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 (第九十四集)  1989/1  台灣華藏講堂  檔名:04-003-0094

  請掀開經本,第二百四十三面第二行,從最末尾的三個字看起:

  【故梵行品云。知一切法。即心自性。成就慧身。不由他悟。】

  這是《華嚴經》上的經文。「梵行品」在全部《華嚴經》中是屬於戒律,換句話說,是教給我們修行的方法。除這一品之外,還有一品叫「淨行品」,這兩品性質大致是相同的,著重於行持。換句話說,也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怎樣去做到,才能真正契入諸法實相,也就是一心的境界。經上這四句說,『知一切法,即心自性』,這句跟前面我們見到「總該萬有,即是一心」,可以說意思完全相同。萬有就是一切法,不但一切世間法包括在其中,即使一切出世間法也不例外,世出世間無有一法不在其中,這個一切法就是心,就是我們的真心,就是自性。這個意思前面跟諸位做了詳細的報告,後面還有說明,這是真實的智慧。

  我們讀經、聽講像這樣的句子聽得很多,聽得耳熟,可是就是入不了這個境界。換句話說,我們面對著一切法就不是那麼回事情,把這個就是心、就是自性,早就忘得乾乾淨淨的,總以為這一切法跟這個心是不相干的,是自性外面之物,這就叫迷,這就叫錯認了。什麼時候我們才能覺悟過來?那就看什麼時候你真正認識了。可見得,經文上這個知,就是教下所講的大開圓解,宗門所說的明心見性,一切法就是心、就是自性,這就見了性。見了性,就不叫凡夫,凡夫這個名詞永遠捨離,那叫菩薩、叫佛,可以稱為佛。這個境界是圓教初住以上,初住菩薩就有能力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示現佛的身分來度化眾生,所以叫做見性成佛。現在的關鍵是我們明明知道,為什麼入不了這個境界?這一點我們要追究、要認真,否則的話,我們這一生的修學必定又是空過,空過就是沒有成就。根本的原因也就是佛法裡面所講的業障,我們有業障,雖然聽熟,聽得耳熟,入不了境界。

  什麼叫業障?起心動念就是業,業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動,動就是在造作,造作完了,我們就叫它做業。造作的結果,就叫它做業。這個業障礙了經上講的智,這個智是般若智慧,是本性,真心裡面本來具足的,本有的真智障礙了。這一類的障礙在佛法裡面通稱作所知障,就是這個事情是你所知,所知現在你不知道了,這就是障礙,這個障礙就是起心動念。由此可知,我們要想入這個境界,要修清淨心,修清淨心才叫做學佛,才是佛門裡面所說的修行人。修什麼行?修佛行、修菩薩行。菩薩行無量無邊,但是他有一個根本,這個根本就是清淨心,從清淨心所起一切行都叫做菩薩行,所以會修行的人從根本修。

  《大珠和尚語錄》一翻開,第一段他就講善修的人從根本修。什麼是根本?心是根本。什麼心是根本?清淨心是根本。所以要用清淨心去修,心到一定的清淨程度就知了,這個境界就相應了,知一切法確實就是真心、就是自性,沒有別的。到這個境界就是禪家所講明心見性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無不是自性,無不是真心,事事物物,萬事萬法無非心性而已,除了心性之外,別無一法可得,這就是成就『慧身』。慧身是佛身,《華嚴經》講佛有十種身,慧身是十身之一,這成佛了。『不由他悟』,這句非常重要,千萬不要以為成佛是修其他法門可以能成就的,不可能,沒有這個道理,也沒有這個事情發現。成佛、成菩薩要從內心裡面去成,不在心外。外面諸佛菩薩、一切善友,他們對我能幫得上的只是一個增上緣而已,也就是點醒我們、啟發我們,悟是自己。沒有悟的時候,自他是二法;悟了以後,自他是一法,這是事實真相。下面給我們敘說真知照理的境界。

  【於中有三。】

  一融事相入。第二是融事相即,第三是帝網無盡,都在這一頁裡面。這三個意思,後面比前面的深。我們看第一個:

  【一融事相入。故說一心。謂一切事法既全是真心而現。故全心之事。隨心遍一切中。全心之一切。隨心入一事中。隨心回轉。相入無礙。】

  這個地方特別要注意的不是法相宗所說的,法相裡面所講的達不到這個境界。此地講的『一心』,不是八識五十一心所,不是這個心,是什麼心?純真之心。這裡面一絲毫的妄情迷執都沒有,這是真心,這就是自性,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事法都是這個心顯現出來的。換句話說,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我們心性的現相,就如同我們作夢的時候夢中的境界一樣,全是自性變現的。因此『全心之事,隨心遍一切中』,這是《華嚴》講的,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有沒有大小?沒有,全是自性變現的,全是一個性。一個性裡面怎麼有大小?如果有大小,是二法,大不是小,小不是大,方不是圓,圓不是方,那二法。諸位要曉得,決定沒有二法,所以法法平等。平等到什麼樣子?真正是我們想不到,意想不到,原來任何一法裡面都有一切法存在,一切法都融在一法裡面。須彌納芥子,芥子納須彌,沒有大小,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沒有大小。沒有大小,你要真正明白了,用現代的話來說,沒有相對,大小是相對的,沒有相對。這個世界奇妙了,所以這個世界,你看在我們這個經的經題上叫什麼世界?不思議解脫境界,解脫是大自在,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。就像夢境一樣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隨便拈一法,沒有法子想像得到。所以全心之事,全心之事是指任何一法,隨拈一法隨心遍一切中。

  我們回過頭來冷靜的想一想《華嚴經》上所講的境界,譬如這個經我們還沒講到,像普賢菩薩禮敬諸佛,他的境界是一身遍禮無量諸佛,一一諸佛面前都有他自己的身體,那是怎麼回事情?此地就有了,這個答案就在此地,因為法界乃是全心之事,所以能夠隨念就現相,無量無邊一切諸佛面前我們在禮拜,統統都拜到了。全心之事從事相上來講,『隨心入一事中』,這是相容。『隨心回轉,相入無礙』,這是《華嚴》講的事事無礙,不但是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。為什麼無礙?因為是一心即中,原理就是一心,不是二心,一心是一個體,一個自性,所以它無礙,二就有障礙,一就沒有障礙,這是第一個意思。

  【二融事相即。】

  前面是講相入,這比前面就更真實。『相即』是什麼?即就是,就是的。

  【故說一心。謂以一事即真心。故心即一切時。此一事隨心亦即一切。一切即一亦然。】

  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那個即是什麼?即就是,這我們很難體會。法界之中,因為它完全是真心所現,所以任何一樁事,任何一個現象就是真心、就是自性。所以那個見性的人,性在哪裡?無有一法不是自性,那就見性了。見性的人心清淨、心平等。怎麼清淨的?沒有一絲毫疑惑,再沒有一絲毫知見。《心經》上講的「無智亦無得」,那是見性;有知有得,沒有見性。權教、二乘凡夫有知有得、有修有證,圓教初住以上無知無得、無修無證,這個時候心才清淨,才真正平等。為什麼?一即一切,一是心性,一切是萬事萬物。『一切即一』,萬事萬物是什麼?心性,就是自己的心性,不是別人的,這很難懂。常讀大乘,尤其是圓頓大乘的,長時期的薰習,為什麼?這是諸佛與大菩薩的境界,不是我們的境界。要把他們的境界,他們所見到的事實真相,我們也能夠認識、也能夠見到,那唯一的方法靠薰修。

  這個薰修就是讀誦大乘,常讀就常常想,在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會想,這個想就叫做觀照功夫。一次一次比對,對久了逐漸慢慢就熟,所謂是生處轉熟,熟處轉生。我們凡夫的熟處是虛妄分別要把它轉生,諸佛如來的熟處,萬法即一,一即萬法,我們要把這個生處,就是我們的生處把它轉熟,這就成功了。由此可知,讀誦大乘重要,實在講,最重要的就是讀誦大乘,講演、研究討論還不重要。為什麼?講演、研究討論,自己心沒有到真正清淨,沒有到契入這個境界,往往愈講距離愈遠,愈講妄想雜念愈多,還不如不講,不如不想,一直去念去,所以讀誦大乘重要。為人演說目的是勸人,那個人覺悟了、明白了,好好的去讀誦大乘,就不要再勸了。我們幫助他,只能幫助到這個地步,後面的事情讓他自己去悟入,這個時候不能幫忙,幫忙就錯了。這是相即,就是!末後是講境界深廣無量無邊。

