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六五八卷)  2002/3/23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12-017-0658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普賢三昧品」,加持分,身加,後面五句的第四句:

  【一切如來清淨法輪。】

  『一切如來清淨法輪』,這個意思很深,「法輪」是傳法、弘法利生,弘傳決定是清淨的。這個清淨,我們怎樣去體會?是諸佛證得究竟的果位、圓滿的果位,也就是說證得究竟圓滿的體性,體性的德用本來具足圓滿的智慧、圓滿的德能、圓滿的相好,佛經裡面常常讚歎為大圓滿。這個大圓滿本來清淨,一塵不染,從這裡面變現出無量無邊的境界,這是大經裡面所說的虛空法界、剎土眾生依正莊嚴,無一不是清淨的,這是清淨法輪之體,諸佛如來、法身大士所表現的是清淨法輪的德相。九法界眾生如果沒有得到諸佛如來的加持,這個諸佛包括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們是分證的佛位,如果不能得到他們的加持,「清淨法輪」這一句很不容易體會。

  要真正會得,必須要契入境界,換句話說,如果我們自己不能夠證得明心見性,也就是說我們沒有辦法斷見思煩惱、斷塵沙煩惱,破個幾品無明,清淨法輪我們沒有辦法體會得。由此可知,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,這是我們現前最重要的一門功課,如果不在這個地方下真功夫,如何能夠契入諸佛的境界?又如何能得十方一切諸佛的加持?真正如同諸佛「續佛慧命,弘法利生」,使如來正法常住世間,利益一切還沒有覺悟的苦難眾生。菩薩的善根唯一精進,我們的精進心為什麼生不起來?道理在此地。第五句:

  【及三世佛所有影像。】

  這一句裡頭關鍵的一個字是在『及』,這一個字我們曉得,第五句跟第四句是連起來的。三世佛裡面,我們要留意到未來佛。未來佛所有這影像,影像是形像,加上一個影,就是告訴我們「相有性無,事有理無」,因此這個像是虛妄的,這個像確確實實是無所有、是畢竟空、是不可得,你想它清淨不清淨?那我們今天講,現前這個世間濁惡到極處,沒錯!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個感覺,而且這個濁惡確確實實在我們面前,佛菩薩眼睛裡面,依舊是清淨莊嚴。他從什麼地方看出清淨莊嚴?地獄相也是清淨莊嚴,何以故?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既是虛妄,怎麼不是清淨莊嚴?佛眼當中見到真相。我們為什麼見不到?心不清淨。諸位同學務必要記住,佛在經論上常常給我們講,一切法「唯心所現」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我們現在的心想不淨,所以我們的身不清淨,我們的境界不清淨。假如我們的心清淨,一塵不染,境隨心轉,我們的身清淨了。極不清淨、極惡劣的環境裡面,穢惡環境當中,我這個身還是清淨的。極穢惡的環境對我來講還是清淨,這個境界叫做不思議解脫境界,決定不是兩個境界,你能體會到這個意思嗎?所以經文上用一個『影像』。

  【皆於中現。】

  這個『中』就是諸佛加持摩頂這個手中,這句話重要,佛手摩頂,這個妙用無窮。佛手的體不可思議,德相圓滿不可思議,性德來加持你,作用微妙自在。我們在前面看到口加、意加,好像身的加持很不容易體會到。我們凡夫身,遇到有一些信徒,到這個地方來禮拜的時候,也求你加持摩頂。我們去摩頂,起不起作用?於是我們就明瞭,我們給人摩頂,只有這個形式,不起作用。這什麼原因?我們自己沒有入普賢三昧,我們的心沒有得清淨,外表做得再像,裡面不是那麼回事。所以古大德給我們講,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,《華嚴經》裡面這些形式多分都是表法,但是契入境界之後,這個事是有,不是妄言。

