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一九八0卷) 2008/8/3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12-017-1980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」,我們從偈頌第三首看起,我們先把經文念一遍:
【一切凡夫行。莫不速歸盡。其性如虛空。故說無有盡。智者說無盡。此亦無所說。自性無盡故。得有難思盡。所說無盡中。無眾生可得。知眾生性爾。則見大名稱。】
這是十首偈裡面的第二段,第二段有三首偈,就是三、四、五這三首偈。清涼大師在《疏》裡面告訴我們,這三首是見法,「次三」,次是第二段,三是三首,就是三、四、五,「見法」。「約眾生說」,用現在話來講,就眾生境界來講,這不是佛的境界,是眾生的境界。前面兩首偈是講見佛,這三首偈是講見法。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,這三首「初偈正顯」,初是第三首正顯,「盡即有為,諸行無常,速起滅故,有為之性,湛若虛空,便是無為,體常遍故」。第一首清涼大師給我們提示的很多,我們先看偈的大意,『一切凡夫行』,凡夫指六道眾生,「行」這個字的範圍很廣,就是行為,一切凡夫的行為,行為就太多了,真是無量無邊。它包括身口意,身是動作,一舉一動這是身的行為;口是言語,言語的行為;意是思想,我們知道念頭它是不斷的,前念滅了後念就生。凡夫三業有染有淨、有善有惡,世尊在教學講經當中,多半把它歸納為這三大類,這三大類把無量無邊的行為全部都包括進去。
『莫不速歸盡』,這句話的意思就很深,「盡」是什麼意思?盡是有為,註解裡面告訴我們,這盡是有為,有為就是有作為,有生有滅,有淨有染、有善有惡,就有因、有果,全都在其中了。《鈔》裡面說「盡即有為者,淨名第三」,《維摩詰經》,「香積世界諸菩薩欲還本土,以求少法,當念如來。佛告諸菩薩,有盡無盡法門,汝等當學。何謂有盡,謂有為法,何謂無盡,謂無為法,如菩薩者,不盡有為,不住無為」。我們先看這一段,這是講我們這些眾生,清涼大師引用《維摩經》上的一段經文,來解釋這首偈子,舉香積世界。所以眾生根性不相同,我們這個世界叫娑婆世界,娑婆是梵語,翻成中國的意思叫堪忍,也就是說這個世界太苦,居住在這個世界眾生居然他能夠忍受得了,這個堪忍世界,娑婆是這個意思。一般人忍受不了,這些人在這裡他能忍受得了。這些話在過去,我們讀這個經文感觸不深,為什麼?覺得這個世界也很美好,佛為什麼把這個世界說得這麼惡劣?五濁惡世,那就是堪忍世界。可是在現前社會當中,我們讀佛的經文,我們所感受、所體會的,覺得釋迦牟尼佛說得一點都不錯。堪忍世界,應當是佛確實是對末法眾生說的,對我們現代這個世間人講的。
無論世間或者是出世間,在今天社會,我想我們每個人都能夠肯定,真的是墮落,人沒有想到向善。你去打聽,一萬個人當中找不到一個人,他起心動念他是想到向善的。雖然有一點這些念頭,有這個向善的念頭,這不能說沒有,可是境界現前,他把那個善念都忘得乾乾淨淨,不善的念頭它自自然然就起來了。什麼是不善?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貪瞋痴慢、損人利己,起這個念頭,非常的可怕!這是什麼原因?現在我們很清楚,總的來說,不但是中國人,包括全世界的人,為什麼墮落成這個樣子?我們中國有句諺語所說的說得好,「不聽老人言,吃虧在眼前」。我們就是把老人的話、老人的教誨丟掉,不肯學習,疏忽了,所以受到現前無量的痛苦,這是真的。老人言是什麼?在中國傳統老祖宗的教誨就是老人言,佛菩薩的教誨是老人言,在西方每個族群千萬年這些聖哲,這都是老人言。印度婆羅門教,傳說它們的歷史有一萬多年,印度人不重視歷史的記載,所以無法考據,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。現在世界一般承認它的歷史,是八千五百年,比我們中國伏羲氏還早,中國伏羲氏到我們這個時代,大概差不多才五千年的樣子,或者五千多一點;換句話說,它們的歷史是比我們要長一倍。古聖先賢,那些教訓是真的,不是假的,怎麼說真的?與自性相應,與性德相應。現代的社會,一般人的思惟相信科學,與科學相應,與古聖先賢的教誨不相應,現在感受到這麼大的災難,科學救不了社會,這也是世人所公認的。
