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 (第一四八集)  1992/1  台灣華藏講堂  檔名:04-003-0148

  經本三百九十六面,第二行:

  【今加為十。謂一我慢禮。如碓上下,無恭敬心。】

  這是清涼大師將勒那三藏所說的七種禮,他老人家再加三種合成十種。《華嚴》都是以十來表圓滿,所以大師在註疏的時候也採取《華嚴》的體例,將它補充為十種禮。第一種就是我慢,我慢雖然有禮拜的形式,但是沒有恭敬心,這種禮拜就叫作『我慢禮,如碓上下』,這個碓是從前舂米的,像六祖大師在黃梅舂米,踏的那個碓是用腳踏的,這個碓上上下下的,那是沒有恭敬心的,所以用這個做比喻。我們在《壇經》又看到法達禪師到黃梅去參學的時候,見到六祖當然一定要禮拜,他禮拜的時候頭沒有著地,六祖看得很清楚,所以拜完之後就責備他,你既然行禮,這心裡頭不恭敬,存的有傲慢心,就被六祖看穿了。所以六祖問他你有什麼值得驕傲的?他就說,他讀了三千部《法華經》,也很不容易了,所以他是因為三千部《法華經》值得驕傲,所以給祖師禮拜的時候就顯示出來,這是一類的,這個不如法,沒有恭敬心。這個《鈔》容易懂,我們就不說了。

  【二唱合禮。】

  『唱合禮』也是沒有恭敬心,雖然頭也著地,但是跟著大家一起就是鬧哄哄的,這樣的禮佛拜懺,是這一類的,總而言之,是心不清淨、心不恭敬,所以是:

  【此二非儀。】

  這不是儀式,這是不如法的。

  【三恭敬禮。五輪著地。捧足殷重。】

  就是我們現在一般禮佛所行的五體投地,『五輪』就是五體,我們的頭頂、兩個手、雙膝,這是五輪著地,就是五體投地。『捧足』就是接足禮,捧足我們禮拜的時候翻掌,這個掌翻過來捧佛趾足,我們向禮拜某一個人意思,就是接,讓他的足站在我的手上,這是『恭敬禮』。底下這一段註解註得很詳細,就是禮拜一些微細的動作,以及禮拜時候的觀想,這些動作我想同修們多半都是老佛教徒,都學得很熟,那觀想不一定要照清涼大師這個方法,我們專修淨土的人,我們禮佛一心就想阿彌陀佛,一心專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,這收的效果就很大,收的效果也非常的殊勝。我們再翻過來看三百九十八面:

  【四無相禮。深入法性。離能所相。】

  這『無相禮』,說實在的話,不是我們現在能夠學得到的,我們知道就好,知道佛教裡面有這種的禮敬,這是離一切相。像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「離四相、離四見」,然後五體投地,這個禮拜這個形式跟我們是一樣的,但是境界完全不相同,就是心裡頭的境界不一樣,我們是著相,他是不著相,不著相稱之為無相禮。

  【五起用禮。】

  起的是什麼作用?

  【雖無能所。普運身心。如影普遍。禮不可禮。】

  這個境界比前面還要高一層,賢首就是華嚴宗,他們採用的是賢首大師,判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為五教,天台家判為四教,他判成五教,五教就是小、始、終、頓、圓。用五教來講「無相禮」就是屬於始教,大乘始教,這是從空門入,這『起用禮』就是大乘終教,就是大乘快要到圓滿結束的時候。前面無相是大乘的開始,這個到大乘的終了,它的作用就更為廣泛,所謂從空入假,無相是空,起作用是從空入假,入假才能利益一切眾生,假如不入假,假就是九法界,他要不回過頭來,他個人能得利益,不能利益眾生,這個起作用就是度一切眾生,度一切眾生一定要給眾生做榜樣,不但有言教,更重要的是身教,他要做出榜樣給我們看,這就是作用。

