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六五三卷)  2002/3/15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12-017-0653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普賢三昧品」加持分第一段口加:

  【爾時一一普賢菩薩,皆有十方一切諸佛而現其前。彼諸如來同聲讚言,善哉善哉,善男子,汝能入此一切諸佛毘盧遮那如來藏身菩薩三昧。佛子,此是十方一切諸佛共加於汝,以毘盧遮那如來本願力故,亦以汝修一切諸佛行願力故。所謂能轉一切佛法輪故,開顯一切如來智慧海故,普照十方諸安立海悉無餘故,令一切眾生淨治雜染得清淨故,普攝一切諸大國土無所著故。】

  上一次我們講到這個地方。這是講到世界海,世界海裡頭最重要的一句話『無所著』,如果沒有「無所著」這三個字,那就是世間法,有這三個字就是佛法,這是出世間法。佛法跟世間法在形相上說毫無差別,差別在哪裡?差別在覺、迷。對世出世間一切諸法迷而不覺,那叫凡夫,叫世間法;如果反過來是覺而不迷,就叫佛菩薩,就叫出世間法。由此可知,「出」不是出這個形相的境界,出什麼?出迷。你從迷這個地方跳出來了,你覺悟了,是這個意思。不是說離開這個世間另外有個世間可以去,那你就錯了!出迷趣覺,趣是趣向的趣,就是出了迷關我到達覺悟的境界,就是這麼個意思。出邪趣正,出染趣淨,這個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所以《楞嚴經》上講「圓滿菩提,歸無所得」,境界還是一樣的,就是說你現在覺悟了,覺悟了就叫佛菩薩,覺悟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跟我們現前的境界並不是有兩個,實際上就是一個。覺了之後,你的感受是完全不相同,確確實實覺悟之後得大圓滿,智慧圓滿,能力圓滿,相好圓滿,一點都不假。佛要我們證實,那要出迷邪染,你就契入覺正淨。

  這一部大經給我們很大很大的幫助,我們要知道珍惜,所以它稱之為法寶,這是諸佛如來真實的寶藏,你看把覺正淨的境界完全給我們顯示出來,為我們說出來,做出來給我們看。為什麼這個世界一切諸大國土要無所著?《般若經》上講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大家天天念《心經》,「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,《般若心經》綱領就是開頭這幾句。下面是解釋,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」,這是給你講諸法實相,給你講不生不滅、不來不去、不垢不淨。這個道理很深很深,必須出得了迷邪染得到覺正淨,你才能看到事實真相。最重要的就是無所著,一切法本來,現在還是一樣的,無所有、畢竟空、不可得,所以叫你無所著。底下一句是第四句,講的佛海,佛境界:

  【深入一切諸佛境界無障礙故。】

  前面說十海,這一句是講佛海。佛的『境界』沒有邊際,境界兩個字前面講得很多,我們怕有初學的今天剛剛到這邊來聽經,境界兩個字一定要很清楚,不能夠模糊,「境界」就是我能力所能達到的範圍。譬如眼以色為境界,眼睛睜開,一切色相他能看得清清楚楚;音聲就不是眼的境界,音聲眼睛看不見,耳的境界是音聲,耳以聲為境界。耳不能夠看色,所以色相不是耳的境界,它能力所達到的範圍稱為境界。佛的境界不可思議,沒有邊際、沒有範圍,菩薩境界說老實話,還是有邊際、還是有範圍,佛知道。佛知道菩薩境界,菩薩不知道佛境界。我們今天要問,什麼是佛境界?可以這個說法,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裡面所說的全是佛境界,這個答覆沒有錯誤。

  底下這一句『無障礙故』,這才叫佛境界,顯示出來了。我們今天的境界是有障礙的,你說眼能見色,不能聽聲音,不能聞味道;佛的六根沒有障礙,眼能見也能聽,六根互用。但是我們曉得,六根互用這個能力大阿羅漢就有了,菩薩也有,但是他還是有障礙。清涼在《華嚴》裡面給我們講了有四種無礙:理無礙、事無礙、理事無礙,這個境界大阿羅漢、法身菩薩都已經證得了;事事無礙,法身菩薩還不能,法身菩薩裡面深位的菩薩,像十地菩薩,我們通常講高級的菩薩,八地以上,八地、九地、十地、等覺,這些菩薩的能力幾幾乎乎跟佛差不多,但是只能說差不多,還不能完全相等。為什麼?事事無礙裡頭還有少分比不上佛的,功夫還是差那麼一等。到如來果地才完全圓滿,那是四十一品無明斷盡了,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沒有障礙了,在《華嚴經》裡面是最明顯的顯示出來。