所以在七十年代,一九七0年那個時候,英國湯恩比博士,他說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,二十一世紀是災難的世紀,要解決現在的社會問題,需要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。這意味著什麼?意味著科學發展到現在,是不能解決社會問題。中國孔孟學說說的是什麼,為什麼它能解決問題?大乘佛法說的是什麼,為什麼湯恩比讚揚?這是我們應該要明瞭的。孔孟學說,可以說是集中國古代所傳的集大成,中國古聖先賢有文字記載的,從黃帝才開始,才發明文字,這有了記載;黃帝以前沒有文字,靠傳說,代代相傳。我們往上推,中國文化不止五千年,我相信不輸給婆羅門教,至少也有一萬多年。孔子在《論語》裡面所說的那些話,我的體會,裡面絕大多數是古時候代代相傳傳到孔子那邊,夫子才把它用文字記錄下來,不是孔子自己說的。憑什麼這樣的推測?《論語》裡面,夫子他老人家自己講得很清楚,他說他一生「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」。這個意思就說明,他對於古聖所傳的相信,沒有一點懷疑,他完全接受,依教奉行,他喜歡古人的教誨,能夠信受奉行。自己一生沒有創作、沒有發明,述而不作,意思就說他所學的、他所修的、他所教的、他所傳給後人的,都是古聖先賢的教誨,不是他自己的創作。所以《論語》裡面,我總覺得十之八、九是古人的,這稱為是集大成者。把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誨,以文字經過他的整理,用文字傳下來、保留下來,這是了不起的大事業。孔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貢獻太大了,沒有他的整理承傳,年代久遠就失傳了。這也就是古人所謂「為往聖繼絕學,為萬世開太平」,孔孟一生的事業、一生的志趣在這裡。這值得我們學習,值得我們效法。
中國古人傳的是什麼東西?是倫理、是道德、是因果。《易經》裡面給我們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「積善之家必有餘慶,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」,這幾句話就是通俗所說的善有善果、惡有惡報,千萬年前老祖宗留下來的教訓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中國的學術博大精深,裡面有科學、有哲學,佛家的學術跟中國古大德所傳的,確實有互相融通、相應,佛說得更清楚、更明白,儒家講性,佛也講性,佛講性比中國儒家講性講得圓融、講得圓滿。我們也有理由相信,千萬年前我們這些老祖宗,那在伏羲氏之前,我們相信有佛在中國降生,所以能夠說出這樣的大道理。佛法教人,直接向著明心見性這個目標去學習,而且說得很清楚。中國古人也講「人人可以為堯舜」,堯舜是聖人,我們相信這個話,這個話是在孔子之前。而大乘教裡面,佛告訴我們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」,你看這說得多清楚,說得多明白,本來是佛。佛是什麼樣子?這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就是說佛的樣子,佛的思想、佛的見解、佛的言行,說盡了。
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心性是什麼樣子?他分三方面講,心性之體(本體)是什麼樣子、心性的現象是什麼樣子、心性的作用是什麼樣子,這就經題上講的「大方廣」。體沒法子說,只有用個「大」字來讚歎,太偉大了,太大了,就這個意思;方是講相,現相,六祖所說的「能生萬法」,能生萬法是現相;作用呢?作用就是所生的,也就是唯識所變,這是作用。它能變一真法界、能變十法界依正莊嚴,不管怎麼變法,沒有離自體,自體是真性、是本性,沒離!如果我們學《華嚴》,真的在《華嚴》通達了,那是什麼境界?就是佛境界。雖然你沒有證得,但是你對佛境界完全明白,你能夠依教奉行,你能把萬緣放下,放下不是在事上放下,是在事裡面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那就是佛境界。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」,你看最重要就是覺字。我們這個世間人是什麼?世間人迷了,迷了就叫做世間法,就是六道輪迴,覺悟就是四聖法界。就是我們淨土宗講的四土,覺悟之後,這個六道是什麼?凡聖同居土,四聖法界是方便有餘土,一真法界是實報莊嚴土,還有個心性、自性,自性是什麼?自性是常寂光淨土,那是真如本性。確實是迷悟之不同,要怎麼悟?放下就悟了,為什麼不肯放下?