  【六內觀禮。但禮身內法身真佛。不向外求。】

  我們要問『法身』是真如本性,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真心本性變現出來的,所以自性是最尊最貴,以最尊重的心、恭敬的心對待自性,這叫『內觀禮』。那外面他還禮不禮拜?說實在的話,不重外面的形式,如果不為利益眾生,他端坐在那裡,那就是禮,不一定有禮敬的樣子。他接引眾生一定要觀眾生的根性,眾生要沒有這個程度,不能契入這個境界,菩薩一定還是五體投地拜佛、拜菩薩,作樣子來教他。假如對方根性很利,契入心性甚深,那就不必要。所以諸佛菩薩說法度生,這個說法裡面包括身教,無非是契機契理,理機雙契才能令眾生得到真實的利益。

  【七實相禮。若內若外。同一實相。】

  這是五教裡面第四種頓教,小、始、終、頓、圓。前面幾種都是屬於終教菩薩,由此可知菩薩接引眾生確實是方便多門。今天有一位同修來看我,提到佛菩薩,這些祖師大德們接引眾生,所教的方法往往都不一樣,許多人教的,那不一樣的情形,我們不難理解;最難懂的一個人,一個人教很多人,教的方法也不一樣,於是覺得奇怪。他們舉印光大師的例子,看《印光大師文鈔》,印祖對這個人這個說法,對這個人講要念觀世音菩薩,對那個人說專念阿彌陀佛,到底怎麼個念法好?來問我的這個同修剛剛好他是個醫生,那我就好講話,你做醫生給病人處方開方子,給這個人開這個方子,給那個人開方子又不一樣,佛菩薩對眾生講經說法就是開藥方,看你害的什麼病,哪有一定的方子!他就恍然大悟,就明白了。

  縱然是一個人,印光大師接引的眾不相同,你看他有的教人要讀這個經、讀那個經,教他很多。有的教人是專念阿彌陀佛,什麼都不要讀,個人根性不相同,有一些文人習氣很重喜歡讀書,要叫他不讀經,那他算了,佛也不學了,掉頭就走了。為了這些人,指點他讀哪些經論,從這裡入門。有一類的人喜歡簡單明瞭,看了這個經就頭痛,你再叫他念那麼多經他也跑掉了,就是跟他講什麼都不要讀,一句阿彌陀佛這樣就行了,他馬上就學會了。每一個人根性不一樣!佛無有定法可說,祖師接引眾生都學佛的榜樣,也是無有定法可說,這諸位一定要明瞭,決定不要懷疑,著重在自己得利益,不要去管別人,管別人於自己決定沒有好處,自己的心就不清淨。

  『實相』,這一句話很不好懂,這個註解裡頭有幾句話說得很好,這是大師引經裡面所說的,實相就是真相,與它相對的就是妄相。《金剛經》上說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若見諸相非相,則見如來」。如來就是實相,見如來就是見實相。實相到哪裡見?實相就在妄相上見,知道它是妄,那就是實在的,我們這個凡夫麻煩在哪裡?把這個妄相不曉得它是虛妄的,把一切虛妄相都當作真實,迷在這個裡面,這是凡夫跟佛菩薩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此地。所以諸佛菩薩跟我們在一起和光同塵,他叫做遊戲神通。為什麼?他絕對沒有一樁事情是當真的,因為他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包括自己所現的身體都不是真的,既不是真的又何必要認真、又何必去計較!所以他在九法界教化一切眾生,他心是清淨的,從來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絕對不會把任何事情放在心上,他沒有。所以他教化眾生是「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」。

  第一個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在人間,就是遊戲神通,與我們不一樣的地方在此地,除此之外,如果在形相上看,我們需要衣食住行,佛菩薩也離不開衣食住行,沒有兩樣,但是用心不一樣,感受不一樣。我們用的心是有分別心、執著心、得失心,我們有這個;佛用的心是清淨心、平等心、大慈悲心,對人的心清凈,一塵不染的,所以用心不相同。感受,我們凡夫有苦樂憂喜,有這些感受;佛菩薩沒有,苦樂憂喜統統沒有,所以他心地清淨什麼都不受。所以諸佛菩薩跟我們哪些地方不一樣我們也要搞清楚、搞明白。我們要認真努力來學習,學佛、學菩薩。實相就是內外一如,內是身心,外是世界,身心世界都是自性變現之物,所以它確確實實是一不是二,所以性相不二,理事一如,這都是講的實相,通達實相,這就叫「實相禮」。由此可知,不能通達實相,這一條也不是我們的境界,我們在拜佛的時候,這個境界不會現前。

