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四八五卷) 2001/11/1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12-017-0485
諸位同學,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道場神第十句:
【蓮華光明道場神,得菩提樹下寂然不動而充遍十方解脫門。】
清涼大師註解:「身遍十方而無來往,智入諸相了法空寂也。」這兩句話說得非常之好,可以說是真正做到究竟莊嚴道場,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。縱然學不到,古人講得好,「心嚮往之」,這就是所謂心有餘而力不足。但是一定要懂這個道理,要認真努力去學習。從哪裡學起?從放下。
『蓮華光明』,「蓮華」代表清淨,出污泥而不染,意思非常之深廣。「光明」是智慧,我們在大乘經裡面有很深的體會,沒有智慧是不能解決問題的。我們看看世間人,遭遇許許多多障難,沒有方法解決,真是愈想解決麻煩就愈多,這就是沒有智慧。情識是製造問題,不能解決問題,唯有智慧才能真正解決問題。
菩薩所修學的法門,是『菩提樹下寂然不動』,我們讀這個經,一定要曉得佛的言語意在言外,你不要去找一棵菩提樹,坐在樹下寂然不動,你就錯了,你就不懂佛的意思。古德有所謂「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」,這是唐朝神秀大師講的,雖然這一首偈說得不究竟,但是對於中下根性的人來說很有利益,五祖忍和尚也很讚歎,他能夠體會得到。菩提樹在哪裡?身是菩提樹,「寂然不動」就是示現成等正覺。這裡面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思,這個意思是心不動、身不染。身怎麼能不動?身要不動,這個身就是廢物,不起作用,這個決定不是佛法。佛法裡面的身活活潑潑,哪裡是不動的?因此身不動,我們曉得身是不染污。心不動、身不染污,身心都充遍十方法界,這是不思議的境界,就是《華嚴》裡面所說的法身。
《華嚴經》上講的法身、報身、應身,一即是三,三即是一,一多不二。所以要問法身在哪裡?這個色身是法身的代表,可以代表圓滿法身,可以代表報身,也可以代表應化身;也可以說,這個身對三身來講都不是,也可以說都是,這個意思我們要細心去參究,這樣才真正懂得佛所說的義趣。就大經佛常常跟我們講的,雖然說的是法身菩薩的境界,與我們依舊是有密切的關聯,從體、相、作用,從因緣果報上來觀察,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、一切眾生,說實在的話,沒有兩樣,是一不是二。差別在哪裡?差別在迷悟。除迷悟之外,實實在在看不出有什麼差別。
佛與大菩薩覺悟,六道凡夫迷惑,所以轉迷為悟,凡夫就成佛了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迷悟從哪裡轉?蓮華光明菩薩教導我們的方法好,身心不動。我們每天從早到晚,六根接觸的境界,眼見色、耳聞聲,試問問我會不會為境界所轉?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會起心動念,「寂然不動」就沒有了。諸位要知道,寂然不動是真心,寂然不動而現的身相是真色而不是妄色,是性色,《楞嚴經》上說得很好。可是一起心、一動念,這個性色就變成色塵,就錯了,外面境界相就生起了變化。這個變化就是佛在經上常講的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在《華嚴》所說的「唯識所變」,你的識心起作用,所以這個境界相就產生變化。
道場神護持道場,心是道場,身是道場。心周遍十方法界,我們似乎可以理解,身周遍十方法界我們就很難理解了。實在講我們這個身,真的是周遍十方法界。每一個細胞,現在科學家跟我們說,組成細胞是原子,組成原子是電子,組成電子的是粒子,科學將來再進展,不知道這個粒子還能不能分。假設最小的物質現象,在佛法裡面稱為「鄰虛塵」,就是不能再分,再分就沒有了,是虛空了。跟虛空做鄰居,這是物質,這個物質有四種現象,稱為四大:地、水、火、風。地是講它是物質,火大是講它有溫度,水大是講它有濕度,風大是說它是動的,它不是靜止的。我們現在來想想這個鄰虛塵,這是我們的色身構造的基本,最基本的物質條件,這個物質它的火大,現在科學家稱火大叫帶陽電,稱水大叫帶陰電,我們要問問,它的電磁波會不會周遍十方?