善慧菩薩在這裡教給我們見佛,你看前面一段見佛,要怎樣才能見佛?二障斷了,障礙沒有了,你見到佛了,煩惱障斷了,所知障斷了。在四弘誓願裡面,諸位要曉得,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是斷煩惱障,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是斷所知障,二障斷了,你就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這是見佛。這一段三首偈是給我們講見法,法裡面也分兩大類,有為法跟無為法。有為法是有生有滅,凡夫見的;無為法是不生不滅,沒有生滅,生滅跟不生滅是一不是二。在前面我們用《中觀》的偈子跟諸位做了報告,那是什麼?佛知佛見。《中觀》一開頭講八個不,「不生不滅,不來不去,不一不異,不常不斷」,那是講什麼?講一切法。見了性的菩薩,我們講法身菩薩,在《華嚴經》圓教初住以上的,他們確實是如是觀。我們六道眾生看到一切法,有生有滅、有常有斷、有一有異、有來有去,我們看錯了,我們沒有見到真相。
眾生根性不相同,你看香積世界跟我們娑婆世界就不一樣,差別很大。娑婆世界六根耳根最利,看,看不明白,聽,聽的能力比看的能力強,聽懂,看沒有看懂,聽懂了。所以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,為我們揀選圓通,他就說「此方真教體,清淨在音聞」,這個地方的眾生一般來講耳根很利,所以跟觀世音菩薩特別有緣,為什麼?觀世音菩薩就是耳根很利。在楞嚴會上,佛問這些菩薩們,你們修行是怎麼樣證道的(就是明心見性)?觀音菩薩就是「反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」。無上道是佛道,無上正等正覺,他是用聞,聞是耳朵,耳聞。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教學,天天跟大家講經說法,學生們聽,用耳根,那個時候沒有文字,沒用文字記載。在中國,孔夫子當年在世教學也沒有用書本,幾乎跟釋迦牟尼佛很相似,老師坐在當中,學生是圍繞著,老師講解,有時候學生可以發問,提出問題來研究討論,沒有記載。孔子過世之後,學生把他一生的教學記錄下來留給後世。記錄孔子的言行,日常生活言行,這就是《論語》,因為孔子教學只有五年。他老人家晚年周遊列國,回到家鄉的時候六十八歲,列國諸侯沒有人用夫子,所以回來之後就想教學,他是七十三歲過世的,六十八到七十三是五年。釋迦牟尼佛教學的時間長,他從三十歲開始,到七十九歲走的。所以釋迦牟尼佛教學是四十九年,孔夫子只有五年,留下來的東西分量就不相同。佛一生教學留下來,現在是這部《大藏經》;孔子留下東西不多,但都是精華,都是原理原則,裡頭沒有廢話。世尊教學的時間長,所以他老人家圓寂之後,學生也很多,從記憶當中把老師的教訓,記錄整理下來寫成文字,這就變成經書,流傳在這個世間。所以這個量就大了,學生也多,分量也就大了。這些典籍可不可靠?現在人善於懷疑,這是科學的精神,懷疑可靠不可靠。我們在初學佛法的時候,同樣也有這個情形,我們在教室裡面聽老師講課,我們把它記錄下來,是老師的意思嗎?十幾二十個學生來記,每個人記的不一樣,哪個版本才算正確?
所以佛法,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候就講,有正法、有像法、有末法,講得好!正法就是他傳下來的東西還純正,這什麼時候?他老人家滅度之後一千年,學生代代相傳,還不離譜,很純正,戒律成就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開悟證果的人很多。像法時期,眾生的根性比不上過去人,這一點我們不能疏忽。為什麼?從佛法裡說,聖賢出現在世間是什麼緣故?眾生有感,佛菩薩就有應。這個感應道交的事情我們在前面講過很多,諸位都明瞭,人要是有善心就感應佛菩薩來了。人要有惡念,對佛菩薩有懷疑,跟佛菩薩就不起感應道交的作用,跟誰起作用?跟魔起作用,魔就來了。你想佛,魔也現佛的樣子來,你不知道你就上了大當,自己以為跟佛學,實際上跟魔學。佛跟魔,我們有沒有能力辨別?就是認識他,什麼是佛?什麼是魔?有,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,佛菩薩包括阿羅漢沒有煩惱,那是佛;魔有煩惱,你讚歎他他歡喜,你毀謗他他有怨恨、他會憤怒,那是魔,這是佛告訴我們的。如果他是佛、他是菩薩,你罵他他不會生氣,你讚歎他的時候他也不會真的動感情歡喜,他那個心永遠是清淨的,永遠是慈悲的。不但你罵他、你毀謗他、你害他,他都不會生氣,那就是佛,為什麼?佛心清淨,菩薩、阿羅漢都得清淨心。這一試驗就出來了,他不喜歡的事情,你做給他看的時候,他馬上就生氣,這不是真佛,這不是真菩薩,很容易測驗的,是真的還是假的。
