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一三二二卷) 2004/10/28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:12-017-1322
諸位同學,請看「菩薩問明品」。文殊菩薩提出的問題,總別十事五對,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說得很多,義理都講得很深,有興趣的同學們可以參考《疏鈔》、《合論》。我們在此地也受了時間的限制,所以只將《疏鈔》裡頭精要的部分,值得我們現前應當學習的部分,特別提出來跟同學們一起學習,所以沒有把《疏鈔》的全文細細的來說明,那樣耽誤時間就太長了。這總觀裡面十事五對前面四對都介紹過了,現在我們從第五對看起。「五智不下」,我們也把原文念一念:
【智不知境。境不知智。】
這一對是「約境智相對,相見虛無難」。怎麼是相見虛無?大師下面說得好,「謂境是心變,境不知心,心托境生,心不知境,以無境外心,能取心外境,是故心境虛妄,不相知也」。這幾句話說得很好,說得也很透徹。境是境界,境界從哪裡來的?經文上講的是『智不知境,境不知智』,大師在註解裡面我們要特別留意,他用的是心、用的是境。由此可知,智是心,心就是智。心、智有沒有自性?沒有。外面境界有沒有自性?也沒有。無自性之性,那就叫真性,這個事情我們總得要懂。但是懂不是容易事情,不懂也沒關係,千萬不要勉強。如果是修學其他的法門、八萬四千法門,你不懂不行,信、解、行、證,你不懂你就沒有辦法修行,所以不能不懂。但是淨宗的好處不懂也沒關係,「老實念佛,求生淨土」,把這樁事情暫時放下。祖師大德跟我們說「但得見彌陀,何愁不開悟」,我們可以把這樁事情留著到西方極樂世界,見到阿彌陀佛,我們不需要向他請教他就會告訴我們。彌陀為我們說法,我們一聽就明瞭,一聽就覺悟,這是事實真相。
我們今天修淨土的同學們只有一個願望,見阿彌陀佛,要見阿彌陀佛那一定要往生淨土。所以今天這些諸法實相懂好,對我們修行是大有幫助,不懂也沒有關係,不礙往生。這是淨土宗第一殊勝之處,只要具足真信切願,老實念佛;這個老實就得要萬緣放下,有一樁事情放不下就不老實。老實就是徹底放下,念佛堂堂主常說的:放下身心世界。放下世出世間一切諸法,一心稱念,感應道交不可思議。這是淨宗法門無比殊勝之處,我們這一生能遇到不是容易事,也不是偶然之事。所以境是心變的,正是世尊在「出現品」裡面跟我們說的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
十法界依正莊嚴森羅萬象從哪裡來的?心現的。前面跟諸位說過許多了,一時頓現沒有前後次第。《中觀論》上說得更好,前面引用《中論》的一首偈,「諸法不自生,亦不從他生,不共不無因,是故知無生」,這是《中觀論》的第三首偈。前面第一首這最重要的,說了八個不,「不生亦不滅,不常亦不斷,不一亦不異,不來亦不出(不出就是不去)」。簡單的說,不生不滅、不常不斷、不一不異、不來不去。古德跟我們講諸法無量無邊,這八樁事情就破一切法,總破了,而實際上只是一句不生不滅已經總破一切法,後面為什麼還說六樁,還要講個不常不斷、不一不異、不來不去?這都是成就前面的不生不滅,所以這八句前面這兩句是主,後面是陪襯的。由此可知,不生不滅一句就把一切法的義趣說盡了,在這個地方如果你真的要是參透了,文殊菩薩所提出的問題,你聽了一定現出會心的一笑。這個會心的一笑,徹悟,宗門裡面講的明心見性是屬於這個境界。
而不生不滅的意思,我們在這部經前面也講過好幾次,那是事實真相。事實真相就在眼前,可是我們怎麼樣?我們依舊迷惑。怎麼破迷?諸佛如來祖師大德有一個方法教導我們,這個方法是他們自己修學的經驗,這就是長時薰修。所以佛講經跟中國古大德講學不一樣,中國古大德寫文章講學很忌諱雷同,決定沒有重複,而佛菩薩講經說法不怕麻煩,愈是重要的地方重複愈多。我們看起來好像繁瑣,這在前面說過怎麼後面又說?沒錯,前面說過你沒開悟,沒開悟就是再聽,這叫不斷的薰修,不斷的重複,正是古人所講的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。這都是經驗之談,一千遍念下去就懂了。你要問為什麼他會懂?一千遍念下去心定了,沒有別的,定生慧。還不是三無漏學!因戒得定,叫你念一千遍這是戒,是教誡,一千遍念了就得定,定就生慧,慧就豁然大悟。
