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五0三卷)  2006/1/16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1503

  諸位法師、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淨行品」第十一,偈頌第三首看起:

  【妻子集會。當願眾生。怨親平等。永離貪著。】

  菩薩在家總共有十一願,也就是經文十一首。第一願要我們「知家性空」,就是了解事實真相,不至於迷在家庭裡面,這非常重要。家需不需要?需要,不能迷。婚,我在年輕的時候,四十多歲,在台北講經,台中有個老同學聽我講經也聽了好幾年,有一天寫封信給我,他在台中認識一個女孩子,想結婚,問我好不好?他也是個很虔誠的佛教徒。我收到這封信,我寄了個明信片給他,只寫一個字,「婚」字,寄給他。他收到之後,他不結婚了。他體會我的意思只體會到一半,不是完整的,那個「婚」是什麼?一個女,一個昏,見到女人頭就昏了,不就這個意思嗎?他體會到這個意思,所以他就不結婚,一輩子也沒結婚。現在大概可能也有七十歲了,小我幾歲。

  中國人這個文字是智慧的符號,讓你看到這個字就體會到這個意思。那是不是都叫你不結婚?不是的,叫你結而不昏,這就對了。男女可以結婚,但是你不迷,頭腦永遠是清醒的、是理智的,而不是感情的,這就對了,這才把意思體會得完整。那位居士只體會到一半,但是也還不錯,還能懂得這個字的意思。知家性空重要!

  第二,家庭裡頭最重要的是孝道。前面跟諸位報告過,佛法是師道,師道一定是以孝道為基礎,在家不孝父母,怎麼會尊重老師?你看「淨業三福」,淨業三福不但是淨宗同學修學最高的指導原則,它是整個佛法,無論是大乘小乘、宗門教下、顯教密教,最高指導原則。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上講的三句,第一句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頭一條。這一條是什麼?這一條是世間善,世善,在世間做個好人、做個善人,孝為百善之先。

  在古時候國家選拔人才,就是現在我們講培訓幹部,這個國家需要很多人管理,各個階層的這些幹部國家來培養。選拔的標準是什麼?就是兩個字,「孝廉」。誰選拔?中央政府領導人,從前是皇上,皇上把這樁事情委託給地方官員,現在講縣市長,從前縣令。所以他們常常微服私訪,不穿著官服,穿著平民的服裝到外面去打聽,打聽哪一家的小孩孝順父母;孝順父母,他就會忠於國家,廉潔,他就不會貪污。你看看自古以來,中國從漢朝建立這個制度,一直到清朝都沒有改變,雖然有一些貪污腐敗的,沒有那麼多,畢竟是少數,我們在歷史上看到的,真正是為國為民的人很多。所以孝廉兩個是根。

  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。這是佛法的根本,無論是大乘小乘、宗門教下、顯教密教,都要以這個為根。《十善業道經》裡面,佛說得很好,聲聞菩提,緣覺菩提,乃至於無上菩提,人天之法,統統是以這個為根,以這個為基礎;離開這個根,離開這個基礎,佛法就沒有了,這是我們自己要常常提醒的。我們有沒有做到?如果沒有做到,在家連三皈五戒十善做不到,出家連沙彌律儀做不到,出家要三皈五戒十善、沙彌律儀,這才算得上是個出家人,這根本。

  如果沒有這個東西,那你在佛門裡面,這從前李老師給我們講的,你是搞佛學,不是學佛。搞佛學是把佛教當作一門世間學術來研究,佛經哲學,搞佛學;搞佛學,那與你的行持沒有關係。學佛,那我的願望,我就要學跟釋迦牟尼佛一樣,這叫學佛,佛是我們的好榜樣。學儒,那我就學孔子、學孟子,我要學得很像,孔孟是我們的一個模型,是個榜樣,這叫學佛。所以學佛跟佛學是兩回事,不是一回事,我們得搞清楚。

  今天,這我講得很多,在家人十善業做不到,十善業做不到,那三皈五戒就更不必說了,那是假的;出家人沙彌律儀做不到,什麼原因?沒有根,今天的話就是基礎的教育我們疏忽了。基礎教育是什麼?《佛藏經》上說,這是世尊說的,「不先學小乘,後學大乘,非佛弟子」。學東西不可以躐等,那個躐等的是天才,天才是千百年才出現一個。我在最初學佛的時候很喜歡看《壇經》,尤其丁福保居士的《箋註》。我的老師看到之後就警告我這個東西不能學,三個老師都這樣講,可見得古人所講的「英雄所見大略相同」,方東美先生、章嘉大師、李炳南老居士都是這樣說,他說這個不能學。我說我看得很有興趣。惠能大師之前,沒有出一個惠能,惠能大師之後,也沒有出一個惠能。方先生講的話更有味道,那是天才,一步登天,他真上去了;你要沒有那個本事,你登不上去,摔下來,粉身碎骨。那是頓教!我們不是上上乘根機,他那個不是大乘根性,是上上乘根性。

  我們實實在在講是中下根性,中下根性怎麼樣?爬樓梯,一級一級往上爬,就要按部就班,像念書一樣,從幼兒園、小學、初中、高中、大學、研究所,你這樣念就對了,就沒錯。不能說我這個幼兒園、小學、中學都不念,我就去念研究所,沒這個道理,古今中外找不到。這是不可以躐等,按部就班的學,這樣子你學的東西才紮實。《佛藏經》上給我們講的,先學小乘,我們今天不學小乘。

  可是佛教傳到中國那個時候,真的是先學小乘後學大乘。小乘的經論,《四阿含》,我們翻譯的不錯,翻得很好,跟巴利文的小乘《藏經》對比,它只比我們大概多五十部的樣子,小乘經都不長,你就曉得我們翻得非常完整。小乘在隋唐的時候有兩個宗派,俱舍宗、成實宗,為什麼以後不學小乘,這兩個宗沒有了?唐朝中葉之後,中國的佛教用儒跟道代替小乘,這個好!所以無論在家出家學佛,統統有儒家的底子,有道家的底子,孔孟老莊,這個可以。這一千多年來,你看佛教出多少人才,要跟印度相比,確實有過之而無不及,祖師大德出了很多。

