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五五八卷)  2006/5/2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1558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淨行品十一」,偈頌第七大段,請看第三首偈:

  【見處林藪。當願眾生。應為天人。之所歎仰。】

  清涼大師在這首偈給我們很簡單的解釋一句話,「林藪,則眾德攸歸」。這是乞食在城市、在王都、在郊外,『林藪』是屬於郊外,樹木叢林眾多的地方。菩薩由這個境界引發稱性的大願,佛法裡面講的萬德莊嚴,就是這個意思。所以他不是在路上,都是在貼近都城,靠近王都,都在這裡面看到的。王都裡面決定有我們一般講的花園,樹木花草眾多之處,多半都是遊覽的地區,類似像現在都市裡面的公園。它不是郊外,不是野外,這才引發起萬德莊嚴,因為到這個地方來聚會的都是德行高於其他地區。不是說各個地方沒有高人,有,但是沒有帝王居住的所在,所謂是京師,沒有那麼多,這個地方是人文聚會之處。所以想到自己應當以萬德莊嚴自己,所以他的願是『應為天人,之所歎仰』,「歎」是讚歎,「仰」是仰望。

  這首偈頌要是以中國傳統的話來說,就是「見賢思齊」。我們在這裡看到有那麼多,有道德、有學問、有操守的這麼多的人,自己一定要想到,我們要向他學習、要向他看齊。學佛的人,當然會從這個境界立刻就想到諸佛如來、諸大菩薩,肯定會想起如來的眾會,那才是名符其實的萬德莊嚴。所以學佛到哪裡學?你不跟佛學,你到什麼地方你能成就?我們一般人求學到哪裡去?一定要到學校,師生薈萃之處,學習有學習的環境,所以他容易成就。

  佛門有句諺語說「依眾靠眾」,一個人修學,如果不是有超人的聰明智慧、毅力、志向,很難成就。因此,早年的祖師大德為了獎勵後人,幫助他的德行、道業成就,才建叢林!叢林,早年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,他老人家特別重視,也特別強調,他說中國佛教要興,一定要復興叢林制度。那時候我剛剛入佛門,不知道什麼叫叢林制度,聽老師說過幾次,印象就很深。以後出了家之後就很留意,老師提過這個問題,才曉得叢林道場實際上就是佛教大學。

  我們看它的制度,叢林的主席就是校長,一般也稱為住持、方丈。稱呼很多,用現在的話來說,他是叢林的校長,叢林是大學。下面分為三個部分,它的組織,第一個是首座,首座和尚,首座是管教務,你看一個學校裡頭,教學擺在第一。首座和尚不止一個人,分座講經。如果這個叢林人多,住二、三千人,就是學生有二、三千人,開有很多門課,不是一門,每一門課你都要請一個老師來教,所以叫分座講經。分座就是不同的教室,現在講不同的教室,你喜歡學哪個法門,你就進入那個教室認真的學習。

  佛教的制度沒有像現在學校這麼多,也沒有這麼嚴格,有點像研究所這種性質。譬如《華嚴》,《華嚴》是一個科目,一定有一個首座和尚來主講。凡是學《華嚴》的,就在這一個教室,在從前叫殿堂,現在稱教室。學《法華》的,另外一個教室;學《無量壽經》的,又是一個教室。看你有多少學生,學生喜歡哪個科目,叢林會請法師來給你講這部經。有長期講座,長期講座就是一部經講圓滿了,這個課程就結束,學生就畢業了。只學一部經,也就是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。

  叢林裡面授課,並不重視對於經教的研究討論,不重視這個,重視在悟性。這真正是學佛,這不是佛學,確實是要幫助你提升、契入境界。學《華嚴》的要契入華嚴境界,學《法華》的要契入法華境界,學《無量壽經》的要契入淨土境界,那才算成就!當然學人根性不相同,契入有淺深不一樣,深的,確實明心見性,那真是到圓滿!宗門、教下,形式上不一樣,方法不一樣,但是方向跟目標完全相同。禪宗要明心見性,教下也要,教下不叫明心見性,叫大開圓解。

  所以在授課,講經是授課,對於學生並沒有考試,學生的成績從什麼地方看?複講。大概學生都不多,這是我們中國自古以來教學的方法,不可能一個班幾十個學生,沒這個道理。以前李老師告訴我們,小班制的,一個老師頂多只能教十個學生,老師會對每個學生都能夠精神關注到;如果學生太多,他就沒有辦法,就照顧不了。我們過去在台中李老師座下,他開的經學班二十多個學生,但是他的方法是私塾教學法,每個人也關注到。他教學實在講只教兩個人,二十多個人只教兩個人,教的這兩個人他的座位是跟老師坐面對面的,就是第一張桌子,教兩個人。其他的同學坐在四周圍,用我們現在話說,旁聽。老師不問,你們不能開口;但這兩位同學他可以主動提出問題來問老師,向老師請教,我們旁邊人來聽。老師有時候聽了之後笑笑,不給他解答,問「你們同學當中,有哪個能夠解答的?」那你才能站起來;老師不開口,你們就不能說話,用心的聽。

