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 (第六十一集)  1989/1  台灣華藏講堂  檔名:04-003-0061

  請掀開經本,一百八十四面最後一行,最後的兩個字開始:

  【二以二聖法門互相融者。】

  這是介紹文殊、普賢這兩位菩薩相融顯圓。文裡面分兩段,前面一段是說各自圓融,今天這是第二段,是『互相融者』。我們看這段:

  【謂要因於信。方知法界性。若不信法界。信則為邪故。】

  這個意思有相當的深度。實在講,如果不能夠徹底了解虛空法界,就沒有辦法認識我們現前的法界。因為現前的法界是從虛空法界裡面變現出來的。這就是說明,佛法是要我們真正的了知宇宙人生,不但知道這一生,要知道生生世世,這一生才能夠明瞭,所謂是牽一髮而動全身。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?正因為虛空法界是我們自性所變的。除了自性之外,沒有法界。所以大經上常說,「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」,曉得這個道理,也就知道修學的重點在什麼地方。重點是修心,修法是心法。修學從哪裡下手?從信下手。信什麼?要信法界,要信心性,要信自己本來成佛。說法界、說心性、說本來成佛,都是一樁事情,只是在言語、名相上不相同,事實是一個。所以一定要相信法界。如果『不信法界』,可以說,所有這個信都不是真實的。為什麼?唯獨法界真實,就是心性真實。信心性是能變,也是所變,這個信是正信,決定沒有錯誤。因為它是實在的理,也是實在的事,理事都真實。如果不相信心性,那一切的信心都不是真實的。就是講信佛,信得很虔誠也沒有用處,佛也不能保佑你。為什麼?因為你那個信不真實。我們把這個話,再歸納起來講,使諸位更容易理解、更容易明瞭。就是要相信自己本來成佛,相信虛空法界是自性所現的,自識所變的。所以唯識所變,這個識是自己的識,自己的性,心性。除了這個之外,確實沒有一法可得。

  現代有不少的科學家、哲學家相當聰明,他們居然發現了這個世間沒有物質的存在,這是很了不起的發現。知道物質的真相,最進步的科學證明,物質只是一種波動而已,像光波一樣,波動的現象,剎那生滅,跟佛法講的完全一樣。這部分的事實真相他搞清楚了,遺憾的,他還沒有能找到本體。所以現象是一回什麼事情知道了。本體是什麼,還沒有搞清楚。佛給我們講,本體就是我們的自性,真如本性,我們信心要從這個地方建立。能所不二,能變所變唯是一心。如果我們用唯識經論裡面來說,能變的是見分,所變的是相分,見相都離不開自證分,自證分是本體,這是唯識經論上所說的,確實是不二。

  為什麼佛法一定要把信心建立在這個理念的基礎上?諸位要知道,信心真的建立在此地,這是真信,許多的問題自然就解決了。如果不建立在這個基礎上,像現代的科學家,雖然能夠發現物質只是波動而已,這個事情他們相信了。他是不是我們佛法講的性?不是的。為什麼?事實的真相他只看到一面,另外一面他沒有看到,他還在疑惑,還找不到答案。那個信心就不是真信,他的妄想、他的執著沒有辦法斷掉。佛在大經上告訴我們,凡夫與佛不一樣的地方在什麼?凡夫有執著,佛沒有執著。執著都盡了,那就叫成佛。成了佛,那個法界就是《華嚴經》上講的,無礙法界,沒有障礙,自在無礙,所謂「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。如果沒有見性,那就是處處都有障礙。這就曉得信心,為什麼要把這個標準拉得這麼高?道理就在此地,能所不二。

