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 (第九十九集)  1991/1  台灣華藏講堂  檔名:04-003-0099

  請掀開經本,二百四十九面倒數第六行,看大字:

  【但為眾生未能直入。故方便且說三乘。而其本意唯為如來知見。知見即此一法界心。故此結前心體云為物開示。不知何以下。生後也。心體無名可言。約義強分理事。此亦老子經云。有物渾成。先天地生。吾不知其名。強名曰道也。】

  這段是接著前面在註解所說的。前面大師引用經論,祖師大德給我們說明開示悟入這個大事因緣。雖然說得很多,我們聽了之後,我想大家還是會感覺得很茫然、很玄,聽得不踏實,真正要領抓不到,所以還不如我們用現代的話簡簡單單的來申明。

  一大事,一的確是真的,因為一切眾生就是不知道一,才產生了無量無邊的妄想、煩惱、執著。如果知道一,什麼事都沒有了。此地講的一,不是數目字,我們千萬不要想到有一下面還有二,還有三,那就錯了。這個一,也就是老子所講的,不得已強名為一。一真法界就是真如本性,就是自己的真心。為什麼?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從它變現出來的,所以佛經講的一大事因緣的一,實際上就是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。老子也說得很好,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,一是這樣說法的。《易經》裡面講,太極生兩儀,一就是太極,太極生兩儀,兩儀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,八卦生萬物。所以佛法不得已用這一個代名詞,這是一個代名詞,不是一個數字。大事,這裡面是雙關的,有兩個意思,第一個是宇宙萬有的實相、真相,這是大事。整個宇宙人生從哪裡來的?怎麼發生的?怎麼從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?這是大事。另外一個大事,就我們凡夫來講,生死大事。這是很麻煩的事情,生生世世要去搞輪迴,永遠沒有辦法擺脫掉,這是個大事,如何脫離輪迴是個大事,所以這個大事有兩個意思。當然這裡面有非常複雜的因緣,這兩樁大事都不是普通人能夠解決得了,唯有佛陀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,為我們說明生死輪迴的實相,為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實相,只有佛能做得到。

  假如這個世間,這些事情別人可以做得到的,佛又何必出現在世間?出現在世間,豈不叫多事,沒有意義!就是因為一切眾生都想解決這兩個問題,古今中外,多少學問家、哲學家、科學家、宗教家,都想解決這個問題,一直到今天學說很多,實在講,沒有一個答案叫人心服口服,沒有,找不到,所以佛就不能不出世。如果大家都想不到這個問題,不想解決這個問題,佛不出世,出世什麼?給你講,你也不相信,你不願意聽!實在講,有些眾生覺悟了,想知道這個問題,想解決這個問題而解決不了。大乘經上常說,「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」,只要有一個人動這個念頭,佛都會幫助他。人多了,多了佛就用應身,一個人、兩個人,佛就用化身。由此可知,我們這個地球上,想解決這個問題的人多,佛不是一天、兩天就把這個問題給我們解決得了。所以要示現出現在這個世間,也跟我們人一樣,修行、成道、說法、利生,住世八十年,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示現就為這一樁事情。

  可是這個事情的理很深,事很繁雜,不是那麼單純的,大經裡面告訴我們,無量因緣不是簡單的,通常給我們說,那是無量因緣裡面抓綱領。譬如我們講十法界的因行,那是無量因緣裡面最重要的一個因。譬如我們講成佛,成佛最重要的一個因是什麼?平等心,佛心是平等的。菩薩最重要的因是什麼?六度心,心裡常常念六度,行六度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,他是這個心。緣覺是十二因緣心,羅漢、聲聞是四諦心。天,天道是十善四無量心,修十善,欲界天,往上面去還要修四無量心,慈悲喜捨。人,五戒心,常常念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常念這個心,常常修這五戒,這是人道。修羅是嫉妒心、好勝心,嫉妒、好勝墮到阿修羅道。餓鬼,貪心;畜生,愚痴心;地獄,瞋恚心。這是講無量因緣裡面,哪一道因緣都很複雜,哪有這麼單純的。無量因緣抓一個重點,這是最重要的。

