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七三七卷) 2002/06/13 澳洲淨宗學會 檔名:12-017-0737
諸位同學,請看「世界成就品」,第五段「剎莊嚴」,偈頌第八首:
【一切莊嚴吐妙雲,種種華雲香燄雲,摩尼寶雲常出現,剎海以此為嚴飾。】
這是重頌前面長行第八句,「或以出現一切寶香雲莊嚴」,偈頌裡面說了三種,這是舉例而說,「寶香」。頭一句講「妙雲」,從形相上來講,可以說這是讚頌宇宙之間的現象,我們現在所觀察到的星雲、星團這個現象。「寶香」,長行裡面跟諸位報告過,佛法在教學,我們今天講,達到最高的藝術境界,這就是表法。讓我們六根接觸六境,自自然然就覺悟,就不迷,就不邪,就不染。這不但是最高的教學藝術,實在說這是最高的生活藝術。從這些地方,我們不能不讚歎佛菩薩,如果不是圓滿的智慧、圓滿的德能,怎麼能達到這樣的境界?這個境界就是圓滿的相好。
佛法常講大圓滿,這個「大」的意思很深。「大」是什麼意思?一一相好當中,一一相中都具足圓滿的智慧、圓滿的德能,這個德能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高度的藝術、善巧方便,這才叫真正圓滿、究竟圓滿。這個話怎麼講?一一微塵展現著大圓滿,一一毛端展現著大圓滿,無有一法不展現大圓滿,這是奇妙!所以稱為不可思議。什麼人能夠體會得?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提示說得好,這幾段經文他都講「唯明淨剎」,難道我們這個剎土就看不見嗎?為什麼一定要菩薩的淨土他才能看見?沒錯,我們居住的剎土跟菩薩淨土無二無別。菩薩心淨,所以他能覺察到,他看到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;我們這個世間的人迷惑,心不清淨,同樣的剎土我們見不到。
有沒有人見到?有!宗門教下,過去千百年當中,許許多多開悟的人、證果的人、契入境界的人他們知道,我們從他的言語當中、從他的著作當中看到的很多。不但是修行證果的人,連世間心思靈敏的學者們,現在人所謂的文學家,我們看他寫的詩詞歌賦,其中也能夠體會到;縱然他沒有證得真實,相似的境界他確實得到了。蘇東坡居士,我們知道他並沒有開悟,他去遊廬山,他能夠寫出「溪聲盡是廣長舌,山色無非清淨身」,這是見到這個境界。他要是沒有見到,他怎麼能寫得出?我們一般人講這是靈感、靈機,沒錯!可惜的是我們這世間像這種才華的人,像這種靈知的人,少!菩薩剎土裡面就多,不但多,個個都比蘇東坡高明。華嚴境界在他們就像我們現前生活的境界沒有兩樣,他們生活在華嚴境界裡頭。
從種種香氣,就提醒自己要修戒定慧,起心動念一切作為都要與五分法身香相應,時時刻刻提醒。由此可知,一切眾生無始劫以來,煩惱薰染的不善習氣太重,菩薩淨土還是一樣不能放鬆,六塵境界一分一秒都沒有間斷提醒一切眾生。為什麼?菩薩有退轉,你要是不提醒他,他就退轉了。即使是這樣的提醒,菩薩還有沒有退轉的?跟諸位說,還有!從這個地方我們體會到,煩惱習氣那個薰習力量的強大。到什麼時候不退轉?大乘經教佛告訴我們,到八地才不退轉,七地菩薩還會退。清涼在此地講,這幾大段統統講的是淨剎。大師給我們這個提示,意思很深。淨剎尚且如是,何況我們的五濁惡世?這是染污到極處。我們今天在這個地方修行,為什麼不能成就?佛法薰習的時間太少,煩惱薰習的時間太長。一天二十四小時,我們自己平心靜氣的想一想,我在這二十四小時當中,是佛法薰習的時間長,還是世俗薰習的時間長?你想一想,你不就知道了嗎?
