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 (第六十四集)  1989/1  台灣華藏講堂  檔名:04-003-0064

  請掀開經本,一百八十九面倒數第四行,從第四行看起。第四行第四個字,從這個段落開始:

  【二反顯。】

  前面這句是講教起因緣,首先這四句給我們略說,先從正面說,再從反面來顯示,意思就更清楚了。

  【離言象而倒惑。執言象而迷真者。出取捨之過也。】

  這個『出』就是說出,使我們對於『取捨』的過失能夠明瞭。於一切法當中無取無捨,這就是諸佛菩薩;凡夫取有相,這是著相;二乘人執著空,就是捨,都是取。換句話說,小乘人他取空,凡夫取有,都是過失。下面,教給我們的話是很重要的。

  【若眾生不遇善友。不聞聖教。曠劫長守倒見。終無自悟之期。】

  這是真的。六道眾生,如果遇不到真正善知識,遇不到真正的佛法;換句話說,他永遠沒有覺悟的時候,『曠劫』是長時間,守在『倒見』。倒就是錯誤,顛倒、錯誤的思想見解之中。『終無自悟之期』,他永遠不會開悟的。由此可知,要真正開悟,一定要正法,一定要善友,這兩個條件缺一個都不行。

  【故經云。譬如闇中寶。無燈不可見。佛法無人說。雖慧莫能了。】

  這是《華嚴經》的四句偈,前面兩句是比喻,譬如黑暗當中有寶藏,有寶。黑暗,我們看不見寶在哪裡,必須要有燈照亮,我們才知道寶在什麼地方,這才可以能把寶找到。這是比喻佛法,佛法就是寶,在無明昏暗之中,這是真實的寶藏。雖然寶在,可是沒有明白的人指點你、告訴你,你還是得不到,還是不能開悟。所以佛法要有人說,這個人是什麼人?不是一般人都能說。這個人是說有修有證,當然佛的標準是要有證的,就是有證果的人,他說就沒錯了。證果的人雖然還沒有成佛,但是他的知見去佛不遠,跟佛差不多,所謂是相似佛、分證佛,總還相似!有一點樣子了。如果沒有到相似位,就不能說,這是我們中國古代的標準。

  但是現在這個標準是愈來愈往下降低了。不要說分證位的人沒有,相似位的人也沒有了,那不得已而求其次,找個什麼?觀行位。這三個位次,都是佛教的專門術語,我這樣講,如果對教相沒有研究的,聽了還是很難懂。我們用淨土宗的話來說,分證位就是得到理一心不亂的,當然沒有問題,他說的法跟佛說的法沒有兩樣。相似位就是得事一心不亂的,也不會說錯,得事一心不亂。觀行位是功夫成片,決定生凡聖同居土,這樣的人也能說法,也還可以說法,這以下的人就不行了。以下的那個知見跟我們凡夫沒有什麼兩樣,所以非常困難。這就是說法的人水準不能低於觀行,觀行是沒有證,但是他有修行的功夫,真正有修行的功夫。

  真正有修行功夫,跟那個沒有修行的功夫,從哪裡分別?從心地清淨分別。如果心裡面還有妄想,還有執著,還有貪瞋痴慢,這決定是凡夫,觀行的功夫都沒有。觀行功夫要是得到了,是非人我他的觀念還是有,但是不起作用。換句話說,他的功夫能夠把煩惱伏住,煩惱不起現行,煩惱沒有斷,這我們叫功夫成片,這就是觀行的境界。功夫真正得力,雖有貪瞋痴慢,不起作用。或是用念佛,或是用誦經,或是用念咒,或是用參究,他這個力量確實可以把它降伏住了。《金剛經》上所講的,「云何降伏其心」,把這個妄想心確實能降伏住,這叫功夫。所以功夫不在一天念佛念了很多,念經念了很多,靜坐坐十幾個小時,不是這個意思。這麼長的時間,在那裡讀經、念佛,你妄念有沒有?所以蕅益大師講得很好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標準在持名之淺深,沒有說多少。在持名,持名之淺深,沒有說持名多少的,要緊的是功夫淺深。功夫深的,就是理一心不亂;淺的一點的,事一心不亂;再淺一點的,就功夫成片,這是三等。如果念不到功夫成片,這一生縱然念佛,也不能往生。

