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七十七卷)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:12-017-0077
請掀開經本第四十二面,從第四行看起:
「復有無量三十三天王,所謂釋迦因陀羅天王,普稱滿音天王,慈目寶髻天王,寶光幢名稱天王」,昨天講到這個地方,今天我們接著再看第五尊菩薩:
【發生喜樂髻天王。】
在這一段經文裡面,十位天王的德號都是代表初地菩薩的修學綱領,字字句句不但是含無量義,也非常重要,我們應當細心體會,努力來學習。在前面跟諸位報告過,修學的基礎,也是修學的根本,就在五戒十善,這些話我們在經論裡面看得太多,太多了不但沒有省悟過來,反而變成麻木不仁,這很糟糕!佛多次的宣說,是希望我們悟入,我們反而聽多了變成麻木,變成老生常談,完全不在意。這是顯示出凡夫業障深重,念念隨順習氣,不能夠體悟佛經的深意,不能夠契入佛菩薩的境界,實在說不是佛菩薩不慈悲,慈悲到了極處,我們難於體會。昨天特別引用《無量壽經》,修學的根本在善護三業,跟這個地方的表法義趣完全相同,不僅是《無量壽經》,所有一切經論幾乎沒有例外,諸位稍微留意一下,你就明白了。所以五戒十善一定要重視,離開五戒十善,不但佛法沒有了,世間福報也沒有了,你才想到它的重要性。
第五尊菩薩『發生喜樂髻天王』,還是從五戒十善裡面發生的,真正修善。最近這些年,我們提倡四好,「存好心」,什麼是好心?不貪、不瞋、不痴是好心;「說好話」,什麼是好話?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惡口、不綺語,那就是說好話;「做好事」,什麼是好事?不偷盜、不殺生、不邪淫是好事,所以句句都能夠落實在生活當中,這是四好的基礎。從這個基礎上,還要不斷發揚光大,光大就是如何利益一切眾生,勸導一切眾生學四好。勸別人,自己一定做出樣子來給人看,自己不能做個榜樣,只是口勸別人,人家難以相信。勸別人犧牲奉獻,捨己為人,自己還是念念自私自利,別人怎麼能相信?一定要自己做到。誰做到?諸佛菩薩做到,給我們做出榜樣。第一個好模樣是釋迦牟尼佛,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可以說一生之中,日中一食,托缽,樹下一宿,臨走的時候,還在娑羅雙樹間吉祥臥著往生,釋迦牟尼佛走的時候沒有在房間裡頭,沒有床鋪。佛是福慧圓滿之人,他要不做出這個樣子給我們看,我們怎麼能信得過?
我們今天學佛出家修行,比起世尊那個時代,我們優越太多了,釋迦牟尼佛今天看到我們這個樣子搖頭,不像話。所以我們一定要生慚愧心,一定要知足,自己修行要刻苦、要如法,幫助社會大眾要隨緣。普賢菩薩告訴我們「隨喜功德」,隨喜是隨緣,功德是什麼?雖然隨緣,依舊能保持心地清淨不染,「外不著相,內不動心」,這樣隨順沒有關係,正是《華嚴》上的境界,「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。如果是外著相、內動心,你就錯了,假如我們接觸大眾,著相、動心怎麼辦?趕緊退回來。菩薩道裡頭確實進進退退,接觸外頭境界自己受不了,智慧、定力不夠,退回來,退回來自修,保持清淨,定慧再增長一點,再可以試試看。歷事鍊心,真正在境界裡鍊得如如不動,很如法了,可以做,這樣利益眾生不妨礙自己。
雖然說不妨礙自己,可是佛菩薩還做妨礙的示現,隋唐時代的智者大師給我們做了個樣子,智者大師是什麼人?《傳記》裡面傳說他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,如果說是世尊再來,智者大師就是釋迦牟尼佛本人,他示現領眾隨緣,為大眾服務,最後念佛往生淨土,他跟別人說他是五品位往生。這示現教導我們,主持一個道場作住持、作當家,要管許許多多事情,終身勞碌,但是他有一個底限,這個底限是決定不妨礙往生,障礙往生的品位沒有關係,他決定不妨礙往生,這是他的底限。我們今天接觸大眾,弘揚佛法,廣度眾生,也要有智者大師這個底限,決定得生淨土,品位差一點不在乎,這才行。如果沒有這個功夫,老實念佛,世間事、佛教裡面事情,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少一事不如無事,要善護自己的清淨心,嚴持戒律,這就對了。不為外境所轉,才可以跟大眾和光同塵,這是我們必須要記住的,否則的話,我們勸別人,別人真的往生了,自己還沒有辦法,還要搞六道輪迴,你說冤不冤枉!這個道理一定要懂。
