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 (第一一一集)  1991/1  台灣華藏講堂  檔名:04-003-0111

  請掀開經本,二百七十四面第一行,看《疏》,這是第三科:

  【三雙融俱離。性相渾然門者。曲有十門。】

  我們看《鈔》,鈔是疏的註解。

  【三明雙融俱離。性相渾然門。】

  這個『明』是說明。『雙融』,前面跟我們講的這二門,二門是方便說。這個真實的,實在講,就像大經上所說的,不僅僅是二,這個二是歸納,無量無邊的法門歸納成為兩大類,這還是方便說法。真實說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所以門門都能相融,都能夠圓融。這裡面委曲婉轉再跟我們說十種不同的現象,顯示出理事是一不是二。十門裡面前面七門是講理事無礙,後面三門是講的事事無礙,這樣合起來看,就是華嚴宗講的四種法界:理法界、事法界、理事無礙法界、事事無礙法界,這才把這個宇宙人生真相給我們說出來,說明白了。下面這十門有很深的理,理雖然很深,實在講,事就在眼前,總離不開日常生活。我們看《疏》,二百七十四面倒數第四行:

  【一由離相故。事壞而即理。】

  這是一門。

  【二由離性故。理泯而即事。】

  所以理事無礙,我們看這個註子,這個地方要很細心去體會,都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。

  【初二門出理事相。】

  『初』是為我們說出理與事。

  【於中初門事壞即理。疏云離相故者。此標所以也。相即是事。此舉緣起如幻之事。非妄計定相之事也。事壞而即理者。正顯理相也。】

  這段文是說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但是現代的年輕人文言文不念了,恐怕看這幾句意思還是看不出來,這不得不說一說。先要明瞭理與事,這是前面我們講了很多次。這先說事,事就是現相,這個現相是事,這個相怎麼現的?譬如現在這個科學家、哲學家,乃至於宗教家,都在那裡探討宇宙從哪來的?那麼講宇宙,當然都是講宇宙裡面的現象。我們看到太空當中有無數的星球,有自己能夠發光的,過去我們稱它作恆星,現在曉得它還是動的,現在沒有恆星了,知道恆星也是在移動。這個大的自己能發光的這個星球,又有許多行星圍繞著它,行星還有很多衛星圍繞著它。那將來會不會再發現衛星還有那個小星也圍繞著它?這都非常的可能,因為太小了,沒注意,沒發現到。

  星球裡面許多的生物從哪來的?這是事。怎麼來的?一定有個道理,這個道理是它演變的過程,還不是根本第一個道理。根本第一個道理,它是依什麼生出來的?那個不講它的演變,它到底從哪來的?這就是哲學裡面所探討的宇宙的本體。在佛法裡面我們前面講的真如門,就是講的理。宇宙萬物它有個理,這個理,佛法叫真如,也叫本性,也叫做真心,我們現代人稱它作真理,它就是依這個東西變現出來的。理是決定存在,理不是事相,因此我們六根的能力都接觸不到,不但眼看不見,耳聽不見,心思也想不到。為什麼想不到?它不是心思,所以心思這個能力有限,心思可以想到現象極微之處,就是緣不到真性,這真性不是事相。

  可是離了相,這個理就顯示出來。雖然這個理六根接觸不到,那個理也會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也能夠見到。那個見,那不是眼識見,眼識見不到,見性見。由此可知,經上教我們離相,是不是教我們離開外面境界相?不是的。你要想到是離開外面的境界相就錯了,是離開我們自己心緣境界的相。所以離相不是離外面的相,是離眼識的相,離耳識的相去聞,離眼識的相去見。離眼識的相去見就是見性見,見性見的是理,見的是真如本性。如果我們用眼識去見,一定見的是事相,就見不到理了。外面理跟事是一,所以你不需要離,離自己裡面六根的相分,是教你離這個,不是離外面的。不但離八識五十一心所的相分,連八識五十一心所的見分也要離。為什麼?相分是幻相的,見分是妄想,有妄想也見不到真性。所以大乘經裡頭常常教我們離一切相,諸位要知道,不是離外面一切相。

