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 (第三十一集)  1989/1  台灣華藏講堂  檔名:04-003-0031

  請掀開經本,第一百二十面倒數第二行。

  【七降雨滋榮喻。】

  這還是講的「出現品」裡面有十種比喻,都是說如來的圓音,就是圓滿的音聲。這十種,前面我們讀過了六種,今天接著讀第七:

  【喻稱根。經說。譬如阿那婆達多龍王。興大密雲。遍閻浮提。普注甘雨。百穀苗稼皆得生長。江河泉池一切盈滿。其水不從龍身心出。而能種種饒益眾生。】

  這段是比喻。

  【佛音亦爾。興慈普遍。雨甘露法。令眾歡喜。增長善法。滿足諸乘。不來不出。饒益一切。】

  這段比喻,我們現代人看起來都有了懷疑。從前人認為降雨,這是龍王的事情;現在科學家有許多的解釋這個與龍王不相干,甚至於現在人也可以造雨了。那是不是有這麼回事情?如果按照佛法的原理上來講是決定講得通的,現在人說沒有龍王也講得通。怎麼說都講得通?佛法在基本的原理上說,這一切法唯心所變。《唯識論》裡面講得很好,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在過去,那個時候人的心識,他這麼想,他就這麼變,現在人另外一個想法就另一種變法。所以在佛法裡頭,決定能夠講得通、講得圓融的,這一點我們一定要能夠理解。宇宙之間,森羅萬象,無奇不有,從哪裡來的?一切是從眾生心想中生。

  所以佛決定不跟我們打妄語的,經典裡面所講的句句真實。就是於動物之間,有很多古代的生物現在絕跡了,沒有了。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三千年前。三千年前有那麼多人相信,那麼多人心在那裡變現、在那裡分別、在那裡造,哪有不可能的事情!不要說眾多的人,這共業,就是別業,一個人想,有一個人信。《楞嚴經》上講這個道理講得很透徹、講得很深,所謂是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。不但是佛菩薩於一切眾生是隨心應量,佛菩薩憑什麼隨眾生心應所知量?你要把它原理找出來,所憑藉的就是真如本性。

  真如本性是一切萬法的體性,不僅一切有情眾生是從這個體性變現出來的,一切無情也是從這個體性變現出來的,乃至於虛空。虛空的體性什麼?還是一個真如本性。換句話說,除了本性之外,沒有一樣東西,這就是所謂「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」。諸佛菩薩憑藉本性才能夠隨心應量。佛菩薩憑藉的是這個,試問問,哪個眾生不是憑藉著真如本性?都是。一個是覺而不迷,一個是迷而不覺,所不同的就這一點。除這一點之外,無二無別。所以諸佛菩薩能夠隨心應量,我們每個人也是如此。

  那我們要問一問,這龍現代有沒有?我告訴諸位,有,真的有,確實有人見過。曾經有人告訴我,他見過。你說我相不相信?我很相信。我為什麼相信?因為我自己也見過。我見到龍的時候,大概是在七、八歲的時候,抗戰前大概二、三年。抗戰前,我們住在鄉下。有一天看到,像這個天陰的時候,還沒有下雨,很陰暗。但是我們所看到的,不是我一個人看到,我們鄉下十幾個人看到。在雲層裡面,吊的一個龍尾巴,頭沒有看到,看到一條尾巴。跟我們所畫的樣子差不多,十多個人看到。那時候我們很小,我們只有七、八歲,但是這個事情記得很清楚,印象很深。老人都說,這個龍大概是犯了罪,犯了天條,被神罰,罰牠吊在那個地方,吊在那裡。所以這是一個小村莊,一個地區,有這個共業能夠見到。可見得,連現代有這個共業的還是可以能見到。

