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九二0卷)  2002/12/17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0920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華藏世界品」,偈頌最後一段,第七首看起:

  【不可思議國,普轉法輪聲,願海所出聲,修行妙音聲。】

  這一首偈的意思很長,第一句是講剎土,無量無邊的剎土。不論是菩薩的淨剎,六道凡夫的雜染剎土,後面這三句統統都存在、都具足。問題就在學習的人,佛家常講學人,真正發心學習的人會不會?會不會看?會不會聽?果然會,一切時一切處,無論是順境逆境、善緣惡緣,皆得蒙益,都得利益,實實在在的話。所以這個地方的剎,開頭講『不可思議國』,這一句話意思很深,說之不盡。剎無分染淨,人無分善惡,眾生不分善惡,真正不可思議。

  諸佛菩薩在其中,『普轉法輪聲』,「普轉法輪」這一句是教化。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。我們通常講的「佛度有緣人」,無緣的人,佛就不能度。什麼叫無緣?他不肯學,他不肯接受。這佛常說的,也是警策我們,實際上呢?實際上是他不肯學,不願意學,不願意接觸,佛度不度他?也度。這就是佛門當中,另外有一句話說「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」,你們想想這個話的味道。他緣沒有成熟,沒有成熟不能捨棄他,沒有成熟也要照顧他,也要常常啟發他。他業障深重,一切善巧方便都不能啟發。是不是真的不能啟發?不是的,業障重沒有錯,一次、兩次茫然不覺;千次、萬次,有那麼一點印象;百萬次、千萬次、萬萬次,回頭了。從這些地方,才真正能體會到佛菩薩的大慈大悲,不可思議!

  「普轉法輪聲」,這裡頭是三業轉輪。三業是身示相,總是示現一個好的形象,讓他天天看,長時間的看。我在前面跟諸位提過,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天天都是示這個相。般若會上,我們在《金剛經》上看到的,須菩提尊者就那麼樣看釋迦牟尼佛,看了二、三十年。二、三十年之後,這一天豁然覺悟,看出名堂出來了。你看天天守在釋迦牟尼佛的身邊,天天看,看到二、三十年,看出來了,這才讚歎希有世尊。「希有」這一句裡頭,含的意思也是深廣無盡。讚歎釋迦牟尼佛的德行智慧,永恆不絕的在那裡示現;也讚歎自己,太不容易!你看看幾十年天天釋迦牟尼佛這樣示現,我都沒有發現,今天豁然一下發現,所以那個「希有」裡頭的意思好多好多。

  不能說他們這是愚痴,茫然無覺,我做也沒有用處,何必一定要自己做這個樣子?有用處,一次一次加深,時節因緣成熟,像須菩提這樣的人還得要三十多年。這個時間是怎麼算的?世尊從鹿野苑開始講經,這沒有多久,三迦葉帶他們的學生一千人皈依世尊,目犍連、須菩提帶了兩百人,僧團是這樣形成的。他們經歷阿含十二年、方等八年,二十年,般若二十二年;《金剛般若》是中期講的,般若二十二年是後十年講的,在後十年,三十多年了。三十多年才看出來,原來無上的妙法,就在釋迦牟尼佛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;佛所說的,佛所教的,全部落實在生活裡頭,我們現在講的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。我們今天細心觀察,我們讀《釋迦譜》,讀《釋迦方志》,這是古老的《藏經》裡面的釋迦牟尼佛的傳記。細細去思惟,細細去觀察,你看看釋迦牟尼佛,跟《華嚴經》一對照,像不像?不但像,完全一樣。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釋迦牟尼佛圓圓滿滿的都落實了。「普轉」,示現給別人看,不可思議的境界,這是真實的大願。

  『願海所出聲』。「願海」,是佛從因地,因地也跟我們凡夫一樣初發心,無量劫中時時刻刻發度眾生的大願。世尊在教導我們,把諸佛菩薩無量的弘願,總結為四弘誓願。所以四弘誓願是一切諸佛如來、菩薩,無量無邊大願的總結,總綱領,總的願。這是勸導我們要發願,願是我們這一生當中的方向目標。我們世間人講立志,人要不立志,沒有志,他的一生是盲目的,即使他勇猛精進很用功,最後都落空;他沒有方向,他沒有目標,所以到最後一無所成。人,少小立願,堅定不移,這個人在這一生當中,肯定有不思議的成就。你看看這個世間,出世間也一樣,我們現在一般講出人頭地,大成就的人,他怎麼成就的?願力,肯定是一門深入,長時期的奮鬥努力成就的!這個常識一般人都能夠理解。