  【不信自心有如來藏。非菩薩故。】

  《金剛經》上給我們講︰「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」,那也不是菩薩。這個地方說『不信自心有如來藏』,這就不是菩薩,說法不一樣,意思還是相同。諸位想想,若有四相,那就有能、有所,哪裡能說能所不二。能所不二,四相就沒有了。四相沒有了,那當然是菩薩,有四相就不是菩薩。換句話說,有能所就不是菩薩。有二心,有二念,有二種想法、二種見解,這都不是菩薩。菩薩入不二法門。不二法門是什麼樣子?我們在淨宗經論上常講的,清淨心、平等心。心清淨就不二,平等就不二,有二就不清淨、就不平等。這句話要簡單的解釋一下。前面這裡講的自心,就是我們現在的妄心。妄心裡面有真心,如來藏是真心。如來就藏在這裡面,藏在哪裡?藏在妄心裡面。妄心裡面有真心,真妄不二。佛與我們實在講,不一樣的地方,就是佛用真心,我們是用妄心,就這一點不一樣。真心只有自受用,不能給他受用。諸位想想,我們自己的清淨平等,能不能給別人?這沒有法子,這是各人修得的。所以佛要幫助別人,一定要從清淨平等心裡面變一變,變什麼?變個不平等、不清淨,為他受用,這才能跟他打成一片,才能幫助別人!如果佛是清淨平等,我們是不清淨、不平等,這當中就有界限,永遠也合不起來,所以這叫大慈大悲。佛度眾生,要現眾生同樣的身、同樣的境界,與我們大家一起和光同塵,這才能度化眾生。雖然教化眾生,示現這個現相,佛的心還是清淨的。他的自受用從來沒有改變,絕不因教化眾生,他的心真不清淨,不是的。他是變現那個樣子,像唱戲一樣,扮演一個角色,他的內心還是清淨平等的,這就跟我們不一樣。我們外面是不清淨、不平等,裡面也不清淨、也不平等,這叫凡夫。

  【次要籍於解。方能起行。】

  這個『籍』就是假借的意思,必須要借重解,理解,然後才能起行,才能修行。所以修行,說實在的話,理論要沒搞清楚,這歸納起來是三樁事情,道理、方法、境界;這三樁事情要搞清楚了,那個修行就得力。這三樁事情沒搞清楚,是盲修瞎練。實在講,這三樁事情要搞清楚不容易。為什麼?理太深,甚深之理,講尚且都很難講得清楚,他怎麼會聽明白?說真的話,就根本都講不清楚,聽的人會聽明白,那奇怪。正因為事實如此,所以才強調信心的重要。理沒清楚,沒清楚,我信,這就行了,這就可以了。把這個道理千說萬說,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在世間,說法四十九年,就是把這個道理說清楚。目的在哪裡?目的是建立我們的信心。理是建立信心的,方法是幫助修行的,境界是理解的。

  如果我們拿淨土宗來講,就是信願行。理是建立信,方法是建立行,境界是建立願。我們今天雖然修淨土,信也不真,願也不切,行,斷斷續續,還得夾雜,你找它的原因在哪裡?原因就是這個理論沒搞清楚,理論境界沒搞清楚。真正搞清楚了,決定不會有這種現象的。古今不同,古時候因為有良好的教育,所以人心地淳厚,能夠孝親尊師。理雖然沒清楚,他從小受過這樣的教育,對於父母的話,對於老師的話,他能夠信順,這是福。現在很多兒女不聽父母的,學生不聽老師的,那這個信心怎麼樣建立?唯有把這個道理講清楚,這個道理講個三十年、五十年,都沒能講得清楚。所以要叫他建立信心太難了。

  這個信,如果拿道家的話來說,老子所講的︰「天地與我同根,萬物與我一體」,這就是我們佛法講的信法界、信自性,這是入了不二法門。所以今天講信,難。遇到佛法,還能夠相信,這實在講是多生多劫的善根成熟。真正信心生起來了,實在講,是省了很多的麻煩,得莫大的方便。老師一生修學的經驗,我們只要相信,他教給我們走的這個路,我們就省了幾十年的功夫,這叫做師道。好像賽跑一樣,我們要接力賽跑,接著他,不能再從頭跑起,那太苦了。但是不能相信老師的話,那就得從頭跑起。肯相信老師的話,接著老師這個地方開始跑,你說他省多少力氣,省多少功夫。此地是從理上來講的。

  所以修行,諸位總要明瞭,修什麼?我們學佛認真要問一問,我們學佛是學什麼?求什麼?修什麼?這三個問題總要搞清楚。佛不在外面,佛在自己心中。學佛就是要學跟釋迦牟尼佛、阿彌陀佛一模一樣,要學到他那個樣子。他是我們的模範,是我們的典型,現代的術語,就是他是我們的樣板,是我們的樣子,我們照這個樣子來修學。佛是什麼樣存心,我們心跟他一樣;佛是怎麼樣生活,我們也學著跟他一樣;佛如何處事待人接物,我們也學他,跟他一樣,那就成了佛。那我們要問,佛的心是怎樣的?佛的行為是怎樣的?那就是大小乘經上都有記載。我們一看經典太多了,這麼多的經典,這從哪裡學起?這一生都學不了。經典雖然多,它有綱領,抓住綱領就容易了。一切經的綱領,就是《華嚴經》。《華嚴》稱為根本法輪,是佛法的總綱。一切經、一切法門是《華嚴》的細目,抓到綱領,這容易多了。如果再嫌《華嚴》還多,那《無量壽經》分量就少了,只有一卷,《華嚴經》有八十卷,《無量壽經》只有一卷。《無量壽經》是《華嚴經》的綱領。