  諸佛菩薩天天跟凡夫混在一起,沒離開;實際上,他是真正離開了,是真的離開了。我們聽了離相,往往把這個離相誤會了,認為什麼?有小乘人,阿羅漢跑到深山裡面人跡不到的地方修苦行,那叫離相。試問問,他離了相沒有?他到深山有山的相,他住個石洞有洞的相,他沒有離開,他離開什麼?他離開我們繁華社會的相,他有那個山明水秀的清淨之相,他還沒有離開相。所以諸位要記住,是離你心裡頭分別執著妄想的相,要離這個。這個一離,原來事即是理,理即是事,他相即了,他圓融了。原來真如本性在哪裡?隨拈一法,哪一法不是自性?離了這個相,就見到性了,性在哪裡?事事物物無非是性。

  所以此地講,這個相就是事,這是『舉緣起如幻之事,非妄計定相之事也』。妄是虛幻,計是計度分別,這是一個虛幻決定不實在的。但是這個地方從哪裡區別?區別的緣起是我們外面的法相,境界相。妄計定相,是心裡面執著的那個相,這個事要辨別得清清楚楚,外面緣起那個相是不能離的,裡面的相要離。那麼『事壞』,壞我們執著的那個相,你如果堅固的執著,它不會壞。外面這個相會壞,外面相是什麼?剎那生滅。

  我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,諸位能體會。譬如我們這個人,說我們自己這一生,想像我們童年,能夠記憶的時候,一年一年長大了,我們這個相,這個事相一年一年在變。假如說我們現在再回想我們六、七歲的時候,宛然清清楚楚,它還在,沒變!所以你那個執著的相,只要你有執著,永遠在那個地方。這是遍計所執,這是妄境,這是比緣起的相更假,是不是?你心裡面所想的!那是更假。外面緣起的這個相是不是真的?不是真的,是假的。它這個假比我們妄想那個相,顯得它真實,它是緣起的。我們想像當中那個相,那不是緣起的,那是個抽象的概念。這在佛法裡面,把它列做如,叫做不相應行法。不相應行法完全是一個概念,是一種想像,不是事實,這要知道。

  事壞,這個事天天在變。我們舉個例子,就像楞嚴會上,波斯匿王向釋迦牟尼佛請教,佛舉的那個例子很好。因為當年佛說法都在恆河流域,佛就舉這個例子問他,他說你第一次見恆河是幾歲?波斯匿王說,三歲。記得很清楚,三歲的時候,他母親帶他到恆河,他第一次見恆河。佛就問他,你現在幾歲?他說我現在六十二歲了。波斯匿王跟釋迦牟尼佛是同年的,現在六十二歲了。佛就問他,那你現在見恆河,跟你最初見恆河有沒有兩樣?他想想,沒有兩樣。他說你身體有沒有變化?身體有變化,他說我六十歲比起五十歲的時候,那五十歲年輕。五十歲再比四十歲的,那當然不如四十歲強壯,他說現在老了。佛就說,身體天天在變化,在老化了,這就事,事壞。你見恆河那個見性,三歲到今天六十二歲,沒有改變,這個不變是理顯出來了。波斯匿王就恍然大悟,佛就給他講,這是生滅的身,生滅身中有不生滅的性,你這個六根的根性不生不滅。波斯匿王聽明白之後,非常歡喜,曉得什麼?身有生滅,真正的我不生不滅,這才覺悟。