  往年茗山法師,這我們都很熟悉,老和尚在大陸上對我讚歎。我聽他的學生告訴我的,他那些信徒告訴我的。淨空法師這一生講經講得好,他說:人家他什麼都不管,他又不做住持,又不做當家,專門天天講經,哪有講不好的道理?對,一點都沒錯。我這一點成就是什麼?一個方向,一個目標,一生就專門幹這一樁事情。我是把我自己的經驗,貢獻給我們這些年輕同學。現在這個世間講經說法的人少了,佛法沒有辦法興旺起來。世出世間任何行業興旺,靠人才,佛法一定要靠弘法利生的人才。你要走弘法利生的道路,你要堅定志向,你要放下萬緣,不能管事。我常講管事、管人、管錢,你要是一涉及到這些,你想想看,你的心就不清淨,你就不能專一在經教上,你怎麼會成就?縱有成就,有限。所以那些事務,讓別人去做。做的人,我對他恭敬禮拜讚歎,為什麼?他成就我,他代我做,這就是護法,他護持我。我是把自己這一生怎麼樣成就的,這個經驗奉獻給大家。心務必要清淨,務必要真誠,務必要平等、要慈悲,與佛菩薩的行願相應,這一條路才能走得通。

  諸位知道,我這一生學佛有三個老師。第一位方東美教授,台灣大學哲學教授。我在他那個地方認識佛法,佛法是他介紹給我的。原本我以為它是迷信,所以從來沒有念頭涉及,到寺廟不過觀光旅遊而已。不知道有經典,不知道經典內容是這樣的豐富,這是從方老師那裡知道的。第二位指導我的老師是章嘉大師,章嘉大師教我看破放下,我在這個地方得益多了,如果不知道看破放下,這個教入不進去。放下什麼?放下自私自利,放下名聞利養,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,放下貪瞋痴慢,這是第一步。再進一步,世出世間法統統要放下。為什麼?《般若經》上講的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、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。你要不要放下?放得乾乾淨淨,一絲毫都沒有了,這個時候就叫佛陀,你就成佛了。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放下,所以他沒有證得究竟佛果。我這才明膫,菩薩成佛修的什麼方法?無非是看破放下而已。放下,再放下,再放下,到等覺菩薩還要放下,這成佛了。所以看破放下相輔相成,放下幫助你看破,看破幫助你再放下。這就真的像上樓梯一樣,有一絲毫牽掛放不下,你就沒有辦法進步。如果你想你的境界再提升一層,肯定要放下。這是我在章嘉大師那個地方學到的。

  因為早期對佛法的理論、方法、境界非常羨慕,興趣非常濃。章嘉大師看出來了,對戒律這一條非常疏忽。因為有一個錯誤觀念,我那個時候想我是知識分子,我學佛要學佛經這些道理,做人處事待人的這些方法,提高精神上的享受。戒律,總以為這是普通的生活規範。釋迦牟尼佛所制定的戒律,三千年前古印度人的生活規範,這個不必要學它,所以對於戒律是非常非常的疏忽,沒有意思去學它。大師看得很清楚很明白,我又是個相當固執的人,要勸我學戒律,難!他用個很巧妙的方法。這個方法就是,我每次去看他,絕大多數,我離開的時候,他都會送我到門口,我很感動。因為大師的精舍,說實實在在的,很少閒人會去。基本上,他居住這個精舍非常安靜,沒有人去打攪。我是一個星期去一次,大概是兩個多小時,離開的時候,他都送我到門口,會說一句話:戒律很重要!所以這一句話,至少我聽了幾十遍,但是沒有放在心上。聽了幾十遍。

  三年之後,章嘉大師圓寂,我失掉這麼好的老師,這個老師真正愛護我、關懷我。所以他火化,單獨建立一個火化的小塔,我請了三天假,在這個小塔旁邊搭了個帳篷;帳篷不是我搭的,甘珠活佛搭的。甘珠是他的學生,好像搭了兩、三個帳篷,守塔的人有十幾、二十個,我也參加了。我就住在這個帳篷裡,住了三天。三天,我非常認真的反省,我跟大師三年,他老人家教了我些什麼東西?這一反省,「戒律很重要」這一句話印象非常深刻。常常在我面前提醒這一句話。我這一次明白了,你看這一句話幾十遍,真的他要不往生的話,我還是忽略掉,不會認真。這一走,認真一反省,這一句話印象非常深刻。三天過了之後,我還要去上班工作,甘珠活佛他們守了七天。這樣什麼?找戒律的書來看。