佛、佛子所行決定與十善業道相應,與十善業道相違背的就不是佛,也不是佛子(就是真正學佛的),不是真正學佛。你看他心裡還有貪瞋痴,我們一般講貪瞋痴慢疑,根本煩惱具足,在行為上他有殺盜淫,他有妄語、他有兩舌、他有綺語、他有惡口,這哪裡是佛?所以,什麼是正法、什麼是邪法、什麼是佛、什麼是魔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在我們面前,這是我們要知道的。你了解這個之後,你就曉得,現在人想的是什麼、口裡說的是什麼、幹的是什麼,佛菩薩怎麼會出世?所以聖賢人沒有了,眾生苦了,沒人教,好老師沒有了。好老師到這個世間來,大家不尊敬他、侮辱他,侮辱他、不尊敬,你造的罪業就更重,所以他不來。為什麼不來?大慈大悲,來的時候你們要造很重的罪業,所以不來。你能夠對聖賢人尊敬,對佛菩薩尊敬,能信、能解、能行、能證,他就來了。所以不是佛菩薩不慈悲不來,是我們沒有誠意,沒有能把佛菩薩感動到這個世間來,道理在此地,這是從這麼一個角度來看。
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,佛菩薩在不在這個世間?在這個世間,你沒有請他、你沒有想他,他也來了。為什麼?眾生無邊誓願度,這裡頭沒有附帶條件的。眾生來請我,我就度他;他不請我,我就不度他,沒有這個條件,沒有附帶條件。《無量壽經》上講得多明白,諸佛菩薩作一切眾生不請之友,我們不請,他自己來了。眾生太苦、太可憐,這個苦、可憐、造業受報,這些事情也能把佛菩薩感來。感應到世間,他不以佛菩薩的身分出現,像《普門品》裡面觀世音菩薩所說的三十二應,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,慈悲到極處!這個你不能不知道。他到這個世間來,現的是我們一般普通眾生的身分,不是以佛菩薩,這樣的身分你毀謗他就無所謂,為什麼?你沒有破壞佛教形象。他不現佛教形象,你糟蹋他、侮辱他、陷害他,你看多慈悲,他能夠忍受,不讓你去破壞佛教形象。我們今天這個道場稱為佛教協會,「佛陀教育協會」,不稱寺、不稱院,寺院庵堂我們沒有用這個名稱,對這個道場的毀謗,罪就輕了。如果我們用寺,那是正式佛教道場,你毀謗的時候,你的罪就重了,這個道理都要懂。你真正明白,你才曉得佛家所講的大慈大悲,你才能體會得到。
真的有許多大德,他不用出家的身分,他用在家身分,佛來了也用在家身分。民國初年我們看到許多的佛門大德,在家稱高士、居士,出家稱高僧,楊仁山居士、夏蓮居居士、江味農居士,你們看看,他一生的行誼,他像不像菩薩?我自己年輕時候親近的李炳南居士,為什麼現居士身?為什麼不現出家人身分?有道理。他修得真的比一般人好,比出家人好,一生講經教學,也辦了很多慈善事業,這我親眼看的。給我的感受,我怎麼學他?他有些地方我學他,有些地方我不學他,講經教學我完全學他,我只學他這一樣。辦很多慈善事業我不學他,為什麼?那太操心了,會把我們的精神、時間都分散掉,我們在道業上就很難有成就。所以慈善事業,我鼓勵有這種興趣的在家居士,鼓勵他們去做去,好事!這些人願意修福,要給他修福的機會。李老師當年在世,他辦了兩個幼稚園,辦一個孤兒院,辦了一個養老院,還有一個菩提醫院,都是好事情,這是社會慈善事業。我雖然沒有辦這些慈善事業,可是有這些慈善事業的道場,不一定是佛教,其他宗教,我都全心全力幫助他們、供養他們,這是投資,人家辦醫院我們捐醫藥。
現在在澳洲,我住在圖文巴,這個城市裡有一個市政府辦的一個醫院。因為這個城市不是大城,小城,居民現在還不到十萬人,只有這個醫院。我每個月捐一萬塊錢醫藥費,從我移民到那裡,年年都不斷,每年十二萬,醫院由政府管理。還有一個基督教,他們辦了一個臨終關懷中心,辦得很好,他很開明,不一定是信基督教的,信任何宗教他都關懷、都照顧,佛教徒念佛往生他照顧,這太難得了。他們的經費也不足,也有困難,我也是每年送十二萬澳幣給他,等於說一個月一萬,我是每年一次送十二萬給他,有人做,全心全力幫助他。我們自己知道自己能力、精神統統都有限,全心全力從事於教學,繼承釋迦牟尼佛的家業。在從前古人講家,家有家道、有家規、有家業。我的事業,釋迦牟尼佛的事業是教學,我們繼承了這個事業,一生沒有寺廟。在澳洲,這也是不得已的情形之下,以前台灣華藏佛教圖書館有些出家的同學,他們到澳洲沒有地方居住,所以我們買了個教堂,基督教的教堂做為淨宗學院。淨宗學院,你看那建築是教堂的建築,外觀我們完全保存原來的樣子,尊重他們的傳統文化,只有裡面十字架換成阿彌陀佛,其他的都沒有改變。我們對他們的宗教非常尊重,聖誕節我們也做,所以居民對我們很歡喜。我們不排斥他,我們包容他,我們提倡宗教都是一家。
在事業方面,我們也學印光法師,這是我們淨土宗最近一代的祖師。印祖一生接受四眾的供養,出家、在家四眾的供養,那個錢做什麼?他自己沒有用,沒有用來改善自己的生活,完全用在修法布施印經,印送善書。自己設一個印刷廠,蘇州報國寺弘化社,那是印光大師創辦的,出版經論、善書,他這個供養幾乎全部做這樁事情。社會每年也有些災難,災難老法師也捐款救災,救災錢怎麼辦?從印經的款項裡面撥出一部分來救災。我覺得他老人家這個做法好,所以我學他,我早年在台灣辦了一個「佛陀教育基金會」,性質跟印祖的弘化社差不多。這個機構專門印經布施,經論、善書送到全世界,我們做了差不多將近三十年,效果非常之好。我們的原則不化緣,不向人募款,都是佛門的弟子自動把錢送來的。我們的原則是錢多多做,錢少少做,沒錢就不做,好!一點不操心。做了差不多將近三十年,我們居然有能力贈送《大藏經》到全世界,已經送了六千五百多套,所以我們的目標向一萬套,應該沒有問題,那是大書,全套的。其他的就更多了,經書、佛像、善書,這三十年來是不計其數,這學印光法師。向李老師那裡,就是繼承釋迦牟尼佛講經的這個家業。
