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五三四卷) 2001/12/18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:12-017-0534
諸位同學,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說偈讚佛,金燄菩薩偈頌:
【爾時金燄圓滿光菩薩摩訶薩,承佛威力,普觀一切道場眾海,即說頌言。】
這一段是說偈儀,我們應當學習的是禮敬諸佛,一切時一切處,無論自己修學還是為人演說,一定要得三寶的加持,『承佛威力』就是得佛力加持,同時要給一切大眾致敬,『一切道場眾海』都是未來佛,這是禮敬諸佛。
【佛昔修習菩提行,於諸境界解明了,處與非處淨無疑,此是如來初智力。】
十種『智力』這是第一種,所以說是『初』。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註得很詳細,「第一偈,即處非處智力」。我們在一般講經的時候,多半遇到如來果地上「十力」,我們都是依佛學辭典,或者是《教乘法數》,這些書籍裡面名字叫「是處非處智力」,此地是「處非處智力」,加一個「是」字,「是處非處智力」,加這個字意思就清楚多了,這個地方清涼沒有加這個字。這個意思是說,「善因樂果,斯有是處。」什麼叫是處、非處?因果相應叫是處,因果不相應叫非處。非處就是沒有這個道理,善因得來惡報,沒這個道理;惡因苦果叫是處,惡因得善報,無有是處。可是在我們現實這個社會裡面,很多是造惡業的得福報,造善業的得惡報,所以現在人不相信因果報應。有些人倫理道德完全不講,真的是無惡不作,他得的果報是大富大貴,我們看到佛講的話很難叫人相信。確實有人真正做好事,心善行善,被別人冤枉,被別人糟蹋,這是什麼原因?實在說我們要是細細聽佛開示,你自然就明白了。
這個人過去生中積的是大善德,所以生到這個世間是帝王命,他是作皇帝。古時候的皇帝,哪個皇帝不傳個十幾二十代?一個政權建立延續幾百年,漢朝四百年,唐朝二百多年,就是到清朝還二百六十多年。現在這些人有沒有這麼大的福報?有,他做到了大富大貴,為富不仁,完全為自私自利著想,保全自己的權位,沒有替社會著想,沒有替眾生著想,造作無量無邊罪業,他還是享他的富貴,一直到他死我們看到好像沒有報應,其實報應非常明顯,他的富貴可以傳十幾代的兒孫,他一代就享光了,一代就完了,底下就沒有了。我們從這裡明白了,他造作那些惡業把他命裡的福報大折大扣的折掉了,百分之百的福變成百分之十、百分之二十,十之八九被折掉了。他要不造這些惡業,子子孫孫後世總有十幾二十代。這些道理跟現在人講,只有真正學佛的人、相信因果報應的人,他會點頭,你跟他一說他明白了,想想是這個樣子。
造善的人,他過去生中培的善福太少了,這一生行善還受人侮辱、受人糟蹋。他有沒有得善報?有,過去生中許許多多不善的惡報,我們佛門講重罪輕報,報掉了。別人毀謗他,我們常講是替他消業障,侮辱他是給他消業障,害他是替他消業障。他有很重的業障,將來必墮三途,他三途的罪業就這樣子消掉了,來生的果報不可思議,世主!還是佛講的是事實真相,我們凡夫看錯、想錯,沒有能懂得真正的道理,不曉得事實真相。
是處非處,為什麼叫「處」?大師在此地跟我們解釋,處有「建立」的意思,有「依」的意思,依靠,就是有「起」的意思,這個果報是依它而起的。「能建立果,與果為依,能起果法」,這個處有這些意思在,所以叫它做處。對於這些道理、事實真相通達明瞭,叫智力。換句話說,因果相當稱為處,如果因果不相當就不叫它做處,就叫它作非處。它的作用,就是真正明瞭因果的關係,對於因果深信不疑,淨業三福第三條的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」。既然對這個道理、事實真相明白了,觀察眾生的機緣,「可度者度,不可度者為作因緣」,這就對了。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講的可度當機,我們常講他的根機成熟了,他這一生當中能成就。這個人具足做人的本分,知道自己的身分,知道自己的命運因果報應,對自己的因果清楚,能夠依教奉行,懂得孝養父母,懂得事師之道,世出世法裡面都說是可造之才,這個人一生能成就。偈頌裡面前面兩句是講過去世的因,後面兩句是顯智力。這種智慧,清涼大師說「通知一切法」。