人明理認真修行、真幹,才發生『喜樂』,「樂」是愛好,喜歡、愛好,喜歡、愛好的是什麼?佛法,佛法是覺悟之法,不愛好別的,愛好覺悟。覺悟的樣子是什麼?捨己為人,弘法利生,這是覺悟的樣子。念念為正法久住世間,續佛慧命,念念為利益一切眾生,佛門常講大慈大悲,慈悲為本。大慈大悲是什麼樣子?我們必須要清楚、要明瞭,不可以含糊籠統。大慈大悲,沒有條件的關懷眾生、護念眾生、愛護眾生,幫助一切眾生,特別是有苦難的眾生,今天這個世間所有一切眾生都有很大的苦難;大家知道很大的苦難是什麼?是迷而不覺,這是最大的苦難。迷人、不覺悟的人,起心動念都在造業,何況言語造作,都在那裡造極重的罪業,造作罪業後面就有果報,很快果報就現前了。經論裡面告訴我們,墮三惡道時間都是以劫數來說的,恐怖極了!覺悟的人有義務,要幫助那些沒覺悟的人,將宇宙人生的真相為大家講清楚、講明白,一定要講得讓他相信,你講了他不相信,那有什麼用處?如何能講得叫別人相信,這要智慧,要善巧方便。他相信之後,然後他在生活當中,他在處事待人接物,自然就收斂,不敢起惡念,不敢用惡心,這樣就好。他也學會了存好心、說好話、做好人,他也學會了,這是我們真正幫助了他。
從哪裡做起?一定是從五戒十善做起,五戒十善講不盡,這裡頭有很深的道理,有很廣的事相,有不可思議的果報,哪裡能說得盡?所以諸位要想想,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,將教化眾生這樣的大事拜託給地藏菩薩,你們想想什麼意思?他為什麼不拜託觀音菩薩,觀音菩薩的名氣比地藏菩薩大,很多人不知道地藏菩薩,沒有人不知道觀音菩薩,為什麼不託付給觀音菩薩,而託付給地藏菩薩,什麼道理?觀音菩薩大慈大悲,大慈大悲從哪裡生的?從孝親尊師生的,如果沒有孝親尊師這個根本,大慈大悲沒有。跟樹一樣,它有根,根是孝敬,地藏菩薩表孝敬,換句話說,地藏菩薩代表修學的大根大本,我們這才明瞭,非拜託地藏菩薩不可。我們今天講台面前供奉地藏菩薩,為什麼?釋迦牟尼佛不在,他代表佛,代理佛,意思在這裡。換句話說,佛不住世了,一直到底下彌勒佛出世之前,當中這麼長的時間,《彌勒下生經》裡面講五十六億七千萬年,教化世間眾生以什麼為第一?孝親尊師,斷惡修善,以這個為教學目標。然後再從這個基礎上,他要是有善根福德因緣,再勸導他念佛求生淨土,圓滿功德。末法還有九千年,這九千年當中,令一切眾生得真實的利益,就是《地藏經》跟《無量壽經》;能令一切眾生得真實利益,從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學回頭、學懺悔、學斷惡修善,以這個基礎再修學《無量壽經》就行。
也許有同修來問我:你說這個話有什麼根據?是不是你自己的意思?如果自己的意思,不聽,佛講依法不依人,我不聽你胡造謠言。我說話有根據的,根據在哪裡?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佛在經裡告訴我們,修行的基礎是「淨業三福」,佛說出這三條,然後告訴我們,這三條是「三世諸佛淨業正因」,三世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未來是我們大家,所有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,你要想成佛,一定要依這十一句做基礎。這十一句裡面一開端: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你看看,這四句是不是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?一部《地藏經》就是講這四句,所以地藏法門是修行的大根大本。無論修學哪個法門,大乘小乘、顯教密教、宗門教下,都要依《地藏經》做基礎,這是淨業三福第一條,你才曉得那個多重要,有這個基礎,念佛決定往生。為什麼?《彌陀經》上講得很清楚,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」,你把這四條做到,你就是多善根、多福德、多因緣,你才有條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你才能真正發生喜樂之心;喜樂就是常生歡喜心,因為這個地方是初地菩薩,初地是歡喜地。