  像這些就是這個最重要的綱領,佛要不為我們說,我們也沒辦法知道,這實在的,你怎麼想也想不出來。佛給我們說出來了,我們能相信嗎?能接受嗎?上根的人能接受,他一聽就明瞭,一聽就相信,這樣的人,給諸位說,也是千萬人當中難得有一、二個,不容易。上上根人,那個根怎麼會變成上上根?我們為什麼比他就不如?《無量壽經》上講得很好,大凡上上根都是過去生中無量劫來,修積非常深厚的善根,他今天一聽就接受。

  我最近聽到陸軍八一七醫院的沈大夫,沈主任,年歲也很輕。我聽人告訴我,他聽我的錄音帶,聽到我講修學必須要有五年,開頭五年專門讀經修清淨心,他就接受了。他把所有一切經書統統放下,不念了,也不聽了,在家裡念《無量壽經》。他說我至少要念兩年,念到我心清淨之後,我再來聽,我再來看,這就是善根深厚的人,千萬人當中難得有一個。幾個人,我講的話他當真,他真聽?這個人他能聽,很了不起,這是值得讚歎的,太少了。因為少,不能夠接受佛的直接說明,這才不得已『但為眾生未能直入』,這是絕對大多數的人不能直入。真正直入的人,直截了當就入佛知見,只有兩種人,哪兩種?上智,智慧達到頂點。這個上智不是普通的智慧,都是講法身大士,明心見性的,你給他一說,他聽得懂,他能夠理解,能夠直入。第二種叫下愚,什麼都不懂,跟他講了他就相信,他就死心塌地去幹,這種人直入。

  下愚之人,各宗裡頭都有。像《影塵回憶錄》裡面,記載的有一個曬蠟燭的法師,那是真的,不是假的,這個法師傳記裡頭有,寫得很詳細。我記不清楚了,我看這個書大概是二十多年以前看的,現在有個印象,人名記不住了,這個地點也記不住了,好像是在金山。這個曬蠟師老實,人家看他老實、愚痴,就欺負他。他在寺廟做香燈師,香燈師是專門照顧燈油、蠟燭,要燒油照顧這些。到晚上下殿之後,要看看這個燈火,都要把它熄滅,以策安全,他管這個事情。那別人就捉弄他,六月夏天,就跟他講,香燈師,你那個蠟燭很多,放在裡頭發霉了,搬到外面去曬一曬。你看,他就這麼愚痴,就把蠟蠋搬到外面去曬,這一曬,蠟燭全曬化掉了!所以到晚上上晚殿的時候,這個蠟燭拿出來就是一根芯而已,人家看了都難過。當然裡面有看不慣的,就報告方丈住持老和尚,住持老和尚就召見他,你怎麼搞的,怎麼蠟燭變成這個樣子?他說,哪些人叫他去曬,他就去曬了,沒有想到曬成這個樣子。老和尚有智慧,知道什麼?這一種人是個人才,可以成就的,就叫他你從明天不要當香燈了,你到岳王寺去拜釋迦牟尼佛的舍利,一天拜三千拜,他就老老實實去拜這個佛舍利。拜了三年,他開悟了。開悟作了一首偈子,不認識字,做一首偈子,請別人送給老和尚,老和尚給他印證真的,以後講經說法,詩文都作得好。這真的老和尚賞識,三年舍利,他拜舍利開悟了。他的好處在哪裡?就是老實。老師教他怎麼做,他就怎麼做,決定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這就是勇猛精進。你看《影塵回憶錄》裡面所記載的,我們今天這不能成就,說老實話,不老實!那有什麼法子,比人家比不上。

  諦閑老法師早年那個徒弟也是不認識字,是個老粗,這個我常常講,你們大家都能夠記得。老和尚只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念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就再念。他念了三年,預知時至,沒有生病,往生那一天痛痛快快的。他是往生前一天給他燒飯的老太婆說,明天不要替我燒飯了。那個老太婆以為明天有朋友請他吃飯,所以到第二天中午再去看看老和尚,老和尚有沒有回來?一看老和尚,老和尚站在那邊走了,往生了。手上拿著念珠,站著走的。這個老太太從來沒有看到人死了是站著死的,這她嚇了一跳,趕緊通知些護法。護法來一看,不曉得怎麼處理,趕緊到觀宗寺去報告師父,就是諦閑老和尚。那個時候鄉下到觀宗寺一個往來三天,三天諦閑法師來了,他還站在那裡,死了以後還站三天。一句阿彌陀佛,他什麼都不懂,這樣殊勝的成就,原因在哪裡?老實!這都是直入的,所以說,唯上智與下愚不一,他那個信心不變!這兩種人是最容易得度的,他們是直入的。

