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五0八卷)  2006/1/22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1508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淨行品第十一」,出家受戒第三首偈看起:

  【詣大小師。當願眾生。巧事師長。習行善法。】

  這首偈非常重要,淨業三福裡面第一句話教給我們「孝養父母」,接著第二句就是「奉事師長」。佛法,諸位從這個地方就很清楚能夠看到,它是孝道,它是師道,一定是以孝道為基礎,從孝道上建立師道。如果說是不孝父母,他會尊敬老師,這裡頭就有問題,為什麼?應該親的他疏忽了,不孝父母會孝順老師,必定有企圖,因為這是反常的現象。在家裡孝親,在學校裡奉事老師,這是正常。這個道理我們要懂。孝道、師道是根本,不但是古人非常重視,現在這個世間真正有學識的人也會感到嬰兒教育的重要。我聽過一些學者專家談,一個人人格德行的建樹是在五歲之前。誰給他建立的?母親給他建立。所以母親這個職責非常偉大,有好母親才有好兒女。

  我們在前面多次的說到,佛菩薩是教出來的,聖賢人也是教出來的。中國人最擅於教學,也長於教學,教學的經驗非常豐富。在上古時代,中國人的祖先就明白這個道理,而且認真的落實。當然不能夠普遍落實,這是我們能夠理解的。這個國家、這個族群人多,居住的地域也非常廣大,在古時候交通不方便,所以教學的普及就很難。但是這教育的影響是很大的,一個村莊、一個小鎮(鄉鎮)能夠有一家、二家懂得教育,就會影響這個地區,這個地區都會模仿、都會向他學習,這就是好事。這是我們在古籍裡面常常看到的。古人常說,一百個人當中有一個善人,這一個善人他的影響力就能感化其他九十九個人。感化程度不會一樣,這是因為每個人根性不相同,業障習氣不一樣,還有他的生活環境也有差異,這些都會影響一個人的人格、德行。

  教育從什麼時候開始,這一點我們要知道。古時候的人,負責教育的工作是太太、是家庭的主婦。她的職責被社會大眾肯定,賢母,她的職責是培養下一代。下一代,你家裡面出不出人才?國家社會出不出人才?這個使命都是家庭婦女。家庭婦女的教育是誰教她的?上一代教的,代代相傳。她懂得、知道自己這個使命無比的偉大,所以她小心翼翼的撫養下一代。嬰兒出生三、四天,他眼睛睜開,他就會看,他就會聽,雖然他不會說話,大人一舉一動他就看清楚了,用佛法說,都落在阿賴耶識裡面。所以做父母的、做大人的,在嬰兒面前言談舉止全是正面,決定沒有負面的。

  那標準是什麼?現在我們大家一起學習的《弟子規》就是標準。《弟子規》不是教小朋友的教科書,不是的,是做父母、做大人對嬰兒的身教,做出來給小孩子看、給嬰兒看。他看了三年,這小孩三歲他就很懂事,他就知道什麼樣的行為是對的,什麼樣行為是錯誤的,他就懂得,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,有這個能力。這叫家教,家教是教育的根基。

  中國教育的興起,也就是我們今天講教育的起源,為什麼會有這個家庭教育?這是祖宗流傳下來倫理的觀念,「父子有親」,這不是人發明的,自然的、天然的。你看父母對於嬰兒多麼親愛,完全付出照顧嬰兒,三年,時時刻刻都放在心上,照顧唯恐不周。做子女的不知道父母的恩德,到他自己養兒育女的時候,才知道做父母的那種愛心、那種辛勞,教育就從這裡興起。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「父子有親」這種親愛永恆的保持,到一生都不會變質,這是中國自古以來教育的第一個目標。父慈子孝,一生他不會改變。

  第二個目標就是把這種愛,父子這個親愛發揚光大,他知道愛兄弟、愛家族、愛鄰里鄉黨、愛社會、愛國家、愛一切眾生,擴大!諸位要曉得,中國五千年傳統的教育,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愛的教育,親愛的教育。所以這個族群雖然很龐大,因為從小受這樣的教育,養成和平、禮讓,沒有競爭。也給今天的人作證,不競爭也能生活得很好,彼此互相尊重,互相敬愛,互助合作,你說這個世界、這個社會多麼美好。今天中國提倡和諧社會、和諧世界,中國五千年傳統的教學就是落實這樁事情。

  和諧社會、和諧世界怎樣落實?那一定要靠這種教學的理念才能真正落實。前面我們學過「孝養父母」,這個地方教導我們『巧事師長』。第一句『詣大小師』,「詣」是親近,在佛門裡面講,佛是大師,「眾所宗故」,佛的弟子有菩薩、有阿羅漢,那就稱為小師。如果說菩薩,菩薩是大師,阿羅漢就是小師;阿羅漢是大師,一般稱和尚就是小師,這個稱謂關係我們要搞清楚。佛、菩薩、羅漢大概沒有問題,和尚有問題,為什麼?現在人不知道什麼叫和尚,以為一出家,這個人就當和尚去了,所以這產生了誤會。