  到什麼時候我們才能證實?到「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」,到我們自己起心動念實實在在與普賢願、文殊行相應的時候,你才能得到。一切諸佛加持你,口加,我們今天講的口加是經典;意加跟身加都是屬於感應,確實有不思議的感應,讓你展開經卷,無量的妙義自然現前。你在沒有展開經卷、沒有讀到經文,你心裡面是一片空白。這句話諸位不要聽錯了,空白是清淨心,六祖大師講「本來無一物」,諸佛菩薩才加得上;如果你心裡有一物,諸佛菩薩就沒有辦法加,你不清淨。清淨的純度愈高,加持的力量就愈明顯;你得到幾分加持,就看你的清淨心的純度。下面這一段類通:

  【如此世界中普賢菩薩為十方佛所共摩頂。】

  這一句是講此界,『此世界』,跟前面的總結,意思完全相同。讀這個經文一定要知道重重無盡的剎土,依報裡面有微塵,正報裡面有毛端,一一微塵、毛端裡面,都有無量無邊諸佛剎土,每一個剎土都有如來,如來前面都有普賢菩薩,重重無盡!諸佛菩薩摩頂加持,佛沒有來,佛伸的手不是很長,普賢菩薩也沒有去,而確確實實菩薩在定中感到佛摩頂加持。在摩頂裡面有不思議的功德,叫灌頂,真的灌入他的修德之中。性修不二,感應道交,這一點很重要。這個修德就是我們的心、我們的行,要跟普賢願(普賢十願)、文殊行(文殊十波羅蜜)圓滿的相應。這個事情是難,難在什麼地方?難在我們的業障深重。業障深重從哪裡看?樣樣放不下。牽腸掛肚拉拉雜雜,這個東西是嚴重的污染,這些污染不能放下。我們想求,這個求是明顯的感,佛也沒有法子應,道理在此地。

  世間人求神明的感應,這種事情古今中外都很多,要怎麼求法?誠心誠意的求,會起感應。我們在《了凡四訓》裡面看到,雲谷禪師講的,符籙家畫符,符真靈;念咒,咒也真靈,那有感應的道理在。畫符的人,他這個筆一點下去混沌開基,這個時候心裡頭一個雜念都沒有,很快的這一道符畫完了。從這一筆下去到一道符畫完,一個念頭沒有,這個符就靈。凡夫在很短的時間把心收起來,沒有雜念,可以做到;時間長了就不行,為什麼?妄想雜念滲透進去,不靈了。我們在《金剛經持驗記》裡面,讀到明朝時候的戚繼光,戚繼光是一個有名的將軍,他是個虔誠的佛教徒。他的部下士兵有一個陣亡,托夢給他,求他給他念一部《金剛經》超度他。他很慈悲,非常恭敬的給他念《金剛經》。念到一半的時候,他的侍者端茶來給他,他還是繼續念經,手上搖一搖,表示一下「不用」,繼續念經。念完之後,當天晚上這個士兵又托夢給他:「承蒙將軍慈悲,我只得到半部《金剛經》。」他說:「為什麼?我念的是全部。」他說:「將軍當中夾雜個不用,後半部就沒用處。」他曉得了,當時雖然沒有說不用,他對這個端茶的侍者搖搖手。你看看,夾雜這一點就不行!

  《金剛經》念得很熟,大概念一遍要十五分鐘。從前我有一個同事,他一生受持《金剛經》,他念一遍十三分鐘,這十三分鐘不起一個妄念,你這個經念得才管用。什麼用處?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,功德是這個。恭恭敬敬的讀,端莊肅穆,按照規矩,這是戒。念經的時候沒有一個雜念是定,經文從「如是我聞」到「信受奉行」,一個字沒有念錯,那是慧。你就曉得這個亡靈得的功德是什麼?得的是將軍戒定慧三學加持他。這個不關解義,這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,他得的是這個利益。利益得多少?經論上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,《地藏經》講得最明白,七分之一;七分之六是讀經的人自己得到的,他所得到的是七分之一。如果迴向兩個人,那兩個人也各個得七分之一,不是七分之一分一半給這個人再分一半給那個人,不是的!迴向人數再多,各個都得七分之一。這個道理你想,想不通,好好的去參!