  這一樁事情,大師過去曾經給我說過,學戒,戒怎麼學?你學一條,這一條你就得,你要真正做到,不在形式。這我想想有道理,形式上受的那個戒,你受了之後做不到,那不算數的。發給你這個戒牒,並不是你就得了戒,你要做到。戒是行經,這個經典分四種,教理行果(教經、理經、行經、果經,果是講境界),那是行的;你做不到,那假的,不是真的。真正做到,那種形式有沒有,沒有關係。所以大師給我講的,我聽了他老人家的話,合情合理。他不講很高深的,不講很玄妙的,叫你聽了之後,你自自然然感動,應該是這個樣子。所以這回來看戒經,來學戒,能做多少,做多少,做不到的,慢慢再來。總而言之,要真幹,如果不幹,對不起老師。老師這一句話說了幾十遍,我怎麼能對不起他?所以以後隔了一年,我把工作辭掉,一心一意走這條路。這個路子,章嘉大師替我選擇的。我向他請教,我這一生從事哪一個行業,對自己、對佛法、對眾生最有利?他給我選擇出家弘法利生,我這個路是他替我選擇的。

  所以人不能沒有志,沒有志,一事無成。你這一生想學一樣什麼東西,鍥而不捨,一直下去,哪有不成就的!就怕三心二意,就怕貪多。這個法門不錯,那個也好,貪多嚼不爛,樣樣懂一點皮毛,沒有一樣能出人頭地。所以連《三字經》上都講「教之道,貴以專」,這個教學的大道理就是專,專精,你就通了。一樣通了,樣樣都通。世出世間法都這個道理。宋朝程子講得好,那是講儒家,他怎麼教人?他說儒家,你能夠把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,這兩部書通了,儒家所有的典籍你全通。你看看,這不是跟佛法講「一經通一切經通」一個道理?這個意思是,你會麼?你真的會麼?至誠感通,這是李老師教導我們的。「願海所出聲」。

  後面一句,『修行妙音聲』,這個「修行」再加個「妙」字;修行,示範。日常生活,這個生活給世間人做示範;工作,為一切所有工作人在那裡做示範,特別是同行。同行是有緣人,你要做好樣子,要做好典型、好模範,這是「修行妙音聲」。這個「音聲」,往往是無聲之聲,妙不可言。我們要不是這樣學習,我們看看釋迦牟尼佛,是這樣學的,他是這樣表演的,做給我們看;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也是這樣做給我們看;歷代祖師大德,只要依照佛菩薩方法真正去修學的,就成為祖師大德,沒有例外的。佛法重在行門。底下一首偈,第八首:

  【三世一切佛,出生諸世界,名號皆具足,音聲無有盡。】

  這一首偈,特別著重在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。這一句祖師大德說得很多,老佛教徒聽得都耳熟。雖然耳熟,真正的義趣懂得的人就不多。這一首偈是特別提出來,境界深廣無際。『三世一切佛』,過去現在未來,沒有例外的。『出生諸世界』,這個「出生」,應化;應化在九法界,應化在十法界,十法界裡面加一個佛法界。這個佛法界是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,我們要搞清楚,不是一真法界。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,什麼樣的佛?天台宗所講的藏通別圓,藏教的佛,通教的佛,是十法界裡面的佛,沒見性。在六即裡面,他是相似即佛,他不是真佛,十法界裡面的佛。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常常示現在這裡面,去度化通教佛,度化藏教佛。賢首,就是華嚴教裡面,所講的小教的佛,華嚴講的是始教,小始終頓圓。小教跟始教,跟天台裡面所講的藏教、通教是同樣境界。這跟你講十法界。在這裡面現身、示現,幫助這些修行人提升境界。我們今天講的,破迷開悟,轉凡成聖。

  所以這個十法界,六道是凡夫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這叫四聖法界。四聖法界在大乘法裡面叫外凡。這凡夫分兩類,有內凡,有外凡。內外從哪裡分?從六道分,六道之內的,稱為內凡;六道之外的,稱為外凡。由此可知,阿羅漢、辟支佛、權教菩薩,跟這個藏教、通教的佛,都還是外凡;轉凡成聖,幫助他們。那個聖就是大聖,法身菩薩超越十法界,契入一真法界,這就是聖人,真正的聖人;天台大師講,分證即佛。雖然不圓滿,他是真的,他不是假的。這就是「出生諸世界」,這個「諸世界」就是十法界。