  和尚是梵語,古時候的印度話音譯過來的,它的意思是親教師,清涼這個註解也好,註得好,「親所教故」。我們學佛,接受這個老師教導,這個老師對我來說就叫和尚,親教師。他不是直接教我的,沒有這個稱呼,就是我們沒有這個關係。就如同現在在學校念書,誰教你?你一定要曉得不是教員教你,校長教你,為什麼?課程是校長定的,教員是校長請的,請他來代替校長執行教學的義務,整個教學的規劃是校長,所以這教育他在主宰、在主導,教員是執行的人。這個你一定要懂得。

  你在這個學校學的有成就,要感謝校長,當然也不能忘掉為我們上課的老師。上課的老師不稱和尚,稱「阿闍梨」。阿闍梨也是梵語,意思叫軌範師,你看看和尚叫親教師。這軌範師,軌是軌道,範是模範。這個老師他的德行、他的學問可以做我們的模範,做我們的榜樣,不稱和尚。所以一個道場只有一個和尚,一般所講道場的住持稱和尚,其他的人都稱闍梨。我們現在習慣上,其他的都稱法師,這個對的,稱法師是對的。一個寺廟有很多法師,但是和尚只有一個,不是人人都是和尚。在現在,像大學裡面有指導教授,指導教授可以稱和尚,那多半是念研究所的學生,像碩士班、博士班的指導老師可以稱和尚。

  從這些稱謂上它的意義,你就曉得佛法是教育不是宗教,宗教裡頭沒有這種稱呼;像親教師、軌範師,沒有這種稱呼。你看一般宗教稱牧師、稱神父,不是稱親教師、軌範師,不是這種稱呼。他們的關係是跟神、上帝,有這個關係存在,佛裡頭沒有。佛裡面,我們學佛跟佛產生關係。佛是什麼人?佛是大師、親教師。大師,或者稱大導師,或者就是稱導師。導師、大師、大導師,都是對佛的尊稱,菩薩不用這個稱呼。我們尊稱菩薩稱大士,士農工商的士,觀音大士,文殊大士;菩薩也稱開士,開悟的開,這說明他已經開悟。士是讀書人,是有道德、有學問的人。這個有道德、有學問的人他開悟了,所以稱開士。

  你從這些稱呼上就了解寺院庵堂是教學的場所,在前面講的「僧伽藍」,梵語稱僧伽藍,我們現在稱為道場,就是教學的場所。你看「入僧伽藍」這首偈,下面是「演說種種,無乖諍法」,這是教學。佛家的道場是上課的,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天天上課,講經說法就是上課。現在叫上課,那時候叫講經說法。我們親近老師,就是要向他學習,要學做好人,就是佛經裡面常講的善人。經典一打開,諸位都能夠常常看到「善男子,善女人」。我們學佛頭一個目標,最近的一個目標,就是要做一個善人,善人的標準是十善業道。

  所以學佛從哪裡學起?《觀經》的淨業三福,我們採取它做修學最高的指導原則,就是循著這三條的教導,我們認真努力來學習。第一條四句話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,我們把這兩句落實在《弟子規》。《弟子規》百分之百的做到,這兩句就落實。下面兩句,「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這兩句落實在《十善業道經》。佛在經上這四句話,兩部經典,這兩部經典都是根本的戒律。真正做到了,就取得佛法裡面的標準,「善男子,善女人」的標準。這兩門東西沒有做到,不是經上講的善男子、善女人。那不是經上稱的,換句話說,這個經就不是你所學習的,你的程度不夠。所以一切大小乘經都要先取得這個標準,你才能入學。

  不但是大乘,小乘也是從這入門的。有這樣一個基礎,你才能夠受三皈五戒。三皈五戒是以孝親尊師、十善業道做基礎,沒有這個基礎不能受三皈五戒,所以在受三皈五戒之前要學。現在就不講究,什麼人來皈依也都不必具備這些條件,就受了皈依。這種皈依,佛門稱為名字皈依,有名無實。皈是回歸,依是依靠,我們後面會講到。就是在這一段,這屬於第二段「出家受戒」,在第九、第十、第十一,三願,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。你才曉得皈依佛,佛是覺而不迷,換句話說,從迷惑回過頭來,依自性覺,這叫皈依佛。我們受了三皈依,有沒有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?沒回過頭來,你沒有皈;你要不依自性覺,你沒有依,皈跟依都沒有,只是形式上做了一下。這種形式,佛不承認,護法神也不承認。