  古人所講的,就是一天你念十萬聲佛號,喊破喉嚨也枉然。念十萬聲佛號,為什麼還不能往生?妄念還是起來。雖然十萬聲佛號,伏不住妄念,這沒有用處。念經也是如此,我一天念十遍、念二十遍,妄念伏不住,沒有用處。一定要把妄想分別執著降伏住,這功夫才得力,我們才能夠得清涼自在,心地得清淨。這個清淨心,不但能生智慧,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,而且能生福德。福慧都是從清淨心裡面生出來的,心不清淨,福慧都沒有。福慧沒有,有什麼東西?業障。不要說念佛人、修行人就沒有業障,修行人、念佛人業障比普通人大得多的,很多很多,只有業障。所以一定要能夠把這個煩惱習氣伏住,念佛沒有別的,只求清淨心。這個說的人是這麼一個標準。

  《楞嚴經》上,佛告訴我們末法時期,實在講,就是指我們現前這個時代,「邪師說法如恆河沙」。現在說法的人很多,為什麼這些說法的人叫邪師?就是剛才說了,他煩惱習氣沒斷。煩惱習氣沒斷,在古時候是不可以講經說法的。現在因為民主自由,沒有限制了,古時候有限制。你講經的時候,實在講,要經過朝廷認可。不要說講經說法,就是想出家都要經過政府考試;考試不及格,都不可以出家,不准出家。所以從前出家人的水準很高,無論在品德、在學術都有相當高的水準,經過國家考試,考試及格,國家發給及格證書,那個證書從前叫度牒。度牒是皇帝發的,皇帝發給你這個度牒,就等於說他承認,你有資格做我的老師。你想想看皇帝說,你有資格做我的老師,當然你有資格教我的老百姓,所以不是隨便可以出家的。實在講,那個時代有那個時代的好處,現在一切講民主,講自由,各式各樣邪知邪見在到處宣揚,出版自由,隨便寫些什麼東西都可以出版,在從前是不許可的。所以現在人,這些言論出版嚴重的染污了一切眾生的清淨心。這種染污,比現在的環境染污,不曉得要嚴重多少倍。這是一切眾生苦難、災害的根源。只要我們很冷靜就能夠觀察得清楚,從前的制度的確有它的好處。底下再繼續給我們說明:

  【執言象而迷真者。】

  這句話怎麼講法?『執』是執著,『言』是言語,『象』是形相。對於言語、形相執著,這個人決定『迷真』。真是什麼?簡單跟諸位說,真就是真心。真心就是清淨心,清淨心裡面本來無一物,你現在有了執著,你的心就不清淨,你的心就迷失了。怎麼樣叫做執著?底下給我們講得很清楚:

  【謂但守於教。不求指歸。是執言也。】

  這就是執著。現在看起來,這學生也不錯,也是依教奉行,叫他天天念經,他就天天念;叫他研究,他也肯去研究,而不能指歸自性,這就錯了。換句話說,把佛經當作世間學問一樣來看待。所以古人講學佛,學佛不外乎一個是聽經,一個是修行。聽經要在消歸自性,把你所聽的要跟自己的自性融成一片,這就對了,這就真正有心得,有受用。修行要在轉識成智,識是什麼?識是感情,智是理智。修行,要把感情轉變成理智,這是修行。這是兩個非常重要的要訣。這就是他不懂,雖然學佛,不知道消歸自性,不知道轉識成智,這樣的修學,實在講是白修了,將來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,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輪迴。業力因果不能有絲毫的轉變,這就是『守於教,不求指歸』,這是執著言說。就是馬鳴菩薩《起信論》裡面給我們講的,離言說相,他反過來執著言說相,他執著言語、文字。