『佛昔修習菩提行』,諸佛如來往昔在因地,生生世世都認真努力修學,所以他才不退轉,雖然有隔陰之迷,宿根深厚,殊勝的因緣常常追隨著他。我們一般看相算命的常說:「你命裡頭貴人多」,這句話在佛法裡面講就是你有殊勝的因緣,常常遇到善知識,對你的修學幫助就大,這一點非常重要。所以學佛的人,我們過去在李老師會下,李老師常常教導我們,而且非常重視,與一切眾生結法緣,這個事情他老人家重視,特別對於發心弘護正法之人,弘法要法緣,護法也要法緣,法緣要去結。
用什麼方法跟一切眾生結法緣?用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慈悲心。用什麼方法?四攝法: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。不可以與一切眾生結惡緣,若與一切眾生結惡緣,你將來在菩提道上寸步難行,處處障礙,這些道理不能不知道,事實更是要清楚、要明瞭。你們看看歷史,看看現代的社會,你想做好事,嫉妒障礙有多少?我們從年輕的時候遇到善知識,聽到老師的教誨,認真努力做,這一生當中依舊是障難重重。誠心誠意想幫助社會、幫助眾生,自己決不沾著絲毫名聞利養,還是遭人嫉妒,還是遭人障礙,我們自己心裡明白,這些障難是替自己消業障,同時我們也憐憫一切苦難眾生,他沒有福報,我們想幫,緣當中有人把它斷掉。緣雖然不具足,我們利益一切眾生的心願沒有被這些人打掉,念念不忘。這邊緣不成熟,我們轉變一個方法做。
古時候高僧大德,沒有緣幫助眾生最明顯的,達摩祖師到中國沒有人護法,在少林寺住了九年,天天面壁打坐,沒有人認識他,大家把他當作一個普通出家人看待,他很有耐心。實際上這些人都是佛菩薩再來的,給我們做榜樣,示現給我們看,非常有耐心的在等,等傳人,等有緣的人,等認識他的人。等了九年遇到慧可,慧可認識他,慧可尊敬他,慧可對他的教誨百分之百的依從,在他言下大徹大悟。這是教給我們一個方法,大眾的緣不成熟,耐心等一個,你的心是真誠心,沒有絲毫為自己,是為利益眾生,是為正法久住,必定有人來傳承正法,會感動諸佛菩薩應身到這個世間。我年歲老了,這個身體想做事也不行了,機器老舊快要壞了,有另外佛菩薩應化到這個世間來,他到這個世間來,年輕,他來接棒。
諸佛菩薩對於這個世間苦難眾生關懷照顧,真的是無微不至,凡夫哪裡會認識?凡夫為什麼成不了佛?禁不起考驗,禁不起折磨,稍稍受一點委屈,滿懷的不高興,小小的委屈禁不起,這怎麼能成功?這是不能忍辱。佛教菩薩修行的六個綱領,裡面最重要的是布施、忍辱。布施是修福,忍辱是你的福德不失去,你修得再多,你不能忍辱,一面修就一面丟,到一輩子一點功德都沒有。為什麼?不能忍,所以忍是保持,你怎樣保持你所修學的功德不失去,那就要靠忍、要靠定,你才能夠保持你的功德。心裡面常有委屈、常有不平、常有憤恨,你功德完了,「一念瞋心起,百萬障門開」,經典上常講的「火燒功德林」,你的功德誰把它破壞?是你自己。你要曉得,冤親債主很多,他就怕你修積功德,嫉妒障礙,看你稍稍修積一點功德,他就在旁邊煽火,引起你發脾氣,那是你的冤家,是你的債主。不管他是有意無意,你上了當,真的心裡難過不高興了,功德都毀掉了。要知道你所修積的功德,沒有任何一個人能破壞,誰能破壞?你自己。冤親債主在旁邊煽火,勸你發脾氣,你就真聽話,真的發火,真一肚子委屈,把你所修積的功德全毀掉了,這是愚痴,沒有智慧,沒有福德,幹這種傻事!