  所以當中這一段的這是最麻煩,直入入不進去,那怎麼辦?這才委曲婉轉,『故方便且說三乘』。三乘是什麼?聲聞乘、緣覺乘、菩薩乘。通常我們稱為大乘、小乘。大乘、小乘都是佛的方便說。直入這樣的經典不多,在中國一般大德們公認的,《華嚴》是直入,一生圓滿成佛,《法華》是直入,《彌陀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是直入,除這三經之外,都不是直入。禪宗雖然六祖所傳的,接上上根人,也只是明心見性,大徹大悟。但是諸位要曉得,明心見性的程度只是圓教初住以上,圓教初住就明心見性了。從圓教初住到等覺有四十一個階級,他不是徹悟,也勉強算是直入了,入得淺,不夠深,沒有一句阿彌陀佛入得徹底。

  《華嚴經》入得徹底,它徹底在哪裡?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入得徹底,這是直入徹底,這是超越了禪宗。密宗成佛,你們去看看《印光大師文鈔》裡面所講的,他所成的佛,一般所講的藏教佛。藏教佛,實際上他的功夫,斷證的功夫只等於阿羅漢。那已經相當不容易了,必須要斷見思煩惱才能達到;見思煩惱不斷,三界出不去,藏教佛也沒有分,比淨土宗下下品往生差得太遠了。為什麼?下下品往生的人到達西方極樂世界,就跟等覺菩薩天天相處在一起,那不是藏教佛能達得到的。藏教佛的程度,說老實話,連圓初住的資格還不到,只斷見思煩惱,塵沙無明沒破。由此可知,這個直入太難了,就是要信心堅定,一絲毫懷疑沒有。

  今天我們所走的這個路,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也是導歸極樂。普賢菩薩是我們娑婆世界來說,是淨土宗的初祖。因為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,第一部講的《華嚴經》,《華嚴經》最後普賢菩薩提倡念佛法門,提倡求生淨土,所以這是淨宗初祖。遠公大師是我們中國的初祖,所以我們今天講淨土宗初祖,要問哪一個初祖?法界初祖,那是大勢至菩薩;娑婆初祖,普賢菩薩;中國初祖,慧遠大師,都要能夠辨別清楚。這就不能直入,那就是不得已給你講聲聞乘、緣覺乘、菩薩乘;再委屈一點,就給你講人乘、天乘。近代太虛法師講,五乘佛法,五乘從哪裡來的?天乘、人乘,這是很不得已。但是諸位要曉得,人天兩乘沒有超越六道輪迴,最低限度也證得阿羅漢果,這才是超越三界生死。

  『而其本意唯為如來知見』,這是要常佛本懷了。諸佛出世為的什麼?現在要跟我們說明這個真相。唐朝善導大師告訴人說,如來所以出興在世間,這不僅是說釋迦牟尼佛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,他要示現在這個世間成佛,為什麼?唯說彌陀本願海。他這一句話有沒有誇張?有沒有說得過分?我們要很冷靜的去體會它。說彌陀本願海,換句話,彌陀本願在《無量壽經》。那換句話說,諸佛出現在世間唯一的一個目的就是講《無量壽經》。那換句話說,就是勸人念佛求生淨土,一生當中直入佛果。這個直入,那才入得究竟徹底,一生成佛!一生究竟圓滿成佛,這就是如來知見,佛知佛見。

  《華嚴經》之所以能夠究竟圓滿,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他要不入,不去到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,他就不能圓滿,他就不算真正究竟徹底的直入,還是入《無量壽經》。所以清朝乾隆時候,彭際清居士,這是了不起的一位大居士,他說《無量壽經》就是中本《華嚴》,這句話他說的,這了不起。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經文多,那大本,《無量壽經》就是中本,《阿彌陀經》就是小本,這三部經是一部經,只有說得詳細簡略而已,這個話說得非常正確。所以我也常常講,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八十卷就是《無量壽經》的註解,就是《無量壽經》的細說。換句話說,《無量壽經》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的精華,是《華嚴經》的總結,確實是如此。這是屬於直入,這是佛知佛見。