  【三帝網無盡。故說一心。】

  『帝網』是比喻,這個「帝」就是大梵天王,大梵天王宮殿裡面的羅網,佛用這個比喻。其實釋迦牟尼佛生在那個時代,如果生在這個時代就不會用這個比喻。為什麼?因為我們現在科技發達,取比喻的很多,就像我們這個講堂這麼多盞的燈,光光互照,一盞燈裡面有所有的燈光都在這裡,都在這一盞燈上。這一盞燈所放的光遍照所有的燈,就是帝網無盡的這個比喻。大梵天王的羅網,這網與網網孔裡面繫的有寶珠,這個寶珠放光,就像我們現在燈一樣,有這個意思。我們看這個文:

  【謂一切全是心。故能含一切。】

  任何一法都含一切法,你才曉得一切法與自己是什麼關係,太密切了。一切法與自己不外,原來就是自己!這叫什麼?這叫法身。法身在哪裡?一切法就是自己一身。不但一切法是自性,一切法跟自己的身無二無別,所以對於一切眾生的慈悲是沒有條件的。因為是一,哪裡能提條件?二才談條件。我為什麼要對你慈悲?我為什麼要幫助你?父子,父親對兒女慈悲,要跟他講我為什麼要愛你,為什麼要愛護你,為什麼?二!如果自己對自己,怎麼個講法?我們今天不知道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萬法是自己,不知道,這叫迷!真正覺悟了,原來虛空法界就是自己。所以經上講,眾生樂佛就樂,眾生苦佛就苦。那佛還有苦樂,佛苦樂在哪裡?因為眾生跟自己是一體。像我們這個身體某一個部分長病了,混身都不舒服,不會說長病了,病的地方很痛苦,那一塊之外的很快樂,沒有!你們哪一個人有過這個經驗?你長病了,某個部位長病了,那裡很痛苦,別的地方很快樂,有沒有?不可能。所以我們這些迷惑顛倒的凡夫,真的是叫麻木不仁,唯佛正覺,真正覺悟、真正明瞭整個宇宙原來就是一體,所以這個慈悲就不附帶任何條件,叫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。同體我們從這裡看,實在講是一體,不是二體。

  【所含一切亦唯心。故復含一切。重重無盡。皆由一一全具真心。隨心無礙。故無盡也。】

  法界沒有邊際,沒有止境,為什麼?心性沒有邊際,心性所現的一切事相也沒有邊際。我們要想去找一個邊際,這就是妄想,這就是迷惑。現在科學家去想宇宙到底有多大,不但現代科學家打妄想,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就有人打妄想,天有多大?地有多大?虛空有多大?都有人去想,這都是在妄想,妄想執著障礙了我們真實的智慧。所以要曉得沒有止境、沒有邊際。為什麼?因為它本身沒有大小,要是有大小,那當然就可以去設想,沒有大小,這就是事實真相。所以虛空法界一念圓成,圓滿成就,『一一全具真心,隨心無礙,故無盡也』。

  【此上五教。總有十門。】

  這是這一大段裡面在此地做一個總結。前面講的『五教』,這五教實在講就是小、始、終、頓、圓,就是這個意思。『總有十門』。

  【後後轉深。】

  於是後面意思愈深,意思愈圓。

  【門門意別。】

  十門裡面意思也都有差別。

  【覽者一一詳審。無令前後不分。】

  『覽』是以看這個註疏的人,要清楚、要明瞭,它有次第,不能夠混亂。次第就是我們修行從迷到悟這個歷程之中淺深不同,我們要清楚,自己清楚,知道精進。像我們念書,曉得自己現前是念幾年級,知道,知道自己還有多久可以畢業,這是對自己的利益。對別人?可以幫助他、教導他,幫助他修學成就,自他都得利益。