  在現代這個社會,大家工作都繁忙,生活情緒都緊張,他沒有長時間來修學,所以今天以《華嚴》修學的人,已經是鳳毛麟角,很少看到了。最契機,無過於《無量壽經》。古人稱它作中本《華嚴》,稱《阿彌陀經》為小本《華嚴》。我們今天能夠依中本、小本,就把整個佛法的綱領都抓住了。《無量壽經》沒有問題,說得相當詳細。《彌陀經》太簡略了,初學的人很難理解,它裡面意思,每一個字、每一句的意思都是無有窮盡的,必須依靠註解。在古註當中,以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、蓮池大師的《疏鈔》最為圓滿,所以我們能夠從這兩種註解下手去研究《阿彌陀經》,也是一個好方法。這是幫助我們建立信願行,所以『方能起行』。

  【稱解起行。行不異解。則解行不二。】

  這句話很重要。我們看到許多學佛的同修,修學的時間很久,得不到效果。也就是說,佛法真正的好處沒有得到。那個原因在哪裡?解行是兩樁事情。解,簡單說,就是他的思想、他的見解跟他所修的行不一致。譬如最近這兩年來,這二、三年,有不少同修讀《無量壽經》,一天念多少遍,讀經、念佛,他的妄想還是那麼多,執著煩惱還是重重,這就是沒有得到佛法的利益。如果真正得到佛法的好處,這個現象一定是煩惱一年比一年少,一月比一月少,心地逐漸清淨,智慧增長,這就是得到好處、得到受用。不僅僅是如此,生活更豐富,精神更飽滿,體力更充沛,身體更健康,相貌更好了,這是真正的利益。這些利益都沒有得到,這佛跟經,說老實話叫白念了。當然念總比不念好,這是一定道理,念總比不念好,可是念到沒有受用。那要怎樣念才有受用?要把經裡面那些教訓變成自己的思想、見解、行為,就叫『解行不二』。

  我們平常念這句阿彌陀佛,或者是念南無阿彌陀佛,要曉得這一聲佛號裡面,就是一部圓滿的《無量壽經》,它是經題。念這個經題,整部經裡面的內容、義理都蘊藏在心中,都能叫自己這心理起變化。變什麼?變凡成聖。變自己成阿彌陀佛,這才管用。這就叫做「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」。不能說天天念,念了不相應。所以相應是與我們自己的心相應,與我們自己的身相應,與我們自己的行相應。這樣修行,功夫自然就得力,自然就有進步,你會感覺得年年月月不相同,自然會得到法喜充滿。法喜充滿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我們再看下面的文:

  【次以智是理用。理體成智。還照於理。智與理冥。方曰真智。則理智無二故。】

  說了這麼多,諸位都要曉得,統統講兩個菩薩。前面講性,是文殊菩薩;講法界,普賢菩薩,這都是此地把他們合一,圓融了。講解是文殊菩薩,講行是普賢菩薩。這個地方講『智』,智是文殊之智;『理』,是講的普賢之理,句句都是說明兩位菩薩,二聖法門互相圓融。智是理之用,理是什麼?理是本體。理沒有跡象,就是前面講的法界,沒有相狀,我們六根,六根裡頭包括意,眼耳鼻舌身意,都緣不到。不但眼看不到,耳聽不到,這個意緣不緣?你想都想不到。那要怎樣才能得到?不想就得到了。

