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三五0卷) 2000/9/1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:12-017-0350
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得法讚佛,八部四王眾,迦樓羅王長行,第八句:
【普捷示現迦樓羅王,得成就不可壞平等力解脫門。】
清涼大師註解,「法身無相,故不可壞。體即真如,凡聖平等,無分別智。安住證會,名成就力」,註得雖然不多,意思非常清楚。迦樓羅王這個意思前面跟諸位報告過,他的表法非常適合於現代社會,佛說法確實不可思議,現代社會裡面從事於航空、太空這一些行業的人,就是屬於迦樓羅王,今天講的航天事業。佛法如何落實在這一些高科技人員生活當中,這一段經文就是說這樁事情。所以名號當中都有快速,速度很高的意思。
『普捷』,「捷」就是敏捷,就是快速。『示現』,這一尊菩薩,迦樓羅王,都是佛菩薩應化的。他得的法門是『不可壞平等力』,這個意思不僅僅是很深,而且非常普遍。「不可壞」是所有一切諸法,我們在大乘經裡面體會得很多,諸法相是假的,千變萬化,性是真的,說「不可壞」當然是從性上說的。清涼大師在此地,第一句告訴我們,「法身無相」。法身到底是有相還是無相?如果我們將有相跟無相分成兩樁事情來看,這當中就免不了產生矛盾;幾時我們明瞭有相跟無相是一,這個問題就解決了。說實實在在的,如來果地上有三身,我們都聽說,有法身、有報身、有應化身。三身,報身是能證,法身跟應化身是所證,能所是一不是二。報身是說的什麼?報身是說智慧,智慧是能證;法身是性體,應化身是從體起用而現的現相。
平常我們一般隨順眾生知見說法,所謂隨順俗諦,「相有體空」,這是隨順我們世間人常識來說的。如果隨順真諦,那是諸佛如來所證得的,性有,性不是空的,性有,相當然也有。但是性雖然有,不可得,我們六根都見不到、接觸不到,眼看不見,耳聽不見,甚至於連想都想不到。在佛經裡面,我們常常聽到兩句話形容性體,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,言語、心思都達不到,但是它確實存在,而且無處不在、無時不在,它是一切法的本體。既然體不可得,它所現的相當然不可得,如果你要認為體不可得,相可以得,錯了,這叫凡夫知見,輪迴知見。
聖人告訴我們,特別是《般若經》上講得清楚。《般若經》大家念得最多的是《金剛般若》,還有《般若心經》,這兩種差不多學佛的,甚至於不學佛的人都念過。分量雖然不多,世尊六百卷的《大般若》,二十二年所說,綱領都在這兩部經中。如果我們真正體會得了,你心就安了,理得心安。這個理明白之後,心就安。怎麼安?不再有妄想,不再有雜念,心安理得。妄想雜念斷掉了,你的智慧又向上提升,究竟圓滿的智慧就能夠現前。
相是現相,十法界依正莊嚴,這相有沒有?相有。可不可得?不可得。為什麼不可得?相是幻相。《金剛經》上佛用比喻跟我們說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。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,夢有沒有?有,真的作夢。夢可不可以得?不可得。不但是醒過來之後知道是不可得,連正在作夢的時候,能得嗎?十法界依正莊嚴跟夢境的情形完全相同,我們墮落在十法界、墮落在六道,就是一場夢。夢裡面爭名逐利、患得患失,錯了;一覺醒過來之後,夢裡造的那些事情做錯了。幾時我們能從現實的境界當中省悟過來,知道過去所作所為、想法看法也是全都錯了。怎樣就不錯?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盡了,都斷乾淨了,正確的。我們這個時候過的是正常的生活,正常的生活就叫做佛菩薩,過佛菩薩的生活。不可得以為可以得,無所有以為真有,這是妄想,從妄想裡面生分別、生執著,這是六道輪迴的生活,完全迷失了事實真相。
