謂六度十度萬行。】

  像《華嚴經》,一共給我們講了兩千種修學的方法。這許多的方法歸納起來,大乘法歸納起來不外乎『六度』。六度是菩薩行的總綱領,『十度』是六度展開,其實六度就圓滿了。如果你要是再把它歸納,六度還能夠歸納,歸納成一個,一個就什麼?布施。布施裡面有三類,有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。你看這六度,這六個綱領裡面,持戒、忍辱是無畏布施。一個持戒的人,我們要是不小心說錯話,得罪他,不要緊,為什麼?他是持戒的人,他不會怪我們的。一個忍辱的人,縱然是羞辱了他,他也不會報復,我們心就很安。我們中國古人所謂是「寧可得罪於君子,不可以得罪於小人」。那麼小人什麼?他會報復你。君子你得罪他,他原諒你,就是他是一個守禮、能忍,我們這就不害怕了,無畏。所以持戒、忍辱,在布施裡頭講的是無畏布施;精進、禪定、般若是法布施。一個布施把六度統統包括了。所以你要問,大乘法門修什麼?修布施。修布施,你不要搞錯了,這一布施,大概把口袋裡錢要拿出去,去供養,那叫布施,那錯了,不是那個布施。布施是叫你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捨掉,這叫布施。布施就是放下。財,為什麼先叫你用財布施?因為你放不下,貪財!愈有財富愈不肯布施。換句話說,財物是增長貪心的,這是個大障礙。如果這個財物對你不發生障礙,財物再多,也不必去捨,不必把它丟掉。

  由此可知,修行著重在心地,並不著重在事相。佛教給我們要「以苦為師」,生活最好是苦一點,為什麼?苦一點,你沒有貪心,對這個世間不會貪愛,容易出離。物質生活過得太舒適,對這個世間有留戀,就是往生極樂世界也很難去得了。這個世界不錯!過得滿好!西方極樂世界好,沒有看到,忘掉了,不肯去了。所以物質生活得過且過,這是最好的。不追求物質的生活,不追求世間的名聞利養,自己縱然有福報,福報讓大家享,這就更快樂、更自在了。不要一個人獨享,我們有福應當與大眾共享。

  十度,後面這四度是般若度裡頭開出來的。開出的方便、願、力、智。那這四種,我們可以說般若波羅蜜是實智,是真實的智慧。方便、力、願、智,是後得智,就是智慧的作用。智慧起作用,又可以分為四大類,我們講根本智、後得智,或者叫權智、實智。般若是實智,後面四種是權智。由此可知,說六度、十度,只是在項目多寡上有區別,實質上內容沒有差別。所以這是講行,一定有修行的方法。

  在淨宗,佛說得非常的具體,我們從什麼地方修起?從孝親尊師修起,這就是教育裡面第一個項目。人與人的關係從這個地方建立,從孝道上建立。然後把這個孝道發揚光大,慈悲一切,所以底下才有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,這是孝心的擴充。這是根本的教育,儒佛都是依這個為基礎。再提升,這就皈依三寶。受持眾戒,不犯威儀,這就要修出世間法,超越六道輪迴。出世之後,並不是沒事,出世之後,事情還很多。再進一步,這是大乘菩薩,就是諸佛菩薩,發菩提心,這要發普度一切眾生的大願,深信因果。四弘誓願裡面,四條有因有果。斷煩惱是因,學法門是果;學法門是因,成佛道是果;成佛道是因,度眾生是果,這因果,深信因果。這深信因果,放在《觀無量壽經》裡面講,那個意思就更特殊。因為這部經裡面所提倡的是持名念佛,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。所以這個法門是從果上起修的。斷煩惱跟學法門都在果裡頭,是一修一切修,因果同時,這是妙不可言,這個太妙了。除這個法門,其他法門裡面,沒有看到有這個現象的。唯獨淨宗是因果同時的,它是從果上起修的,所以念佛成佛。下面兩句這就落實了。從哪裡下手?「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。這《觀經》教我們從這學起。以這個基礎再進入到三學、六度、十大願王,菩薩道才能圓滿。這是佛法裡面,講到行門可以歸納這幾個科目。

  【四果。】

  『果』是講果證。證得什麼?就是證得前面的理。你要是沒有行,這個理你不能夠親證。所以果就是證理。我們的心、我們的行為、我們這身體,跟理合而為一,這妙不可言,跟「二空真如」合而為一。二空在哪裡?沒有離開這個身體。真如在哪裡?也沒有離開這個身體,這妙。這一個身體是應身,也是報身,也是法身,一而三,三而一。這個事情,大乘經典裡面說得很多。六祖大師在《壇經》裡面,給我們是講得相當的詳細,法身、報身、應化身。