娑婆世界眾生,楞嚴會上說得很好,文殊菩薩揀選圓通,說到「此方真教體,清淨在音聞」,這句話我們要重視。薰染最容易的是聽,其次是眼見,眼見不如耳聽印象深刻。所以釋迦牟尼佛在世,天天跟大家講經說法,這用音聲,讓你從早到晚接觸的是正法。正法薰修,根性利的,三年五載他覺悟了。覺悟之後,還是每天一樣的薰修,為什麼?要不薰修,他會退轉。即使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的人,還是會退轉。到八地談何容易?八地菩薩才不退轉,不是個簡單事情!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,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,四十一品無明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破了三十品,從初地到八地又破了八品,四十一品無明要破三十八品才不退轉,你就曉得這個事情多難!三賢十聖,十聖裡面只有最後三個位次八地、九地、十地不退轉,十聖前面七個位次還是退轉,所以薰習不能中斷。
地上菩薩尚且如此,我們博地凡夫修學佛法常常中斷,這怎麼行?以一天的時間來講,一天二十四個小時,我們薰習幾個小時?中斷幾個小時?這才曉得我們功夫為什麼不得力。所以善導大師在《觀經》上品上生章裡面講,他講的是往生,「三輩九品不同,總在於緣」,這些開示非常重要。為什麼會有四土三輩九品?緣不同。什麼緣?薰習的緣。我們遇不到好的老師、好的同參道友、好的修學環境,緣!從前緣是真難,可遇不可求,你到哪裡去找個老師一天二十四個小時給你講經?這不可能的事情!能夠遇到一個善知識,每天給你講一兩個小時,那就很不容易了。在學校念書,一天也不過是五、六堂課,五、六個小時老師來教你。二十四小時,聽老師教誨只有五、六個小時,其餘的時間都要受社會的污染、世俗的污染。現在世俗污染嚴重,最嚴重的污染是電視,現在再加上網路,怎麼得了?電視跟網路沒有罪,它是工具,問題在節目的內容。
我們知道這個工具是薰習最殊勝的一個器具,為什麼不好好的利用它?沒有人想到。什麼原因?我們現在世間人福薄,沒福!如果我們有福報,一定就有人會想到。如果今天的電視、今天的網路,所有電視頻道、所有網路都在講經說法,你二十四小時的薰習都不會中斷,你的成就,我們深深相信如同善財童子一生圓滿。《華嚴》最後五十三參,就是給我們顯示這種殊勝的因緣,他不間斷。現在我們如果利用這些科學工具,做得到,不是做不到。這個世間確實有一些有這個能力的人,自己有財力或者是集合大眾的財力,來建一個這樣正法的衛星傳播公司,挽救世道人心,使這個世間人有機會二十四小時不中斷的聞法,能夠聽到佛菩薩的教誨、神聖的教學。過去方東美先生常常感歎的說:這麼好的工具,可惜不會利用它。我們讀經看到「香光莊嚴」,表法的意思再多,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薰習,長時薰習!
『剎海以此為嚴飾』,如果我們今天這個地球上所有的衛星廣播、所有的這些網路,都播放佛菩薩聖賢的教誨,這個地球莊嚴、殊勝!六道五濁惡世很容易轉變成菩薩淨土,不是不能!眾生有福,就會感得佛菩薩神聖來給我們做增上緣,根本的因素是人心,人要有福,人要有善心。也許還要經過一次大劫難,人才能夠醒悟過來,他要不能醒悟過來,難了,太難了!再看下面第九首:
【十方所有成道處,種種莊嚴皆具足,流光布迥若彩雲,於此剎海咸令見。】
第三句「迥」,不好講,是不是「迴」字?流光布迴若彩雲。《宋藏》裡面這個字是迴字,但是在其他藏經裡面都是用迥字。迥,講也能講得通,迥可以作深遠來解釋。我們看這首偈:
『十方所有成道處』,這是講菩薩示現作佛,那個處所太多了。菩薩何以示現作佛?菩薩沒有心,菩薩沒有意思,菩薩總是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,由此可知,菩薩的示現是眾生所感,眾生之緣。眾生有感,菩薩就有應。這些眾生應以佛身而得度者,菩薩就現佛身;應以聲聞身得度者,他就現聲聞身;應以比丘、比丘尼身得度者,他就現比丘、比丘尼身;應以長者、居士身得度者,他就現長者、居士身,沒有一定的身相,也沒有定法可說,完全是隨順眾生;普賢十願,「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」。因此,菩薩示現佛身那個處所就是「成道處」。