  【然皆說一心。】

  一心的確這是總綱領,不管是淺是深,不管是迷是悟,不管是六道、是四聖,不管是依報是正報,總是『一心』。

  【有斯異者。蓋以經隨機說。論逐經說。人隨論執。致令末代。固守淺權。】

  這就說明了利病得失,修學人不可以不知道。都是一心,一心為什麼說這麼多?說五教、說十門統統是一心,為什麼還說這麼多?這剛才講了,我們修學歷程當中,淺深次第不相同,這說明這也是這個意思。『有斯異者』,有五教、有十門,這是『經隨機說』,總是一心。對迷得深的人,佛就講得淺;對迷得淺的人,佛就講得深,應機說法,所以這個經論教義就不同。祖師大德給我們講經,註解就是講經,或者給我們做註,做註、講經是依經。『論逐經說』,但是講經跟註經不一樣,講經要契現前聽眾的根機,所以得的利益多,得利益深;註經是自己想像當中的對象,那個讀的對象。我們展開這個註解,我們是不是清涼想像當中的對象?他那個對象要具備些什麼條件,我們有沒有具足?就沒有講經那麼樣的契機。

  但是聽講、看註解都不能執著,為什麼?執著是病,執著是大病。佛在這個經上講,一切眾生不能明心見性,不能夠證得如來果地上境界就是因為妄想執著,一切眾生有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,怎麼可以執著?聽絕不執著,看也不執著。給諸位說,不執著就有悟處。你看不懂,看不懂就算了,就跳過去,為什麼?你死去研究這一句就是執著。懂了就懂,不懂研究也不懂,愈研究愈不懂。怎麼說愈研究愈不懂?因為你已經落在意識裡頭去了。意識是什麼?第六意識分別,第七識是執著,你落在心意識裡頭,那怎麼能開悟!開悟的人離心意識,離心意識怎麼個離法?離第六意識,第六意識是分別,我不分別,就離第六意識。末那是執著,我不執著,就離第七識。第八識是落印象,我印象也不落,離心意識了。

  離心意識,你用的是什麼?前面講,你用的是真智,你用的是般若智慧。這般若觀照照一遍不開悟,照二遍、三遍不斷去照,遍遍有悟處,因為你沒有落在心意識上。你如果用心意識,你所得到的全部是妄相,全部是知見,這個知見要再加兩個字,就叫邪知邪見。所以禪家常講落在知見裡,就是邪知邪見,不是本性的般若智慧,這我們要知道的。所以聽,聽不懂不要去想它;看,看不懂就跳過來再看底下的,一遍一遍去看,每一遍都會有一些體會、有一些領悟,遍遍都有。

  所以書從開始學,學到老都學不厭,為什麼?每一遍都有新東西發現,都有新的悟處,這不可思議。不是遍遍都有新的悟處,這個文字就是死的,誰還要去念它?因為遍遍都有悟處,經是活的,裡面沒有意思,雖沒有意思,裡面有無盡的義理。不但我們一生享受不盡,從我們初學佛一直到我們成佛都享受不盡,那你要問為什麼?因為它是心性!即心即性。因為它是『隨心無礙』,『重重無盡』,佛經是這樣,比較上明顯。

  除佛經之外,其他一切書籍是不是這樣子的?你們想想是不是?報紙雜誌是不是的?也是。也是,為什麼我們天天看報紙不開悟?為什麼念佛經會有悟處,看報紙、看雜誌沒有悟處?因為看佛經特別教給你不要用心意識,你才會開悟。你看報紙用的什麼?用心意識。如果你不用心意識,看報紙跟看《華嚴經》沒有兩樣!《華嚴經》一字一句即心即性,那個報紙雜誌是一句一字也是即心即性,有什麼兩樣?沒有兩樣。大家不過把佛經看重了,貴重了,這個要離心意識;攤開報紙,這不必要離心意識。所以每天展開佛經,離心意識離幾個小時,佛經一關掉,其他又用心意識,這要到哪一年才能入境界?這就是說課堂裡面所學的生活上用不上,所以不能成就。