  【八大悲禮。】

  我們看四百0一面倒數第二行,這個小註我都不說了,意思都說出來了。

  【隨一一禮。普代眾生。】

  『大悲』就是大慈悲,大慈大悲一定要明心見性的菩薩才能做到,以《華嚴經》來說圓教初住以上,《華嚴》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能做到,因為他們確確實實是大慈大悲。這個大慈大悲的定義是什麼?是對待一切眾生用的是清淨心、平等心,這就叫大慈悲;如果有分別、有執著、有好惡,這個人我喜歡他,那個人我討厭他,這個慈悲就不叫大,只可以叫慈悲不能叫大慈大悲,大慈大悲是平等心、清淨心,那個慈悲才叫大慈大悲。所以『一一禮普代眾生』,眾生迷惑顛倒,不知道敬三寶。不曉得敬三寶,給諸位說,就沒有福報,沒有福日子就很難過,就很苦。菩薩見到了心地不忍,他不會敬三寶,我代他敬三寶。所以今天這個世界雖然還有一些人作惡,世界還能夠安立,還能夠存在。這原因在哪裡?因為還有一部分的善人替他們修福。替他們修福,那些人並不知道,但是修福的人也不一定要他知道,我才來替你修福,你不知道我就不給你修福,那這就不叫大慈悲。因為大慈悲是沒有條件的,這是我們要努力學習的。說實在話,我們現在是凡夫,為什麼凡夫?我們有分別、有執著、有喜歡、有討厭的,換句話說,我們慈悲心是有限度的,那個佛菩薩法身大士他們的慈悲心是沒有限度的,沒有止境的。所以這是應當要學。

  【九總攝禮。】

  在四百0二面最後一行。

  【攝前六門為一觀。】

  這個意思融前面所說的六種,前面共說了八種,除掉前面兩種不算數。因為前面兩種我慢禮、唱和禮,那個不如法的,那兩個不算,從恭敬禮一直到實相禮,這六個合成一個,一即是六,六即是一。這叫『總攝禮』。換句話說,法身大士們,他們跟我們拜佛,我們同樣跟他並肩在一起拜佛,說老實話那個功德利益不相同,他那個一拜功德是盡虛空遍法界,我們這一拜,如果真的能得佛菩薩保佑平安升官發財,那就算不錯了。所以這個得的是非常有限,這什麼道理?其實佛在經上講得很多,一切法從心想生,菩薩心清淨,心平等。所以他那個心跟虛空法界是合而為一的,因為他沒有界限。我們的心不清淨、不平等,我們這心裡有很多界限,我們所修的功德決定不能超越自己的界限。所以心量愈小,無論怎麼修法,功德也很小。心量愈大,做一點點功德都好大!他隨著心量在轉變,所以心量小的人就吃很大虧,一定要拓開心量,心量大小操在自己,不在別人。不是佛菩薩給你劃的圈子,也不是閻羅王制定的範圍。不是的,都在自己。

  所以讀大乘經,特別是讀《華嚴經》,確實能幫助我們了解事實真相,幫助我們把心量拓開。到總攝禮這才是普賢行。如果不能把前面這個六種融合成一體,那不叫普賢行。普賢菩薩禮敬諸佛,可見的不容易。我們天天念一者禮敬諸佛,二者稱讚如來,這念念而已,做不到!念總比不念要好多了,至少我們還知道有這麼一樁事情,還有很多人不曉得這樁事情。我們明白了,讀過了《華嚴經.行願品》,不但明瞭而且還去做。做當然不能圓滿做到,能做多少算多少。希望我們的心胸一年比一年開闊,那就有進步,因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修普賢行。所以這部經我們讀起來有一定的好處。最後這一條,無盡禮。在四百0三面。