  【縱求義理。但隨文生解。便為真實。】

  雖然他也研究經典、研究註解,研究怎麼樣?他所研究、所得到的是文字的皮毛,隨著文字生解。所以依文解義,三世佛都喊冤枉。這的確完全不知道佛說法的義趣,不曉得。前面我們曾經說過,釋迦牟尼佛在世,四十九年沒有說一句真話。我在前面跟諸位提過。為什麼沒有說一句真話?真話說不出來。真實的話是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,真的說不出來。能說的都是假的,所以不能執著,不能研究,為什麼?假的。雖然是假的,你要從假的反面去體會,反面就是真的。所以佛說法是意在言外,這就是為什麼不能執著言說。他是意在言外,你執著言說,得不到他的真實義,所以說『縱求義理,但隨文生解便為真實』,這是錯誤的。很多人都這樣的誤會,以為這個就是真實的,其實完全錯了。真實法,實在是難。難在什麼地方?難在我們用的心是妄心,這叫根本妄。這根本妄到哪裡去求真?所以沒有法子求真。

  中國自古以來的教學,跟現在不一樣。過去儒家、佛家教學,一開頭就教人修定,換句話說,從哪裡學起?世出世間法都要從清淨心修起。中國過去的小學著重修清淨心。所以現在人可悲的是沒有受過教育,沒有受過中國傳統的教育,迷惑顛倒,災難重重,根本原因在這裡。我們傳統的教育,是從清淨心下手。現在學佛,我們看看中國的歷史,諸位翻開《大藏經》,你看看傳記簿裡面,古人學佛,不管是出家、在家,可以說一半以上,五年都有成就。大的成就,念佛的人得一心不亂,學教的人得大開圓解,參禪的人得大徹大悟,這是大成就;小成就的,念佛的人得功夫成片,教下的人也有小悟,沒大悟,有小悟,參禪的人能得禪定,雖然不能開悟,能得禪定,絕大多數五年都能做到。我們現在有年歲大的,學了五十年還得不到,一樣也沒成就。是不是我們現在人頭腦不如從前人?福報不如從前人?我看都不然。我們現在人比古人聰明,現在人福報比古人福報大。為什麼不能有他那麼樣的成就?方法錯誤了,方法錯了。

  古人學佛,無論在家、出家,開頭學佛,五年學戒,我們現在把這個捨掉了。五年學戒,不是學戒律,是遵守老師的教誡,就是前面講的,善友、善知識。要依止善知識,足足五年,不能離開善知識。這不能離開,不是說一天到晚跟他在一起,當然出家人跟一個師父,一天到晚在一起。在家人,哪可能說是跟師父一天到晚在一起,不可能的事情;是遵守老師的教誡,那就跟老師在一起。老師教我們怎麼做,我們就怎麼做法,決定不違背,五年當中守定,決定不違背,這叫五年學戒。這五年當中,老師會教你什麼東西?實在講,這五年當中,老師什麼也不教。宗門教下、顯教密教,沒有例外的,五年當中,什麼也不教,就跟童蒙教學沒有兩樣。老師給這本書給你,叫你一天念一遍,天天念,一天都不可以缺,好好的去念五年。那老師就教給他,你回去乖乖的就念五年,一天念一遍,念五年之後,再見老師,這就是叫五年學戒。念這一本書,不求解義。這什麼意思?這裡頭學問可大了,這就是訓練清淨心,叫你返本還源。因為你不念經,你就胡思亂想,每天這本經從頭到尾念一遍要六、七個鐘點,這六、七個鐘點不打妄想;換句話,用這種方法叫你每天六、七個鐘點修定,不打妄想。修個五年,心真的定了,妄想少了,心清淨了,這個時候才有能力接受佛法。

  如果用共產黨的話來說,這五年洗腦,用這種方法來洗腦,把你這個腦洗得清清淨淨,然後準備接受佛法。你的腦裡頭不清淨,佛法裝進去都變成邪法,都不是正法,這叫法器。一般規定是五年,我們在歷史上看到,有很多對老師非常感激的,自動的把時間延長,十年、二十年、三十年,還有的一直等到老師圓寂才離開老師的,很多很多。換句話說,先修清淨心,心不清淨,不能接受佛法。所聽的佛法,都把佛法想歪、都曲解了,這就講隨文生解,曲解經義,得不到真正的如來真實義,得不到。