  我們冷靜的去思惟觀察,釋迦牟尼佛他的智慧、德相能不能夠周遍法界,能不能夠周遍無量無邊世界海微塵數諸佛剎土?答案是肯定的,能!確實是能。為什麼?他證得無障礙。如果有一尊佛的剎土他不能夠達到,他還是有障礙。我們今天在此地,心之所思,心之所行,行是起心動念,我們要問問釋迦牟尼佛知不知道?他要是不知道,他就有障礙了。他沒有障礙,盡虛空遍法界眾生無量無邊,一一眾生的心行佛都知道,這叫做「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。有人聽了懷疑,這可能嗎?眾生太多,我怎麼能曉得?對,有障礙的人不能曉得,無障礙的人能曉得。無障礙的境界,佛經上有一個名詞叫「不思議解脫境界」,上面要加個不思議。我們的境界為什麼有那麼多限制,有那麼多障礙?我們是有思議,有思議就有障礙;不思議就沒障礙。由此可知,障礙從哪裡來的?障礙從思議來的。所以古人說:「多話不如少話,少話不如沒話」,在任何場合當中,一等智慧人沒有言語,你跟他無論相處多久,他始終在定中,一句話沒有。你問,他給你解釋,解釋的言語非常精簡,換句話說,一個多餘的字都沒有,簡單到這樣的程度。

  我一生遇過章嘉大師,跟他在一起相處就像袁了凡跟雲谷禪師在一起一樣,一句話沒有的,完全被他的氣氛攝受。現在一般人講磁場,進入他的磁場,為他那個磁場攝受。自己也像在定中一樣,身心清淨一念不生。我們在他老人家面前提出一些問題,他並不是立刻就答覆你;不是他不能答覆,那是他答覆的一種手段,叫你把整個心情定下來,然後給你說,你一生都不會忘記。你會感受到他的真誠、清淨、慈悲,自自然然就不會違背,就能依教奉行,他有那麼大的攝受力。這種攝受力是他生平的涵養,是他修行的功夫。所以我們才體會到古大德所講的,「多話不如少話,少話不如沒話」,見到人非常親切打個招呼微笑,心行相應,儒家講的「極高明而道中庸」,從這個形態上顯露出來,極高明而道中庸。不囉嗦沒有廢話,無障礙的境界!第五句:

  【普示一切佛功德故。】

  『普』是普遍,『示』是顯示,一切佛的功德無量無邊。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舉幾個例子,譬如名號、壽量、解脫、變化,「皆功德故」,沒有一樣不是功德。頭一個,名號功德不可思議,佛的名號、菩薩的名號,名號裡面含義很深。又說名號功德不可思議,名號的功德淺人看來很淺顯,深的人看得很深,這就不可思議。我們初學程度很淺的人,看到佛菩薩的名號,粗心大意很淺顯。觀世音菩薩,你們想想這個名號,我們在講《普門品》、講觀音三經的時候跟諸位詳細介紹過。聲音是用耳朵聽的,怎麼用觀?他怎麼不說聽世音、聞世音,為什麼說觀?耳怎麼觀法?觀是佛家的名詞術語,用現在的話說,是佛法裡頭的專有名詞。什麼叫觀?不用心意識叫觀,眼不用心意識叫觀,耳不用心意識也叫觀,六根離心意識都叫觀。什麼叫心意識?我們從最淺的地方,我們不是淺學嗎?初學嗎?識就是分別,意就是執著,「識」我們一般人講落印象。佛法裡面常講妄想,「想」是心上有了相,著了相。想,那個想是妄想,不是真的。由此可知,什麼叫離心意識?不分別、不執著、不落妄想。