  這在我們自己身上很明顯能夠顯示出真理,這六根根性就是真理,不生不滅。身有生滅,這個六根根性不生不滅。也許有人說,我年輕的時候的眼睛很好,很小的字我都看得很清楚,現在老了不行,戴了眼鏡看起來很苦,這是不是見性出了毛病?假如真的見性也老化了,戴上老花鏡還是老花才對,為什麼戴上老花鏡看的還跟年輕看的一樣?由此可知,這還是我們身體裡面的變化,並不是見性變化。我們耳朵,年歲大了,這個耳根不行了,壞了,這個機器也有故障了,那聞性沒有變化,戴上個助聽器,還是跟年輕時候聽力一樣。證明你見的能力、聽的能力,絕不隨你身體的老化,不隨你身體的新陳代謝,我們從《楞嚴經》這段的比喻,看這個經文就非常清楚、非常明白了。這就是為什麼說事壞?事是講壞,是變遷,從事相上變現,顯示的理不變。特別從我們自己身上,就會有很深刻的體驗,很容易覺察到。從萬法上也不例外,但是從外面物質上去觀察,沒有我們自己這個身心那麼樣明顯。所以佛舉例,就舉我們一個人的身體跟這個六根的能力,很容易辨別出來。事壞,壞就是變,理不變,這個性不變,六根的能力不變。這是第一個,『由離相故,事壞而即理』。第二,『由離性故,泯理而即事』。我們看這個註解,註解在二百七十五面第二行,這當中:

  【疏言由離性故者。舉其所以。此明無我理。非事外定空之理也。理泯而即事者。正顯事相也。】

  我們還要從這個人身來勘驗。佛在《楞嚴經》只說前面一樁,如果把前面這樁翻過來就是離性即事了。事是我們這個身相,如果我們只看緣起,緣起的事,只看這個緣起,性是如如不動,離了這個真性,單單看緣起,實在講,權小凡夫統統是看這個,一切萬事萬物無量因緣生起的現象,只看到相。理在哪裡?理就在事相裡頭,但是權小凡夫不知道這個理,泯是不知道,不顯。理是在,不顯,不顯是我們的粗心大意看不出來,為什麼佛菩薩看得那麼明顯,我們看不出來?可見得,我們這個心思冥頑不靈,只看到這個事相,把這些事相都當作真實。只看到一邊,沒有看到二邊,不知道這個事就是理,理就是事,理事不二!

  【三由離相不壞相故。事即理而事存。以非事為事也。】

  前面這二門是從兩個極端來觀察,教我們首先辨別清楚哪些是本體?哪些是在現象?把這兩個弄清楚。這以下就要說明這兩者的關係,這個關係就是兩者的真相。從各個方面來觀察,這兩者是一不是二,於是真相才大白。我們看註解:

  【第三門。舉第一門收第二門。】

  第一門是理,第二門是事。

  【明理時不失事。】

  說理不能離開事。

  【疏言由離相。即第一門。由離相故。不壞相故。即第二門。】

  『離相』,如果真的把這個事相遠遠離開,躲起來了,這叫壞了相。剛才給諸位說的,離相是離心裡面分別執著的相,不是離外面緣起的相,沒有壞相。為什麼『不壞相』?原來相就是理。這十門很不好體會,所以古時候賢首國師用金獅子做比喻,那是皇帝問這十門,他就用金獅子比喻,皇帝聽到之後明白了。《華嚴經》的「金獅子章」,用比喻來說法。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,把金比作理,比作性體,把相比作事。金,我們造一個佛像,這是緣起,佛像是緣起;我們造一個獅子,也是緣起;我們把它造成一個植物,把這個金做成一個花,做成一個樹,也是緣起。你看那個相、事,它剎那剎那在變,體沒有變。造佛像是這麼多金;我不要佛像,我把它造成獅子,還是這麼多金;這個獅子我也不想要了,我把它做成一個花,花還是這麼多金。金沒有變!那個相,你喜歡要什麼,你就造什麼。所以相是緣起,體是不變,體是不生不滅的;相,隨心所欲在變化。

