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 (第七十九集)  1989/1  台灣華藏講堂  檔名:04-003-0079

  請掀開經本,二百一十二面第三行:

  【若習盡智圓。冥同性海。故得果用無二無差。然差與無差。二亦無礙。】

  我們從這個地方看起。前面是說,有未成的,這就是建立的菩薩次第,從初信位到等覺位都是屬於未成。那已經成就,這是成佛了。『習盡智圓』,習是無明煩惱習氣,統統斷盡了,這才成佛。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,等覺菩薩還有習氣,到如來果地上,這個習氣盡了,智慧才圓滿。『冥同性海』,這個時候的境界,真如本性是完全相應了。『故得果用無二無差』,這小註裡面講,「果無差者,即第七會次三品說妙覺位也」。妙覺位是成佛,在等覺之上。『然差與無差,二亦無礙』,這個差就是差別,菩薩位,無差別是如來果位。為什麼說他沒有障礙?我們看底下的註解。「因果圓融也,此下始明行布因果,與平等因果,二亦無礙」,平等因果就是圓融,行布因果就是差別。為什麼無礙?因為行布圓融都是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。從一個性體流露,所以確確實實是無礙,從這個角度來觀察,《華嚴》才建立事事無礙,不但是「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。那這個境界必須是大菩薩才能夠見到的,我們業障習氣很重的人,我們看的這一切事彼此都有障礙,不曉得一切事事事無礙,我們不知道。

  【然對行位亦有二種。一行布位。初淺後深。諸位差別。二圓融位。一攝一切。一切位滿。即說成佛。一位之中。具攝諸位功德。】

  這就前面小註上所說的行布因果與平等因果。行布因果建立的淺深次第差別,我們可以說,在我們現前這個境界來說,平等圓融是理,理上如此,行布差別是事。在眼前我們的修學要著重在事相,才能夠真正得到利益,如果偏在理上修,實在講,事上怎麼圓都圓不過來。理是不是真正的理?不是的,真正的理,理事圓融。我們今天,理事不圓融,換句話說,理修也沒有成就,是事修也達不掉,兩頭都塌了,這很難成就。要依淨土來說,從圓融上修,那是理修,我們念佛是理念;從行布上講,事相上來說,這一句阿彌陀佛接著阿彌陀佛,這是事修。理上要修成功了,好,品位很高,生實報莊嚴土。如果理上沒修得成,事上又不肯念,換句話說,西方極樂世界去不了,沒有分。

  今天下午,我有一個同屆的同修,關源法師,他年歲很大了,今年有七十歲了,來告訴我一樁事情。他現在住在南投,南投有個廟裡頭,有個老出家人,八十六歲。他說他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,他那個念珠是一把一把算的,一把一把算的。他說他一天念好多萬聲。那他不知道他怎麼算法的?所以我就跟他說,肯念就好,管他念多少,他一天到晚念得不休息。他說前幾天往生了,他生了病,病了十幾天,但是很清楚。在走的那天,非常清楚,非常明白,對常住這些人,有幾個居士照顧他(年歲太大了,八十六歲),他跟他道謝:我非常感謝你,病中來照顧我。那又吩咐人,他說你去找找這個老和尚,寺廟的住持,我要謝謝他,我要走了,我要謝謝他。結果因為是晚上,太晚了,人家也就沒有去找老和尚,那一天晚上他就走了,非常清楚、非常明白。他來告訴我。我說這個人決定往生,雖然不懂理,他事修,事持,這古德所謂的,決定成就。所以不需入品之功,蓮池大師講的,只要你真正相信、真正發願,這一句佛號念到底,沒有一個不成就的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決定成佛。

  這是他們同住親眼看到的這個老法師。現在在這個亂世,我們看到很多念佛人,這老和尚也是預知時至。他說雖然他有病,病了十幾天,不苦。從來沒叫過苦,也沒有說哪裡有疼痛,在床上翻身,什麼都很自在,都還不要人扶他,很難得。這也是給他增強了念佛的信心。關源法師說,他從前沒有念過書,不認識字,但是他拜《華嚴經》,一個字一拜,差不多快拜兩部《華嚴經》,他拜多少拜了!我今天勸他,除了拜經之外,老實念佛。這一句佛號,二六時中都不能間斷。年歲大了,還有什麼想頭,即使是年輕人,也要常常警覺到人命無常,所謂黃泉路上無老少。世間最可貴的不是財富,不是名聞利養,是光陰,光陰可貴,決定不可以浪費。有一天的命光,就好好的把握著這一天,老老實實的念佛,一切放下,沒有一個不成就的。理懂得多少,沒有大關係,不太要緊,有這個機緣明白一點也好,沒有這個機緣,無所謂。要緊的是這一句佛號,如何牢牢的把它抓緊,一時一刻都不能放鬆,這從事上去修。