  『名號皆具足』,這個「名號」就是講的如來果地上的十號,這不是講的別的名號,十號。十號是通號,什麼人有?圓教初住菩薩就有,別教初地菩薩就有,就具足了。顯示這一尊佛,智慧德能相好具足,十號裡頭所說的。將來我們會講到「名號品」。『音聲無有盡』,十號之外,這十號是通號,還有別號,別號也不可思議。別號,譬如釋迦牟尼佛,這是他專有的,別的佛不稱釋迦牟尼佛。但是稱佛、稱如來、稱正遍知、稱明行足,所有諸佛都稱,通號。別號從哪裡來的?別號是因眾生而建立的。諸佛菩薩都有名號,諸位要知道,他的名號就是此地講的「皆具足」,皆具足就是十號。別號之來,實實在在講,是此時此地這一切眾生所需要的教學綱領,這個綱領就是佛的別號。

  我們這個世界叫娑婆世界,娑婆世界的眾生,現在的眾生,從釋迦牟尼佛出世,到他的法運終止,這個一萬二千年。這裡面的眾生有什麼毛病?這毛病太多了。眾多毛病當中,哪一種毛病最重要、最深,對症下藥。佛看得很清楚,這些迷惑顛倒的眾生,沒有慈悲心,慈悲心很弱,所以名號裡頭用釋迦。釋迦是梵語,什麼意思?古大德翻成能仁,能仁慈。我們這個世間,娑婆世界眾生對別人沒有仁慈心,自私自利。你看佛用這個。所以佛家常講「慈悲為本,方便為門」。慈悲方便就是釋迦落實,釋迦這個名號落實在教學裡面,就是慈悲方便;慈悲方便就是真正能仁,是世尊教化眾生的總綱領、總原則。這是說教眾生怎樣處事待人接物,至於眾生本身?本身是非常不清淨,煩惱習氣太重,顯出來就是浮躁。真的,妄念紛飛,輕浮煩躁,所以用個牟尼。牟尼是什麼意思?寂靜。寂是寂滅,把煩惱習氣滅掉,恢復到清淨心,所以翻作寂靜。你看看,牟尼對自己,釋迦教我們對別人,你看名號,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。

  我們常常念這一句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」,你懂不懂這個意思?你念這一句名號,供養釋迦牟尼佛的形像,天天看他。我們對人沒有慈悲心、沒有方便法,釋迦這兩個字,你沒有看在眼裡;口裡念,心裡頭沒有,沒有放在心上。果然放在心上,你對人一定是慈悲,一定有善巧方便。對自己一定是清淨,心地清淨,清淨心生智慧,清淨平等,這對自己,牟尼是這個意思。佛這個意思是覺,你想想看這個味道,名號的味道。

  所以諸佛菩薩的名號,全是教化眾生的。地藏菩薩,這個名號提醒我們,地是什麼?心地,自己的心地,藏是寶藏,我們自性真心裡面,有圓滿的般若智慧,有圓滿的德能,有圓滿的相好,萬德萬能,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寶藏。地藏菩薩這個名號提醒我們。提醒就是要懂得開發,用什麼方法開發?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裡頭教導我們,孝親尊師,所以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是佛門孝經,用什麼方法開發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?就是孝敬。你想想看,諸佛菩薩的名號,全是表法,全是教學的綱領。現在學佛的人有幾個人懂得?每天把佛菩薩當作神明去膜拜,求佛菩薩保佑,錯了。佛菩薩保佑你就在名號,讓你顧名思義,你就得佛菩薩保佑。你聽到地藏菩薩名號,看到地藏菩薩形像,立刻就知道要孝親、要尊師重道。這樣子開發自性的寶藏。智慧;德能,德能是能力,我們今天講多才多藝,能力;相好,那是福報,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依正莊嚴,福報,統統是自性本來具足。這是講佛菩薩的別號。

  別號也好,通號也好,「音聲無有盡」,真的是周遍虛空法界。特別是這些菩薩,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,要知道在這個世間示現,完全是為度這個地區,這個時段,這些眾生;應機說法,應機示現,示現的身不同。諸位同修在平常你們最容易覺察到的。中國人最崇敬的四大菩薩,四大名山,這四大菩薩,只有地藏菩薩現出家相,其他的觀音菩薩在家相,文殊、普賢菩薩都是在家相。在家的菩薩很多,這個道理要懂。地藏菩薩教孝親尊師,觀音菩薩教大慈大悲。文殊菩薩教你理智,不要用感情,處事待人接物要理智;感情會出亂子,理智不會。普賢菩薩教我們實踐,真幹,就是把孝敬慈悲理智,落實在生活當中,落實在工作之中,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,普賢菩薩。這是中國佛教!你要不懂,你到哪裡去學?你學什麼?所以如果你懂得,佛教這些造像,現在講藝術,佛教藝術全是教學的工具。名號是教人的,塑的這些形像也是教人的,沒有一樣不是在教人,啟發人。希望人聞到這個名號,見到這個形像,就知道修行;修正自己的毛病,自己錯誤的思想見解行為;見色聞聲就懂得修行,就覺悟了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