十方世界,我們現在知道世界是重疊的,我們現前這個地方,我們這個教室、這個講堂,有沒有菩薩在成佛?可能有,我們見不到。菩薩成佛,我們為什麼見不到?他度另一類眾生,跟我們生活在不同維次空間。空間雖然重疊,我們見不到他們,他們也見不到我們,彼此並不相妨礙。就好像我們電視畫面一樣,我們現在知道電視畫面同在這一個畫面上,這裡面有幾百個頻道,這些頻道都重疊,我們按哪一個頻道,畫面出現了,再換個頻道,這畫面立刻就換了。世界就像這個樣子的。所以,哪一個地方不是佛成道處呢?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。
『種種莊嚴皆具足』,佛成道的處所,示現成道,示現大圓滿。大圓滿,諸位總要記住,智慧圓滿、德能圓滿、相好圓滿,無量無邊的莊嚴總不外乎這三大類,這三大類把所有一切莊嚴統統都包括盡。這三種圓滿裡頭,最重要的是智慧,德能、相好都離不開智慧。佛法的修學是以智慧為根本,智慧不是從外面來的,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,我們要能夠相信。智慧是我們自己本來具足的,這個經後面「出現品」裡,佛講: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這是三個圓滿,一切眾生跟佛的大圓滿無二無別,完全是一樣的。一切眾生都有佛一樣的智慧,有佛一樣的能力,有佛一樣的相好;那個相好,大經上講的,「佛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」,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而真正跟你講是「身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」。
既然一切眾生都有,現在為什麼沒有?佛說:「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,一句話說破了!我們凡夫把我們自己本有的智慧、本有的德相喪失了,什麼原因?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。就是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,你把你的能力統統喪失盡,可惜!佛慈悲現相來教導我們,教什麼?沒有教別的,幫助我們恢復自性而已。怎麼恢復法?只要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我們一般人講:你就成佛了,你就跟諸佛如來一樣,無二無別!所以眾生成佛不難,放下就是!現在麻煩在哪裡?就是放不下,麻煩就在此地。你什麼時候放下,你什麼時候成佛。而且佛在經教裡面告訴我們,你放下一分,你得一分利益,就是說你的智慧透一分;你放下兩分,就透兩分,你放得愈多,你的智慧愈增長。你要是堅固的妄想分別執著,你的般若光明也就是你的智慧一分都透不出來。因為妄想分別執著是障礙,它把你的光遮住了,你那個光透不出來!
譬如一盞燈,我們自性般若智慧好像是這盞燈,這盞燈很亮、很光明,光並沒有失掉;現在你用紙張把它矇起來,你矇一層還是很亮,矇兩層、矇一千層、矇一萬層,它一點光都沒有了。我們現在自性般若的光明,上面矇的層數有千萬層、萬萬層,所以一點光都沒有了。我們去掉一層,這一層是功夫,確實它就透一點點光。所以放下要不斷的放,天天要放下,年年要放下,從初發心證到等覺菩薩還要放下。等覺菩薩距離佛果還有一品生相無明,好比那一盞燈它還有一張紙矇在這裡,這是等覺菩薩。到如來果地、究竟果地,最後的障礙也去掉了,完全沒有障礙,跟佛確實是一樣。所以佛說你本來是佛,只不過你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是有障礙的,雖有障礙,你並沒有失掉,這是真的。如果有得有失,這是假的,虛妄的。真的,永恆不生不滅。
我們自性的般若智慧不生不滅,自性的萬德萬能不生不滅,自性的相好不生不滅,這是真的。佛把這些事實真相苦口婆心的告訴我們,奈何眾生不相信!不信的人多,信的人少!信的人裡面,半信半疑的人多,真信的人沒有幾個。套一句宗教裡面的話來說,「信的人有福!信的人得度!」我過去在初學的時候,那個時候還沒有出家,李老師指導我,對於佛法某些結論抱著懷疑的態度,特別是淨土經論,沒有真正的信心。他老人家勸我,他說:「即使淨土是釋迦牟尼佛的方便說,不是真的,自古以來多少這些大德,他們的德行、道行、學問、修持,那比我們不曉得高多少倍!他們都信,我們信一次也不妨!即使不是真的,那麼多人都上當,我跟著上一次當算什麼!」老師這樣的勸導我,我非常感激,他在幫助我增長信心。增長多少?有限!你才曉得「剛強難化」不是別人,是我們自己,自己剛強難化。