  所以相是假相,為什麼假相?它會變的。體不變,不變就是真的,會變就是假的。假的相,你不要去執著它,執著就會壞了。我們這個身體,身體會不會變?會變,剎那剎那在變。現在科學發達,我們都知道,這個身體是許多細胞組織的,而這個細胞剎那剎那新陳代謝,不斷的這個老的細胞消失了,新生的細胞代替了,新陳代謝,這個身體是剎那剎那在變。身體在變,這個桌子變不變?也在變。因為它變化的幅度很小,我們覺察不出來。好像看它,我昨天看這個樣子,今天還是這樣的!其實它在變。為什麼?今天我們在這裡看這樣子,如果你過個兩百年來看,不一樣了,變化就大了,就看出它的變化。每天看不覺察到,可見它剎那剎那在變,它絕對不是一百年變一次,過一百年又變一次,不是的,剎那剎那在變。

  所以佛給我們說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小,從一微塵;大,虛空法界,大到星球,統統都是有為法,有為法就是生滅法,這也被現在科學證實出來。你看那個天文學家每天觀察太空的星球,天天有發現新的星球,從前沒有的,發現新的星球,也常常發現這個舊的星球沒有了。所以佛跟我們講世界的成住壞空,今天也被科學證實了。科學家告訴我們,太陽系也有瓦解的一天,太陽的光一天比一天衰減,將來光明完全喪失掉,這個地球完全變成冰凍,會瓦解的。我們的壽命太短了,看不見。假如我們有無量壽的話,那看這個星球的變化,就會看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這是真正的事實,明瞭了,我們對於這一切現象自然就不會再執著它。不執著,你就不生煩惱;不執著,你本來具足的智慧就現前,你在這個無盡的虛空法界裡面,你就得大自在。這個自在,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講的隨心所欲,佛法裡面講大自在。

  我們今天是不自在,非常的不自在,原因在哪裡?就是在看錯,不知道事實真相,以為這些緣起之法、幻化之相,以為它是真的,所以在裡面分別,在這裡執著,這才生起無明,生起無限的煩惱,帶給自己無量無邊的痛苦。這個痛苦是不是真的?說實在話,也是假的,沒有一樣是真的。雖不是真的,他確實在感受,這可憐。就好像作夢一樣,夢是假的,不是真的,大家都曉得,如果天天晚上作惡夢,那日子不好過。我們六道輪迴眾生,就像天天晚上作惡夢的人一樣。諸佛菩薩很清醒,他不作夢,我們是天天在作夢,這個受用不同就在此地。所以覺悟的人,人生才真正有價值,真正有意思,我們講生活過得非常充實有意義。不覺悟的人,真的是醉生夢死,迷惑顛倒,糊裡糊塗來到這個人間,糊裡糊塗又去輪迴,永遠是迷惑顛倒,永遠在夢中還作夢,這是非常之苦,非常的可憐。佛法對我們真實的利益、真實的功德,就是把這個事實真相給我們說破。徹底明瞭之後,在一切法當中,你自己知道如何去處理了,自然就知道了,不必問別人,也用不著人來教你。明瞭了,還會有錯誤嗎?我們再看底下這個文,『明理時不失事』,就是離相不壞相。『故即第二門』:

  【理泯而即事。即是反顯不壞相。此舉所以也。言事即理等者。正顯理時不失事。言事即理者。意顯非取理外定相之事。】

  這就是剛才我們舉古人講的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,器就是金,金就是器,是一不是二。可是你完全要清楚、要明瞭,你就不會懷疑,不會在這裡面去起分別執著。譬如說,我們今天用黃金做了許多的東西擺在那個地方,譬如說那個銀樓,你們去看!你會不會在那裡分別這是金、這是器,你會不會在分別?你不會,你如果這樣分別,人家說你神經有問題。不明白的人跟他講解,明瞭之後,不會有這個分別執著。這就是說這個真正的事相就是如此,我們從這個例子要能夠想到虛空法界,現在分類法分成動物、植物、礦物,動物、植物、礦物的本體,理是一個,這個世間人常講真理只有一個,也猜中了。真理是什麼?他並不曉得,他說真理只有一個,這個話說得很對。真理沒看到,大概聽別人講的,人云亦云,這講得沒錯,是一個。