  【十無盡禮。入帝網境。若佛若禮。重重無盡。】

  禮敬一定要到這個地方才真正叫圓滿。禮之體就是敬,所以禮而沒有敬那就不如法,前面兩種我慢、唱和這就是有禮沒有敬,有敬而沒有形式的禮也如法。儒家講文與質,敬是質,表演在外面這是文,文思。有文無質,孔老夫子也不贊成;有質無文,夫子也讚歎。這就是我們所謂的重實質不重形式,就是這個意思。「無盡」,前面總攝是見性。十相總攝就都見性。這無盡是性德全體大用,圓滿的發揮。這是普賢菩薩教我們禮敬諸佛圓滿。

  下面是比喻:『入帝網境,若佛若禮,重重無盡』,這個「帝」是大梵天王,不是我們人間的帝王。我們人間的帝王沒有這麼大的福報。大梵天王宮殿裡面的羅網,這個網與網之間繫的是明珠,明珠就像鏡子一樣,光光互照,顯示出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。一能含一切,一切也含一。所以佛在經上常常用大梵天王的因陀羅網來比喻這個境界,這個境界是重重無盡的境界,這是性德圓滿的流露。「若佛」,佛是我們所禮的,「若禮」,禮是能禮。能所都是重重無盡。不但重重無盡,而且能所是一,不是二。所以這是不思議的境界,清涼為我們說《華嚴》四種不思議,也叫四重無障礙的法界。前面「總攝禮」,理事無礙;這邊『無盡禮』,是事事無礙,這才真正達到了究竟圓滿。這十種禮,簡單就介紹到此地,這才說了一句,「禮敬諸佛」。我們再接著看底下的經文,四百0五頁第三行:

  【所有盡法界虛空界。十方三世一切佛剎。極微塵數諸佛世尊。】

  清涼大師在此地的科判,這一段是「釋相」,解釋禮敬的樣子,相就是樣子。怎麼修禮敬?看禮敬的樣子。禮敬樣子裡面分為三段,第一段先講禮敬的境界,境界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對象。我禮敬,我對誰禮敬?先說明我們禮敬的對象。這一條非常重要,這是普賢行的基礎,普賢行根本的根本。普賢行從哪裡學起?從這個地方學起,從禮敬學起。我們學不到,學不到,你就不是普賢菩薩;你要學到了,那你就是普賢菩薩,那你值得慶幸,值得我們讚歎。所以學普賢行,起碼的標準就在此地,第一個心量拓量,小心量不行。心多大?『盡法界虛空界』。佛門裡頭常講,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就是普賢菩薩。如果你心量不能包虛空法界,普賢菩薩這十條,你一條也做不到。因為他每一條都是這麼大心量,所以佛在經上講,菩薩不修普賢行,就不能圓成佛道,我們相信,這真有道理。如果不是這樣的心量,他怎麼能成圓滿的佛果?心量第一個要拓開。人家用小心量來對我,自己要知道,那是當然的,他是凡夫,我是菩薩。我要不服氣,我也用小心量去報復他。換句話說,我也是凡夫,跟他一樣,那就錯了。換句話說,要學什麼?學能容人,不要被人所容,要有大心量容人。其實我們佛門教學,你看從前寺院道場,一進門天王殿,天王殿進大門就看到彌勒菩薩,彌勒菩薩大肚皮就代表這個,就是代表心量要大,要能夠包容。要包容虛空法界,無所不容,沒有我不能包容,這種人才有資格修普賢行。

  禮敬,對象是虛空法界裡面的對象是無量無邊。無量無邊裡面,只能舉一個例子。「一即一切」,這一個例子是代表對凡夫說法,凡夫心目當中最尊敬的是佛,所以就以佛為例子。『十方』是講的空間,『三世』是講的時間,時間與空間都沒有邊際,時空交織就成了法界。這個法界裡面,『一切佛剎』,法界裡面佛剎,就是諸佛如來的教區,教化眾生的範圍,佛經裡面稱之為佛剎。一個佛剎,一般都講三千大千世界,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個佛剎。像這樣的佛剎是無量無邊,沒有人能夠算得盡,沒有人能夠說得出它的數字。每個佛剎都有一尊佛在那個地方教化眾生,所以佛有多少?『極微塵數』,極微塵數是比喻。諸位要曉得,極微塵數佛當然就是極微塵數的佛剎,因為一個佛剎只有一尊佛,佛剎跟佛的數目字一定是相等,不會有多有少,一定是相等。