  所以佛法的修學,先要修什麼?先要修不想,什麼都不想。凡是想像都是虛妄的,都不是真實的。什麼都不想,還是虛妄的。為什麼?你還想那個什麼都不想,還是虛妄的,這什麼都不想也不能想。這就是六祖在《壇經》上講「本來無一物」。實在六祖說,本來無一物,已經有了一物,有了一個本來無一物,還是一個把柄拿在人手上,這是不得已勉強說,決定不能執著。這是理,理就是真心,真心離念,真心裡面沒有念頭。由此可知,有念就是妄心,就不是真心,真心沒有念頭。真心雖然沒有念,它有智,所以這個地方決定不能錯會意思。錯會了意思,你回家就修定,什麼都不想,修到最後,得個什麼結果?是增長無明。為什麼?因為你什麼都不知道。人家什麼都不想,他什麼都知道,這個高明,他有智。所以他不落無明,也不落邪見。我們凡夫就很麻煩,想,邪知邪見,不想是無明,這糟糕!總落在這兩頭。

  愈是高級的佛法,愈是講求這種根本的修學。禪是向這個目標方向,教下也是如此。但是比較起來,淨土宗,念佛方便,確實是方便。你看念佛人,他一天念一句阿彌陀佛,他什麼都不想。什麼都不想,他是修定;這句佛號念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是修慧。所以他也不是無想,他也不是有想。你說有想,他一個妄念都沒有;你說無想,一句阿彌陀佛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所以他是非有想非無想,這比其餘的法門確實容易。任何人都可以修學,修到心真正清淨,世出世間一切法,我們六根一接觸就通達、就明瞭。你要問為什麼?因為萬法唯心,唯識所變,是自己心所現的,自己識所變的,哪有不清楚的道理!我們今天不清楚,迷了自心,迷了自識。怎麼會迷的?就是因為你有妄想執著,這叫迷。所以佛在《華嚴經》上講得很清楚,「一切眾生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。所以妄想是迷,執著是迷,分別是迷。真正修行,要懂得這個道理。理就是清淨心,智就是一切明瞭,『理體成智,還照於理』。理體成智,這句我們要細細去體會,對我們初學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。

  我常教同修,至少用三年的時間修清淨心,很多人都不相信。我教人念《無量壽經》,不要求解,還有不少人誤會。他之所以誤會,所以不能理解,他不曉得這個道理。這個道理就是在此地,理體成智。我是教你開始修理體,教你修這個東西,不是叫你求智。你只要把理體得到了,智慧自然開。有了體,哪裡會沒有用,當然有用。用就是智,那個智是無所不知。《般若經》上也講「般若無知」,我先教給你們修無知,你們不相信,偏偏要求有知,那就沒有法子,這就不相信。信心很重要,你要真正能從無知下手,就是從清淨心下手,從平等性下手,修到一個時候之後,是豁然開悟。這就是禪家裡面所講的大徹大悟,教下講大開圓解。大開圓解,跟宗門的大徹大悟是完全相同的,都是體得到了,才起這個作用。

  所以從前人修行是從理體上下手。現在人學佛,理體不要了,不講求了,要從智上下手,從研究經論下手。研究個三十年、四十年;再多一點,三百年、四百年,算你長壽,你最後的結果,只有四個字,邪知邪見。你得到的就是這個,不是真智慧。真智慧一定從自性裡面透出來的。不但佛法講求這個,連儒家也講這個。諸位讀過《論語》,《論語》第一句話,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。這句話什麼意思?跟我們此地講的一樣,學是解,習是行。你把你所知道的,完全變成你的生活行為,你得到的真正受用就是不亦悅乎。那個喜悅不是從外面得來,是從內心裡面生出來的,那是真樂。所以他那個不叫做樂,樂是什麼?樂是外面境界。有朋自遠方來,那是樂,不亦樂乎。那個「朋」是志同道合,在一塊切磋琢磨,這很快樂的事情,這是境界上說的。悅是從內心上講的,與外境不相干,喜悅。他那個喜悅,簡單的說,就是煩惱天天少了,智慧天天增長,就是這個意思。所以一定要曉得,理體成智。要相信這個道理,我們才曉得古人教給我們那些方法正確的,與這個相應。

  我們學佛,從哪裡學?說老實話,學佛為自己,就是修清淨心。讀經是修清淨心,念佛也是修清淨心,聽講還是修清淨心,日常生活當中也是修清淨心。換句話說,為自己修行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統統修清淨心。要用禪宗的方法,「外不著相,內不動心」,這就修清淨心。無論是在順境、逆境,順境,我們喜歡的環境,逆境,我們討厭的環境,無論順境、逆境,在這裡頭修清淨心,就是外不著相,內不動心,這個人叫真修行。念佛的人是更有方便,如果說是外不著相做不到,內不動心也做不到,這就是禪不容易學,禪是做這個功夫的。念佛,不管你著不著相,動不動心,你統統把它歸到阿彌陀佛就行了,這比那個方便多了。無論順境、逆境,穿衣吃飯、待人接物,都是阿彌陀佛。心裡面常存一個阿彌陀佛,憶佛念佛,這比禪宗的方法確實是方便,統統歸上一句阿彌陀佛。這叫自受用,這叫自修心,一定要懂。