  但是在今天麻煩來了,為什麼?孔孟老莊沒有了,小乘也不學了,一下就進入到大乘經典(佛講的話大概是為我們所講的),所以連十善業做不到,三皈五戒也做不到。三皈是皈依覺正淨,你們看《六祖壇經》,六祖傳授三皈,他不是說我們現在講的「皈依佛,皈依法,皈依僧」,他不是這個說法,他老人家講的是「皈依覺,皈依正,皈依淨」、「佛者覺也,法者正也,僧者淨也」;皈依佛是覺而不迷,皈依法是正而不邪,皈依僧是淨而不染,所以叫翻邪三皈。邪是什麼?迷邪染,邪!反過來覺正淨,覺而不迷是皈依佛,那我們今天受了三皈依,還是迷惑顛倒,沒有覺悟,還是邪知邪見不是正知正見,還是染污心不清淨,依舊搞迷邪染,所以三皈假的不是真的。五戒沒做到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飲酒、不妄語,沒有一條做到。不殺生,還有害人的念頭,這是屬於殺生;不偷盜,還有佔人便宜的念頭,這是盜心。所以全都搞假的,什麼原因?沒有小乘。

  所以這些年來我們特別提倡《弟子規》,《弟子規》是我們中國傳統儒家的教學,根!儒家的根在《弟子規》,這要記住;佛法的根在十善業。這樣我們就曉得十善業是大小乘,但是一定要有《弟子規》的基礎,那就是我們從小乘再學大乘。以前沒有學,現在要補習,惡補!務必要把《弟子規》百分之百做到,把十善業道百分之百的落實,我們就有根了。中國傳統文化我們有根,大小乘佛法我們也有根,根是活的,它會發芽,它會茁壯,它會開花結果。沒有根,學這些大經大論,儒家學一些四書五經、十三經,有沒有用?沒有用,不能落實,那變成儒學,不是學儒。大乘學了許多經論,佛學,不是學佛,這要搞清楚!搞儒學、搞佛學,不能了生死,不能開智慧,一定要認真學佛。

  學佛那你就不能不依戒定慧,《弟子規》是戒,根本戒,根本的根本;十善業是戒,以這個為基礎,那三皈五戒、眾戒、威儀就沒有問題,「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」,什麼問題都解決了,不難!我們沒養成習慣。我們現在是惡習氣,好的習氣,隨順法性的習氣,我們沒有養成,要用《弟子規》、要用十善業來培養,我們才能真正走向佛道,成佛之道。

  所以學佛,實在講,佛法常講因緣生,佛法因緣生,緣真的是很重要。緣裡頭最重要的一個緣是老師,你所遇到的老師,真善知識,他就領你走正路了;如果不是真善知識,他的道路就會有偏差,就會有問題。這是可遇不可求,不是每個人在一生當中都能遇到的。遇到之後這是鍥而不捨,一定要把這個機會抓住,我們這一生才能成就。總是決心要在一生成就,不要等到來生,你要想等到來生,來生一墮落,隔陰之迷,那很麻煩。一墮落,絕對不是墮一生,會墮落好多生、好多世,你才再遇到這個機會,這就是經典當中佛常說的「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」。所以最重要的是認識機會、抓住機會,努力去學習。

  第二條,你看佛法講孝道,孝順父母。你能孝父母,你才能夠尊師重道,你才能「善事於佛」,佛是老師。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,沒有孝道哪來的師道?人不知道孝順父母,會孝順老師,那一定是有企圖,這不是好事情,沒這個道理,這是什麼?不順法性,不順自然的規則,所以孝親才有尊師。一個人能成為頂天立地的人,父母跟老師密切合作把他教出來的,父母教兒女尊師重道,老師教學生孝順父母,這兩方面彼此這樣教才把他教出來。

  中國五千年的傳統,最值得稱讚的就是教育,我在國際上到處宣揚,真的是任何一個國家族群都沒有的,這是祖宗有智慧!其次我宣揚的是醫藥,中醫有五千年的歷史,五千年的經驗,西醫才不過三百年,那怎麼能比!我們要有民族的自信心,要知道我們中國有很多寶貴的東西,真正能解決、化解一切災難,不可以不知道。現在西方人到中國、到印度去挖寶,他們的路已經走不通,已經出問題了,想到東方來求救,這是好事情,不是壞事情。東方的東西救他們,那就是「修身為本,教學為先」。今天世界許許多多複雜的問題,確實要靠教學才能夠收到效果,才真正能夠化解。

  第三首,這是講到『妻子集會』,我看到這首偈,我就想到我們藍塘道壽冶老和尚的光明講堂,三十年前我在這個講堂裡講過兩個月的《楞嚴經》,一九七七年,今年二00六年,整整三十年。他的佛堂上有一副對聯就講這個事情,「夫妻是緣,有善緣有惡緣,冤冤相報」,下聯是「兒女是債,有討債有還債,無債不來」,這一副對聯好!這副對聯就是講的「妻子集會」。這在世間人不能夠避免,要曉得一家人為什麼會成為一家人?現在的家庭,有問題的佔多數,一家和樂的人,現在非常少有。你看看全世界離婚率那麼高,他為什麼會離婚?就是夫妻衝突。