  如何能在課堂上所學的把它活用在生活上,那你就是菩薩,你就是佛了。不要說看報紙、看雜誌,穿衣吃飯、待人接物統統不用心意識,那你要想說,這我統統都不用心意識,我在這個社會上豈不是處處要吃虧上當?現在我還常聽人說,來告訴我,這個年頭壞人是不能做,好人也不能做。這為什麼?好人被人欺負。真的不用心意識,絕對不會被人欺負。為什麼?你有圓滿的智慧,你有圓滿的德能,你有圓滿的善巧方便,你對人、對事、對環境會應付到圓圓滿滿,面面周到,怎麼會被人欺負?不會的。所以大家不知道離心意識的好處,你不敢用它。在佛堂裡來學學得很好,不敢用,不敢把它用在生活上,這就是你雖然學了,學了,心裡頭的問號很多,是真的嗎?可以用嗎?能用嗎?很多的疑問在裡面,這就是煩惱裡面的疑,貪瞋痴慢疑,你自己不覺察,這煩惱沒有斷掉。不敢認真的去學習,所以佛法真實的利益、真實的受用你得不到,享受不到,這很可惜。疑不容易斷,為什麼不容易斷?無始劫以來生活習慣,不是這一生。

  我們中國人講,習慣成自然,少成若天性,這說一世,我們這一生。一生尚且如此,何況生生世世?所以貪瞋痴慢疑是無始劫以來,叫俱生煩惱,不是學的。現在人講先天的,與生以來就有的,現在要一下斷掉,一下捨掉,當然不容易。那要怎麼辦?剛才講了,讀誦大乘,不斷的去薰修;薰修的時間久了,漸漸相信,相信了就試驗去做;做到有效果就更相信,相信就更肯做,更肯做就更相信,解行相應,這個樣子信心可以增長,信心可以確立,到信心清淨就見性了。可是這個信心清淨,要不斷的解行相應。解與行相輔相成,才能達到信心清淨。

  由此可知,信不僅僅限於初學,說老實話,「信」這個字,就像我們旅行坐火車那一張車票一樣,你拿到車票才能上車,到達目的地,下車的時候這個票才可以捨掉。為什麼?隨時要查票的,不能離開。換句話說,從初發心學佛一直到等覺菩薩都要信心,等覺菩薩沒有信心,就不能成佛。十住菩薩他的信心要是終止了,決定不能生到十行位。十行位的菩薩沒有信心,不可能再晉升到十迴向位,你就曉得,這個信心是一個層次比一個層次清淨,一個層次比一個層次深廣,隨著解行境界不斷向上提升,到成佛圓圓滿滿。

  淨宗講的信願行,信如是,願也如是,行也如是,三資糧,從初發心就要這三資糧,一直到等覺還是這三資糧,可是這三資糧淺深廣大是每個階層都不一樣。這是大師在此地特別提醒我們,我們要知道這個修學真相,過程當中的這個事實真相。否則的話,就像此地所說的,『人隨論執』,這句話含義很廣。論就是註解,你看註解,你就執著這個註解,這錯了;你聽經,你執著言說,這也錯了。不但是《起信論》,許多大乘經都給我們這樣說法,叫我們聽經要離言說相、離名字相、離心緣相。離言說就是離第六意識,離名字就是離第七識,離心緣相就是離第八識,要這樣去聽,這叫會聽。不分別、不執著、不落印象,這叫善聽,叫會聽,會聽的人會開悟,你每次聽經都會有悟處。這個悟有小悟、有大悟,沒有悟處你就不會來聽了。

  怎樣叫我們悟得比較深、比較大一點?你的心愈清淨,你所悟的就愈深,就在乎這三句。果然能夠說是離言說相、離名字相、離心緣相,就會開悟。不會的,那就是執著,就是用心意識。用心意識,『致令末代,固守淺權』,所謂故步自封,自己畫自己的界線,沒有法子突破。守的什麼?淺顯的、淺近的一點之理,守在佛的方便說,不解如來真實義,這淺權所犯的毛病。