  真正皈依,真正皈依三寶,戒經裡面說得很清楚,就有三十六位護戒神保佑你。聽說這個好,三十六位護戒神護持我,我趕緊去皈依去。如果你是形式不是實質,沒有護法神護你,你要有實實在在的。真正有實質,沒有形式的皈依,不要緊,世間人不承認你,佛承認你,護法神承認你,龍天善神承認你。於是你就曉得皈依證不重要,那個戒牒也不重要。「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」,這是我們初學佛的時候老師教我的,章嘉大師教我的,他教我學戒,而不是教我去受戒。戒,你學一條,你做到一條,你就真正得到一條,叫得戒;你做到兩條,你就得兩條。戒經上講得一條戒有五位護戒神保護你,你得兩條戒,你就有十位護戒神保護你。

  在家同學受了五戒,五戒都得到,什麼得到?做到,這個做到不是一時的,這一生當中無論在什麼環境裡面都不會犯,你就真得到。真得到了,五戒有二十五位護戒神日夜保佑你,不會離開你。就是你一定要真幹,要真正做到。所以對於戒律的意義,你要真懂得,要認真去學習,不是說形式上受了,那個沒有用處。可是李老師也鼓勵我們去受戒,無論在家的、出家的,李老師是鼓勵,你受了三皈之後,鼓勵你受戒,但是絕不勉強。為什麼鼓勵你?他不是隨便鼓勵人,他得看什麼人,有些人他根本就不鼓勵,鼓勵你受戒之後,好好的學戒。這是對的,這個心很慈悲、很難得,受戒之後,認真學戒。特別是出家戒,受了不學,那是掛了個出家的名,沒有實質,這是錯誤的。

  我們也常常提到,中國佛教裡頭有個很好的典範,蕅益大師。蕅益大師受了三壇大戒之後,他知道比丘戒做不到,那就不能掛個比丘的名,所以他在佛菩薩面前退戒。退戒很容易,只要在佛菩薩面前,跟佛菩薩說這個戒我不能持,我退戒,就退掉。受戒,三師七證很麻煩,退戒很容易,所以他退比丘戒。沙彌戒他能做到,所以他老人家一生稱沙彌不稱比丘,菩薩戒沙彌,給我們後人做很好的榜樣。他的學生,我們世俗裡稱徒弟,中國古時候稱徒弟就是學生,現在稱學生,成時法師,蕅益大師的《全集》,成時法師編輯的,把它刻版流通。老師稱沙彌,他不敢稱沙彌,他稱出家優婆塞。我對他非常尊敬,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,沙彌戒做不到,那怎樣說?三皈五戒十善這個他做到,名實相符,所以稱出家優婆塞。優婆塞是在家居士,但是他出家了,就是說出家的居士。

  我們今天的身分是在家,真的是要努力做到出家居士就不錯。出家居士,今天我們講的三個條件,弟子規、十善業道、三皈五戒真正能落實,那你是名符其實大小乘經典裡面所稱的「善男子,善女人」,你當之無愧。展開經典,這個經佛對我說的,不是對別人說的,我是當機,就不一樣。

  今天我們把這個落實。大師,我們修淨土的,前面我也跟諸位介紹,大師是阿彌陀佛,那為什麼不是釋迦牟尼佛?釋迦牟尼佛教我們皈依阿彌陀佛,我們聽話,釋迦牟尼佛絕對不見怪,他教我們皈依阿彌陀佛,我們皈依阿彌陀佛,他一定非常歡喜。如果我們不肯皈依阿彌陀佛,我們樂意皈依釋迦牟尼佛,釋迦牟尼佛一定說這個學生不聽話,你們想想對不對?不聽話。教你皈依阿彌陀佛什麼意思?教你在這一生成佛。你要不皈依阿彌陀佛,你這一生成就不了,要慢慢來。證個阿羅漢,諸位曉得,證得初果之後,天上人間還要七次往返才證阿羅漢果。人間壽命不長,天上壽命可不短,七次往返,你要知道那是多少年!可是你要皈依阿彌陀佛,一生成就,成就太殊勝了。釋迦牟尼佛慈悲,釋迦牟尼佛沒有門戶之見,把自己的學生推薦給阿彌陀佛,哪個人接受,哪個人這一生成就,無比的殊勝。

  所以我們今天大師,阿彌陀佛,《無量壽經》。我們依《無量壽經》、依《阿彌陀經》來修行,這是親近大師。經典念一遍就是親近大師,聽大師的教誨,恭恭敬敬,讀誦受持;受,接受佛陀的教誨,接受之後一定是依教奉行。小師是我現在親近的老師,李老師給我介紹的是印光大師,印光大師在哪裡?留下來的《文鈔》,我天天讀《文鈔》、學《文鈔》,親近小師。大師、小師都不在我面前,大師、小師從來沒有離開我,不即不離。你要這樣學,你這一生決定成就。