  我們現在先來說說什麼叫微塵?前面說過,但是太久了,大家都忘掉了。釋迦牟尼佛出現在我們地球上,距離我們現在,依照中國歷史的記載,今年是三千二十年,外國人的算法是二千五百多年,跟我們相差了六百年。中國的記載,我們中國從前這些大德們,像虛雲老和尚、印光大師,他們都採取中國古老的記載。那個時候科學沒有發達,這個世間沒有科學。可是佛所講的與現代科學所發現的往往不謀而合。現在是用許多科學儀器才發現,從前沒有,佛就是眼睛看就行。佛的眼睛比顯微鏡還靈光,顯微鏡看不出來,佛都看清楚。所以佛在物質上給我們分析,物質最小的,以牛毛塵為單位。牛毛,這個毛端上,尖端上有一粒微塵,這個東西很小,它在那裡不會掉下來,可見它很小,以這個為單位。然後把這牛毛塵把它分,分做七分,七分之一,那就更小,七分之一,佛叫羊毛塵。羊毛比牛毛要,這一粒微塵在羊毛尖端上,擺在那裡,四平八穩,不會掉下去。羊毛塵再分,分成七分之一,叫兔毛塵,兔毛比羊毛又要細,都是講毛的尖端。兔毛塵再分為七分之一,叫做水塵。就是這一粒的微塵,在水裡面可以自由活動,沒有障礙。現在我們懂得,現在我們講密度,水的密度並不很大,當中有空隙。這一粒微塵從水空隙裡面,它可以自由的通過。水塵再分,分為七分之一叫金塵,金屬密度就大,比水的密度大,可是它還是有空間,它能夠在這空間自由通過。金塵的七分之一,才叫做微塵。微塵是不是最小的?不是最小,還可以再分,再分成七分,七分之一,叫色聚極微。色聚極微再分為七分,那個七分之一叫極微之微,這就不能再分,再分就沒有了,所以那叫鄰虛塵,它跟虛空做隔壁,也就是說到這個,不能再分。

  我們今天科學家發現,發現分子,原子,電子,粒子,現在愈發現愈有小的基本東西出現,是不是佛法裡面講的微塵,極微之微?還很難說,因為科學還不斷在進步,現在認為不能再分,過幾年又能分了。所以佛這個說法,非常符合於今天科學家所發現的。佛在《金剛經》上跟我們說明這個宇宙的現象,佛講的這個現象,一合相。合是組合,一就是一個基本的物質。世間大,地球,星球,小到微塵,都是這一個東西組合的,這現在我們科學發現了。也就是我們講的這些極微之微的微塵,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樣,組合的不相同。動物,植物,礦物全是它組成的。如果把這個道理搞清楚、搞明白,你的平等性就現前,知道萬法平等,為什麼?基本的物質是一個,同一個物質組成,這裡頭沒有貴賤。一粒寶石,大家認為這不得了,看得很貴重。地上一塊磚頭,瓦塊,沒有人要它。那個磚頭瓦塊跟寶石的結構是同一個物質,只是排列不一樣。在佛眼睛看,價值是平等的,沒有貴賤。