最小的物質它是動的,既然是動,我們曉得動一定有振動,振動一定產生波動的現象,這個波動現象會不會周遍十方?這從物理上講,物理學家疏忽了心理。物的波動,電還是物質,無論它是陰電、是陽電,它還是物質,它產生的波動速度並不是很大,但是它要是隨著心的波動,它的速度就跟心波相同了。就像我們現在的聲波,我們知道聲音波動的現象,速度並不是很快,但是這個波如果隨著電磁波,它的速度就跟電磁波一樣快,一秒鐘能夠達到三十萬公里。所以我們在這裡說話,我們的音聲隨著電磁波的波動,幾乎在全球任何一個地方你去接收,都好像是同步一樣。這是什麼原因?因為地球的圓周不到三十萬公里,三十萬公里繞地球好多周了,似乎就是同步接到。電磁波要跟心的波動那就簡直不能比,心的波動,我們起心動念,剎那之間周遍虛空法界。
諸位就想想,我們這物質波動的現象,隨順著心理波動現象,就能周遍虛空法界。所以佛在經上說,不要說太遠了,就說西方極樂世界,佛講這個世界在哪裡?在我們娑婆世界的西方,去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國土。一個佛國土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,換句話說,這當中距離多遠?這當中有十萬億個佛國土,那一邊是極樂世界。我們現在講數字之大稱為天文數字,這個比天文數字不知道要大多少倍,沒有法子計算。
西方極樂世界的人,不要說佛菩薩,剛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、下下品往生的人,一品煩惱都沒有斷,但是他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,他六根的能力恢復了。諸位要曉得,這個恢復是佛本願威神加持他恢復的,不是他自己修成的,因此叫帶業。自己修成就不叫帶業。佛在經上跟我們說,他們的能力「天眼洞視,天耳徹聽」,換句話說,他在西方極樂世界能夠看到我們。他能看到我們,不是他到我們這裡來,也不是我們到他那裡去,是什麼道理?他的六根能力周遍虛空法界,我們這個身體的形狀也周遍虛空法界,這裡頭沒有障礙,他為什麼見不到!他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我們自己看自己都沒有看清楚,他把我們看清楚了,道理在此地。你要問這是什麼原理?原理就是「寂然不動」。什麼時候我們要做到寂然不動,這個能力就恢復了。我們心就像一杯水一樣,這個水在振動,水在起波浪、不平,照的作用就失掉了。如果這個水很靜,能寂靜,沒有污染、沒有振動,水是平的,像一面鏡子一樣,外面境界就照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就這麼回事情。這個道理我們多想想,不難體會到。
這個修學的法門是在道場神,道場神是護法神,護一切諸佛的正法,護一切眾生的正法。怎麼護法,從哪裡下手?蓮華光明神告訴我們,從自己身心上下手,不是從外頭境界上。對的,一點都不錯!我們的心正、身正,我們自自然然就會端正道場,端正我們的生活環境,端正我們的學習環境,端正我們幫助一切眾生的環境,都要從自己身心著手。如果我們不曉得這個意思,不知道這樣的行法,說老實話,我們怎樣護持佛法?怎樣護持自己?怎麼能夠在這一生當中得到成就?道場神慈悲,他教導我們。
現在我們要問:「寂然不動」我們有一點概念了,『充遍十方』我們也沒有什麼懷疑了,從哪裡下手,能不能說具體一點?首先我們得想想,我們的心為什麼會妄動?佛在大小乘經論裡面常講,六道凡夫的心無明妄動,無明是什麼?無明是不明瞭宇宙人生真相;明瞭,他就不動了,他心就是寂靜的。不明瞭怎麼樣?胡思亂想,這就是無量劫來的習氣、習染。不了解事實真相,看到外面一些色相,自己在猜想;聽到一些聲相,心裡就起分別,一定連著有執著。所以我們生活在妄想分別執著的世間,這個世間就叫六道輪迴。六道輪迴是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,不是佛菩薩造的,也不是上帝造的,也不是鬼神閻羅王造的。化生,從心想生出來的,從錯誤的想法看法,從這裡生出來的。