跟大家講「發生喜樂髻」,或者是講常生歡喜心,實在說這個意思都很難體會,距離遙遠,如果我們換句話來講,大家就好懂多了,我們這一生生活在大慈大悲之中,就是這個名號的意思;或者再說得白一點,我們這一生生活在歡喜大愛之中。大愛是愛眾生、愛社會、愛佛法,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清淨平等的愛心,對這世間有情眾生、無情眾生,我們今天講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沒有一樣不愛護,沒有一樣不歡喜,這才叫常生歡喜心。也許有同修問,問的人太多了,這個問是理所當然的,「我天天煩惱、天天憂慮,想歡喜,歡喜不起來」,這是事實。你為什麼歡喜不起來?你沒有愛心,看到這個討厭,看到那個不歡喜,你這個愛心怎麼能生得出來?諸佛菩薩看什麼都歡喜,順境歡喜,逆境也歡喜,善人歡喜,惡人也歡喜,他為什麼能夠生歡喜心?歡喜心就是慈悲心,他不是看這一段,他看到過去,也看到未來,眼前這一段他迷惑顛倒沒有關係,過去生中他曾經沒有顛倒過,再看將來他有很殊勝的成就,他遇到很好的法緣。地獄眾生看到也能生歡喜心,為什麼?墮地獄在消業障,菩薩認為是好事情,他在消業障,業障消除之後,因緣成熟就能夠接受佛法,接受如來殊勝的大法。
我們凡夫沒有天眼、沒有慧眼,看不到過去、未來,所以佛菩薩在一切境緣之中都能生歡喜心,而我們想生生不起來,道理就在此地。如何能夠接近佛菩薩的境界?唯一的方法要修行,修行一定要著重解行相應,有解有行。清涼大師在《華嚴經》註解經題裡面告訴我們,他說得好,「有解無行」,研究教理的,天天在研究經典,講得天花亂墜。李木源居士在此地報告的時候,給我們說出大陸上有一位老法師,人家叫他活字典,他聰明、記憶力好,對於一切經論讀過的都能記得,辯才無礙,有解無行,喜歡跟人辯論,非常自負,「增長邪見」;另外一種「有行無解」,天天參禪,天天念佛堂念佛,不聽經、不看經,清涼大師講「增長無明」,他說的話有道理。正確的修行方法是解行並重、定慧等學,這就對了。李居士告訴我們,大陸上這位法師現在八十多歲,不跟人抬槓,也不看經了,專門念阿彌陀佛,他念阿彌陀佛高明,有解有行,我們知道他將來決定往生,不但往生,品位一定很高。我聽了之後很受感動,我還想找個機會去看看他老人家。我們一定要明瞭,我們今天的道場,每天兩小時講經一定要聽,解門,慧學;念佛堂一定要認真去念,行門,定學。這樣的道場,在今天的世界,跟諸位說,第一!其他地方沒聽說;解行並重,定慧等學。
現在每天早餐吃了飯,一定要跟諸位談話半小時,幾乎變成規矩,以前沒這個事情。不過這半小時也非常重要,幾乎都是我們修學的心得報告,有許多談話針對眼前毛病而說的,可以提醒我們、警策我們,幫助我們改過自新,很重要。淨宗學會場地很小,許多同修沒有時間去聽,我聽說每天在這邊講經之前半個小時,把早晨的談話在這邊播放,行!這是好事情。希望同修們要多聽聽,多聽之後幫助你看破、幫助你放下,幫助你一向專念。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跟菩薩一樣,生活在歡喜之中,像彌勒菩薩一樣,一天到晚歡歡喜喜,這是第五尊菩薩所表示的。髻這個意思不必再說,很明顯的意思;他的歡喜心、他的慈悲心、他的愛心任何一個人都能體會得到,這就是髻的意思。第六尊:
【可愛樂正念天王。】
德號裡面著重在『正念』,唯有正念才『可愛樂』,可愛、快樂,只有正念。什麼叫正念?正念是無念,這個意思很難懂。無念,那什麼念頭都沒有?不是的,無有邪念,所以才叫正念;無念,連正念也無,那不就糟了!諸位要曉得,宗門講的無念是無有邪念,不是無有正念,這個意思不好懂。正念確實沒有念,雖沒有念,宇宙人生的真相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。這個話我們聽到不懂,體會不到意思,我們舉個比喻來說,我們張開眼睛看這個講堂,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時候我們沒有分別,還沒有起心、還沒有動念,這時候叫正念;看這個境界,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不是看不見,這叫正念。才一起心動念,這位是張三、那位是李四,這是出家人、那是在家人,完了,邪念。為什麼這是邪念?所有一切名相全是假的,這個不但佛知道,中國古人也知道。老子第一句話就說,「名可名,非常名;道可道,非常道」,這就是說:名是假名,相是假相。假名假相,你在裡面起分別、起執著,這叫邪念,那不是正念。眼看得清楚,耳聽得清楚,鼻聞得清楚,舌嘗得清楚,身體接觸也清楚,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確實沒有起心動念、沒有分別執著,這叫正念,可愛樂。