所以東西最怕的是雜、是亂,你修學的東西太多、太雜了,你的成就是常識的豐富,與證悟毫不相關。我們學佛的目的是要悟、是要證,不是要常識。所以古人常說「一經通,一切經通」,一經是什麼?一經容易得定,就是容易把妄想分別執著念掉,你要是涉獵太多、同時學得太多,妄想分別執著不但斷不了,你不斷在加強、在加深,這個東西障礙悟門,你還能開悟嗎?許許多多修學的同學不知道這個道理,我們一般叫好高騖遠,一開頭廣學多聞,不到十年就退心了。為什麼退心?一無所成、一竅不通,年歲再大了想學,精神體力不夠,自自然然淘汰了。成就的人是什麼?成就的人都一門,專攻一樣。經論很多,我學哪一門?八萬四千法門,千經萬論,佛說得好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;換句話說,門門都好。只要你能夠專攻,你一生都不改變,你就能成聖成賢。
我也曾經說過,即使是像童蒙小學《弟子規》,現在在海外流通也很普遍,我們這裡同學大家都看過。這一門你要是一生專攻,你也成聖人,你也通了大道。如果你要是問我:法師,《弟子規》不是佛經也能通嗎?法確實有正有邪,正能通一切法,邪就不通了,《弟子規》是正法,是世出世間倫理道德基礎的基礎,它怎麼會不通?像一棵大樹,《弟子規》是它的深根,根在地底下也有淺深,浮在上面的淺,埋在地底下深根,《弟子規》是深根。
諸佛菩薩的教誨,諸位都曉得經有四種:教經、理經、行經、果經,教理行果四種。四種最重要的是行,我們今天講的落實,你能把這個變成你自己的思想、見解、行為,你就能證。證什麼?證前面你所信的,證前面你所解的,證前面你所行的,全是大道,全是不思議法。何況佛講得這麼清楚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,你懂得平等的意思嗎?平等沒有大小、沒有淺深,淺深大小是人的程度不是法。《弟子規》在諸佛如來眼目當中是菩薩行、是佛行,這就深了;在我們兒童五、六歲學了這個,他也學了這些規矩,這個淺。由此可知,淺深是從人上說的不是從法上說的,法沒有淺深,法確實大而無外,小而無內。這裡面的義趣要證入方知,你沒有證入不知道,證入之後你才曉得。
總的來說《金剛經》、《心經》講得好,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,這一句話無論是從理上、從事上講,深廣都沒有邊際,我們講世出世間一切法,性相、理事、因果全部都包羅盡了,真相了解之後有沒有作用?有,有體、有相、有用。這個體相作用在《華嚴經》裡面講不思議解脫境界,普賢菩薩為我們示現的,具體給你說就是《華嚴經》末後五十三參;五十三參是普賢菩薩的示現,也就是諸佛如來的示現,得大自在!這些到後面還有多次重複,細心去玩味,義趣無有窮盡,只要你能體會得,肯定是法喜充滿。讀書樂,讀佛經更樂。這一段我們就介紹到此地。
再看下面第二段別觀,我們把這個文念一小段。「別觀者,以初二對結趣善惡,趣善惡者,正由業熏,受總報故」。前面初是第一對,二是第二對。第一對我們要記住「業不知心,心不知業」,這第一對,第二對「受不知報,報不知受」。初二對,這是總結趣善惡。這個善惡如果是講六道,三善道是善,三惡道是惡;如果在十法界裡面講,四聖法界是善,六道是惡。你到哪一道去受生,在唯識論裡面講引業,引導你到哪一道受生。
前面跟諸位說過了,佛法不怕麻煩、不怕重複,為什麼?我們的煩惱習氣太重記不住,縱然記住了做不到。為什麼做不到?在日常生活當中提不起來。你自己想想看,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你什麼時候想到這個問題?十法界的業因,你什麼時候想到過?除非有人問你,沒有人問你想不起來。想不起來就不管用,你還是隨順妄想分別執著在造業。妄想、分別、執著就是見思煩惱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是輪迴業。不但是輪迴業,三惡道的業,貪瞋痴,還有一個傲慢,這怎麼得了!