  所以你有貴賤,是從你那個妄想分別執著裡面發生,真相裡面沒有,一切法都是平等的;世界是平等的,眾生是平等的,眾生與佛是平等的,沒有一樣不平等。佛法的平等是從真相裡建立的,是以這個為基礎。萬法一如,萬法平等。諸位想想,我們這個地球要這樣分法,那分多少微塵?這才一個地球。三千大千世界裡頭有多少地球?我們沒有辦法說清,佛也沒說出來。但是佛說了一個概數,佛講一個三千大千世界裡面有十億個單位世界,單位世界是什麼?從前人說太陽系。換句話說,一個三千大千世界裡頭有十億個太陽系。一個太陽系裡面有多少星球,大星球,我們一般人知道,小行星數量就很多,知道確實數字人就很少。何況現在還有人說單位世界不是太陽系,是銀河系,那個範圍一下就不曉得大多少倍!如果單位世界是銀河系,一尊佛的教化眾,三千大千世界是十億個銀河系,你看這個範圍多大。我們今天科技發展到現代,用無線電的望遠鏡還不能夠發現十億個銀河,還不到,才發現幾百個銀河系而已。在一佛土裡頭,還遠之遠矣。把這個大千世界磨成微塵,極微塵數,這不是一個佛剎,一切佛剎極微塵數。所以佛的數量無量無邊,太多太多,沒有法子計算,這些都是我們禮敬的對象。

  這是先從數量上來說,希望你的心量拓開,然後再從禮敬上來講,十方好懂,此界他方。此界,我們把它說成最小,我們這個地球,地球以外的,我們都稱為他方。別的星球也有眾生,也有諸佛菩薩,我們今天講的外太空,外太空有高等的生物,有比我們人更聰明的。現代科學家承認,這個宇宙之間,絕對不只是我們這個地球上有生物,其他星球上也有,而且也很多,這是為科學家所公認。

  關鍵在三世。過去諸佛,像《三千佛名經》裡面,就是過去千佛。現在佛,我們也不難懂,像世尊為我們介紹的,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現在佛,他現在並沒有入滅;東方琉璃世界藥師如來,也是現在佛,他也沒有入滅,現在佛我們也好懂。再底下一個,未來佛在哪裡?三世,三世是過去,現在,未來。諸位要知道,未來佛就是現在的一切眾生,佛說了,「一切眾生皆有佛性」。既然有佛性,將來必定作佛,只是時間早遲的關係。所以未來佛就是一切眾生,這一切眾生,人是一切眾生,動物是不是一切眾生?蚊蟲螞蟻是不是一切眾生?諸天鬼神是不是一切眾生?全都是的。換句話說,我們統統要以一個清淨平等心恭敬。所以普賢菩薩的禮敬不容易做到,你看到一個蚊蟲螞蟻根本就瞧不起牠。到哪一天,你把蚊蟲螞蟻看的跟佛一樣,你曉得那是一尊佛;到哪一天看到外道鬼神也把他看做佛,不再有分別,不再有執著。基督教的耶穌,伊斯蘭教的安拉,天主教的聖母瑪利亞,統統都是佛,統統平等,你這是修普賢行。他們有分別,他在迷,他心量小,他有障礙。我們今天心量解開,解脫,解開了,脫離了一切分別執著,知道這些眾生都是未來佛。所以我們對於這些未來佛的恭敬心,跟恭敬現在佛、過去佛決定沒有兩樣。但是在禮的儀式上不同,不能說見到佛拜三拜,見到螞蟻,你也去磕三個頭,拜三拜,那人家看到你這個學佛的人神經不正常。一切形式隨俗,「佛法在世間,不壞世間法」,隨俗,儀式隨俗,心地決定是一致。我對一切眾生的恭敬,跟對於佛,對於祖師大德的恭敬,絕對是一樣的,這叫普賢菩薩的禮敬。

  那剛才我們講到眾生,十方三世這些眾生,我們只講了有情眾生,這有情眾生,用現代的話來說,是動物。還有無情的眾生,桌椅板凳是無情眾生,我們今天所講植物、礦物。佛在《華嚴經》上教導我們,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。動物是有情的眾生,植物、礦物是無情的眾生,有情無情同一個自性。所以在有情,佛叫他做佛性,「一切眾生皆有佛性」,對有情眾生說的。無情眾生叫它做法性,就是對於一切植物、礦物,它有法性。法性跟佛性是同一個性,因此無情的眾生,我們也要像對佛一樣的恭敬。這個地方,我想大家都知道,我們對一切無情的恭敬是心恭敬,而不是對於桌椅板凳,沙發,每一天去給它磕幾個頭,不可以這樣做法的。對它怎麼恭敬法?擺的整齊,擦的乾淨,這就是對它的禮敬。書本一定有書櫥,有書架,不至於零亂的擺設,這是對它的恭敬。地掃得乾乾淨淨,家俱擺的整整齊齊的,這是對它的恭敬。普賢行從這裡開始,所以叫一切恭敬。