佛在經上講的什麼?無非是說明宇宙人生真相而已。佛跟我們說,我們展開經典,這就是聽佛說法,佛說的我們信不信?這是第一個條件,「信為道元功德母」。如果聽了不信,佛法的境界你沒有辦法體會,體會尚且不得,你怎麼能契入?所以第一個要相信。信了之後要解,如果我只有信,不了解,這個信叫迷信。迷信不能解決問題,你信佛總比信邪道好,好處就不過如此而已,真正的好處你得不到,你必須要解。要解就得求學,解從哪裡來?解從多問,學問,不恥下問。解了以後要落實,我們就得受用。解了之後,我們的思想變了,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跟從前不一樣。思想上轉變,處事待人接物、行為上也轉變;從前以為一切是真的,所以在爭,爭利;以為一切可以得,所以縱欲;現在把事實真相搞清楚,知道我們從前想錯了、看錯了,也做錯了,把這些錯誤統統都修正過來,過正常的生活。正常的生活就是與事實真相完全相應的生活,也就是我們平常講佛菩薩的生活,這個生活快樂無比,佛常說的「離苦得樂」。
諸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,這是真的,這是大慈大悲。眾生迷惑,佛菩薩決定示現來教化眾生,來幫助眾生。教化、幫助第一條,幫助眾生破迷開悟,這一條是主要的。幫助眾生破迷開悟,諸位仔細去想一想,方法是教學。我看到的,世間所有的宗教都是佛菩薩示現的,《普門品》裡面說得好,「應以佛身而得度者,即現佛身而為說法」;應以基督身而得度者,即現基督身而為說法;應以阿訇身而得度者,即現阿訇身而為說法;哪個宗教不是佛菩薩?都是;眾生根性不相同,他示現的身分不一樣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他有分別,我沒有分別;他不尊重我,我尊重他。為什麼?我明白,他不明白。
虛空法界是一體的,原本叫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為什麼變成十法界?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,所以這是夢幻泡影,不是真的。離開妄想分別執著,法界又恢復到一真。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的,這是一真法界。幾百個不同的族群,生活在一起,這麼樣的和睦,互相尊重、互相敬愛,我們經上看到的。為什麼我們這個世間做不到?我們這個世間不了解事實真相;了解,那就都做到了。如何叫大眾了解?那非得教學不可,不教怎麼行?
古時候,我們在佛經上看到,尤其是在社會動亂、災難頻繁的時候,在這個艱難的時刻,佛都勸這些國王大臣,啟建仁王法會。仁王法會怎麼作法?我們去讀《仁王經》就知道了。《仁王般若波羅蜜經》,我們一展開就曉得了。怎麼作法?不是現在找一百個出家人,天天來念《仁王經》,天下就會太平,沒有這回事情。《仁王經》上講的人數:「一百」,它不是數字,「一」是全體,這一個國家裡頭所有的出家眾,不是講一百個人。如何來挽救災難?教學,每一個人擔負起教化眾生的責任,勸導大眾斷惡修善。為什麼?所有一切災難從哪裡來的?惡業來的。我們身負社會教育工作的人,所有出家人都是擔負起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,普遍的勸導一切眾生斷惡修善,災難自然就能化轉了。念經沒有用處,你會念又不懂、又不能夠落實,不能把你惡的念頭轉變成善念,惡的行為轉變成善行,災難怎麼能避免?這個很重要!所以《仁王經》我們仔細讀了之後,無非是加強教育工作,宣傳社會教育工作,做的是這個,這叫仁王法會。也就是先集訓,短期的集訓,集訓是在這一個階段制定教學的方針、教學的目標,大家分頭去幹,讓全國人心轉惡為善,這個災難就化除了,這叫做仁王法會,從前是這麼作法的。