所以佛在經上多次的教導我們,我們總是要記住在日常生活當中,常常這個念頭能浮得起來。什麼樣的業引導我們到佛法界去受生?佛給我們講平等心,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是不是用平等心?給諸位說平等心就是大菩提心,這我們講過很多次。平等心裡面一定有真誠,一定有清淨,一定有正覺,一定有慈悲,我們把大菩提心說成這十個字「真誠,清淨,平等,正覺,慈悲」。有一個統統具足,絕對不會缺少一個,所以平等心就是大菩提心、無上菩提心,用這個心他怎麼不成佛!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、對事、對物是不是用這個心?果然是用這個心,好!那我們今天所造的是成佛的引業,這個業引導我們去作佛,十法界裡頭佛法界。
這麼多年來時時刻刻、念念之中都在提醒同學們,我們要走成佛之道,清淨平等覺是成佛之道!這五個字在《大乘無量壽經》經題當中。念《無量壽經》的同修很多,如果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這個心現前,你的《無量壽經》是真念進去了;如果在日常生活當中,起心動念還是虛偽、還是不平、還是染污,你這《無量壽經》白念了。怎麼說白念?像我們吃東西一樣,東西是吃下去了,不能夠吸收它的養分,不是它沒有養分,它有養分,我們這個身體有毛病不能吸收,白吃了。那再問到底我們為什麼不能夠吸收?我們心不清淨,愚痴沒有智慧,天天讀佛經、天天聽佛法沒有吸收,自己沒有得到滋養,毛病在這裡。我們要能夠吸收養分,先要把身體搞好,先把病治好。病是什麼?我常講十六個字,病!自私自利,名聞利養,五欲六塵,貪瞋痴慢,病。你想想你日常在生活當中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起心動念是不是落在這十六個字上?這十六個字如果字字你都具足,你的病不輕。所以你讀誦大乘、稱念彌陀聖號都得不到滋潤,好像吃東西一樣都不能夠吸收養分,這個道理不難懂。
所以前面這兩對,「業不知心,受不知報」,這兩對是屬於引業,引導你到善道,引導你到惡道。善惡沒有一定的標準,這我們一定要知道,它是比較的。在十法界裡面佛是善道,佛以下都是惡道。那在菩薩?菩薩以上是善道,佛菩薩是善道,菩薩以下是惡道,所以善惡是比較顯示出來的。在六道裡面人道以上是善道,人道以下三惡道;如果在三惡道裡面,畜生是善道,餓鬼、墮地獄這惡道;餓鬼跟地獄兩個相比,那餓鬼還是善道,地獄才是惡道。比較的說法,這是引導你到善還是到惡。所以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頭說得很好「趣善惡者,正由業熏,受總報故」。業是業力,業力在薰習,你受的是善業,你就得善報,你是有惡業,那你就得惡報。十法界你到哪裡去,不是別人給你作主,是你自己作主,這個道理要懂。你真正明白了,你才不會怨天尤人,自作自受。我用大菩提心來薰習,將來果報那是至善,佛道!