我跟同學們說過,我歸依淨土、真正起信,不再懷疑,一心一意修學,是得力在《華嚴》。過去在台灣,民國六十年,民國六十年是公元多少年,你們算算看,我民國六十年第一次講《華嚴經》,連續講了十七年。這十七年當中常常出國,到國外弘法。一出國就中斷,一年在台灣居住的時間大概三、四個月,所以這部經十七年只講了一半。我是《八十》、《四十》同時講的,八十卷《華嚴》講一半,四十卷《華嚴》也講一半,都沒有講完。但是因為講《華嚴》,我對於淨土深信不疑,這真的回過頭來了。《華嚴》是最有說服力,文殊、普賢求生西方淨土,善財童子求生西方淨土。他出來參學,第一位遇到的是德雲比丘,《八十》經講德雲比丘,《四十》經講吉祥雲比丘,吉祥跟德是一個意思。教善財念佛,他自己本身修的是般舟三昧,一心稱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,頭一個老師是先入為主。到最後一位善知識是普賢菩薩,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。你們想想,一個開端,一個畢業,都是淨土。
再看看經上講的,「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」,始是初地,終是等覺,這還有什麼話說?這些人都做出榜樣給我們看,我們要不歸心淨土,那這個人頭腦有問題。如果他頭腦沒有問題的話,我相信他要是看到這個現象,肯定死心塌地歸依淨土。李老師當年,非常可惜他沒有把《華嚴經》搬出來給我看,那我真的就相信,沒有話說了。實實在在是不思議的法門,當生成就的佛法。當生不是普通成就,是究竟圓滿成就。也是這一句經裡面講的,「種種莊嚴皆具足」。
『流光布迥』,流光是講他的影響力;迥,是深遠,他的影響力展開來,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『彩雲』是比喻,就像空中的彩雲在天空當中展布,放出異彩。我們從這個比喻來看,佛法修學、弘揚,特別是佛在經典上常常囑咐我們的,「受持讀誦,為人演說」,這句話就是「流光布迥若彩雲」。受,完全接受,不容易!在日常生活當中,起心動念都接受佛菩薩的教訓,就像善導大師所說的,佛菩薩教我們怎麼想,我們就怎麼想;佛菩薩不教我們怎麼想,我們就決定不能想;佛菩薩教導我們怎麼說、怎麼做,我們就依教奉行;佛菩薩說這個不能說、不能做,我們連念頭都不能生,這叫隨順佛陀教誨。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、成見統統放下,為什麼?我們知道那是造業的東西,造業的東西要不放下,你就不能隨順佛菩薩的教誨。諸位要曉得,隨順佛菩薩的教誨是隨順性德,性德就是智慧、就是德相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這個意思還沒講完,下一堂我們接著再說。
諸位同學,我們接著看第九首,末後兩句:
【流光布迥若彩雲,於此剎海咸令見。】
『流光布迥若彩雲』,這是說菩薩現身說法影響所及,這個影響的面非常廣大,影響的時間很長。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作佛,這個示現不是一次,《梵網經》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,這一次的示現是第八千次,常常到世間來演戲。這一次示現影響的面多大?在我們這個地球上影響到全球;時間多長?一萬二千年。釋迦牟尼佛滅度到今年,中國史書裡面的記載,三千零二十幾年;外國所傳說的是二千五百多年,中國跟外國記載差不多相差六百年。這個我們姑且不論,總而言之,他影響時間這麼長,我們學佛要懂得這個道理。
我們的形象重要!現在的佛教,在社會上不受大眾的重視,換句話說,社會大眾瞧不起你、看輕你,什麼原因?我們學佛的人,無論在家、出家,疏忽了形象。本來這個形象是自自然然的莊嚴,清淨莊嚴,用不著修飾,濟公長老穿的衣服破破爛爛,看他的舉止好像瘋瘋癲癲的,你仔細觀察,他自然有一副莊嚴的相,令人尊敬。宗門教下,你看看祖師大德們,他們法相莊嚴,我們今天講形象好、招牌好,他不是修飾的、不是化妝的,他是自自然然的。服裝整齊清潔就是莊嚴,不必華麗。但是這種形象,我們就是想學也學不來的,為什麼?人家修持上得來的。你沒有修持的功夫,你哪有這個莊嚴相?菩薩作佛還要用一百劫的時間去修相好,去修因,好因他才得好相,相好是果報。一百劫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惡口、不綺語,才能夠修得廣長舌相,他的舌頭伸出來可以把臉蓋住,一百劫不妄語!