  這兩個同學就學一部經,這部經教完,他退到旁聽席去,再有兩個。他是按照報名先後順序來排班的,他學的經一定是另外學一部經,老師講,他聽,他認真學習。學了之後,應該是四天到五天之後,他要複講。複講要講兩次,第一次複講大概是四天,學習之後四天,你要寫講稿。複講的時候也是我們同學、老師一起聽,聽你上台複講,幫助你糾正錯誤。然後第二天再上台跟大眾去講,聽眾大概有一百多人,在台中蓮社,女眾在台中蓮社,男眾在靈山寺,它有個講堂。所以每個星期都講經,就是我們這些學生去講的,老師教出來的,是這個辦法。

  所以二十多個人,實際上他還是很容易教學,因為他只教兩個。為什麼教兩個人?那時候講經,一個要用普通話講,還要翻譯台語,所以兩個人,一個講普通話,一個講閩南話。好像是在台上,兩個人,一個講,一個在翻譯一樣,其實他們用的是同樣的講稿,兩個人上台去表演。這個方法雖然是很笨拙,當然還是有點叢林的那個樣子,但是比叢林的規矩是寬鬆多了,在程度上來講也是降低很多。畢竟是在家,年輕人初學!就好像是佛教的小學一樣,叢林是佛教大學,但是方式應該都是差不多的。所以一個老師只帶十幾個學生,他的精神才能照顧得到。

  我們那時候這個初學班,只要經講得不錯,就是複講老師的,不准你自己發揮意見,不可以,完全是複講老師的,因為我們自己沒有契入境界。複講講錯,那是老師講錯了,不是我們講錯,老師替我們負責任。我們學講經是這個方法學出來的,這是個開端。而經教的學習,教下,大家都知道,目標是要大開圓解,不是著重在複講,複講是剛剛帶你起來。大開圓解之後,經文展開你就能懂得意思,怎麼講法沒有一定,佛無有定法可說。講法一定要觀機,機是什麼?聽眾,也就是說聽眾現前迫切的需要,他需要什麼。

  在一般原則上說,聽眾需要信解行證,你要幫助他這個。還有疑惑的,對這個法門、對這個經本、這門功課,還有懷疑的,你要幫助他建立信心。你講經的方向、目標就有了,如何幫助他相信,斷疑生信;信了之後再提升,要幫助他深入的理解;能理解之後,再幫助他怎樣把他所信、所解的落實在生活,落實在工作,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。這個東西學了有用,不是沒有用!最後是更高的,終極目標是契入境界,那叫證,就是證果;落實在日常生活,那是實驗。所以,佛法這個學問不是假的,以前方先生介紹給我,他說這是了不起的真實學問。它不是說空話,不是玄學,它要通過實驗,通過實驗就是今天講的科學。所以佛學裡面這些理論,一定要在生活當中去歷練。

  你看《華嚴經》到最後,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五十三參是歷事鍊心。鍊什麼?鍊六根在六塵境界面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不生煩惱,只生智慧;就是惠能大師見五祖所說的,「弟子心中常生智慧」。他只說這麼一句話,五祖就曉得他到什麼程度,他到歷事鍊心,這個根性太利了。初學的學生一下就到第四個階段,信解行都不談了,他就講歷事鍊心。所以我們一般學佛是有這四個階段的,《華嚴》就是四個階段判這部大經的。

  你們想想看佛法是不是科學?現在人相信科學,不相信佛法,不知道佛法是科學,豈不是笑話嗎?為什麼不相信?誤會了。因為一般人講佛教是迷信,宗教是迷信,佛教也是迷信。迷信的帽子扣上,就不去用心觀察它,對它不了解、對它不認識。最殊勝的科學,把它丟掉了,就是最有利益的科學,有百利而無一害。現代西洋科學,可以說利少害多!三十年前湯恩比博士說的話,那時候我們沒聽說過,現在看他這個書裡頭所說的,這個人就有遠見。「科學每一種發明,固然是帶給我們一些便利,但是人類要付出慘痛的代價」,這他說的。你想想真的,一點都不錯。

  發明飛機、輪船,旅行方便了,汽車,這現代的交通工具。我想想我們付出什麼代價?我們從前那種深厚的人情味沒有了,人與人之間往年那種親切,那種互相尊重、愛護、照顧、關懷、互助合作的觀念沒有了。以前沒有這些科學技術發明,旅行是什麼?旅行騎馬,或者馬車、牛車,一千里路差不多要走十天。老朋友見面,這麼遠的路,走了十天才到,這個感情不一樣。現在一千里路,飛機一個小時,乘車六、七個小時,那種熱情沒有了,這個代價說實在話得不償失!所以他說每種發明都要付出一次很大代價。科技發展到了極處,也就是人類的末日,為什麼?你把你的代價付光了,都付完了,付完就是人類的毀滅,一般宗教講的世界末日。把我們的生命、把我們的生存全部付出去了,跟著科學技術同歸於盡。