  佛法說穿了,沒有別的,禪家所說,明心見性而已。淨土宗,還是明心見性,見性這成佛,為什麼見不了性?就是心性裡面有染污。什麼染污?無明是染污,妄想是染污,分別執著是染污,要把這個東西去掉,這心性的光明自然就現前了。你要想真正恢復自性光明,把這些染污能夠快速的洗滌乾淨,唯一的妙法就是專修,一門深入。一,心容易得清淨;多了,心就不容易清淨,就這麼個道理。如果在理上說,一多無礙;事上講,對我們凡夫來講,一多,真的一障礙少,多就障礙多。一多有礙,不是無礙,無礙是理上講,事上是真有礙。像這些我們都要明瞭,自己是什麼樣的根性一定要知道。所以一門深入有絕對的好處。一門真正深入,那個深度是什麼?絕對不是在你經典理解的深度,不是這個,是你心地清淨的深度,是指這個。我們專念一部經,心理沒有妄想,不會再向其他地方去攀緣,這身心容易得清淨,這個清裡頭逐漸逐漸它有深度。所以接觸太多,面很廣,沒有深度,深度不夠;深度不夠,換句話說,我們的煩惱就除不乾淨。再說得明白一點,你對於教理看得也不夠深入,教理的深度與你的清淨心成正比例。你心愈清淨,你看得就愈深;心不清淨,這個經典擺在面前,你能夠入進去的也很淺顯。

  諸位要是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了,我們就不會再懷疑了。古德教學,確實有他理論的依據,有他圓滿的成就。所以這個行布位,就是『初淺後深,諸位差別』,這是絕對大多數的人都得要走這個路子。『圓融位』是『一攝一切,一切位滿』,這種根性實實在在不多。我最初學佛,方東美先生告訴我,真正在中國佛法走圓融這個位次,據他所知道的,在中國歷史上只有一個人,誰?惠能大師,他是禪宗六祖。說惠能以前,沒聽說過;惠能以後,也沒有見到第二個。方老師那個時候告訴我,他說你想想,你能比得上惠能嗎?他說如果自己想想比不上,還是按部就班,老老實實學。那是學不到的。所以圓融位在中國歷史上見到這麼一個人。所以我們自己想一想,我們的根性比不上六祖,人家一聽就開悟了,一悟是一切悟,這絕對不是假的。

  他是悟了以後,才到黃梅去的。到黃梅,不過是求五祖給他做個證明,去印證而已。黃梅住了八個月,五祖把衣缽傳給他,那個時候他只有二十四歲。我們知道他在黃梅做苦工,連法堂都沒有去過一次,《壇經》上寫得很清楚,沒去過一次,只是最後傳法,在五祖方丈室,就是他自己睡覺的這個方丈室裡面講《金剛經》,講那麼一點點,他一生聽經就聽那麼一點點。離開黃梅之後,他到曹侯村遇到無盡藏比丘尼,無盡藏比丘尼念《涅槃經》,念了很多年,他在曹侯村住了八、九個月,曾經跟無盡藏比丘尼講過一部完整的這部經,《涅槃經》。無盡藏比丘尼把經文念給他聽,他給他講,這在《壇經》上我們看到的,人家有這個本事,這才真正叫圓融。所以這個圓融說一攝一切,他那個一就是《金剛經》上的兩句,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這個一就是那麼多,它能把所有一切佛法都包括。

  你在《壇經》上看到的,法達禪師念《法華經》念了十幾年,念了三千部,不懂《法華經》的意思。六祖說《法華經》他沒有聽過,因為他不認識字,當然沒有讀過,沒有聽人念過,你念給我聽聽。《法華經》總共二十八品,法達念到第二品「方便品」念完了,六祖說好了,不必念了,這個經我統統知道了。給他一講,法達就開悟了,「一攝一切,一切位滿」,一點都不錯。『即說成佛』,這個成佛是可以講得通的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這個佛雖然不是圓滿究竟佛,他是分證佛,天台講的六即,他是分證佛。『一位之中,具攝諸位功德』,分證佛最低的位置是圓教初住菩薩,初住菩薩就攝諸位的功德。從初住到等覺的功德,他都有,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。等覺菩薩,當然也包括了初住位的功德,這是我們不會懷疑的。初住就具足等覺的功德,這是不可思議。我們再看下面文:

  【信該果海。初發心時。便成正覺。此二相攝。例如行說。故第七會說妙覺竟後。有二品明平等因果。融前差別因果。總同無礙也。】

  這是說佛講《華嚴經》的義趣。經文裡面講『信該果海』,這是講的因,因裡面就有果,果裡面當然有因,因果是同時的。『初發心時,便成正覺』,這句話在《華嚴經.梵行品》裡面的經文。由此,因裡面有果,果裡面有因,這就是『此二相攝』。因中有果,果中有因,所以佛法用蓮花來表法,意思就在此地。在植物裡面,因果同時的就是蓮花,其他的是先開花,後結果,因果不同時。唯獨蓮花,這一開花,裡面就有蓮子,它這個蓮子是果,花是因,因果同時。所以佛用蓮花來表法,表這個意思。絕對不是一切諸佛都住在蓮花裡面,西方極樂世界,一個人一個蓮花,是不是?這大家不要看呆了,沒有這個道理,蓮花是表法的,表清淨無染,的確西方世界每個人身心清淨,一塵不染。蓮花生長在水池裡面,根生在泥土裡頭,不染泥土,莖生在水中,它也不染水,它開在水面上。所以佛把這個現象,泥土、泥沙比喻作六道,六凡;上面的清水比喻作四聖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他統統不染。六凡四聖統統不染,這比作清淨,所以蓮花是表法的意思。

  我們造佛像、畫佛像,都畫個蓮花,什麼意思?清淨不染,代表這個意思。畫個人,他身心清淨不染,那個不染畫不出來,是不是?畫個蓮花,那表示他不染,是這麼個意思。諸位一定要懂得佛門裡面表法的義趣,同時他也表因果同時,因中有果,果中有因,因果同時。所以初發心時,便成正覺,正覺是佛,這一初發心就成佛了。這在理上說,因為你一發心是因,因裡面有果,果裡面有因,是從這上說的。所以這個因與果互相攝。

  《華嚴經》總共有九會,第七會裡面講妙覺,唯獨《華嚴》,將菩薩品位、因果說得非常之詳細。五十一個位次,講得清清楚楚,到妙覺,這是講圓滿了,妙覺成佛了。講圓滿之後,還有兩品經文講平等因果,諸位看《華嚴經》科判的圖,你就能看得很清楚。就是科文表解,五周因果,這平等因果是列在第四,第四叫平等因果,前面是講差別因果,這些同是一個法身裡面變現出來的。法身就是法性,就是真如本性,它是同一個根源,所以就成為四無礙法界,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。這是給我們說出宇宙人生的真相,真相是平等無障礙的法界,給我們說十法界、說六道,都是從差別相裡頭說的。差別跟平等是無二無別,是無障礙的。這是事實,雖然我們沒有法子體會,但是這是事實。

  我們再看底下第八科,第八段。我們很久沒有看科判,這一段是十門開啟裡面的第一章,就是教起因緣,這在第三卷裡面。教起因緣,在第九面上面一欄第二行第一「教起因緣三」。這三科就在第二行第二欄裡面,「初總標大意」,這我們說過了。「次別釋十門」,我們現在就是講到這一段。別釋十門裡面有十個小科,這個線,諸位看這個線,再翻過來第十面。第十面,我們現在是到第八個小科,八小科在第十頁最下面一欄,最後一句,第八「顯果難思」。這個科判,諸位看熟了之後,就曉得全經的來龍去脈,曉得這段文在什麼地方,前面我們念的是第七,「令知位次」。我們現在看第八,諸位再翻回來二百一十三面。

  【八顯果難思者。】

  『顯』是為我們顯示明瞭,『果』是果報,『難思』就是不可思議。

  【既修勝行。必有所趣。頓證法界。成大菩提。得涅槃故。】

  這段文,這是清涼大師寫的,底下的註解是宗密,宗密大師的,就是清涼的學生,加以解釋大師這幾句話。果德難思,『既修勝行』,勝是殊勝,勝行是普賢行。在菩薩行當中,無比的殊勝,修普賢行所證的果位是成佛。既然修行,『必有所趣』。行後面一定有果,果是什麼?『頓證法界,成大菩提』。這個法門,圓頓法門,一生成就,成就圓滿的佛果。我們看底下的註解,《鈔》:

  【八顯果難思以下。】

  這個『下』就是下,就是指前面這一行半的《疏》文:

  【言難思者。華嚴所詮佛果。真應相即分圓全收。】

  『真應相即分圓全收』,雖然沒有講全圓,是分圓,分是部分。圓滿,妙覺才圓滿,等覺以前都是分圓,就是部分的圓,並不是真正的圓滿。這個分圓,在華嚴教裡面,初住菩薩就證得了。從初住到等覺,他是真的證,真正見性,所以天台講六即佛,他不是相似位的,他是分證位的。

  【凡聖渾融。因果該徹。】

  此地說『凡』,就是五十一位菩薩前面的十位,從初信到十信,這是凡位。為什麼?他是異生性。從初住以上,這是同生性。什麼叫同生?什麼叫異生?異生是跟佛用的心不一樣,就叫異。同生,跟佛用心完全相同。佛用的真心,我們用妄心。這個妄心就是唯識裡面講,你用的是八識心,八識五十一心所,在《華嚴經》裡面,十信位的菩薩還是用八識五十一心所,沒有見性。初住以上,破一品無明,見一分真性,他用的那個心跟佛相同,所以叫同生性,那是聖人。異生性的是凡夫,所以他這個凡夫跟我們一般凡夫不一樣。他這個凡夫最低限度是見思煩惱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,才能證到圓教初信位的菩薩。圓教初信位的菩薩,等於小乘的須陀洹果初果,他是位不退。雖然這個初信菩薩跟小乘初果,在斷證功夫上來講是相同的,但是智慧、福德決定不相同。不但是小乘初果比不上,小乘阿羅漢也比不上,智慧、福德那是不可思議。所以這凡聖是從這裡說的,五十一位菩薩『渾融』,圓融,『因果該徹』,因該果海,果徹因圓。

  【十身一一無礙。】

  這個『十身』在此地就不能細講。通常我們一般講佛講三身:法身、報身、應身。《華嚴》統統用十表法,所以講到身,他也講十種,也講十種身。『一一無礙』,諸位讀《壇經》,六祖大師講,一體三身,三身既然一體,十身自然無礙,是一個道理的。十身還是從三身裡頭分出來的,不過就是開合不同而已,一個是說得詳細,一個是歸納成三大類來說。

  【十時念念周遍。】

  『十』是講時間,時間我們通常也講三時: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《華嚴》裡面給我們講十時。十時是什麼?過去有過去的過去,過去現在,過去未來,這就是每一時裡頭又有三時,三時就九時,再加上根本的那個一時,那十時。所以它處處用十代表圓滿,圓滿的時空念念周遍。這些統統跟我們講的諸法實相,這一切法的真實相。我們迷惑太久了,久劫以來我們就迷惑顛倒,所以今天聽到佛講真相,我們都覺得很奇怪,不容易接受,給我們講妄相,我們點頭,我們都同意;講假的都同意,講真的都搖頭了。《華嚴》是完全跟我們講真的,不是跟我們講假的。這就是我們習慣於分別執著,離開一切分別執著,才能真正體會到實相。

  【十蓮華藏相圓明。十出現門法奇勝。】

  《華嚴經》裡面講的世界,華藏世界。花用蓮花,諸位一定要曉得蓮花所代表的意義,蓮花比三千世界還大,不是這個意思。你看那個經上所講的,大蓮花藏,這個世界在蓮花當中,意思就是這世界清淨無染,就這個意思。這世界裡面所有一切法因果同時,表這個意思的。不是真的一朵大蓮花,你要去找,到哪去找去?找不到。