  【如是一切世界海,及彼世界海一一塵中所有普賢,悉亦如是,為十方佛之所摩頂。】

  這個境界跟前面所說的一樣,我們要細心去體會。這是什麼?宇宙人生的真相。要不是世尊為我們說出來,我們實實在在講,用什麼方法都無法理解,沒有辦法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。在這裡我們也能體會到如來的智慧實實在在是廣大微妙不可思議,德相亦復如是。但是佛說了,這樣的智慧德相一切眾生本來具足。我們就要想想,想想自己,我也具足,你也具足,為什麼今天我們搞到這個樣子?這要自己負責任。什麼原因?佛很慈悲給我們說出來,「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,一語道破!我們不能證得自性大圓滿,就是因為現前有妄想分別執著,這是經典裡面常講的三大類煩惱。妄想是無明煩惱,分別是塵沙煩惱,執著是見思煩惱,三大類煩惱蓋覆我們自性的大圓滿不能現前。我們從這個地方要覺悟、要懺悔、要改過自新,怎麼改?我再也不執著,我知道錯了,身心世界世出世法統統放下,對了!你就沒錯了。再也不分別,再也不打妄想。

  袁了凡先生我們對他有相當的認知,他的《了凡四訓》我們讀過太多遍數了。他的命被孔老先生算得那麼準,萬念俱灰,跟雲谷禪師在禪堂坐了三天三夜,一個妄念不起,凡夫!為什麼他六根接觸外頭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?命被人算定了。命裡有時終須有,命裡無時莫妄求,求不到!命裡有的丟也丟不掉,他心定了。這是世法裡頭的小定,一般人就做不到。一般人不知道吉凶禍福是有命,他在那裡妄求,希望僥倖能夠趨吉避凶;不了解真相,隨順自己的妄想習氣,敢造惡業,惡因惡果輾轉循環無有窮盡,這才是可悲、可憐。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佛對眾生的嘆息,「可憐憫者」,這一句我們念得很多,真正的意思還是體會不到。清涼大師在這一段註解裡面,這個註解我們把它漏掉了,但是也沒有關係,諸位看能看得懂。「妙用自在」裡頭說,「亙十方而包三世,收因果而該人法,深廣體用,無邊自在,非言能說也。」他在《鈔》裡面為我們指出「人」、「法」,菩薩是因地的人,如來是果地的人;法輪是法。

  底下是第三個段落「起定分」。前面是入定,定中加持,現在普賢菩薩要出定,起定就是出定。經文裡面也是有兩段,「此界」、「類通」。請看經文:

  【爾時普賢菩薩,即從是三昧而起。】

  清涼大師說,起定也分兩段,這一句是「起主定」,後面一句是「起眷屬定」。什麼叫主定?什麼叫做眷屬定?往下面經文看,你自然就懂得。主定總說「一起一切起」,眷屬定是講的業用上。普賢三昧必須要落實在生活上,要落實在日常工作當中,要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裡面,這個定才起作用。所以六根接觸外面境界,一切時一切處、一切境緣當中,都能顯示三昧的德用,這叫眷屬。我們先來看這一句,這一句是主定,清涼大師註解「所作事竟故」,究竟就是圓滿。這一段經文分兩個大段,前面一段「此界」,後面「類通」十方。此界也有兩段,先講「起定」,然後講「眾益」,三昧有許許多多的利益。這一句是講主定。『爾時』是十方諸佛加持的時候,加持之後。我們前面看到口加、意加、身加,加持之後這個時候,普賢菩薩出定。

  【從此三昧起時,即從一切世界海微塵數三昧海門起。】

  這是講眷屬定,一起一切起。清涼說得好,「由此妙定,即是一切三昧海故。餘定為門,皆入此故。彼全同此,亦受海名。」這一句經文一定要記住前面所說的境界,重重無盡的世界。剎土入微塵,微塵現剎土;微塵世界裡面,一一剎土又有無量無邊的微塵,一一微塵又有無量無邊的剎土,重重無盡!重重無盡的剎土當中,都有諸佛如來,諸佛如來的面前都有普賢菩薩入定。這個主跟眷屬如果還不能體會,那就像古德用鏡子互照。賢首大師建一個八角亭,八角亭是八面,每一面放一個大的鏡子,你要不了解這個境界,你到鏡子當中去站一下,鏡子彼此互相對照,重重無盡的現相出來了。你這一個人站在那個當中,這是主;鏡子裡面所現的影像那叫眷屬。你在那裡入定,鏡子裡的影像統統都在入定;你出定,鏡子裡所有的影像也全都出定。從這個比喻當中,你能夠稍稍有一點體會。凡是比喻,都沒有辦法比喻得恰到好處,只能比喻一個彷彿。但是從比喻你要能夠悟入真實境界,真實的世界確確實實就像鏡子互照重重無盡,我們一毛端是個鏡子,一微塵它也是個鏡子,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。