  但是佛家這個科學是從智慧生的,它是正面的,不是負面的。科學技術為什麼發展到最後會有這樣悲慘的現象?因為它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,也就是說它沒有離開煩惱習氣,沒有離開貪瞋痴慢,這個發展就會有弊病,就會有副作用。佛法,你看《金剛經》上講的,「無我相,無人相,無眾生相,無壽者相」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捨妄想,斷分別執著,它裡頭不帶煩惱,沒有習氣,純真無妄。所以它這個裡面細細去觀察,具足圓滿的智慧,圓滿的倫理道德,天人讚歎,天人仰慕,道理在這個地方。

  佛菩薩講經的處所,一般講道場,我們講處所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時候,大部分講經,處所都是在山林、樹下、河邊,今天講野外,沒有任何設備。那裡有塊大石頭,佛常常就鋪一點草做墊子,就坐在石頭上;沒有石頭的時候,哪個地方稍微高一點,在那裡鋪個草座,佛坐在那裡。同學們圍繞著四周,聽佛講經、教學,沒有任何設備。所以講經的時候,講經的處所就叫做道場。聽眾有時候有幾百人,有時候有幾千人,不算多。但是你要知道天龍鬼神、人非人等,那個數量不知道有多少,「佛以一音而說法,眾生隨類各得解」。這些(就是不同維次空間的眾生)見到這個道場,這個道場是什麼?眾德攸歸。

  佛大德,佛的聽眾一個個都是道德之人,所以天人讚揚。你說誰看見?佛看見了,佛五眼圓明,佛眼沒有空間維次的障礙,他全突破了。我們人很糟糕,科學家告訴我們,人的肉眼能夠見到的,因為你有光才能見,沒有光就不能見,日月燈光都沒有,你什麼都見不到,所以伸手不見五指;我們能見靠光。眼能見的光波非常窄小,科學家告訴我們,光,譬如有一百種不同的光波,肉眼只能見到百分之二;換句話說,還有百分之九十八見不到。佛的眼睛很厲害,他能夠百分之百都見到,菩薩能夠見到百分之七、八十,阿羅漢也能夠見到百分之四、五十,比我們的能力強得太多了。你說欲界天、色界天,阿羅漢能見得到,初果須陀洹就能夠見到餓鬼、地獄、欲界諸天。大家一同在一起學習,佛講經這個訊息,隨著佛菩薩的性德,剎那之間周遍法界,你就曉得聽眾有多少。

  佛菩薩不住世,阿羅漢也不住世了,這是什麼?這是眾生福薄,聖人不來了。聖人是不是有意思不來?不是的。他也沒有意思來,換句話說,他沒有意思,眾生有感他就有應。善與善起感應,惡與惡也起感應,我們一般講氣分相同,自然就產生感應。諸佛菩薩心行純善!所以我們這個地區居民善心、善行的人多,佛菩薩自然就來了,善心、善行就是感,自然就應。就像江本勝博士做水實驗一樣,水沒有心,我們善念對它,反應的圖案非常之美;我們不善的心去對它,反應就很難看,就這麼個道理。

  我們今天這個世間大多數的人,恐怕要佔百分之九十幾,哪個沒有貪心?哪個沒有傲慢?哪個不愚痴?心是貪瞋痴慢疑。哪個不貪財?哪個不貪色?哪個不好名?哪個人不要權力?爭名奪利!貪婪成了習性,起心動念損人利己。這個也有感,感什麼?感些妖魔鬼怪、羅剎、修羅,都感這些東西來了。這什麼?這是幫你作亂的。所以我們自己生活在這個世間,自己的命運是自己業力感召的。那你要說是大家心不善,我的心善,我跟大家一起,也要受連累嗎?不然。《楞嚴經》上講得很清楚,業力有同分妄見、有別業妄見,就是我們常講的有共業、有不共業。

  共業是什麼?大家都有的;不共業是個人的。我們既然來到這個世間,就與這個世間有共業,各人在這一生當中遭遇不相同。我們這一生當中真不容易,遇到聖賢教誨,遇到佛菩薩的教誨,依教奉行,那就是我們的別業跟一般人別業不一樣了。很明顯的,別人的心不善,我們的心善;別人的思惟不善,我們的思惟善。決定沒有傷害眾生的念頭,蚊蟲、螞蟻都不忍心傷害。受了別人的毀謗、侮辱,我們若無其事,決定不生瞋恚,決定沒有報復的念頭;而且還憐憫他,憐憫他什麼?他這種思想、行為有過失,什麼過失?違背他的性德。這個過失不是在別人來結罪的,是在他自己本身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。