  【謂菩提涅槃殊勝之果。】

  『菩提』是覺。盡虛空遍法界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無所不覺,這叫菩提。就是樣樣都清楚,樣樣都明瞭,也就是一般宗教讚美上帝,全知全能,哪裡曉得全知全能是我們本人,不是上帝。上帝還有很多不知道的,我們本人個個都是全知全能。諸位要記住,全知全能是本來具足的,不是求來的,不是修來的。現在有很多我們不知道,是當中有障礙,只要把障礙去掉,我們本能就恢復了。這個障礙,佛在《華嚴》上講的,就是妄想執著。打妄想、有分別執著,這就是障礙。去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,你就是本來成佛。

  所以不管學哪個法門,不管他修行的功夫怎麼樣,只要妄想執著還存在,這就是凡夫。凡聖的差別,就是妄想執著有多少。譬如小乘聖人,阿羅漢,阿羅漢我執沒有了,人我空他得到了,法我,他還有執著,這就是阿羅漢。我們今天修行,我執很重,博地凡夫!談什麼?「我」沒有放下,不但「我」沒有放下,「我所」沒有放下。我所什麼?我所有的。就是我們常說,身外之物。我放不下還情有可原,這我所有的都放不下,這未免太過分了一點,你想這個執著多重。佛是先叫我們把我所有的放下,然後進一步把我也放下,不要再有我執,這個行。這說起來容易,做起來很難。你能夠做到了,成阿羅漢果。在念佛法門,得事一心不亂。再進一步,把一切法也放下,也不把它放在心裡,一切法看平等,這二執就破掉了。千經萬論,無量法門,給諸位說,這是共同的目標,都是為這樁事情。所以法門真正是平等,沒有高下,不管你修學哪個法門,一樣,都是破我執、破法執,證入真如,這是佛法。如果實在沒有辦法,斷不掉,那就老實念佛,帶業往生。

  今天慧天法師告訴我,他說大陸上有個出家人告訴他們,在文化大革命期間,也是有個出家人念佛,念阿彌陀佛。被這些紅衛兵看到了,紅衛兵就告訴他不准念。他就跟他講,他說叫我什麼都不做,我都可以做得到,阿彌陀佛不能不念。結果他們把他抓來打,打的時候,他還念。打了還念,打得愈重,他念的聲音愈大,最後把他身上潑了汽油。他說你如果再念,我就放火把你燒死,他說燒死還念。結果他真的就把火點燃,點燃之後,他大聲念阿彌陀佛,西方三聖出現在空中,這才把這些紅衛兵攝服了,才知道真正有阿彌陀佛、有西方三聖,他就往生了。念佛人有這樣的決心、毅力,這是決定往生。他那個往生是真的,西方三聖現在空中,接引他走了。如果這個時候一執著身要緊,那好了,西方極樂世界沒分了。這是一個對於念佛有真正信心的人他做得到,即使是受迫害的時候,還是自在往生。

  所以這是一定要覺而不迷,曉得這個世間苦,這個世間無常,心心求出離,離開六道輪迴,離開這個世間。尤其這個世界在現前這個階段非常不好,全世界都混亂,這不是我們久居之地。所以是應當放下,不要再執著,身心沒有罣礙,這就是大自在。我們有力量幫助別人,有力量幫助佛,把佛法介紹給別人,這是真實的功德,是真正的好事。

  『涅槃』,是梵語,翻成中國的意思叫滅,滅煩惱,滅無明,也就是把妄想執著統統滅掉了。滅掉就叫涅槃。四諦法裡頭,苦集滅道,這個滅就是涅槃的意思。所以滅是滅煩惱,妄想執著沒有了,永遠斷掉了。菩提是智慧,智慧現前了,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,這就是自己本來面目,這就是二空真如之理。所以在法寶裡面有這四種。所以佛經難懂,難在哪裡?一般人只在教上,只看到教,教科書,不明瞭教科書裡頭還有理、還有行、還有果,這就是所謂弦外之音。讀佛經一定要懂得文字外面的那些妙法,這些妙法不在文字裡,也不離文字。必須藉著這個文字去體會這個妙法,我們在佛法裡才能真正得到利益。這就是古德常講的,會歸自性。聽經要會歸自性,自性真正有所領悟。