每一個相好它都有業因,他要去修因。所以這個相不是裝扮的,是自自然然流露的。我們沒有這個德行,過去沒有修,現在也沒有修,但是總要記住,至少出門或者是在家裡面、道場裡面接觸大眾,尤其是賓客來參訪的這些學人,我們的服裝要整齊,這是最低的限度。服裝穿得邋邋遢遢,人家怎麼能夠看得起你?對你怎麼能夠生起信心?大的道場像佛光山、像慈濟,他們對於這些就很重視。行住坐臥四威儀他們很講究,一點都不含糊。這個作法是正確的、是對的,我們千萬不要產生一個錯誤的觀念,「我們要實質,不重外表」,錯了!我們重實質不重外表,你要曉得,諸佛菩薩還重外表!重實質是自行,重外表是化他,那不是為自己。戒律精嚴,生活規律,在一個老修行來講這是化他;自己?自己已經成就了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自己定慧已經具足,還要裝模作樣幹什麼?利他!做給別人看的,「為人演說」,演是表演。釋迦牟尼佛在世是為別人表演,不是為自己,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是為別人說,不是為自己。懂得這個道理,你才曉得自己修學要重視什麼;接觸大眾,那要講影響,「流光布迥」這是影響。令一切眾生看到、聽到、接觸到,對於佛法起恭敬心、起仰慕心,這就對了。
如果一切眾生看到我們這個形象,對於佛法生起疑惑心,或者是排斥,甚至於造成誤會,我們有罪!他為什麼謗佛、謗法、謗僧,毀謗三寶?是因為我的形象不好,讓他懷疑而生起毀謗三寶的念頭、毀謗三寶的行為。我把他引起來的毀謗,我的罪!我的罪重,他的罪輕。特別是出家人,古諺語裡頭講得好,「地獄門前僧道多」,什麼人墮地獄?出家人墮地獄。出家人為什麼墮地獄?造成社會大眾對三寶的誤會,不信三寶、懷疑三寶、毀謗三寶,這個重罪是出家人造的,所以要墮地獄。由此可知,佛弟子形象不能不重視,現前的社會重視形象、重視包裝,我們對於這一點千萬不能夠疏忽。如果更有實質的修行,那當然你的影響力大,你的影響深,影響是深入人心,影響到全世界,影響到幾十年、幾百年,這個功德不可思議。我們讀這一句不能不知道,讀這一句要曉得怎樣來學習。
學佛,實實在在的話,這些年當中我們在各地方講經,用的總題目:「學為人師,行為世範」,這兩句話我們要常常記在心上。我們的點點滴滴是社會大眾的模範、是社會大眾的表率,師是表率,範是模範。所以常常要想、要檢點:我動念頭、起心動念,這個念頭能不能給社會大眾做模範?我這個樣子、我這種行為,可不可以給社會大眾做表率?這兩句話念念不能忘,常常放在案頭提醒自己:我有沒有做到?我要分秒不捨;你的道業當然有成就。你要是把這兩句話忘掉,你的道業怎麼會有成就?