  因為每個人的本性本善,貪瞋痴慢,不善,是非人我,不善;貪瞋痴慢,自性裡頭沒有。我們常常講自私自利、是非人我、五欲六塵、貪瞋痴慢,自性統統沒有。這些完全違背了自性,違背自性你就墮落了,從一真法界就墮落到十法界去了。這個習氣如果你要不能夠覺悟,不能把它改正過來,愈陷愈深,你在這裡面輪迴,一次比一次加深,它不會減少,它會加深,這個事情就是大麻煩。所以心行不善,真正學佛的人,真正學佛有受用的人,肯定生起憐憫心。我們自己的德行、智慧不夠,沒有法子幫忙,真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。

  佛菩薩不來,不來是什麼?我們沒有感的緣。我們自己求佛菩薩有感應,帶領大眾求佛菩薩就做不到,帶領大眾要多數人。如果我們這個地方有幾百人、有幾千人,都能夠如法的修行,那就有感應;這個感應會感應佛菩薩到這個世間來教導我們,那這一個地區的人都有福。真正志同道合太難了!我學佛五十五年,想求一個如法的道場都求不到。你說一個如法的道場難不難?你要說不難,真的不難。四個人在一起修行,每個人都遵守六和敬,這就是如法道場。香港如果有這麼一個道場,全中國的人、整個東南亞的人都有福,什麼災難都沒有。為什麼?諸佛護念,龍天善神保佑。

  你今天想想,你能夠找到四個人嗎?中國古人沒說四個,說三個,「三人同心,其利斷金」。找不到同心的人!現在不要說三人,你就一個人發心,這個心你能發得起來嗎?一會兒懷疑,一會兒要退轉,一會兒習氣現前,六和敬自己本身做不到。佛是講四個人,四個人真正落實六和敬。諸位曉得,如果真的落實六和敬,我們就想到,肯定弟子規、十善業道、三皈五戒、沙彌戒、菩薩戒統統做到了,百分之百的做到,這時候六和敬就現前。所以今天四個人找不到,幾個人落實弟子規?幾個人落實十善業?幾個人落實三皈五戒?幾個人落實沙彌律儀、比丘戒、菩薩戒?沒有,一個都沒有!自己也沒做到。換句話說,一個如法的道場都沒有,佛菩薩怎麼會來?

  我們又常常聽說,佛門講佛菩薩大慈大悲、救苦救難,哪個地方苦人多,他就往哪裡去。沒錯,佛菩薩確實不捨眾生,但是怎麼樣?他決定不能以佛菩薩的身分來。如果用佛菩薩的身分來出現,不但不能消眾生的業障,反而帶給眾生更大的災難。這是什麼道理?你要明瞭,心行不善,你不善的思想波會招來許多妖魔鬼怪。佛菩薩到這邊來,真的來了,妖魔鬼怪的勢力很大,他要毀謗三寶,你會聽他的話,你信以為真。就是你沒有能力、沒有智慧辨別真妄、邪正、是非,你沒有法子辨別,你會受他的教唆來毀謗、侮辱三寶,罪就更重了。所以佛來是慈悲,不來也是慈悲,決定不能用佛菩薩的身分。

  那用什麼身分?不一定,決定是個人。你個人有善心,你有真心,就有感應。這個感應,如果你心地很清淨、很冷靜,不浮躁,我們講很平靜,你會感覺到你的煩惱輕、智慧長。煩惱一年比一年少,智慧一年比一年提升,這裡頭就有佛菩薩在加持你。或者是明,或者是暗,在這裡幫助你、照顧你,真的是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,這叫別業,這叫個別的報應。遇到有些志同道合的,聚集起來好好認真學習,在現在講也是難得的一個團體。這個團體是不是六和敬?還做不到。做到六和敬就好了!

  六和敬真的要有四個真正大德發心,捨己為人!要達到《金剛經》上無相的水平,就是真正做到「無我相,無人相,無眾生相,無壽者相」。那個時候我們講這三個根,《弟子規》、《十善業道》,道教的《感應篇》,三皈五戒、《沙彌律儀》,是百分之百的做到。從這個地方你才曉得,六和敬裡「見和同解,戒和同修」,這是六和敬兩個最重要的,才能做到。如果你還著相,就是說你還有執著,你還有分別,做不到,特別是執著。執著真的要放下,分別的煩惱比較輕,才能契入這個境界,才能從這個地方慢慢往上提升,這真正叫萬德莊嚴。由此可知,境界現前要回光返照,要知道發心把自己向上提升,這就對了。這首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  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接著看下面第四首偈:

  【入里乞食。當願眾生。入深法界。心無障礙。】

  這是進入城市之後,『里』就是現在講的街道,到街道;跟下一首偈,就到人家的「門戶」。到達這個地方,菩薩稱性的大願油然而起,願一切眾生『入深法界,心無障礙』。佛經裡面常說,出家的佛弟子,物質生活的需求仰賴大眾的供養。他需求很有限,一天就是一餐飯,需求不多。齋主(就是布施的人)如果家裡面富裕一點,供養這一缽飯,他一天所需要的就滿足了。畢竟這個社會富足的人少,貧窮的人多,自古至今幾乎沒有例外。帝王的都城也不例外,貧富不均。這是什麼原因?佛家講業力,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
  『乞食』是維繫身命,乞法是提升自己的慧命。比丘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裡頭第一個是乞士,乞是乞食,我們中國人講要飯、討飯。但是下面這個字好,這個乞討的人不是普通人,是士。士在中國古時候社會,身分、地位最高的,他是讀書人,有學問、有道德。雖有學問、有道德,他的生活是乞食,對大眾這是托一缽飯,每天乞一缽飯;而對佛陀則是乞法,就是要接受佛陀的教誨。人,他有兩個命,這個身體是身命,除身命之外,更重要的是慧命,叫法身慧命。你看從乞食養身命就想到「入深法界,心無障礙」,這是法身慧命,比我們身命更重要;身命有生滅,慧命沒有生滅。

  最近,有些同學在聽鍾茂森居士報告西方這些學者對於生命輪迴的探討。他讀了不少,給我們做了些報告。我聽了一段,講到美國有一位魏斯博士,他的研究報告當中有這麼一段事情。他是用心理治療,幫助別人醫治這些疑難雜症,現在在外國非常流行。這個案例是幫助一個病人在深度催眠之下,說出他前世的遭遇,把他的病因找出來了。同時在這個時候,他們談話停止之後,突然有聲音,這個聲音不是他們兩個人交談的內容,據判斷這是神靈藉著這個機緣對人間傳遞訊息,這樣的事情發生很多。這一則很有意義,跟我們今天講的可以做個印證。

  這個神靈告訴我們,生命是無止境的,人決定不會死。大家聽了這個就很安慰,你們以為人會死掉,人不會死;人不但不會死,他說實際上也沒有出生。這個跟大乘教裡面講的意思就很接近,佛說不生不滅,不生不滅是說的法性。但是這個神靈層次沒有佛那麼高,我們細細觀察聽他所談的內容,他沒有出六道,不但沒有出六道,他可能只在欲界。欲界也就很大了,欲界是從他化自在天以下,有六層天,有修羅、人道,下面有畜生、餓鬼、地獄,範圍很大,至少也有十幾種不同維次空間。科學家今天講到,承認宇宙之間至少有十一種不同維次空間存在,這個不同維次空間,在佛法看是欲界天。欲界天就是六種不同,欲界六層天,加上人道、修羅、餓鬼、畜生、地獄,六加五不是十一嗎?換句話說,色界跟無色界還沒有達到。

  色界有十八層天,就是十八個不同維次空間;無色界四層天,又是四個不同維次空間。這是科學家的講法,我們拿佛法來對證,欲界,欲界裡面這十一種不同維次的空間,也就很可觀了。這個裡面的輪迴,欲界裡頭的輪迴,那是什麼?我們一般人講靈魂。有沒有生死?沒有。但是你看到他這個訊息裡的話,你就知道佛所講的完全正確。他說只是在不同的肉體或空間中度過,永無休止,這就是輪迴!身是有壞的,肉體有壞的,有生滅的,靈寄託在這個身體上度過這段時期;到身體壞了,他又去找一個身體。

  這個人,靈離開它,這身體就要死了;其實他並沒有死,他再去找一個身體,換個身體來,也沒有生。正像我們脫衣服、穿衣服一樣,衣服破舊了,不喜歡了,換一件,就是這樣的。但是後頭這句話重要,永無休止就是輪迴不息;佛法裡面講的「生死疲勞」,沒有休息的,這是事實真相。所以這裡頭你就曉得有兩種命,肉體是身命,我們乞食是養身命;向佛菩薩乞法,是提高我們真正自己的靈性,那是真的自己;這還不是純真,比這個身體真,它在六道搞輪迴,我們要提升,向上提升,不能往下墮落。這個比身命更重要,身命是假的,提升靈性才是真的,這是真正聰明人,不搞假東西。

  第二,為什麼要輪迴?人為什麼在六道裡輪迴?首先我們用科學家的說法,科學家說法輪迴只限於欲界,沒有講到色界跟無色界。他達不到那個境界也有道理,為什麼?色界跟無色界需要禪定、需要定功;科學家沒有定功,只憑著科學儀器的觀察,沒有定功。所以他頂多只能達到欲界的天頂,就是他化自在天。欲界的六層天,我們要記住,人道上去是四王天,再上去是忉利天,中國人講玉皇大帝,很多宗教裡面講的上帝。再上去就需要禪定,未到定,小定不是大定,夜摩天、兜率天、化樂天、他化自在天。這個輪迴範圍都有苦樂不同,欲沒斷,不過只是愈往上面去欲望愈低、愈輕,他就往上面去了,欲望愈嚴重的往下墜落。