  這裡告訴我們,『知見即此一法界心』,這就講到一大事因緣。一法界就是一真法界,這揀別不是十法界,是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才是真正平等法界,十法界不平等,十法界是差別的法界,一真法界,一法界是真實的法界。《華嚴》是一真法界,在十法界之上,這是真的,十法界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十法界是順俗諦說的,順凡夫說的;一真法界那才是順真諦說的,那講真話,那一點都不假,講真話了。西方極樂世界可以說是一真法界裡面的核心,是一真法界裡面的精華,它那個真實是達到究竟圓滿。希望諸位在大經裡面你細細去觀察,去了解,去求證,我們這一生當中才不會走冤枉路。

  何況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化身再來的,在我們中國曉得,身分曾經暴露過的,我們知道阿彌陀佛化身來的有善導、有永明延壽、國清寺的豐干和尚,這三位我們曉得是彌陀化身來的。彌陀常常化身到我們這個世間來,他要身分不暴露,我們不認識,不曉得他是佛化身來的。只有身分露了,我們才知道,像彌勒菩薩身分露的時候,傅大士,在家居士,彌勒菩薩化身的。布袋和尚,彌勒菩薩化身的。我們中國人塑的彌勒菩薩相,都塑的布袋和尚相,這是宋朝時候人;寒山、拾得是文殊、普賢的化身;近代印光大師,是大勢至菩薩的化身,這是我們曉得的。

  印光大師對於蕅益大師的《彌陀經要解》讚歎到極處,捧到天上了。他說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,這《彌陀經》的註解,即使是諸佛出世再給《彌陀經》做一個註解,也不能超過其上。這個話是出在大勢至菩薩之口,那麼蕅益大師是什麼人?蕅益大師身分沒曝,在我們推想當中,那不是阿彌陀佛再來,必定是觀世音菩薩再來。他能得大勢至菩薩這樣的讚揚,絕對不是普通人,普通人做不出來的。你看看蕅益大師《要解》後面的跋文,他老人家註這個《要解》九天,九天寫出來的,不是佛菩薩做不出來。

  所以我們再看看,現在我們提倡讀誦依靠的《無量壽經會集本》,夏蓮居居士的會集本。夏蓮居居士絕對不是普通人,他的身分也沒有暴露。在我推想當中,要不是彌陀再來,也是觀音再來。為什麼?如果不是佛與大菩薩再來,決定做不出來,有修有證還不行。王龍舒居士了不起,往生的時候沒有生病,預知時至,站著往生。你看《龍舒淨土文》上畫的那個相,立化相,他往生的相,他是站著往生的。龍舒居士做了一次會集,會集得不圓滿,裡面的弊病很多,他所會集的就是《大阿彌陀經》。彭際清居士非常了不起,他在《無量壽經》下了很大功夫,他的節校本也很有遺憾。為什麼?只根據一個版本,一個原譯本,康僧鎧的本子,其他四種本子他沒有涉獵到,所以他裡面欠缺的東西很多,不圓滿。咸豐年中,魏默深居士的會集本,不錯,他是五種本子都見到了,裡面的瑕疵很多。印光大師在《文鈔》裡面對他那個本子有批評,所以這才感得夏蓮居居士重新來會集。這個會集本的確圓滿,無有一絲毫的缺陷,找不到,找不到毛病。所以這不是佛與大菩薩再來,不是凡人可以做得出來的。凡人靠自己的修持學問,像龍舒、魏默深之流的、彭際清,多了不起,真是一代的文豪,也是一代的大佛學家了,都沒辦法。也是我們這一代眾生苦難程度超過過去,佛菩薩大慈大悲,眾生有感,佛菩薩有應,為我們把這個重要經典重新做一次整理,這樣才能夠普遍流通,得利益的人無量無邊。

  所以這裡面所講的就是一法界心。我們念佛求的什麼?一心不亂。我在過去講《華嚴》,常常提到一真法界是所入,一心不亂是能入,能所不二。所以一心就是一真,一真就是一心,這叫一大事因緣。我這個說法,諸位聽起來,比較上好懂一點,跟古人講的容易懂,容易明瞭。