佛教傳到中國來,在前清的初期,我們在歷史記載當中所看到的,康熙、雍正、乾隆,宮廷裡面不僅僅是請法師去講經,常常請,帝王大臣、文武百官接受佛的教誨,也常常請道家去講經、儒家去講經,在中國那個時候叫三教,儒、釋、道三教。從這裡看他們好學,他們真正接受三教聖人的教誨,所以那個國家能夠綿延十代,傳了十代,二百六十多年。清朝之亡,亡在慈禧太后手上,如果沒有慈禧太后,可能今天還是大清帝國。慈禧太后把宮廷裡面講學廢止,民心沒有皈依,這個關係有多大我們要知道。
今天整個世界動亂不安,原因在哪裡,我們現在也很清楚,也明白過來了。我常常講的四個教育:家庭教育、學校教育、社會教育、宗教教育,這四個教育沒有了,問題就出現了,這個世間怎麼能夠安定?要想挽救世間,挽救這個劫運,幫助這些苦難眾生,還是靠教育。教育的根是在家庭,儒家的東西講得簡單扼要,他講的是綱領,佛法講的是細目。佛法講得詳細、講得透徹,讓中下根性的人都能得利益。儒家的學說,說實在的話,上上根才能得利益,中下根性一知半解。孔孟的教學,一句話把它說清楚、說明白,他教的是什麼東西?《大學》一開端頭一句就是,「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」,儒家教的就這一句。佛法教的,我們用一句話說出來,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講的是什麼?「諸法實相」。「諸法實相」是什麼?就是儒家講的「明明德」,「明明德」就是「諸法實相」。
在《無量壽經》上講得比較詳細,跟儒家的綱領相彷彿。「開化顯示真實之際」,這就是「明明德」,「惠以真實之利」就是「在親民」,「住真實慧」就是「止於至善」,這都是聖教的總綱領。我們抓住總綱領,就不會出大的錯誤,總綱領總是要抓住。我們同修都是修淨土的,都是念《無量壽經》的,《無量壽經》好,分量不長也不太短,義理講得很透徹,實在說是末法時期最好的一部教科書。我們能夠熟讀深思,依教奉行,不僅僅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法門,即使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法門都在其中,它都包括盡了。我們自己明白了,有義務、有責任要去教導別人,擴大聖教的影響,就能夠挽救劫運,就能夠幫助這一些苦難眾生。最終極的目標是離苦得樂,那就是「止於至善」。
我們懂得事實真相不可壞,性相都不可壞,理事都不可壞。為什麼不可壞?「當體即空」,它怎麼壞法?存在才會變壞,它不存在。能得的心,《金剛般若》上說得好,「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」,大家都知道三心不可得,能得不可得;你所得到的,這是諸法,諸法「緣起性空」。凡是緣生之法都沒有自體,佛學的名詞是「無自性」,用現在的話來說是「無有自體」,何況它是剎那不住。所以諸法無所有,有即無有,無有即有,剎那剎那在變化,這個意思我們在前面曾經詳細說過。
我們今天感官當中,認為這一切諸法存在,這是錯覺,這決定不是事實。我們感官當中是一切諸法的相續相,不是事實真相,事實真相不存在,我們看的是相續相。就像看電影銀幕上的畫面一樣,是一張張底片用快速度放映出來,我們就以為那是真的。電影的底片,我們曉得一秒鐘才放二十四張,我們現前這個社會、這些事實現象,比電影快的倍數太多了。《仁王經》上告訴我們,一彈指有六十剎那,一剎那有九百生滅。我們試驗試驗,快速的我們彈彈,大概一秒鐘可以彈四次,三、四次,就用這個速度,四乘六十再乘九百,一秒鐘恰好是兩個十萬八千,一秒鐘兩個十萬八千次。電影一秒鐘才二十四次,我們在電影上已經就被它騙了,現在現實的事相,佛講一秒鐘是兩個十萬八千次的生滅,我們怎麼能看出來它是假的?