  【此之四法。總為法寶。】

  講三寶,『法寶』,歸納起來就是這四大類。下面這是僧寶:

  【僧寶。以三乘聖人無漏五蘊為體。】

  這個法是大乘法,不是小乘法,所以這個『僧』是講聖賢僧,不是普通僧。因為他是『無漏五蘊為體』,煩惱斷盡了。《華嚴》所攝受的對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法身大士,見思煩惱斷了,塵沙煩惱也斷了,無明煩惱,四十一品無明斷了一品,這證到圓教初住菩薩的果位,才有資格接受《華嚴》。所以《華嚴經》裡面,僧是以無漏五蘊為體,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所以它不同於其他法門。其他法門裡面,特別是淨土法門裡面,帶業往生的,一品煩惱都沒斷。淨土宗是有漏五蘊為體,是凡夫。這是聖人。三乘聖人,這裡面有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這是把它的幅度展開來說的。小乘阿羅漢,見思煩惱斷盡了,所以他是正覺。緣覺比阿羅漢聰明,智慧比阿羅漢高,斷證跟阿羅漢相等。所以,以大小二乘來說,聲聞、緣覺統統叫小乘。那說三乘,把它分成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。小乘,斷見思煩惱,證偏真涅槃。證到那個涅槃也稱為無漏。這是一般講法,可是在《華嚴》裡面講法,聲聞、緣覺還沒有分,他要破一品無明才行。說到這個地方,這是介紹了「別相三寶」。底下一段,給我們講的是:

  【三同體三寶。】

  那個意思才圓。別相是差別建立的,圓不起來;圓不起來,這不是究竟法。究竟法必然是圓融的,這是諸位一定要記住的。俗話常說︰「圓人說法,無法不圓」。當然圓頓的根性,在佛門裡面是最為可貴。這與我們過去生中,多生多劫薰修有關係,那是因。現在,在我們目前這個環境裡面,我們也可以培養。培養就是以大乘經典來薰習,常常讀誦來薰習,這是緣,都能夠培養出圓頓的根性。

  古人常講︰「不讀華嚴,不知道佛家的富貴」。《華嚴》讀了,這人間富貴、天上富貴都不羨慕了。為什麼?看多了,不值得羨慕,心在這個境界裡就平了。所以它確實能夠幫助我們拓開心量。我們對人、對事,現代人所講的,人生觀、宇宙觀,自然跟一般人不相同。這些都是培養圓頓根性。圓頓根性修行自在,好修。為什麼?《華嚴經》上講的,「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,這修起來容易。再用這個會歸到淨土法門,那非常之快速。一生當中能不能證得上上品往生?生實報莊嚴土,這我們不敢說。但是帶業往生是人人有分,是決定成功,這就夠了。帶業往生,到他方世界,那不稀奇,極樂世界就稀奇了。為什麼?極樂世界,那個世界是平等的世界。所以經上講的,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就證得阿鞞跋致,阿鞞跋致是梵語,翻成中國是七地菩薩。這經上並沒有說,我們要念到一心不亂,才能夠證得阿鞞跋致,或者是念到理一心不亂,沒有這個。沒有這個說法,就明白告訴我們,帶業往生,下下品往生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,馬上就變成了七地菩薩,這不可思議的,這是無量無邊法門裡面沒有的。一切諸佛剎土裡面,佛也沒有跟我們說出有這麼一個事實,唯獨西方極樂世界特別,所以釋迦牟尼佛勸我們往生淨土。不但釋迦牟尼佛勸我們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,沒有一尊佛不勸人求生淨土的。你只要真正發心求生淨土,實在講,諸佛菩薩都對你恭喜,恭喜你這一生成佛。這難得,非常之難得。除這個法門之外,說老實話,在這一生當中想成就不太可能。為什麼不可能?你自己好好去反省一下,你的見思煩惱能斷得掉嗎?你真的有辦法斷得掉,行,能出三界;斷不掉,斷不掉你就出不了三界。所以你在這個世間修行,可以得禪定。得禪定,不過生四禪天、四空天而已,出不了三界。所以這個問題非常的嚴重,不能不知道。我們自己過去生生世世修行,都把這個機會失掉了,所以才搞得這麼苦。如果真正覺悟,從今以後,我們一門深入,這一生決定成就。

  底下『同體三寶』,這個文義都很長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