我在這一生,你們都能看到的,我為什麼感激韓館長,我跟韓館長相處三十年,你們都知道她的脾氣不好,我的同學、朋友見到館長都跟我說:「這個人厲害、難處。」我為什麼不離開她,為什麼要跟她在一起?我這一身所有的毛病習氣,在她的會下磨得乾乾淨淨,這個人是來折磨我的,把我的稜角全部都磨光了,貪瞋痴慢都磨光了,我怎麼不感激?修行在哪裡修行?就在這個境界裡修行,我才能成就。順境善緣無有貪戀之心,逆境惡緣不再有絲毫瞋恚之心,在境界裡面磨平了。道理是老師那裡學來的,功夫是韓館長幫助我磨平的,成就功夫,成就忍辱,成就定力,四攝六度法,三十年當中這樣逐漸培養成的,不是容易事。你們能受得了嗎?果然受得了,我相信如果天天有人找你麻煩,你有三十年你也會成就,怕的是你三年都熬不過,那你還談什麼!你不要談了。世出世間法,你的成就大小,與你的忍辱決定成正比例。
布施是放下,忍辱是智慧,幾個人懂得這個道理?幾個人歡喜別人來折磨我?我就是這一點跟一般修行人不一樣。為什麼?因為我自己知道自己的業障太重,我沒有學佛之前,一般看相算命,我自己是很少搞,關心我的人替我算命,然後回來告訴我:「人是很聰明,可惜一點福報都沒有,而且還短命。」這個話我聽得太多太多了,我想想有沒有道理?很有道理。這就跟《了凡四訓》說的一樣,了凡遇到雲谷禪師,被雲谷禪師當頭一棒,叫他反省檢討自己的毛病。了凡先生的那些毛病我統統都具足,了凡先生的好處我還沒有,比不上他;惡的念頭、惡的行為比他有過之無不及,優點好處我比不上他。這種狀況之下我怎麼辦?所以我覺悟了,別人給我氣受,冤枉我,我接受,我絕對不會有惡意相報,我很感激。我業障太重了,唯有這個方式替我消業障,他造罪業替我消業障,是我的大恩人,我懂得知恩報恩。
這一年多來,我又遭受沉重的打擊,我清楚、我明瞭,我知道進退,這一棒,我明白了,我覺悟了,從佛門完全退下來,我要修自己了。自己這一生往生極樂世界,我不能落在別人後面,我要努力爭取,還剩下這一點時間,體力還可以,我隨順過去出家在家的許多大德,這裡面也有韓館長臨終的拜託,把《華嚴經》講一遍,留一套影帶給後人做參考,我答應了。這部經很長,這部經其味無窮,講一遍,說實在話是一生的事業。我們從開經講到今天將近一千個小時,三十九品才第一品。諸位想想,這一品經將近一千個小時,後面還有三十八品,經文長的、意義非常豐富的「十地品」、「離世間品」、「入法界品」,就這三品要細說,每一品一千個小時都不夠用。諸位同學想想看,像我們現在這種講法,這種進度,這一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七、八千個小時是一定要的。我們現在預定三年圓滿,現在講的都不算,從明年元旦開始,二00二年、0三年、0四年圓滿,三年預定講三千六百個小時,所以後面我們的進度要快,不能像現在講得這麼囉嗦,要精簡,但是我們要知道怎樣去學習。
諸佛菩薩在菩薩地的時候修行成佛,忍辱是最重要的一個課程,世尊在因地裡面修忍辱波羅蜜,叫忍辱仙人,被歌利王割截身體一絲毫怨恨心都沒有,忍辱波羅蜜圓滿成就了。試想想看,我們今天被蚊子咬一口,就一巴掌打死,這不僅是殺生,一點忍辱都沒有,你得歡歡喜喜布施,趕牠走,你忍辱這一條都沒有。所以這些事情在哪裡修?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,你都要懂得。有一些同學說佛法難,看得破,忍不過,有意無意之間確實忍不過,忍不過怎麼樣?墮落、退轉了,你懂不懂,你的境界沒有向上提升,退轉了。為什麼不能忍?不了解事實真相。所以像我們這樣根性的人,中下根性的人,不深入經教怎麼行?一定要深入經教我們才有救。要向佛菩薩學習,不能隨順煩惱,不能隨順外面的境界,這個人跟我這麼講,那個人跟我那麼講,他又不是佛、又不是菩薩,他說他是什麼佛,他說他是什麼菩薩,那個靠不住,那不是真的。真的佛菩薩在哪裡?經典是真的佛菩薩,我決定相信這個事實,經典是佛菩薩說的,是佛菩薩的教誨,我依據經典就是依據佛菩薩,我跟佛學就是要跟經典學習。