  形式上的皈依、受戒,我不反對,應該要去接受三皈,接受五戒。為什麼?接受之後你認真奉行,這是給社會大眾看到佛教的真面目,你這就是弘法利生,給社會大眾看到佛教一個好的形象,這個功德就不可思議。如果我們受了三皈、受了五戒,做不到,我們就把形象破壞了,社會大眾看人,學佛的人是這個樣子,所以他不罵你,他把整個佛教都罵了,這個罪業很重。誰叫他造罪業?是我們自己做得不好,讓他在造罪業,他墮落,我們會受連帶。他是因為我做得不好才毀謗、才侮辱三寶,我變成罪魁禍首,逃不了責任,三途苦報,這一定要懂。但是在受三皈五戒之前,最好先學《弟子規》,有這個基礎,你這個皈戒就能受持,就不難。十善業道你能夠做得到,你明瞭,你懂得,你會認真努力去做,這是在佛法裡頭根基奠定了。沒有這個根基,念佛都不能往生,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。

  我們還知道有些人根本就沒有皈依三寶的。我記得以前我提過幾次,早年我住在美國,華府有一位周先生,叫周廣大,在那裡開個麵包店,一生不信奉宗教,人是個好人,沒有宗教信仰。臨命終時,他得的是癌症,醫生放棄治療,家裡人所謂是臨時抱佛腳,找到佛教的道場,看看有沒有救。華府,我們那邊有一個淨宗學會,那時候不叫淨宗學會,叫華府佛教會,我還在那裡掛名做會長。同修們告訴我,他找到那裡去了。

  我們的同修很發心去看他,看他確實是不行,這些同修也很難得,也常聽經,懂得一些道理,就勸他念佛求生淨土,這個世間太苦了,不值得留戀。周先生這個人有善根,聽了之後很有道理,就告訴他的太太、他的兒女:你們統統念佛幫助我往生,不要求我的病好,幫助我往生。全家,我們佛教會的一些同學都去幫助他助念,助念三天,他就走了。走的時候瑞相非常好,那邊同學打電話給我,這就是什麼?連三皈儀式都沒有,他真往生。沒有形式,他有實質,真的回頭、真的依靠阿彌陀佛!阿彌陀佛就是自性佛,這句佛號就是自性法,這麼多朋友幫他助念,這就是清淨僧,三寶具足。他以這個為依靠,三天三夜念佛不間斷,他走了。

  有很多人問,他為什麼能走得了?他能走得了,宿世的善根,這個人肯定是多生多世修淨土,總是臨終有障礙,沒去得了。這一生當中是在臨命終前三天遇到淨宗法門,他聽了就相信、就接受,不是過去生中深厚的善根,做不到。所以我向同學們解釋,那是多生多劫的善根在臨終這個時候現行、起了作用。這就是《無量壽經》的四十八願第十八願,臨命終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。所以經上講的話不假。

  可是這樣的機緣很難得,為什麼?他必須要具足三個條件。第一個條件,臨命終時頭腦清楚,這個條件非常難得;如果頭腦不清楚,你跟他講,他不懂,這就一點辦法都沒有,頭腦很清楚!凡是臨命終頭腦清楚的人,縱然不學佛,他不會墮惡道。諸位想哪個人頭腦清清楚楚,會去到畜生、餓鬼那裡投胎?不可能!所以臨終一迷惑就麻煩,迷惑顛倒才會到惡道去;頭腦清楚的人決定不會。我們學佛,天天用功、天天修福,為的是什麼?就是求臨命終時心不顛倒,就是清楚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那你當然會念佛!那怎麼會不往生?所以你想想看,誰有把握臨終時頭腦清楚?很難很難,這個要知道。有福報不要現在享,臨終享,臨終頭腦清楚,那是大福報,決定你來生,比什麼都重要。第二個條件,遇到真正的善友勸你念佛往生,第二個條件。臨命終時,來了這麼一個人勸你念佛往生,這也是不容易的,正好碰巧碰到。第三個條件,你聽了之後立刻接受,毫無疑惑。你就想這三個條件多困難!周廣大這三個條件具足。

  古時候我們在《往生傳》裡面看到,唐朝的張善和,殺牛的,臨命終時,牛頭人來跟他要命,他喊救命。這喊救命,剛好有一個出家人從他門口經過,到裡面去看他,什麼事情?好多牛頭人問我要命!這個出家人點了一把香交到他手上,趕快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。他念了幾十聲阿彌陀佛,他說:牛頭人沒有了,阿彌陀佛來了。他往生了。這都是這三個條件具足,所以不可以僥倖。我們如果僥倖,希望多做一點壞事沒有關係,臨終的時候還來得及,就怕臨終的時候迷惑顛倒,現在所講的老年痴呆症。年老了,已經就迷惑顛倒,臨終念佛往生就不可靠。所以這個福,斷惡修善、積功累德,希望在臨命終時心不顛倒、正念現前,這才能往生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休息幾分鐘。