  心真正清淨,這心清淨一定從一門。所以經論上常講,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,為什麼?所有一切法門都是訓練清淨心的,不管用哪個法門都一樣。就是方法、手段儘管不同,目標是相同,恢復到自性清淨心。清淨心現前之後,不管學哪個法門都容易了。為什麼?清淨心的作用就是智慧,你智慧開了。這種教學法,雖然老師沒有給你講任何東西,實在是因這個老師,恢復自己的根本智。根本智就是《般若經》上所講的「般若無知」,《心經》上講的「無智亦無得」,先修這個。這得到之後,起作用就無所不知,起作用是無所不得,一切都得到,圓圓滿滿的成就,這真是一條捷徑,圓滿快速的一條道路。

  我們今天不知道、不認識,盲修瞎練,一開頭就要博學多聞,看多了、聽多了,結果得到什麼?得到一腦袋的邪知邪見。或者說,邪知邪見難聽,說好聽一點,滿腦袋的佛法,這好聽了。實在講,佛四十九年沒說一句法,你得到滿腦袋的佛法,這個怪了,這奇怪了。佛無有法與人,你怎麼會得到那麼多法?這是奇怪了,這個問題就嚴重了。所以諸位要曉得,佛法應當用什麼態度來修學?應當從哪裡去修學?從自性當中求。佛教給我們一個方法、手段,開啟我們的自性。底下這是正說:

  【不能以教為明鏡。照見自心。不能以自心為智燈。照經幽旨。是執象也。】

  前面所講的執著言說,錯誤了,這再講執著形相也是錯誤的。這個經典是象,有形的,這麼一大本書擺在面前,這是有形相的。執著這個,這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在哪?在這部經上,這經上沒有大方廣佛華嚴,與這個不相干的。誤以為佛法就在經典裡面,殊不知經典裡頭沒有佛法,正如同言說裡頭沒有佛法是一樣的。所以會學的人是以教為鏡,這個經可以當作鏡來講,就是一面鏡子,展開經典,這是一面鏡子,拿這面鏡子照照自己的心。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常說,我們展開經典,把經典裡面所講的理論、因果、境界,跟我們自己好好的對一對,我們的想法、看法、做法,跟經上講的一樣不一樣?如果是一樣,這就是佛知佛見,這個見解、做法是正確的。如果不一樣,自己馬上要改過,決定是我們自己錯了,不要想到,我沒有想錯,佛這句話有問題,他恐怕說錯了。或者是佛三千年前,不曉得現代的社會,他這個用不上,過了時,那就錯了。佛沒有見解,佛沒有想法、沒有看法、沒有做法,所以他也沒有過失。無所謂失與不失,時與空與他都沒有關係。能夠拿經典來對照對照自己的心行,這會有心得。如果發現自己有錯,錯誤立刻改過來,改過自新,這是真正的懺悔。懺悔不一定要在佛面前磕頭燒香、去許願,不一定。一發現自己錯誤,馬上改正過來,這是真正的懺悔。所以要以教為明鏡,照見自心。

  我們修淨土的人,我們現在景美圖書館,早晚課誦念《無量壽經》,早晚課誦都一樣。不是念全部的,念全部的時間太長了,所以我給他們訂的功課,早課念《無量壽經》第六章,就是四十八願,把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念一遍,我有沒有發這四十八願?我的心願跟阿彌陀佛一樣不一樣?每天跟他比一次。晚課念三十三、三十四、三十五、三十六、三十七,五章,這五章是什麼?五章講因果報應,也就是講的五戒十善,反省一下,檢討一下,我今天所作所為有沒有犯佛的教誡?這早晚功課是真正得利益,真正得受用。天天發願,天天改過自新,務必要求我們的心跟阿彌陀佛同一個心,我們的願與阿彌陀佛同願,我們的行與阿彌陀佛同行,我們的見解與阿彌陀佛同解,哪有不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道理?決定往生!當然有時間念全部的經,那是最好;沒有時間,就念這幾章就夠了。這幾章是全經裡面最重要的部分。三十三章到三十七章,把我們凡夫毛病、業障、習氣都講得清清楚楚。我們自己都想的想著,說我今天有什麼過失,想想今天沒什麼過失。給諸位說,沒有過失的只有兩種人,一種是佛沒有過失,一種是凡夫不知道自己過失,他沒有過失。阿羅漢與菩薩們過失都一大堆,為什麼?他天天知道自己過失,天天在改正自己過失。知道自己過失是覺悟,開悟了;能夠把自己過失改過來,這叫功夫,這叫修行。