  那這個地方,他是用牠來做比喻。龍能夠『降雨』,這個雨是不是從身上降的?還是牠心裡降的?不是的,與牠身心都不相干。用這個比喻,比喻如來說法的妙音。所以佛以一音而說法,眾生隨類各得解,比喻如來的音也是這個樣子。如來的心慈悲,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覺悟,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。明瞭真相就是覺悟,不明真相是迷惑。一切明瞭,這個人就不造業。造業是迷惑造業,不迷惑的人,他怎麼會造業?不造業,就沒有苦報。所以佛慈,對眾生最大的恩惠,就是幫助我們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。

  佛說的這些法,是不是從他心裡面生出來的,還是他口裡面講出來的?給諸位說,都不是,這就妙了。如果這個法是從佛心裡生出來的,佛口裡說出來的,他的音就不圓了。我們今天音不圓,跟外國人談話,還得找翻譯。為什麼原因?因為我們的這個言音是從心裡生出來的,口裡說出來的,不圓了。佛的音為什麼圓?他不是從心裡生的,也不是從口裡出的,這個妙!就像龍下雨一樣,那個雨不是從牠身上出來的,也不是從牠心裡生出來的,比喻這個。

  這個雨究竟從哪裡來的?給諸位說,性德自然的流露。所以佛法,不管哪一宗、哪一派,講到最後都求的是明心見性。性德是圓滿的,就像《楞嚴》上所說的,佛的圓音是怎麼現的?是「當處出生,當處滅盡」,「不來不去」,所以他能夠『令眾歡喜,增長善法,滿足諸乘』。這句話就是說,滿足所有一切不同的根性,聽佛說話都能夠明瞭,都能夠得利益。語音不同,聽佛說了,都是自己的言語;淺深不同,聽了佛說法,很適合於自己的程度,這個音才圓滿、才妙。所以是『不來不出,饒益一切』有情的眾生。再看底下一段:

  【漸降成熟喻。喻無遲速。】

  前面比喻的是『稱根』,這個稱根就是《楞嚴經》上所講的,捨識用根。根,是根中之性。所以說,佛的圓音是稱性的,這是比喻沒有『遲速』。

  【經說。譬如摩那斯龍王。將欲降雨。未便即降。先起大雲。彌覆虛空。凝停七日。待諸眾生作務究竟。過已漸降。普潤大地。】

  這個比喻很好懂。

  【佛音亦爾。先興法雲。成熟眾生。待根熟已。然後普降。令其滿足無上法味。】

  實在上來說,佛說法確實如此。因為突然跟我們講真實話,說出如來親證的境界,我們決定不能夠接受。什麼原因?超越我們的常識,我們也找不到理論的依據,所以就很難接受。因此佛要給我們說真實法,先要培養我們的根性。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,先從阿含,再說方等,再講般若,然後再法華、涅槃,真實法在最後,在最後才說。這就是要先培養我們的根性,慢慢這些理論統統都明白、熟悉了,佛跟我們講究竟了義的一乘,我們才能相信。

  咱們看這一代時教,確實是像這個樣子的。但是佛法是圓滿的,初後一如,古德也說,初後一味。這個意思必須要入進去才能夠體會得到,確實是一味。它是一個方向,一個宗旨,一個目標,只是說法的技巧不同。這個技巧不同,實在講,佛並沒有有意去用什麼技巧,佛沒有這個意思。佛如果有意,那就落到意識裡去了。佛沒有這個意思,自自然然隨著眾生的根性,一絲毫沒有造作,一絲毫沒有勉強,完全順應自然,法爾如是。這其中最特殊的,無過於講淨土的經典。講淨土經典,一般古大德都把它判在方等教裡面,就是第二時所說的。這裡面像《無量壽經》跟《彌陀經》,特別的原因,《觀經》它的因緣是韋提希夫人遇難,遭了家庭、國家的變故,感受到痛苦,而啟請的。《無量壽經》跟《阿彌陀經》不然,是佛觀察當時大眾的根機,其中有人能夠相信,有人能夠修學,所以是無量的歡喜心把這個法門先說出來。我們在《大經》參透了,才曉得這部經是佛四十九年所說的真心話,也是佛出現在這個世間,他想說什麼?就是說這個法門。