『於此剎海咸令見』,「剎海」就是清涼大師講的淨剎,菩薩剎海裡頭那是常見的,沒有一樣不如法,沒有一樣不稱性,所以它是真的莊嚴,我們應當努力來學習。再看最後一首偈:
【普賢願行諸佛子,等眾生劫勤修習,無邊國土悉莊嚴,一切處中皆顯現。】
這一首結歸普賢。『普賢願行諸佛子』是哪些人?在本經裡面講,是華嚴會上眾菩薩。為什麼?華嚴會上菩薩眾裡面班首,我們現在講大眾團體裡面的班長,是普賢菩薩。副班長是文殊菩薩。佛法裡面稱為上首,上首一般人不好懂,我們講這個班有班長、有副班長,大家好懂。班長領導全班的同學,他用什麼領導?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這是「普賢願行諸佛子」。我們雖然在娑婆世界,有幸能夠遇到淨土法門、能夠修學淨土法門,凡是修學淨土法門的,都是普賢願行諸佛子。怎麼知道?你不知道,可見得你沒有真修,你如果真修,那你當然知道。《無量壽經》經文開頭第一句:「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」,你想想,淨土會上這些同學們是不是普賢願行諸佛子?所以修淨土就是修普賢願行。
前清咸豐年間魏默深老居士,把《普賢行願品》最後這一卷附在淨土三經之後,稱為《淨土四經》,有道理!他讀過《無量壽經》,而且還做會集本。我想他對《無量壽經》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印象一定非常深刻,所以把《普賢行願品》找出來附在三經後面,稱為《淨土四經》。修淨土的同學,心量不大怎麼能生淨土?普賢菩薩跟一般大乘菩薩不同的地方在哪裡?就是心量大,普通大乘菩薩心量沒有這麼大,普賢的心量是真正的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一點都不假!小心量的人決定不能往生,不能容人,不能容物,即使你一天念十萬聲佛號,也不能往生。這個事實,求往生的同學們不能不知道。到時候你千萬不要誤會你念佛不靈,說念佛都能往生,你念佛這麼勤苦,你都不能往生了,佛騙了你。佛沒有騙你,是你自己錯解佛經。
佛經上講的沒錯,「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」,你懂不懂?你有沒有去做?普賢大士之德就是全部《華嚴經》,當然這個對你來講,難!你做不到!菩薩慈悲,知道你難度,你做不到,特別提出綱領。總綱領十條,這個你好記,多多少少要去做,盡心盡力去做,你念佛往生才有希望。不能夠說只念佛號,普賢行願這個十條十大願王,一條都不理會,這個不行!這不能往生。「禮敬諸佛」就是一切恭敬,一切人、一切物,那個「物」是包括九法界的眾生,我們常講「人物」;九法界眾生包括一切動物,甚至於包括一切植物、一切礦物,我們對它有沒有恭敬?這張桌子,我們對桌子有沒有恭敬心?這把椅子,對椅子有沒有恭敬心?沒有恭敬心,不能往生。恭敬是愛心。對它怎麼恭敬?桌子擺得整整齊齊、擦得乾乾淨淨,這是對它恭敬;恭敬是為它服務。對人、對事、對物一切恭敬,那叫「禮敬諸佛」。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,蚊蟲、螞蟻都是未來佛,你瞧不起牠,你隨意的傷害牠,你傷害未來佛!所以障礙你往生,就這麼個道理。
「稱讚如來」,這一句有差別,要讚善,不讚惡。如來,是從心性上說的;諸佛,是從形相上講的。形相上沒有差別,一定要恭敬。稱讚呢?要順心性,隨順心性我們要稱讚,善事!違背心性,惡事!惡事不稱讚。供養是平等的,無論是善人惡人、好人壞人,我們以平等心、真誠心、恭敬心供養,布施供養,這個沒有分別,我們要在日常生活當中落實。普賢菩薩的心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慈悲,對一切眾生真正做到如來教誨「不念舊惡,不憎惡人」。末後一句「普皆迴向」,心量放大了。普皆是對什麼?對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,這裡面「等法界微塵數眾生」,這心量統統包括到了,這就是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這叫「普賢願行諸佛子」。