誰是正念?諸佛菩薩,諸佛菩薩是正念,所以在一切境界裡能常生歡喜心。由此可知,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,大慈悲心就生起來,只要有妄想分別執著,你的大慈悲心、大愛心生不起來,口頭說說而已,有名無實。這是要功夫的,要真正看破、真正放下,然後你過的是佛菩薩的生活,正念現前。從正念裡面變現出分別執著,那叫權智,幹什麼?度化眾生用的,決定不是自受用,我們凡夫對於佛的境界最難體會就是這一點。佛菩薩應化在我們世間,那個樣子跟我們凡夫一樣,也有分別、也有執著,教化眾生的。隨類現身,隨機說法,他心裡確實沒有分別執著、確實沒有起心動念,裡面跟我們不一樣,外面跟我們一樣,這叫大慈大悲落實在我們世間。將來到本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諸位就看到,看到諸佛如來示現在人間那個樣子,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。這就說明白,不論是什麼樣的身分,不論是什麼樣的行業,不論是什麼樣的工作,都是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,示現給廣大眾生去看,教導大家怎樣學佛,怎樣明心見性,怎樣往生不退成佛。有身教,做樣子給你看,有言教,詳細給你解說,方法太多太多了,不侷限一個形式,這是華嚴境界。你要學會了,就在你自己的身分當中,就在你自己生活當中,就在你自己行業當中,顯示大慈大悲,顯示真實的大愛,轉凡成聖在一念之間,恢復你的正念。
話雖然是這麼說,我們畢竟還是凡夫,我是覺得我把「正念」兩個字講得很清楚,看看諸位同修的表情還是沒懂,我們再落實,再說得淺顯一點,什麼叫正念?你心裡常常有一句阿彌陀佛,這一念是正念,除了這一念之外都不是正念。那我念觀音菩薩算不算正念?不算正念。為什麼?你念阿彌陀佛的,念阿彌陀佛在想觀音菩薩就打閒岔,修學成功的關鍵在專,《無量壽經》告訴我們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在專字;一向,一個方向,一個目標,要專。我專念阿彌陀佛,我不念觀音菩薩,觀音菩薩會不會怪我?我得罪觀音菩薩。你這叫打妄想,你這叫分別執著,不是觀音菩薩的意思,觀音菩薩看一切眾生念阿彌陀佛,歡喜都來不及,怎麼會得罪?這些是眾生的情執,眾生情太重了,過去都念觀音菩薩,現在換念阿彌陀佛,總覺得對不起觀音菩薩,人之常情!這不是智慧,不是理智,我們一定要懂得,要明理。如果你觀音菩薩念了幾十年,你就一直念觀音菩薩求生淨土,行!觀世音菩薩做本尊,一向專念觀音菩薩,求生極樂世界,也決定得生。觀音菩薩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,大勢至菩薩也是阿彌陀佛的化身,不一不異,這樣就很好,這叫正念現前。換句話說,也就是古人所講,「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」,這個念就是正念,這個念可愛。誰說可愛?諸佛如來說的,這個念頭可愛,這個念頭決定成就。下面一尊:
【須彌勝音天王。】
『須彌』在此地表兩個意思,一個是高大,一個世界須彌山最高最大;第二個意思,須彌山是四寶所成,這個寶表心性,自己的真心本性,那是真正的寶,心性最大,表這個意思。『勝音』,這是名號裡面最重要的兩個字,「勝」是殊勝,「音」是音聲,加上「須彌」就是無比殊勝的音聲,至高無上的法音,就這個意思。這個音究竟是什麼音?佛法的音聲,在西方極樂世界、本經所說的華藏世界,有!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你想聽哪個法門,你想聽哪一尊佛說這個法門,你就聽到;你想見這一尊佛,你就見到佛的形像在你面前為你說法。就像我們現在看電視一樣,想看那個節目,頻道撥對了,影像、音聲就現前。西方極樂世界的情形就是這樣,你想聽哪一尊佛說法,想聽哪一尊菩薩說法,菩薩的形像就現前,單獨教你,這是西方世界無比的殊勝。諸佛菩薩可以化無量無邊身,同時可以應無量無邊的菩薩們,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菩薩。《無量壽經》,阿彌陀佛說得很清楚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即使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阿惟越致菩薩,這多殊勝。