  所以佛經裡面常說,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。佛有三身,我們有沒有三身?都有!一切眾生都有三身,問題就是你有沒有發現到而已。並不是說成了佛之後,這才證得三身,沒成佛,沒有證得,那這樣說起來,成佛就有增加,沒有成佛就有減少了。這經上明明告訴我們,成了佛之後,沒有增加一點點;沒有成佛的時候,也沒有減少一點點,不增不減!這才是真的。成佛的時候,三身才發現;沒成佛的時候,不知道,雖有三身,不曉得。佛給你說穿了,這才恍然大悟。法身是什麼?法身是理,我們六根根性不生不滅,這就是自己的法身。報身是什麼?報身是智慧,今天我們一看、一聽,能夠明白,不迷惑,那是報身,報身是智。這個肉身,肉身這是應化身。佛的應化身是願力而生的,眾生有感,佛就有應,我們現在這個應化身是業力顯現的,不生也不行;要是有罪,不受也不行;有福,這不享也不行,這就不自在!就是迷了就不自在,覺了就自在,就這麼回事情,這些統統是真相。這裡比喻是用摩尼珠,體,相用來比喻,我們剛才用金跟金器來比喻,是一個意思,都是比喻理與事的。我們再看第四,《疏》:

  【四由離性不泯性故。理即事而理存。以非理為理也。】

  現代人所謂的玄學,它玄到哪裡去?這個理跟事脫節了,這就玄了,佛不說這種理。佛跟我們講的理,即事之理,這是真的。離開事之外還有理嗎?沒有!離開這個相之外,還有金嗎?這在佛法裡面叫遍計所執性,那不是真實的。真實之理,還不是依他起性,叫圓成實性,那是真的。遍計所執,既不是理,也不是事,是他空想,打妄想,那個完全是假的。因此佛跟我們講的性,絕對不離事相;佛跟我們講的相,絕對不離自性,這個要知道。所以說是離性而不泯性,離性是什麼?對於性不執著,離就是離分別執著。性在不在?在。所以理就是事,理就存在事上。就像佛告訴波斯匿王不生不滅的真性,就在我們的身體裡面,不要離開身體之外去找不生不滅的本性,找不到,就在六根門頭。古人常講,佛在哪裡?六根門頭放光動地的即是,你到哪裡去找?這是真佛,不是假佛。離開六根根性,你別去找佛,找不到,那就是什麼?心外求法。沒有這個道理,所以佛要從自性裡面去求,這句就是最重要的,『離性不泯性』。

  這底下給我們講的離性,是第二門,離性而不泯性,那就是第一門。所以性就是理。宗密大師在底下也有個比喻,他用珠跟色,用這個來比喻這樁事實。古人也有用燈跟那個燈的光,那跟這個意思是一樣的。從前燈是點燈,燈點燃了,那個光跟燈是什麼關係?你從這裡面,那個光照著燈,燈也放光。燈燃燒就放光,光又照燈,確實他是把燈比作體,光比作相。一樁事情明白了,你再仔細去觀察這個世間萬事萬法,沒有一法是例外的,然後你才明瞭為什麼古德常講,一經通,一切經就通了;一樁事情覺悟,一切事物統統都覺悟了,它沒有第二個理,理是一個。