  諸位法師、諸位同學,請坐。我們再看第三首偈的後面兩句:

  【巧事師長。習行善法。】

  這兩句話在《華嚴經》最後一段「入法界品」,善財五十三參為我們圓滿的表現出來。非常之難得,善財是一個學習大乘的,他的啟蒙老師是文殊菩薩。在文殊菩薩座下得根本智,那就具足參學的條件,沒有得根本智,沒有資格參學,得根本智了。文殊菩薩叫他出去參學,同時給他一番開示,開示的話雖然很多,綱領就是這八個字,特別是教他要懂得『巧事師長』,什麼叫巧事?尊師重道!只見老師的長處,不見老師的缺點,這叫巧事。

  諸位要知道,世間許許多多人求學求道,遇到真正善知識,不懂得巧事,最後都失敗,為什麼失敗?不肯跟老師學。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就把這樁事情表演得淋漓盡致,做給我們看。你看看有沒有人毀謗他?有,外面毀謗的還不算,外面是六師外道,有嫉妒障礙、毀謗釋迦牟尼佛的,太多了。這個還不算,外人!裡面提婆達多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兄弟,這一家人,又出家跟釋迦牟尼佛學法,你看是親戚又是弟子,這個毀謗人能不相信嗎?你說這多嚴重!所以肯定就有許許多多人想跟釋迦牟尼佛學的,聽了提婆達多的話退心了。這就是什麼?善根福德因緣太薄,不是沒有,沒有,他不會動這個念頭,有這個念頭就是有善根福德因緣;但是聽人家挑撥離間,信心就喪失掉,不再學習,這是善根因緣不夠深厚。你看《彌陀經》上講的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」,同樣一個道理,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親近善知識。

  佛陀在世的時候就有那麼多人毀謗,裡面毀謗,外面毀謗。裡面是提婆達多帶頭,六群比丘不聽佛的教誨,違背戒律;換句話說,也幹了很多壞事。佛實在是智慧道德太高太大!所以社會上一些明眼人還是跟佛學習,還是以佛為老師。這在家出家的,在家有國王大臣,在家的還有長者居士,很難得,這做給我們看。為什麼佛要這樣做?以後這種事情就更多,哪個朝代、哪個地區善知識沒有人毀謗?

  我當年初學佛的時候,親近章嘉大師,很多人在我面前:你怎麼跟他學?他是政治和尚。佛教裡面的人毀謗,佛教外面的人也毀謗。我們剛剛接觸佛法,聽到這許許多多不善的批評,我們還能親近嗎?可是我那個時候心裡很清楚,我親近這個老人,這個老人大我三十九歲,我親近他的時候他六十五歲,我二十六歲。這老人慈悲、慈祥,威儀,我一看不能不五體投地,你們這些毀謗的人,哪個人能跟他相比?當然我不好辯駁,年輕剛剛初學;儘管你在我面前說他不好,我還是每個星期去聽他教誨,我不肯捨離;很好的朋友我才跟他說,毀謗的人沒有親近大師。我們是常常親近,了解,那外面人都是造謠生事。

  以後讀了《華嚴》一看,原來這個事情佛早就知道,末法時候有這些事情發生,巧就巧在這個地方。文殊菩薩告訴善財童子,對於善知識要恭敬,真的是「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」。善知識有過失,決定不能放在心上,他那個過失未必是真的,為什麼?他接觸很多人,教化眾生有種種方便,不是一個方法。我們在五十三參都看到,該罵的時候要罵,該打的時候要打。這老師脾氣不好?那不是的,完全是一片慈悲,就是手段不一樣,什麼樣的人用什麼方法來治他的病,善巧方便!真正智慧運用在生活上就是善巧方便,活的不是死的。這個道理你不可以不知道。

  我親近方東美先生,這是在家的一位善知識,他雖學佛,沒有學佛的形式,他也沒有皈依過,他也沒有受過戒,天天看佛經。在學校裡面上課全引用佛法,到晚年時候乾脆在學校裡開課就是開佛法,開「大乘佛學」、「魏晉佛學」、「隋唐佛學」,他就用這個做課題。以後在台灣大學退休,輔仁大學請他去,輔大是私立的,請他在博士班裡面教「華嚴哲學」,真善知識!有毀謗的,那些是什麼人?同鄉,桐城的老鄉,這真的都是我們家鄉人。我的老家是廬江,跟桐城是鄰縣,距離很近,現在講大概只三十公里的樣子,所以距離很近。家鄉人毀謗他,說他的是是非非,我聽了之後無動於衷,為什麼?我們必須要曉得,佛在《八大人覺經》上教導我們,「不念舊惡,不憎惡人」。你說他怎麼樣的壞,那是過去的,在他家鄉。「士別三日,刮目相看」,現在我親近他,你所講的這些惡劣的行誼我一點都沒有看到。何況離開家鄉這麼久了,他在外國讀書,在外國教學。如果你聽到這個影響,對老師打很多問號,那對我們所學習就大打折扣。縱然你還是跟他學,你對他的恭敬心衰退,你所得的東西就得不到。