  你們看看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,他所引用隋唐這些大德們所說的,這些說的人是不是有偏見?是不是修淨土,特別來誇張淨土?不是的。怎麼曉得不是的?你如果把一切大乘經都做一個相當深度的研究,你才曉得那些人說的話是真實的。那些人都相當聰明,不傻。所以說一切經典裡面,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,綜合做一個比較,古德承認《華嚴》最真實。《華嚴經》跟《無量壽經》做一個比較,《無量壽經》最真實,把《華嚴》比下去了。蕅益大師也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,他老人家出身於天台,他沒有學念佛法門,最初學的是天台,他從天台回過頭來,專修淨土。這個人聰明絕頂,宗教皆通,都通達,最後回歸到淨土。他的體認跟古來的大德沒有兩樣。他看《阿彌陀經》是「華嚴奧藏,法華祕髓」,這跟古人比法,簡直沒有兩樣!《彌陀經》跟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兩個一比較,《彌陀經》第一,把這兩部經比下去。這一部《彌陀經》是《華嚴經》、《法華經》的精髓。跟古人的這個說法有什麼兩樣?你看《要解》裡面證據確實。他不是隨便說的,隨便說,人家不相信,確實有證據。

  所以歷代多少這宗教通家,宗教是佛門裡面的;講宗,講禪宗,講教,禪宗以外的各宗都稱之為教。通宗通教的,我們稱為宗教通家,對於古德這些說法都承認。蕅益大師講它是華嚴奧藏,這個證據就在《普賢行願品》。《華嚴》到最後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這《華嚴》才圓滿。如果沒有這一著,《華嚴》最後不能圓滿。《無量壽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字字句句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。所以這部經就是《華嚴》的總歸宿,《法華》的結論,統統結在這上面。這個知道的人確實是不多。所以古德說,這兩部大經是我們中國歷代佛門弟子公認的一乘圓教,究竟真實的法輪。

  日本的古德說,不過是《無量壽經》的導引而已。這就合了這個意思,佛講一切經,都是為我們修淨土的預備功夫,這是實在的。真正把一切經論都搞通了,他對於淨土決定沒有懷疑,死心塌地的去修學。所以一定要等待『根熟』,然後『令其滿足無上法味』。這個無上法味就是一生成佛。而且這個法門必須適合於任何一個人,如果它有特殊的對象,這個法門就不圓滿。像《華嚴》,《華嚴》的對象是上上根人,它的對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所以它那個法門不是真正的圓滿,高是高,不能普度。所以到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那這就普度了。西方淨土,「三根普被,利鈍全收」,這才圓滿;《法華》也不例外。任何一個宗、任何一個法門都有它特定的對象,都不是究竟圓滿。唯獨淨宗持名念佛這個方法,將一切眾生的根性普遍統統都攝受了,真是一個都不漏。只要你具足信、願、行這三個條件,你一生就能夠滿足無上法味。下面第九個比喻:

  【降霔難思喻。】

  這是比喻。

  【喻雖差別。同一性故。經說譬如海中大莊嚴龍王。於大海中降百千種莊嚴雨。而水無差別。龍難思力。令其莊嚴。佛音亦爾。無所分別。或以十音。百音。千音。八萬四千音。無量音等。各別說法。隨眾生根。皆令歡喜。】

  這一段喻法都容易懂。在法裡面來講,就是佛給我們說了無量的法門,拿現在來說,就是一切經卷。佛的說法不一樣,說法雖然不一樣,目標是相同的,都是幫助我們破迷開悟,都是幫助我們歸心淨土。佛在這個經論裡面,專說淨土的有三經。我們今天講的五經,《普賢行願品》是《華嚴經》。《華嚴經》不是專說淨土,只是這一卷說淨土。《大經》有八十卷,《行願品》有四十卷,除了重複的,一共有九十九卷。九十九卷經裡頭,只有一卷說淨土,所以不是專說,是帶說。《楞嚴經》裡面也是這個樣子。《楞嚴經》總共有十卷,裡面說淨土的只有《大勢至菩薩圓通章》,只有這一章。文字不多,所以也是屬於帶說,不是專說。帶說淨土的這些經論,古人也有做了一個統計,去查了一下,總共有二百四十多種,帶說的。所以古人講,千經萬論處處指歸。雖然經文裡面沒有明顯的帶說,如果這部經義真正通達,除非他沒有緣分接觸淨土,如果有緣分一接觸,必定生歡喜心,必定能夠接受。