  【諸教逐機。且說三身四智。】

  『諸教』就是佛在其他時候所講的,講一切經典,佛都是給我們講『三身』、講『四智』,法身、報身、應化身。《華嚴經》上統統講十,講十身,講十智。

  【此經稱性。備談十身威雄。】

  這部經上,為什麼統統講十?十代表圓滿,所以十也不是數字。像《彌陀經》裡面,處處講七,七也不是數字,是代表圓滿的。所以有人不知道表法的意思,看到《彌陀經》,也不想到極樂世界去,為什麼?極樂世界沒有什麼好處,你去看,每一家都一樣,都七重欄楯、七重行樹、七重羅網,有什麼好看?好像統統都一樣的,這個沒意思!殊不知它是代表圓滿的,不是一個呆板的。那個圓滿是什麼?是隨意的。我喜歡一重就是一重,我喜歡兩重就是兩重,隨心變現,這才叫圓滿。有人嫌七重欄杆太麻煩了,這麼多幹什麼?有些人還嫌太少了,只有七重,我還想多一點。所以七它是表法,七是代表什麼?東南西北、上下當中,這就圓滿了,它是這個意思。《華嚴》是用數字,一到十是個圓滿的數字,十而十是百,一百個百是萬,它是用這個來代表圓滿,數字上代表圓滿,所以不能把它當作數目字看,這要知道。

  【若不讀華嚴經。不知佛富貴。唯欲顯斯果德。故說華嚴大經。】

  這幾句話很重要,但是一定要體會到它真實的義趣。佛是不是講《華嚴經》來誘惑我們?不是的。《華嚴經》所說的是事實真相,佛富貴就是自己的富貴。十法界是差別相,前面講過了,行布不礙圓融,圓融不礙行布,差別無礙於平等。從理上講、從性上講,生佛平等,佛的富貴就是我們自己的富貴,從事上講,事上講不平等。這個意思有的時候,我們一下體會不過來,我們舉個例子說,你們兩個人鈔票一樣多。譬如說你們兩個人都有十萬塊錢,一個人十萬塊錢裝口袋裡,隨時都可以拿來用。一個人十萬塊錢放在銀行,口袋裡一毛都沒有了。從實質上講,你們兩個人平等的;從現在就用的時候,你們兩個不平等,一個人很有錢,馬上就可以用,一個人在旁邊瞪眼看著,是不是?要什麼人家也不給你。諸佛如來就像鈔票放在身上,用得很自在;那我們這些凡夫,鈔票都存銀行裡,是不是?到外面討飯吃,有時候討還討不到,就這麼個道理。所以性德是平等的、是圓滿的,修德不一樣。

  如何要用修德來開發我們的性德,這就是佛陀教育。佛教給我們就是這麼一樁事情。經上講,毘盧遮那佛的富貴,就是我們本身的富貴,毘盧遮那佛是法身佛。經上說得很明白,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,所以毘盧遮那就是我們自己的法身,不是別人法身,是自己的法身,自他不二。由此可知,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,是說的我們自己的事情,絕對不是自家以外的事情。裡面說的性是自性,裡面講的修是自修,這個經與我們的關係多密切。世間所有一切的書籍、一切的學問,沒有這個佛經跟我們關係的密切,那實實在在說到我們自己。佛為了要顯示果德,也就是性德,我們本來具足的智慧德能。像六祖所說的,「何期自性,本來具足」,《華嚴經》上所講的是我們本來具足的。那你要問,六祖會不會講《華嚴經》?決定會講,為什麼?他入了這個境界。他只要一聽,他完全就明瞭,是性德。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萬法是什麼?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性所生的,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。真的是「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」,佛要給我們說明這個事實的真相,這才說出這一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就是自己心性的真相。

  如果拿禪宗的話來說,禪宗講,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是什麼?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是這個東西,這才是我們自己的本人。所以《華嚴經》不能不讀,讀了《華嚴經》,才認識自己,才知道自己本來面目。佛在一切經裡面,唯獨這部經講得圓滿,其他一切經是講某一部分,這部經是圓圓滿滿的給我們說出來,所謂叫根本法輪。實在的說,這太難了,我們無從下手,沒法子證得,那這是有特別方便法門,就是念佛求生淨土。生淨土,就是生華藏世界;見彌陀,就是見毘盧遮那如來。由此可知,生到西方淨土,就見到自己本來面目,這是不可思議。所以《華嚴》最後,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用意就在此地。如果不用這個方法,實在是非常非常難修、難證。這是絕妙的一個法門,誰肯信?真修不難,能信很難。換句話說,成佛不難,你相信佛所講的方法,這個難,沒有人肯相信。為什麼不相信?經上講得很清楚,善根少、福德少,所以你不相信。必須得多善根、多福德,他才肯相信。善根、福德不是一生一世修的,是過去生中累劫的修行,今天成熟而已。好像我們看到學生念書畢業,你去看,參觀他的畢業典禮,畢業典禮是在今天,這個時候熱熱鬧鬧的,前面多少年辛苦在這念,在這裡考試,你沒有看到。多少天修積的善根,今天才得這果報。所以你能信、能願,肯老實念佛,是你多生多劫善根成熟了,才會有這個現象。多善根、多福德,我們要念念《無量壽經》,才真正體會到不容易。