『於諸境界解明了』,這就是說真正了解事實真相。『處與非處淨無疑』,這句話你懂得就好講了,因果報應的道理與事實真相,我一絲毫的疑惑都沒有,佛沒有。種善因決定得善果,我造的善因,現前不得善果,我知道果報通三世,現前的善果為什麼不能現前?那是我過去生中所造的餘孽,一生雖修善,罪業已經消除很多,但是還有餘罪,並沒有消除乾淨,所以善的果沒有現前,要繼續認真努力;不善的果報現前,歡喜接受,境界就向上提升,這是好事不是壞事。一般人不明白,初學佛法的人免不了有疑惑,深入經藏你就不會疑惑,逐漸你就通達明瞭。
如來這十種果地上的智力,我們如何學習就知道了,對於因果報應的事情,我們完全接受了,對於天地鬼神的事情,我們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人與人的關係,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,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,諸位想想是不是一個因緣果報的事?所以十種智力,每一種智力都貫通一切法。真正明瞭這個事實真相,我們起心動念、所作所為,決定不敢違背因果,知道因果這樁事情是世出世法裡面的定律、真理,深信不疑,完全接受。還會有一個特殊的遭遇,那就是天地鬼神會跟你溝通,為什麼?你有這個緣分,你能接受。天地鬼神為什麼不跟他溝通?他不能接受,他不了解這裡面事實狀況,這個道理要懂。
第二首:
【如昔等觀諸法性,一切業海皆明徹,如是今於光網中,普遍十方能具演。】
清涼大師在《疏鈔》裡面跟我們說第二首偈,就是過去、未來、現在業報智力,通常我們說的名稱是「三世業報智力」,這個意思完全相同。他這裡講的是「過、未、現在」,過去、未來、現在就是三世。《瑜伽師地論》裡面稱為「自業智力」,這是名稱有一些不一樣。偈頌經文說「一切業海皆明徹」,「一切業」就是說三世之中所造一切善惡等業,無論是什麼樣的造作,統統都是自己所造的業。「於自所作受用果業,如實知故」,這個意思很明顯,自己造、自己受,因果報應都非常清楚,都能夠明瞭。這個意思跟第一首有什麼差別?第一首講的「是處非處」,這個地方講的「三世業報」,乍聽起來好像沒有什麼大的差別,清涼大師在此地為我們分別,他說:如果「正了知所造善等業,感愛等果」,這是屬於是處非處智力,就是你很正確的了解,你造的善業,你得到善的果報,這是「是處非處」。如果明瞭能造善惡這個業,感善惡等果,這是自業力,差別在此地。就是你正確的明瞭能造善惡的那個業,前面你是了解你所造善惡的業,是你所造的,這個地方是講能造,差別在此地。第一個智力是從果報上講的,第二個業報智力是從造因上說的,差別就是因果不相同,差別在此地。所以第一種智力是說果報,第二種業報智力是講業因,你所造的業因。
『如昔等觀諸法性,一切業海皆明徹』,這兩句是講過去世的因行,造的因。如來有這樣圓滿的後得智,這種善巧智慧,我們真的是非常羨慕。這個智慧從哪裡來的?宗門常講「明心見性」。這句話,我們修淨土宗的人不能夠疏忽,可是事實上修淨土宗的人,往往把明心見性這個事情疏忽了。