  問題是你真正的覺悟,不能此地一看覺悟了,本子一合起來又迷了,那就不行;說實在話,我們今天比不上佛菩薩的一點,就在此地。我們讀經、聽經的時候,好像是不錯,可是離開講堂馬上就迷了,不能像諸佛菩薩一悟,一切悟。換句話說,這都是我們自己不善用心,不善用心就是習氣太重,提不起警覺。我們在《無量壽經》上看到的,看到這比喻,智慧、菩提,菩提就是覺心,我們的警覺性不高,所以常常迷失了。如果警覺性很高,功夫就得力;也就是說,從早到晚,一年到頭,一切時、一切處,念念都保持高度的警覺,這樣功夫就得力。在這一生當中大徹大悟,那是非常可能的,念佛得理一心不亂,大概都沒有問題,可以做得到。覺悟了自己曉不曉得?曉得,這個不要問人。覺悟是什麼?是一切法都貫通了,這是覺悟之相,這自己知道。我們再看第五,二百七十七面,看疏:

  【五由離相不異離性故。事理雙奪。迥超言念。】

  這個意思,前面也跟諸位說過,我講的是阿賴耶的相分跟見分,不但相不能執著,見也不能執著。相是什麼?我們用眼來說,相是你所見的。見分是什麼?是能見的能。能見的能是見分,所見的那個相是相分,相不能執著,能見的能也不能執著,能所都不能執著。『離相不異離性』,二邊都離,性相二邊都離,這是什麼境界?沒得說的。所以說開口就錯了,動念就乖了,兩面都離了!還有個什麼好說的?『迥超言念』,迥是遠,遠遠的超過了言語,超過了念頭。念是思,言是議,迥超就是不可,不可思議,這個境界就高了。常常保持這個境界,這就是宇宙萬有的真相,這個真相在大乘經典裡面叫它做寂滅相。寂滅相現前了,那要恭喜你,你最低限度是十地菩薩,法雲地的菩薩。你看《仁王經》上講,《仁王經》把菩薩分成很多等級,他這個等級都用忍,有五忍,那個最高的叫寂滅忍。生滅滅已,寂滅現前。生滅是什麼?言念,念頭是生滅。生滅滅掉了,言語念頭沒有了,寂滅相現前,就真相現前。下品的寂滅忍,法雲地的菩薩,中品是等覺菩薩,上品是佛陀,這是修行果位最高的三個位次,到這個境界。這是見到理,見到事實的理。再看第六,他見到真正的事,對於十法界依正莊嚴再也不懷疑了。

  【由不壞不異不泯故。有初事理二界俱存。現前爛然可見。】

  我們不看這個鈔,他這個鈔看不好講,講了你們不好懂,很麻煩。前面是二邊都離,離相離性,這邊的是二邊都不離,也不離性,也不離相,所以性相俱存,都在眼前,因此你得大受用。所以學佛不消極,學佛絕對不逃避現實,佛法是真善美慧的生活,是一切人心心嚮往的幸福快樂的生活。佛菩薩有,你把真相搞清楚了,你才會真有;事相沒搞清楚,決定沒有。

  我今天收到大陸來的一封信,有個同修告訴我,大陸最近曾經在上海召開了一個佛教的會議。會議當中,他們覺悟到了,他們這個覺悟超過我們台灣,我們台灣還沒有聽說。他們在會議當中提出來,如果佛教今後還要是經懺佛事這樣子,以這個為重點的發展,佛教會消滅,會滅亡。大家建立一個共識,一定要向佛教教育這個方面來發展,來培養人才,弘法利生,這比我們覺悟得快。而且成立了一個佛教教育基金會,趙樸初居士是他們的會長,捐了三十萬人民幣給他們做基金。趙先生做一個拋磚引玉,希望大家共同嚮應。這個信寄到我這來,我這是佛陀教育基金會,能不嚮應嗎?所以我把這個信影印了送給簡居士,跟簡居士商量商量我們嚮應他,這個路子對。

  所以佛教實在是世間最完美的教育,它不是宗教。怎麼不是宗教?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,你就是在五十三參裡面,勝熱婆羅門,那明明人家是婆羅門教,他不是佛教,他跟著佛學,他也成為菩薩。雖然成為菩薩,他還是婆羅門教,沒有說婆羅門教丟掉了改信佛教,沒有!菩薩婆羅門。如果明白這是個教育,天主教的神父到這裡接受教育,菩薩神父;基督教牧師來接受這些,成菩薩,菩薩牧師。對,一點都沒錯,遍行外道。我們在五十三參裡面,看到宗教徒依照佛法修學證果成菩薩的,五、六個人。這不是非常明顯的證據嗎?佛教是教育,可以包括世間所有的宗教徒。他教育不分國籍,不分種族,不分宗教,所以他的對象是度一切眾生。