  不落妄想,難懂!換句話說,不落印象這個好懂,這就叫觀。眼見色叫觀,耳聞聲也叫觀,鼻聞香、口嘗味都叫觀,觀照!照的意思是明瞭,統統明瞭,不起妄想分別執著,這叫觀照。禪宗用這個方法,這個方法就在日常生活當中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你要在這上練功,練什麼?不分別、不執著、不落印象,這樣子你的真心就現前。真心裡頭沒有這些東西,你要有分別,這個分別把真心障礙住;你要是執著,這個執著又障礙真心,你要是打妄想、落印象,印象又障礙了真心,三重障礙,真心不能現前。真心是什麼?我們平常講的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正覺心、慈悲心,不會現前,你所現前的真心變質了。真誠心變成虛偽心,清淨變成染污心,平等變成傲慢心,這是高下心,正覺變成愚痴心,慈悲變成自私自利心。你要問怎麼變的?就是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。所以離妄想分別執著,你的真心本性現前,跟諸佛、跟法身菩薩一樣的。諸佛跟法身菩薩真心用事,他沒有妄心,換句話說,他沒有虛偽,他沒有污染,他沒有高下,他沒有愚痴,他沒有自私自利。

  學佛沒有別的,恢復本來面目而已,宗門裡面常講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,本來面目是什麼面目?大乘了義經上講得很多,本來成佛。所以,成佛是自己的本來面目,《無量壽經》上講的,「一切皆成佛」。佛法的修學、佛法的傳授,除此之外沒有別的,你是佛,現在搞成這個樣子,提醒你、幫助你,希望你回頭趕快作佛,恢復你本來面目。所以功夫怎麼做?觀照。宗門講觀照,教下又何嘗例外?只是名詞術語不一樣,意思、方向、目標、境界完全相同。觀照提升是照住,照住就是三昧,你真正得受用;再提升是照見,觀自在菩薩「照見」,那是最高的境界了,第一等的功夫。在淨土宗裡面不用這個名詞,淨土宗叫功夫成片,功夫成片相當於禪宗裡面的觀照;事一心不亂相當於照住,理一心不亂相當於照見,名詞術語不相同。教下講的大開圓解,大開圓解是照見,是理一心不亂。這些我們都要懂得,要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統統是修行,你在那裡觀照。天天讀誦大乘經論,給你日常生活去對比、去印證,你所觀照的結果是不是佛在經上所講的?經典給我們做證明,我們是不是得定了?是不是開悟了?悟到什麼境界了?展開經卷就知道我到什麼境界了。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有五十三位善知識給他印證。我們今天做功夫,《華嚴經‧入法界品》這四十卷經文給我們做印證,我們自己功夫到哪個階層、到什麼位置,四十卷經「入法界品」是給我們做印證的。

  清涼講的壽量,佛在大乘教裡面跟我們說十法界、六道,特別是六道裡面的眾生壽量不相同,身體、色相不一樣,生活狀況也不相同,愈往上升愈殊勝。人的壽量與生活環境有分不開的關連,佛在經上跟我們說,人壽最長的時候可以活到八萬四千歲,最短的時候是十歲。當然這裡頭還是有上下,上下的幅度不大。佛在經上講小劫,這個劫是講時間單位,一個小劫怎麼算法?人壽十歲,每一百年加一歲,過一百年十一歲,再過一百年他十二歲,平均壽命十二歲,再過一百年平均壽命十三歲,這個叫增劫。從十歲一百年加一歲,加到八萬四千歲。八萬四千歲不能再高了,就到頭了,然後往下降,每一百年減一歲,再減到十歲,這樣一增一減叫一個小劫。

  二十個小劫是一個中劫,四個中劫是一個大劫,佛經裡面計算時間單位。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個時代是減劫,人壽是多少?大概平均人的壽命是一百歲。一百歲,一百年減一歲,釋迦牟尼佛滅度到現在,中國人的算法三千零二十多年,照這個算法,現在我們這個世間人的壽命,應當是七十歲。世尊八十歲示現入般涅槃,他還有二十歲,為什麼沒有住世一百歲?魔王波旬要求釋迦牟尼佛入般涅槃,釋迦牟尼佛很慈悲答應他了,佛決定不妄語,答應他的要求。所以佛示現當中還有二十年的福報,佛二十年的福報供養末世出家人,一直到佛法滅盡,就是一萬二千年當中,所有出家人四事供養,是釋迦牟尼佛的福報。我們受釋迦牟尼佛的恩賜,要知恩報恩。我們用什麼方法來知恩報恩?佛在經上講得非常多,「受持讀誦,為人演說」。受持讀誦就是每一部經後面所講的依教奉行,真正能做到依教奉行、為人演說,這樣才能報佛恩。依教奉行是自己要做一個好的形象,這個形象代表佛菩薩住世,出家要學釋迦牟尼佛,在家要學維摩居士,維摩居士是在家佛,在家跟出家密切合作,普度眾生。我們要懂,你不懂怎麼行?知恩報恩!