諸位明白這個道理,了解這些事實真相,然後我們就明瞭,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到哪裡學?到極樂世界去學,不要在此地學。在此地學浪費許許多多的時間,分心,你心不能夠專一,對於往生就不可靠,這個損失就太大了。所以四弘誓願我們要發,但是我們要完成的是前面兩願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這個願一定要發,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,一定要認真斷惡修善;至於後面兩願,學法門、成佛道,都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完成,這樣省事,我們真的可以做到專一。到達西方極樂世界,學法門非常快速,為什麼?因為你已經契入諸佛如來的境界,所以學經典聽幾句就全都通達,哪裡要一句一句這麼細說,哪有這麼囉嗦,法門無量無邊,很短的時間你就學圓滿,你就能畢業。在這個世間,你就很認真、很努力學兩百年,也比不上西方極樂世界學一天,那我們何必在這裡浪費這麼多時間精力?這個道理事實,一定要懂得,一定要明瞭。除了一些發大慈悲心為了要弘揚大乘佛法,這是犧牲自己,犧牲自己的品位,多學一些經典,多學一些法門,幫助一些眾生,這是有必要的。如果你覺得,我先成就自己然後再幫助別人,先到西方極樂世界,見了阿彌陀佛之後,我再倒駕慈航普度眾生,行!你現在應當學什麼?我們剛才講,學地藏法門,學彌陀法門,夠了,其他的不必學,決定成功。
地藏法門要不要全部經典都學習?不必要,只要把它的精神綱領抓住,「孝親尊師,斷惡修善」八個字,《地藏經》圓滿了。你要懂得孝親尊師的道理,孝親尊師的落實,那你要去細細研究這部經典,你要明瞭斷惡修善的方法,斷惡修善的功德利益,那你要好好的去學《地藏經》。所以那部經就八個字,你要不把這部經搞透徹,這八個字你不懂,體會不到八個字的深義,《般若經》上常常教我們「深解義趣」,經典裡面字字句句意思、味道,你要不是甚深的理解,你不會懂得。真正明白通達了,抓住這八個字容易落實,好修行。佛法,高級的佛法,圓滿的大法,既簡單又容易,就是要認真去幹。我們發心出家,無論你是搞清楚、搞明白發心出家,你發這個大心值得讚歎、歡喜,或者是糊裡糊塗出家,亂撞撞上也行;既然撞上之後,然後搞明白了要趕緊發心,如果不發心那就有罪過,這要懂得。你既然出家,出家人兩樁事情:一個講經說法,一個領眾修行,你不幹這兩樁事情,你就有罪過。為什麼?你接受十方的供養,你有多大的福氣?世間人辛辛苦苦工作才能過一天的生活,你什麼都不要幹吃現成的,接受人家現成的,你有多大的福報?
古德講的話沒錯,「施主一粒米,大如須彌山,今生不了道,披毛戴角還」,所以出家人這一碗飯,不好吃!這是真的不是假的,不能開玩笑。你要想學佛、要想成佛,不一定要出家,在家可以作菩薩,可以成佛,你為什麼要出家?出家有出家人的使命,有出家人的本分,有出家人的責任,就是要弘法利生,要把佛法發揚光大。就像玄奘大師發心出家的時候所說,那個時候發心出家要考試,考試官問他:你為什麼要出家?他答覆兩句話,「遠紹如來,近光大法」,考試官就批准、就通過了。這個心發得正確,遠紹如來,紹就是繼續,換句話說,就是續佛慧命。遠說,我要繼續佛的慧命,遠紹如來;近的,現前的,光大佛法,就是弘法利生。這是一個標準出家人發的弘願,他不為自己,為眾生。玄奘大師一生真的把他這兩句話做到,到印度去求學,把梵文經典大量的帶回中國,從事於譯經的工作;他那兩句話做到,兌現了,不是說說就算,真做到了。所以我們今天道場,出家同修也是兩樁事情,一個是發心學講經,研教;另外一種,念佛堂領導大眾念佛共修,這都是如法的。這也符合玄奘大師所發的弘願,這樣的行持,諸佛讚歎,龍天擁護。
今天這個道場,諸位要珍惜,稀有難逢。為什麼?護法的工作有在家居士承當。一般寺院裡面出家人,出家人還要擔任行政事務的工作,作內護,此地內護都不需要我們出家人做,內護、外護在家同修統統承當,這樣的道場到哪裡去找?找不到。佛經裡面講的善根福德因緣,這是屬於因緣,稀有難逢的因緣。我們對於這些護法,內護,道場裡面工作的人員,內護;外護是一般出錢出力的居士,我們要生感恩之心。我們如何報恩,怎樣才能報恩?往生不退成佛就報恩了。如果我們這一生到最後不能往生,忘恩負義,那好了,來生還債,披毛戴角還,來生還債,那就有得受了;一定要懂得,要把我們全部的精神時間來修行。研教的同修,我勸導你們,你們也很難得,都能夠接受,每個星期參加三十六小時的共修,我們才真正做到解行相應,行!固然是你自己可以在家裡念佛,在你寮房裡念佛,很好,沒人看見。到念佛堂搭衣念佛,大家都看見,自利利他,這個好;你自己在寮房裡面念佛,只有自利,沒有利他,一定要自利利他,所以一定要到念佛堂去念佛。我跟大家說的話是真實話,諸位要細細去體會。