我們要把我們的心量拓開,一家人不能包容,不能往生。這一個地區的人不能包容,你還在這裡分別不同的宗教、不同的族群,所以念佛的人多,往生的人少。到底什麼原因?沒人知道。我這樣跟大家一提示,你想一想你就明白了。然後才曉得,我們自己真的要想在這一生當中生到極樂世界,親近阿彌陀佛,我應該要怎樣修。修行,自己特別要清楚我應該怎麼做,不是要求別人應該怎麼做。善財童子,你仔細去看看,從來沒有一個念頭要求別人怎麼做,總是回過頭來要求自己要怎麼做。自度真正是度他,自己沒得度,天天要求別人得度,哪有這個道理?沒這個道理!會學佛的人是修自己,成就自己,知道成就自己就是成就一切眾生。為什麼?成就自己這個形象就給眾生做榜樣。
所以,見到一切眾生善,我們要想到:我有沒有?如果沒有,趕快學!如果有,要保持,不能失掉。見到眾生不善,立刻回過頭來想自己「我有沒有?」有則改之,無則加勉。所以順境逆境、善緣惡緣都是自己的善知識,都是自己的恩人。真正行菩薩道、真正學佛,是佛的好學生,沒有一個不是永恆生活在感恩的世界。那不是一生一世,生生世世,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。證得究竟圓滿佛果之後,還是生活在感恩的世界,希望我們同學要深深的去體會這個意思。
底下一句說得好:『等眾生劫勤修習』,劫是長時間,是時間的單位。前面跟諸位細說過,這裡就不再說了。多少劫?真的是無量劫。「等眾生」數,這個世間眾生有多少?此地講眾生,不是我們地球上眾生,也不是講我們這個銀河系裡的眾生,是講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頭所有眾生,一個也不漏!沒有法子計算。永遠沒有停止,永遠沒有休息,你要勤勞修習。『勤』是勤奮,勇猛精進。『修』是修正,把我們所有一切的過失、一切的錯誤修正過來。修正的標準,是自性的性德。什麼是錯誤?違背性德就是錯誤,隨順性德那就是正確。我們沒有明心見性,這個標準我們到哪裡去找?佛菩薩就是我們的標準。為什麼?佛菩薩明心見性。明心見性的人,他的思想見解、他的言語造作,都是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,那我就知道,我一看就曉得,那個樣子就是自性流露,就是隨順自性。
所以佛的言行把它記錄下來,就是戒律;佛的知見把它記錄下來,就叫經典。絕對不是造作的,所以佛沒有說著作,這《華嚴經》不是說著作。佛說的,不是著作。著作是什麼?我有意思在裡頭,那是我的著作;你有意思,那是你的著作。佛沒有意思,佛沒有起心動念,是自性裡頭自然的流露,所以它不是著作,他沒有著作。自性是平等的,大乘經上佛常講,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,法身就是自性。一切佛,這一切佛裡頭包括所有眾生,為什麼?所有眾生是未來佛,十方三世佛,共一個自性。所以佛菩薩證得自性之後,我們看到,「啊!我自性就是那個樣子」。隨順經典的教誨,就是隨順自己的性德,這個不能不知道。你真正知道了,我不是跟釋迦牟尼佛學,我是隨順自己的性德。我自己沒有明心見性,釋迦牟尼佛引導我,引導我隨順自性性德。這種教學怎能不讓人五體投地?還有什麼話說?
你要問:真正的老師是誰?真正的老師是自性,性德是老師。佛依它,菩薩依它,我們所有學佛的人都依它,佛陀教育跟世間所有一切教育真的不一樣。我們有了標準,你才懂得怎麼修正。經論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、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。所以經不能不讀,不但要讀,要多讀!深解義趣,我們才談得上修。如果你讀得不多、解得不夠深,你怎麼個修法、修證?怎麼修法?一起心動念都錯了,總是隨順錯誤。什麼人真正想到要修正自己的錯誤思想、行為?誰想到?然後你才曉得,學佛的人不少,修行的人不多。這話是真的,真正把行為修正的人不多!學佛不懂得修行。
諸位要知道,修行不是在形式上。修行在哪裡修?在起心動念之處。念頭才起,就覺悟了。所以古德常講: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,念頭起,你是凡夫,凡夫哪有不起念頭的道理?要是念頭不起,你是聖人,你不是凡夫了。凡夫總是妄念紛飛,所以修行第一個是把妄念止住,把妄念減少,減少到最後一個妄念都沒有。其次要懂得把妄念修正為正念,譬如起心動念想到自己的利益、自己的好處,這是妄念,我要把它修正過來,修成正念。什麼是正念?起心動念想到眾生的利益、眾生的好處,不想自己,這個念是正念。經典上所說的,佛菩薩所講的,念念都是利益眾生,沒有一念是為了利益自己的。大乘經上說自己也是說眾生,為什麼?自他不二。生佛一體,眾生跟佛是一體。