  中國《黃帝內經》是講理論,講我們人這個身體,身體像一部機器,要能夠保養得很好,這個機器至少可以使用兩百年。人怎麼樣保養,還是會受到環境的影響。環境往往是自己沒有辦法控制住的,所以人確確實實是有壽命在主宰的。了凡先生早年算命,孔先生算他壽命只有五十三歲;算命看相我們看到許許多多人,果然被他算中了,這個命運到底從哪裡來的?我們學了佛,這才搞清楚、搞明白。六道凡夫我們得的這個身,叫業報身,那就曉得業力在支配我們這一生;業力,就是無始劫以來生生世世你所造的業。業因無量無邊,每一個業因遇到緣就起現行,果報就現前。所以佛在經上一句話為我們解答,「人生酬業」,這句話講得太好。人生怎麼回事情?酬償你的業報而已。你過去生中造的善業,你這一生得善報,過去生中造不善業,這一生你就得不善的果報。

  如果明瞭這個事實真相,我們就不會怨天尤人,特別是在苦難的環境當中,知道自己過去造作的不善。受報的時候難,非常非常難,受報的時候特別是受惡報、苦報,人總是會怨天尤人,老天爺不公平,為什麼我的心也很善,行為也很善,沒有做什麼壞事,為什麼得這樣的報應?如果這些事情臨到我們自己身上,我們就好好的去念《俞淨意公遇灶神記》,你能把這篇文章念個幾十遍、念個幾百遍你就明白了。俞淨意認為他一生當中心很善,行為也善,積功累德,並沒有做什麼壞事,為什麼他遭遇到那麼大的波折?遭遇那麼悽慘的果報?幸虧過去生中還有一點善根,這一點善根救了他。灶神顯靈來拜訪他,來給他談話,指出他的過失。他說:你身好像沒做什麼惡事,口也還不錯,意惡太重,起心動念自私自利,一條一條指出來,他服了。然後灶神教給他改過自新,他是勇猛精進的改過,他那個改過自新超過了凡先生,所以他的成就也超過袁了凡。他那一生的際遇遠比袁了凡精彩太多,可惜沒有把它寫出來。

  他的同鄉羅先生給他寫了這一篇傳記,《遇灶神記》,他自己沒有寫。非常精彩,超過袁了凡。我們讀了之後深受感動,確確實實自己很不容易知道自己過失,這是凡夫生生世世造業受報最重要的原因。人能知道自己過失,這個人決定不會墮落,決定會勇猛精進,這一生當中當然會出離六道。關鍵就是不知道自己在作惡,天天在作惡、念念在作惡,自己不知道,很可怕、很可悲。命運既然是自己業力造成的,覺悟之後袁了凡改過來了,俞淨意改過來了,俞淨意改得比袁了凡徹底,所以果報比袁了凡殊勝。我們知道這個道理,了解事實真相,只要自己肯回頭,只要自己肯改過,我們應當超過了凡先生跟俞淨意先生,這才叫正理。為什麼?我們的緣比他殊勝,我們每天在接觸佛法,他們沒有這個機會。我們今天不如他的,說老實話,我們對於經典上的教訓,不能夠真的相信,不能夠真正的理解,所以你沒能做到。做不到的原因,就是自己業障太重,沒有法子信解,行才做不到。信解而後才能行。佛的功德無量無邊,清涼是略舉幾段,我們也是簡單在此地跟諸位做報告,要具說那就是全部的《華嚴經》,戒是如來功德藏。

  第六句:

  【能入一切諸法實相增智慧故。】

  這一句我們要特別留意,經文『能入一切諸法實相』,我們不是天天求智慧嗎?智慧從哪裡來的?智慧從明瞭「一切諸法實相」來的。我們沒有智慧,不了解「諸法實相」,我們迷於諸法實相。生起來是什麼東西?無明跟煩惱,我們生這個東西,你說這多麻煩!諸法是一切世出世間法,全都包括在其中,一樣都沒漏掉。現在要問,這一切法的真實相是什麼?你如果要是了解一切法的真實相,這個真實相有體、有相、有用。諸阿羅漢與辟支佛了解一切法實相裡面的理體,所以他煩惱障斷了,他超越六道輪迴了。你知道是什麼原因嗎?一切諸法的理體是什麼?佛經裡面講一個空字,「萬法皆空」,阿羅漢知道了。所以阿羅漢在一切諸法裡面,再也沒有執著了,我與我所他都放下了。我所是什麼?我所有的。連我也放下了,知道沒有我。我尚且沒有,哪來的我所有?見思煩惱破了,智慧就生了。

  生什麼智慧?正覺,無上正等正覺。這一句話裡頭有三個層次,最高的是無上正等正覺,其次的是正等正覺,再其次的是正覺。阿羅漢證得正覺,法身菩薩他們所證的是正等正覺,諸佛如來所證的是無上正等正覺,證得的境界有三種不同,障礙當然也有三種不同。阿羅漢斷見思煩惱,塵沙、無明沒斷;菩薩見思斷了,塵沙煩惱斷了,無明煩惱也破一品,成正等正覺。正等正覺在《華嚴經》上是圓教初住到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們證得的是正等正覺。到四十一品無明統統斷盡,再加個「無上」,無上正等正覺。離三種煩惱你就見一切諸法實相,你的智慧不斷在增長。所以你要想開智慧,祕訣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不分別、不執著、不起心、不動念就生智慧。不執著是破見思煩惱,不分別是破塵沙煩惱,不起心不動念是破無明煩惱。

  一切修行證果的人,都是走的這一條路,包括念佛往生也不例外。所以你自己一定要很清楚、很明白,害自己的、障礙自己的不是別人,就是自己的分別執著、起心動念。我們無量劫來被這個害了,害得這麼慘!不是別人害我們,自己害自己,任何一個人都沒有傷害我們。給你說真話,任何一個人都是幫助我們、成就我們的,而是我們自己迷惑顛倒,不肯接受這個磨鍊。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上講「歷事練心」,我們不肯接受歷事練心;要肯接受的話,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大恩人。菩薩成佛就是要靠這些恩人的幫助,你們在《金剛經》上看到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,這個詳細的故事是在《大涅槃經》裡面。忍辱仙人接受歌利王這位大善知識來折磨他,成就他忍辱波羅蜜的圓滿。如果他不能夠承受,還要起怨恨心、還要起報復心,壞了!那他的修行功夫一落千丈,跌到谷底了。

  所以我們想想,我們能不能禁得起別人的折磨?特別是在這個時代,我們以真誠的善心善意幫人家,有的時候還引起人家的誤會,別人還罵你、侮辱你,這個時候你怎麼辦?這就正在考驗你,你在這個時候沒有一絲毫怨恨心,知道對方誤會,對方沒有了解事實真相,還是盡心盡力照顧別人,幫助傷害你的人,這叫行菩薩道,你的功行從這個地方看出來你有進步。所以在這個境界我們退讓、躲起來,那不是辦法。你要能忍受,你要能夠反省:決定不是他的錯,是我自己的錯,我自己所作所為,為什麼他會有誤會?所以自己成就自己的德行、成就自己的智慧,「我沒有想到我這個作法會引起他的誤會」,我們從這個地方就有改進。