所以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這個虛幻相存不存在?不存在。所以佛跟我們說出所有一切現象的真相,叫不生不滅。不生就是沒有,不滅就是存在,這個意思想起來好像是矛盾,它是真相。不生是跟你講事實真相,不滅是跟你講幻相,幻相何以不滅?幻相是你自己感覺得這個幻相存在,這個幻相是個相續相。也就是說,真的相不生,相續相不滅。我們常常講的「因果不空」,你真正曉得因果不空的意思,不生不滅你會體會到一些。
因果何以不空?相續不空,相續相;轉變不空,循環不空。換句話說,這個不滅裡頭就有相續、轉變、循環。不生不滅是一不是二,你要是把它分開來,那你錯了,你不解如來真實義,這是跟你說真話。明白佛陀真實教誨,佛講我們真的懂得、真的明白了,下手處就不難。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永遠把分別執著斷掉了,這個時候你就入寂然不動的境界。確確實實六根接觸外頭六塵境界,眼見色,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;耳聞聲,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;口嘗味,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。外面境界在不在?在,可是我們自己,跟諸位說,你已經入了一真法界,一是真的。
眼見色,世出世間聖人教導我們,為了方便起見,把無量無邊的色相歸納為五大類,你眼看的總不出這五大類。五大類是五種色:紅、黃、藍、白、黑,你看得清清楚楚,可是你沒有分別,你沒有執著,你入了一真。眼根從色法裡頭入了一真,換句話說,你眼睛看種種色是一個色,你去體會體會這個味道。耳聽的音聲,五音,用中國從前的術語來講是宮商角徵羽,這音色的高低;現在你寂然不動之下,你聽五音是一個音,耳從音聲裡面入一真法界了。並不是這五音合成一個音,不是的,也不是五種顏色都混合成一個,不是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你沒有分別執著,都一樣。舌嘗味,味有五味,酸甜苦辣鹹,你到寂然不動的時候,五味變成一味了。這個菜端上來的時候,鹹的好吃,苦的好吃,都一樣,都好吃,決定沒有執著,舌根從五味裡面得到一味。
諸位要曉得,一味是真味,一個色是真色,一個音是真音,然後你才曉得諸佛菩薩為什麼那麼快樂,為什麼那麼歡喜,沒有一樣不開心的。我們凡夫為什麼做不到?凡夫有妄想、有分別、有執著,我喜歡紅的,我討厭黑的,見到紅的歡喜,見到黑的厭惡,不行!你被境界所轉,你生活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頭,這很苦。你沒有得到寂然不動,寂然不動是寂滅忍,真心現前。真心是寂然不動,妄心是動的,妄心是生滅心。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妄心作主、妄心用事,沒有一樣自在,活得好苦。所以護持道場,這個地方「道場」是講一真法界,那是真道場。