「須彌勝音」,說法的音聲是須彌勝音,這一句阿彌陀佛是最殊勝的音。我們今天念佛堂念佛,最近有台灣的同修來告訴我,他們在台灣似乎已經感覺到了,來給我說,我同意他的感觸,我們念佛堂這個波已經達到台灣。換句話說,念佛堂這個功德,能夠保護這麼大的一個地區,我們滿足不滿足?沒有滿足,我們希望我們念佛堂這個波能夠涵蓋整個地球,希望這世界上的眾生消災免難,化解劫難。所以這個念佛堂,諸佛如來加持,龍天善神守護,這是事實。眼看著劫難就要來了,這個念佛堂成就,顯示諸佛菩薩無盡的慈悲。你們大家的善根福德因緣也不可思議,你怎麼會遇到這個機會,你怎麼會遇到這個道場,決定不是偶然的,無量劫的善根福德因緣才感得、才成就。所以每個參與念佛堂念佛的同修,以及這個道場上上下下,哪怕他來一天,來一、兩個小時,在這裡轉一轉,都是諸佛如來的化身,都是法身大士的應現,這個話不假,所以能產生這麼大的力量,能夠化解社會的戾氣,衝擊世間一切眾生邪惡的心念。
所有一切的念頭,念阿彌陀佛這個念頭第一殊勝,我們在《無量壽經》上看到過,釋迦牟尼佛念阿彌陀佛,阿難與大眾看到釋迦牟尼佛這個時候,他的容顏、他的光彩、他的風度無比的稀有,從來沒有見過。念佛,心跟諸佛感應,容貌改變了,體質改變了,居住的環境改變了;環境就是一般人講的風水,改變了,風水何必要人看,我們自己會改變。「福地福人居,福人居福地」,這裡風水本來不好,有福的人到那裡一住,風水自然就變好了。《楞嚴經》上說,「若能轉境,則同如來」。我們要有能力轉境界,不要被境界所轉,被境界所轉很可憐、很苦惱。我們要有信心,要有智慧,要有善巧方便轉變境界,轉變自己的業力變成願力,轉變自己的凡心變成佛心,要從這個地方轉起。佛菩薩會轉,我們學會了,每個人都會轉。你真懂得這個道理,真明白這個意思,就能轉得過來;轉過來之後得大自在、得大歡樂,跟這個地方幾位菩薩表法的就完全相應。所以勝音達到極處就是念佛,這一句阿彌陀佛是勝音,須彌勝音。第八尊:
【成就念天王。】
這個名號三個字都重要。什麼叫『念』?諸位細細看看「念」這個字,這個字在古人造字他有六個原則,古人稱之為「六書」,六書就是造字的六個原則,字不是隨便亂造的。這個字在六個原則裡面屬於會意,你看這個字你體會它的意思,這個字上面是「今」,下面是「心」,什麼叫念?現前心就是念,今心是念。你現在這個心是什麼?如果現前這一念心了了分明,佛經裡頭有一句話形容它,叫「寂寂惺惺」;寂是什麼?一念不生;惺惺是什麼?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;這是真心,念是真心,就是前面講的正念。真心就是真如,就是自性,就是本性。念佛,這個念就是佛,真心就是佛,佛就是真心,哪裡還要念個阿彌陀佛,那就壞了。為什麼叫你念阿彌陀佛?你的真心沒有了,用這一句阿彌陀佛把真心念出來,所以念阿彌陀佛是方法,目的是要把真心念出來,真心就是阿彌陀佛。阿彌陀佛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叫「無量覺」,寂寂惺惺就是無量覺。無量覺上面不能再加一個無量覺,再加一個無量覺就變成無明。富樓那尊者在楞嚴會上向釋迦牟尼佛請教:無明從哪裡來的?為什麼會有無明?釋迦牟尼佛答覆得妙極了,四個字,「知見立知」是無明本,無明的根本。什麼叫知見?寂寂惺惺是知見,知見上再建立一個知見,「我知道我寂寂惺惺」,完了,你無明了,你起了無明,這是頭上安頭,錯了。
所以諸位要曉得,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念到最後這句阿彌陀佛沒有了,你就見性,你正念就現前。我們今天用這方法,是用這一念把所有妄念打掉,如果不念佛,妄念紛飛,不得了!那個念頭都是六道輪迴的念頭,所以用這一念,把那些六道輪迴的念頭打掉。這一念雖有,不要緊,帶業往生,帶這一句名號去往生,這句名號是業,生到什麼地方?凡聖同居土、方便有餘土,實報土去不了。為什麼?實報土要這句阿彌陀佛也沒有,才能夠到實報土,有這句阿彌陀佛還不行,《金剛般若》是講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,法,阿彌陀佛是法,也要捨掉,你就生實報土。現在我們不能捨,我們捨了之後墮三途,這個要知道。什麼時候捨?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的時候捨,那個時候真捨了,他入實報土。