我在早年親近李炳南老居士,我記得是一年三個月,十五個月,那個時候沒有出家,是居士的身分,拜他作老師,跟他學經教,一年三個月之後,我離開他老人家,到台北圓山「臨濟寺」出家。我向他老人家辭行的時候,他很難過,那個時候坐三輪車,我跟他坐一輛三輪車,送我到車站,我看他老人家流淚了,我也很難過,我跟他老人家說,我說我一定還會回來。他所難過的就是怕我離開他之後,不再跟他學,因為說老實話,我的學業沒有完成,我學得很好,他老人家非常滿意,希望我在他那裡多住幾年,把佛法的根紮穩,我也有這個意思。我出家的緣成熟,他一再勸我:「你為什麼要出家?」我提出一個理由,他想了一想,同意了。我說我到這個地方來親近老師,老師在台中已經教了十年,很多同學都已經跟老師十年了,我怎麼能追得上?不出家,我一定有工作,那個時候是不錯,我的工作就在「慈光圖書館」,我在圖書館裡面擔任管理員。可是還是要工作,每天至少還是要八個鐘點工作,因為圖書館工作人員不多,只有三個人,真正在圖書館負責辦事、照顧這個機構的是三個人。我要是能夠把工作辭掉專心來學經教,我每天能夠有八個小時,甚至於有十個小時,我來學經教,我說:「老師,我只要兩年的功夫就追上我的同學。」他聽了笑笑,這樣子我才離開他。離開他之後,再回到圖書館來,前後我跟他整整十年。
離開之後,聽說老師有一次在講經裡面呵斥學生,說:「你們跟我十年,你們什麼都沒學會,學會的人走了!」大家都曉得了。所以我回到台中之後,許多同學就包圍我:「老師說你學了東西走了,你到底學了些什麼?」我說:老師沒有特別教給我,我們學習都在一起上課。老師說這個話,我說不無道理。什麼原因?你們常住在台中,你們家在台中,你們學習的心理情緒跟我不一樣,常住在這邊,今天學不會,明天;今年學不會,明年,你們的心情是鬆懈的。我到台中來不一樣,沒有依靠,我的時間是短的,你們是長時間,我必須要把時間抓緊,這是我們學習的心情不相同,所以我比大家認真,我比大家努力,晚上讀經查參考資料、看古大德的註解,常常看到天亮,忘記睡覺的時間,這種情形是你們不會有的。因為我住台中的時間,我不曉得哪一天離開,這地方不是我常住之地,心情不一樣。既然大家這麼說,我就提出一份學習報告給同學,老師說我學了些什麼東西,我在這個地方一年三個月所學習的東西,我畫一張圖表,這個圖表畫出來之後,送給李老師看,李老師就告訴我: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還是要明心見性。」我那個表裡頭就差這一點點,有往生極樂世界,有明心見性,但是沒有把它連繫起來,他把我表上加上一個箭頭,把這兩個連起來,這個心得報告圓滿了,那一個箭頭是他老人家加的。這個報告當時用油印贈送給每一個同學,我在台中一年三個月就學的這個東西。
所以學東西要誠懇、要用心,要克服自己的障難,克服障難還得要有人折磨你,你還真能受得了,那才能成功。遇到肯折磨的人,這個人不容易,這個人難得,你到哪裡去找?現在人都願意做好人,誰願意做惡人?折磨你,還真正幫助你、成就你,你才能成功。我早年,最初學佛的時候,章嘉大師教導我,有一句非常重要的教訓,真的影響我一生,我對他老人家尊敬,有充分的信心,我相信老師。他告訴我:「你只要是真心為佛法、為眾生,你的一生佛菩薩照顧你,你自己一點都不要操心。」我完全接受了,所以我在一生當中遇到的順境逆境、善緣惡緣,我心裡很清楚,都是佛菩薩替我安排的,我歡喜。順境善人歡喜,逆境惡緣也歡喜,都是幫助我提升境界,消除我的業障,增長我的智慧,福慧雙修。
章嘉大師圓寂之後,我親近李炳南老居士。我在章嘉大師會下三年,李老師會下十年,十三年學到的東西,如果沒有遇到韓館長,我還是不容易成就。韓館長也是佛菩薩派來照顧我的,她那種種的作為把我的煩惱習氣連根拔掉,沒有人知道。一般人只看到淨空法師在圖書館韓館長管理之下非常委屈,一般人看法是這樣,我也知道他們的看法,我也不跟他們講。為什麼?他不懂,那又何必講!等到將來果報現前他就明白了,像現在很多人就明白了。當時跟你講沒用處,不必費那些口舌,只有真正有智慧的人,他一看就明白,普通人看不出來。