  我們去準備講一部經,當然要預備,要去找很多參考資料。不但經典的資料要參考,現在這個世間法也要懂。單單懂佛法,不懂世間法,這不能教化眾生;懂世間法,不懂佛法,也不能教化眾生。所以講經說法是世出世法都要通達,那通達,就要費一點時間去研究,這是什麼?這叫他受用。這不是自受用,這是他受用。所以自受用跟他受用,我們要把它分清楚,哪些是修自己受用的,哪些是幫助別人的。自他不二,那個功夫很高,現在我們做不到。現在自跟他還是要分得清清楚楚。修個十年、二十年,漸漸自然會入這個境界,入自他不二的境界。那個時候利他就是自利,自利也就是利他,那就圓融了。初學的人還圓不過來,所以自修著重在清淨平等,離一切妄想執著;利他,隨緣隨分幫助別人。所以智,智還照於理。理就是法界。智慧是從清淨心裡生出來的。生出來這個智慧,對於清淨心,對於心所變現的十法界依正莊嚴,他統統清楚、統統明瞭,這就是還照於理,真智慧是從這來的。

  『智與理冥,方曰真智』,智跟理,冥是什麼?圓融了,分不開了。像燈,我們把燈比作理,把這個光比作智。光是從燈生出來的,光還照燈,把這個燈照得清清楚楚。燈跟光是分不開,燈即是光,光即是燈,融成一體,這叫真智慧。所以在此地跟諸位做個結論,真實的智慧,不是學來的,學不來的。我經念得多,研究得多,聽得多,學得多,那在佛法裡面叫世智辯聰。佛沒有說他是智慧,說他是世間聰明才智,不是真智慧。真智慧是從清淨心裡面生出來的。換句話說,就是清淨心的作用。清淨心是體,作用就是真實的智慧。清淨心無知,起作用是無所不知。明白這個事實,肯定這個事實,真正相信這個事實,我們才認真修清淨心。為什麼?因為修清淨心就是修真實的智慧。這是『理智無二故』。

  【經云。無有如外智能證於如。亦無智外如為智所入。】

  這下面再引用經文上語句來證明。此地講的『如』,就是理,就是本體,就是真如自性。如外之智,我們把這個字換一個,大家就更容易懂。這個如就是清淨心,就是一心不亂,就是一心,清淨心。沒有說清淨心以外的智慧,就這個智慧不是從清淨心生的,是清淨心以外的智慧能夠證得清淨心,這是不可能的。清淨心就是真如本性。由此可知,我們要想明心見性,我們要想有真正的智慧,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,知道我自己的過去,知道我的將來,知道一切人的過去,知道一切人的未來,世出世間一切法,無所不知,這樣的智慧要從心性裡面求,不是從外境上求的,是從心性裡面求的。心性裡面求,就是求清淨心,就是求一心不亂。這兩句話是證明智與理圓融的。唯有從理所生出的智,它才能夠證理。我們今天俗話講證果,才能證果。也沒有『智外如為智所入』,這就是智跟如是一不是二,圓融無礙。

  【又法界寂然名止。寂而常照名觀。觀窮數極。妙符乎寂。則定慧不二。】

  這個地方是以普賢菩薩表定,文殊菩薩表慧。這部經畢竟是圓教一乘大法,因為它講的『止觀』,不是普通的小止觀,《摩訶止觀》也比不上它。它這個是究竟止觀。為什麼?『法界寂然』。這個止觀不是修的,這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。通常我們叫性定,自性本定。就是《楞嚴經》上所講的,首楞嚴大定。首楞嚴大定不是修的,法界寂然,確實是寂然,可惜我們見不到。這個事實的真相,就是經上常講的,諸法實相,必須要證得才行。寂,還得用寂才能夠證得,動是沒法子證得的。再告訴諸位,寂是心,動是識。八識五十一個心所都是動的。你看《百法》裡面,前面九十四法叫有為法,有為法是動的,後面六個無為法,那個無為法是不動的。六個無為,前面五種無為,叫相似無為,不是真的,不是真的無為。真的無為法,只有最後一個,真如無為,那就是法界寂然,是真如無為。