  所以佛不管怎麼說法,實在講,他的義趣都是歸向淨土。淨土之殊勝,不是認真修行的人,很不容易體會到。而且他修學這個大用,是能夠在短時間就能夠受用到。真是古德所說的,簡單容易、穩當快速,極圓極頓。只要真正肯修,就如同《無量壽經》裡面講的,你所得到的是真實利益。這個真實利益,我們撇開這一生往生不退成佛,這當然是究竟真實。沒有往生之前,我們現在這個世間,說老實話,已經得到真實的利益。這個真實是什麼?是你的心清淨平等覺而不迷,這是眼前得到的真實利益。也就是經題上講的,清淨平等覺,你現在就得到了,而且很快可以得到。認真的去修學,不到半年就可以得到。這個法門決定不會產生副作用。不像其他的法門,其他的法門沒有高明的人指導你,往往容易走錯路,所謂是著魔。淨宗決定沒有這個事情,所以它非常穩當,真是有百利而無一害。這樣好的,這麼好、這麼殊勝的法門。最後一種比喻:

  【遍降種種喻。喻其普遍。經說。譬如娑竭羅龍王。欲現自在力。饒益眾生。咸令歡喜。興雲彌覆。色相多般。或白或紅。若干差別。出眾電光。四天下中。雨種種雨。龍心平等。無有彼此。但隨善根異而有差別。】

  這是比喻。

  【佛音亦爾。欲以法化。先布身雲。彌滿法界。隨其樂欲。為現不同。振大法雷。雨眾法雨。】

  這個比喻到此地,比喻的經文到這個地方。這段的比喻意思也非常明顯,我們不難體會。實在說,這全是稱性。性,就是清淨心,就是平等心。所以我們在修學,心不清淨不能入道;心要清淨,必須要把世出世間一切境緣放下。要知道清淨心就是自己的真心,清淨心就是自己的本性。淨宗之入門就在清淨心。所以它修行的原則是在起心動念之處,能夠立刻回頭,回到這句佛號上。用這句佛號,把我們的心達到清淨,也就是以這一念換一切妄想雜念。把一切念歸一念,這一念就清淨了,這一念的功德不可思議。你能夠回頭,這個回頭就是把這所有妄念,從妄念裡頭回來,回到這句佛號上。你能夠回頭,這就是覺,這叫始覺。這句阿彌陀佛就是自己的本覺。所以念佛是始覺合本覺,不知不覺這念下去,就念成究竟覺了。到能所雙忘,就是始本不二,就成究竟覺,這是這個法門巧妙之處。所以這個修法,可以說完全是稱性起修,全修在性,這也是許多學佛的同修不知道的。宗門教下沒有不羨慕稱性起修的,不知道怎麼個修法,哪裡曉得念佛人是念念稱性,這實在不可思議。這第十個比喻也是這個意思。我們特別重視的,就是看到經文上講『龍心平等,無有彼此』。所以這個平等心是比什麼都重要。