  像我們在新加坡辦培訓班,第一屆九個同學,九個同學個個都起誤會,懷疑我們為什麼對他們那麼好?到底有什麼企圖?目的何在?天天在研究,天天在懷疑,這樣搞了一個半月,才明瞭我們對他什麼企圖都沒有,什麼目的也沒有。他們明白之後,痛哭流涕,有人哭了三天!後悔,真的後悔!為什麼?三個月的學習期間去掉一個半月,所以第一屆實際上上課是後頭一個半月。那我們就知道了,我們做錯了,引起他懷疑;換句話說,不能對他們太好,對他們太好引起誤會,這是我們事先沒有想到的,我們沒有智慧。像《法華經》上大長者子一樣,長者看他的兒子在外面撿糞,不能馬上就認他作兒子,給他好的待遇,那會把他嚇死,會把他嚇跑掉,永遠見不到了。他有智慧,他僱他到家裡來幫他撿糞,同樣的工作多給他一點工資,不給他太多,慢慢的讓他覺悟、讓他了解、讓他明瞭,這個大長者是他的父親,所有的家業是他的。

  我們沒有想到這招,與任何一個人接觸要了解對方環境,適當的來幫助。雖然是非常熱心,決定不能夠過分,過分不能不引起別人誤會,從誤會當中產生障礙,所以好事多磨。我們學了幾十年,依舊疏忽的地方很多,圓滿智慧談何容易!所以古人教導的是真有道理,真正的學人少說多看,多聽多看,多聽多看要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增長智慧。言語簡單,真的做到古人的標準是簡要詳明,簡單扼要,又詳細又明白。簡簡單單一點都不囉嗦,一兩個小時只講兩三句話,真的把大問題解決了,這叫學問,這真正叫德行修養。古人也常說「言多必失」,特別是學外交的,外交官他們受過特殊的訓練,無論什麼境界現前,他沉著、他穩定,穩重,言語少,耳目聰明,他在那裡觀察。

  學佛要求智慧,要契入實相,這是必要的、必須的。你不能夠契入實相,你怎麼樣學,你是低層的。契入實相,是法身菩薩;不能夠契入實相,修得再好,十法界聲聞、緣覺、權教菩薩;修得不怎麼好的,還是在六道裡頭。六道裡面你能夠生到欲界天、色界天、無色界天,出不了三界,這些都是事實真相。實相之體,比較容易,知道萬法皆空,實相的相就不好懂,你怎麼能夠懂這一切現相是虛妄的?這個難懂。實相的作用那就更不好懂,作用是因果。這裡頭產生的作用是因果的轉變、因果的相續、因果的循環,這講作用。體空寂,實在講還是最容易懂得,阿羅漢就證得。這個東西就像輪一樣,像個圓,理體是圓心。圓心肯定有,但是不可得,所謂是一個抽象的概念,決定沒有實體。但是依這個心才有圓周,才有圓的形狀;圓的形狀就是它的相,轉動是它的作用,這是用最簡單的一個物來解釋。

  宇宙我們常講的虛空法界、剎土眾生,在佛法裡面講器世間、有情世間、智正覺世間;它的真實相,就跟這個圓一樣,它的體就是這些東西從哪裡來的?虛空從哪裡來的?法界從哪裡來的?剎土是講依報,依報從哪裡來的?眾生是講有情,我們現在講生命,生命從哪裡來的?智正覺世間是講佛菩薩,是講所有宗教裡面講的神聖,這又從哪來的?那個根源就是它的體,體是真如、是本性。真如本性沒有形相,它不是物質,所以六根接觸不到。你問它在哪裡?它無所不在。虛空是它變現的,前面佛功德裡面講變化,虛空是它變現的,法界是它變現的,剎土就是無量無邊我們現在看到這個星系、星球也都是它變現的,生命也是它變現的,諸佛菩薩一切神聖還是它變現的。它是能變、能生、能現,虛空法界、剎土眾生包括這些聖賢,是它所生、所現、所變。

  能變之體既然是空寂的,所變的這些形相哪裡會有真實的存在?所以《般若經》佛才告訴我們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,這是《般若經》的總綱領;要細說,是六百卷《大般若經》,釋迦牟尼佛講了二十二年。人明白這個道理,為什麼講他生智慧?明白這個道理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看破,看破是明白。明白事實真相,這些事實真相裡面的體、相、作用,你都明白了。明白之後怎麼樣?你心地清淨、平等,一個妄念都沒有,跟諸佛菩薩一樣,入佛的境界。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,是從真性裡面生起的大慈悲心,不是世間說「我喜歡你,我討厭你」,那是情執。諸法實相明瞭的時候,情執沒有了,情執變成智慧慈悲。所以它這裡講,『增智慧故』,增長智慧。第七句:

  【觀察一切諸法門故。】

  清涼大師註解,「轉法輪海」,接得好,所以這個句子不能顛倒。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之後,你幹什麼?還有沒有事情?還有事。有什麼事?幫助一切沒有覺悟的眾生覺悟,這就叫轉法輪,這個比喻比喻得好。轉是輾轉的傳授。輾轉,上面這一代教給我們,我們要教下一代;像接力賽跑一樣,上面一個人跑完他這一段,棒子交給我,我接著趕快要跑完我這一段,把棒子交給下面一個人。輾轉!永遠沒有止息的,幫助一切苦難眾生。這個苦難是沒有覺悟的,只要沒有覺悟,他肯定要受苦受難。不管他前世今生修積的善福,他都要受苦,他不了解事實真相;作人王辛苦,作天王還是辛苦,無論從事哪個行業,沒有不苦的,三界統苦。佛講三苦、八苦,有苦苦、有壞苦、有行苦,我們要明瞭。唯有覺悟的人,這三種苦他離開了,他脫離了,離苦得樂。

  苦苦裡面有生老病死,生老病死可以離開的。那有人問,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有生老病死?他為什麼沒有辦法離開老病死?釋迦牟尼佛是示現給我們看,你要認為釋迦牟尼佛真的有生老病死,那你就完全看錯了!教凡夫、教初學還是要跟他講釋迦牟尼佛也有生老病死,他能接受;你說釋迦牟尼佛沒有生老病死,他不會接受,他不相信,那個麻煩就大了!教學幫助眾生要有善巧方便,釋迦牟尼佛都做出來給我們看,教我們學習。必須以方便法幫助他契入真實,沒有方便法他沒有辦法入真實,這個要懂得。一定要向佛學習,一定要認識眾生的根性。不認識眾生的根性,你想幫助他往往適得其反。這個不能夠怪對方,「我也好心」,不可以!你自己沒有智慧,你自己心是好,你的方法錯了!都是沒有智慧。好心還要有智慧,還要有善巧方便,才能夠成就圓滿功德。

  『觀察一切諸法門故』,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教學。自己成就之後,肯定你所選擇的就是教學,肯定選擇這一門。至於用什麼方式?一定是隨緣,看緣分。你能夠掌握著機緣,我們現在講機會,你能夠抓住機會,不會錯過機會,你就有成就。你抓不到這個機會,你就會比較困難。機會不常有,這個一定要知道。古人常常說「稍縱即逝」,稍微一放鬆,機會就沒有了,往往這一生當中,你只能遇一次,你遇不到第二次。所以觀機,觀機是你認識機會,你能把機會抓住。你想做個好事亦復如是,佛家講種福田,你認識這個福田,立刻抓住,馬上把種子種下去,你就有收穫了。如果你不認識它,疑惑它,又想做又不敢做,這機會就錯過了;別人認識它,別人就抓住了。一切為眾生,一切為正法久住。為什麼機緣來的時候,你會猶豫?你還有私心,你還有分別執著,總還想多想想、多考慮考慮,機會失掉了。要當機立斷!

  布里斯本淨宗學會很多同修都知道,他們今天那個會址,當時他們學會成立是在居士家裡,沒有會址。我來的時候韓館長和我們一道來,他們正在找會址,好像找了三處地方,我們也都看了,現在的會址我們也看了。看了之後,韓館長講「這個地方好」,立刻把它買下來,他們才下決心買下來的。聽說時間只差十幾分鐘,後面有個買主來要買。所以這個機緣你要是稍稍猶疑,那個道場別人拿去了,當機立斷。韓館長這是第二個道場她決定的,第一個道場就是達拉斯的道場,太空總署搬走之後,它那個房地要賣,插牌子差了三年都賣不掉,價格一直往下降。降到五十萬,我們那邊的同修們還沒有下決心,還不想買,希望他能夠再降到四十五萬、四十萬。韓館長說:「你們也太過分,五十萬立刻給它買下來!」這個決心下了,這個道場才買下來。跟我們自己建的這個道場合成一體,總共土地面積二十萬呎。