  心性在哪裡?大徹大悟的人他知道沒有一法不是自性,法法皆是,法法皆如。佛經開端第一句話,「如是我聞」,這一句話把十方一切諸佛所修、所證、所說全部都包括了,若非法身菩薩,這一句不懂。我們對初學講經,你要是講得這麼深入,人家聽了也不懂。最容易懂的就是:「如是」是指這一部經,「我聞」是阿難親自聽佛所說的,如是這一部經是我阿難親自聽佛所講,這個說法人人都懂。也沒有說錯,這一句裡頭有無量義、有無盡義,端在各人契入程度的淺深。所以佛法有味,法味非常之濃!世味,這個世間五欲六塵,那個樂的味道跟佛法不能相比。佛法之樂樂無窮,如果能夠入進去,這個世味怎麼引誘你,你也會不動心。為什麼?你比他更樂,你比他更自在,你比他更享受,他怎麼能跟你相比?不但我們這個人世間,六欲天王、大自在天王、摩醯首羅天王都不能為比。可惜你沒有嘗到,你果然嘗到,樂此不疲!為什麼天天講經讀經?享受法味。所以讀經、講經、討論、聽經是在享樂,享受諸佛如來究竟圓滿的法樂,我們才能夠得受用,叫法喜充滿,喜樂充滿。

  起定第二個段落,起眷屬定。經文有十句,第一句是總說,「一起一切起」,我們讀過了。現在看後面九句,是清涼大師的科題「別辨」。第一句:

  【所謂從知三世念念無差別善巧智三昧門起。】

  往下九句,每一句最後都是『三昧門起』,有這四個字,才顯示出「一起一切起」,才顯示出無量的智慧德能都是依這個三昧為體。由此可知,普賢三昧的重要。你要不能修得普賢三昧,華嚴的境界你就完全沒有分,頂多聽聽而已,像聽講故事一樣,一絲毫的受用你都得不到。你要真正想得到受用,那你不能不懂普賢三昧。如其不能,至少也得像彭際清居士一樣,你掌握到華嚴念佛三昧門。彭際清有這麼一篇文章,《華嚴念佛三昧論》,近代黃念祖老居士有《講記》。這是彭居士他在《華嚴》裡面所得到的真實受用,依華嚴三昧念佛求生淨土,這個境界也不可思議,無愧於一代大善知識,都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。

  這九句裡面第一句,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說,第一即是「能知智三昧」,智是智慧,你怎麼知道你有智慧?你能知智慧這一類的三昧。下面給我們解釋,「謂無一念暫差」,所以說「念念無差」。『三世』是過去現在未來,『念念無差別』,這就是沒有一念暫差。『善巧智』,是「念念無差,而不廢遍知」,這叫善巧智,這是圓滿的後得智起用。圓滿的後得智就是無所不知,《般若經》上常講,「般若無知,無所不知」。般若無知那是本定,就是我們前面講的主定,無所不知那是眷屬定,雖然遍知,確確實實沒有起心動念、沒有分別執著。如果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三昧就沒有了。世間人也確實有相當的智慧,也有相當的能力,今天科學家種種的發明,那不能不說是智慧,這種智慧在佛法裡面稱為世智辯聰。為什麼?它裡面沒有三昧。如果裡面有普賢三昧,我們就能想像得到,所有一切發明決定是利益眾生的,決定不可能產生副作用的。今天科學技術固然有一點便利,但是那個副作用太大,副作用真正明顯的威脅到一切眾生生死存亡。這什麼原因?智慧裡頭沒有普賢三昧,是世智辯聰,沒有真實智慧。真實智慧是從三昧起來的,戒定慧三學,三昧是定,普賢菩薩入定,後面這個圓滿智慧才現前。