我們再問:入實報土的人還念不念阿彌陀佛?還念。為什麼又叫他捨掉?他真捨掉了。那個念就是我們平常講,「念而無念,無念而念」,他那個念是念給眾生看的,勸人念佛。自己不念,勸人念,那怎麼行?人家怎麼會相信你?他那個念是勸人念,自己有沒有佛的念頭?沒有,自己真正成就「念」,是這麼個意思,真的成就了。所以我們今天念佛,從有念念到無念,無念還是念,不是無念就不念了,無念還是念。無念是什麼?無念阿彌陀佛的分別心,無念阿彌陀佛的執著心,無念阿彌陀佛的妄想心,阿彌陀佛還照念,一天念到晚從來沒有休息,所以在形相上看你看不出來,他跟我們初學沒有兩樣,骨子裡頭完全不相同。凡夫念阿彌陀佛有妄想分別執著,菩薩、法身大士、諸佛如來念阿彌陀佛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他還是念,不是不念。我們今天念跟不念是二法,他那個念與不念是一法,不是二法,這是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。所以念這個字意思要清楚、要明瞭,一點不能夠含糊。第九尊:
【可愛樂淨華光天王。】
這個德號裡面,意思很深很廣。我們在這十位菩薩裡面,『可愛樂』我們看到很多,都加上這個字樣,表「歡喜地」。菩薩初破無明,初證法身,無限的歡喜,加上這個字樣。『淨華光』,「華」是代表佛法,在本經是代表一切法,不僅是一乘、大乘,小乘也在裡面,不僅是小乘,世間法也包括在其中,這才叫妙。世出世間一切法,都在「華」一個字包括之中,一法都沒有漏掉。「淨」是清淨,清淨是講心清淨,心地裡面一塵不染,就像前面講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盡,這才叫淨。「淨華」是什麼意思?無論隨順哪一法,你們要聽清楚我說話,「隨順」,隨順佛法,隨順世間法,隨順清淨法,隨順染污法,隨順善法,隨順惡法,心地都是一念不生,不起分別執著,這叫淨。入這個境界,這是佛家講「哪一法不是佛法?法法皆是佛法」。你明白了,法法皆是佛法;你要不明白,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也不是佛法。由此可知,佛法跟世間法從哪裡分?一念之間。一念覺,一切法皆是佛法;一念迷,佛法也是世間法,在一念迷悟之間。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,了解事實真相,所以一切法無不是佛法。
下面『光』,「光」是智慧,充滿智慧光明。我們舉個比喻來說,貪瞋痴都放智慧光明,地獄、餓鬼、畜生也都放金色光明,你契入這個境界,你看大地一切眾生(十法界,包括地獄)皆成佛道,你就成佛了。大家聽了千萬不要打妄想,天天去想,想地獄、餓鬼都放光,你怎麼想,光也放不出來,你懂得有這麼一回事情,專想阿彌陀佛,專念阿彌陀佛,功夫念成了,什麼樣功夫?理一心不亂,境界就現前,你就看到了。理一心不亂破無明,破一品無明,見一分法身,我給你說的這個境界就現前。你沒有契入這個境界,老實念佛,那也是「淨華光」。第十位菩薩:
【智日眼天王。】
『智』是智慧,『日』代表光明,前面曾經讀過,代表根本智。『眼』在此地,當然上面有「智、日」,這個眼就是如來果地上的五眼圓明,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,初地菩薩就示現。唯有根本大智之眼,你才能看清楚宇宙人生真相,虛空法界,過去、未來,你都看清楚,都明白,那麼你自行化他就能避免一切的過失。世間眾生哪一個人不想修善?哪一個人不想得福?這個理念真正可以說,「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」,為什麼他還要作惡?他對於善惡的界限不明白,把惡當作善,沒有人教導他,自己看不清楚,不是有意去做的,這裡頭意思很深很深,一定要有人教誨。誰來教?諸佛菩薩來教,因為只有諸佛菩薩徹底了解事實真相,所以菩薩以大慈悲心、大愛之心,無條件的應化在世間教化眾生。我們學佛一定要知道,學佛的目的在學智慧、在開智慧,絕不是為得世間名聞利養,絕不是為了五欲六塵的享受,不是的。為什麼要學佛?為開智慧,為明瞭宇宙人生真相,宇宙是我們自己生活環境,人生是本人。換句話說,我學佛的目的,是要真正明瞭我自己跟我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,我們是為這個學佛的,不為其他。這個目標就正確,我們才能得到佛法殊勝的功德利益。末後一位,第十一位:
【自在光明能覺悟天王。】