  【具斯十義。故曰圓音也。】

  如來說法的音聲具足以上這十種意思,我們稱他的音是圓滿之音。所以佛的音聲是遍滿法界,因為他稱性。眾生有感,佛立刻就有應,感應道交,這是感應佛的圓音。佛為我們現身,也是這個感應,同樣一個道理。所以我們見到佛像,聽佛說法,佛有沒有來?佛是無來而來,無去而去。實在講,沒有來去,是隨一切眾生心量自然顯現的。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這個道理。臨終的時候,佛來接引你,阿彌陀佛是真來了?你不能說他沒有來,你也不能說他來了。為什麼?因為阿彌陀佛的願力,阿彌陀佛的法身,是盡虛空遍法界,我們這裡一念感,立刻他就現相。他所現的這個相,與我們這個感應的力量成正比例。如果我們念到理一心不亂,那你所感應的這個佛相是阿彌陀佛的報身相,圓滿報身相。相有,佛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,你見的是這個相。如果你念的是事一心不亂,你所見到的這個相是應身相。我們經上常講的三十二相,八十種好,盡是這個。確實是「唯心淨土,自性彌陀」,一點都沒錯。但是唯心自性,有沒有真的這麼一回事情?有。怎麼曉得有?因為我們眼前這個世間也是自性娑婆。你說這是不是真的?你認為這是真有,西方極樂世界就真有。因為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,跟我們現在所感觸的這個世界,我們生活的環境,完全沒有兩樣,理事不二,性相一如。

  我們講彌陀是自性彌陀。我們每天接觸許多這些人物,全是自性變現出來的。離開自性,無有一法可得,原理就是如此。那我們還能有什麼不相信?從依報上講,我們講唯心;從正報上講,我們講自性,用這個話來說,大家就更容易體會。唯心依報,自性正報,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唯心自性。所以《楞嚴經》上講,觀音菩薩講他自己修行,他把分別執著捨掉了。這個分別執著不容易捨,觀音菩薩講捨這個,破執著六個階段。《楞嚴經》上有名的講的「六結三空」,他講六個結。這六個結統統解開了,這才見到自性,明心見性了。這在禪家來講就是破本參,教下裡面所說的大開圓解,我們淨土宗所講的理一心不亂,就是這個境界。這個境界,在菩薩位次裡面來說,圓教是初住位的菩薩,別教是初地,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六個結統統解開了,這才破一品無明。雖然只見一分真性,這一分真與一切真是無二無別。所以他就有能力,上與十方諸佛同依此理。你看,與一切諸佛通了、相應了,十方一切諸佛全是自性變現的。不要說是自性彌陀,自性釋迦,一切諸佛菩薩全是自性,下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。這就是我剛才把它歸納來說,自性正報,唯心依報,全都包括了,統統含攝,一法不漏。

  所以諸位要是把這個道理明瞭了,你對於一切法決定不迷惑,於一切法統統信得過,於西方淨土也不懷疑了。我們在一切法裡面,選擇一法來修學,知道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。既然明白這個原理,為什麼一定要修持名念佛?這個問得不很高明。如果你要是學禪的話,那也就問,你為什麼一定要選禪?那個人學密的話,你為什麼一定要學密?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都可以加這個疑問上去,所以這個問並不是高明的,法法平等。我們選擇這個法門,這個法門適合於我們修學的環境。同時又聽一切諸佛的勸告,一切諸佛教給我們,勸我們學這個法門。我們哪個法門都一樣!諸佛說這個法門好,好,我們就學這個法門!這不是很好嗎?順理成章!也就是說,無量諸佛,絕大多數是用這個法門成佛的,一切諸佛都讚歎這個法門。所以在理論上講,你選擇任何一個法門都對,都沒有錯,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。但是在個人根性上來說,的確有難、有易,有方便、有不方便,這是真的。我們再看這底下一句。這下面,這還不是一句,半句,這句是:

  【言非扣而長演。】

  前面講了這麼多,只解釋『圓音』這兩個字。這句的這個下半是『非扣而長演』。

  【則常說遍說。不待機請也。如下教起十因中。第一法爾中辨。】

  這一句解釋得很簡單。如來說法,從來沒有間斷過,所以說是常說。不但從來沒有間斷過,盡虛空遍法界,沒有一個地方聽不到,遍說。尤其是妙的,無量無邊的法門是一時同說,這個妙了。好像你手上拿了個收音機,全世界的這個電台,你統統收得到。你只撥到哪個頻道,那音聲就出來了。佛的這個音就這樣的圓滿。無量無盡的法門是一時同說,無斷普遍,所以說不必去請法。這個意思大師留在後面,我們現在讀的統統是序文,連玄義還沒有念到。在玄義裡面,第一大段教起因緣裡面,再詳細的解釋,留到後面再講。我們再看第二句:

  【言果海離念而心傳者。】

  這兩句在科題上講是「說本恆傳」。說,是如來說法。如來說法根據的是什麼?這就是本,前面這句。後面這句著重在『心傳』。這個心傳是恆傳。文字裡面是非常的清楚,非常的明顯,這要『離念』,有念就不行。離念就是你真心顯露,真心裡面沒有妄念。所以離念,真心就顯露了,跟諸佛如來的心沒有兩樣。佛是這個心,我們也是這個心,心心相應,這就是傳的意思。我們看底下的解釋:

  【果海離念。】

  這個『果』就是佛果。也就是我們通常講成佛,無上正等正覺。比這個正等正覺還要高,這個果位是究竟之果,離念了。

  【則非情識所解。】

  這個境界,佛縱然說得出,我們也沒有法子理解。為什麼沒法子理解?因為我們從來沒有這個經驗。也就是說,我們從來沒有離念過,我們都有念頭。有的時候覺得,唉!我現在什麼念頭都沒有。其實粗念沒有,細念還有。那個細念自己都不知道。不但我們細念不知道,連證得阿羅漢、辟支佛的這些聖人,他們粗念斷掉了,細念沒有斷,細念還是有。還有,他為什麼不斷?因為他沒有覺察到。他要覺察到了,他就會斷。真正到離念、到無念,成佛才無念,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,換句話說,他還有一分微細的念頭在。所以等覺菩薩也是覺有情,情沒斷,他是覺悟的有情眾生。

  所以如來的境界連等覺菩薩都不能完全搞清楚。我們回到西方淨土,西方淨土依正莊嚴,完全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。所以他那個境界實在是太不思議了。《要解》裡頭最讚歎的,第一不可思議,就是一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橫生四土,圓證三不退,這的確等覺菩薩都搞不清楚這是怎麼回事情。所以深入教下的人,深達教下,他不相信,因為他沒有理論可以依據。哪有這種道理?你的見思煩惱一品都沒斷,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圓證三不退,哪有這個道理?這個圓證三不退不得了,等於等覺菩薩。所以這人當然不相信。但是這個話是釋迦牟尼佛親口說出來的。《彌陀經》上,六方佛給我們做證明;《無量壽經》上,十方佛給我們做證明,證明釋迦牟尼佛說的沒有錯。

  雖然出自於釋迦之口,十方諸佛證明,還有許多的大法師不相信,所以這個難信之法。夏蓮居老居士說得很好,佛云難信誠難信,萬億人中一二知。他這個話說的真的,不假。是億萬人中,一、兩個知道。所以必須在教網裡頭透過來了,他才相信。教網當中真正透過來的人不多。《要解》裡面舉了幾個例子,像無著菩薩、天親菩薩、龍樹菩薩;在我們中國,永明延壽、智者大師他們這些人,這些人到後來統統念佛求生淨土,他真正透過來了。不容易,實在不容易,『非情識所解』,菩薩都困難,何況我們凡夫。

  【既絕所解。則言之不及。】

  『解』是思惟,思惟想像達不到。思惟想像都達不到了,那言語當然是更不可能的,所謂是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。

  【須亡言得意。】

  言語沒有法子說,離開言說,這實在就是馬鳴菩薩在《起信論》裡頭所說的「離言說相」,離言,「離名字相,離心緣相」。離心緣相,就是不可思;離言說相,不可議,沒有法子討論的。這個時候的意思你明瞭了,所以豁然大悟,心開意解,這就叫做心傳。實在講,宗門教下統統是如此。尤其諸位要是去看看禪宗的公案,教下也不例外,老師傳你什麼?實在講,沒什麼傳。到了幾年,自然開悟了,那就是老師無傳之傳。所以要知道,這個東西說不出的,這個東西也拿不出來,一定要靠你自己悟。你自己要想真正能夠覺悟,必須要把所有一切分別執著妄想捨掉,這個境界自然現前。