  世法、佛法同一個道理,你在老師那裡真正學到多少東西,不是說你親近老師時間長短,不是這個,你對老師有幾分恭敬心?十分恭敬你得十分,八分恭敬你得八分,五分恭敬你得五分,二分恭敬你得二分。印光大師在《文鈔》裡頭,這個話可說得多!一點都不錯。好在我沒有受動搖,我對老師一生都恭敬。每堂課講經之前,我一定先去拜老師,不但拜老師,我還拜護法,「和南老師、護法菩薩」,我講經之前要拜,我講完之後還要拜,念念不忘老師的恩德、護法的恩德。

  在台中親近李老師十年,罵李老師的人很多,毀謗造謠生事,總是希望我離開他,不要跟他學。我們不幹,這樣一個好老師,很熱心的教你,可遇不可求,你到哪裡去找?遇到了,決定不能放棄,我們才會有成就。前幾年來,真是海內外毀謗夏蓮居的會集本,《無量壽經》會集本,在雜誌上、在報紙上指著名字罵我。我跟同學們說明,會集本是老師傳給我的,我如果背棄了,把它放下,我再採取別人的本子,那就證明我對老師不信任,別人又會加個罪名給我,淨空法師背師叛道,反正都有名目,所以我的態度非常堅定。我跟大家講,全世界的人都反對,都不相信,我不反對,我還是依教奉行,為什麼?老師教我的,老師沒有教你們,教我。我有堅定的信心,我決不會動搖,我也不反駁,罵累了,他就不罵了;寫累了,他就不寫了,所以現在沒事了。

  我對於這些事情,我的看法,這些人都是好人,都很不容易,替我消業障,來考考我的,看看我有沒有定力?看看我是不是「巧事師長,習行善法」?從這個地方成就的。對老師,對同學,對一切大眾,我這一生當中,沒有一個惡念對人,也沒有惡言毀謗人,我心裡很安,非常平安。一生沒有害人的心,只有盡心盡力去幫助人,有的時候看人有困難,力量不足,智慧力量不足,古人所講的「心有餘而力不足」,從來沒有為自己想過。

  到今天別人都有大道場,我連一間住的房子都沒有。我是可以去建造一個,但是我覺得沒有必要,還是什麼都沒有的好,心地清淨,沒有牽掛,沒有憂慮,一身之外無長物。可是在這一生當中,這生活,無論是物質生活、精神生活都沒有缺乏,這真是很難得。對一般世間人來講,這一生過得非常幸運,什麼都沒有,但是什麼也沒缺乏,住的房子也還不錯。沒有房子,有房子住;沒有車,到哪裡去都有車接送。雖然沒有錢,衣食住行都不缺乏,很難得。這些三寶加持,老師教導的,老師之恩怎麼可以忘掉?護法之恩不可以忘掉。

  即使這個護法護一個階段之後,他變了心,不護持你,還要毀謗,那我們曉得他為什麼會變了心?聽了別人的話,別人在造謠言,他自己沒有經過仔細調查,他就相信,所以產生這些現象。我還是尊敬他,還是每天念佛、誦經給他迴向,祝福他延年益壽,福慧增長,這是我們應該做的。他要知道,他回心轉意,淨空法師不是壞人。沒有一天不給他們迴向。他那些行為我們統統理解,特別是在這個時代,這樣的行為我覺得是理所當然,現在誰讚歎人?誰會說人好話?都是毀謗,都是嫉妒,都是障礙。所以我們明白清楚,見怪不怪。

  裡面也有聰明人,聰明人雖然一時聽了起反感,他調查。調查到最後,那個人說的是假話,確確實實是誣告、是毀謗,於是他對我的態度也都改善,好事。經過調查之後,這對我的肯定那是真的,那不是假的,他不是感情的。無論在家出家,學儒、學佛,四面八方來的嫉妒障礙毀謗是決定不能避免,要記住「人非聖賢,孰能無過」,這句話可以用在自己。所以聽到人家毀謗批評,不能怪人,回過頭來認真反省我有沒有?有則改之,無則嘉勉。對於毀謗、造謠生事的人都生感恩的心,為什麼?他提醒我,他說的是真的,我真有這個過失,趕快改,他要不提醒我,我不知道;如果反省沒有,沒有,勉勵,決定不能犯這個過失,所以都是好事不是壞事。我離開台灣的時候寫了六句話,「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」;離開新加坡,我寫了一副對聯,無論在順境、在逆境都要保持清淨心,不受染污,你才能福慧雙修,境界才不斷的提升,不會受他們影響。所以這個很重要。