  諸位同學,請接著看第九首偈:

  【或有剎中聞,一切佛力音,地度及無量,如是法皆演。】

  這一首偈裡面講的內容非常豐富。「或有剎中」,這就說明不是一切剎都有的,「或有」。哪些剎有?根熟的眾生,這個剎土裡頭就有。為什麼?佛來示現教化眾生,這是屬於高級的佛法,這個不是普通的。像前面所講的「不可思議國」、「三世一切佛」,那普遍的,一切剎土統統都有,有顯有冥。顯是非常明顯,你能夠覺察得到;冥是什麼?不明顯,暗中在啟示你,你不太容易覺察得到,但是時間久了,緣成熟了,豁然開悟,這個事也很多。那麼高級佛法,那一定要根成熟,這不是初學。所以『或有剎中聞,一切佛力音』。如來果地上,有十種殊勝的德能,等覺菩薩都不能比的,何況凡夫。菩薩也有十力,但這個十力不能跟佛相比,這些都是對法身菩薩說的。

  如果我們把這個尺度放寬一點,不是法身菩薩有沒有分?像《華嚴經》前面清涼大師給我們說的十種偈,裡頭有一種叫大心凡夫,也可能大心凡夫有分,他有能力接受,他能信能解,也能夠奉行。那為什麼是凡夫?見思煩惱沒有斷盡,帶著業修菩薩行,有這一類的。他心量是真大,雖有煩惱習氣,煩惱習氣一般講,不礙事,但是煩惱習氣真的沒斷。處事待人接物,他煩惱不起現行,那就是說他定慧力夠。戒定慧三學他有力了,這就是我們一般講,他能夠伏住煩惱,煩惱沒有斷,確實能伏住,這個叫大心凡夫,《華嚴》有分。

  一切佛的十力音,底下講,『地度及無量,如是法皆演』,他當然也有分。「地」是什麼?十地,十地菩薩修行的理論方法境界。「度」就是十波羅蜜,通常我們也講六度,都可以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。如果是《華嚴經》上講的,後面還有方便、願、力、智,再加上這四種,那就是十波羅蜜。大心凡夫他也能做到。而布施持戒是菩薩修學入手之處,那個布施就是放下。放下身心世界,這個話我們常常聽講,實際上這個話的意思很深,我們初學的人聽了,還是不曉得從哪裡下手。所以我講得很簡單,講得很明白,我講什麼?從哪裡下手?從放下自私自利,放下名聞利養,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,放下貪瞋痴慢,從這個地方入門。這十六個字,你要是放不下,佛門廣大,你不曉得在哪裡?你摸不到。

  果然把這十六個字放下,你一定把佛門找到了,八萬四千法門,門門通大道。所以《金剛經》上佛講得好,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。無論哪個法門,這個通大道就是通明心見性,通見性成佛。但是這十六個字是個障礙,修行人無論在家出家,你修行不能成就,功夫不得力,什麼原因?障礙在這裡,你有沒有發現這是障礙?你要不能發現,不知道這是障礙,你怎麼能夠突破障礙?首先要發現、要明瞭、要清楚這個東西是障礙,這個東西是六道生死輪迴的根。這個東西不放下,換句話說,你就不肯放下三途六道。那你來生還得要幹,還得在三途六道打滾,生生世世出不了頭。這是你不覺悟,你迷惑顛倒。