  所以只要講到佛法,無論大乘、小乘,無論顯教密教、宗門教下,統統是修定。要不修定,這決定不是佛法。八萬四千法門,法是方法,門是門道,我們也講門徑,就是八萬四千種的方法,統統是修定。因此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,它統統修的是一個,只是方法門道不一樣,目標方向是一致的。那怎麼不平等?雖然平等,可是有難易不同。難易不在法門,難易在人。人為什麼會有難易?因為人的業障、習氣不一樣。業障習氣薄的人,差不多一般法門都很有效;那個業障習氣很重的人,有許多法門你去修沒有用處。所以念佛法門,在消業障、斷煩惱功效第一,沒有超過念佛法門的。所以這個法門就顯示出比別的法門來得殊勝。這是從凡夫,尤其是五濁惡世的凡夫,特別顯得出來它殊勝。

  所以一切法門統統修定,你就曉得定是多麼重要。定就是禪定,禪定,六祖大師解釋得很好,他老人家的解釋,是依據《金剛經》上解釋的,《金剛經》的意思。《金剛經》的經文有兩句,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。不取於相,就是外不著相,內不動心,不動憎愛之心。換句話說,內不動感情,外不要著相。不要以為這個相是真的,這些相實在講,剎那生滅。確實是波動,是光波震動產生的幻相,這個相不存在,剎那生滅。就跟《楞嚴經》上講的,「當處出生,當處滅盡」,它因為速度太快,我們沒有法子覺察它。像我們看電影一樣,好像那個銀幕上現相是真的,其實是假的,它不過是一張接一張,叫你眼睛看花了,以為是真的。事實上,這個境界,速度比那個還快,所以確實是假的,沒有一法可得。那這個現象,事實連現代的科學家都證明了。所以你對於這個境界相去執著貪戀,那真是愚痴到了極處。這就好像作夢一樣,夢醒了之後,還會不會掛念夢裡頭的人?能不能過兩天再夢到他?不會了,永遠不會了。一定要知道這個事實真相,我們的心才會得清淨。所以不清淨的時候,就是把這個妄相以為是真實的,以為它真的是存在,不知道這個相是剎那生滅,了不可得,沒有一樣東西可得。就這個身體都不可得,何況身外之法。所以知道這個事實真相,還有什麼好操心的,還有什麼好牽掛?沒有了,心的確恢復到清淨,這一句阿彌陀佛才會念得好,才會念得相應。否則的話,這一句阿彌陀佛都念不好。所以病根就在這個地方,找到病根,把這個病根消除,我們的修學功夫才會上軌道。

  所以這個止觀、寂照。寂必定有照的作用,就像水一樣,水很清淨,不生波浪的時候,這就寂靜,它就像一面鏡子,外面境界相自然照在裡面。我們的心就像水一樣,念頭像波浪,煩惱就像塵土,水裡頭塵土太多,混濁了,這不清了!沒有煩惱,水就清了,沒有妄念,水就平了,這個心就平了。所以要清淨、要平等;平等就是水平了,沒有波浪了。清淨就是乾淨,沒有塵沙,這個水才像一面鏡子,一切照得清清楚楚,那就是般若真實智慧。真實智慧是從這裡來的。所以說穿了,智慧可不可以求?不能求,智慧求不到的。修定、修清淨心自然生智慧,智慧從這來的。

  我們讀經,讀經當然沒有問題,修清淨心。如果你要講經,很可能碰到、遇到這個經文很難講,自己也不懂。找註解,看看人家講的,講的還不懂,或者看到不滿意,意思沒有明顯的透出來,這個時候怎麼辦?我在很年輕的時候,我就會用。我也不想,也不查註解,把經本合起來,拜佛。恭恭敬敬的拜,拜上二、三百拜,這個意思出來了,就明瞭了。他怎麼會明瞭?二、三百拜,心定下來了,心清淨了。原先是用思考,思考這個心就不清淨。這不用思考了,恭恭敬敬的拜佛,修心,把心定下來,同時接受修菩薩的加持。所以這個意思自然就往上湧,像那個泉水往外面湧,就很多的意思,很多妙義自己想像不到的,統統現前了,寫都來不及。這差不多一般講經的法師都有這種經驗,所以用不著去用思考。這就是『觀窮數極』。這句是講功夫,止觀的功夫用得深,深到極處,『妙符乎極』,這自然就見性了。極就是本性的性體。『則定慧不二』,可以說本性是什麼?本性就是定慧。說定也可以,說慧也可以,說定慧也可以。寂慧之定,寂定之慧,就是真如本性。