  『故此結前心體云』,這就要看《疏》了,《疏》在二百四十八面第二行。第二行這裡下了一個結論說,「為物開示,不知何以名目,強分理事二門」。理事二門,下面要詳細來介紹,所以這是結前生後。『為物開示』,這是結前;『何以』,就是不知何以名目,這是『生後』,結前生後。『心體無名可言』,這是沒有辦法說的,不但沒有辦法說,為什麼沒有辦法說?因為言語它的能力是有範圍的;換句話說,是有界限的。心性是沒有範圍的,沒有界限的,言語達不到。不但言語達不到,我們的思想也達不到,我們去想像,這想像的範圍超過言語。言語不能表達可以會意,只可會意,不可言傳,那個會意的範圍比言語大。這個會意能不能會意到真如本性?不能。為什麼不能?因為這個意的能力只能達到八識,阿賴耶識,八識這個範圍之內可以達到,八識以外的達不到。八識以外,真性。

  所以真性,佛給我們說了一個老實話,叫不可思議。不可思,就是你思惟達不到,你想不到的;不可議是,議是議論,是言語,言語達不到,思惟達不到。所以它還有什麼名字?沒有名字。沒有名就不好指陳,跟你解釋就不方便,所以才勉強假設一個名稱。所謂一真法界是假名,真如假名,本性也是假名,第一義諦也是假名,佛說了許多的名稱。那我們要問,佛為什麼說這麼多名稱?說多了,你才曉得這個名字是假的。只要指這樁事情,說出個什麼名都可以,不要執著在名裡頭,執著名,那錯了,你就沒有辦法體會到這個意思。

  假名建立,所以心體無名可言。從義理上強分,強是很勉強的來分,分事分理。我們從理、從事來說明,但是要曉得理跟事都是假設的,你要執著這個理,執著這個事,那又壞了,你永遠沒有辦法直入。所以一定要記住,馬鳴菩薩在《起信論》裡面教給我們修學的心態,這一定要重視,馬鳴菩薩教給我們離名字相,這就是名詞術語,不要執著這些。研究經,或者是聽講經,研究討論,不要死在名相之下,名相是假的,不是真的,所以叫離名字相。離言說相,言說是假的,不是真的,不要執著在言語文字上,文字是言語的符號,言語記錄下來是文字,不可以執著言說,也就不要執著文字。第三,離心緣相,這就更要緊了。心緣相就是思想,我聽了之後,想到什麼意思,你想想錯了,你怎麼能想得到?想不到的,不能想。不能想,他能懂嗎?真能懂,不能想,不用思想,不用分別,不用執著,不用思考,悟!聽了才開悟,恍然大悟。

  你用思想就不可能開悟。思想是什麼?是迷情,這個東西是障礙。障礙你的悟門,你永遠不能開悟。如果你想開悟,聽經不要動念頭,只管聽,絕對不起心不動念,你每天聽,總有一、二句會有領悟,積小悟就成大悟,積大悟就大徹大悟,大開圓解。這一面聽,這一面打妄想,那你永遠不能開悟,所以聽經不可以打妄想。我這講經的人也有開悟,假如我講經,事先要準備,就沒有悟處了,為什麼?落在思惟上去,去思想了!講經跟聽經態度一樣,也是離名字相、離言說相、離心緣相。經本展開,看看你們的眼睛,看看你們的表情,看看你們的動作,我就在這兒胡說八道了。不是準備好了來給你講的,這就是我的悟處,這是活的,準備好了來給你講的,那所講的都是死的。好像大夫看病,你們是病人,我是大夫,你們來看病,我先把藥方開好了,到這裡來給你看病。你來了,這抽屜藥方就拿出來給你,對不對症?不一定。不對症的時候,那我應該說,你沒有照我藥方害病,我藥方沒錯!是不是?你沒照我藥方害病!你們想一想,哪有這種大夫?所以講經,實在講是活活潑潑的,不是死的。

  經上常說,佛無有定法可說,不但沒有定法,佛無有法可說,所說一切法無非是對治眾生的毛病而已。我們今天展開經本,這個經本是個引子,好像作文章的題目,抓到這個題目,你要會作文,你要會發揮,不能死在這裡頭。所以說聽統統都一樣,要知道佛所有的言說,都是不得已勉強而說的。要從言說裡面去體會他的真實義,這就是開經偈所講的,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。必須要離言說、離名字、離心緣,才能夠真正體會如來真實義,也就是此地講的佛知佛見。稍稍有一點執著,那就沒有法子,那個知見是眾生知見,不是佛知佛見,那就變成眾生知見,這是我們要知道。