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;下聯,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隨緣、念佛。十幾年之前,至少有十五年了,我們在美國弘法的時候提出來的,作為我們自己修學總的綱領、總的原則,把這麼多年修學落實到我們起心動念、落實到我們言語造作。無論怎麼修,別說我們現在還是凡夫沒成佛,就是真正成佛了,在這個世間應化教化眾生有沒有苦難?給諸位說苦難在所不免。果然是法身菩薩,你不管怎麼樣糟蹋他,他無所謂。為什麼?沒起心、沒動念。你毀謗他也好、侮辱他也好、陷害他也好,像那個拳頭打出去落空了,沒反應。如果不是法身菩薩,他還沒見性,那麼世間人這是肯定的,你做得再好,這個社會上有人讚歎你,也有人嫉妒你、有人毀謗你、有人侮辱你,肯定的!釋迦世尊,這個社會上學佛的人讚歎他,對他頂禮膜拜;不信佛的人糟蹋他,說他迷信,說他消極,他還要受,他不能不受。
從這些地方顯示出佛菩薩的偉大,佛菩薩的大德、大慈大悲。為什麼?眾生在迷沒悟,不知道善惡,邪正是非更不必談,善惡都不曉得。什麼原因?沒人教!古時候有人教,特別是在東方,亞洲這個地區出聖賢,有人教,所以這個地區的人善人多惡人少。現在特別是最近這一個世紀沒人教了,時間久了都忘失,雖然沒人教,雖然是忘掉了,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佛性在!儒家講人性本善,他的本性本善在,怎麼知道?有很多人造作惡業、作惡多端,有個人跟他一講,他聽了就明白,他就回頭了。這樣的人我看過不少。在這個社會上雖然不是大多數,確實不少,證明本性本善,證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只要有人在他面前提起。
還有常常提起依然不覺悟的,那我們曉得業障太重了。雖然好像沒有做什麼大的惡業,無明太重,煩惱障重,所知障更重,這是兩種障礙,使他的本善、使他的覺性不容易現前。那還有辦法嗎?有,不是沒有辦法,長時薰修。這就要講到緣了,他如果有這麼好的緣分,遇到好的善知識、好的同參道友,長年累月,有時候這都是我們在歷史上都看到過。有人學佛十年覺悟了,有人學佛二十年、三十年覺悟了,有人差不多到臨終的那個時候才覺悟,行!覺悟不論早遲,只要覺悟功德都一樣。
業障消除沒有別的,懺悔。人要顧全自己的面子,不肯說出自己的過失,這個過失就最大,這業障很難消。真正業障消得速度快、消得力量強,沒有別的,發露懺悔,我做我有勇氣敢在大眾面前承認自己的過失,這消得快。別人無故加給我們的侮辱、毀謗,能夠心平氣和,不生瞋恚,決定沒有報復的念頭,這個消得快,業障消得快。如果能發菩提心,發什麼心?眾生無邊誓願度,能發這個心教別人。什麼時候教別人?我學一句就教人一句,我學兩句就教人兩句,不要認為等我學通了我再教人,永遠沒指望,我學多少教多少。我經教沒有學,我今天只學會念一句阿彌陀佛,行,我就把這一句阿彌陀佛教人。這種心消業障也消得快,自行化他。我自己念佛求生淨土是自行,我教別人念佛是化他,不管他信不信,不管他接不接受,不拘任何形式。我們一天到晚拿著念珠念著阿彌陀佛,人家聽到了、看到了,「一歷耳根,永為道種」,這就教他,不拘形式!講經亦復如是,你要懂得善巧方便,廣利眾生,消業障消得快,總報才善,不會墮惡道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諸位同學,我們再看下面第二。
「二復以第二及第三對結受生同異」。下面這幾段給我們講的是「受生同異,諸根滿缺,端正醜陋,苦樂不同」,這些全都屬於滿業。我們在此地跟諸位先總說一句,這對於我們關係太大了。前面別觀第一條就是前面的兩對說「趣善惡」,我們就要懂得人生在世間,現在人常講價值觀,活在這個世間究竟為的是什麼不能不知道。真正覺悟的人,人活在世間要提升自己的靈性,這就有價值、就有意義,不斷向上提升,這就對了。滿業重不重要?也重要。