  所以今天講世界上的衝突,恐怖的衝突,怎樣化解衝突?衝突的根在哪裡?根在家裡,不在外頭。你想一想,你一家和不和睦?你一家父子有沒有衝突?夫婦有沒有衝突?兄弟有沒有衝突?如果都能和睦相處,你可以講和平,你可以去講化解衝突。如果你自己家裡本身都有問題,都解決不了,你怎麼能幫助社會大眾化解衝突,促進和平?這做不到,你講的沒人相信。這是我參加很多次的國際和平會議,我在大會上發言,我就把這個衝突的根告訴大家。然後我再深一層的說,這還不是根,真正的根在哪裡?真正的根是你內心裡面的矛盾,自己跟自己衝突,那就是我們從內心裡頭,對人的對立、對事的對立、對物的對立,這一對立就產生衝突,疑慮、懷疑就造成矛盾,對立就造成衝突,從內心。所以從事於和平工作,家和萬事興。古時候舜王是最好的一個例子,舜怎麼做?就是內心化解了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對立化解了,沒有對立、沒有疑慮、沒有矛盾、沒有衝突,所以他三年時間能把一家感化,能把他居住的這個地區感化。

  古聖先賢教導我們「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」,這句話對的,問題決定不在外面,在自己內心,你只有深層的去反省,你才能解決問題,你才能開智慧。佛說得好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佛眼睛裡面看九法界眾生是平等的,每個人都有圓滿的智慧、圓滿的德能、圓滿的相好。相好,今天我們人講福報。為什麼現在這個東西都沒有了?《華嚴經》上說得好,「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,《華嚴》講得明白。妄想是無明煩惱,分別是塵沙煩惱,執著是見思煩惱,我們如果講這些法相名詞,講無明、講見思、講塵沙,初學的人不好懂。《華嚴》說得好,妄想分別執著,反正你聽了之後,好像是懂了,但是你未必真懂,但是這個概念你會接受,因為這個東西,妄想是什麼?起心動念。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起心動念,還沒有分別,還沒有執著,那叫無明。

  諸位曉得,真心是寂靜的,不起心、不動念,那是真心顯露,那是佛。菩薩無明沒有斷,換句話說,菩薩還會起心動念,但是他沒有執著、他沒有分別,所以他的智慧比我們高。阿羅漢,這是講有成就最低層的人,他有起心動念,他有分別,但是沒有執著,就是見思煩惱斷了,證阿羅漢果,超越六道輪迴。我們學佛抓住這些最高的原理原則,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練,這就叫修。修是修正,行是行為,我們過去習慣上都是執著、都是分別、都是起心動念,現在我們把它修正,對一切人事物不執著。不執著就是放下見思煩惱,不分別就是放下塵沙煩惱,不起心不動念就是放下無明煩惱,就是大乘教裡頭常常講的「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」,那是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起心不動念,法身菩薩。

  《華嚴經》裡面初住以上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這四十一個階級都是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。他到底還有階級嗎?說老實話,沒有階級,他們住的是一真法界。為什麼佛還說有四十一個階級?這四十一個階級從哪來的?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有斷,無明是斷了,習氣沒斷。習氣用什麼方法斷?沒有方法,習氣需要很長的時間慢慢的它自然就沒有。所以古大德常說「此處用不得力」,你一用力,你又有分別執著了,此處用不得力。所以我們凡夫、十法界裡面人看一真法界,你決定看不出什麼四十一個階級,看不出,那個平等法界,真正是平等世界,可是功夫確實有淺深不同。

  大乘教裡面常講,成佛修行需要三大阿僧祇劫。三大阿僧祇劫是從哪裡起一定要知道,是從「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」那一天起。換句話說,原來三大阿僧祇劫是說的無始無明習氣斷掉的時間,要這麼長,沒有任何方法。古人這個比喻比得很好,因為這個事情我們很不容易體會,古人用酒瓶做比喻,酒瓶盛酒的,酒都倒乾了,確實沒有了,裡面擦得乾乾淨淨,聞聞看還有味道,那叫習氣,用這個來比喻習氣。什麼時候這個習氣完全沒有?你每天去聞它,真的一天比一天淡,大概總得到二、三個月去聞,完全沒有了。你明白這個道理,你就體會一真法界菩薩他怎麼修的,沒得修。

  一真法界的菩薩就是初住菩薩,他就有這個能力,隨心應量,哪個地方有感,他就有應,感應道交,應以什麼身得度,他就現什麼身,沒有一定的身形,無有定法可說。必須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,那個無明習氣完全沒有;完全沒有了,他就證得妙覺位。我們用酒瓶這個比喻你能夠想像得到,這個酒瓶真的怎麼擦也不行,它還是有味道;就是放在那裡,擺在那裡,那個瓶蓋打開,要經過二、三個月完全沒有了,叫無功用道。所以十法界裡面有修有學,一真法界裡沒有,這個道理不能不懂。

  《華嚴》是屬於這個境界,這是屬於應化。菩薩應化在世間他知道,清清楚楚,他來幹什麼?他來幫助眾生,替眾生解決問題的。眾生的問題是什麼?苦,幫助他離苦得樂。離苦得樂,要怎樣離苦?怎麼得樂?教學,破迷開悟。苦從哪來的?迷來的,對於宇宙人生真相,在佛法裡頭講性相、理事、因果,完全不知道,隨著自己的妄想造作無量無邊的業。業雖然有善業、有惡業,出不了六道輪迴;善業,三善道受生,惡業,三惡道受生,你出不了。唯有覺悟了,覺悟怎麼樣?不造業了,那日常生活當中造不造?還是造作,造作什麼?淨業,這就是菩薩給我們示現的。

  這裡一百四十一首偈就是教給我們這個修學的綱領,菩薩善用其心。善用其心,事可以照做,心地真的一塵不染,也就是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。什麼事都可以涉獵,像《華嚴》最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做出榜樣給我們看,五十三參裡頭有沒有妄想分別執著?沒有,通過參學的考驗,看你是不是還有妄想分別執著?果然沒有,真成就!那是真實功德。前面文殊菩薩教給智首的,所謂是「菩薩善用其心,成就一切勝妙功德」。勝是殊勝,殊勝是沒有離開世間。妙是什麼?妙是離世間,心地裡頭絲毫不染,知道這一切法像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、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他對於這個一切法沒有執著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妄想。離妄想分別執著,叫妙!不離開這個九法界眾生,殊勝,勝妙功德。那就真是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,三輪體空,你說這個事情多樂!這是方東美先生當初把佛法介紹給我說「人生最高的享受」,你不入這個境界你不知道,這個境界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