  底下引用老子,我們一般人稱《道德經》,實在講,《道德經》是道家稱它的,我們一般人就稱《老子》。《老子》有這麼一段,這段跟此地所講的意思相同,所以他來引證。『有物渾成,先天地生』,這個比喻佛家所講的真如本性。『吾不知其名』,這個「吾」是老子自稱,我不曉得這個東西叫什麼名字,為什麼?它沒有名字。『強名曰道也』,不得已,這勉強給它取個名字,叫它做道。「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」,人家也講得很清楚,叫你不要執著。儒道都懂得這個道理,佛家講得更是徹底、更是圓滿。好,那下面既然假設理事,我們就看底下的事:

  【而理事渾融。無有障礙。略為三門。】

  這個『略』也是從大分,從細分那就太多了,非常的複雜,把它歸納起來分為『三門』。

  【第一事法界。第二理法界。第三無障礙法界。】

  這是先分為三門。這底下有註解,二百五十頁第二行,這個《鈔》就是註解。疏是清涼大師作的,鈔是宗密大師作的,宗密是清涼的學生。清涼是華嚴宗第四代的祖師,宗密是第五代的,所以這一本書是華嚴宗,四祖、五祖兩個人的註述。

  【而理事渾融下。】

  這是解釋這一句以下。

  【後融而開釋。文二。】

  這個文分為兩段。

  【先開章。】

  『章』就是章句,我們今天講的段落、章句,先分章句。

  【事法界者。界即分義。】

  『界』是界限,就是分別的意思。

  【理法界者。界即性義。】

  所以「界」這一個字看它用在哪裡,用在事上,就是分別的意思,我們講界限,畫界限;如果在理上講,那是真如本性,那是『性義』。

  【無障礙法界者。即分性相即而無礙也。】

  理事無礙,達到極處的時候是事事無礙,事事無礙那才真正得大自在了。可是沒有能夠達到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的境界決定不可能。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境界?是事事無礙的境界。實在講,是諸佛如來直入究竟圓滿之處,西方極樂世界。我們看底下第一段,這是解釋,裡面就分為三段,第一段解釋四法界。

  【第一事法界者。不出色心。萬象森羅。依正境智。相用顯然。皆曰事也。】

  這個『事』範圍很廣,要是把它歸納起來說,可以分為兩大類。這兩大類,現代人所講的精神、物質,分為這兩大類。在佛法裡面講,『色心』,色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物質,包括我們今天講的物理都包括在裡頭,物理還是屬於物質;心,這是講的心理,精神,這兩大類就統統包括了。細說是森羅萬象,萬事萬物,就心法上來說,這就是一切有情眾生。我們現在講動物,動物他有精神的現象,他有心理作用,這個作用,他有情感,動物。從地獄眾生,在凡夫裡面講,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天這六道有情眾生,這是屬於心理上的狀況。那單單講色法,就是物質,除了精神這部分之外統統是物質。我們眼看的叫做色法,耳聽的音聲,音聲也是物質。今天我們講的光、講的電還是屬於物質,鼻所嗅的香,氣味也是物質。換句話說,我們六根除了意根,眼耳鼻舌身,所接觸的對象統統是物相,物質,森羅萬象。意識所緣的是心法,它是屬於精神的作用。『依正境智』,依是環境,正是我們身體。

  所以實在說,有很多人問我們學佛,佛教究竟講的是什麼?你們有沒有辦法用很簡單的話說得很清楚、很明白?讓他聽了不至於疑惑。佛法究竟說的是什麼?你為什麼要學佛?你能說清楚,他也會學。就是此地所講的,佛法所說的就是我們自己的本身,以及我們生活環境的真相,真相就是經上講的實相,諸法實相。諸法就是依正二法,依是環境,正就是本人,本身!佛教講的就是我自己本人,以及我生活環境的真相。這個人聽了很容易聽懂,你要不要了解?那你要了解,那只好來學佛。學佛為什麼?我要了解,我要知道我自己,知道我生活環境的真相。知道,知道就不迷了,知道就快樂了。所有一切痛苦都是因為不知道,不知道就胡思亂想,胡作妄為,這個帶來痛苦。如果真相完全知道,我起心動念,一切所作,都能夠與理事相應,那怎麼不快樂?不可能產生一點錯誤,這個就快樂了。