  現在學佛的人,不覺悟的人太多太多了,什麼原因?不讀經,不研究教理,他怎麼會覺悟?說個老實話,縱然他讀經研教,覺悟也不多。這是什麼原因?就是大經大論上佛菩薩講的「佛法無人說,雖智莫能解」,《華嚴經》、《大智度論》上說的。世間聰明智慧,體會不到佛經的義趣,需要人講,哪些人講?真正修行人講。為什麼?他契入境界。換句話說,要能做到的人去講,講的才有味道。他能讀,他能看註解,他自己沒有做到。沒有做到怎麼?不是自己的,講的是別人的,道聽塗說,與事實真相總是隔一層。譬如你沒有到過美國,現在請你介紹美國,你找許許多多參考資料來看,你寫成報告,你說得頭頭是道,你沒有去過,這就是雖智莫能解。要找什麼人講?到美國去過的人,對美國社會環境了解得很透徹,他來講,不一樣。從這些道理,我們就能體會到。所以過去就是中國人有福,李老師跟我講的,中國歷代翻經註經的這些祖師大德,都是修行證果之人,不是普通人。沒有修證,沒有契入境界,拿著別人的東西,道聽塗說,不是那麼回事。你仔細去聽講,他都把意思錯解、講錯了,很多很多。會聽的人,一聽就聽出來;不會聽的人,懵懵懂懂。這就是他欺騙不了內行,學了一點皮毛,可以騙外行,不能騙內行。布施、持戒、忍辱,這三個是根,基礎的基礎。

  「及無量」,無量就是無量法門,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。「如是法皆演」,我們今天講的大乘小乘,顯教密教,宗門教下,這是把佛法統統都包括了。他這裡不講「說」,如是法皆說,他不講說,他講「演」,你看看這個意思,演是什麼?統統做到,表演給你看,不是說給你聽,真做到了,這個叫真的在學佛。唯有學佛才能教人學佛,我自己做出一個學佛的樣子給你看,學佛是這個學法。你自己不學佛,教別人學佛,沒有這個道理,你怎麼教?我們今天經營這個道場,管理這個道場,為什麼管不好?原因在哪裡?很簡單,我們自己沒有做到。為什麼古來那些祖師大德管那麼大的道場叢林,一個叢林幾千人在一塊共修,井井有條,一點都不亂,為什麼他能管好?自己真修。真實的智慧,真實的德能,大眾沒話說。方丈住持,綱領執事,這個綱領執事就是首座、監院、維那,哪一個不是以身作則?不能以身作則,不能夠擔任執事,所以執事是菩薩,不是凡人。執事是護法,清眾是修行人。就好像辦個學校一樣,教職員是護法,誰是在學習?學生。

  所以護法的功德,在弘法之上。弘法要真正能產生效果,一定要靠護法。護法不護持、不幫助你,弘法的人再能幹,再有學問、有德行、有善巧方便,沒有辦法發揮。就好像一個好的教員,沒有學校去請,他沒有機會教學,這個道理是相同的。我們看看中國歷代叢林裡面的住持、綱領執事,真的,李老師說得不錯,都是修行證果的人,他們來護持正法,來成就學人。所以這個道場代代都有高人出來,教得好,這後繼有人。再看下面一首,第十首:

  【普賢誓願力,億剎演妙音,其音若雷震,住劫亦無盡。】

  大乘圓教決定不能少了普賢,《華嚴》,普賢為長子,文殊為庶男。普賢菩薩代表行,普賢行願,代表行、代表願;文殊代表智,在《華嚴經》上他代表十波羅蜜。十波羅蜜要文殊菩薩來落實,所以這兩大菩薩,《華嚴》大教的綱領。『普賢誓願力』,前面跟諸位說過,普賢十願,這是最簡單的從綱領上來介紹,願願都具足十波羅蜜,禮敬諸佛裡面,有布施、有持戒、有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、方便、願、力、智;稱讚如來這個願裡頭,也具足這十波羅蜜。願願具足,交互起來,不但願願具足十波羅蜜,願願具足其他的九願。禮敬,禮敬裡面具足有讚歎、有供養、有懺悔業障、有請轉法輪、請佛住世、乃至普皆迴向。哪一願裡頭,都統統圓滿具足,這是不可思議。『億剎演妙音』,這個「億」不是數字,這個億是代表大圓滿。《華嚴經》表法用十,表圓滿,十個十是百,百千萬億都是代表圓滿。願是代表大圓滿,究竟圓滿,取這個意思。億即億剎,遍法界虛空界,所有佛剎一個都不漏,在那裡表演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表演文殊的十波羅蜜,表演普賢的十大願王,一點都不錯。

  『其音若雷震』,這一句話不好懂。這音像雷震一樣,我們沒有聽到。這是實在的,我們為什麼沒有聽到?這個收音機出了毛病,收不到。我沒有看到,眼睛出了毛病,六根闇鈍不靈了。諸佛菩薩為我們表演,我們竟然一點感覺都沒有,你這才會體會到一點業障深重,自己的業障多麼重。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是毘盧遮那如來,法身佛,遍法界虛空界,在那裡演說,從來沒有間斷過;依正都說法,六塵都說法。我們今天是在《華嚴經》裡面得到這個資訊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,有那麼一點意思了。佛在經上所說的,我們能夠贊同,能夠體會,確確實實情與無情統統在說法,統統在表演,演的是什麼?說的是什麼?《大方廣佛華嚴》。你要不能契入這個境界,這個經文的意思你就說不出來,你體會不到。