  諸位要曉得,修行不是念經,修行不是念佛,你以為是念經、念佛、拜佛叫修行,那大錯特錯了。修行是修正自己的思想、見解、行為,這叫修行。念經、拜佛那是一種方法,是一種手段,用這一種手段達到我修行的目的,那就對了。把手段誤以為目的就錯了,大錯特錯。以為我早晚在佛菩薩面前念幾卷經,這叫修行,念經的時候還打妄想,念完經之後,還給人家搞是非人我,那怎麼叫修行?真正修行人,給諸位說,他的心地必然是一天比一天清涼,一天比一天自在,煩惱一天比一天少,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長,那叫真正修行。否則的話,經念得再多,佛念得再多,古人諷刺的「喊破喉嚨也枉然」,沒有用處的。這些地方都要辨別清楚,才不至於走錯路,才不至於發生誤會。所以經的確是明鏡,天天讀經,能夠從經典裡面發現自己的過失。這一發現,馬上就改正。改了之後,沒有多久又犯了,這是什麼?我們的習氣太深,煩惱太重,不是一下就能轉得過來的,所以就天天改,年年改,這改久了,我們這個改的力量壯大了,煩惱、習氣漸漸就伏住了。伏之後,才能把它斷掉,習氣毛病是一定要改。所以讀經的功德利益在此地,不是讀經本身有功德,大家要把這一點,很多人誤會,以為我念經、念佛本身是功德,這是錯誤的。念經、念佛能把自己的心念清淨,毛病、習氣覺察出來,進一步把它改正過來,功德在這個地方。

  『不能以自心為智燈』,自心裡面本來具足無量智慧,所以智慧不是從外面來的。很多人不懂,以為智慧是從外面求來的,要讀很多書,是不是?所以「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」,以為智慧從這來的,錯了。那可以說,我們世間一般知識是從那裡來的,那是知識,不是智慧。智慧是從清淨心裡面來的,不是從讀萬卷書、行萬里路而來的。你明白這個道理,明白這個事實,你才曉得中國古人的教學法,跟佛菩薩的教學方法,這正確,你沒有懷疑了。他就是訓練我們清淨心,佛家教我們持戒、修定、開慧,戒定慧三學,這是有次第的,不能躐等的。不持戒,能得定,沒有這個道理;沒有定,會開智慧,也沒有這個道理。儒家不講戒,講禮,守禮,禮就是戒。五經、十三經裡面,十三經裡面,《周禮》、《儀禮》、《禮記》,要守禮。然後才能夠得定,得清淨心,清淨心才能生智慧。智慧現前之後,這個時候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,成就圓滿的後得智,那是智慧。所以這些知識愈豐富,你會替社會、替大眾造福。如果你沒有根本智,沒有戒定,好了,這個知識愈豐富,會害一切眾生,為什麼?你主意多,你方法多,你會禍國殃民。沒有戒、沒有定,只有博學多聞,得的結果就是如此。這個罪業就造重了,將來果報在阿鼻地獄。這是我們要明瞭、要警惕的。所以真正的智慧是在清淨心裡面,你要求智慧,先修清淨心。

  以自心為智燈,『照經幽旨』。所以經,經是什麼用處?經有兩個用處,前面跟諸位說的是第一個用處,幫助我們改過自新,這第一個用處。第二個用處是幫助我們證,證明我的知見跟佛的知見一樣不一樣,所以經是印證知見的。我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、見解、做法跟一切諸佛如來一樣不一樣?拿它們比一比看,看我們一樣不一樣?是來印證的,證明的。所以經典兩個用途。不知道這個作用,這就是執著象。所以他不能以自心為智燈,照經幽旨,這就是『執象』。但守於教不求指歸,是『執言』,這樣的人,就是我們通常所講的死在教下,叫念死書,學到最後,學成佛呆子。那念書人,食而不化,我們叫他書呆子,學佛的人叫做佛呆子。