  所以學佛的好處在哪裡?個人幸福快樂,家庭美滿,事業成功,社會和諧,國家富強,天下太平,你們要不要?你們不要,那就不要來學佛。如果都要,佛法會圓圓滿滿的給你,絕對不會讓你失望。何以見得?我給你做證明,我就是。可以給那些初學的人作證,如來三轉法門,示轉、勸轉,最後作證轉,我給你做證明,我在這個世界上最幸福、最快樂,我的家庭最美滿,我的事業最成功,那樣樣給你做證據!社會不和諧,是學佛人太少了!大家都學,那社會就和諧了!佛是給我們講這個的。所以宇宙人生,依報是宇宙,正報是人生;依報是我們生活環境,正報是我們本人。境是屬於境界,智是屬於智慧,內充滿了智慧,所以在一切境界裡面才真正認識清楚,無論順境、逆境都自在,沒有一樣不自在的。『相用顯然』,相是相狀,用是作用。有體相用,體是屬於理類部分,那不是屬於事法界的。所以現在講事法界只講相用,不論本體,本體是理法界,這些統統叫做事。下面這有很長這段文來解釋清涼大師這段的開示,我們看《鈔》:

  【後牒釋中三。初釋事法界。次釋理法界。後釋無障礙法界。】

  這個算是科題。

  【今初也。】

  底下這再解釋說明底下這段文,解釋這個第一事法界。

  【事法界者。謂三世差別邊際。意識所知。並名法界。故十八界攝百法。法界獨攝八十二也。】

  這個地方略略的跟諸位解釋一下,宗密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說的。『事法界三世差別』,三世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這個大家容易懂。『意識所知』,三世從哪來的?是意識裡面分別出來的。這一種分別,給諸位說,是妄想執著,為什麼?這個三際是時間的觀念。時間的觀念、空間的觀念,在《百法》裡面都是屬於不相應行法。所謂不相應行法,第一個它不是心法,與心不相應。心法就是八識,八心王,它不是心王,與心不相應。它不是心所法,心所法是心理作用,它也不是的。心所法五十一個,它不是心所法,與心所法不相應。它也不是色法,它不是物質,時間跟空間這個觀念不屬於物質,所以它也不是色法,與這三個都不相應。那這個法從哪裡來的?用現代的話來講,是純屬抽象的概念,絕對不是事實,只是假設,這個假設是一般人統統都承認的。所以它確實有這個事情,雖有事,這事在哪裡?沒有,所以三世十方俱不可得。你看《金剛經》裡面講,三心不可得。三心不可得,就是講的時間不可得,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。說過去,那已經過去了;說現在,現在已經過去了;未來還沒有來,三心俱不可得,說明三世十方的真相。

 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有智慧,知道事實真相而不執著,恆順眾生,眾生有這個執著,隨順他的執著,自己決定不執著,把這個妄想執著打掉。這個妄想執著打掉,給諸位說,你的煩惱憂慮去掉不少。哪一種煩惱憂慮去了不少?譬如我們一般人對於時間執著得很嚴重的,一年一年過去了,我一年一年老了,他真的就老了,老到最後,那就要死了。怎麼會老的?一切法從心想生,他想他老了,他就老了。他如果這個三世觀念丟掉了,沒有時間觀念就不老了,年月日時都不知道了,那就永遠不老了,你看看這個利益多大。所以你有執著,你就有衰老;你沒有這個時間的執著,你就永遠不老。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年歲愈大還愈年輕,體力還愈壯,這些都是事實。

  所以這個年月日時丟掉,時間不要了,我這手錶什麼都不要,不知道時辰。時辰是什麼?是你們有時辰,那要問問現在幾點鐘了?是你們說幾點鐘,我沒有時辰。你們今天是幾月幾日,是你們貴地的,我沒有了,我不知道年月日時,這個自在。把這個空掉,方位也空掉,到處都一樣。這個到處都一樣,你們還不太容易感覺。如果把這個空間丟掉,方所丟掉,現在我們在這個世界旅行,一般人講時差,他為什麼有時差?他有空間的觀念,所以他就有時差。空間觀念丟掉,沒有時差了。台北在哪裡?跟洛杉磯沒有兩樣!一,不二!換句話說,你馬上飛到那裡完全正常,一點時差都沒有。你要覺得這飛越太平洋,隔了多少個時區,好了,你這個日夜就顛倒了,你至少要辛苦一、二個星期,你這個時差觀念轉不過來。從哪裡產生的?妄想執著產生的。