  你看四弘誓願,眾生無邊誓願度,那個眾生是一切眾生,裡面沒有說婆羅門教在外,沒有這樣講法!今天大陸這個做法,人家覺悟比我們高,這是值得我們很尊敬的。我前兩天在高雄講經,香港有居士打電話來,廣州光孝寺來請我去講《阿彌陀經》,時間訂在四月六號,他說四月六號是好日子,他要我四月六號到廣州光孝寺去,他說他們有正式的邀請函,邀請函是經過廣東省宗教局批准的。那大概就是打電話給我之後,問我寄到哪裡?我叫他趕快寄來,所以我今天下午忙著去辦簽證手續,辦香港的簽證手續,今天下午忙這些事情。好,我就到那邊去講《阿彌陀經》,我這《阿彌陀經》講的是教育,不是宗教。我希望明年,我能夠抽出一點時間,到大陸各個省去講。

  所以我們今天四眾弟子最大的責任,就是將全世界的人,對於佛教重新認識,重新肯定,它是教育,它不是宗教。經典是教科書,教育的目的、目標,古人講得很清楚,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,這是古人常說的。這句話現在人聽了意思不甚明瞭,不是很清楚,我們現在講話要講得很通俗、很明白,大家聽了才知道它的好處。所以我常常跟人家介紹,佛教教學的目的,是在教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得到自己真正的幸福快樂,誰不要?基督教徒也要,是不是?天主教神父也要。家庭的美滿,事業的成功,社會和諧,天下太平,這就是離苦得樂!離苦得樂這四個字人家聽了,囫圇吞棗,我這麼一解釋,這真樂,這真正是樂。

  確實這是佛陀教育的目標,我們一定要恢復它的這個本質,恢復佛教真正的面目,我們在佛門裡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。這要靠我們這代人來努力,來做的。做的方法我也想了很久,現在也有一個腹案,我在準備籌畫想要來做,開始做。我把這個世間大眾分成三大類,第一類是廣大的群眾,不管他是哪個國家、哪個民族的人,也不管他信什麼宗教,問你,你要不要幸福?要不要快樂?要不要家庭美滿?如果你需要,那就是我們教學的對象,就是這一類的對象。這一類對象就是以這個目標,以各人的幸福快樂,家庭美滿,事業順利,社會祥和,世界和平,以這個目標。

  在《大藏經》,我們也不是叫他修淨土的,我們是達到這五個目標,所以整個《大藏經》裡面,去選擇有這些的經文,關於這方面的教訓,我們把它摘錄出來。摘錄出來之後再分類,我們的原則,一篇的字數最多不要超過五百字。就是短篇的,不要超過五百字,三百字,二、三百字是最理想的,加一個題目,像我們的經,科題,加個題目,這樣就是一個單元、一個單元。一個單元像這個課本一樣一課,標個標題,然後把它分類,希望這部《大藏經》將來濃縮成一冊,就是一百冊就變成一冊,這一冊就是《大藏經》的精華。

  因為譬如說,我們講這部經,這是台灣,你們是老信徒可以,你在國外像這樣講法,人家不來聽,為什麼?這個本子裡頭,至少百分之七十與我們生活不相干,用不上。用不上,他就覺得我花這個時間、精力不值得。現在人非常現實,學了馬上就要用,這句話對我很有用處,我很歡喜接受,這個話講的是理論,這個東西與我不相干,他下次就不來了。所以我們要從《大藏經》裡摘取,字字句句都是他一生最需要受用,凡是用不上的,完全都不選,這樣編成一個大藏精華,我們用它來做課本,向全世界的人來弘揚。