  經上這個意思非常明顯,我們想學,真的是不知道從哪裡學起,但是也不能不說說。在這一句裡面,「知三世念念無差別」,這就是「善巧智三昧門」,善巧智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後得智。後得智是權智,無所不知從這個地方起來,起定了。起定就現這個境界,一出定就無所不知,是他自己平素真修的素養。以這個修養的條件,感得十方諸佛的加持,圓滿的後得智現前,清涼講的遍知。這一句最重要的就是「知三世念念無差別」,這句話裡頭的意思很深。《金剛經》上也說,《金剛經》怎麼說的?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」,《金剛經》上講「亦如電」,這個地方講的「三世念念無差別」,你要不懂這一句的意思,你的智慧當然生不起來。你所生的還是妄想分別執著,依舊是用你的意識心來學《華嚴》,你沒有離心意識,經文的奧妙你無法體會。第二句:

  【從知三世一切法界所有微塵三昧門起。】

  前面一句「能知」,這一句「所知」,清涼講這叫「能所一對」,實實在在不容易,『三世一切法界所有微塵』。《華嚴經》我們念到此地也不算少,沒有看到經上講恆河沙數,講數量大,「世界海微塵數」,跟一般大乘經上講的不一樣。這一部經釋迦牟尼佛說了,在當時印度不能流通,一直到佛滅度之後六百年,龍樹菩薩出現,這部經流通的因緣才成熟。你要問為什麼?我們現在讀這個經文了解,小根性的人不能接受。前面講經開始的時候,講這一部經的當機者是法身大士,凡夫裡面有沒有?有!有一類叫大心凡夫,他不是法身大士,他是大心凡夫,量大福大,他聽了不會反對,他聽了能接受。如果沒有大心凡夫,這一部經沒有法子流通。這種大心就是經論裡常常形容的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有這樣的大心,一展卷自自然然心心相應。所以心量小,不能學這個法門,這個法門一開口「世界海微塵數」。有「知三世念念無差別善巧智」,你才能知「三世一切法界所有微塵」,知道微塵裡面有世界,世界裡頭又有微塵,你才真正知道宇宙的真相重重無盡,它不是一個平面,它是立體的;它不是一個單純的,它是多元的。自性的本體、德用,在這裡顯示不思議的解脫境界,這個解脫就是大自在、大圓滿的境界。第三句:

  【從現三世一切佛剎三昧門起。】

  清涼在這裡告訴我們「現廣剎」,剎土確實佛剎是最大的,這是世間人無法想像的。佛剎就是一尊佛教化的區域,大乘經上常講的三千大千世界。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佛剎,都有普賢菩薩在諸佛面前入定。華藏世界這一位普賢菩薩出定,他們也統統都出定,一起一切起;起就是出,一個出定,統統都出定了。第四句:

  【從現一切眾生舍宅三昧門起。】

  這是「現居處」,清涼大師說跟上面一句合起來,這是「世界總別一對」。世界是總,眾生的住處。佛,我們拿現在話來說,生活活動的區域是三千大千世界,一般眾生活動的區域是他居住的所在,這是現實的現相。今天我們的人類算是相當聰明,發明了許許多多高科技的技術,我們住在這個地球上,現在我們的活動範圍可以遍及這個區域,這個區域是地球。現在還沒有辦法到地球之外其他的星球,我們現在還做不到。在科學技術沒有發明的時候,生活活動範圍很小,確確實實古人常講的「老死不相往來」。真的,住在鄉下,一輩子沒有進過縣城,他的活動範圍就是他居住那幾個村莊,方圓沒有超過五十里的,真有!而且很多,那是他的舍宅。現在交通便捷,所以有人說地球縮小,變成地球村,是真的,一點都不錯。既然變成地球村,村民的關係就非常密切,這個事情來得很突然;科技的發展也不過最近一個世紀的事情,一個世紀之前,科技雖然啟蒙,但是沒有今天這樣的便捷。