  佛法無與倫比的價值就在此地,可惜只是現在人不肯學,不知道這麼好的寶貝,當面錯過,這是很遺憾的一樁事情。我們知道了,就有責任、有義務廣泛的去宣傳、去推廣,人人都覺悟,人人都有佛性。佛法是什麼?佛法是自己的性德,不是外頭的,完全是自性本有的,就像《三字經》上所講的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這是本性本善。真正難為釋迦世尊為我們講得這麼透徹,講得這麼明瞭,讓我們中下根性的人都能得到受用,這是我們對佛陀的感恩,佛陀的慈悲從這個地方示現。

  妻子集會的因我們知道了,不是無緣無故的,都是過去生中有關係的。如果過去生中有恩,那這個家庭不錯,夫妻好合,百年偕老,一生都能過到幸福的生活;如果是報怨的,怨親,如果報怨的,那天天吵架,天天不和。所以這都有前因,你現在所看到是果報,都有前因。壽冶老和尚對聯好,「冤冤相報」。那怎樣把冤冤相報化解?就是要覺悟,覺悟之後,過去生中一筆勾消,算了,不要再報怨了。所以把這個妻子,這是愛欲之根,把他轉變成法眷屬,我們是同學,同參道友,家庭就是道場,好好的來學習佛法,做釋迦牟尼佛的學生,接受釋迦牟尼佛的教誨,依教奉行,把從前的怨結都化解了。恩愛也不要纏綿,都是假的不是真的,這樣變成法眷屬,『永離貪著』。「貪」是對親說的,「著」就是執著,是對怨說的,所以怨親拉平了,沒有怨親了,變成法眷屬。

  經文裡頭第二句比什麼都重要,千萬不能夠疏忽,不能忘記,『當願眾生』。這個願是不但我的家庭擺平了,希望這個「眾生」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一切眾生,你說這個心量多大!真的是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希望家家都能和合,家家都把過去累劫、現前這個怨結統統化解。從哪裡做起?從我做起,從我家做起。我們家庭自己做好了,就影響鄰居、影響親戚朋友,為什麼?他們家不和,看到你家為什麼這麼和?一家人怎麼那麼歡喜、那麼快樂?這是什麼?這就是化他。

  要給一切眾生做最好的榜樣,我個人修學要做一切人的榜樣,好樣子;我的家是遍法界虛空界,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裡面眾生的家的榜樣。不是香港的榜樣,不是中國的榜樣,不是地球的榜樣,是遍法界虛空界的榜樣。要不是這樣的心量,就與普賢菩薩的話不相應了,普賢菩薩的話,這是總的綱領,大家一定牢牢的記住,「若諸菩薩,善用其心,則獲一切勝妙功德」,這一句是總說,這一句就是這個一百四十一首偈頌的第二句,「當願眾生」,你才會用心。

  那麼我們要不要學做一個好人?要不要學做一個覺悟的人?要不要做一個正大光明的人?要不要做一個清淨的人,決定不染污?三皈依是修行最高的指導,三個原則:覺、正、淨,做給誰看?做給天下人看。你一家都做到覺正淨,做給一切家庭看,我們這個道場,道場裡面所有的同學,包括義工,我們都能做到覺正淨,為遍法界虛空界一切道場做好榜樣,這才是勝妙功德,諸佛護念,龍天善神沒有不讚歎的,這叫學佛。

  所以學佛跟佛學是兩碼事,不能不辨別清楚,學佛你才能開智慧。智慧現前了,這個世出世間什麼疑難雜症到你面前,統統都能化解。你就想想看,學佛好還是搞佛學好?把它搞清楚。真想學佛,你要記住,不從《弟子規》下手你就做不到。所以經可以聽,行要落實《弟子規》。落實《弟子規》希望一年,你把這篇文字統統落實,《弟子規》的文只有三百六十句,每一句三個字,字字句句做到!有這個基礎,十善業道沒有問題,肯定能做到。十善業道做到了,三皈五戒是真的不是假的,你在佛門,在家菩薩,你真正是菩薩優婆塞。那個菩薩就是「當願眾生」,有這個大心,這就是菩薩,大菩提心。我依教奉行,不為自己,為一切眾生。我今天把《弟子規》百分之百的落實,我表演,我做給一切眾生看,這是菩薩。要是為我自己,我學不學無所謂,為整個社會做好樣子,那你就不能不學,那是菩薩,為自己是小乘。尤其是為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,這是大菩提心,這是普賢菩薩,不是普通菩薩。

  所以「永離貪著」要曉得,貪就是離親,過去有恩;著就是不再執著了,對怨,過去有過節,就是說討債還債的、報恩報怨的。不管是討債還債,報親報怨,我們今生遇到,我們覺悟了,平等,平等對待,和睦相處,這就如法。把家庭做為道場,家庭有家業,不妨礙,每天上班工作,工作完了回來之後,在家庭就學習,家庭就是學校,家庭就是道場;不要去看電視,不要去看報紙雜誌,那全是染污。這個世間現在出的這些書,還有科學報告,我常常看看,不行,怎麼都不能跟佛經比,不浪費這個時間。一心向道,一個方向,一個目標,沒有不成就的。好,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  諸位法師、諸位同學,請坐。接著看下面偈頌第四首:

  【若得五欲。當願眾生。拔除欲箭。究竟安隱。】

  佛在很多經典裡面無數次的警惕我們,「財色名食睡,地獄五條根」。念的人很多,古來的這些大德許多著作裡面都引用這些話,有幾個人真正覺悟到?凡聖的差別就是在迷悟,也就是在染淨。染是煩惱,清淨是智慧,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很好,「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」,實相是般若。煩惱跟智慧是一體,一體的兩面,我們講正反兩面,正面是覺,反面是迷;覺了就是佛菩薩,迷了就叫凡夫,凡夫跟佛菩薩是一不是二。凡夫跟佛菩薩,給你說穿了,就是你自己本人,自性覺,你就成佛;自性迷,那就是凡夫,你就墮落了。如何保持覺而不迷?你在這上下功夫,你才真正能回頭,真正能夠回歸自性。凡夫沒有別的,無量劫來迷失了自性,我們常講,迷的時間太久,迷得太深,很難回頭。很難回頭是一個形容詞,並不是真話,怕的是什麼?怕的是你不覺,真的一念覺,凡夫成佛了。

  我在最初學佛的時候,年輕沒有接觸過佛法,所見到的這些寺院庵堂,有時候去玩玩,所看到的全都是經懺佛事法會,所以給我們的觀念,佛教是為死人服務的,沒有好感,反而不如基督教、天主教、伊斯蘭教。這是我做學生時代的事,念小學、念初中的時候接觸,我對他們很尊敬,為什麼?他們講道,有時候去聽講覺得還滿有道理,可是佛法裡頭沒人講,這造成社會很大的誤會,有誤會就有反感,說佛教是迷信。實在講不能怪別人,我們自己沒有把佛陀的教誨講清楚、講明白,如果講清楚、講明白,比那些宗教說得深、說得廣、說得清楚,不但一般人可以接受,其他宗教徒也能接受。

  其他宗教徒我都鼓勵他們來學佛,為什麼?佛教是教育,你來學是來學開智慧的,智慧開了,你會把你那個宗教經典講得更好,有智慧。佛教決不是教你放棄那個教來學佛教,這不是佛的意思,佛不做這種缺德的事情,這我們要知道。你看看《華嚴經》裡面有婆羅門,婆羅門不是佛教,是現在的印度教,興都教;有外道,外道就是其他的宗教,都用這個名詞概括了。佛並沒有教他放棄你的宗教來跟我學,這是什麼?這是教人家不孝父母,哪有這種道理!佛教是教育,跟宗教沒有牴觸。

  我在美國告訴我們這些鄰居,他們都是基督教徒、天主教徒多,我們在那裡建道場,道場建立之後,開幕前一天,我發請帖邀請我們這幾條街的鄰居,我們有茶會招待,接待他們來參觀,告訴他們我們在這裡做些什麼,這些人很歡喜。我們說淨土宗,我們供養是西方三聖。他問我:你們淨土宗的宗旨是什麼?我說:淨土宗的教學,教給我們要學的,快樂,極樂世界快樂。他說這個我們要,他要快樂。無量壽,長壽,他說這個也要,他不想短命,他要長壽。第三個清淨,他說這我們都要。我們這裡學的就是學快樂、學無量壽、學清淨,這是淨土宗所標榜的。大家都很歡喜。我說那好,歡迎你們,我星期六特別給你開班,你到我這裡來學佛法,就是學快樂、學清淨、學無量壽,星期天你們到教堂去,你們學你們的宗教。佛教是教育,在學校有老師,在家有父母,那個宗教,上帝是你們的父,是你們的父母,是你們的主,在家有父母、有主,在學校有老師,不衝突!他們聽了很高興,星期六都來了,星期天上教堂。

  這就是如果你不能夠離開世俗的染污,五欲是染污,財色名食睡需不需要?需要,適可而止,不能在這裡有貪心,你有貪心就錯誤了。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就要看釋迦牟尼佛他是怎麼教我們的?我給同學做了很多次報告,我初學佛的時候,第一天去拜訪章嘉大師,那個時候方老師把佛教、佛經哲學介紹給我一個多月不到兩個月,就有這個緣分親近大師,那時候我二十六歲。我就提出來,現在我知道佛教的好處,知道佛教的殊勝,請教大師,有沒有什麼方法讓我很快的契入?年輕人性子急!章嘉大師看到我們性子急,他就用個方法來磨鍊你,這都是教育。他聽了之後,他眼睛看著我,眼睛看著我的眼睛,看了半個小時,一句話不說。半個小時,心定下來了,為什麼?等著他開口說話,這個教育我們一生當中從來沒遇到過。

  半個小時說一個字「有」,我就很注意聽了,下頭又沒有了,他又不說話了。這一次時間沒那麼長,大概五分鐘,五分鐘之後說了六個字,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。說話沒有我這麼快,他說話很慢,一個字一個字的說,說六個字。我能體會看破、放下。我接著就向他老人家請教,從哪裡下手?這個停的時間就不長,告訴我「布施」,從布施下手,布施是放下。

  以後我們契入大乘教之後才曉得,他老人家頭一天給我講的六個字,手段是放下,這是大乘佛教裡,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最高的修學祕訣。看破是什麼?智慧;放下,心就清淨了。放下是屬於戒定,看破是戒定慧三學。他要給我講戒定慧三學,會把我那個初學的人講糊塗了,這就是什麼?真有智慧,善巧方便,立刻就能攝受人。看破幫助放下,放下幫助看破。頭一天教我看的書不是經典,叫我看《釋迦譜》、《釋迦方誌》。這是當時沒有書,他告訴我,你去到寺廟找《大藏經》去抄。所以最初我學佛經典,抄經。這些佛的經書市面上買不到,都要到寺廟去借經來抄,經典又不能借出,只有利用星期六、星期天,或者晚上下班沒有事到寺廟去,可以去抄一、二個小時。