這個德號裡面,著重在『能覺悟』,特別著重在「能」。這裡頭意思很深,我們不能,我們很想覺悟,偏偏不能。為什麼不能?前面十尊德號裡面所說的我們沒做到,所以不能覺悟。如果前面十句名號表法的意思,我們懂了,都能把它落實,我們也能覺悟。名號表法把「釋迦因陀羅」擺在第一,把「自在光明能覺悟」擺在最後,這個味道很濃、很深、很廣,你細細去體會這個意思,然後你就曉得怎樣修行;修什麼?行什麼?自己就明白了。我們今天實在講功夫不得力,不得力的原因我們常常說、天天說:「隨順煩惱」,你沒有隨順佛的教誨,佛教導我們的,我們沒有去聽、沒有去做,還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,那怎麼行?釋迦因陀羅還有一個名號叫「釋提桓因」,一個意思,這是梵文翻譯不一樣,忉利天主,他在此地代表的是五戒十善,沒做!最容易犯的,造口業,最容易犯的,日常生活當中,世出世間一切法,樣樣還是分別執著,心裡有分別執著,口裡自然就造口業。如果你心地清淨,你怎麼會造口業?不可能。心不清淨,表現在外面造口業,所以修行功夫不得力。念佛堂念一段時期,不錯,像個樣子了,為什麼?禁語。你念七天,七天不能說話,七天不造口業,口業是沒造,心裡的分別執著沒斷,所以離開念佛堂,過幾天又變成老樣子,又回去了。
所以古大德講修行,真正會修的人從根本修,根本是念頭、是起心動念,真正會修行的人在起心動念處用功夫,斷一切妄想分別執著,那是真用功,那真正是大乘菩薩修學的,所以他能覺悟。我們不能覺悟,不能覺悟的原因在哪裡,你要把它找出來,你把這個原因消除,你自己也就會覺悟了。佛教我們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,為什麼?你要懂這個道理。佛說的話你不是不懂,你懂了,為什麼做不到?你只知其當然,不知其所以然。你雖然懂得這句話,這句話甚深的義理你不懂,所以不肯依教奉行,不肯隨順佛的教誨。佛在《般若經》上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你要是真正參透、真正明白,你在一切境界當中、十法界裡你就不會起心動念,你再也不會有分別執著。
佛菩薩為什麼能?他知道事實真相,「相有性空,事有理無」。我跟大家講過,六百卷《大般若》要是把它歸納起來六個字:「無所有,不可得」,諸法無所有,諸法是世間法、出世間法,都是無所有,一切不可得。這是六百卷《般若》,釋迦牟尼佛說法二十二年總結,總歸結六個字,你還有什麼好分別、好執著?你把這兩句真的搞明白、搞清楚,通達了,六百卷《般若》你學會了,你開了智慧,你得定,你的心清淨,你的心平等,一切境緣之中、世出世間法之中,你再不會起心動念了。你不了解事實真相,所以你在生活當中還隨順煩惱,你不能覺悟,你不能自在。果然覺悟了,你就生活在大自在、大光明之中;光明就是法身,光明遍照,光明是圓滿的智慧,你得大自在,生活在究竟圓滿智慧之中,為什麼?你能覺悟。你要是不覺悟,你的生活不自在,你生活在煩惱、憂慮、苦難之中。一個是凡,一個是聖,就在一念之間,一念之間轉過來,超凡入聖。諸佛菩薩能轉得過來,我們為什麼轉不過來?多想想,會幫助你覺悟。末後這一句總結:
【如是等而為上首。其數無量。】
這一句不必多講了。末後一句歎德:
【皆勤發起一切世間廣大之業。】
『發起』,帶頭幹,真做!『廣大之業』是什麼?普賢行。諸位同修一定要明瞭,地上菩薩修普賢行,不是前面三賢,三賢修的是大乘六度萬行,登地之後修普賢行,跟前面不一樣,普賢行才是一切世間廣大之業。在這個地方只介紹到此地,普賢行末後還有詳細的報告,在末後一品「普賢菩薩行願品」裡面,再跟大家詳細報告。它的總綱領就是十大願王,十條,每一條裡面包括的行門無量無邊,這是大乘佛法、一乘佛法總綱領,大總持法門。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,所註的諸位可以做個參考,註解裡面給我們一個啟示,那就是忉利天主他還有一個冤家債主阿修羅,常常鬧事,找麻煩,生是非。修羅會跟他打仗,阿修羅的勢力很大很凶,忉利天主如果認真努力修學十善就會打勝仗,他要不修十善那就打敗仗。這一點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,我們如果要戰勝一切妖魔鬼怪,用什麼方法?認真修五戒十善,就能降服一切魔怨,因為得到諸佛護念、善神擁護,你的一些魔怨就會離開了,給我們這個啟示。我們在清涼大師註解裡細心體會這一點,我們會得到很好的受用。今天時間到了,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