  【故經云。不能了自心。云何知正道。彼由顛倒慧。增長一切惡。】

  這也是本經裡面的一首偈子。這個偈子說得更明白,使我們學佛的人深深得到警惕。學佛人先要『了自心』,了是什麼?明瞭。自心就是本性,就是真心,就是法界,也叫真如。佛經裡面名號很多,都說這一樁事情。我們在《壇經》裡面看到,六祖大師二十四歲得道,我們俗話說得道,就是明心見性。二十四歲就繼承了禪宗祖師的位子,他憑什麼?就是因為他能了自心,所以五祖把衣缽傳給他。他為什麼能了自心?他心地清淨,不胡思亂想。我們學佛,實在講,很難很難,妄念太多了,想得太多了。這所有一切想的全是妄想。想過去、想現在、想未來,想佛法、又想世間法,這就完了,這一生完了。想到最後,還是想到三途,沒有別的地方去,他想到三途,你說多可怕。

  我在此地勸勉同修們,無論在家、出家,真正學佛的人,一概不要想。明天沒飯吃也不要想,為什麼?明天還沒到!想它幹什麼。真正學佛的人,一切統統交給佛菩薩,由他去照顧,我們還要想什麼?得大自在,心就清淨。我們自己要想這個,想那個,佛菩薩不管你,為什麼?你會想,他不照顧你了。他要佛菩薩保佑,保佑不上,為什麼?你會想東想西,會想主意!所以他不照顧你,那這個苦頭就有得吃。為什麼不把這個丟得乾乾淨淨?讓佛菩薩、護法神去操心,這多好,我們管這個事情幹什麼?所以說衣食住行什麼都不要管,心清淨了。我常說,心清淨,身就清淨;身心清淨,不但是智慧增長,剛才說,福德增長,福德裡面最大的福德就是不生病。病從哪裡來的?胡思亂想來的。三惡道從哪來的?胡思亂想來的,你想想看多可怕。所以是明瞭自心非常重要。這句話,簡單講就是清淨心,了自心是清淨心。心地清淨,佛法就得到了。心不清淨,『云何知正道』。這個知正道,就是《開經偈》講的,如來真實義。你怎麼曉得如來真實義?不可能,心不清淨,決定不知道如來真實義。

  我在此地講,你們在底下聽,心清淨的人他能體會,心不清淨的人體會不到。你能夠聽多少,與你的清淨心成正比例,你有一分清淨心,得一分利益;有十分清淨心,必定得十分的悟處;沒有清淨心,那就聽一個文字上的解釋,不得其門而入。這個很重要,我們平常在家裡看經、研究註解也是如此,你究竟能得多少,與你清淨心成正比例。我相信你們同修聽我講經,常年的聽你會感覺到,我講的東西遍遍不一樣,我在景美也說過,我不是故意騙人,是什麼?這個境界天天不一樣。所以從前講這些經,現在我聽聽那些錄音帶,簡直是胡說八道。這什麼原因?心一天比一天清淨。這是我把我自己的心得告訴諸位,身心世界一天比一天放下,沒有一絲毫執著,一切法任運隨緣,這就自在!

  我在這邊教給簡居士,那邊教給韓館長,我都教給他一個原則,決定不攀緣,一切任運隨緣,有多少力量做多少事,盡心盡力,念念功德圓滿,這個自在。我們真正的目標是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是決定不能錯。世間法,古德說得好,龐居士說得很好,「好事不如無事」。心不清淨,修一切善事,是世間有漏福報。你修的這麼多福報,福你將來會享受的,你在六道裡面享受。六道裡頭哪一道?可不一定。來生還能得人嗎?那要問一問你,五戒十善修得能不能打上八十分?要打八十分才保險,六十分靠不住,不保險。六十分雖然可以及格,不保險。五戒十善可以打八十分,來生決定可以得人身,不會失人身。來生得福報,什麼福報?大富大貴,大貴,像做總統;大富,像台灣王永慶,大富。快不快樂?一點也不快樂。富而不樂,沒意思。所以祖師說得好,「好事不如無事」,清淨心重要。清淨心裡面有無量的清淨福德,無漏的福,這就得大自在!