  這是什麼意思?你不是學佛嗎?學佛要認識釋迦牟尼佛,你對他一無所知,對佛那種恭敬、敬仰的心生不出來。正如同你對你家裡頭歷史淵源一無所知,你對你家裡那個愛心生不起來,一樣的道理;你對它了解得愈深刻,你真的自自然然會關懷它、會愛它。所以他給我指導的方法,你首先認識釋迦牟尼佛,那是釋迦牟尼佛傳記,唐朝人寫的,讀了之後佩服得五體投地。世間人追求五欲,無所不用其極,釋迦牟尼佛五欲全得到了,王子的身分,名聞利養,五欲六塵,那他是一概具足,他捨掉了。十九歲離開家庭,尋師訪道,他要為自己、為眾生解決一個問題,什麼問題?生老病死的問題,這是人生大事,這是真正叫離苦得樂。生老病死苦,再展開就是我們講的八苦:求不得、愛別離、怨憎會、五陰熾盛。這個苦怎樣?苦從哪裡來的?為什麼會有?怎樣能夠離苦?離苦就得樂了,這是說佛他的動機。

  他知道名利、五欲是苦的根本,要把這個捨掉,一生為我們做出示現,真正沒有貪心,對於財色名食睡、名聞利養確實沒有一絲毫貪心,真的放下了。我們學佛,你要跟釋迦牟尼佛學,你首先要把這個放下,為什麼?這個東西不但障礙生死、障礙解脫,還障礙你開悟;你只要沾上這個東西,你這一生決定不能開悟。你學佛,你讀經,你研究,我常做比喻來說,你讀經,每天讀經念佛有口無心。那就好像我們吃飯,你看到菜單,經書是菜單,你看到了,你認真的學習它,研究討論,甚至於你還寫的許多論文,說得天花亂墜,你沒做到。那就好像菜端上桌了,你還沒吃到,什麼味道不知道,你得不到法喜,你還是喜怒哀樂,還是過世間人的生活,你不是過釋迦牟尼佛的生活。如果你把經教的道理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,把經典裡面的教訓變成你自己生活行為,那你這個菜就吃到了,你知道味道,你也得到養分,才真正得法益。你不能做到,那個東西是別人的,不是你的。

  所以老師的指導關係太大了,首先教你認識,我對佛尊敬,那對於傳佛教的這些大師怎麼會不尊敬?敬法當然你就敬僧。我對於佛法是一無所知,我對於傳法的師那個恭敬心怎麼生得起來?所以現在這個承傳失落了,不懂這些道理,真正善知識沒有了,接引的方法都錯了。所以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,這五十五年學佛沒走冤枉路,三個都是真善知識,這是諺語所謂可遇不可求。

  看到釋迦牟尼佛已經得五欲六塵的享受,他能夠捨得那麼乾淨,這是值得我們深深去思惟的。為什麼他去過那種「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」,過托缽的生活?佛提倡的是離苦得樂,我們看這個生活太苦了,這是離樂得苦。你看世間人說五欲是樂,地位是國王,在古時候講「貴為天子,富有四海」,所有一切眾生都是向這個目標去追求,他得到了,放棄,去過那種那麼苦的生活,我們讀了之後,想好多天都想不通。想不通,這個問題放在那裡,這就是佛法講的疑情,小疑有小悟,大疑有大悟。以後慢慢的契入經典才恍然大悟,明白了,它裡頭有真樂。

  這個樂使我們想到儒家的,你看從前儒家的大德常常講「孔顏之樂」,儒家所希求的,但是很少人做到。為什麼做不到?五欲六塵放不下,名聞利養放不下,所以他不能體會。你看顏回,「居陋巷,一簞食,一瓢飲」,夫子對他讚歎;要是一般人過這個生活,「人不堪其憂,回也不改其樂」。顏回一天到晚高興得不得了,快樂得不得了,過那樣的生活。可是釋迦牟尼佛過的生活比他那個還要苦,他還有陋巷可住,釋迦牟尼佛樹下一宿,而且樹下還規定不能每天在那個樹下,要常常換,為什麼?對這個樹下不起貪心。如果一棵大樹陰涼,很好、很舒服,你對那起貪心,天天換地方。

  跟他學的這些弟子,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,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這是常隨弟子,跟釋迦牟尼佛過同樣生活,每天去托缽,托缽是方便為門。所以托缽的時候,不是說我們今天吃素,人家給什麼吃什麼,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平等!教裡頭講不殺生,所以我們要懂得,佛在外面托缽的時候不忌諱這些葷腥,是方便為門,不給大眾添麻煩,你們吃什麼就布施什麼。

  素食是中國梁武帝提倡的,梁武帝讀《楞伽經》,佛在經上確實說過「菩薩慈悲,不忍心吃眾生肉」,梁武帝看了非常感動,於是他就素食。他是佛門的大護法,這個素食運動是他老人家提倡的。這個運動很快就展開,佛門裡面響應,以後慢慢居士當中也響應。所以諸位要知道,佛教吃素只有中國,你到日本、韓國都沒有,到那邊生活就很不方便。但是現在他們也知道中國出家人吃素,所以特別給你準備素菜,素菜裡頭還有葷腥味道,那鍋不乾淨。你要懂得他已經盡心盡力了,別找麻煩,這要曉得。素食確確實實有好處,對於身心健康是大有幫助。

  我對於這個素食也是在二十六歲接觸佛法不到半年我就選擇素食,為什麼?我明白了。我在學佛之前,我最喜歡、最尊敬的是伊斯蘭教,所以今天我在國際上跟伊斯蘭關係這麼熟,是有淵源的。那個時候回教的書籍不多,我在學校念書,念初中的時候,我的同學是回教徒,我也到清真寺去聽講道,他們有一些刊物我看了很歡喜。到以後才曉得,中國伊斯蘭裡面有儒釋道的文化在裡頭,跟外國伊斯蘭不一樣,中國伊斯蘭裡面講的有五功五典。五功是《古蘭經》所說的,五典沒有;五典是中國的倫理,他把它加進去了。所以它裡面已經融合儒釋道的文化,我很喜歡它,它裡面講孝親尊師,講這些東西,倫理道德。