滿業是我們到人道來,到人道來是引業。什麼業引導?五常、五戒。五戒諸位都知道,五常是儒家講的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,跟佛法上所講的五戒意思相同。佛法講不殺生,不殺生是仁,不偷盜是義,不邪淫是禮,不飲酒是智,不妄語是信,所以儒家講仁義禮智信,佛法講五戒,意思都相通。過去生中我們大家都修了這個業因,在這一生當中遇到緣,這個業因成熟了,引導我們到人道來投生。可是得了人身之後,每個人相貌不相同,有人相貌很端正,有人相貌很醜陋;體質不相同,有人很健康,有人多病,有人六根具足,有人身有缺陷,我們今天講殘障。為什麼會有這些不相同?這不相同是屬於滿業,過去生中所造的善惡業感得的果報。
這業因果報說起來就非常複雜,你看看大乘教裡面佛給我們說的,菩薩修行成佛,那個成佛是什麼?引業。也就是說菩提心修成了,念念起心動念都與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相應,念念相應,這是佛的引業成就了。佛引業成就的時候,我們知道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那屬於滿業。滿業怎麼辦?你看看成佛之後,這些人還要用一百劫的時間專門修相好,修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每個相好都有因,相好是果報,要用一百劫的時間去修。那我們要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法?理由很簡單,他成佛之後他要兌現他的誓願。誓願裡面最重要的就頭一條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眾生都喜歡相好,所以相好就是接引眾生最好的手段。佛菩薩要修相好,這不能不知道。
我們今天發心學佛自行化他,相好重要!相好怎麼修?《弟子規》就是修相好,德行。這不能不知道。儒家的所謂是儀禮三千,佛家的三聚淨戒都是修相好的。善因得善的滿業,我們在這一生當中發心教化眾生,我們的儀表(佛法講威儀)不能不講究,容貌不能不講究,不是叫你去化妝。世出世間法都講境隨心轉,我們的心純淨純善,相貌就現出來了。氣氛,現在講波,我們人身上有波動,中國講氣,外國人講磁場。磁場好,讓人接觸到的時候他感覺到非常舒暢,善的磁場;不善、惡的磁場,人家接觸你感覺到寒毛直豎,恐懼,我們常講殺氣,真正能叫人感觸到。
一般來說一個人的滿業,滿業無論是善或者是不善,像此地所講的根是具足還是欠缺,端正還是醜陋,你的生活狀況是苦還是樂,這都屬於滿業。一般來說四十歲之前是你宿世造作的善惡業力量很強,你受它的影響,就是受前世的影響;四十歲之後,前世影響的力量慢慢、慢慢就微弱了。這一生當中,就是從生下來到你四十歲,這四十年你的造作,四十歲以後統統現前了,這個現前佛門裡稱花報。所以看相、算命人常講四十歲之後,你的體質容貌你要自己負責,那不是先天的,後天的。這些話很有道理。
所以我們往往看到,我就看到不少,人在四十歲之前端莊美麗,這個女孩子人人看到都喜愛;結婚之後到三、四十歲面貌變得很醜陋,性情也不好,真的會變。她年輕時候是過去生中的善業,她這個福報現前,可是在這一生當中享福的時候不知道修福,享福裡面造作了惡業,貪瞋痴慢都現前,所以到四十之後,那面貌就變的不是以前那麼樣好看,變了,跟她年輕的時候照片拿來一看像兩個人一樣。我曾經看到一個印象非常深刻,使我們想到佛在經上講的真的是有道理。四十歲之後你自己的相貌,你自己的體質,你自己的苦樂,要自己負責,是你這一生當中所造善、惡業因浮現出來的果報。