這首偈子裡面,第一句非常重要!「如昔等觀諸法性」,你要想開智慧,這一句你真的要下功夫。諸佛如來在因地當中,「昔」是過去,「等」是平等,「等觀」就入不二法門。「不二」是什麼?不二是法性,一切諸法的體性是一不是二,事相不相同,體性是一樣。你從相上看,千差萬別,如果你從性上看,無二無別,性不礙相,事不礙理,理事無礙,性相不二。智慧開了,你的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正覺心現前了,你處事待人接物,對你的恩人,對你的冤親債主,你是同樣感恩的心對待,你會同樣的禮敬、讚歎、供養,你不會起分別執著,如來智慧是這樣修成的。想想我們自己,在一切境緣當中,特別是人事環境,擺不平!這個人對你好,你對他起了貪戀,生起了情愛,這個人稍稍對你有一點不好,你就一肚子委屈,一肚子埋怨,這是凡夫,你是個凡夫,你沒有改變你自己。
修行,「行」是行為,「修」是修正,你並沒有修正你的行為。我們凡夫的行為都是錯誤的,口裡掛的是修行,實際上與修行毫不相干。你以為每天念幾卷經就叫修行,拜幾拜佛就叫修行?不是,那是形式。《沙彌律儀》裡面二十四門威儀如何落實?決不是念幾句咒,咒念不念無所謂,經念不念也無所謂,要落實。你要是學會念咒,自己的思想言行依舊隨順自己的分別執著,隨順自己的貪瞋痴慢,隨順自己的自私自利,你叫白學了!佛法不在文字中,但是也不離文字,把佛陀的教誨落實到你的心地,表現在你的行為,你才是真學佛,否則的話你全搞錯了,你搞的都是形式,你搞的都是外表,與你了生死出三界毫不相關。
我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,我們禮佛,學佛的同修不管在家出家,早晚見到佛像一定要去拜三拜,教你念「天上天下無如佛」,念這有什麼用處?佛需要你讚歎嗎?你讚歎他就高興,不讚歎他就生氣,哪有這個話!古人做的偈子沒有錯,現在人不會用,要你隨文作觀。現在這些文字很難懂,很難體會,現在人不得受用,那是教古時候人可以,古時候人能得受用。現代人不是古時候人,現代人照古時候講經的那種方法聽不懂,好比這一批人口味不一樣,你煮菜要懂得變化,要能夠適合顧客的口味,你這個館子生意才興隆。做的是不錯,不適合現在人口味,顧客沒有了,你懂這個道理嗎?
所以我常講,佛法必須要現代化、本土化,我這個話過去講得太多了,你要不了解佛法的現代化與本土化,你就沒有辦法弘法利生,不但沒有辦法弘法利生,你自己修行都有障礙,你都學不成功。所以我教大家拜佛,想什麼?想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他老人家的行誼,想他能放下名聞利養,想他能放下自私自利,想他不辭辛苦示現成道,四十九年教化眾生,示現敬業的精神。我們看到佛像低頭下拜,想這個,這是我學習之處,這才使我真正心嚮往之,他是我的榜樣,他是我的典型,我向他學習。完全沒有自己,真的出家了,隨遇而安。國王大臣請去講經說法,供養就不錯了,佛沒有絲毫留戀。貧窮人請佛去講經說法,連個場地都沒有,大樹底下搬幾塊石頭坐坐,釋迦牟尼佛也笑瞇瞇的歡歡喜喜,沒有說你這個地方不行,我不能在這裡住,沒有!平等心,對於貧窮困苦沒有一絲毫的嫌棄,我們在這裡看出世尊的清淨平等。從他的教學,答覆學生的疑難,體會他圓滿的智慧,經中常常稱讚的「四無礙辯才」,對待一切眾生那麼樣的真誠,那麼樣的尊敬。我們低頭一拜,心裡想的是這些。至少這一拜下去,你心裡頭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八相成道,《無量壽經》在第二品就有這一段文字,這一段文字雖然不長,寫得很圓滿,幫助你瞻仰佛的時候,你怎麼修行。我這一拜得什麼利益,這才真正能學到東西,所以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。個人修行,接引大眾,兩者並重,表裡一如,否則的話,裝模作樣做出那個外表,時間久了被人看穿,一文不值!