所以學習,我們一定要懂得環境,現前的環境我們應該如何來做,經,在這個時代應該怎麼講法。我們參考的註解是清涼大師,清涼大師是唐朝時候人,他註解是對唐朝人說,不是對現在人說的。我們去讀他的註解要推陳出新,參考他的東西,現代這個時代應該怎麼說法,才真正得利益!終極的目標實在講只有一個,念阿彌陀佛,經可以聽、可以講,如果不念阿彌陀佛你就不會有成就。《華嚴經》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我們用這個宗旨來學《華嚴》,而不是修法界觀。華嚴宗修法界觀,我們不是的,我們是學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這對我們就有很大的幫助了。《華嚴》對宇宙人生講得透徹、講得圓滿,明白之後我們才肯放下。世間人為什麼不肯放下?他不了解事實真相,他要是了解,自然就放下。所以了解可不是簡單的事情,如果那麼簡單、那麼容易,釋迦牟尼佛何必講經說法四十九年?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為什麼不建念佛堂,帶著大家一起念佛求往生?為什麼要講經教?這就是從前章嘉大師告訴我的,知難行易。念佛求往生太容易,你自己辦就可以了,佛用不著教你。但是怎樣幫助你放下,這個問題嚴重,你放不下,念佛也不能往生。念佛往生的人,個個都能把身心世界一起放下才能走,有一樁事情放不下就走不了。這個道理你要懂,你才會感激釋迦牟尼佛,為什麼這麼辛辛苦苦來給我們說這些經典。聽經要會聽,會聽你會開悟,你會得受用;不會聽的,那只是阿賴耶識裡頭種一個善根的種子,它不起作用。這一生當中不起作用,得來生後世再遇到緣的時候可能起作用。但是這一生不能往生很可憐,明眼人看得很清楚,你學了一輩子佛法你還長劫輪迴,不知道你要受多少苦難,你才有出頭的日子。
所以這個地方娑婆世界眾生耳根利,要靠言語來解釋;香積世界那邊的眾生,他們的舌根很利,他看不懂、也聽不懂,嘗味道,舌一嘗他就開悟。所以香積如來,這是那邊的導師,像我們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,那邊導師是香積如來,他用什麼方法度眾生?天天請大家吃飯,一嘗味一吃就開悟。所以我們的廚房叫香積廚,這有典故的,不是隨便講的,香積廚,舌根最利。所以世界很多,無量無邊,眾生根性不相同。大概相同的,他就聚在一起,物以類聚就這個道理。你看這些諸菩薩,他想還到本土,是香積國本土的,當然我們就曉得,他在其他世界聽佛說法聽不懂,回去什麼?回去香積如來天天請他吃飯,他就明白了,「以求少法,當念如來」。佛告這些菩薩有盡無盡法門,有盡無盡說得很清楚了,就是有為法跟無為法。法相宗,《華嚴經》也是法相宗必修的課程,法相宗是比較多,它有六部經十一部論,叫六經十一論。我們淨土宗的典籍只有三經,這淨土三經,後來的大德加了兩樣東西進去,才講淨土五經,傳到中國來的時候是三經一論,淨土宗的經典最少,學起來容易。法相宗的東西就多了,你看有《華嚴》,十一部論,《瑜伽師地論》這是大論,一百卷。《華嚴經》現在八十加四十,除掉重複的部分九十九卷,都是大部頭的。所以在現在這個時代,這樣分量很重的經教,一般人都不願意學習,現在人喜歡簡單,費的時間少他才歡喜學。
我們了解現代人的根性;換句話說,現在人最適合的是淨土。佛講「末法時期,淨土成就」,現在看看我們這個世間人,真的喜歡淨土,簡單,不麻煩。淨土的五經,最少的是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,全文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,比《般若心經》還短,《般若心經》是二百六十個字,《大勢至圓通章》二百四十四個字。都行!五經一論全學,行,學其中一部也行,真正通達明白了,老實念佛,沒有一個不成就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學佛的圓滿成就,這個不可思議。所以要把這句佛號念得好,怎麼才能念得好?放下就念得好。我常常講的十六個字,自私自利要放下,名聞利養要放下,五欲六塵要放下,貪瞋痴慢要放下,你把這十六個字真的放下了,一心念佛,我相信三個月到半年,你跟阿彌陀佛就會有感應道交,往生有把握!《彌陀經》上說的,那更簡單,若一日到若七日就有成就,那是根性利的,一下就能放下的。我們希望三個月到半年,最慢的三年,你看看《淨土聖賢錄》、《往生傳》裡面,念佛往生的,三年成就的人很多,這是很好的榜樣擺在我們面前。前兩年在深圳一個年輕人,三十多歲的年輕人黃忠昌,他發心試驗,看三年念佛是不是真能成就?他在深圳閉關二年十個月,還差兩個月滿三年,他就把阿彌陀佛念來了,接引他往生,真的不是假的。黃忠昌居士是聽我講經,聽了以後他真發心做試驗,試驗成功了。對我們道場來講,他的示現是作證轉,他給我們做個證明,這不是假的。