  【又即體之用曰智。即用之體曰理。即體用無二。】

  文殊菩薩表智,普賢菩薩表體,智跟體是一不是二。所以『體之用』就是智,『用之體』就是理,這是『體用無二』。

  【是以文殊三事融通隱隱。即普賢三事涉入重重。此二不一不異。方名普賢帝網之行。】

  這幾句是總結二聖法門互相圓融。文殊菩薩『三事』,體相用三事,『融通隱隱』,殊不知文殊菩薩的融通,就是普賢菩薩『涉入重重』。這個融通跟涉入重重都是講法界。實在說,這個境界我們眼前就有,可惜我們自己不知道。但是我們今天相信有電波,我們這個人的身體都是帶電的。不但人,所有一切的物質都是帶電體,樹木花草也是的,不過只有電波電磁強弱不相同,都是個帶電體。

  我們今天一舉一動,乃至於心裡起一個念頭,都在發出那個電磁波。這個電磁波在剎那之間,並不是講要很久的時間,講剎那之間。範圍多大?盡虛空遍法界。你信不信?要不信,我們再舉一個淺顯的例子。我們台灣四周是大海,大海連接著太平洋,太平洋跟印度洋、大西洋,這是整個地球的水面,它統統都連起來,這我們現在知道。我們現在放一塊石頭,這麼大的石頭,不太大,丟在那個水裡面去,你們想想,在這一剎那當中,是不是震動,全世界的水都被震動了。你們相不相信?這一塊石頭下去了,它的水一定是被擠到什麼?這個水推動那個,它立刻就推動,全世界的水統統都動了,所以牽一髮而動全身。

  我們今天起個心、動個念頭都盡虛空遍法界,只是我們自己業障很深,對於極微弱的電波,我們沒有辦法接收。如果極微弱的電波都能接收,那你就跟佛的知見相同。為什麼?佛心清淨到極處,極微細的電波他都能夠感觸到。所以虛空法界,他無所不知,道理在此地。我們是心太粗了,只有極大的電磁波,我們才會感覺,稍微微弱一點的,我們就沒有辦法感觸。其實確實極微細的,都是遍虛空法界,而且是一剎那之間統統遍滿。不是要等,像這光的速度、電的速度,要多少萬年、多少光年,這是迷人所說的,實在是虛空法界是一不是二。你明白這個道理,你才能夠真正肯定,承認文殊三事融通隱隱,就是普賢三事涉入重重。我們相信了。虛空法界跟我們自己是一體,不是二體,這是華嚴境界。你想這個心量多大!這是心開意解,不會再有小心量、再有分別執著了。

  『此二』,這個二就是文殊的法跟普賢的法。『不一不異』,從相上講不一,是兩個現相,從性質上講,它又相同,它是一樣的,一樣就不異,這是事實真相。文殊、普賢不一不異,我與萬法也是不一不異。從相上講,森羅萬象,不一樣;從體上講是一,沒有兩樣。一切法都是不一不異,這才真正知道真相,宇宙人生的真相。

  『方名普賢帝網之行』,這是比喻。「帝」,我們中國人講玉皇大帝,外國人講天主,就是忉利天主。忉利天主有羅網,他的宮殿裡面有羅網,這個羅網,網與網當中交結,它有明珠,光光互照,就像我們現在燈一樣,許多燈互相照,比喻這個意思。從前佛陀在世,還沒有發明電燈,是不是?不得已用梵天的帝釋宮殿裡面的羅網來做比喻,比喻光光互照的意思。這個意思比喻什麼?普賢行是不可思議。諸位要曉得,光光互照,就是我們自己與整個法界,一切有情無情,這個光要用現在術語來講,就是電磁波,互相融通涉入,剎那剎那都不停。所以盡虛空遍法界交融成一個整體,這叫普賢行。普賢十大願是以這個境界來修的,所以這十願境界不可思議。

  好,我們今天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