學佛的人、念佛的人、修行的人很容易看得出來,四十歲之前跟四十歲之後很強烈的、很明顯的顯示;如果你留有照片,那就更明顯了,這就完全能看得出來了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福報一般講晚年的福報是真的,年輕人福報是假的,為什麼?年輕人受一些苦難不在乎,有體力、年輕能受得了;年歲大了體力衰了,如果這個時候沒有福報,福報都是年輕時候享盡了,那真是苦不堪言,那才叫真可憐。所以懂得這個道理,寧願什麼樣苦頭在年輕時候吃盡,修福,晚年享福,晚年有人照顧,生活不缺乏,身心安樂,這才叫真正有智慧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,不能不講求的。
我們把這一段文念一念「復以第二及第三對」,這第二對就是「受不知報,報不知受」,第三對是「心不知受,受不知心」,這兩對「結受生同異」。「初對以名言種對所生處,次對以名言種對能依本識」,這是第二跟第三,總結受生的同異。受生同異前面跟諸位說了,講過了,同樣是在這一道,這一道裡頭受生的現象有胎卵濕化不一樣。你再仔細觀察,特別是在現代,就是到人道來,人道來受生,同,這是正常的受胎、出胎;不正常的現在有,有人工受孕的,這是不正常,你想想剖腹生產的,這都不正常,他不是自然的,都有過去生中的業因,這一生當中雖然同樣到這一道來,他受生不一樣。這是略說,細說微細相說不盡,佛知道。
那個時候這個世間無所謂科學,佛把這些事情說得這麼清楚,說得我們現在都難以相信。就以人道來說,這個神識去投胎,佛說他投胎在母親子宮裡面,每七天是一個什麼狀況,佛都講得清楚,好像佛那個眼睛是透明的,看到了。他在母腹當中慢慢的長成,第一個七天是什麼狀況,第二個七天是什麼狀況,第三個七天一直到他出生。在胎中佛經形容為胎獄,母親喝一杯涼水,他就像在寒冰地獄;母親喝一杯熱茶,他就像在八熱地獄,苦不堪言,這十個月下來把前世的事情忘得乾乾淨淨。這是佛在經上說的,而不是像中國道教裡面所講的投胎,在轉輪王殿裡面喝了孟婆湯(孟婆湯叫迷魂湯)把前世事情都忘記了,不是的,佛不是這樣說法;佛說法在現在科學來講非常合理,他是在胎獄裡頭非常非常痛苦,人經過很大的痛苦會把前面事情忘掉。
還有一種人奪胎的,這也都屬於異同,這種人能夠記得前生的事情。他在母親受胎的時候他沒受苦,為什麼沒受苦?在母親坐胎的不是他,他在出生的時候,出生他的神識就離開了、就死了,那麼這個神識與他有緣就借他這個身體,所以坐胎的時候是一個人,出胎的時候又是一個人。這個人沒有坐胎這個苦,所以我們講借身,借這個小孩的身體他來了,也是跟這個父母有緣,也跟前面坐胎這個神識也有緣,借他這個身體。這個小孩出世他會感覺的他原來是個大人,怎麼一下變成小孩,雖然清楚他嚇呆了,他也不敢講,可是他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能記得前世的事情記得很清楚。受生同異,這講「受不知報,報不知受」、「心不知受,受不知心」。
再看這第三段「復以第三及第四對」,第三對跟第四對,「結苦樂不同,及端正醜陋」。端正醜陋,這是「因不知緣,緣不知因」、「心不知受,受不知心」。「初對觀現受時,次對觀苦樂因」。苦樂因是因緣,現受時是受苦受樂,這兩對。「次對觀苦樂因,及彼妍媸,皆由緣令異」。下面說得好「謂損益因,成苦樂果,以瞋忍因,成妍媸果」。這說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損益,我們如果做的這個因損人益己,益是利,我們常講損人利己,這是苦因不是樂因;翻過來損己益人,樂因。苦樂是這麼來的,我們要想在這一生當中得樂,你要懂得一個道理。佛法叫我們布施,布施是捨,捨財幫助別人,以財幫助別人自己得樂,物質生活不缺乏;以法幫助別人,得聰明智慧;以無畏幫助別人,得健康長壽。這個無畏幫助別人最明顯的素食,不殺生,要從意念裡面不傷害一切眾生,這不傷害連言語、行為。言語裡面不說人過失,你看看六祖大師在《壇經》裡頭教導我們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他人過,他非我不非」,就是他有過我沒有過,說人過失就是傷人,你得的果報就苦,你不會得樂。