  一百年前輪船比帆船進步多了,可是那個時候從中國到美國橫渡太平洋,坐那個時候的輪船航海到美國,順利大概也要一兩個月;如果遇到大的風浪,可能要三個月才能到達,哪像現在十幾個小時就到達?這在古人連作夢也想不到,現在人能做到。我聽說現在在發展一種快速飛機,速度可能比現在的科技要快出一倍,換句話說,將來從中國飛到美國,大概只要四、五個小時,發展得太快,地球上的居民觀念上轉不過來。轉不過來,疑慮的心就會生起來,從疑慮再發展就變成衝突、就變成摩擦,麻煩就來了!如何消除這種疑慮、摩擦?最好的辦法就是密切往來。所以今天觀光旅遊這個好,現在衛星電視、網路傳遞訊息,這個好!今天生活在地球上,不是侷限一個小的地區,因此我們要懂得,起心動念一定要為整個村莊來考量,不能為自己一個家;地球是一個村,一個國就是一個家,再不能說只為我家,我還要考慮到鄰居,我還要考慮我們全村的村民,這樣才能夠把疑慮化解,爭端消滅,大家才能夠過和平、幸福、繁榮、互助合作、美滿的生活。

  這要靠教育,《學記》裡面所講的「建國君民,教學為先」。我在講席裡面也常常提到,真正能夠救這個世界眾生的人有兩種人,一個是國家的領導人,一個是電視廣播的主持人,這兩種人有能力挽救世界,也有能力毀滅世界,都在他一念之間。為什麼?「緣」操縱在他手上。我們佛法講緣,世間人講權,大權操在他手上,吉凶禍福那就看他念頭怎麼轉了。他的念頭要是轉成念念為整個地球村著想,天下太平,人民幸福;如果念念為自己家裡著想,不考量到別人,災禍臨頭,當然要起衝突。衝突的根本原因我們要知道,國際之間的衝突,起因在哪裡?起因在家庭。夫妻衝突、父子衝突、兄弟衝突、族人衝突,再發展到社會的衝突、國家的衝突,這還得了嗎?這是從形跡上來看。如果更深入一層的觀察,衝突的起因根源在哪裡?根源在自己。真正的根就是自己本性與習性的衝突,這才是根源。《三字經》上頭一句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本性!本性是至善純善,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,善惡的善是習性,習性跟本性的衝突,這個麻煩大了!

  儒跟佛知道這個病根,孔老夫子跟釋迦牟尼佛就像一個高明的大夫一樣,為我們這些芸芸眾生治病,他把病根找到了,知道這個根源是本性跟習性的衝突。所以他們教導的這個方法,是從誠意、正心、修身,從這個地方下手。但是要怎樣誠意?必須要把煩惱斷掉。格物是斷煩惱障,致知是斷所知障。格物是什麼?物是物欲,你對於一切物質享受的欲望,你要懂得控制,不能放縱,一放縱很難收回來。所以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、貪瞋痴慢你要能斷,你要有能力控制住,不讓它氾濫,這是格物。致知是求真實智慧,破所知障,換句話說,致知裡面它教學的內容,對於宇宙人生真相你要明瞭。煩惱斷了或者是完全控制住,智慧現前,你的意才誠,心定了。那個誠意就是這個地方講的三昧,誠意達到極處就是普賢三昧。正心是什麼?我們現在念這一段就是正心,正心是誠意的起用。

  佛法講菩提心,菩提心有體有用,體是什麼?佛在經上講至誠心,你看看跟孔老夫子講的誠意是一樣的!儒講正心,佛法裡面講菩提心的自受用,深心;他受用,大悲心,深心跟大悲心儒家講一個正心。自受用好德好善,利己利人,這是正心。然後才談到身修,自身的衝突沒有了,換句話說,本性跟習性通了,沒有障礙了。本性是善的,習性也善,善惡的善跟本善的善能相應。我們本身,現在講是心裡面的矛盾沒有了,身心安樂,你在生活裡面自自然然就是自在隨緣。我們今天總結佛法的教誨,裡面有「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隨緣」,看破是致知,放下是格物,看破是破所知障,放下是破煩惱障,果然落實了,怎麼會不自在?所以我們的生活自在安樂,隨緣度日,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,你就會愈來愈清楚、愈來愈明瞭;愈清楚、愈明瞭,你就愈自在,你就愈快樂,這一定的道理。