誰能看出來?佛說,八地菩薩。八地菩薩的定功深,看出來了,看出來是假的不是真的。到八地菩薩,才看到剎那生滅的現象。我們雖然不能體會,但是想想佛跟我們講的這些話,細細去思惟是有道理。理可以相信,事目前雖然不能證得,我們要修清淨心,清淨心就是禪定,到我們的清淨心有一定的程度,也就是說有相當深度的禪定功夫,我們見到了,事實真相就見到了,這叫證。信、解、行、證,佛所講的我證明了,佛說的話是真的,一點都沒錯。我們要從行當中去證,行,佛教我們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。
體是真如,相也是真如,這是真的,所以性相是一不是二。我們凡夫觀念當中迷失了;迷,並不是真的失掉,只是一個迷而已;失是什麼?失去自性的受用。不是說性相都失掉了,性相並沒有失,失去了它的正用,變成一個不正當的用途,我們錯在這裡。正用叫一真法界,錯用了叫十法界,大錯特錯是六道,於是佛法不能不學。佛典裡面教導我們「凡聖平等」,你們想想這個名詞術語,他為什麼不說「聖凡平等」,他要說「凡聖平等」?這兩個字的顛倒用意很深很深。聖何必說?最重要是凡,凡有妄想分別執著,諸佛如來這些大聖抬舉我們,把凡捧在上面,是一不是二。我們的心性跟諸佛如來的心性無二無別,我們的智慧、我們的德能、我們的相好跟諸佛如來也是無二無別,差別在哪裡?差別就在迷悟,他覺悟了,覺悟他一切放下,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。我們迷的人不覺悟,我們又不是上上根人,上上根人是一聞千悟,我們是中下根人,中下根人要想在這一生覺悟,沒有別的辦法,天天薰習。
古時候的道場,稱之為「道場」,你就想到那裡頭有「道」。什麼是「道」?解、行是道,信解行證是道。道場是學校,是我們薰習的場所。《仁王經》上所說的,每日二時講經,這是佛教導仁王法會中心的一個課題。怎樣能挽救這個社會?二時講經。諸位要曉得,二時是印度當時的二時,印度人將一晝夜分為六時,晝三時、夜三時,二時是我們現在的八個小時。你就曉得從前道場每天講經說法八個小時,跟學校上課一樣。佛不說法,佛的弟子說法,從來沒有間斷過。這個二時是求解門,再二時修行,這修行是八個小時。八個小時是完全把經典的理論、教訓、方法,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,改正我們的思想、見解、行為的錯誤,天天在改。天天在學,天天在改,這叫修行,這叫道場。所以無始劫來所薰習這些煩惱習氣多,不怕,怕的是你不覺悟,怕的是你不能改。真的覺悟,果然能改,成佛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,這一生的時間足夠了。
我們要懂、要能夠體會得宇宙人生,這裡面哪是真的、哪是假的,能夠辨別是大學問。真假絕對不在事相上,你要在一切事相上去找真假,你找不到的。到哪裡去找?這佛法高明,佛法叫「內學」,你想想「內」是什麼意思?不是在外面找,到裡面去找,這個說得好、說得妙、說得深。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,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一真一切真,一妄一切妄,真妄是在你心裡頭,不在外頭。蕅益大師《靈峰宗論》裡面所說的,「境緣無好醜」,境是物質環境,緣是人事環境,就是說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沒有好醜。我們要懂他這一句話的意思,沒有好醜這個意思就是說沒有善惡、沒有真妄、沒有是非、沒有邪正,甚至於說沒有利害,也沒有得失,他說兩個字,我們就能想通方方面面。好醜從哪裡來的?好醜是你的妄想分別執著來的。所以外面一切萬事萬物有真有妄嗎?沒有;有是有非嗎?沒有;有善有惡嗎?沒有。統統都沒有,止於至善,那是至善,統統沒有。這些善惡、真妄、邪正有許許多多的層次,這些層次全是妄想分別執著裡頭變現出來的,一真法界裡頭沒有。十法界裡頭為什麼有這麼多層次?這個層次就是迷跟悟,你迷得多,悟得少,層次就多;迷得少,悟得多,層次就比較少;徹底覺悟,而沒有迷惑了,層次就沒有了。蕅益大師講的話沒錯,「好醜起於心」。