我們如何護持眼根?我們不說眼根,換個名詞來講,見性,《楞嚴經》上講的。我們用見性就見到色性,不著色相。色的相有紅黃藍白黑,色的性是一個,紅黃藍白黑是一個性;宮商角徵羽是五音,也是一個性,相有五個,五音;酸甜苦辣鹹,味的相有這五種,性是一個。見性不著相,聞聲性不著聲相,舌嘗味性不著味相,這才是寂然不動。並不是說你吃東西酸甜苦辣鹹都不知道,那你舌頭麻木了,麻木不仁,不是這個。一切味道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就是這裡頭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、沒有妄想。吃甜的知道是甜,不是不知道,好吃;吃酸的不是不知道酸的,好吃。酸甜苦辣鹹辨別得清清楚楚,這是慧;如如不動、寂然不動是定。
由此可知,眼見色在色相裡頭練功修行;耳聞聲在聲相裡頭修行;鼻嗅香,鼻在香相裡頭修行;舌嘗味,舌在味相裡頭修行。修什麼?修寂然不動、了了分明。菩薩的德號是蓮華光明,光明是了了分明、如如不動,修這個功夫。這個功夫修成,入了這個境界,這個境界叫一真法界,這個境界是諸佛、法身菩薩他們受用的境界。然後再把這個擴大,告訴諸位,六道十法界無非一真法界。華藏、極樂在哪裡?不離當處。可惜生活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面,他見不到,他的心被境界所轉,很可憐,自己做不了主。所以佛說「無我」,什麼人無我?眾生無我。「我」是主宰的意思,眾生自己做不了主宰;「我」是自在的意思,眾生活得不自在。你哪裡有我?沒有我,以為這個身是我,錯了,大錯特錯!誰把真的我找到?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把真我找到了。所以大經裡面講,法身有我,法身有常樂我淨四種德,叫四淨德,淨是清淨的淨,道德的德。
常、樂、我、淨,法身具足這四德。「常」是永恆不變;「樂」是永遠離苦,世出世間一切苦他都沒有,離苦為樂;「我」是主宰、自在,在世出世間確確實實自己作主,得大自在;「淨」是清淨,心純淨,身純淨,境界純淨,他在餓鬼、他在地獄,那個境界也是純淨純善,充遍十方三世,這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法身具這四種淨德,般若也具四淨德。般若是自性本具的智慧,法身是自性本具的德相,解脫是自性本具的德能;我們常常講圓滿的智慧是般若,圓滿的德能是解脫,圓滿的色相是法身。法身、般若、解脫統統具四淨德,般若裡頭有常樂我淨,解脫裡頭有常樂我淨,那個我是真我,不是假我。
凡夫著相,不能證得,所以佛在《般若經》上勸導凡夫,「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」,你就證得了,「真我」你就證得。「無我見、無人見、無眾生見、無壽者見」,法性就證得了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所以我們真正要修,沒有別的,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練功,練什麼?練不執著,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不執著、不分別。先從不執著下手,然後再提升不分別,再提升就沒有妄想,功夫一層一層向上提升。先要學什麼樣的色相都看得慣,在這裡頭沒有好惡,沒有我喜歡、我討厭,在這裡頭修平等性;耳在音聲裡面修平等性。平等跟清淨是連在一起的,《無量壽經》的經題是清淨平等覺,只要你修到真正的清淨平等,你已經覺悟了,不覺是決定做不到。鼻在氣味裡面修,舌在嘗味裡面去修,《華嚴經》到最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歷事練心,功夫到哪裡修?在這些地方修。