  那上一課,這個一課的時間三十分鐘,三十分鐘是不長也不短,他們來了是真有受用。太長了,沒時間,沒有時間學,上一課只要三十分鐘,我們來做這個工作。這上課到哪裡上課?這我在過去常常跟同修們說,科技,今天已經到了衛星的時代了,佛教的道場應當建立在衛星上。諸位曉得,用衛星廣播,對全世界的,人家在家裡頭電視機打開了,每天三十分鐘接受佛陀教育。我們編一套教材,然後把這一套教材翻成各種不同的文字,向全世界來推薦、來發展,我們做這個工作。

  台灣電視台價錢太高了,我們這個道場同修都不是有錢的人,沒有能力支援,所以這是不得已,我準備今年六月開始到美國去做。美國電視買它的時間比台灣便宜很多,他們一分鐘五十塊錢,三十分鐘一千五百塊錢。一千五百塊錢,合咱們台幣三萬七千塊錢,我們付得起。我想我們首先來做一年試試看,成功了,一定有很多人來支援,這個就可以永遠做下去。所以也希望你們每位同修提供教材。你們看經、看論,這個好,很適用,你就把它抄來,寄給基金會,基金會轉給我,我來給它訂一個題目,編成教科書。教材大家編,這個課大家都可以上,是不是?這個好,這個方法好。用這種方法把佛教推展到全世界。我們來做這工作。

  第二類的人,那就是真正覺悟的,知道輪迴太苦,一心一意要求生淨土。對於這種人,我們五經一論,對於淨宗的這個經論要細講,幫助你建立信心,幫助你發真實的大願,這一生決定往生。那個就不是前面這個講法,那就不同了。那個方式我盡可能用什麼?用錄影帶跟錄音帶,那是一部部大部頭,不是短篇的,這是我們幫助這一類同修。

  第三種是發心弘法的,發心一生從事於佛陀教育工作,救世救人,無論是在家身分、是出家身分,都一樣。在家以居士身分弘法利生一樣的,像李炳南老居士,加拿大的馮公夏老居士。那我們要幫助他深入經藏,他是門門都要通達,他才能應付得了這廣大的群眾。所以這三種不同的對象,我們有三種不同的方法與手段來幫助他。所以我們這個基金會跟景美圖書館,美國淨宗學會跟達拉斯佛教會,這四個機構是向這個目標方向來邁進的。達拉斯,現在這個小道場是建好了,雖然不很大,可以住三十個人。將來那個地方,我們理想就是培養人才,真正發心弘法利生,我們那個道場可以成就他,可以幫助他。

  這是今後我們在佛法裡自己得到好處,不能忘本,不能忘恩,四重恩。不僅僅是佛菩薩教導我們,佛菩薩雖然慈悲教導我們,沒有大眾同修財力、精神的鼓勵,我們怎麼可能成功?不可能有成就。所以父母恩、老師恩、眾生恩、國家之恩,沒有國家保護,流離失所,你也不能成就。所以要真正報恩,唯有把這個教學發揚光大,普遍推薦給所有的眾生,為什麼?沒有一個眾生不需要。這不是宗教,宗教可以不要,不信仰宗教,沒有什麼了不起的,在這個社會上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好的地方。唯獨佛陀的教育,實在講,太重要了,這就是離苦得樂,是我們念念所求的,它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。

  這樁事實也是此地所說的,理事都呈現在我們眼前,使我們得到真實的受用。理明瞭了,心地清淨平等,覺而不迷;事了解,我們真正得無量壽莊嚴。莊嚴就是美好,完全從事相上說的,這個生命才是真實,生活才真正的美滿。要把它變成事實,變成生活,一定要努力去修學,依照經典的教訓、經典的理論方法,認真的去學習,都把它做到,自然就得圓滿了。我們十門當中講了六門。

  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念佛迴向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