  人到人間來為什麼?魏斯博士從神靈託的話說,人所以要到世間來,以肉體形式存在,是為了做事或者是還債。他說了這麼多,如果我們這個問題要是問佛陀,「佛陀,這世間芸芸眾生這麼多人,他們為什麼來的?」佛的答覆很簡單,酬業。人生酬業,酬償你的業報,就是他講的還債。另外一種人是做事,做事就是佛法講度生,佛菩薩乘願再來,眾生有感他就來。他也來到這個世間,他不是還債,他沒有債,他來幹什麼?來幫助這些苦難眾生,所以叫乘願再來。兩個原因,跟佛說的一樣。還債有還命債、有還錢債,還有還人情債,債太多了。

  下面說,在一生當中,每個人只記得這一生的遭遇,而忘記前生的遭遇。這是很普遍的現象。人能夠記得前生的,有,少數,很少。佛經裡頭也說到,這個人生下來會記得前生的事情,這怎麼回事情?奪胎。他不記得前生事情,就是在母胎裡頭這十個月,佛經上形容他像坐牢獄一樣,叫胎獄,這十個月是胎獄,度日如年。母親喝一杯涼水,他就像在寒冰地獄,凍死了;喝杯熱水,就像在八熱地獄,像火一樣燃燒,苦不堪言。所以太大的痛苦把前面事情忘得乾乾淨淨。

  能記前生事情是什麼回事情?母親懷孕時候是另外一個人,他來坐胎的,他跟這個母親緣不深。他也是來討債的,讓母親受十個月的罪,他也不痛快,一出生就死了,他就走了。另外一個靈藉著他的身體,所以他就又活起來,但是活的不是前面那個。這個靈沒有受十個月的懷孕,前生的事情統統知道,在佛法叫奪胎。一般投胎叫坐胎,坐胎的人不記得,奪胎的人記得。所以這個世間確實很少數,很少數他真的知道他前生的事情。這在鍾博士報告裡面也引了很多例子,多半是小朋友,記得前生事情,根據他所說的去調查,是真的,不是假的,這是屬於奪胎。

  後面說,在一生當中,每個人都有不好的習氣、不好的嗜好,譬如貪婪、好色等等。不好的習氣太多了!十惡就是不好的習氣,殺生、偷盜、邪淫、妄語,兩舌(挑撥是非),惡口(喜歡罵人),綺語(花言巧語騙人),貪瞋痴慢、自私自利、損人利己,都是不好的習氣。必須要在這一生當中克服這些習氣;換句話說,真正有福報的、真正聰明人來到這個世間,這一生幹什麼?就要幹這個,這就是修行,克服自己這些煩惱習氣,斷惡修善。克服殺生,真正變成不殺生;克服偷盜,變成不偷盜;克服十惡,就變成十善。

  聖人所說的都是性德,都是你自性裡頭本有的。迷失了自性,隨著生生世世那個不好的習氣,都變壞了。《三字經》上講的,「性相近,習相遠,苟不教,性乃遷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如果你不把這些惡的習氣改過來,他說這些惡習氣會帶到下一生,而且下一生更嚴重,這就麻煩;換句話說,你下一生的日子比這一生更難過。這是講什麼?性罪,違背了自性,這是大過失。你本來是佛,你怎麼會搞成這個樣子?

  再說外緣,債務,債務也是一樣,債務有命債、有錢債、有人情債,也很複雜!前生沒有還清的債務,這一生要還,還的時候一定還要加利息,總要還得比前生欠的還要多一些。假如這一生沒有還完,一定還要帶到來生,來生要還的,比這一生一定又要加重。所以只有在這一生還完,這個觀念要有,你要懂得,下一生你就自在,你就解脫了。命債要還完,人情債也要還完。人情是很難處的,你要能忍受,特別是逆境、惡緣,甘心情願忍受。為什麼?這是我應該要還的債,沒有一絲毫怨恨心,沒有報復心,就還完了。如果還有怨恨、還有報復,來生還要還,沒完沒了,這個事情可麻煩了,不能幹!

  接受別人的恩惠,一定要報恩,念念不忘別人的好處;別人對我不好處,要忘得乾乾淨淨。布施給別人的恩德,不要求人家回報,求人家回報怎麼樣?來生又要搞來搞去,沒完沒了。布施給別人的,不求回報,這好!有對不起別人的時候,一定要懺悔,一定要改過。佔了別人的便宜,要曉得便宜可佔不得,佔了都是債務。如果這一生覺悟、明白了,趕緊還,一絲一毫都不能沾染。公家的財物你要是佔用,更嚴重,為什麼?因為債主太多了。國家的財物是人民納稅的,換句話說,你要是佔了它的便宜,你就欠了全國人的債務,這事情麻煩!