夏蓮居老居士常常勉勵我們「真幹」,真幹重要。所以這是說明要求真智慧,真智慧一定要修平等觀,看一切諸法的體性是清淨的、是平等的。你能夠「等觀諸法性」,給諸位說,你就明心見性了。宗門裡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是什麼境界?就是這個境界。「一切業海皆明徹」,不但對於自己過去、現在、未來行業果報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對於一切眾生也明白了。
『如是今於光網中』,在毘盧遮那佛這一個教學課堂裡,我們這樣說法大家好懂,佛學名詞是「法會當中」,這個弘法大會當中上空的這些光網。『普遍十方能具演』,這兩句是講果,現的果,一切業海都在光網當中顯現出來,周遍十方法界。「演」是表演,會的人見到了,不會的人跟你說你也不懂。這一首偈,清涼大師給我們做了一個總結,總結結得很好,他說:譬如殺生,這個人造殺生的罪業,果報必定墮地獄。能造殺業,這就是業報之理,這是你自己造的,你自己要受,所以各隨善惡而感果故,這就叫造業。所以這個智力是知道自己生生世世所造的業報。第三首:
【往劫修治大方便,隨眾生根而化誘,普使眾會心清淨,故佛能成根智力。】
這是第三首,就是「根勝劣智力」,所說的根就是佛法裡面常講的五根五力。清涼大師註解,「根勝劣智力,謂信等五根,此軟中上,名為勝劣,於此正知,及能於彼如應如宜,為說正法,即是作業。」根有五: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,說老實話,我們現在五個有沒有都成問題。為什麼?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,三十七道品排列的順序,後後勝於前前,換句話說,後面的一科,一定是以前面為基礎。五根以什麼為基礎?諸位不能忘記,「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」。四正勤是以四念處為基礎,四如意足是以四正勤為基礎,五根是以四如意足為基礎,然後你才曉得,我們學佛有沒有五根?換句話說,有沒有信?我們現在信佛了,我信得很虔誠,真的是假的?你自己以為你已經很誠信,佛菩薩清楚,你說的話也不假,也不是欺人,這叫「增上慢」,自己沒有得到以為得到了,這叫增上慢,決不是有意欺騙別人,不是有意的,用現在的話,這是個誤會,我自己真的沒有得到,以為真的得到了,自己真的不相信,以為我真信,我還有很多感應。
對於前面這三個科目,佛法講三科,我們現在加個「目」,科目,這三個科目:「四念處」是智慧,「四正勤」是精進,「四如意足」是福德,四如意足實在講就是知足。我用我們自己修學的術語來講,四念處是看破,四如意足是放下,我們常常講「看破放下」,這是當年我第一天跟章嘉大師見面,他老人家教給我的。「觀身不淨,觀受是苦,觀心無常,觀法無我」,你有這四種正確的看法,這就是講的宇宙人生觀。這四種看法對了,沒錯了,正確,你真的看破了。看破之後你才懂得用功,你自自然然斷惡修善,所以你會很努力,你會很勤奮。四正勤,正當的勤奮。四正勤先說善法,已經生的善法,我天天讓它增長,沒有生的善法,我要幫助它生起,這對於善精進;對於惡法,已經生的惡法我要把它斷掉,沒有生的惡法我要叫它不生,斷一切惡,修一切善。你沒有看破,你斷惡修善做不到。看破、斷惡修善,你才能真正放下,四如意足是放下,然後才有根,才有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。「根智力」,是五根裡面的慧。說到這個,佛法常講「你的慧根」,為了說法方便起見也分上中下三品,某人慧根上上慧根,某人是中下慧根,我們不是常常這個說法嗎?我們看看佛果地上這個慧根是怎麼修成的,經文前面三句是講修因,後面一句是講果德。
『往劫修治大方便,隨眾生根而化誘』,「往劫」是時間長,菩薩知道勤修,知道對治;「大方便」是廣大的善巧方便。這個地方必須要明瞭,幫助別人才是真正幫助自己,成就別人才是真正成就自己,不能不懂這個道理,善巧方便是對一切眾生的。「隨眾生根而化誘」,眾生根性千差萬別,菩薩要學無量無邊的法門,四弘誓願第三條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學法門是為眾生,為眾生成就自己圓滿的後得智,權實二智究竟圓滿是這麼修成的。我們如果不是時時刻刻存心幫助別人,你的智慧就不能圓滿,這個道理總要懂得。所以為一切眾生,不能夠怕辛勞,辛苦、太苦了、太勞太累了,這個不可以;為一切苦難眾生,不知道疲倦,不知道勞累。普賢菩薩十大願王,每一句最後歸結的「無有疲厭」,這是正確的。你要是為自己,這個我都常說,你會疲倦,你會勞累。為眾生不會,為什麼?為眾生與法性相應,法性哪裡會有疲厭!我們要多想想這個味道。現在時間到了,這一首偈的意思未盡,下一堂課我們接著再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