  所以當機立斷非常重要,果斷!無論大事小事,對人對事對物要有智慧,慧能夠揀別,智能夠決斷。無論從事哪個行業,決定是以教學為主。這就是經上常講的用什麼樣的身分,這是隨緣,應以什麼身得度,佛菩薩就現什麼身。在我們初學這個分上,我們怎樣學佛菩薩這句話?我們也可以說,應以什麼身分得度,應以什麼行業得度,我從事於哪一個行業,我是什麼樣的身分,哪一個行業裡頭都有佛菩薩。我們在五十三參裡面看到過,五十三參裡面諸位看到,勝熱婆羅門愚痴,甘露火王瞋恚,伐蘇蜜多女是妓女,表貪愛,這三個人是代表貪瞋痴。我們今天這個社會裡面所講的黑社會,黃色、灰色,這裡頭有佛菩薩在裡面,我們學佛的人不敢輕慢,我們怎麼會知道?《華嚴經》上示現給我們看,善財童子在這邊參訪都開智慧,順境、逆境、善緣、惡緣,覺悟的人統統是善知識,華嚴境界確確實實不是凡夫境界。

  總而言之,佛菩薩境界不一樣的所在,在什麼地方?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都是利益別人的、利益社會的、利益一切眾生的。事相上看起來好像是不如法的,細細想起來它跟聖教完全相應,粗心大意你看不出來,細心觀察你就看清楚了,不思議解脫境界!所以無論用什麼身分,無論用什麼行業,總而言之一句話,儒家所講的:「作之君,作之親,作之師」。所以世間再凶惡的人,善學之人、會學的人,都是善知識。再凶惡的人就是《華嚴經》上甘露火王所示現的,那個火王是凶惡到極處,他前面加甘露。誰能在火王裡頭嘗到甘露?會學的。會學的人,六祖大師在《壇經》裡面所講的,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」,那就是會學的。

  譬如《金剛經》上大家念到的歌利王,歌利王要是在《華嚴經》上,那就是甘露火王這一類的善知識。我們平常人看到這是暴君,中國人講無道的昏君,他不但昏,他暴。忍辱仙人看他有沒有過?沒有,他一點過失都沒有。那這樣無緣無故害他,把他凌遲處死呢?在忍辱仙人的分上感激他,成就他般若波羅蜜的圓滿,給他一次大的考試。這一關通過,般若度圓滿了。沒有通過這一次的考試,怎麼知道忍辱圓滿?所以忍辱仙人的心目當中是大善知識,哪裡是惡人?由衷的感恩戴德,我們世間人怎麼會懂?這就是世間人看不破的地方。世間有財物的人,有錢財被人騙了,被人家霸佔了,損失很多很多的財產,心裡面當然是很不平;會修行的人,心平氣和非常感激。為什麼?這個境界裡面才看到你布施波羅蜜有沒有圓滿?它來考驗你。遇到這個境界的時候,心裡一點都沒有起心動念,歡歡喜喜若無其事,真的沒有事,布施波羅蜜圓滿了!你們看到忍辱仙人忍辱波羅蜜圓滿的相,你有沒有看到布施圓滿的相?有沒有看到持戒圓滿的相?有沒有看到精進、禪定、般若圓滿的相?

  不定是什麼樣的時節因緣,六度圓滿才能證得法身菩薩的果位;六度裡頭有一條不圓滿,你修得再好,是在十法界相似位,聲聞、緣覺、權教菩薩的地位,沒有辦法脫離十法界;六度圓滿,脫離十法界了。所以我們一般講禁不起考驗,這不行!誰在考驗?一切時、一切處、一切人事物天天在考驗你,到什麼時候你若無其事,恭喜你!你畢業了。再遇到這一切人事物你還有不平的心,順境你還有喜歡的心,逆境你還有厭惡的心,你肯定在十法界,甚至於可以說肯定在六道。修行功夫在這裡看,修行證果也在這裡看。所以會修的人,順境逆境都歡喜接受,在這裡頭修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正覺心、慈悲心,在這裡面修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隨緣、念佛。無論什麼身分,無論什麼行業,男女老少、貧富貴賤,「會的」得大自在,「不會」那你怎麼不生煩惱?「觀察一切諸法門故」。今天時間到了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