  這是我簡單給你說明,你把時空觀念捨掉的好處。我自己可以做證明,我常常到外面飛,沒有時差。為什麼沒有時差?沒有空間的觀念,所以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沒有時差。因為我曉得方分、時分都是假的,不相應行法,它不是真的!你何必要在上去執著、去分別它?曉得這個道理。這是講的意識所知,這是落在八識裡頭,事法界統統落在八識裡頭。『故十八界攝百法』,十八界是講六根、六塵、六識。六根,前五根是色法,意根是心法,六塵完全是色法,六識統統是心法。所以十八界裡頭,心法有七個,色法有十一個,這是把宇宙萬有所有一切法歸納起來,歸納這十八類。

  這十八類可以說,盡虛空遍法界都沒有辦法超越這十八類。所以《楞嚴經》上二十五位菩薩修證圓通,他的歸納就是十八界。十八界後面再加一個七大,這就變成二十五。十八加七大有二十五。七大,是地水火風空見識,加上這個,這就變成二十五類。二十五類把世出世法統統講盡了,用二十五位菩薩來做代表,教給我們修行、入門、下手,修行證果的一條道路。也就是佛經,佛有無量的經典,無量的法門,歸納起來決定不超過這二十五類。我們念佛法門是大勢至菩薩的根大,大勢至菩薩。地水火風空見識,也就是見,見就是根。這是專修淨土的法門,他這個法門在所有法門裡面的確最殊勝、最簡單、最容易、最穩當、最快速,成功最高,沒有比它更高。

  《圓通章》,我們從前講《楞嚴》,我《楞嚴》講過很多遍,但是我過去講《楞嚴》,實在講對於《圓通章》囫圇吞棗,沒有理會到,沒有領會到。一直到看到淨土五經,印光法師把這一章經文單獨提出來,附在淨土四經後面,成為淨土五經,引起了我的注意,回過頭來再仔細去看這個經文,才發現的確不可思議。印光法師不這樣做,我們疏忽了,大意了,沒有仔細去觀察它。這一仔細去觀察,這一章經文實在了不起,是淨土的《心經》。

  我們常念《般若心經》,那是大般若部的《心經》,這一章經不僅僅是淨土《心經》,實在是一大藏的《心經》,比《般若心經》高得太多了,不是《般若心經》能比的。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要度眾生了生死,成佛道,統統在這一章上,所以它確實是一大藏之《心經》。不要看經文很短,比《般若心經》短,《般若心經》二百六十個字,它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,把佛法的精華說盡了。你要找一切經裡面最殊勝的,可以說沒有比這一段殊勝。所以看的時候才看出門道,才體會到味道,這叫法味無窮。

  「故十八界攝百法」,十八界如果詳細再把它展開就是百法。百法就是十八界,十八界講的六根、六塵、六識!再詳細說明,詳細就是百法,唯識宗的《百法明門論》,天親菩薩作的。實在講,天親菩薩作《百法明門論》是根據彌勒菩薩《瑜伽師地論》。《瑜伽師地論》將宇宙萬法歸納為六百六十法。六百六十法,天親菩薩認為太多了,初學的人不容易,所以為了接引初機,便利初學,把六百六十法再歸納,歸納成百法。教誡初學,這是法相宗入門的經典,《百法明門論》,這裡面包含著心法八,心所法五十一,色法十一,不相應行法二十四,無為法六個,合起來百法,實際上就是十八界的展開。

  『法界獨攝八十二也』,在百法裡面講事法界的就有八十二;換句話說,百法裡面有十八個是屬於理法界,其他的統統都屬於事法界,可見得這個事相上確實是『萬象森羅』。

  【雖眼等緣境不同。別開五根五塵。然亦是同時意識所知也。】

  《華嚴》也是唯識經六經之一,唯識所依的是六經十一論。六經裡面有《華嚴經》,所以《華嚴經》裡面講到法相唯識的部分很多,宗密大師在此地引用唯識來給我們解釋事法界,才能把這樁事情講清楚、講明白。

  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下一次再接著這裡講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