果然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,你的心就入寂然不動,寂滅忍。如果達不到這個境界,不得已求其次,無生法忍,寂滅忍下面是無生法忍。《仁王經》上說的無生法忍菩薩,下品的是七地,中品是八地,上品是九地。下品的寂然不動是法雲地的菩薩,是十地,中品是等覺,上品是如來果位,這境界高。但是諸位要曉得,這是我們每一個人自性裡頭本具的,非常可惜我們喪失掉了。喪失不是真的喪失,是迷失,我們迷了自性,自性的法身、般若、解脫,圓滿的智慧、圓滿的能力、圓滿的相好都不能夠現前。實在講,「都不能夠現前」這個話也不是真話,為什麼?我們現在有這個身,我們也有一點聰明智慧,我們也還有一些辦事能力,現前我們的聰明智慧、我們的辦事能力、我們這個身相從哪裡來的?還不是自性「唯心所現、唯識所變」嗎?不過現在我們的能力衰退不圓滿,證到如來果地就圓滿,智慧無所不知,能力無所不能,相好具足無量無邊的相好,真正恢復了。佛法沒有別的,是教我們恢復自性本具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而已,本來就是這個樣子,所以「圓滿菩提,歸無所得」。道場神這一大段的經文,裡面的義理實實在在不可思議。
道場神長行最後一句:
【妙光照曜道場神,得顯示如來種種力解脫門。】
清涼大師說:「佛有無量力故,因行亦然,皆嚴具顯示。既是道場之神,故得道場事中解脫。」這個話的意思是說,佛在果地上的能力無量無邊,我們一般人講的神通廣大。因地是菩薩,包括我們現在,我們現在就是初發心的菩薩。在我們現前,一般人常常講到多才多藝,多才多藝就是如來果地上種種力的少分。我們迷失自性,多分的能力不能現前,少分還現前,我們一定要利用這個少分的能力莊嚴道場,這就用得正確,這種用法與性德就相應。所以道場神能夠以這種修行方法契入如來境界。這個道理我們要懂,懂得之後你就曉得,真的是像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「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」,門門都能證無上道。
這種例子太多了,在倓虛法師佛七開示裡面,他講了一個故事。他是北方人,中年出家,跟隨諦閑老法師學教,諦老看他與北方有緣,就叫他到北方去建道場弘法,所以東北幾個道場都是他一手建立的。在哈爾濱他建極樂寺,極樂寺落成之後,他舉辦一個傳戒法會來紀念道場的落成,請諦閑老和尚做得戒和尚。那個時候他做方丈,定西老法師做當家師。香港荃灣東林念佛堂就是定西法師創辦的,這兩位法師都到香港來,也都在香港這個地方圓寂往生,跟香港的緣很殊勝。
他說在開戒的時候,開戒當然需要許多義工來幫忙,有一位修無法師來找定西法師,希望在道場做義工。老和尚很歡喜,定西法師對他比較冷淡一點,看他沒有念過書,現在人講沒有文化、土裡土氣,就問他:「你能做什麼?」修無師說:「我發心在戒期當中照顧生病的人。」這是很重要的工作,戒期是五十三天,受戒的這些戒子難免不生病的,他發心照顧病患,於是就在道場住下。住了幾天,好像還沒有開戒,他忽然向老和尚倓虛法師告假。倓虛法師人很慈悲,人有事情當然也不好留他;定西法師的修養就不如老和尚,定西法師就很生氣,他說:「你這個人怎麼沒有耐心、沒有恆心,戒期只有兩個月,你要走,你也應該把戒期當中你所承擔的工作做好,等戒期圓滿你再離開。」他告訴定西法師,他說:「我來告假,不是到別的地方去,我要往生到極樂世界去。」兩個老法師聽了,這個不是普通事情了。就問他哪一天?修無師說大概不超過一個星期,請常住準備兩百斤柴火,準備火化。定西法師都答應他,他也就回到寮房去了。到第二天他又找老和尚告假,他說:「老和尚,我今天就走。」大家趕緊給他準備後事,在寺院後面小房子臨時給他搭了一個鋪。他要求老和尚派幾個人幫他助念,送他一程。當然這種事情大家都很歡喜,修無師又不生病,身體一切都非常正常,怎麼說走就要走了?這也是很希有難遇到的一個盛會,所以當時這個道場就有一些人去幫他助念。在助念的時候,有一位同修就說:「修無師,你功夫是不錯,你這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預知時至。過去往生的人總是作幾首詩、作幾首偈子留給我們後人做個紀念,你也應該作一兩首詩留給我們。」修無師就說:「我是個苦惱的僧人,沒有念過書,我也不會作詩,也不會作偈,但是我有一句老實話供養大家。」他就說了一句:「能說不能行,不是真智慧!」大家聽他這一句話,覺得很踏實,他講的話很有道理,說完之後他就坐化了。