  佛門裡面常住這些財物更佔不得,為什麼?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,造五逆十惡罪,佛可以救他;偷盜常住物,佛不能救。為什麼?佛門是十方道場,它的財物不是地球上這些出家人所共有,是遍法界虛空界,十方三世所有一切出家人共有;換句話說,那個債主數不清,所以佛不能救。你要真正懂得、明瞭,趕快還;不但要還,還能夠多加一點,多修點福報。佛門裡面修福最容易,造罪也最容易,真的是佛門修福,人天福報;佛門裡面造一點罪業,就是三途地獄,轉眼果報就現前。人的壽命很短促,何必幹這個事情?所以統統還完了,現前就心安理得,來生得大自在,跟眾生沒有這些債務。

  決定要把殺生的念頭斷掉,殺生的行為斷掉,跟一切眾生相處都歡歡喜喜,不能說我討厭這個,我喜歡那個,不可以。你喜歡,有歡喜緣,來生還要來;你討厭,來生他也討厭你,自作自受。絕對不是上帝安排,閻羅王懲罰,不是,自作自受!我們現在在社會上跟很多人事物相處,有很多很投緣的,那是過去的善緣;有很多不投緣,見面都不想見面,過去世的惡緣。現在怎麼辦?改進!一定要改。不改怎麼?不改到來生,這個問題就更嚴重。怨恨可不能累積,一定要化解,化解不是從對方,是從自己。自己化解掉之後,對方雖然有,他落空了;就像打架一樣,人家拳頭出來,你拳頭收回去,他這一拳就打空了。決定不能搞冤冤相報,這樣你才有脫離輪迴的機會,不再搞這個事情,這個事情太辛苦,永無休止,你說多辛苦!

  不但我們可以不再搞輪迴,我們還要向上提升。向上提升,最殊勝、最穩當、最可靠的、最快速的,真正念佛求生淨土。要知道這個世間你看清楚之後,這個神靈透給我們的訊息,是六道輪迴的狀況。他叫你在這一生當中把債還完,不欠命,也不欠債了。這個事情說得容易,做起來實在講也不是容易事情,你要不能通達佛法,你根本做不到;通達佛法,行。《了凡四訓》裡面講改過、懺悔、自新。改過它就講了三種,一個從事上改,一個從理上改,一個從心上改。會改的從心上改,那真的能夠化解;你不從心上,從理上都不究竟;換句話說,不究竟就是出不了六道輪迴。所以佛法講心法,心淨則佛土淨,心平則天下平,《無量壽經》經題上,就教我們「清淨平等覺」。

  神靈最後一句話說得好,你下一生的生命遭遇,完全是你自己造就的,你這一生造就的。這在佛法裡面常常講到,「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;欲知來世果,今生作者是」,我們這一生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是來世的因。來世一定有果報,你這一生當中,起心動念是善的,言語造作是善的,你來生一定是大善報;我們這一生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、起心動念不善,言語、行為不善,你來生的果報肯定在三惡道。自作自受!這個不能不知道。

  菩薩了解得太清楚、太明白了,所以勉勵我們,期望我們入深法界。深法界怎樣契入?大乘經。大乘經裡面很多,究竟圓滿無過於《華嚴》。《華嚴》怎麼能契入?怎樣契入?我們現在還沒有念完,實在上講《華嚴經》三十九品,我們才念到十一品,後面有幾品經文很長;它總共有九十九卷,我們現在念的還不到二十卷。末後「入法界品」那就是入深法界,入深法界是《華嚴經》末後「入法界品」,那是深法界,華藏世界。這真的不容易!

  可是大乘教裡修行的總綱,我們決定不能忘記。總綱是什麼?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這是總綱,常常要想到。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特別是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,一念執著生起來,馬上要回光返照。只求事情做得圓滿,可不能真的執著,真有執著,虧就吃大了。不能分別、不能起心動念,這我們常講。這些話都是根據「出現品」裡面佛所說的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。從這句教誨我們所體會到的,正是《華嚴》、《圓覺》裡面所說的,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」。你現在是不是佛?是!佛眼睛看一點不假,你是真佛。不過你現在問題在哪裡?問題在你真心上面起了無明(妄想)、分別、執著,這個事情麻煩大了。妄想就是無明,什麼叫妄想?我平常講得很白、很淺,起心動念。這是太難了,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哪有不起心動念的道理?一起心動念,無明就生了,從無明一定就起分別,從分別一定就起執著,這叫愈迷愈深,愈陷愈苦。