  《無量壽經》裡面,講阿闍王子與五百長者,過去生中住菩薩道,供養四百億佛。四百億!在我們想,這善根不得了。供養四百億佛怎麼樣?還是少善根、少福德,還不能往生。所以聽到釋迦牟尼佛講《無量壽經》,講阿彌陀佛,他們只不過是動了一個念頭,我將來成佛希望跟阿彌陀佛一樣。釋迦牟尼佛給他們授記,授記什麼?將來成佛。他們這一生有沒有往生?沒有,經上沒有說他發願求生淨土。你就曉得,過去生中住菩薩道,供養四百億佛,聽到釋迦牟尼佛講西方極樂世界,還不肯發心求生淨土,那善根福德還不夠。我們今天在座,聽到這個法門,你相信,你真正發願求生淨土,老實念佛,你過去生中修積的善根超過他們太多了。他們是將來會成佛,你是現在就成佛了。那怎麼能比?所以善根成熟,底下就是多因緣。因緣是什麼?十方諸佛威神冥冥當中加持你,佛保佑你,所以你的願心發了之後,不會退轉。是你過去世無量劫來的善根成熟,現在蒙一切諸佛加持,你的信心不減,你的功夫不退。所以這個法門也不是很容易,表面上看起來很容易,念這一句佛號沒多久,他就往生成佛了。你要想想他從前所修積的善根福德因緣,那就知道這個法門不是簡單的法門。所以我們聽了之後,生歡喜心,發真實的願心,就曉得我們的善根成熟了。我們繼續再看底下經文:

  【十種因緣。皆應一一隨其本因。如此假為問答之勢。然德雖無窮。統唯二種。】

  大經裡面跟我們講得很詳細,真的是非常的詳盡。宗密大師在此地欲而言之,如果詳細講,那就是前面《華嚴經》的經文,所以註子裡頭就不必重複了,給我們提一提這個要領。『十種因緣』是細說,總而言之,『皆應一一隨其本因』。所以經上一問一答來發明這個道理。『然德雖無窮』,德是本性的德能,我們常講萬德萬能,那個萬也不是數字,是形容無量。本性裡頭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德能,所以德雖無窮,『統唯二種』,要把它歸納起來,可以歸納成兩大類:一類是依報,一類是正報。依報是講環境,正報是講我們本人,不外乎這兩大類,統統都包括了。

  【依報果。謂華藏世界海。】

  這是說這個大的世界。這個大世界是我們生活的空間,是我們生活的環境。我們生活環境,絕對不是拘束在這麼一個小圈圈裡面。再說得明白一點,我們今天講生活環境是我們的家園,家園是我們生活的環境,在家園外面那個不是的。這是什麼?這是分別執著,沒有界限畫一個界限。這個畫界限就是分別執著。家園外面是我們的國家,國家也沒有界限,也要自己把它畫個界限。國家外面,這是世界,這是地球,又是一個界限,那外面,我們叫外太空,又要畫一個界限。其實真的告訴你,什麼界限都沒有,實際上我們生活的空間是盡虛空遍法界,這才自在!盡虛空遍法界裡面,有多少這些星球?我們今天講星球,佛法裡面講世界,無量無邊。經上講,『華藏世界海』。

  【以十。】

  『十』,這都是代表的意思,不是數字。

  【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為一世界種。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種為華藏世界海也。】