在百法裡面,百法就是惠能大師所講的,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萬法是一切法,萬不是數字,是無量。無量無邊的這些現象,我們現在叫現象,彌勒菩薩在《瑜伽師地論》裡面,把它歸納成六百六十法,歸類六百六十法教學方便。天親菩薩也是專攻唯識的,他覺得六百六十法還是太多,對初學人來講還是嫌多,不方便,把六百六十法再歸納,歸納成一百法,這對於初學的人來講就非常方便了。這一百法分為五類,第一類叫心法,八識;第二類叫心所法,心所法就是心理作用,五十一法,心心所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精神,佛法統稱為心法;第三是講物質,色法十一類;還有一法,它不是心法,也不是心所法,也不是色法,它有,是從心心所、色法裡面所產生的,它不歸於哪一法,單獨立個名稱叫不相應行法,與前面心心所、色法都不相應,但是跟它們也有連帶關係,我們現在人稱之為抽象的概念,可以用現在的名詞抽象概念,它不是事實,這是第四類;第五類就是無為法。所以有為法分為這四大類,有為就是它有生有滅,有來有去。無為法呢?無為法是不生不滅,譬如虛空,虛空我們沒有看到它生滅,所以虛空列在無為法裡頭。無為法有六個,實際上只有一個,最後一個叫「真如無為」,它是真的,就是真如本性;其餘這五個無為法是相似的,因為它心心所、色法、不相應行法都不屬於,所以也算是無為法。
所以我們要曉得,有為法包括十法界依正莊嚴,全是有為法;無為,無為在哪裡?無為就是一真法界。在這裡我們用個簡單的方法來區別,凡是起心動念都是屬於有為法,不起心、不動念那就是無為法。分別執著全在有為裡頭,無為裡頭沒有分別執著、沒有起心動念。修行到圓滿的時候,有為跟無為是一不是二,圓融自在!怎麼能圓融得了?有為是精神現象、物質現象,徹底明瞭之後,這些現象是虛妄的,不是真的。般若經上說得好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《金剛經》的偈子就講得更清楚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。所以有為不妨礙無為,無為也不妨礙有為,它可以同時存在。你不認識它的時候,它起作用,它障礙你,把無為障礙住了,無為是自性,障礙住了;你覺悟之後,沒有妨礙,世出世間法是一不是二。這是把觀法的大意說出來了,我們對於一切法有正確的認識,在這裡面得大自在。你有分別執著,就有障礙;離分別執著,障礙就沒有了。要達到究竟沒有障礙,那要做到不起心、不動念,那就是不但六道沒有了,十法界也沒有了,你回歸到華藏世界毘盧遮那佛的實報莊嚴土,或者你回歸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實報莊嚴土,這是我們教下所講的一真法界。
這個境界裡面沒有變化,為什麼沒有變化?他沒有起心動念,他沒有分別執著,這是一真。他有沒有色相?有,為什麼還有色相?他起心動念雖然沒有了,起心動念的習氣沒斷,所以是實報莊嚴土。如果習氣都斷掉,習氣都沒有了,那實報莊嚴土也沒有了,剩下來什麼?常寂光淨土。這些道理、事實真相,我們是從經典,釋迦牟尼佛所證的,他老人家說出來他所證得的境界,說出來給我們大眾分享。我們真的了解之後,就應當把這些虛妄徹底放下,不要再執著了,最好不要再起心動念。什麼時候修?現在就要修。現在修好了,真正一切放下,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老實念佛,災難就沒有了,真能化解災難,什麼災難都沒有了。現在這個世界災難太多,全球性的,到哪裡去找一個沒有災難的處所?找不到。佛法裡面可以找到,你只要真的放下,你所居住的地方就沒有災難。
我們回頭再來看清涼大師《鈔》裡面的開示,就不難懂了。大師說「何謂不盡有為,謂不離大慈,不捨大悲等」,這個等就很多了,凡是利益眾生這種種的行持都包括在裡面。大慈大悲都是現在人講的愛心,慈是幫助眾生得樂,悲是幫助眾生離苦。怎麼個說法?你看,你幫助他了解事實真相,他真的把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放下,這是大悲,他離苦了。這一放下之後,他就明心見性,自性裡面無量智慧、無量德能、無量相好統統現前了,他得樂,這叫大慈大悲。所以那個樂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,不是從外頭來的,外面來的樂不是真的,不是真樂。現在人所謂享樂,現在人沒有樂,都是去找刺激,跳舞、唱歌,以為這是樂。這個東西在修行人眼光看起來,那就是服毒、打嗎啡,那是找刺激,他沒有真樂。真樂是悟道,悟了之後他的快樂是從自性裡面,從內往外流出來的,佛家講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,它不是從外頭來的。連我們中國老祖宗也懂得,也是這樣教我們,孔夫子說出來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,那個悅是喜悅,從內心裡頭流出來的快樂。它從哪裡來的?把你所學到的,就是古聖先賢教給你,你都聽懂、都明白了,相信,不懷疑,能夠把聖賢教誨落實到生活、落實到工作、落實到處事待人接物,快樂無比,真樂!