  【後之三門。】

  這是講前面五教。五教,前面小教、始教就是權教,淺,完全講的是表層的。終教、頓教、圓教這是真實法,這個義理就深了。如果就淨土來講,最後的這三門融事相入、融事相即、帝網無盡,這個意思就圓到了極處,圓極了。此地文裡面所講,『後之三門』:

  【即別教一乘之意。】

  這是講始教、頓教、圓教,這都是『別教一乘之意』。

  【正當疏文。】

  清涼大師解《華嚴經》就是用這樣的觀點,從這個角度來解釋。換句話說,《華嚴經疏鈔》接引的對象是始教、頓教、圓教,以這個為對象。

  【然以前望此。則前七不攝後三。】

  前面淺,後面深,淺不能包括深的,這是一定道理,後面可以包括前面的。

  【以此望前。則十門全統。】

  統攝無遺,後面包括前面的,前面不包括後面的。

  【若直剋論疏意。】

  這個『論疏』的意旨,直截了當來講這個註解的意旨。

  【但是一真心體。】

  這是一句話說盡了,這裡面含義就很深。所以佛法的修學,我們總算是把這個根找到了。第一個源頭找出來了,是什麼東西?真心,就是自性,也就是《華嚴》上講的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這四個字把真心自性的本體、現象、作用完完全全都包括,說盡了。

  我再跟諸位說一個另外的名號,阿彌陀佛。你們想一想,阿彌陀佛跟一真法界有什麼關係?前面講了相入、相即、無盡,一點都不錯,一真法界就是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就是一真法界,沒有兩樣,你才曉得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。念一真法界,自己入不了一真法界,念阿彌陀佛是入得了一真法界。為什麼?一真法界是所入,阿彌陀佛是能入,能所不二,這是給你說明一切法門裡頭為什麼選擇這個法門?因為這個法門直捷修一心不亂。你看經上講這麼多,都是講一心,一心是體。念阿彌陀佛,《彌陀經》上明明白白的跟我們講,念佛的目的是求一心不亂,心不顛倒。所以這個法門是直捷修一心的。

  其他法門?八萬四千法門,沒有一個法門不是修一心的,統統修一心。為什麼?盡虛空遍法界唯是一心,只要你是修一心就叫做佛法。雖然他不是佛教,或者是其他宗教,只要他是修一心,在佛都承認他是佛法。所以佛經有五種人說,這個思想在今天講是開放的。我們今天講民主自由開放,佛教就符合這個精神,絕對不是釋迦牟尼佛,只是我說的才能稱為經,你們別人講的都不可以稱經,不是這個說法。佛說了,可以講一切人說,只要符合這個標準。可見得「經」這一字是用標準來說的,不是哪一個人來說的。什麼標準?就是一心,只要你的指標、歸宿是一心,這就是真經,這是佛經。所以佛說的、菩薩說的、仙人說的、天人說的、變化人說的都可以。我們六祖大師說的,六祖是中國人,他所講的我們稱為《壇經》。你想想看,經上所講的確實也是一心為歸宿。由此可知,整個佛法特別是大乘佛法,就是修一心。

  在所有一切修學方法裡面,實在講,最直捷是念佛。那其他法門不是最直捷嗎?有,有最直捷的,像禪、像密,跟淨宗同樣都是最直捷的。直捷,為什麼我們要特別強調淨土?強調淨土是我個人,就是我們自己的根機,我們根機鈍,那一個直捷我們修不成功,這個直捷我們修得成功。我修得成功,對我來說,最殊勝的。好像那個藥店藥很多,有很多有名貴的藥,但是不對我的症;對我的症,這個藥再便宜我一吃就好了,病就好了,對我來說,第一好藥,沒有比這個更好的。為什麼?藥到病除!是從這個觀點來說第一。所以這個法門修學方便、簡單、容易、穩當、可靠,這些條件加起來,那我們就覺得太好了。是這樣子選擇的,這要知道,絕對不是說,別的法門不如我這個法門,那就錯了,應該說什麼?我不如那些人,這就對了。法門是平等的,我不如他們,這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可以看到。你看五十三位善知識,他們每修一個法門,善財童子的參訪,他都告訴善財,我修這個法門,我不如別人,不如他們,他們有智慧、有善根可以學廣大法門,我沒有這個善根福德,我只修這一個法門,這就對了,這是修學最正確的態度。所以自謙而尊他,自己謙虛,尊重別人,這是我們常講性德之流露,這是自性的性德,也完全符合了十大願王裡面禮敬諸佛,稱讚如來。我們再看底下這個文,這是給我們講清涼大師做《疏鈔》的本意,意旨。『但是一真心體』。