  禪宗教你用參究的方法,古時候用觀心的方法,以後用參話頭的方法。實在講,參話頭的方法跟念佛這個方法,在理論、方式上很接近,都是把一切妄念歸成一念。然後這一念脫掉了,心開意解,一念都沒有了。禪宗縱然到大徹大悟,如果他要不迴向求生淨土,換句話說,還是不免輪迴。輪迴又怕有隔陰之迷,怕的是這個。所以真正徹悟之後,他願意求生淨土,有進無退,決定不退轉;不求生淨土,是免不了會退轉。教下的方法,是叫你念一本經。譬如說這一本《疏鈔》這樣的分量,叫你每天從早到晚,一個字不漏念一遍。這什麼意思?念了,不打妄想,把所有妄念歸到這一念去。念的時候不要求解意思,就是念。目的是什麼?目的就是把妄念念掉。一天念一遍,念個五年、十年,妄念沒有了,豁然開悟了。你看我們中國自古師師相傳,這個傳法的,你看哪個老師講經說法來傳的?沒有這個事情。你去看看中國這各宗的語錄,沒有這回事情,是這樣傳心的。到你恍然,這個心地到真正清淨的時候,請老師給你講解是印心。像六祖惠能大師,這禪宗很有名的例子,你們看看《壇經》,徹悟之後,老師給他講《金剛經》印證。講不了幾句,他完全明瞭通達了,印證的。

  講經、聽經不可能開智慧。諸位要曉得,為什麼不能開智慧?你是用耳識來聽法塵,是六塵。我們說的音聲是聲塵,塵是污染的,染污你的本性。你的識是虛妄分別。妄心對這個染塵怎麼會開悟?沒這個道理。唯有到你自性清淨之後,幾句話恍然大悟,那一點就行了,畫龍點睛而已,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原理。那我們今天在這裡講經有沒有好處?給諸位說,會聽的人有好處,不會聽的人沒有好處。不會聽的人,在這裡聽經是世間善法,世善。會聽的人,那個功德利益大了,那是得出世間的善法。會聽的人是怎麼聽法?不聽這個講的意思,聽而無聽,無聽而聽,這是會聽。你在這裡一個半鐘點,這一個半鐘點什麼?在這裡淨心,因為你專心聽,心裡不打妄想;聽得清清楚楚,絕不分別語言,也不分別名相,就是說,離言說相聽,離名字相聽,離心緣相聽,這個聽是高明。這個要聽久了,會見性,會開悟的,這叫會聽。不會聽的人是什麼?你聽我講,把這個東西都記在心裡,好,我怎麼講你都記得了。講完下去,這一段經你也會講了,你也就學會了,完全落在意識裡頭,你是用的耳識來聽這個聲塵。這就是孔老夫子,像「學記」裡頭所講的「記問之學」。記問之學是世間的學問。你學得再多,將來那個成就,佛門裡頭的術語,叫世智辯聰,這是你的成就。你最大的成就,只是世智辯聰而已,這裡頭沒有定慧。換句話說,你的煩惱斷不了,你的清淨心不能夠現前。你看這個差別多大。

  所以學佛,實在講,會與不會是我們成功的關鍵。由此可知,讀誦是第一重要。大概我們的習氣都是無始劫中,對於教下用的功夫多,所以對於經論有偏愛。有偏愛,好,喜歡哪一部經,你每天去念去,有時間就去念,念到會背了,只要沒有事情,我就背經。為什麼?背經不打妄想。他的目的就是把妄念給去掉,恢復自性清淨,目的就在此地。這個心清淨久了就得定,定就開慧。慧,才是佛法真正要求的。慧是從定得來的,是從清淨心裡面顯發的,不是從經典文字上得來的,這才真正解決問題。所以佛法不騙人,不欺騙人,句句給你講真實。所以得度得靠自己,佛法給我們做增上緣而已。我們會用這個善緣,這一生決定得度。它這裡講:

  【得意即是心傳。故別行十地經云。】

  我看今天時間到了,這底下我們下一次再講好了。這也是一個小段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