  所以佛法修學這三個層次,我們這才明瞭,我們執著斷掉了,就成正覺,本來是正覺,正覺就是阿羅漢;分別放下,不要了,就是菩薩,就證正等正覺;如果真的能做到不起心、不動念,那就是無上正等正覺,就稱之為佛陀。所以你是佛,你本來是佛,你只要在一切境界裡頭不起心、不動念,你本來就是佛。起心動念,不分別,你就是菩薩;起心動念還有分別,不執著,那你就是阿羅漢;如果你執著也放不下,那你就是六道凡夫。你就像這個神靈一樣,神靈也是六道凡夫,就得在六道裡頭打轉,永無休息,多苦!佛經裡面稱這個現象叫「生死疲勞」,沒有休息。這個肉體壞掉之後,你捨棄,丟掉了,馬上又去找個肉體。所以跟你講沒有死,也沒有生,不生不滅。

  所以神靈講的,就是佛經裡面講的神識。神識是什麼?是迷惑顛倒的自性。自性覺悟了,一定放下執著,成阿羅漢;再提升一級,放下分別,菩薩;再往上提升,那就是佛。我們今天得人身,這次到這兒來要幹這樁事情,除這樁事情之外,你要曉得全是輪迴的事。你幹輪迴的事,你怎麼能夠超越輪迴?只有把輪迴的事情徹底放下,你才能超越輪迴,這樣你才能夠入深法界。怎麼入深法界?最後一品「普賢菩薩行願品」。諸位要知道,「普賢菩薩行願品」全文四十卷,學《華嚴》的同學知道叫《四十華嚴》。《四十華嚴》是大《華嚴經》裡面一品。這一品的經文最長,這裡面包括著善財五十三參,這五十三參就是入法界。

  過去我們在此地,那時候還有沒這個道場,我們租用尖沙咀街坊福利會的大堂,那時候我是每個月到這邊來講五天,講的是「入法界品」。是選講的,不是講全文,五十三參每一參選段,就是精彩片段給諸位介紹。大意來說,五十三參就是日常生活。我們這個社會行業很多,男女老少各行各業,佛菩薩把它分成五十三類,你從早到晚都會接觸到。所以,就在你日常生活當中,沒有離開生活。你在日常生活當中,怎麼樣轉你自己的境界?正是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,「若能轉物,則同如來」。我們凡夫不會轉,不會轉怎麼樣?你就被境界轉。譬如見一個你喜歡的人,見到也很開心,你會笑,會很開心,你被境界轉了;見到一個你討厭的人,你的冤親債主,冤家對頭,一見,瞋恚心就生起來了,就很不高興,你的心被境界所轉。你也是入法界,你是入六道裡頭人法界;深法界是佛法界,你入不了佛法界。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都會轉變境界。

  怎麼轉法?順境、善緣(就是這個境界非常美好,人事也非常好,都是善人)沒有貪戀,完全用智慧來對待,不能用感情。感情是什麼?分別執著是情,叫情執。用智慧,都歡喜、都平等,一視同仁。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知道這個事實真相,神靈所講的是事實真相。逆境、惡緣,環境不好,像社會風氣不好、人事環境不好,幹什麼都有障礙,都有找麻煩的,甚至於毀謗、陷害,在這個環境裡面不生瞋恚,絕對沒有瞋恚、沒有報復,心地還是平的。

  我在前幾年,離開新加坡移民到澳洲,跟我一起去的有二十多個同學。我寫了兩句話,「處逆境,隨惡緣,無瞋恚,業障盡消」。在逆境、惡緣裡頭不生瞋恚,沒有報復,歡歡喜喜,逆來順受,業障就消了。第二句「處順境,隨善緣」,一切都好,什麼都很美好,「無貪痴,福德全現」。順境裡頭沒有貪愛,沒有愚痴,也不要去執著,一切隨順,福報就現前。這就是什麼?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用的這個。所以,不管是順境逆境、善緣惡緣,他統統得利益,得什麼利益?貪瞋痴磨掉了。你不在境界上去鍊,你怎麼曉得你貪瞋痴斷掉?貪瞋痴慢疑是什麼?是執著,嚴重的執著。他不但在這裡頭把執著斷掉,同時也把分別斷掉,最後居然能夠達到不起心、不動念。所以五十三參圓滿,他就圓滿成佛,這是入深法界,他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。

  所以,方老師當年介紹佛法給我,特別介紹《華嚴經》,他說這是佛經哲學概論,他把佛經看作哲學,《華嚴》是佛經哲學概論。好!有理論,真是高深的理論;有方法,巧妙的方法;後面還帶表演,善財五十三參是表演,做出來給你看。他說全世界哲學書裡頭找不到這麼好的,他有表演,做出來給你看,這才叫真實智慧,圓滿智慧。一個人能夠過智慧的生活,無往而不利,得大自在!所以學《華嚴》,要入華嚴境界、華嚴法界,這是深法界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