  諸位同學,你一定要記住,你為什麼不能契入?你為什麼不能體會?剛才說了,你有自私自利,你沒有放下名聞利養,你還貪圖五欲六塵享受,心裡頭還有貪瞋痴慢,所以你不會!你有眼不見,有耳不聞,有鼻你也聞不到香氣。如果諸位真正把我這幾句話聽清楚、聽明白,你應該怎麼做?立刻放下這十六個字,你把這個障礙立刻放下,你就能契入。你需不需聽我講解?不需要,你也入這個境界。在世出世間一切法裡面,一切人事物,你自然會看出一點門道出來,這一點門道肯定與佛華嚴相應,然後你才曉得這個大教不可思議,這個大教有無窮的受用,你真正能夠體會到。

  『住劫亦無盡』,這一句講時間,前面講空間,遍法界虛空界,遍過去現在未來。我們用現在的話來說,超越空間,超越時間,這是華嚴境界,這是事實真相。

  唐朝時候,註解《華嚴》的,除了清涼大師之外,還有一位李通玄長者,他為《華嚴經》造一部論叫《華嚴合論》。長者在論裡頭有幾句話,這一品經「華藏世界品」,講的是毘盧遮那佛果地上的依正莊嚴,目的是教我們「見果知因」。我們看到果報如是的殊勝,從果上你就曉得因。就像我平常講這最淺顯的因果。我們看到現在這個世間富貴人家,這個人發大財,億萬財富,我們看到這個果報就曉得過去生中,絕對不是一生,多生多劫修財布施的果報,他得這麼大的財富。看到這個人聰明智慧超過常人,我們就曉得這個人是累劫修法布施的果報。這個人健康長壽,我們曉得他過去生中修的無畏布施的果報,見到果就知道因。同樣一個道理,看到現在人他的造作,他的思想,他的造作,我們也會知道他將來的果報。他現在歡喜財布施,他將來必定得財富;歡喜法布施,他必定得智慧;歡喜無畏布施,他必定得健康長壽。因緣果報,絲毫不爽。

  佛為我們說這兩品經「世界成就品」、「華藏世界品」,他真正的目的是教我們見果知因。我們學習了,應當要仿效、要效法,果報太殊勝,因殊勝。實在講,這個因我們很不容易看出來,這樣殊勝的果報,不要緊,佛很慈悲,底下一品就把這個因說出來。我們想得這樣的依正莊嚴,「毘盧遮那品」裡面講修因,好好的來學習,知道怎麼個修學法,我們才能得這樣殊勝的果報。

  佛表演,決定不會落空;佛教學說法也不落空。根熟的眾生、大心凡夫現前得利益,所謂是這一生得度。善根福德少的,不成熟的,給他種善根。換句話說,幫他提升善根福德,讓他下一次來生後世,有緣遇到這個法門繼續再修。我們在這一生,善根福德,或者是能發大心,歡喜讚歎,依教奉行。你要曉得過去生中,多生多劫積的善根福德,哪有一生成熟的道理!所以我們對於沒有成熟的那些人,可不要著急,一定要幫助他快快成佛。說老實話,佛菩薩都做不到,我們哪有這個能力?白著急。你的善心可嘉,但是怎麼樣?無補於事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。怎麼做才如法?自己積極去修行,我自身一定要做到,一定要證得,這就對了,我成就了。我成就了,這是一個很好的示範,很好的樣子,幫助眾生起信,幫助眾生理解、契入。我怎麼成就的,現前這個樣子擺在此地,這是證據,這不是說空話。現身說法,這哪裡是假的?能幫助人起信,能幫助人理解,激發他依教奉行。所謂自度而後才能度他,你自己沒有能得度,也就是你自己做不到,你想度別人,佛常講「無有是處」,沒有這個道理。一定要先成就自己。