可是你學的東西,所以現在難,他得不到這種享受、得不到法味,是什麼原因?他真的是業障很重。說實在話,天天聽經他沒聽懂,為什麼沒聽懂?他沒做到。聽懂了,哪有做不到的事情!我們常講的,自私自利沒放下,名聞利養沒放下,五欲六塵沒放下,貪瞋痴慢沒放下,沒懂。沒懂怎麼辦?再聽,多聽,絕對不是一遍、兩遍,長時薰修。古人所謂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也就是講你得聽一千遍,你就會懂。佛法不是一千遍,佛法是無量遍,沒有限制的,所以釋迦牟尼佛天天講、天天教。天天有聽懂的,天天還有很多沒聽懂的,這慈悲到了極處。我們孔夫子比不上,為什麼?夫子教人是有條件的,舉一隅不以三隅反的,夫子就不教,你太笨,不教你了,放棄了。可是佛不是這樣的,佛再笨還是耐煩教你,一遍不行,二遍、三遍。夫子只教三遍,三遍不懂的話,不教了;釋迦牟尼佛他能夠千遍萬遍,所以佛陀真難得。像周利槃陀伽那樣的人,孔夫子決定不教的,太笨了。不離大慈,不捨大悲,就是說真幹,像釋迦牟尼佛那樣辛苦教化眾生,身做出好樣子給大家看,他真做到。不是說他所講的他自己沒做到,那就人不相信,他真做到了,所以人真相信他,這是慈悲。
「何謂不住無為」?前面是不盡有為,這個盡字好,盡就是有為,就是說世間這些事,佛樣樣都幹,他現身在十法界,眾生有感他就有應,以無量的身來幫助無量不同根性的眾生。怎樣不住無為?「謂修學空,不以空為證,修學無相無作,不以無相無作為證等」。我們不解釋這些名相,解釋這些名相又要好幾個小時,前面有說過後頭還有,所以這就是佛的慈悲。簡單的講不著相,幫助一切眾生不著眾生相,這就叫不住無為。學空不住空,住空,他全部都不幹了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那我還幹什麼?不必做了。這是真正到融通之後,作與不作是一,所以作而不作、不作而作,是一不是二。作,樣樣都做,但是做的時候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,在布施裡面講三輪體空,三種布施都在修。這就是菩薩示現在世間,他做什麼?幫助一切眾生。用財幫助,財有外財、有內財,內財是自己的身體,用自己的智慧幫助別人,用自己的體力幫助別人,這叫內財布施;法布施是以智慧方法幫助別人、教別人,得聰明智慧;無畏布施,幫助人離開苦難,讓人能夠真正獲得安穩、清涼、快樂,這屬於無畏布施,無畏布施的果報得健康長壽。這三種布施幫助一切眾生,無我相,絕對沒有認為我做了多少好事,我幫助多少眾生,沒有這個念頭。也沒有我幫助的那些眾生,不著眾生相;換句話說,心地乾乾淨淨,一塵不染,把自己所幫助的那些事也不執著,統統放下了。要問菩薩,你做了沒有?他什麼也沒做。
釋迦牟尼佛為大家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天天教學,教得那麼辛苦。有人問釋迦牟尼佛,釋迦牟尼佛說:我沒有說過一句話,如果有人說我說法,叫謗佛,不解如來所說義。作而無作,作跟無作是一不是二,作,真做了,大慈大悲真做了,做了怎麼樣?做了之後,心裡還是清淨平等覺,心裡面痕跡都不留,這叫不住無為,有為、無為二邊都不住。這叫什麼?叫中道,中道是個名詞,你要執著中道又錯了。所以佛最後告訴你,二邊不住,中道也沒有,讓你真正恢復到清淨心裡頭乾乾淨淨、一塵不染,這是大涅槃。眾生要不要照顧?要,真照顧,沒有起心動念過。沒有起心動念,為什麼會有照顧?感應道交,是自性裡頭自自然然起的作用,很難理解,真不容易。所以我在前幾年,應該是五年前,有同學在網路上看到日本江本博士做的水實驗,那年正是他做了第十年,我們在網路上看到,同學在網路上下載四張,拿來給我看。我看了非常歡喜,為什麼?有證明了,水是礦物,它居然能見、能聽、能懂得人的意思,水!這是經過科學的證明,他做這個實驗做了十年,聯合國都承認他,確實不是假的。它能懂得各種不同的語言,它能認識各種不同的文字,譬如寫個愛,你寫中國的,你用英文寫、用法文寫,無論用哪種文字去寫,你讓水看,水的反應都是非常美。你寫個我討厭、厭惡、戰爭,你寫這些字,你讓它看,反應都非常醜陋,都很難看。我們門外貼的有這些,諸位可以看看。