我說這一段故事,這段故事在香港老同修一定都知道,倓老法師常講,用修無師來勉勵我們大家。修無師一生在道場做粗工,粗重的活他幹,從來沒有怨言,見到任何人都笑瞇瞇的,都很有禮貌,任勞任怨。他用什麼功?就是一句「阿彌陀佛」,因為他不認識字,他也沒有辦法看經,除了在寺院裡面做這些粗重工作之外,就是一句「阿彌陀佛」,他居然就念成功了。真的是一心專念,不雜妄想,走的時候這樣的殊勝,這就是『如來種種力』,在道場裡面顯示的解脫。他在沒有出家之前是做泥水匠的,是一個做粗活的,生活非常清苦,知道世間苦,發心出家。出家就學這麼一句佛號,老實念佛,他真正是個老實人,說的話都很老實,「能說不能行,不是真智慧」。
我們讀到此地,在道場裡面幹活,我們今天講是義工,為大眾服務沒有代價,不拿工資,做得那麼認真、做得那麼歡喜,真的是分別執著做斷了;他這個不是坐禪那個「坐」,工作裡面把妄想分別執著都打掉了。我們在前面所講的,眼在色塵裡面做斷了,耳在聲塵裡面做斷了,舌在味塵裡面做斷了,所以常生歡喜心。無論是什麼人、是什麼事,只要叫他,他沒有不是歡歡喜喜、盡心盡力來給你服務,絕對沒有懈怠懶惰。工作認真,每個人都歡喜他,這是我們應當要效法的;也為我們顯示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,這真正懂得莊嚴道場。他往生之後,諦閑老和尚才到極樂寺,聽說這個事情,諦老就看看他坐化的地方,非常讚歎,這是出家人的好榜樣。我們從這裡頭細心去體會,應該怎樣護持道場,怎樣護持正法,怎樣幫助這個世間一切苦難眾生回頭是岸,這就明白了。長行我們就介紹到此地,再看下面的偈頌:
【爾時淨莊嚴幢道場神,承佛威力,普觀一切道場神眾而說頌言。】
這一段文字是說偈儀,每一段裡面都一樣。我們念得很多,可是意思很深,世尊不斷的重複,我們要懂得他重複的真正意思。那是非常非常重要,所以才加強多說,希望我們有很深的印象,時時刻刻記住「受持讀誦,為人演說」。特別是禮敬,普賢菩薩教我們把這一條列在第一,「禮敬諸佛」。說偈這是稱讚如來,這是應當要學習的,必須要學習的。第一首:
【我念如來往昔時,於無量劫所修行,諸佛出興咸供養,故獲如空大功德。】
道場神第一尊,這是總的代表,後面說了十位是別說。總說,他所修學的是「出現供養佛廣大莊嚴具誓願力」,他從這裡修行證果的,所以讚頌裡面跟他的修學相應,我們讀了要知道怎樣去學習。第一句我們要認識,一切諸佛如來在沒有成佛之前跟我們一樣,他怎麼成佛的?因為護法而成就的。護法最重要的就是修供養,財供養、法供養、無畏供養,永無間斷的供養,要發這樣的長遠心。這裡頭最重要的供養是「如教修行供養」,佛怎麼樣教,我應該怎麼樣去做,用我的心、用我的身、用我的智慧、用我的才藝供養諸佛如來。
諸佛如來在哪裡?你一定要曉得,一切眾生就是諸佛如來。供養,用現代話就是服務,為一切眾生服務,無條件的服務,不接受報酬的服務,而且用的是恭敬心、真誠心,盡心盡力,這種服務就稱為供養。服務裡頭最重要的,是自己要給一切眾生做好榜樣,這個服務到家了,這個服務裡面充滿了圓滿的智慧,教化眾生。你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從哪裡表現?從你服務形象上表現出來。從哪裡做起?佛法裡頭常講的,這一段裡頭也非常重視,就是契機。我們看看現代社會一般大眾,哪些觀念是錯誤的?哪些言語是錯誤的?哪些行為是錯誤的?那我們反其道而行之,我們做出一個好樣子。譬如,這些大眾對人對事對物傲慢無禮,那我應該怎麼作法?我對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恭敬有禮。我要做出來給別人看,我供養這些大眾,希望大眾看到我這個供養、接觸到我這個供養,他心裡有所領悟,這個供養他就接到、就得到。所以這種布施供養不是送禮給人,我們今天講送人財寶、送人法寶,不是這個,自己要做出樣子給人看,真供養!一切時一切處我們都要做一切眾生最好的榜樣,這不就成佛了嗎?說實在話,諸佛如來、諸大菩薩是九法界眾生最好的榜樣。佛用這個方法來教導我們,真的是幫助我們快快成佛。