所以會修心的人不是在外頭境界修,從根本修,根本修就是你的念頭,在起心動念處修。心性是活的不是死的,怎麼知道它是活的?你看看天地萬物,大的看到太空星球的運行,小的看到四季的變化,活活潑潑,不是死的。佛經上講「寂寂惺惺,惺惺寂寂」,活的,不是死的。所以我們怎樣能與它相應?正確的相應,你的心也必須要「寂寂惺惺,惺惺寂寂」。「寂」是寂然不動,什麼叫不動?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這叫寂。「惺惺」是什麼?對於一切人事物通達明瞭,不是無知,樣樣清楚、樣樣明白。明瞭,又如如不動,這就相應了。在凡夫境界裡面,明瞭心動,這個錯了。心本來是不動的,他動了,他起心動念,起自私自利、貪瞋痴慢、名聞利養,他動這些念頭,錯了。不動就是佛;二乘人心不動了,但是外頭境界不明瞭。心不動,外面不明瞭,這叫無明;外面明瞭,心動了,這叫邪見,這兩個方法都不能成就。菩薩的方法是既明瞭又能不動心,這個叫正法。明瞭,為一切眾生服務。菩薩修行的綱要就是四攝六度,修四攝六度而三輪體空,三輪體空是「寂寂」,四攝六度是「惺惺」,「寂寂惺惺,惺惺寂寂」,這樣才完全相應。
我們聽到好像是懂得了,但是做不到。為什麼做不到?真相沒有搞清楚。真相是什麼?真相是平等法,我們不知道;真相是無所有、不可得,我們不了解。我們面對一切人事物,依舊有分別、有執著,學佛多年還是有分別執著,分別執著是邪知邪見。什麼時候在練習,這個就叫修行。面對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在這裡頭去練,練不分別、不執著,而又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不管看什麼事情、看什麼人,比一般人看得更清楚、更明瞭,這是智慧,像《壇經》六祖所說的「常生智慧」。我們墮落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面,自己細細去想想,也能體會到我們「常生煩惱」。為什麼他跟我們一樣的是人,他能常生智慧,他不生煩惱,我們常生煩惱,不生智慧,原因到底在什麼地方?說穿了,我們的心不真誠、不清淨、不平等、不覺悟、不慈悲,這十個字我們做到了哪一個字?這十個字是性德,做到了,你就是佛菩薩,超凡入聖;做不到,六道流轉,永無出期。由此可知,經不能不天天講。天天講經幫助誰?幫助自己,不是幫助別人。這就是我們平常常說的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自利而後利他,利他真正是自利。
在現前這一個多災多難的世界,我們縱然有福報,不能去享福。為什麼福不能享?想想這個世間苦難的人那麼多,渴望救護,我們看到了不聞不問,於心何忍?覺悟的人不做這個事。釋迦牟尼佛可以享福,為什麼捨棄富貴去過托缽的生活?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四十九年天天在教學,從來沒有間斷過。為什麼?他為什麼不去享享福?為什麼不去度度假?這叫大慈大悲,必須有「無分別智」,才能體會得,才能夠成就一切眾生。清涼在這一句裡面,這一句話分量非常重,我們有分別、有執著,你就決定不能夠契入,你也無能力去幫助苦難眾生。
「無分別智」是真智慧。妄想分別執著充其量,佛經上講的世智辯聰,八難之一。這個難是指障礙性德,你遭的這個難,你不可能明心見性。這個名詞太深了,什麼叫「明心見性」,怎麼也搞不懂。說淺一點,障礙你的真誠心,障礙你的清淨心,障礙你的平等心,障礙你的慈悲心,這是你自己自性本來具足的,現在不能現前,要曉得原因在哪裡,統統是妄想分別執著害了。諸佛菩薩怎麼恢復的?他把他們的經驗、他們的方法、他們修學的經歷過程說出來,提供我們做參考。我們不是上根利智,中下根性的人,只要隨順佛菩薩走的道路,我們也能走得通。如果不相信,不肯走這條道路,那就難了。
很多宗教裡面講「信上帝的人有福」,我們把這句話套過來用,相信佛菩薩的話真正有福,你要相信。信必須落實,落實在依教奉行。我信,我做不到,假的不是真的;真正相信,那就做到了。唯有依教奉行,才能夠深入的理解。我們今天讀經,解得不夠深,不夠深是行之不力。解跟行相輔相成,解幫助你行,行又幫助你深解,所以我們不做不行,不放下不行。人之所以不能夠徹底放下,就是對於事實真相不能夠徹底明瞭,原因在此地。所以我們行之不力,唯一的方法是求解。求解的方法,我自己的經驗是多講,我們在台上講演是學習這個方法、方式,用這個方式來深入經藏。一部經一遍一遍的講,遍遍體會得不一樣。