  這個數字,我們今天講天文數字都難以形容,世界太大太大了。覺悟的人在這環境裡面得大自在,隨心所欲,想到哪裡去就到哪裡去,沒有一絲毫拘束。迷惑顛倒的人隨著業力牽引,就是自己不自在,生活的空間還是這麼大,迷悟不二。所以有些人說,現在這個地球上這麼多人,一個靈魂投一個胎,他說這些靈魂從哪裡來的?為什麼人口會變成這麼多?諸位要讀了《華嚴經》就不會懷疑了。外太空來的,共業所感,我們這批人有這個共業,自自然然就來了,你自己做不了主,業力把你牽到這來受報,這麼回事情。所以十方世界都是我們生活的空間,都是我們生活的環境,這要知道的。世間人在這個世間,真的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,這個因果定律誰都不能推翻。真的明瞭這樁事情,那個人心定了。為什麼?打妄想是空打妄想,沒用處。你命裡頭有多少就有多少,多求一點,求不到;想捨了不要,也丟不掉;該怎麼死法就是怎麼死法,你也逃不了。

  從前朱鏡宙老居士告訴我,我那時候初學佛的時候,我學佛的時候,他已經七十歲了,他比李炳南老居士大一歲,他也是九十多歲才往生的。他在抗戰之前,在蘇州做一個銀行的經理,他是學經濟的。他們有幾個朋友,好朋友常常在一塊打麻將,在一塊玩的。其中有一個是走陰差的,就是晚上到陰曹地府辦事,但是他的職位不高是傳送公文的。在我們人間,上海是特別市,他說在陰間裡面,上海是一個縣,是個普通的縣。管那個縣的城隍,有都城隍,都城隍好像省主席一樣,是在蘇州。蘇州這個城隍廟是都城煌管這一個省的,上海是一個縣。他有一次送公文,是生死簿。上海有些人要死,名冊送到都城隍這邊來,他是當差,去傳遞公文的。他偷偷的看了一下,把這個簿子翻開來偷偷看了一下,看了大惑不解,這個名字都是五個字跟六個字。他就把這個事情,跟他的朋友,朱老居士也在,就告訴他們。他們聽了也莫名其妙,他說中國人的名字最多四個字,不可能一本簿子上,統統都是四個字的名字會死那麼多人,不可能!怎麼想也想不通。

  三個月之後,日本人在上海發動一二八事變,他們才恍然大悟,那一批是日本人,應該在這個戰爭上死的。三個月之前,名冊已經送到蘇州都城隍那裡去了。這才知道,連戰爭裡面死的,都沒有一個冤枉死的。三個月以前名冊送上去了,冤死的,沒這回事,因果報應。這朱老居士親自告訴我,這是事實,不是假的。他的老岳丈,章太炎。章太炎曾經做過東嶽大帝的判官,判官就相當祕書長一樣,那個地位很高,東嶽大帝管五、六個省。他也常常講陰曹地獄的事情給些朋友們聽。他說真的,他說餓鬼道的社會跟我們人間很類似,但就是見不到太陽光。他說他們那邊天空就像陰天一樣,陰沉沉的,永遠見不到太陽。所以這是真的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,你還求什麼?唯一能求的,斷惡修善。斷惡修善,能夠轉變你的命運,改造你的命運,這是真正能夠求的。所以了凡居士,你看《了凡四訓》裡面,求富貴得富貴,求功名得功名,求兒女得兒女,到哪裡求?斷惡修善上求,從自心裡面求,不是從外面求。從外面求,求不到。要從內,從自性上求,有求必應。有求必應的原理,就是自性本來具足,自性能生萬法。性德開顯,那真是有求必應,一切隨心所欲。所以佛法的修學,最重在明心見性,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,然後才會真正死心塌地去修行,曉得我們生活的空間非常非常之大。

  【二正報果。】

  『正報』是我們身體,身自在。

  【謂如來十身。融三世間為十身也。】

  『三世間』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

  【此二無礙。以為佛德。】

  這個『佛』是講圓滿的果德,不但是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。所以佛身自在,一個身能變現無量身,這就自在。如果不能同時變現無量身,我們想一想,西方極樂世界那些人,每天早晨到十方世界去供養諸佛,那要多少時間?一尊佛,耽誤一分鐘,也不得了,億萬年也沒有法子周遍一次。他天天都能供養無量無邊諸佛,經上說,十萬億佛國土,那是講西方世界距離我們十萬億佛國土,這個意思特別顯示,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天天都可以回到娑婆世界來,隨時隨地都可以來,是給我們說明這樁事情的。實際上,他是供養無量無邊諸佛,他怎麼去的?分身去的,同一個時間。一切諸佛的面前,都有他的化身,這才叫自在。