社會上有不少年輕人,追求財富,追求智慧,追求才藝能力,這是人所必然的,無可厚非。應該怎麼求法?妄想分別執著求不到。真實智慧,宇宙之間性相、理事、因果,這些是大學問、大問題,自古至今多少人在研究、在追求,一直到今天也有不少學說出現,但是沒有一種學說是令一切大眾心服口服,這是什麼原因?沒有找到真理。一切事物真正的道理沒找到,所發現的可以說是相似的真理,不是真實的,所以信的人不多,不能接受的人不少。他們的願望值得讚歎,他們的精神、努力也值得我們讚歎,他錯在什麼地方,為什麼找不到事實真相?錯在方法上用錯了。
這個道理只有佛經講得透徹,佛是個過來人,我們今天講哲學家,佛是大哲學家;你講他是教育家,他也是個大教育家。實在講他什麼都不是,也什麼都是,這才是真正究竟圓滿。他心地清淨,一念不生。不單是坐在那個地方一念不生,他替我們辦事的時候、跟我們上課的時候,講經說法就是跟大家上課,還是一念不生,這個我們很難懂。說他老人家靜坐的時候一念不生,睡覺的時候一念不生,我們比較容易領會,說他辦事、說他在上課為大家解答問題的時候也是一念不生,我們就難懂了。確確實實一念不生,為什麼?如果生一個妄念,有念皆妄,為什麼?「真心離念」,真心裡頭沒有念,所以起念就是妄心,就不是真心。
於是我們把這個根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世間所有這些科學家、哲學家他們都有念;換句話說,他們都有分別、都有執著,所以不能找到宇宙萬有的真相。佛何以能找到?佛離念,佛沒有念,到離念的時候,這個事實真相就擺在面前。所以佛說什麼人離妄想分別執著,什麼人就明白了,你就得到了,在佛法裡面這叫證果,這叫得道。你怎麼得到的?你得到的是什麼東西?大乘經上常說「圓滿菩提,歸無所得」,為什麼說你無所得?一切都是自性本具的,沒有一法是從外頭來的。你的智慧是你自性本具的,絕對不是從外頭得來的;你的才藝、你的能力,萬德萬能,也是你自性本具的;無量的相好,身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,也是自性本具的,也不是從外面得來的,所以你統統證得現前,實在講無所得。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,是真實的受用,我們學佛目標就鎖定在這裡,我們希求我們也能證得大圓滿。
『我念如來往昔時』,這個話雖然是淨莊嚴幢神所說的,他代表我們;『於無量劫所修行』,前面第一句講時間,「往昔」是講時間,第二句是講空間處所,「無量劫所」、處所,用最簡單的話說,上一句是一切時,下一句是一切處,一切時一切處沒有間斷過。修行,修的什麼行?『諸佛出興咸供養』,這裡頭「諸佛」兩個字有講究,諸佛是指過去佛、現在佛、未來佛,十方三世一切佛,這句話裡面把我們每一個人都包括在其中,我們是什麼佛?未來佛。大乘經上常說,「一切眾生皆有佛性」,凡有佛性皆當作佛。你有佛性,你怎麼會不成佛?現在你迷惑顛倒,你總有覺悟的一天。或者是在來生,或者在後世,無量劫之後也是後世。你本來是佛,你迷惑顛倒,總有一天你會回頭,所以一切眾生是未來佛。一切眾生出現在世間,也是諸佛出現在世間,因此行菩薩道的人「咸供養」,這個「咸」,用現在的話來說是統統供養。這裡頭決定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用真誠心、恭敬心、平等心供養一切眾生,對一切眾生跟對諸佛如來沒有兩樣。