  「習行善法」就更重要。老師所教的,你明白了,真懂了。懂得之後,你要落實,你要把它做到,要相信經典裡面的教誨,字字句句都是真實的。契入之後,你才曉得佛的智慧,菩薩之行,令人敬佩得五體投地。用現在的話說,佛菩薩完全是犧牲奉獻,這是我們人間講的。佛菩薩自己從來沒有起心動念,從來沒有分別執著,現身在九法界,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。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,痕跡都不著。我們世間人著相,說他很偉大,犧牲奉獻,他也沒有偉大的念頭,他也沒有犧牲奉獻的念頭,他所作所為與性德完全相應,不可思議的境界。我們在這部經上就體會到了。習是練習,不斷的學習;行,落實在行為當中。行為,有思想,思想、念頭是意業的行為;言語,口業的行為;動作,身業的行為,你要把你所學習到的落實在行為上,這就真正叫善法。如果沒有落實在行為上,都不算善法,經是善的,言是善的,你的心行不善。所以這個要懂。

  我們修學關鍵,成敗關鍵是老師。老師之外,同學,同學跟老師一樣的要有信心。同學要看到過失,可以規勸,勸勉;老師有過失,那就叫莫測高深,不知道他是什麼用意。有時候他跟你說,有時候不跟你說,這個要懂。總而言之,一切示現都含著有很深的教誨義趣在其中,看各人去領會。再看下面第四首偈:

  【求請出家。當願眾生。得不退法。心無障礙。】

  『求請出家』是不容易的事情,這裡面必須具備三種緣,因緣聚會,緣不足,你就不能成就。所以有很多人找我,要跟我出家,緣不足。第一個你要跟法師有緣,這第一個。那就是說,你對於這個法師認識、肯定,法師對你也認識也肯定,這是頭一個緣。第二個緣,你要跟這個道場大眾熟悉,這個道場住眾肯定你,願意接納你;你對這個道場的大眾歡喜,願意跟大家在一起同學共修。如果老師答應你,底下的人不能接受你,縱然剃度了,你的日子不好過。所以真正想在那個道場出家,至少要在那個道場服務三年,現在講做義工,大家都能夠處得很好,每個人都對你很尊敬,真正是個好人,為什麼?你能夠落實弟子規,落實十善業,在家的如果受過三皈五戒,你統統都能夠做得到。第三個條件是跟道場有緣。這三個條件具足就可以請求出家,提出這出家的願望,那就一帆風順。

  如果三個條件不具足,你真正想出家,你要好好的培養。老師、道場、同參道友選擇是要一段時間,可以多親近幾個法師,多親近幾個道場,在這裡頭觀察,哪個法師、哪個道場跟我的願望相應,這樣才成為志同道合。在中國,古時候每個寺院庵堂道風都不盡相同,雖然是同一個宗的,大同小異;不同宗派的,差別就更大。所以一定要多親近、多接觸、多了解。

  出家為什麼?出家為弘法利生,續佛慧命,為這個,不是為別的。是要真正幫助正法久住,你要能夠有這種志願,發這樣的心,諸佛護念,龍天善神擁護,這出家是正確的。如果不是這樣的弘願,在家學佛一樣成就,出家決定要擔負起如來家業。如來家業沒有別的,就是弘法利生。所以你要想到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四十九年都保持著「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」,沒有家,天天教學,沒有一天鬆懈的,四十九年如一日。三十歲示現成道就開始教學,七十九歲圓寂,四十九年,這就是如來家業。

  今天我們最低的限度要把正法建立起來,如理如法,理跟法都在經典裡面,依照經典的教誨,如理如法的修學,這就對了,這是大師的指導。小師,你看李老師教我學印光大師,印光大師對我們的指導,我們要尊重。他老人家肯定的說,在這個時代不要建大道場,建小道場;共修的同修人數不要超過二十個人,有道理,人少是非少。古人常講「知事多時煩惱多,識人多處是非多」。人多了是非就多,二十個人恰恰好,學在一起,研究在一起,念佛在一起,這樣的道場不出門就弘揚到遍天下,為什麼?你的道風、學風,人家聽到沒有不羨慕的,沒有不讚歎的。

  人少,生活費用少,不需要為常住的生活操心。一定要認真,我昨天跟大家說過,認真的修學,你的心是定的,心定到一定的程度,你能量的消耗就少。能量消耗少,你的飲食就減少。所以真有二十個人在一起修行,大家結界,不離開道場,心完全定下來,仿照早年遠公大師的道場,住眾是一百二十三個人,各個成就。以虎溪為界,他們活動不離開虎溪這個界線,一生就是一個道場,一部經,依慧遠大師一個老師。一個老師、一部經、一個法門,各個成就。淨土宗初祖!給我們做下這麼好的樣子,我們應當要學。一百二十三個人,了不起!那要大智慧、大福報才能統理大眾。印祖看得很清楚,末法眾生這些出家人,你能統治二十個人就了不起,不必建立那麼大的道場,很有道理!我一生羨慕。