  由此可知,我們要想恢復到這個能力,不容易。分身,在神通裡面屬於神足通。小乘初果還沒有,須陀洹還沒有。須陀洹有天眼、天耳、宿命,有神足通要到三果,三果就能分身。四果阿羅漢六通具足,但是他雖然能夠分身,還是有數量的,不能無數量的,分五百身,這我們在經典上看到過,在歷史上也看到過,修到這個果位不容易。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即使凡聖土下下品往生的,他這個能力幾幾乎乎跟七地、八地等覺菩薩差不多了。換句話說,跟佛比是比不上,跟一切菩薩比都差不多了,他有能力供養無量諸佛,他就能分無量身,所以這個法門稱為難信之法,確實是難信。這是這個道理非常非常之深。剛才講,能往生西方世界,即使下下品往生,那過去生中不知道修積了多少善根?我們只看到這一生,沒有看到人家過去生,決定不是偶然。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蒙阿彌陀佛大願大行的加持,所以他的能力一時都能夠現前,這是圓滿的德能。

  【然依正渾融有六句。序中已明。既修已下者。】

  這個文裡面,前面所講的是果,「顯果難思」。這個『既修以下』,就是第二句,「既修勝行,必有所趣」,這是給我們再解釋下面的既修以下。

  【若非稱性圓因。】

  『圓』是圓滿。

  【不成融通滿果。】

  因圓果才滿。《華嚴》的因是圓滿的,所以它的果報圓滿。從哪裡看?善財童子代表修行人,善財童子在華嚴會上一生成佛,沒有經過第二世,一生就成佛了。他為什麼一生能成得了佛?因為他修的因是圓滿因。《華嚴經》裡面,無論講理,理論是圓滿的;方法,方法是圓滿的;境界也是圓滿的,無一不圓滿。圓滿的因才能得圓滿的果,所以他一生成佛。古大德給我們說,他一生怎麼成得了佛?還是後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。文殊、普賢都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才達到真正的圓滿。所以淨土法門什麼時候開的?華嚴會上開的。什麼人第一個提倡念佛法門?普賢菩薩第一個提倡的。所以在娑婆世界,淨土宗的初祖是普賢菩薩。在我們中國,是慧遠大師;在娑婆世界,普賢菩薩第一個提倡念佛法門的。如果講盡虛空遍法界,超越娑婆,盡虛空遍法界提倡念佛法門的是大勢至菩薩。諸位去讀《楞嚴經》就曉得了。所以我們講淨土宗的初祖,法界初祖,大勢至菩薩;娑婆初祖,普賢菩薩;中國的初祖,慧遠大師。這都要搞清楚。由此可知,念佛是圓滿的因,是圓因。

  所以《彌陀經》跟《無量壽經》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是大經的精華。這個理論、境界與《華嚴經》無二無別。最近有一個人來找我,來訪問的時候問我,我從前講《華嚴經》,為什麼現在不講《華嚴》,去講《無量壽經》?我就告訴他這個道理。《無量壽經》跟《華嚴經》是同一部經,《華嚴經》分量多,講的時間長,一般人沒有這麼長的時間來聽。《無量壽經》經文短,需要的時間少,裡面內容絕對沒有兩樣。所以古人稱《無量壽經》為中本《華嚴》,稱《阿彌陀經》為小本《華嚴》,這三部經完全相同的,圓因滿果。

  【若不頓證法界。非真菩提涅槃。故云爾也。】

  從這一句的標準來看,那尤其是明顯。看淨土法門,就特別的清楚,即使不認識字,不通教理的人,諸位要曉得,不認識字、不通教理,是他這一生,不能講他前生,不能講他多生多劫之前。因為這個事情必定連到過去生,多生多劫之前的善根。否則的話怎麼可能?不可能的事情。他怎麼能相信?怎麼能肯念?念到能夠預知時至,自在往生,不是普通人。所以『頓證法界』,一生成佛,這才是果德不可思議。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,這也是一個小段落。

  今年我們在農曆年就講到此地。過了春節之後,二月二十一號,也就是這個月二十一號,過了春節之後,我們講堂再繼續講。我原來訂的是二十一號到新加坡去,新加坡那邊給我打個電話來,說他們那邊過年,大家都是在年節當中,心情還定不下來,叫我晚去幾天。我說好吧,那我就過了十五再去好了,十六去,十六是三月二號。我們台灣同胞的心比他們定,我們可以提前來開講。好,祝福諸位新年愉快。好,我們念佛迴向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