  【未開收攝之門。為恐外求之故。說總該萬有,所以指云即是。不云攝歸。故此後方云。強分理事等也。又一切眾生悉具。亦是該有之義。】

  這段意思很深很廣。前面這段是總說,好像經開三分,這是序分,正宗還在後面,正宗什麼?正宗給我們講四法界,四無礙法界,往後會講,這還沒講到四無礙法界,只是講到一個總綱領、總原則,這一定要知道。如果不知道,到後來給你講四法界,四法界從哪來的?我們知道它有來由,此地是說來由,所以只說一真心體,『未開收攝之門』。開是開演,這我們說明,還沒有說,但是又怕我們初學的人心外求法,這是所有學佛的人可以說是通病,都把法跟自性給它分開。心外有法,法外有心,這怎麼樣修學都不能夠相應,這個障礙太大了。

  所以大師在此地非常慈悲一句話點醒我們,『總該萬有』,即是一心,說明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。所以他說『即是』,他不說『攝歸』,往後這再來講四無礙法界。四無礙這些是不得已而說,其實哪有四?四從哪說的?從我們眾生根性上說的。真正的法界,真正的法界是一真,哪裡有四?一才是真的,四怎麼可能真,四是假的,不是真的,這方便說而已。末後一句又特別強調,為什麼?『一切眾生悉具』。具是什麼?具足無量無邊的法界,一切眾生的心性本來具足。六祖大師在《壇經》開悟的時候說,「何期自性,本來具足」,那個具足就是具足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依正莊嚴,這是講事。具足世出世間無量無邊法門,沒有一法不具足,法法皆是自性。法法平等,法法不二,這諸位要知道。

  今天自讚毀他,是你迷惑顛倒,你在一切境界、一切法門裡面分是分非、分高分下,這全是錯誤,全是不曉得事實真相。你看祖師說法的確不一樣,我們這個經還沒開始,這是講玄義,這玄義十門裡頭它第二門,後面長得很!先把這些障礙都給你破除,然後進入到經文你才能真正相應,信解行證統統相應。像這些地方我們都要留意、都要學習,沒有契入境界之先,先把你障礙去除。你心理上的障礙、見解上的障礙、思想上的障礙統統都差不多了,那的確好入!我們現代人講經,現在人修行拼命修、認真修、努力的修,我們見到了,障礙都沒有排除,所以怎麼修、怎麼用功都不相應,修得很苦,到後來沒有結果,這是要知道的,這個經文給我們的啟示很多。六祖末後說,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。如果就說法修學來講,就是一切善巧方便,統統是從自性裡面自然流露出來的,不需要學習,自性本來具足。

  今天講到這個地方是一段,這不是一大段,是一小段,只好暫時就到此地,我們要停一段時期。星期天我要到美國去,大概在美國住一個星期,二十號我到加拿大去講經,也是去講《無量壽經》。加拿大好像我三年沒有去了,三年前在那裡講了一半,現在去講下半部。我想一想恐怕已經忘光了,是不是?所以這次打算從頭講起,一天講兩個小時,六十個小時可以能夠把這部經講圓滿。準備在加拿大住一個月,然後再回美國。至於回來的日期可能在年底,但是不確定,也可能會提早一點回來,一切都看因緣。美國的佛堂,道場現在在建立,大概七月可以完工,八月我們就可以啟用了。實在講,我們蓋得很小,只有一百五十坪,實在是一個小茅蓬,所以我們不舉行開光,不舉行落成典禮,不搞這一套,太小了,沒有意義。所以搬進去好好的念佛、研經就好了,一切形式統統都避免了。好,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