  這個世間慈善事業,不是叫你不做,有一些人,他不想往生西方世界的人,讓他們去做。我們目標定在西方極樂世界,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見了阿彌陀佛之後,我們回來再做。不是不做,我們回來再做。回來再做什麼?你稱性的福德現前,你做起來自在,不操一點心。現在沒有見性,那個福德是勉強修來的,做得很苦。做一點慈善事業,做得這個心很亂,心不清淨。換句話說,幫助別人,沒有幫助一點點,自己還要搞六道輪迴,這個冤枉,所以這個帳要好好的算算。何況以正法勸導別人,那是無量無邊的福報。慈善事業是救人於一時,你勸人讀經,勸人念佛,是救人於永遠,這個福德是不能比的。所以真正學佛,無論在家、出家,是福慧雙修,自利利他。我跟諸位講的是真話,而且是念念功德圓滿。我們盡心盡力,心地清淨光明自在,所以是念念功德都圓滿。這前面兩句說出修學的關鍵所在,非常之重要。

  如果不能,那就底下說:『彼由顛倒慧,增長一切惡』。沒有見性,我們說得淺一點,容易明白一點,心沒有得到清淨,沒有得到平等,清淨心一定是平等的,平等心一定是清淨的。我們在這世間還有高下,這個心不平等。我這個好,他那個不好,這心不平等,不平等決定不清淨。所以清淨心要用平等來衡量,看看我心是不是真清淨。清淨平等必定是覺而不迷,所以這個修行的方法,統統在《無量壽經》經題上,清淨平等覺。沒有到這個功夫,我們所有一切見解思想都是顛倒慧,我們所有一切的做法都是增長一切惡。換言之,我做的這是好事,都做的是慈善,利益眾生的,怎麼說增長一切惡?不錯,是做的好事,將來得三善道的果報,這就叫增長一切惡。惡是什麼?出不了輪迴,不能了生死,不能明心見性,這就是惡。

  剛才還有個同修來找我、問我。我問他為什麼學佛?他說消業障。我問他什麼叫業障?他說不出來。障就是障礙,障礙什麼?障礙清淨心,障礙見性。什麼東西障礙?業。什麼是業?事業。你看看你造作的時候叫事,事做完了叫業,所以種種造作就是業障。換句話說,你一切的造作,心地清淨,不染著,那個業就沒有障。那個業要沒有障叫什麼?叫淨業,就沒有障。你造的善業有障,惡業也有障;善業把你障到三善道去,惡業把你障到三惡道去,總而言之,你決定出不了六道輪迴,這叫障。

  所以淨宗學人叫你修淨業,淨業是什麼?你做一切這個善事的時候沒有障,就是做的時候,「外不著相,內不動心」。剛才我跟大家講的,任運隨緣就沒有障。有意去做,就有障,我要怎麼怎麼做法,那當然要去攀緣,要去化緣,那就障礙都來了,全都來了。我們佛門自古以來,沒聽說過化緣的,化緣就是障礙。那那個寺廟破爛了,破爛讓它破爛,管那個事情幹什麼。寺廟是屬於地方的,是由地方人士去負責修理修建的,出家人不管這個事情,你的心才會清淨。你只要一化緣,貪瞋痴慢統統起來了,錢財一多,貪心起來了,傲慢心起來了;小小一不如意,心裡就不高興,瞋恚心起來了,你看這個業障多重。所以貪瞋痴慢就是業障。如何能做事情沒有這些障礙、心定了,清涼自在,這就叫做淨業,這個時候才可以做事情。心地沒有到清涼自在的時候,不可以。

  這就是認清楚什麼叫顛倒慧。凡是不是從清淨心裡面生出來的智慧,都叫顛倒慧。第六識的分別,第七識的執著,從六、七識裡面生出來的都是顛倒慧。他所作所為,一定是增長一切惡,這是我們在大乘經上讀得很多,常常看到。特別是菩薩法,菩薩法裡面最大的惡是什麼?是為我。我們這個世間人講,哪個人不是第一個講我自己本身的利益,然後再想到別人利益,起心動念總是先想到我,這是大惡。為什麼是大惡?讀了經典才恍然大悟。凡夫之所以不能成佛,兩大障礙,第一個是我執,第二個是法執。