許許多多人做好事、做善事,口業錯了,常常喜歡諷刺別人、批評別人、說別人過失,他所修積的那個善因全從口業裡面漏掉了;做善不能得善報,漏掉了,最容易漏失的。所以戒經裡面佛教導我們「守口如瓶,防意如城」,教導我們修戒定慧三學,身口意的三業。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,知道因果的事實真相,我們自己就會很認真的學習,幫助別人盡心盡力,不要有顧慮,你才能做到圓滿功德。如果幫助別人常常還有顧慮,你所修積的這個因就不圓滿,你所得的這個果報就不殊勝;不是沒有,有,很小,得來也很辛苦。如果你是全心全意去做絕無後顧之憂,今天布施完了,好,很快樂,明天有沒有?明天還沒到,不去想明天,那你得的這個樂就自在、就圓滿了。所以我在講席裡頭也常常講諺語所謂是「損人利己」,我不承認這句話,我說:損人決定不利己,利人才真正是利己,跟此地講的相應。利他是真正自利,損他是真正自害,損他利己自己眼前得的是小利後面有大苦,損己利他眼前吃的是小苦後面有大樂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。
容貌的美醜,身體的健康,這個地方跟我們講的「瞋忍因」,如果事事都能忍,你的容貌好,你的體質健康,從忍辱來的;如果瞋恚,你的容貌就不好看,你的身體不健康。佛法裡說「一念瞋心起,百萬障門開」,以前我們在新加坡許哲居士告訴我,發一次脾氣五分鐘,大怒發一次脾氣,這個身體三天才能恢復正常。所以你一發脾氣,別人有沒有受到傷害?受到傷害很少。我常說你發脾氣,謾罵別人、侮辱別人、毀謗別人,別人受害只有三分,自己受害七分。你不知道這個道理,不了解事實真相,做錯了,你自己傷害自己身體,自己改變自己凶惡的相貌。
翻過來看能忍辱的人,再大的侮辱,心地清淨平等如如不動,他沒有受到傷害。如果他還有正覺慈悲,他在忍辱度裡面提升了自己,沒有瞋恚,生憐憫心;沒有報復心,還有感恩的心。我是一個修行人,我願意接受他的考驗,他以這個態度來對我,我像學生他像老師他來考試我,我這一關通過了、及格了。沒有瞋恚、沒有報復,通過了,所以我還感恩。為什麼感恩?我升級了,我這個升級是因為他幫助我的。就如同釋迦牟尼佛修菩薩行的時候,修忍辱波羅蜜,一般人稱他作忍辱仙人。遇到歌利王割截身體,那真是冤枉、誤會,被歌利王凌遲處死,釋迦牟尼佛沒有瞋恚、沒有報復,而且還發願將來我成佛第一個度你,為什麼?報你的恩。什麼恩?把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間提前了。這佛在經上說的,釋迦牟尼佛在賢劫千佛當中他是第五尊,彌勒是第四尊,因為歌利王割截身體,這個大功德、大忍辱,把他成佛的時間提前,他作第四尊,彌勒佛要退到第五尊。
所以世出世法裡頭說真的沒有善惡,完全在你自己用心,你要會用心,惡的轉成善的,不會用心,善的轉成惡的。善轉惡是什麼?人家是善意,我們猜疑、我們對他有疑惑,把他的善意錯解了,這是一類,我們遇到了。最明顯的是前些年我們在新加坡辦培訓班第一屆,中國大陸來了九位學生,他們對於居士林懷疑,對李木源懷疑,對我也懷疑。懷疑什麼?為什麼對他這麼好?到底有什麼企圖?目的何在?這幾位同學天天開會討論來研究,搞了一個半月,我們這一個學期只有三個月,糟蹋一半的時間,到後來搞清楚我們什麼目的也沒有,什麼企圖也沒有。對人好是應該的,不是對他這幾個,對哪個人都一樣,搞清楚之後這些人痛哭流涕,再磕頭懺悔承認錯了。可是我們學習的時間縮短了一半,這是什麼?誤會,過去沒有遇到過,突然之間遇到免不了懷疑。我們是親身經歷的,類似這些事情太多了!