  他們的飲食有選擇,諸位都知道,他們不吃豬、不吃狗,外面一般人不曉得,糟蹋他們,實際上,他們的飲食選擇是衛性,我們一般人飲食是衛生。生是生理,生理健康,性是性情,有很多食物有不好的性情,你吃了之後生理上會受影響。譬如我們佛門,佛禁止吃五辛,蔥、蒜、韭菜這一類的是五辛。托缽,托缽就不管,給什麼就吃什麼,沒有你選擇的。可是一般佛都是教人不要吃這個,這是什麼?性情不好,性質不好,生吃會動肝火,就是發脾氣;如果你的性情不好,常常吃這些東西,那就常常會發脾氣、會得罪人,所以你要懂得佛為什麼禁止。熟吃這些食物,它容易幫助你產生荷爾蒙,引起性衝動,是這麼個道理,《楞嚴經》上講得很清楚。那我們學佛的人要常常保持清淨心,保持一個很良好的性情,所以對這個東西我們避免,不吃它,可是藥用就除外,醫藥上需要用這個東西,可以的。所以條條戒都有開緣的,開遮持犯一定要搞清楚、搞明白。

  不吃動物是保護慈悲心。所以伊斯蘭教的食物,他懂得衛生、懂得衛性,保護良好的性情,很有道理。以後我看到佛教,佛教比它更完善,保護慈悲心,它保護三個,衛生、衛性又衛心,這個飲食才是圓滿的。我搞清楚這個,一點都不迷信,我要選擇最好的飲食,保護自己的身體,衛生、衛性、衛心,所以我好像接觸佛法大概六個月,我就採取素食了。那時候我在公家機關上班,團體伙食也不錯,他照顧很周到,我們吃素的,他單單給我們一種,吃素的人不多。所以要懂得為什麼要捨,這個東西對我們身體很不好。

  財要捨,為什麼?貪財你就會造很多很多惡業。釋迦牟尼佛一生為什麼不建個道場?信徒們供養的,那大家曉得,像竹林精舍、祇樹給孤獨園,供養的,你要看清楚,產權、主權還是他的,等於說什麼?佛借用,我不用了,還給你,這是對的,真的沒有財產;沒有財產是沒有牽掛、沒有憂慮。對信徒裡,沒有人爭執,沒東西好爭,你說你的心多清淨!今天政府提倡的是心淨、心安、心平,他就做到了,只要你有財產就有人爭執,這個東西多麻煩,你就有憂慮、有牽掛,你要把這些道理參透,然後你才懂得我要怎麼學習。

  我這一生學佛五十五年了,二十六歲開始的,五十五年,講經教學四十八年,我沒有道場,我沒有居住的地方。道場是別人的,居住地方借用的,剛才講了,產權、所有權是別人的。我現在在香港住的地方是陳老太太的,她供養的,我無論住多少天,她都歡喜;我不住了,還給她,清淨自在!不是我的。她的房子給我住,只給我一把鑰匙,房子納稅什麼,她的事情,我都不知道,連我們的水電、電話費都是她繳,一點心都不操。這是什麼?佛教給我們的,釋迦牟尼佛當年住竹林精舍、住祇樹給孤獨園,就是這個性質,這可以接受。如果說這個房子送給我,那就害我了,為什麼?我出了家她又給我一個家,我要操多少心?上當!你有苦了。

  方老師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享受,我一生感激他,指出這麼一條好的道路。沒有人能說得出來,他告訴我,我接受了。你一生不操心,沒有一點操心的事情,那心多清淨,心多快樂!心裡頭沒有憂慮、沒有煩惱、沒有牽掛、沒有負擔,身心都沒有負擔,所以真正解脫。每天幹的事情,讀經、教學,你說多快樂。一天到晚都是教學,一個人來跟我談話都是教學,兩個人談話都是教學、都是勸導,名聞利養邊都不沾。

  近代我們看到一個榜樣,這就是李老師常常要我學習的,學佛要找個榜樣,近代他就教我學印光大師。印光大師一生的行誼真的像釋迦牟尼佛,是我們的好榜樣,怎麼學他?《文鈔》在,現在出《全集》了,天天讀他的書,天天聽他教誨,把他老人家的教誨落實,這就對了。天天讀就是天天跟他,我沒有一天離開他。天天讀經,沒有離開佛,天天讀《文鈔》,沒有離開老師,這裡頭樂趣多,五欲六塵之樂怎麼能相比!

  世間人迷戀在這個地方,所以『當願眾生,拔除欲箭』。五欲六塵、名聞利養,這是外面的東西,非常不好的東西,能夠引起你阿賴耶裡面貪瞋痴慢煩惱習氣。那裡頭有種子,有煩惱習氣種子,外面這些東西是外緣,這是不善的緣,煩惱的緣。種子跟緣一結合就起現行,這個現行很痛苦,你不把這個東西拔除,你的心怎麼會安?你怎麼會清淨?你怎麼會平等?你要認真把它拔掉,然後你就體會到孔顏之樂,世尊之樂。世尊那麼大的一個團體,大眾之樂,這個樂是什麼?《論語》裡講的一句話說得好,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,很不容易體會到。就像我剛才舉例子,那個菜真正吃下去你才懂得那個味道,你沒有吃下去你不懂,看到,不行。

  現在搞佛學,佛學就是你看到,你沒有嘗到,古人所講的「說食數寶」,自己沒分。一定要契入,契入裡頭快樂就太多了,這個快樂說不出的,別人沒有法子體會的。所以我契入境界之後,才懂得《論語》裡頭這句話,「學而時習之」,學是學,習是落實,習是做到了,把你所學的東西全部都做到了,快樂!

  諸位同學,我今天勸大家學《弟子規》,《弟子規》如果學到是快樂無比。你自己快樂,你一家和睦,肯定你感化你一家人;如果你再能懂得佛法,你們一家人五欲是很難放得下的,你有家庭,要怎麼樣?淡化、減少,不可以太濃。要減少外緣,這個經文後面都講到。譬如現在家家都有電視,電視的節目要選擇,暴力、色情決定不看,那些重要、正面的東西可以看,像這些新聞東西少看。為什麼?古人講的「知事少時煩惱少,識人多處是非多」,沒有必要的,你要知道那麼多幹什麼?