  如同諸佛菩薩,從來沒有為自己想過,所以它叫無念;「念而無念,無念而念」,念的是念眾生,無念是對自己,對自己確實是無念。念念為眾生,行行為眾生,應化在世間,這個身體是眾生的,不是自己的,沒有自己。身體在這個世間幹什麼?為一切眾生服務的一個工具而已,這個工具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。離苦得樂是從果上講的,做一定要從因上下手。因是要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,那就是要教學,教化眾生。我們看儒、看佛,都是現在人所講的「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」,幫助一切眾生斷惡修善。斷惡修善要身教,要做出榜樣來給人看,破迷開悟可以用言教、意教,斷惡修善要偏重在身教。這三種教學就是三種加持,我們前面念這一段文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身加、口加、意加,加持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,為他們做得度的增上緣;這個得度就是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的增上緣,幫助一切眾生轉凡為聖。所以這個教育是聖賢的教育,轉凡為聖的教育,是真正徹底圓滿解決問題的教育。

  覺者,我們說覺者大家容易體會,諸佛如來是覺者,孔老夫子、孟夫子也是覺者;再看看這個世界上,東西方古老的這些宗教創始人都是覺者。覺者必定如是,一定是從事於多元文化轉凡成聖的教育,他一生搞這個東西,這裡頭有大樂在。你看看這些人,他們的日常生活過得很簡單,都是很清苦,說明什麼?格物的功夫做到家了,決定不會受外面這些五欲六塵的誘惑。財色名食睡在他面前,他已經如如不動,確確實實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釋迦牟尼佛做得很徹底,得大自在。孔老夫子出現在中國這個地區,度這個地區的人,示現出一個榜樣,中國人能接受,中國人能夠尊敬。釋迦牟尼佛示現在印度那個環境,所顯示的一切,印度人歡喜,印度人能接受。如果兩個對調一下,孔子到印度去,釋迦牟尼佛到中國來,都不會被接受。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能體會到佛法裡頭講的,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。隨類現身,應機說法,它才能收到效果。每個地區眾生業緣不相同,生到這個地區,跟這個地區都是有緣的,沒有緣他不會到這個地區來,業因相近。

  現在許許多多人還參不透這個道理,看不清這個事實真相,現在必須要說明了,時節因緣到了。許許多多宗教的信徒,堅持真神只有一個,都以為自己的宗教是真的,自己宗教所奉的神明是唯一的真神。這個見解、這個理念是正確的,沒有錯誤。別的宗教他們所崇奉的神明是不是真神?你想想是不是你崇奉的這個真神的化身?這樁事情佛法裡頭講得清楚,特別是我們念的這一段經文,重重無盡!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裡面講,「應以佛身而得度者,即現佛身而為說法;應以婆羅門身而得度者,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」,你從這個經文上就明白了。如果我們把佛這個字解釋為覺者,意思就更廣,應以覺者身得度者,即現覺者身而為說法。所有各個宗教創始人都是覺者,你把這個搞清楚之後,原來所有宗教是一家人,所有宗教所崇奉的神明是一個真神,不同的化身。

  這個真神在佛法裡面講是什麼?真如本性。在《華嚴經》裡面稱什麼?毘盧遮那如來。毘盧遮那意思是「遍一切處」,這個真神沒有形相,無所不在、無時不在,他跟十方三世一樣大,沒有形相,能現一切現相。假如大家都有這個認知,宗教裡面所有衝突沒有了,化解了,才知道宗教全是一家人。耶穌是佛的化身,佛也是耶穌的化身,怎麼說都一樣!一切眾生種種誤會都能夠化解,誤會化解,爭端連著就化解,衝突就沒有了。彼此互相尊重、互相敬愛,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變成一家人,你說這多美好,這多幸福!這要靠聖賢的多元文化社會教育才能達到。現在時間到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