古來大德,我們在史書上看到,唐朝道宣律師聽講《四分律》,《四分律藏》分量很大,木刻版本有二十冊,他聽過二十遍。古人學法的那種精神,他聽不厭、聽不倦,所以他能成就。清涼大師講《華嚴經》講五十遍,後人稱他作「華嚴菩薩」,他活的壽命長,活了一百多歲。可是這一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講一遍需要多少時間?一天講八個小時,一年講一部,一天八個小時。五十遍就是五十年,一個人在他的會下,《華嚴經》聽五十遍、聽五十年,哪有不開悟的道理?我們現在學教為什麼不開悟?自己想想就明白了。一天聽經聽兩個小時,還有二十二個小時打妄想,他怎麼會開悟?從前人一天聽八個小時,另外八個小時老師叫你去反省,改過自新,把你所聽的這些道理、教訓、方法,落實在生活上,這叫真修行。不是聽了就算,不是。聽了之後,還真去做,真幹,所以他成就快。我們在《高僧傳》、在《居士傳》,在許多名山《山誌》裡面,看到人家修行人,三年五載,開悟了,證果了。我們現在看到這些記載,好像都不太可能、不太相信,不知道人家從前是怎麼個修學法,你要都明白了,你就曉得三年五載開悟契入是可能的,他不容許你有妄想分別執著。
我們今天在緣分上不如古人,可是個人要真幹,我們現在的環境比古人殊勝。殊勝在哪裡?我們可以利用科技。一部經的錄像帶,我每天在家裡聽八個小時,反覆不斷的聽,聽上幾年,你也會開悟。在此地就有例子,居士林老林長陳光別居士,生病的時候在家裡面聽我們的錄像帶,一天聽八個小時,四年沒有間斷,他往生多自在。他一生的功力就是在這四年,一天聽八個小時,除了聽經之外就念佛。往生的時候,三個月之前預知時至,這是他家人告訴我們的。三個月之前,他在一張紙上寫「八月初七」,寫了十幾個「八月初七」,家人也不懂得是什麼意思;八月初七那一天往生,三個月之前曉得。我們同學去給他助念,瑞相很好,大殮的時候身體都是柔軟的。所以今天真幹,沒有別的,你要能每天聽八個小時,你就成就了。
學講經也不難,也是這個辦法。洛杉磯的趙立本居士,他就用這個方法成就了。他是聽我早年講經的錄音帶,還不是錄像帶,一套《六祖壇經》,一套《金剛經》,他把這兩樣東西,分量不多,聽了一百多遍,熟透了。熟透了就變成自己的,心定了,自性般若現前。不但能講,他能發揮,智慧開了。他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,現在在美國很多地方,人家請他講經他都去,講得很好,一門深入。在淨土宗,過去有祖師大德一生專講《阿彌陀經》,講三百多遍的,這有成就。
我們懂得這個道理,知道祕訣的所在,不求多,一門深入。深入之後,一切都貫通了,正是所謂「一經通一切經通」,一個法門通所有法門都通;不但在佛法,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樣不貫通的。為什麼能通?法是平等的,「體即真如」,一切諸法都通到真如。所以你只要證得真如自性,世出世間一切法全通了,都是真如變現的相分。這是佛法求學的方法、態度跟世間完全不相同,世間法就像一棵大樹一樣,它全在枝枝葉葉上打轉,佛法不尋枝摘葉,佛法是一直找到根本,所以它能夠一切貫通。
懂得這個道理,我們看看佛教的經典,這《大藏經》分量那麼多,是不是要統統都學?不需要。一部經通到自性,見性之後,這一切經全通了。六祖惠能就是個例子,給我們做了很好的示範。法達禪師去見他的時候,他是學《法華經》的,《法華經》念了三千遍,念得很熟,沒有開悟,向六祖求教。六祖說:這部經他沒有聽過。我們知道六祖不識字,當然他不會讀經,他所了解的佛經都是別人念給他聽的。所以他叫法達:你念一遍給我聽。法達念到「方便品」,我們知道「方便品」是第二品,念完之後,六祖就說:行了,不要再念了。他全都知道了,把這部經的大意跟他一說出來,他開悟了。
為什麼這部經從來沒有聽說過,一聽人家念,他就開悟,他就明瞭通達?見性了。人家是徹法根源,所以一切法一接觸,他沒有障礙。我們今天的障礙,還不是被煩惱、所知這兩大類的障礙,障住了我們自性。這兩種障礙就是我們平常講的妄想分別執著,執著是煩惱障,分別跟妄想這裡面包括著有煩惱障、有所知障,捨掉就行了。可是說得容易,做得難,怎麼捨?捨不掉!捨不掉,讀經,一心一意讀經,專心去讀,這個時候妄想分別執著就不生了。時間久了,久而久之養成習慣,煩惱輕、智慧長,你就見到效果了。好,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