我們一生以真誠待人,人家以懷疑對我們,我們怎麼樣?我們還是一片真誠永恆不變。看他煩惱習氣輕重,看他善惡緣分的影響,總有一天他會回頭,總有一天他會覺悟跟我們往來不是壞人,沒有目的、沒有企圖,一片真誠。他這些不善的行為,對我們來說這是一種考驗,來測驗我們忍辱波羅蜜到底有沒有功夫,來檢查我們的六波羅蜜、四無量心。在這嚴格檢查當中我們及格了、通過了。所以我們對人家的誤會、侮辱、毀謗,真的真誠的感謝,我們知道自己境界真的提升了。你說在從前,三十年前、四十年前初學佛的那個時候,要遇到這些侮辱,心裡頭還是有痕跡,雖然知道要忍辱,心裡頭還不平。這幾十年來,現在遇到這個環境,心裡面痕跡都沒有;你不遇到這個境界不知道,不曉得自己這個境界提升到什麼樣的等級。這境界現前才真正知道自己到什麼樣境界,好處很多!我們念佛往生自己真的有把握。
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不違背經典的教誨,不違背佛菩薩的教訓,對於宇宙人生的實相,性相理事因果愈來愈清楚,愈來愈明瞭,心開意解法喜充滿!所以善人是我的老師,惡人也是我的老師;順境是我修行的道場,逆境也是我修行用功的道場。順逆不二,善惡一如,你說這種境界多殊勝、多麼美好。所以佛講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心能轉境界而不是境界轉心,這個樣子滿業自然就美滿了。
我自己四十歲之前吃盡苦頭、受苦受難,學佛之後曉得前生滿業沒修,特別是財布施、無畏布施沒有做,大概只修了一點法布施,所以這一生當中年輕的時候還有一點聰明智慧能夠辨別善惡。善惡利害有能力辨別,生活非常苦,二十六歲接觸到佛法才真正改過自新,知道自己的毛病,學改過。我這個改過自新得力於《了凡四訓》,得力於朱鏡宙老居士把這本書送給我。我剛剛接觸佛法,這個書我讀了之後感慨萬千,了凡先生所有的過失我統統具足,他的長處我都沒有。從這個地方覺悟、醒過來了,改過自新斷惡修善,所以到五十歲的時候那個運真的轉過來,連相貌體質都變了,很明顯!我自己並不知道,有個學佛的老先生年歲比我大,至少要大十幾二十歲,這個老居士告訴我的。他說:法師,你變了,相貌變了,音聲變了,體質變了,這都屬於苦難當中改過自新所得的結果。損益、瞋忍不能不留意,要在這上下功夫,改變自己的命運。古人能做到,我也能做到,我相信你也能做到,誰肯做誰得這個果報。你不肯做,不肯相信,那就沒有辦法,佛菩薩都幫不上忙!
末後這一段,第四段「復以第四及第五對」。第四對是「因不知緣,緣不知因」,第五對是「智不知境,境不知智」,這兩對「結諸根滿缺,亦由滿業因緣,有損他益他之異」。這一句非常重要,我們是傷害別人還是幫助別人。這都是總說,細說,細說不盡。「故成內六處滿缺之果」。現在時間到了,這段我們下一堂課再跟諸位研習。