這是把錯誤的念頭、想法看法修正過來,念頭修正了,行為自自然然就修正了,不再做自私自利的事情。自己寧願受苦,希望別人享福,行為上變過來了。我自己生活苦一點,我能多節約一點幫助那些苦難的人,常常有這個心,常常有這個念頭,自自然然他就有這個行為。自己在日常物質生活上省吃儉用,一點都不會浪費,點點滴滴節省下來幫助那些需要的人、幫助那些在受苦的人。這些受苦受難的人,不問他是不是我們自己一族,也不問他是不是學佛,只要看到眾生有苦有難,沒有分別心,沒有執著心,立刻就去幫助,盡心盡力為他服務。這種心行是正確的。
「修」是修正,諸位一定要搞清楚;「習」,習是落實,要把它變成我們自己的生活習慣,也就是說要落實在生活上,佛陀的教誨真的有用了。如果你所學的跟你的生活完全脫了節,為什麼脫節?你沒有修,變成沒有用了,所學非所用,結果怎樣?浪費時間、浪費精力,得不到效果,這是所有同學不能不知道的。並不一定限制在淨宗,世出世間的聖學、聖人的教誨,都應該用這種態度來學習。要勇猛精進,不斷向上提升自己的境界,你會愈學愈快樂,愈學愈歡喜,真的所謂是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,你得受用,真得好處。
佛在大乘經上說教學的目標,也可以說學習的宗旨,是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,真的一點都不假!他說的離苦我們不懂,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生活很苦,每天出去托缽,日中一食、樹下一宿,生活很苦。佛離苦了,我們看到很苦,「沒離苦,他怎麼說離苦?」他真離苦了!所以我們連苦樂這兩個字都不懂,而我們是以苦為樂,真的是世間人所謂麻木不仁。佛經稱六道凡夫為「可憐憫者」,我們讀到這句話感觸很深!佛講得沒錯,確實是可憐憫者,苦中作樂。我常常在講席裡頭用比喻說,眾生所享的那個樂,就像我們現在社會上所講的吸毒、打嗎啡,吸毒、打嗎啡,他認為那個很樂。我們看得很清楚,那是苦。一點點短暫幾分鐘那種樂,他要付出多少代價!甚至於把自己生命都付出去了。
六道眾生,尤其是欲界,確確實實他們貪圖的那種享受,真的就是吸毒、是打嗎啡。他吸的是什麼毒?貪瞋痴三毒,你們想想對不對?貪瞋痴念念增長,與日俱增,就是這個現象,多可憐,多悲哀!但是他自己不知道,他沒有知覺。局外人看得清楚,佛菩薩是六道局外人,佛菩薩在六道之外看到六道眾生可憐!我們如果不是佛菩薩提醒,我們在六道裡頭怎麼可能覺悟?怎麼可能不墮落?怎麼可能不被污染?
末後兩句:『無邊國土悉莊嚴,一切處中皆顯現』,這兩句話是真的,但是業障深重的凡夫見不到。「無邊國土」,這是講普賢大士之德,也是直接說明大方廣佛華嚴的教誨。這種教學就是現代社會所說的,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。《大方廣佛華嚴》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裡面最圓滿的課程、最具體的課程,這個課程的教學遍及虛空法界,所以「無邊國土悉莊嚴」。有這個大教,那就是無比殊勝莊嚴的國土。「一切處中皆顯現」,無緣的人見不到。《華嚴經》在我們這個世間,有!在這幾十年當中,至少在最近三十年當中,我們從開講《華嚴經》那一天,就印《華嚴經》流通。最早我用的本子是上海佛學書店的版,我們在台灣翻印,把它縮小,縮成袖珍本的小冊子,攜帶非常方便。一套一共是十二冊小冊子,我記得我那個時候印,台灣錢這一套是二十四塊錢,兩塊錢一本,我們第一次印了一千本。第二次我們曾經印過晉唐翻譯的三種《華嚴》:《六十華嚴》、《八十華嚴》、《四十華嚴》,完全是經文,沒有註解。我們印的是平裝本,《六十華嚴》十六冊,《八十華嚴》二十四冊,《四十華嚴》十冊,我們用一個盒子裝起來,也相當美觀,流通到全世界。
「一切處中皆顯現」,顯,太難了,你要沒有契入,你怎麼能夠顯現?要契入,要真的修行,要得華嚴三昧,你才能契入。這一段「剎莊嚴」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