  我沒有道場,將來有道場,我一定遵守印祖所說的,同參道友不超過二十個人,會真有成就。人多了是難,難管,不好管。而這二十個我們選擇的標準,你看現在做生意雇員工,他的標準都要《弟子規》。如果沒有學習過《弟子規》,他就不要。放在錄取第一個標準,《弟子規》。我們要建立一個小道場,無論在家出家來同學,一定也用這個做標準。甚至於可以把淨業三福第一條,那就是《弟子規》跟《十善業道經》,這兩樣東西不能落實就不能接受;這兩樣東西能夠落實,那真叫志同道合。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專修淨土,專念彌陀,沒有不成就的,沒有不往生的。印祖給我們指出這一條道路,特別是在現在的社會環境,這個社會環境是大環境,全世界。

  過去這麼多年,我只是歐洲沒有去過,其他地區我都去過。去年到歐洲去訪問,這全世界都走到了,對宗教都排斥,表面上很客氣,實際上裡面都認為你們是迷信。在聯合國裡面,佛教也有代表參加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在巴黎,我們佛教的代表是法師,斯里蘭卡的。這個法師第一天來跟我見面,穿的是在家的便裝,我一看到很奇怪,他說他是出家人,頭剃了,穿的皮鞋、西裝。他才告訴我,因為他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上班,出家服裝不方便,你就曉得了。我到華府參加共和黨的一個宴會,人也很多,有一個人到我面前來合掌給我行禮,西裝畢挺,他剃光頭,那我還是穿出家人衣服。他告訴我,他是出家人,師父是日本人,出家也有不少年,今天來參加這會。我說你怎麼穿這衣服?他說不方便,我就明白了。

  所以那邊很多,我們同修告訴我:法師,大概在像這種場面裡頭,我們只看到兩個人沒有換衣服。我說哪兩個?他說一個達賴,一個是你,你們在任何場合都沒有換衣服。這就說明,這個宗教在一般世人心目當中沒有建立真正的立場,大家都對你一個懷疑的看法。什麼原因?不持戒了。古大德常講,戒律沒有了,無論在家出家不持戒,佛就沒有;禮沒有了,不講禮、不守禮,儒就沒有了。

  我們今天看這個社會,學佛的人真不少,學儒的人也不少,學儒的人不守禮,學佛的人不持戒,人家怎麼會重視你?這些事情,我們要深深去反省,不能怪別人,怪我們自己做得不好。我不說做得不夠,為什麼?根本沒做!所以現在要提高宗教徒,無論是哪個宗教,提高你的身分、提高地位,提高一般人對於宗教徒的看法,那你一定要持戒守規,你要端出一個好的形象來,人家自然尊敬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尊敬?古來祖師大德教化眾生,社會大眾,上從帝王大臣,下至販夫走卒,對出家人都那麼樣尊敬,什麼道理?持戒,形象好!說到是真做到。

  今天想想,我們這基本的佛法裡頭,十善業,常常要反省、要問問自己做到了沒有?不殺生做到了沒有?殺人是沒有,殺畜生呢?傷害別人的念頭呢?雖然行為沒有,有的時候還狠心的念頭,念頭是意業,你的心不清淨,你還有殺的念頭。所以你有傷害別人的意念,殺心沒斷;你有佔人便宜的念頭,你的盜心沒斷,偷盜。今天不但說是意業沒斷,身口也沒斷!對這樣的出家人、宗教徒,怎麼能夠得到社會大眾的尊重、敬仰?難了!說個不好聽的話,我們這種行持破壞佛教形象,說通俗一點,丟釋迦牟尼佛的人,釋迦牟尼佛的學生在社會上搞這一套。我們這種行持,讓別人造口業,別人所造的那個業是從我而起的,我把他引發的,我們的果報不在三途,不在地獄,在哪裡?一定要知道。

  所以先要學到,學到真正有心得了,再出家,出家之後永遠不退轉。真正把佛法好的形象表現在社會,「為人演說」,演是表演,我真做到,做給你們大家看;說是解釋,解說,為人演說。你看看《金剛經》上講得很多,「受持讀誦,為人演說」。出家的佛弟子幹什麼?就這一句,一生所作的,受持讀誦,為人演說。演是表演,做出樣子給人看;說就像釋迦牟尼佛一樣,天天為人演說。演說就是教學,演是身教,說是言教,出家人就幹這樁事情。不講經,不說法,在寺院裡面做護法的,護法是表演,他在那裡演,做出最好的榜樣給大家看,讓人家一看,這是佛門的修持,恭敬心、效法的心自然就生起,這才叫真正的佛門弟子,正法住世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