我們凡夫起心動念對待它,它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你看自然反應,這就佛家講的法爾如是。所以十法界眾生在迷惑、在造業、在受苦難,那個明心見性的這些佛菩薩,他們沒有起心、沒有動念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就跟水一樣,起不起作用?起作用,他自然起作用,這是性德。為什麼會起作用?因為十法界眾生情與無情跟諸佛菩薩同一個性,同一個法性,他怎麼會不起作用!我們跟水為什麼起作用?跟水同一個法性。水從哪裡來的?自性現的;我們人身從哪裡來?自性現的;山河大地從哪裡來?也是自性現的。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,性識是相同的,所以它自然起作用。這就是佛法裡面講的法爾如是,一切法它本來就是這樣的。你不能懷疑,一懷疑就錯了,你就墮落了,懷疑是什麼?起心動念。你也不必問它什麼原因,因為你一起心問原因,又是起分別執著,你決定不能夠明瞭真相。什麼時候才徹底明瞭真相?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真相大白。所以科學家能不能證實?不可能,為什麼不可能?科學家起心動念,所以他沒有辦法。自性裡頭沒有念頭,沒有念頭就回歸自性,就這麼個道理。
我們學佛學了這麼多年,受大乘教的薰習,對這樁事情,佛所講的不懷疑了。現在我們要做的,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學什麼?學不分別、不執著、不起心、不動念,這叫功夫!功夫不是一天念多少聲佛號,不是的;一天打坐多少小時,也不是的;一天磕多少頭,也不是的;一天念多少經,也不是的。那都是一些初級基本功,都是叫你收心的,真正功夫是什麼?真正功夫是把這個放下,起碼的功夫,我常常講這十六個字,這是入門的功夫,真正把自私自利放下、名聞利養放下、五欲六塵放下、貪瞋痴慢放下,你入門了,你才能入佛門。入佛門怎麼樣?你能看得懂佛經,能看得出意思,你能聽得懂經,你聽了會有法味、會有味道、會有法喜,你會肯幹。你不能放下,那你永遠在門外,門外聽了什麼?聽了一些佛學常識。誰的意思?自己的意思,絕對不是佛的意思。開經偈上說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你聽了經,你解的是自己的意思,不是佛的意思。所以必須把這十六個字放下之後,你頭一關進去了,你能聽得懂,然後不斷再放,你才真能夠回歸到自性。
所以我很感激章嘉大師,頭一天我跟他見面,也是我第一次跟出家人見面,我向他請教的第一個問題,就是給他老人家講,我從方東美老師那個地方,知道佛法無比的殊勝,真的是大學問,有沒有什麼方法,讓我很快就能夠契入境界?我提這麼個問題。我的問題提出,他沒有答覆我,他看著我,我看著他,我們兩個對看了半個多小時,他才開口說話,說了一個字「有」。我耳朵就豎起來要聽了,底下他又不說了,大概等了五、六分鐘,這次時間就不長,等了五、六分鐘說六個字,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。我一生遇到很多老師,向他請教的時候,滔滔不絕的給我講很久,立刻就說出來。他老人家半個多鐘點才說一個字,到以後我才明白,這叫大人教學法。大人是佛菩薩,他一定要等到你心平氣和,你浮躁的情緒統統靜下來,他才給你講,這才管用。講了你真聽進去,你真聽懂了;心浮氣躁沒有用處,講得再多,白講了。我聽了之後向他請教:從哪裡下手?他告訴我「布施」,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。頭一天我所學到的看破放下,我學了五十七年,天天在放,天天在看破,天天在放下,還放得不夠徹底,還要認真努力,做最後徹底放下。我現在對於大乘教一點懷疑沒有,幫助自己度過苦難,幫助眾生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。《華嚴》好,不一定學全經,《華嚴》裡頭一字一句、一個小段、一首偈,都能了生死出三界。所以《華嚴經》天天圓滿,會會圓滿,這才真正懂得經義,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就不錯了,就成就了。今天時間到了,這一段沒學完,明天繼續再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