  你看起心動念想到我,我執增長,我執增長就不能出三界。出三界的條件,阿羅漢破我執,出三界了。菩薩破法執,就證法身;所以法執不破不能證法身,我執不破不能出三界。起心動念先想到我,這是我執在增長,我是一切惡的大根大本。那我沒有了,還有什麼惡?那惡就沒有了。所以我見、我執增長,就是一切惡增長。諸位能明白這個,你就想到佛講的話真的,一點都不假,佛說的一點不過分。因此菩薩他們想法、看法跟我們不一樣,菩薩起心動念想一切眾生,他不想我,他沒有我。一切眾生好,那我當然也好,我是一切眾生之一;一切眾生有苦難,那我當然有苦難,我也是一切眾生之一。這個念頭一轉,我執不破,自然沒有了,高明。起心動念不要想到自己,這能夠幫助我們念佛,不要說一心,一心很難;功夫成片,的確有很大的幫助。對於將來往生極樂世界,可以說是會有很大的幫助,也能夠有真正的把握。我們起心動念想佛法,想佛法如何普及到全世界;想一切眾生,如何能夠幫助一切眾生了解佛法、認識佛法、歡喜佛法、接受佛法,依教奉行,同生極樂。念念想這個,把自己都忘掉了。忘掉自己好處很大,好處太大了,忘掉自己,就把一切惡忘掉了,一切惡都消除了。這是大乘修學的方法。下面大師給我們做了個比喻:

  【如覽鏡時。本圖見面。便執見者為實。豈不轉更成迷。故云執言象而迷真。】

  這個比喻很有意思,他比喻什麼?比喻照鏡子,實在講照鏡子,我們每個人一天總要照個一、二次,至少早晨洗臉要照一次,晚上睡覺之前還要照一次,他用這個比喻。照鏡子本來是想看看我們臉上有沒有骯髒?結果一照鏡子,把鏡子裡面人當作自己,自己忘掉了,把鏡子裡面那個當作自己,『便執見者為實』。把那個鏡子裡面當作真實的,這豈不是轉更成迷。這是用這個比喻說明什麼叫做迷,把假的當作真的,真的反而不認識了。

  我們這些年來,尤其是最近幾年,我們講的經不多,但是確實是深入了,多少都有真實的啟示,使我們能夠辨別什麼是真?什麼是妄?真的是什麼?法界是真的。假的是什麼?我、我所是假的。就像這個比喻一樣,能照鏡子的那個人是誰?是法界。我們自己是鏡子當中的影像。法界是真的,法界就是法身,清淨法身這是真的。報身、化身、應身,我們這個身是業報之身,也離不了法身,統統是法身變現的。法身是能變的本體,萬象是法身所變的現象,能所是一不是二,妙就妙在這裡,難懂就難懂在這裡。如果能變跟所變是二,倒還容易懂、理解,難於理解能所是一不是二。所以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真正的自己。我們從這個地方把它認識清楚,無論修學哪個法門,障礙就少了。念佛容易得一心,參禪容易開悟,持咒容易相應,研教容易大開圓解。

  所以希望諸位同修,如果是真正想學佛,真正想在佛法裡面得最殊勝的功德利益,起心動念不要再想自己。想自己決定是凡夫,在佛法上,決定沒有進步,這是可以斷然而言的,不會有進步。你那個進步是常識懂得多,那就是清涼大師講的「增長邪見」,這個地方講增長一切惡。不過是這個東西進步而已,邪見進步,一切惡在進步。所以念念想一切眾生,念念想佛法,把這個觀念從今以後徹底轉過來。

  底下從這個比喻再結歸到法說上,『故云:執言象而迷真』。你執著言說、執著形相,決定迷失自性,真就是自性,真如本性。淺而言之,就是清淨心、平等心,決定迷失自己的清淨心。這些文字,雖然還沒有到經文,這才是玄義的部分,講教起因緣,因緣還是講第一個部分,略說。這裡面含義就這樣的豐富了,對於我們修學有很大的幫助。

  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這裡,這是一個小段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