  課誦本裡面,早晚都念,「一切恭敬」。一切法會裡面,那個「一切恭敬」,不曉得念了多少遍!嘴皮上念,恭敬心一點都沒有,所以那是假的,那不是真的。讀了這段經文之後,我們了解一切恭敬裡面所含的真實義。從今天起,盡形壽,我們要認真去做到。以這樣的心行,念佛求生淨土,給諸位說,往生淨土必定是實報莊嚴土上品往生,不在同居土,也不在方便土,在實報土,為什麼?你修的是普賢行,這個品位就高。那我們要問,我們能做到嗎?你要問做到做不到,這句話要問你自己,不必去問別人。能不能做到就在自己一念之間的迷悟。你真正覺悟,哪有做不到?真正覺悟是看破放下。看破,不迷了,不迷惑,真相大白,知道萬法平等,我與一切有情無情眾生完全平等。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我自性變現出來的,我禮敬一切,是禮敬自性,不是禮敬別人,是禮敬自性,禮敬性德。這就是我們常講自尊自重。佛法到這個地步講到自尊自重,那是真實的;世間人講的這自尊自重,說老實話,有名無實,唯獨佛法是名實相符。放下是放下什麼?放下是放下一切分別執著。所以看破放下之後,你的行自自然然就與普賢行相應。這是說明禮敬的對象,用佛來代表,佛有過去佛,現在佛,未來佛。未來佛就把十方三世,情與無情,統統包括盡。我們再看第二段經文,同一面最後一行。

  【能禮因。】

  這個法門實在講,廣大無有邊際,我們能修,我們憑什麼能修?佛給我們說出:

  【我以普賢行願力故。】

  同樣一個道理,有許多人聽到淨土法門,信心生不起來,懷疑我們自己業障深重,這能往生嗎?西方世界都是些大菩薩們俱會的,我有資格參與他們法會?疑慮重重,不敢求生淨土。這個原因在哪裡?對西方世界沒有搞清楚,沒有搞明白。普賢行也是如此,我們靠普賢菩薩本願威神的加持,確實要不是得普賢菩薩本願的加持,那是要法身大士才能做到。同樣的道理,我們一身的罪業,只要真正肯信,肯發願往生,我們是蒙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本願威力的加持,這是往生的真因。普賢行的真因是普賢菩薩威神的加持。

  諸位要曉得,普賢菩薩就太多了,怎麼說普賢菩薩太多?大家念過《彌陀經》,《彌陀經》上講,西方極樂世界,十方去往生的那些人,那個數量是無量無邊,沒有法子計算,所以佛說只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。諸位要曉得,那些人全部都是普賢菩薩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普賢菩薩,怎麼曉得?《無量壽經》上說的,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人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。換句話說,你要發心修普賢行,西方極樂世界所有的那些普賢菩薩,從初發心到等覺菩薩統統加持你,這個力量多大?怕的是就怕你自己不肯發心。真正肯發心,我們業障固然是重,這一發心就消除掉。這就是得阿彌陀佛,諸佛如來的本願加持,一切普賢菩薩的本願加持。這兩種力量不可思議,什麼樣的業障都消除。所以自己一定要有信心,要明白這個道理,了解事實真相,我們信心才能夠建立。知道自己這一生當中肯努力,肯精進,實報莊嚴土上輩往生,我們真的有分。所以《華嚴》確實是大幅度的提升了我們往生的品位,這是這個經典不可思議的功德。這註解裡面講。

  【略有二因。】

  我們發願修普賢行有兩因,這是第一個:

  【以普賢行願力。此即法力。不依行願。不能遍故。】

  第二個就是底下一句:

  【深心信解力。】

  這是自力。由此可知,普賢行門也是二力法門,有普賢菩薩本願威神加持,有自己『深心信解力』,二力,跟彌陀淨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二力法門,完全相同。

  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