  換句話說,世出世間的事情,你要想成就都要從自己本身下手。這是自度度他不二法門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都是這樣成就的。我們如果不依照成規,另外想一個方法,難,那個不容易。又何況諸佛如來太多太多,法身菩薩不知道有多少?如果還有別的路可以走,他為什麼不傳給我?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明瞭,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走到正道,一個法門。這也有個比喻,譬如我們今天上高速公路,無論你從哪個地方上高速公路的小路很多很多,那就是無量無邊法門。上了高速公路之後,就是一條路,到達你的目的地。我這個比喻簡單,你很容易懂得。你想從哪一個匝口入這個高速公路,那由你自己選擇,上路之後就一條。佛法如是,不例外,真正契入之後,就是覺正淨。覺正淨雖然給你講三個,實際上是一樁事情。就好像高速公路裡頭有三條線,同一個方向,同一個目標,三個車道,覺正淨三個車道。這三個車道,無論你走哪個車道都沒有問題,一直達到你的目的地。離開這三個車道,那你就離開了這個高速公路,你就到不了你的目的地。佛法修行證果,亦復如是。這個比喻很淺,寓意很深,你要細心去體會。大乘佛法超越時空。我們看最後一首:

  【佛於清淨國,示現自在音,十方法界中,一切無不聞。】

  哪裡是『清淨國』?在佛的境界當中,沒有一處不是「清淨國」。為什麼?經論上常講「境隨心轉」,佛心清淨,哪裡不清淨?佛在我們這個地方居住,我們這個世界在佛的境界裡面是清淨國;我們的境界裡頭,五濁惡世。你要問為什麼?佛的心清淨,把這個世界自然轉成清淨國。我們的心濁惡,所以現的這個依報就是五濁惡世,就這麼個道理。真正通達明瞭這個道理,你們想想看,要不要看風水?不需要。改變風水,改變命運,在哪裡?在自己的心地。心要轉了的時候,什麼都轉過來了。我們前面所講的福報,沒有福報,心一轉過來,福報現前,聰明智慧現前,健康長壽現前,沒有一樣不現前。從心地上轉,不是從境界上轉。從境界上轉,累死,累死得到得不到?如果得到,那個累還有價值,畢竟我得到。累死了也得不到,那不叫冤枉嗎?沒錯,真的是冤枉。這個事實,這個道理,我常常勸人讀《了凡四訓》,你能把《了凡四訓》念上三百遍,念上三千遍,這個事實真相跟道理,你就豁然大悟,你真的覺悟,真正明白。

  這些書你念上幾遍,沒有用處。告訴你念個三十遍、五十遍,不起作用。什麼原因?我們自己的障礙太深太深,突不破。為什麼說念三百遍,念三千遍?古人講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。古人要千遍,我們現在的煩惱習氣比古人重得太多太多,他念千遍,我們要念三千遍,不能少的。說這麼多遍,怕你聽到,這個太繁瑣,算了,不念了,所以我再打個折扣,三百遍,這方便說。三百遍念過之後,我再勸你念一千遍,你有信心,你會念。一千遍念完之後,我再叫你念三千遍,行,慢慢的循序漸進來引導你。終極的目標,希望你覺悟,覺悟之後,你的命運就改了,一覺悟命運就改了,然後看你自己努力的方向,你的果報就不相同。所以境隨心轉,佛永遠是「於清淨國」,這個「於」就是當「在」講,永遠在清淨國,心清淨。

  『示現自在音』,佛得大自在,什麼障礙都沒有。我這五十年學佛,整整五十年,二十六歲開始學的。我學佛半年就吃長素,所以我吃素也五十年。你們如果說吃素不健康,你看看我這個樣子,健康不健康?你們吃肉吃了五十年,你跟我比比看,看誰健康?五十年的心得,我講經講了四十四年,這馬上過年到明年就四十五年了。我的心得就二十個字,「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」,要長存這個心。對一切人事物都用這個心,決定不違背。日常生活當中,工作待人接物,「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」。我這一生學佛,二十個字。自在隨緣,你的示現,身自在,行自在,特別是音,說法自在;這個自在音,說法自在。說法自在就是佛經上講的四無礙辯才,你得到。得到,證得之後,你的慈悲心要發出來,幫助法界虛空界一切還沒有覺悟的眾生。我有義務,我有使命要幫助他。

  『十方法界中,一切無不聞』。為人演說是我們唯一的使命。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?就是為人演說的,為一切眾生演說的。這一切眾生比人的範圍就多了,一切眾生就包括九法界、十法界,是來幹這個的。這個心一發,給諸位同學說,把業力轉變成願力,我們佛門常講乘願再來。願力超過業力,現前就乘願再來,不是業報身。換句話說,不受命運支配。命運是業力變現出來的,願力超過業力的時候,得大自在。在這個世間住世,想住多久就住多久,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,生死自在,一切自在。這是佛法修學無比殊勝的功德利益。我們今天晚上把這一品經講圓滿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