  我有四十多年沒有看過電視,沒有聽過廣播,報紙雜誌統統都不接觸,四十多年,所以我的生活世界,人家問我:天下太平,沒事。不知道,沒事,天下太平。他們天天接觸,一天到晚擔心,那個日子過得很辛苦。我在吉隆坡馬哈迪問我一句話也很有趣味,他說:你什麼都不接觸,什麼都不看,你好像什麼事都知道。我說:是,重要的事情我知道。怎麼知道的?很多同學他們來告訴我的,所以我的消息從這得來的;同學們不告訴我,我不知道。但是告訴我的這分量很少,一個星期偶爾有那麼幾次,不會天天有的,有的時候一個星期一樁事都沒有。

  所以在這個地方我要鄭重給諸位同學報告,請大家原諒,你們不要給我寫信,我不回信,你們也不要給我打電話,我不聽電話,你的心才能清淨。你們到這個地方訪問,我一定會接見你們,但是我接見的時間也有限。這就是你要常常自己保護自己的覺正淨,你要對於這些外緣,不善的緣,你要知道怎樣避免,包括自己飲食起居。

  那我想想,現在這個飲食起居,說老實話,還是日中一食好,一個是省事,一個是對於身體健康有絕對的好處。醫生給我檢查,我身體什麼毛病都沒有,特別提出警告,他說:法師,你身體可不能進補,一補就壞了。所以希望大家不要送補品給我,送那些補品,我都做禮物轉送給別人,這個諸位要知道。我對於一般正常飲食之外的,我不吃零食,過去喝水,現在喝一點茶。可是茶葉就很多了,各個方面都送茶葉給我,茶葉也用不完,但是都可以做禮物轉送給別人,生活非常簡單。

  一生我就做到名副其實,出家的時候師父給我起個法名叫「淨空」,我常常想到,我清不清淨?我是不是都空了?名實要相符;名實不相符,人家叫你名字叫罵你,為什麼?你沒做到。這個名字好!什麼都要放下,放下才自在,放下智慧就現前。人智慧是平等的,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平等的;為什麼智慧有參差不齊?原因就是放下多少不一樣。完全放不下的人,愚痴!沒有智慧。可是世間人,他有福報,我們看得很清楚,沒有智慧,他有福報,前世修的。連伊斯蘭《古蘭經》裡頭都講「真主依前定創造萬物」。真主造這個人,這個人一生享福,造那個人,那個人一生受罪,那真主的心不是太不公平?不是的,真主依前定,前定就是你過去生中造的業。過去生中造的善,真主造你就叫你享福;過去生中造的不善,那真主就叫你受罪。很有道理!這個說得我們真的是心服口服。真主又勉勵我們,這一生當中一定要斷惡修善,積功累德,跟佛說的沒有兩樣。所以聖賢經典你仔細觀察,矛盾的地方很少,融通的地方太多了,重要的這些觀點裡面都是融通的。

  我常講宗教是一家,所有宗教是一家人,我在日本告訴日本的宗教界這些人士,接觸的都是一些寺廟的方丈、住持,都是很有地位的宗教領導人,我勸他們,佛教不同的宗派要和睦相處,一家人。日本有十三個宗派,每個宗派所依據的經典都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,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的。就好像一個父母養了十三個兒女,如果兒女不和,你說父母多傷心!我們這十三個宗派要彼此互相不往來,釋迦牟尼佛天天流眼淚,你們知不知道?錯了!兄弟要相親相愛,要互助合作,我勉勵他們。那對其他不同宗教?不同宗教,我講都是我們的堂兄弟、表兄弟,要不要照顧?要照顧,怎麼可以不往來?怎麼可以排斥?你沒有學得通。

  我跟不同宗教往來,我告訴他們,我說我有理論的基礎。基礎是什麼?我讀你們的經,我比你們還認真,我展開聖經,我是虔誠的基督徒,我是虔誠的天主教徒,我真學你們的,我對你們真尊敬,我才學到東西;如果說這是外道,參考它,你是皮毛都沾不到。我讀《古蘭經》,我是虔誠的穆斯林,跟讀佛經絕對沒有差別,我才能深入,我才能體會,我才能跟你們相處那麼樣融洽。你那個經典我會講,我能講得頭頭是道,我能講得叫你也點頭,你也生歡喜心。回教大學送我這個博士學位不是白送的。

  真幹,真學,然後才曉得世出世間法全是通的,中國古大德常講「一經通一切經通」,不但是佛門一切經通,所有宗教都通。為什麼?《華嚴經》說得好,虛空法界一切眾生,一切萬物,心現識變,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能現的心性是一個,能變的性識也是一個,所以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,哪有不通的道理!所以宇宙是和諧的,本來是和諧,星系是和諧的,地球是和諧的,萬物是和諧的,為什麼不和?迷了就不和,覺了就和諧,只是覺迷的關係。所以佛教教育、宗教教育沒有別的,都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。人只要覺悟了,人跟人的關係就會處得非常好,真正是相親相愛,互相尊敬,互相合作,哪裡會產生矛盾?

  所以中國五千年的老祖宗聰明,真是聖人,就知道教學為先。無論是家庭、無論是宗族,家庭教學為先,宗族教學為先,我們的社區教學為先,縣市教學為先,國家教學為先,教學為先擺在第一。要求學生是要求從身做起,一定從自己做起,所以古聖先賢講的「自天子以至於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為本」。教學就是要求人人都懂得修身為本,天下太平,這個世界就是極樂世界,這個世界就是華藏世界,華藏、極樂跟我們娑婆無二無別。你要曉得差別在哪裡,無差別在哪裡,搞清楚、搞明白。這個『究竟安隱』,華藏世界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