過去那些諸佛如來是這樣修的,『故獲如空大功德』,他們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,沒有法子形容,用虛空來形容,他們修成的功德像虛空那麼樣大。「空」還有很深的意思,不著相。與清淨心相應,與真誠心相應,與正覺心相應,「如空」,這就是功德。如果你為大眾服務,修一切法都是為眾生的,這就是供養。我修這一切法,我希望有回報,那就不空了。世間人希求的,我希望得智慧、我希望得財富、我希望得相好,只要你有絲毫希求,你就著有,那就不空。著有,跟諸位說,能不能得到?能得到,那不叫做功德,叫福德,這個句子要改一改,「故獲如有大福德」,著相就變成福德了。福德不能離開三界六道,大福德到哪裡去受報?去做天王,我們佛經裡面常講的大梵天王、摩醯首羅天王,那個福報我們人間不能比,他去享這個大福德去了。
因此我們必須要記住,為一切眾生服務,絕不希求絲毫的果報,你這是圓滿功德。功德裡面必定包括福德,福德裡頭沒有功德,這個道理要懂。福德跟功德的修學,在相上來講似乎沒有兩樣,不同的是用心不一樣。福德是有心、有求,功德是無求,沒有希求的念頭,差別在此地。服務的項目無量無邊,不要攀緣,隨緣就圓滿了。攀緣是什麼?攀緣你就有心,就有妄心夾雜在裡頭。隨緣的境界也很廣,義理也很深,譬如我們生活在現前這個時代,在這個時代我們應該用什麼心態來服務?用什麼方法來服務?就我們眼前環境、能力能夠做到的。我今天為一切眾生服務,是在攝影棚裡面介紹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你們諸位同學想想,這就是知道機緣,了解這一個時代一切眾生迫切需要,而他們自己疏忽了,我們為他們提供,以這個來供養。
不但我們每天讀誦、研究、討論,更重要的是自己如教修行,天天在學習,一天都不放鬆。日久天長,不知不覺就入了這個境界,這就是祖師大德常講的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。放棄自己妄想分別執著,完全隨順經論的教誨,經論教誨就是諸佛菩薩的教導,我們跟他學,向他學習,假以時日當然就有成就。縱然過去生中我們的善根福德差一點,在這一生當中可以補足,那就是勇猛精進可以補足過去生中善根福德之不足;抓住機會,彌補這一生當中因緣之不足,只要這三個條件具足,哪有不成就的道理?《彌陀經》上那是講往生,「不可以少善根、福德、因緣得生彼國」;同樣道理,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入佛境界,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脫離六道三界、脫離十法界。
總而言之一句話,學佛無論是大乘,無論是小乘,無論修學哪一種宗派、哪一種法門,這三個基本條件一定要具足。「善根」說得清楚明白一點,能信能解是善根。我相信,不疑惑,我要跟佛學,依法不依人。天人來了、天神來了、鬼神來了,示現許許多多神通感應,我要不要跟他學?我若跟他學,錯了!你跟他學,他是天人,你就是學天道;他是鬼神,那你學鬼道。我要跟佛學,我學佛道,我學菩薩道。天龍鬼神裡頭有不少也是在修佛道、修菩薩道,值得我們尊敬,激發我們的信心。佛道殊勝,我們今天明白了,天龍鬼神他們也搞清楚、也搞明白了,他們修學有成就,我們不可以落在他們後面。
這首偈的大意總得要搞清楚、搞明白,我們一定要盡心盡力,隨時隨處幫助一切眾生。幫助他們裡頭最重要的,無論有形或者是無形,都是要提醒他們覺悟,幫助他們回頭是岸。從哪裡回頭?從妄想分別執著回頭,從隨順煩惱習氣回頭,總依佛陀教誨,這就對了。這個供養是真實供養,這是真實的護持,護持諸佛如來正法,護持一切眾生正法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